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舒憲大傳統(tǒng)、小傳統(tǒng)與n重證據理論_第1頁
葉舒憲大傳統(tǒng)、小傳統(tǒng)與n重證據理論_第2頁
葉舒憲大傳統(tǒng)、小傳統(tǒng)與n重證據理論_第3頁
葉舒憲大傳統(tǒng)、小傳統(tǒng)與n重證據理論_第4頁
葉舒憲大傳統(tǒng)、小傳統(tǒng)與n重證據理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葉舒憲大傳統(tǒng)、小傳統(tǒng)與n重證據理論

著名學者葉樹賢反復強調并積極使用左側的文化傳統(tǒng),并將第一位(和書面時代沒有文字記錄的文化傳統(tǒng)劃分為“偉大的傳統(tǒng)”。①在此基礎上,他從歷時性的文化編碼邏輯提出“N級編碼體系理論”,認為把一萬年以來的文化文本和當代作家的文學文本之關系,可歸納成“N級編碼體系理論”。從“大傳統(tǒng)”到“小傳統(tǒng)”,可以按歷時性先后順序,排列出N級的符號編碼程序。無文字時代的文物和圖像,充當著文化意義的原型編碼作用,可稱為一級編碼。文化符號漢字的形成,是二級編碼或次級編碼。三級編碼指早先用漢字書寫下來的古代經典。今日的作家寫作,處在這一歷史編碼程序的頂端,稱之為N級編碼,誰最善于調動程序中的前三級編碼,尤其是程序底端的深層編碼,誰就較容易獲取深厚的文化蘊含,給作品帶來巨大的意義張力?!癗級編碼體系理論”的重點和難點在于通過編碼分級,確定原型編碼,即進入由物敘事和圖像敘事為代碼的原型觀念編碼,它在文化意義生成上具有基礎性地位,通過原型編碼,文化在歷時性的闡釋和生成中引彼連類、相互關聯(lián),具有動態(tài)和相對穩(wěn)定的特點。在此基礎上,基于多重證據,逆時倒推,通過解碼,一網打盡,揭橥紛繁復雜的表象背后的歷時性文化事項編碼的規(guī)律和本質。從時序上看,求證文化事項的本源的過程和文化事項的歷時性編碼的方向是相對的。認真推求,我們發(fā)現(xiàn),和歷時性的“N級編碼體系理論”相對應的應該是N重“證據”。葉舒憲教授2005年提出“四重證據”,筆者認為和歷時性的“N級編碼體系理論”相對應的應該是捕獲“N重證據”。四重證據所勘驗的是視聽經驗渠道上的證據,從理論上講,技術的進步,使得人類有獲得超越“感覺經驗”的“超視距”證據的可能。所以“N重證據”是針對文化事項發(fā)生場域,打通人體的各個感官領域,基于多重技術、多重媒介的證據整合,即全息證據。中醫(yī)診法在感官經驗的“望”“聞”“問”之后,對“病案”動用整體全息的“切”診法便是一例,其目的就是不遺落視聽感官經驗之外的證據。這樣,就實現(xiàn)了在信息捕捉上的全息式“通感”證據新格局,這里面也包含各種科學方法所產出成果的整合。一、“n重全息式證據”的實踐意義和形成過程我們知道四重證據有傳世文本敘事,文字文獻、域外漢籍等歷史文獻;出土或傳世的文物、實物(器物銘文、帛書、文書、漢簡、殷虛甲骨文字、敦煌塞上及西域各地之簡牘、敦煌千佛洞之六朝唐人所書卷軸、內閣大庫之書籍檔案、中國境內之古外族遺文等文本敘事;口傳敘事與儀式禮俗等民俗或民間文學資料(神話傳說、口述歷史、口頭史詩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圖片圖像數據包括出土或傳世的歷史圖片、插圖、版畫、年畫等等。