白居易百道判文情與法審美_第1頁
白居易百道判文情與法審美_第2頁
白居易百道判文情與法審美_第3頁
白居易百道判文情與法審美_第4頁
白居易百道判文情與法審美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白居易百道判文情與法審美

唐代是中國法制的形成期和鼎盛時期。司法制度的相對完善對司法文件的水平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文學的繁榮使整個社會的語言形式達到了一定的水平。在這一背景下,結合司法實踐和文學評價的詞匯發(fā)展而來?!疤魄吧形从写罅康男问街v究的擬判,而實際的案判在語言形式上又比較質實粗糙。”唐判,把判詞從單純、質樸的實用性提升到實用與審美并重,“是中國古代判詞發(fā)展史上的第一個里程碑?!辫b于涉法文學對法律史研究的重要價值和判詞對生動理解司法觀念的重要作用,本文立足于中國本土國情,通過解讀唐代判詞的典型代表———白居易的“百道判”,反思中國的傳統(tǒng)法律文化。一、對策:立法、司法、文學糾紛中的判詞貞觀十八年(公元802年),白居易為參加“書判拔萃”科考試,自擬以行為人可能觸律犯禁的訴訟獄案為判題,再以折獄文吏自居剖析糾紛、考量訴求后創(chuàng)作判詞一百篇,元稹在《白氏長慶集序》中將其稱為“百道判”(1);因其中的擬制人名大多以甲、乙、景(2)、丁等天干代替,故又稱“甲乙判”,收錄在《白氏長慶集》第66卷、67卷中?!鞍俚琅小笔菓嚺e士為科考而歷練筆力的科判,制判者以擬定事實為據,對特定問題闡明自己的法律判斷。作為用文學手段表達法律問題的擬判,它于虛擬、想象中創(chuàng)作,區(qū)別于司法機關針對具體案件作出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實判;但社會熱點的思考深入、遣詞造句的匠心獨具,使之成為當時文人攻學判文的范本,令“新進士競相傳于京師矣”(P.554),這對當時官員的司法實踐必定也起到一定的借鑒與指導作用?!半m然我們認定‘百道判’的創(chuàng)作是虛擬性的,但于其中所涉及、反映的問題卻是實實在在的?!?P.39)白居易的思想根植于中國豐厚的文化土壤,其價值取向的形成受中華民族精神的影響,因而作品的理論主張不可能脫離于時代而孤立存在。判詞內容觸及軍國政要、婚姻家庭、品行操守、教育科舉等諸多問題,反映唐代社會瑣細復雜的生活百科,廣闊深刻且具針對性,方便我們還原唐代社會全貌。針砭時弊、對社會思考的直陳說明更使我們對從其文章中研究唐代文化有直觀的把握。其中依《唐律疏議》的律文處斷的判文是法律規(guī)范人們行為、調整社會關系的生動體現(xiàn),益于我們探求法律的應用效果。為調和社會現(xiàn)實與法律條文之間的差距,判決中衡情酌理的分析論證亦有助于我們思考情理法與社會變動相適應的關系。判詞工于語言、文辭優(yōu)美,文情并茂中表現(xiàn)出獨具個性的法審美價值。即使判詞中體現(xiàn)出某些白居易個人的價值偏好、是非曲直的評判標準,即使判詞因不具有實效性而表達出某些白居易高于現(xiàn)實的法律理想,也因其反映出白居易所代表的唐代官員對法律制度的態(tài)度和看法而不可否認地成為當時法文化的一部分。因此,“百道判”不僅是白居易個人思想的物質載體,對“百道判”的研究也不應限于文學文本的框架內,應分解其中所蘊含的時代性法文化特征和司法觀念,將其作為研究唐代法律和社會倫理道德的重要的史料。二、.判詞中多有律文,但有部分律文從結構上看,“百道判”中每道判詞均有題和對兩部分。題簡要陳述案情;對中一事一判,闡述判決的理由和結果。從內容上看,判詞中有一部分化用經籍故事,但仍有“40余道涉及律文,占近一半”(P.46)。由此,以判文是否有律可依,可將判詞分為兩大類,但在有律可依的判詞中還有一部分判沒有依律斷處。