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原腔動物門_第1頁
第八章 原腔動物門_第2頁
第八章 原腔動物門_第3頁
第八章 原腔動物門_第4頁
第八章 原腔動物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八章原腔動物Protocoelomata原生動物門多孔動物門腔腸動物門扁形動物門單細胞動物處于細胞水平上的多細胞動物兩胚層三胚層無體腔原腔動物三胚層假體腔第一節(jié)原腔動物的主要特征原腔動物(線蟲;線形;輪蟲;腹毛;動吻;棘頭;內肛等7個門類)又稱假體腔動物1.兩側對稱,多無明顯的頭部,體不分節(jié)2.體表具有角質膜和環(huán)紋,寄生種類的角質膜特別發(fā)達3.表皮層為一層合胞體4.體壁與消化管之間出現(xiàn)了原體腔5.出現(xiàn)了發(fā)育完整的消化系統(tǒng)(有口有肛門)6.排泄系統(tǒng)為外胚層演化而來的原腎管型

寄生種類的原腎細胞退化為無纖毛的單一管型或腺型7.無循環(huán)系統(tǒng)和專門的呼吸器官,寄生種類營厭氧呼吸自由生活的種類靠體表呼吸中胚層體腔囊在發(fā)展過程中全部靠向體壁,形成肌肉層,使原來的囊胚腔加了一層內襯,而未形成新的空間,這種腔只有體壁中胚層,沒有腸壁中胚層和腸系膜,是體壁中胚層和腸壁內胚層之間的腔,叫原體腔。原體腔的形成原體腔的出現(xiàn)的意義為體內各器官系統(tǒng)的發(fā)展和活動提供了空間,提高了營養(yǎng)物質的運轉效率;維持體內水分平衡和新陳代謝的能力。腔內充滿體腔液,將體壁和腸道分開,能促進腸道在體內獨立運動腔內的體腔液,對體壁肌肉產生一定的反壓,以維持蟲體形狀,輔助動物身體的運動。第二節(jié)線蟲動物門(Nematoda)已知約15000種,據估計有50萬種一、線蟲動物門的主要特征1.兩側對稱,體不分節(jié)或僅體表具橫紋2.體表有角質膜(保護作用)3.合胞體結構的表皮層4.三胚層,具原體腔(假體腔)線蟲橫切面示意圖皮肌囊

5、具有完全的消化系統(tǒng)(但腸壁無肌肉層)

出現(xiàn)肛門,食物在管內單向運動。促進消化管不同部位形態(tài)上的分化、機能上的分工消化管分為前、中、后三部分

前腸:外胚層內陷而成

(口、口腔、食道)

中腸:內胚層形成,是食物的主要消化吸收部位

后腸:外胚層內陷而成(直腸、肛門)線蟲動物完全的消化系統(tǒng)

6.♀♂異體異形

♀♂異體,?!岜取庑?生殖器官長管狀

♀♂同體♀♂異體

♀♂異形

進化上具有重要意義

7.圓筒形的神經系統(tǒng)

6條神經圍咽神經環(huán)6條神經索縱神經索之間有橫神經相連(背神經、腹神經最發(fā)達)感覺器官不發(fā)達,主要有纖毛窩、乳突、眼點等

8.無循環(huán)系統(tǒng)和呼吸系統(tǒng)

9.排泄系統(tǒng):原腎管型二、代表動物—-人蛔蟲(Ascarislumbricoides)

人體最常見的腸道寄生線蟲之一,感染率高外形:20—30cm

雌蟲:粗長雄蟲:細短、尾呈鉤狀,具交合刺口背唇:1片,具2雙乳突腹唇:2片,各具1雙乳突

1側乳突口排泄孔:口稍后腹中線上♀:體前1/3處腹中線上生殖孔

♂:與肛門合并成泄殖孔,自孔中伸出一對交合刺蛔蟲2.體壁皮膚肌肉囊(進一步分化)

角質層:發(fā)達,由皮層、原纖維層、基質、纖維層和基膜構成。

表皮層:為合胞體,向外分泌物質形成角質膜

肌肉層:縱肌,不發(fā)達,無環(huán)肌體線

背線:1條,內有背神經管

腹線:1條,內有腹神經管

側線:2條,較發(fā)達。內各有1縱排泄管

2條神經???3、消化系統(tǒng)簡單,為一直管口-咽-腸-直腸-肛門(♂為泄殖孔)腸壁由單層柱狀上皮細胞構成,內緣有微絨毛。無消化腺,無肌肉。取食宿主體內的半消化物質4、呼吸無專門的呼吸器官,進行厭氧呼吸