它對應的是人類學“寫”文化的五種敘事分別是:文字敘事(一重證據,二重證據)人證之書證、口傳敘事(三重證據)人證之證詞;圖像敘事(四重證據)物證;物的敘事(四重證據)物證;儀式(禮樂)敘事、儀式展演(三、四重證據)人證、物證。其實可以把四重證據擴展為N重證據。一重證據為傳世文獻;二重證據為出土地下文獻,即利用地下新出土的文字、文獻材料來印證、補充或者糾正傳世文獻的方法。從知識/權力的公式來判斷,地下的文字材料和傳世文字材料在媒介意義上具有同等性質,其實都是書寫權力的某種體現(xiàn)。三重證據是民間地方流傳的口傳與身體敘事;“第四重證據”包括考古發(fā)掘或者傳世的古代文物及其圖像,包括今人所稱“美術考古”的各種對象和資料;第五重證據,比如民俗儀式(禮樂)敘事、儀式展演;第N重證據可稱為超視距的多維全息證據。中國文化傳統(tǒng)是整體思維模式,在破解文化事項上,隨著觀念的進步和分析方法的日益精進,譬如分子遺傳學方法、加速器質譜法、熱釋光測年法、電子自旋共振測年法、古天文歷法等等,最終要探求整合為全息證據。筆者認為,隨著人類認識層次的提高和求證水平的提升,和“N級編碼一樣”,也存在求證失落的文化記憶的“N重全息式證據”。不難看出,N重證據與N級編碼是給予不同認識標準大傳統(tǒng)視野對文化事項的重新歸類,N級編碼的前三級都是搜尋四重證據所需要的“線索”,只不過在證據效力上劃分了三個能級,“N”級為符號的大量當代文本,成為四重證據最為集中的文化文本??梢哉f四重證據法與N級編碼都是基于新觀念、新視野,針對新材料對文化事項探尋這一新問題做出的相應理論探索,是文學人類學問題導向的新的理論建設。在波普爾看來,科學知識的積累和知識譜系的更新是在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完成的。科學始于問題的探究(problem)。面臨著問題P1,人們首先提出假說嘗試性解決。然后,再對這一假設進行嚴格的檢驗,通過證偽來消除錯誤,進而產生新的問題P2,如此反復,探索愈來愈深入、廣泛,對問題做嘗試性解決的理論的確認度和逼真度也愈來愈高。根據這一模式,人類知識的積累應當被看做是新理論代替舊理論的質變。我們追溯文化事項本源,期間所遇到的問題即“謎團”,引領我們發(fā)現(xiàn)探究未知領域。正如托馬斯·庫恩認為的那樣,成功的人都是解謎專家。從個體的角度,未知領域是人前進的動力。文學人類學理論探索也遵循了這一模式,這一理論的形成過程中伴隨著新觀念、知識和方法。這一知識譜系的生產和知識積累正是波普爾所說的問題導向式的。葉舒憲教授在比較神話學的層面上,通過原型編碼神話類推,探尋中華文明起源問題,將文化意義的確認建立在多元文化文本及其互文關系的基礎上,尋求當代社會事項之遠古神話歷史的文化基因。在此基礎上,全方位綜合使用迄今可以得到的多重證據,重構失落的文化傳統(tǒng),整合失落的集體記憶。如果從時序上看,這一過程是一個和順時文化編碼相對的過程。和順時文化編碼相對,我們可以把追尋文明起源這一“解碼”過程用刑偵“破案”來做一個類比,因為兩者背后的思維模式更貼合中國傳統(tǒng)知識分子的人生實踐,許多問題理解的更為直觀。從“證據”、“質證”、“比勘”、“斷案”、“考據”、“考證”、“辨證”、“辨?zhèn)巍钡仍~匯上看,這些迄今為止仍然影響深遠的國學研究方法和法官判案工作在思維方式上相關聯(lián)。眾所周知,古代科舉錄取的知識分子大都要在州縣等基層一級官府料理民間訴訟。