雖為擬判,判詞里卻能條分縷析、明辨是非、判定事理,具有實判文書的特征。1.《得乙盜買印用,偽造罪論》“議事以制,政乃弗迷”(《尚書·周官》),依法斷案是法制社會的基本要求。但要真正定紛止爭、使人信服還需融法理于事理,通過解釋,對裁判結果的適法性作出說明。在推崇徳治禮教的社會里,地方行政官吏在兼任行政、司法等工作職能外,還承擔教化百姓的責任,以斷案執(zhí)行律令,能達到法律宣教的目的。在《得乙女將嫁于丁,既納幣,而乙悔。丁訴之,乙云:未立婚書》(P.1392)中,丁以乙家已收聘財為由要求確認與乙女的婚姻關系,而乙以雙方未立婚書抗辯。雙方的爭議焦點在于婚姻關系的成立要件。白居易在判詞中說“雖必告而是遵,豈約言之可爽?”指出乙違背先約行為的不當。接著援引古禮,“人幣之儀,既從五兩”(1),“御輪之禮,未及三周”(2),即乙丁兩家既然按照成婚之道下聘納幣,卻最終未能執(zhí)行成婚之禮。又從道義上責備乙“違在耳之言”、“乖宿諾”的悔婚行為。最后根據《唐律疏議·戶婚》“諸許嫁女,已報婚書及有私約而輒悔者,杖六十。雖無許婚之書,但受聘財,亦是?!?P.253)的規(guī)定,提出“婚書未立,徒引以為辭;聘財已交,亦悔而無及?!币缆啥?,明確接受聘財與回復應婚文書的行為具有同等的法律后果,糾正乙對未立婚書不為訂婚的錯誤認識。在判詞中,白居易沒有運用專業(yè)性的法律語言,也沒有明確是依何條律文而斷,而是立足于事實,先進行事理分析再化用律文,先教化后判決。通過宣教法律使民眾心誠口服,判決才能執(zhí)行,但由于對犯罪行為定性和對相似性法律條文選擇適用的困難,在刑罰適用上常常呈現(xiàn)出錯綜復雜的特點,這就有待于斷案者通過說理論證司法權威的正當性。在《得乙盜買印用,法直斷以偽造論。訴云:所由盜賣,因買用之,請減等》(P.1414)中,所由(這里指執(zhí)掌官印的官員)將官印出賣給乙,乙被法直(官名,以州縣官充任)定為偽造罪而不服,認為是所由盜賣,自己去買來用而已,不該以偽造罪論處。白在判詞中說“伊人無良,同惡相濟”:乙具有主觀惡性,與所由相互促成倒買倒賣官印?!皾撝\斯露,竊弄難容”,乙有暗中謀劃用官印之實,以盜竊罪論處不足以懲其行?!坝靡蛴谫I,比自作而雖殊;情本于奸,與偽造而何異?”此句是反駁乙的請求最有力的論述,說乙買官印后必然會用之,這跟自己去偽造官印的行為實質上無差別。最后表明態(tài)度“以茲降等,誠恐利淫”,若允許減輕處罰,恐怕會放縱犯罪。此判實際上依據的是《唐律疏議·詐偽》“諸盜寶、印、符、節(jié)封用;即所主者盜封用及以假人,若出賣;所假及買者封用:各以偽造、寫論?!?P.456)法律規(guī)定對買進官印后拿去作蓋用的行為分別以偽造、偽寫罪論,依唐律,“諸偽寫官文書印者,流二千里?!?P.453)而若以盜竊論,“諸竊官文書印者,徒二年?!?P.350)其懲治力度顯然小很多。乙盜買官印雖未用之,但根據其買的動機推斷其有用的意圖而歸罪,這是運用原心定罪的原則,重在誅心,以防微杜漸;又因法律上對于盜竊官印的行為只認定其貪圖印章本身的價值,不是為使用其印,所以應棄盜竊而以偽造論之?!坝眯讨?,當審事理之輕重,然后加之刑罰?!?P.2136)白居易精于律令,洞察事理,使判詞句句論理而不悖律意,說理之充分昭然若揭。2.情理即德,寬宥之心在中國傳統(tǒng)的思維模式中,審理案件時所追求的并非嚴格地適用成文法。已確立的法律規(guī)則標志著一種價值預設,在具體案件中,當事人的情況可能沖破先前法律的預設,若“守法意而拂人情”(P.311),則破壞整個社會對合理行為的期待?!皵嘣A務精于律”(P.248),精在能“馭權變以拯俗,而非刻薄之偽論?!?P.253)通過變通適用律文,“重視‘情理’對法律的‘過濾’和‘檢驗’”,做到既合法意又不悖人情,能找到一種衡平的感覺。為避免司法的擅斷和恣意,法律也對文吏的裁量權作出一定的限制,要求做到“罪行法定”(1),依情理處斷的案件則多出于當事人的過失、動機善良。