5、排泄系統(tǒng)由一個原腎細胞衍生而成的H形

排泄物匯集到體腔液內,再隨體腔液通過側線的上皮細胞滲透入排泄管內,從排泄孔排出體外。6、神經系統(tǒng):筒狀圍咽神經環(huán),向前、向后各伸出6條神經:背線:1條背神經腹線:1條腹神經側線:2對側神經7、生殖系統(tǒng):長管型♀:雙管型,卵巢、輸卵管、子宮、陰道、生殖孔(日產卵20萬粒)♂:單管型,精巢、輸精管、儲精囊、射精管、泄殖孔、交合刺

8、蛔蟲的生活史寄生部位:小腸感染途徑:經口感染感染蟲態(tài):感染性蟲卵小腸(蛻皮1次)成蟲肺感染性蟲卵經口感染十二指腸(孵化)

腸系膜淋巴管腸系膜血管肝臟右心房右心室肺泡(蛻皮2-3次)氣管支氣管咽食道胃受精卵(無感染性)蛔蟲幼蟲體內移行生活史60—75天,壽命一年卵內幼蟲(蛻皮1次)人蛔蟲卵未受精卵受精卵

蛔蟲的危害---1.攝取人體營養(yǎng),造成人體營養(yǎng)不良2.蟲體的代謝產物、分泌物和分解產物等的毒素作用

刺激神經系統(tǒng)引起失眠、頭痛、神經痛等刺激腸道,影響腸道的正常蠕動,引起腸痙攣3.機械阻塞:可阻塞腸道,引起機械性腸梗阻,產生腹絞痛4.機械損傷:幼蟲在體內移行,可造成一系列機械損傷5.引起炎癥和全身過敏性反應,出現(xiàn)咳嗽、發(fā)熱、蕁麻癥,嚴重時可引起暴發(fā)性哮喘、肺炎等6.蛔蟲受藥物刺激時可竄入肝臟、膽囊、腦等處,引起急性炎癥和絞痛三、線蟲動物門的分類1.無尾感器綱:無尾感器,排泄器官退化或無,多自由生活。如扭曲線蟲2.尾感器綱:有尾感器,排泄器官為成對的縱管,多寄生生活。如小桿線蟲、蛔蟲、十二指腸鉤蟲、斑氏絲蟲等旋毛蟲Trichinellaspiralis成蟲體小,向前端漸細,雌蟲長3-4mm,雄蟲不及2mm。人、豬等為其宿主,寄生在十二指腸及空腸前部。幼蟲胎生,經血液、淋巴分布到全身,只有在橫紋肌中才繼續(xù)發(fā)育,形成胞囊,成熟胞囊被寄主吞食后被感染,幼蟲經4次脫皮,發(fā)育為成蟲。四、其它線蟲

(一)人蟯蟲

1.形態(tài):白線頭狀

♂♀2.生活史(自染和逆行感染)♂死亡♀午夜爬出產卵感染性蟲卵♀♂交配6h后少數爬回部分干燥死亡成蟲口腸(二)鉤蟲(消化道)十二指腸鉤蟲:C形,口囊腹側有2對鉤齒,♂尾端交合傘背肋小枝3分叉美洲板口鉤蟲:S形,口囊內無鉤齒,腹側有1對半月形的齒板,♂尾端交合傘背肋小枝2分叉 寄生部位:小腸(空腸上部)生活史:日產卵1-3萬卵日產1-3萬胚胎卵一期桿狀蚴二期桿狀蚴絲狀蚴(感染)靜脈或淋巴管右心肺、肺泡、支氣管、氣管會厭十二指腸小腸成蟲(寄生5-10年)1天3天蛻皮5天蛻皮24h蛻皮蛻皮鉤蟲的生活史十二指腸鉤蟲(三)斑氏絲蟲

1.寄生部位:人的淋巴系統(tǒng)

2.胎生幼蟲:微絲蚴

白天生活在內臟血液,夜間移行體表血液

3.生活史(按蚊、庫蚊等為中間寄主)

成蟲

微絲蚴

絲狀型幼蟲

臘腸型幼蟲人體蚊體(胸肌中)蛻皮2次(蚊喙)小腿和足部象皮腫皮皺加深,皮膚增厚、粗糙危害性:早期引起淋巴管炎及淋巴結炎晚期出現(xiàn)淋巴液回流障礙,產生陰囊鞘膜積液、乳糜尿、肢體象皮腫等。蟲體的代謝崩解產物、幼蟲的蛻皮液、成蟲子宮分泌物等都具有抗原性,可引起局部和全身性變態(tài)反應,導致周期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結炎;成蟲在淋巴管內可引起內皮細胞反應性增生、管壁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