審定訴訟雙方的證言、人證、物證,做出公平公正的裁量,是衡量這群朝廷命官稱職與否的重要內容。刑名獄訟和國學考據的歷史關系注定:由這樣的一個群體世代傳承下來的國學,也就理所當然地將判詞“考據”“考證”之類作為窮本溯源式知識生產的基本術語。胡適先生在《考據學的責任與方法》一文中對傳統(tǒng)知識人受惠于判案實踐經驗的現(xiàn)象做出過生動地描述:“史學家用證據考定事實的有無和真?zhèn)?與偵探訪案、法官斷獄責任的嚴重相同、方法的謹嚴也相同”?!拔蚁嘈盼娜藢徟歇z訟的經驗大概是考證學的一個比較最重要的來源”。①善于考據的學者被推崇為學界士林中的“判官”,其考辨真?zhèn)蔚墓Ψ蚓拖喈斢诎嗵斓拿麒b斷案:褒見一字,貴逾軒冕;貶在片言,誅深斧鉞。同時,探究兩者的真相所依據的證據都必須超越文字小傳統(tǒng)的局限。人類不是因為有了文字書寫才開始認識和表述世界的。眾所周知,口頭表達的歷史大約在12至20萬年之間,書寫的歷史與之相比極為短暫。早期表述中的口頭傳統(tǒng)是人類文化表達之根。然而,書寫傳統(tǒng)的媒介特性使其在近兩千年來獲得了話語霸權,從而替代口頭傳統(tǒng)擠占了文化表達的主流空間。這種現(xiàn)狀使當今學人容易脫離兩種表述傳統(tǒng)存在的文化環(huán)境去理解彼此的歷史地位有失公允;在理解兩種文化傳統(tǒng)時,缺乏一種動態(tài)的、演化的、歷時性的眼光。追尋文明起源的文化事項和探案一樣,需要發(fā)掘那些被遮蔽的、被埋沒的、或者曾經發(fā)揮過重大歷史意義的“表述”,找到進入前文字時代世界的方法。所不同的是,“破獲”枉法案件的工作往往距離發(fā)案時間短,有關案件的線索在理論上容易取得。而追溯破解一萬年以來的大傳統(tǒng)視野中的文化事項,往往因為追溯的時間跨度太大增加了破解的難度。同時偵查探案的終點在于破獲案件。對文化事項“案件”發(fā)生背后文明發(fā)生的地緣要素,社會心理根源、早期文明交往關系等一套價值體系的發(fā)掘卻是文明探源和文化符號資本發(fā)掘所要追溯的核心任務。理論上講沒有不能破解的“案件”,前提是在時間上的成本足夠大,破案成本足夠高,態(tài)度足夠虔誠,技術足夠發(fā)達。因為這些都會影響獲取破案信息的層次和數量。試想一下,137億年前,宇宙大爆炸事件,在沒有高端探測設備和宇宙理論支持的情況下,無論我們怎么言之鑿鑿,“宇宙大爆炸”都只能是一種假設。在不具備材料或技術裝備的條件的情況下,我們提不出要解決的問題,或者找不到“偵查”的方法,或者捕捉不了“鐵證”。當我們的技術達到能探測哈勃膨脹,能對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進行精細測量,掌握宇宙間輕元素的豐度,對宇宙大尺度結構和星系演化能準確觀測,我們才由此推論,宇宙本是存在于300億年至230億年前的集中的一個點,這就是宇宙大爆炸理論來源。同樣,南宋法醫(yī)學鼻祖宋慈所判的親子鑒定案件,依靠檢滴骨親法:“謂如某甲是父或母,有骸骨在,某乙來認親生男或女,何以驗之?試令某乙就身刺一兩點血滴骸骨上,是的生親則血沁入骨內,否則不入?!焙茈y還原到真相層面,而今天的親子鑒定技術,證據提取在分子水平上,依據遺傳編碼比對鎖定,使得這類案件能實現(xiàn)百分之百回歸事實判斷?;谶@一推理,筆者認為,只要技術足夠強大,我們就可以“全息化”的逆向捕捉并破解包括案發(fā)現(xiàn)場空氣中的微粒和遺留的各種氣味等在內的N重編碼的所有信息,直指一個相同的真相,像穿越時空逆時播放現(xiàn)場“影像”一樣回到事實真相。