在《得丁為郡,歲兇,奏請賑給百姓;制未下,散之。本使科其專命。丁云:恐人困》(P.1386-1387)中,郡守見年荒民饑,在制詔未下達時就開倉散糧,安察使據唐律“應言上而不言上(2)……杖六十?!?P.202)認為應治其專斷之罪。判詞曰“臨邦匡乏,情本由衷;為國救災,美終歸上?!闭f郡守出于擔憂百姓疲乏而擅自開倉散糧,感情發(fā)自內心,最終的美譽卻將歸于皇上?!笆挂晕从芯?,何其速歟?郡以茍利國家,專之可也?!卑膊焓拐J為詔令未下就提前行事不應該,郡守認為是為國家的利益著想,可以自做主張,這兩句片言居要概括雙方意見,再展開論據“恤貧振凜,鄧攸雖見免官;矯制發(fā)倉,汲黯不聞獲罪?!币允飞相囏_倉救民、汲黯假托詔命的故事,借古喻今,暗示郡守行為的合理性。因而“請宥自專之過,用旌共理之心?!睂掑端膶嘈袨?,以表彰共治的良苦用心。此判雖未依法,但揆情度理分析利弊,得出公允的結論。3.法律規(guī)制,規(guī)范社會行為秦朝法令繁多,極端化的法治加速其夭折。以史為鑒,以后的王朝注重貫徹德主刑輔的治國方針,法律條文“逐漸由繁復趨向簡明”(P.200),至唐律則只有12篇502條,呈現(xiàn)出“條章既少,極成省便”(P.2142)的特點。在唐代的“律令格式”法律體系中(3),法律可劃分為“作為定罪判刑根據的刑法”和“作為一般政務實施根據的法規(guī)”(P.26)。對于此外的社會行為的規(guī)制則多交由道德勸導、禮樂教化,這形成中國古代特有的糾紛解決模式。在《得景嫁殤,鄰人告違禁。景不伏》(P.1395)中,景想給他未成年就死去的女兒舉行冥婚。稽考唐律,并未對冥婚行為作出規(guī)定,所謂“違禁”是指違反《周禮·地官·媒氏》“禁遷葬者與嫁殤者”的禮禁。冥婚與遵循周禮的儒家禮義存在對立,因而遭到儒學人士的抵制。白以為“生而異族,死豈同歸?!壁せ槭恰胺呛系y(合葬)之儀”,怎能“以處子之蕣華(木槿之花,喻年華),遷他人之蒿里(墓地)”?!皼r生死寧殊,男女貴別:縱近傾筐之歲(指女子已屆婚配的年齡),且未從人;雖有游岱(死的婉稱)之魂,焉能事鬼?”因而該行為“既違國禁,是亂人倫”,痛斥其非禮性。雖無律可依,白通過不遺余力地宣揚儒家禮制來指責民間的陋習,說理十分透徹。三、唐代判詞的文學特征唐判具有文學化的傾向,但擬判與官府決獄斷案時運用律例于具體糾紛的實判表現(xiàn)上不完全一致。從流傳下來的唐代判詞來看,“唐代案判大多是辭達而已,簡明扼要?!?P.103)而擬判則更講究辭藻和用典,其文學特征更明顯。白居易的“百道判”語言總體樸實,但仍具有某些文學性征。1.唐律文,文智特性白居易在判詞中善于化用經典,文而有質、情理并茂,宋人洪邁贊之“不背人情,合于法意,援引經史,比喻甚明”(P.3656)。白判的特點在于用典雖多卻融合無跡、毫無堆砌之嫌,善用極其概括的語言采典籍之人名、事件,因此語義的涵蓋量大。如“幸當仄席之求,無惑刻舟之執(zhí)”(1),“仄席”謂側坐以待賢良,《漢書·陳湯傳》:“湯曰:‘臣聞楚有子玉得臣,文公為之仄席而坐’”,形容帝王禮賢下士?!翱讨邸睘椤翱讨矍髣Α敝。秴问洗呵铩げ旖瘛?“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刻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壑?,從其所刻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喻拘泥成法,固執(zhí)不知變通。此兩句是說要不拘一格廣納賢才。白居易深懂文章奧秘,判詞中用典雖多卻無辭艱澀之感,平易樸實,使人曉諭。取镕經史,變通古今,追慕先賢的德性,利于達到治本的功效。耳濡目染的儒學教義也有助于增強說服力,更形象說明事理、易為人所接受。白在判詞的結尾一般不再用典,如“訴非失辭,責乃當罪”(2)、“咎且有歸,責之非當”(3),以簡潔的話語提出處理意見,避免使人產生誤解和歧義。唐定律令,因認識到“文義深則吏乘便而朋附盛”(P.5702)之弊,在立法文字上力求簡明、使人共解,“百道判”與此類似。判文文字簡潔凝練,行文篇幅短小精干。據統(tǒng)計,判詞字數(shù)最多為183字,最少為99字,多數(shù)判詞字數(shù)為120-160字(P.84),可以看成是當時法律語言觀念的一個縮影。2.制判人文學應試判文在唐代有三個階段,最初的“州縣案牘”考察士子的吏治才能,后來“選人猥多,案牘淺近,不足為難,乃采經籍古義,假設甲乙,令其判斷”提高試判的考核標準,到最后難度不斷提高,“乃征僻書、曲學、隱伏之義問之,惟懼人之能知也?!?P.2361-362)白居易的“百道判”正處判詞“采經籍古義”階段,制判難度的提高,對應試者要求愈趨嚴格,于是“以判為貴,故無不習熟。而判語必駢儷”(P.365)。制判者既要通曉律文,又須熟稔文道,注重語言的美感。駢體文的格式講究用四字、六字句對偶排比,如“兇降吳天,且結茹茶之痛;吉從遠日,方追食菜之榮?!?4)四字語的使用“符合漢民族重和諧、講對稱的文化心態(tài)”(P.278),有利于傳統(tǒng)尚和文化在司法中的滲透與融入。駢偶對仗使行文整齊,得以表現(xiàn)法律的嚴肅、莊重。白同時在句法上不受役于形式,“選吹蕭之匹,雖則未獲真人;預傅粉之郎,豈可濫收庶子?!?5)用五字對仗,“趨進合遵于辯色,夙興宜伺其啟明?!?6)用七字對仗,其組合有回環(huán)往復、抑揚起伏之美,以文學特性的感染力彌補法律語言生澀、枯燥的缺陷,平仄相對、富有音韻,使誦之朗朗、聞之鏗鏘?!短坡墒枳h·斷獄下》“諸獄結竟,徒以上,各呼囚及其家屬,具告罪名,仍取囚服辯?!?P.568)判詞制作后,須向徒刑以上的犯罪當事人及其家屬宣讀。白居易曾曰:“韻協(xié)則言順,言順則聲易入?!?P.960)運用駢文來撰寫判詞,寄予人們確信音韻和諧的宣告能夠撫政安民、息爭輕訟的美好希望。四、唐代法律判斷體系的缺陷“百道判”及其代表的唐判,因注重用典和文采,其文學品格一定程度上也消減其法律運用的準確性。這種法律與文學的相結合歷來受非議頗多,徐師曾于《文體明辨序說》中說“其文堆垛故事,不切于蔽罪;拈弄辭華,不歸于律格?!?P.128)汪世榮認為,其敘述案情簡略,不注重判案時的證據調查,“忽略了事實的認定與證明,從而便必然影響到法律適用中對準確性的要求?!辟R衛(wèi)方指出,闡述法律概念和規(guī)則是司法文書邏輯性的本質屬性,使用與口頭語言相距甚遠的駢文來制作判決,“離邏輯的要求卻是愈來愈遠”。這些指責似乎是建立在現(xiàn)代法學的思維模式上來指責判詞的非西式邏輯性、非西式職業(yè)化。西式法律以講邏輯著稱,“訴訟起來,管他娘天理、人情、良心,只要邏輯上不差,在國法上自有‘勝訴’?!?P.117)我們應該認識到,訴訟受邏輯支配是建立在國家具有嚴密的法律判斷體系上的。唐代律令中對民事規(guī)制的法律缺失,嚴格意義的民事條款亦不存在,規(guī)則的不確定將削弱邏輯在法律推理中的作用,這意味著法律與案件事實之間的邏輯關系必定會受非法律因素和非邏輯因素的干擾。司法制度的運作也需要一套完備的機器。在龐大的唐帝國中,政府官僚的機構設置相當精簡,開元時期,內外官員18805人,全國人口4500余萬。從官員與人口的比例來看,官員精簡(P.157)。較少的官員投入卻要求獲得較大的行政效率,“凡內外百司所受之事,皆印其發(fā)日,為之程限?!?P.1817)在唐代訴訟活動中,民事和輕微的刑事案件由州縣自理,訴訟糾紛尤其是民事案件有事雖瑣細但繁多冗雜的特點。在行政人手無多、須限期完成公務、制作判詞延期要受“一曰笞十;三曰加一等,罪止杖八十”(P.197)懲罰的壓力下,若要求每個案件去做仔細的調查研究,尋求充分的事實根據是不可行的。再者,唐代的科舉考試雖體現(xiàn)出對法律的重視,但儒學的首要地位巋然不動,飽讀經史子集的知縣州官從未接受法律推理、形式邏輯等知識傳授。