我們完全可以把“解碼”理解成“編碼”的逆向過程。犯罪嫌疑人作案過程和反偵察證據滅失,發(fā)案現(xiàn)場轉移,案發(fā)以后的現(xiàn)場擾動,是在歷時性的線性時間中完成一系列“編碼”行為,而偵破案件的過程本質是依照勘驗發(fā)案現(xiàn)場,區(qū)分非案發(fā)原始痕跡,提取發(fā)案遺留的蛛絲馬跡(信息編碼)進行逆推,沿波討源,盡力實現(xiàn)“N級解碼”,還原發(fā)案過程,倒逼真相。作案和破案,編碼和解碼兩者的思維模式是相向的。這里有一點,在直達真相問題上,一方面,解碼能力的大小和人類某個階段的認識能力,證據收集水平相適應,南宋的法醫(yī)學家不會想到做DNA檢測,所以對現(xiàn)場的痕跡收集不會精準到分子水平上。另一方面,解碼未必要遵循編碼的路徑,有超越路徑解碼的可能存在。比如民俗中的禁忌、吉祥物、儀式、放血療法等都是“多重編碼叢”,在逆向解碼中,他們可能就是捷徑,可以把它們打包跨越。其次直覺聯(lián)想雖不是理性的破解編碼的方法,但完全存在通過直尋頓悟直達真相“靶標”的可能。二、文化事項的“變形”正因為追尋破解文化事項的未解之謎的過程和破案過程有線性時間結構、思維方式等類似性,所以我們將從破案角度理解破解文化事項的過程,揭橥在這個過程中可能面臨的所有問題。當我們來到一個案發(fā)現(xiàn)場試圖窮盡所能破獲大案,首先必須做到一點是:及時勘驗現(xiàn)場、全面了解案情,獲取所有有價值的破案線索,一點蛛絲馬跡都不能放過。案發(fā)現(xiàn)場是最寶貴的線索源,很多痕跡物證稍縱即逝,所以偵查人員要高度重視第一現(xiàn)場的“高保真”,隨后對現(xiàn)場及其周邊環(huán)境進行全面的取證勘驗并了解案件相關的社會背景。這里面的問題是,我們必須窮盡我們的手段收集可能破解的信息。證據收集的程度取決于我們當下認識水平指導下的證據理論。葉舒憲教授文化破解的多重證據法,相比陳寅恪以來的二重證據,其本質意義是及時使用當代新技術和新的理論工具,保證對盡可能多的信息動用破解工具,這其中包括實現(xiàn)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之間能指系統(tǒng)的開放與互通。夏商周斷代工程為了證明武王克商之年,參考了灃西18號灰坑(H18)出土的木炭和碳化小米的炭14測年數據。對出土晉侯蘇鐘的晉侯墓地8號墓的樣品進行常規(guī)法與AMS(加速器質譜計)法炭14年代測定,并與《史記》所記周厲王年數相比照吻合。在一個時間跨度長,現(xiàn)場情況復雜,人證物證非常少,嫌疑人又有反偵查經驗的案件中,破案難度自然很大。我們一般的經驗是偵查人員依據整體的現(xiàn)場信息,對發(fā)案動機有一個基本推斷,由此確定偵查方向,大膽地提出猜測和假說,然后通過試錯一一排除,逐漸接近真相。證偽過程中使用的方法是試錯法。在這個過程中,有已經進入偵查學教材,為大家熟悉所尋找的顯性“證據線索”,同樣還有更多還沒有進入人類認識視野,我們需要通過邏輯判斷推理的隱性證據。在文化事項的文本之中,摻雜了多聲道敘述的重構和置換變形。比如歷史的神話化和神話的歷史化??梢哉f,中國文化的內在精神來自于神話的觀念,或者說直接是來自神話思維的信仰觀念,它對于整個中國傳統(tǒng)來說,具有文化基因的作用。