作為一個非法律職業(yè)群體,他們的思維邏輯與民眾相同;作為一個非獨立的法官階層,他們對法律的運用只是出于行政的需要,法律解釋技術在司法過程中無法應用。因此,在這種背景下,不存在于判詞中嚴密推理論證、借助邏輯作嚴格法律適用的可能性?!爸袊鴤鹘y(tǒng)司法審判制度不斷地要求法官個人盡力去達到最善的糾紛處理結果,但同時其本身就建立在具體的一個個審判終究不可能得到正當化的前提上?!?P.254)明智的司法官為使當事人接受判決結果的正當性,在斷案時往往尋求法律推理以外的基礎———倫理道德,把正確裁判建立在體恤人情、發(fā)揚忠君愛國基礎之上。在判詞里簡略陳述案情,忽略對法律的引證,而重闡述道德原則,正所謂“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左傳·曹劌論戰(zhàn)》)省去調查和論證,造就速決的法官。又用極藝術化的語言掩蓋其不擅于邏輯推理的缺陷,以感染性的方式達到說教的目的,促成糾紛的圓滿解決。在堅守判詞原有的法律文體特征基礎上,運用文學性的表現(xiàn)技法和手段,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使判詞偏離依法斷案的本質,但這種文學品格也許更能起到息訟安民的效果。五、“百道審判”的歷史起源白居易“百道判”及其代表的唐判法律性與文學性相結合特色的成因大致可簡述如下:1.典型示范下的判詞設計“判”這一訴訟文書地位的提高是唐代科舉取士制度發(fā)展的結果。唐代科舉分常舉與制舉兩大類,常舉每年由禮部舉行,在不同時期設立的科目也不盡相同,常見有秀才、進士、明經、明法、明字、明算等。舉子禮部及第后取得做官資格,經關試,試判文兩道后才能隸屬吏部。再經吏部銓試,得以授予官職,在銓試所設身、言、書、判四科中,“判為尤切。蓋臨政治民,此為第一義,必通曉事情,諳練法律,明辨是非,發(fā)摘隱伏,皆可以此覘之?!?P.354)為打破格限選授,吏部還設科目選作為銓選的重要補充,有博學宏詞、書判拔萃、評判等科。制舉則由皇帝親自策試,應試者登科即得官,無須再應銓選。可見,士子入仕所經層層考試中多涉及對判詞制作的考核。仕進為官使寒門士子有進身之階,應試士子想獲得美官,還需獲得好的書判等級,即“其官好惡,約判之工拙也?!?P.3606)故判詞的制作“其用彌重矣?!?P.128)。銓試書判“取其文理優(yōu)長”(P.360),書判拔萃科試判三道“詞美者,得不拘限而授職”(P.362),以書判之文辭擇人的取士制度直接促使人們在判詞的文辭語句上下工夫,判詞寫作必然會加重文學意味。2.行卷對景觀的影響駢文起于魏晉、盛于南北朝,尚言辭對偶、宛轉相承,所謂“體植必兩,辭動有配?!?P.345到中唐,韓愈和柳宗元掀起反對駢文的文體復古浪潮,散體古文雖也曾興盛一時,但其重要原因是“許多舉子為求得韓愈的獎掖提拔,紛紛采用‘古文’的形式行卷,以投合韓愈的欣賞趣味?!?P.76)這種行卷之風隨著韓愈的逝世、其繼承者李翱、皇甫湜等文名、地位的成就不大而逐漸消褪,古文運動也自然衰竭。駢文在唐代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地位未受到根本動搖,反而吸收古文不拘于對偶格律的散體特征而得以發(fā)展,在文辭上去雕飾之病,在文風上已趨于樸實。駢文文體日趨成熟,其在判詞中的運用能使文質兼?zhèn)?,有利于表達法律思想,使得文學形式與司法文體出現(xiàn)發(fā)展的同構性。3..與科舉考試相結合唐代首創(chuàng)在科舉考試中設明法科作為專門的法律考核科目,以國家的律令格式為考察內容,“國家既設此一途,士之講求法律者亦視為當學之務,傳授不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