就連自我標榜“不語怪力亂神”的孔圣人,其實也堅信“天命”,特別關注超自然的生物麒麟與鳳凰之類的神話象征意義。歷史敘事與神話能達成一種并置關系,首先在于歷史敘事?lián)碛猩裨挼耐庠诒磉_形式,即變形(metamorphosis)。古羅馬偉大的思想家、詩人奧維德強調所有的古希臘羅馬神話故事都有一個共同點———變形。正如特納所指出的,雖然神話采用了超自然、超個人的“專用言語”,但它他并非一種神性意識,而是對人們的日常社會實踐的另一種表述,使社會能夠被理解和再創(chuàng)造,使現(xiàn)實中的人們能夠參照神話祖先的行為而融入相應的社會角色中。這也正是神話與歷史敘事能夠互滲、互融,具有同一性的本質所在。變形之中所蘊含的是人類的文化知識伴隨著自然界的律動與生命節(jié)奏的積累與轉換,在這一過程中充滿了人類所賦予事物的豐富的象征符號與生成轉換意義。在一個案發(fā)現(xiàn)場,事實真相和人們對案件的直覺重構之間經常性的存在錯位或變形,要全面分析研究案情,確定主要的偵查方向和范圍。首先是動機推定:分析判斷犯罪行為人作案前是否有預謀。分析和動機有關的信息,尋找線索。這個從文化事項角度看,主要是對文化事項的信仰根源的還原,也就是今天紛繁復雜的文化事項的最初的原動力。文化事項的深層是文化當事人原初的思維模式,被列維-斯特勞斯視作的“原始思維”,本質上看是一種類似“聯(lián)想”的“關聯(lián)性思維”。社會早期意識形態(tài)的信仰之原型范式是文化編碼必經的神話,它對應到文化研究的多重證據方法是在儀式、場域、程序等證據中追尋真相。其次是對發(fā)案現(xiàn)場的人證及其痕跡、作案工具和作案習慣的分析,獲取信息和線索。這些信息可能包括口音、交通工具、指紋、鞋印、DNA,作案特點與相似性。這一點對應文化文本的多重證是:(1)傳世文本敘事,文字文獻、域外漢籍等歷史文獻。(2)圖片圖像數據包括出土或傳世的歷史圖片、插圖、版畫、年畫、圖表,實現(xiàn)圖文互動。(3)口傳敘事資料(神話傳說、口述歷史、口頭史詩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儀式、禮俗等。從反偵查信息中獲取信息。通過對現(xiàn)場信息特點的把握分析,尋找類似案件,進行串案、并案偵查,盡量擴大和案件相關的信息收集,以便及時獲得相關線索。如果是侵財案件,可以從贓款贓物的流通渠道入手,尋獲破案線索。沿著物的流通敘事,追尋與之相關的事實真相(物證)。對N級編碼級別層次的認識,決定了解碼技術的程度和層次,同時解碼技術和對編碼文化的掌握是相互依存的。為了文化事項的破解,我們繼甲骨學、敦煌學之后,又舉起了簡牘學的工具。毛公鼎、利簋、走馬樓、郭店簡牘、清華簡等一批批新的證據的出現(xiàn),使每每是陷入僵局的“案件”有了新的轉機。在有限的篇幅里無法詳細探討編碼規(guī)則形成的內在機制和根本原因。但是,從葉舒憲關于神話、中國文化具體文本分析的前沿問題中,我們可以看到大、小傳統(tǒng)、證據學、編碼規(guī)則和表述媒介之間隱含的一些基本原理:(1)存在影響了信仰體系,信仰體系決定了理解方式,理解方式導致了符號形態(tài)。(2)人類自覺的文化創(chuàng)作都是一個將復雜意義隱藏在抽象和可數符號背后的過程。(3)創(chuàng)作者在文本中使用的符號有其自覺或不自覺的認知來源。這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