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輪復習新教材第七單元第2課生物的進化課件(76張)_第1頁
一輪復習新教材第七單元第2課生物的進化課件(76張)_第2頁
一輪復習新教材第七單元第2課生物的進化課件(76張)_第3頁
一輪復習新教材第七單元第2課生物的進化課件(76張)_第4頁
一輪復習新教材第七單元第2課生物的進化課件(76張)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2課生物的進化【課標要求】1.地球上的現(xiàn)存物種豐富多樣,它們來自共同祖先。2.適應是自然選擇的結果?!舅仞B(yǎng)目標】1.認可生物是不斷進化并與環(huán)境相適應的進化觀點。(生命觀念)2.掌握種群的基因頻率與基因型頻率的計算方法,分析物種形成的環(huán)節(jié)。(科學思維)3.通過分析濫用抗生素導致抗藥性病菌增多的現(xiàn)象,引導人們認識不正確使用抗生素帶來的危害,關注人類健康。(社會責任)主干知識·多維自查【主干·梳理與辨析】一、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證據(jù)1.地層中陳列的證據(jù)——化石:(1)化石的概念:通過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層中的古代生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2)作用:利用化石可以確定地球上曾經生活過的生物的種類及其形態(tài)、結構、_____等特征。(3)意義:化石是研究生物進化_______________的證據(jù)。(4)結論:已經發(fā)現(xiàn)的大量化石證據(jù),證實了生物是由_______________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逐漸進化而來的,而且還揭示出生物由___________、由___________、由___________的進化順序。遺體、遺物或生活痕跡行為最直接、最重要原始的共同祖先簡單到復雜低等到高等水生到陸生上肢鰓裂和尾彼此相似的階段共同特征結構基礎DNA和蛋白質【思考辨析】1.通過化石可以了解已經絕滅的生物的形態(tài)結構特點,推測其行為特點。 ()2.較晚形成的地層中,沒有較簡單、較低等的生物化石。 ()分析:較晚形成的地層中,也有較簡單、較低等的生物化石。3.有共同祖先的生物個體在形態(tài)結構上沒有差異。 ()分析:有共同祖先的生物個體因為生存環(huán)境不同,在形態(tài)結構上也會有所差異。4.親緣關系越近的生物,其蛋白質或核酸分子的相似性越高。 ()√××√二、自然選擇與適應的形成1.適應的普遍性和相對性:(1)適應的含義。①生物的形態(tài)結構適合于完成一定的_____。②生物的形態(tài)結構及其功能適合于該生物在一定環(huán)境中___________。(2)適應的特性。①普遍性:適應是普遍存在的,所有的生物都具有適應環(huán)境的特征。②_______:適應是針對一定的_________而言的,是一種暫時的現(xiàn)象。功能生存和繁殖相對性環(huán)境條件2.適應是自然選擇的結果:(1)拉馬克的進化學說。①主要內容:a.當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更古老的生物_____來的。b.各種生物的___________是在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c.適應的形成是由于_________和___________。②意義:a.徹底否定了___________。b.在當時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膚淺地解釋了___________。進化適應性特征用進廢退獲得性遺傳物種不變論適應的形成(2)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①主要觀點:②自然選擇學說的進步意義:a.合理地解釋了_________的原因,使生物學第一次擺脫了神學的束縛,走上了科學的軌道。b.揭示了生物界的統(tǒng)一性是由于所有的生物都有_________。c.解釋了生物的_______________是進化的結果。生物進化共同祖先多樣性和適應性③自然選擇學說的局限性:a.對于遺傳和變異的認識還局限于_________。b.不能科學地解釋___________的本質。(3)達爾文進化理論的發(fā)展。①研究水平:從性狀水平深入_____水平。②研究結果:認識到遺傳和變異的本質。③研究對象:從以生物個體為單位發(fā)展到以_____為基本單位。④形成了以自然選擇為核心的_________________。性狀水平遺傳和變異基因種群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思考辨析】1.拉馬克認為生物的適應性特征的形成是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的結果。 ()2.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正確地解釋了生物的多樣性、適應性以及遺傳和變異的本質。 ()分析:達爾文沒有解釋遺傳和變異的本質。3.生物進化的內因是生存斗爭。 ()分析:生物進化的內因是遺傳和變異。4.適應有助于生物在一定環(huán)境條件下生存和延續(xù)。 ()√××√三、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與物種的形成1.種群和種群基因庫:(1)種群:②特點:種群是生物_____和進化的基本單位。(2)基因庫:一個種群中_____個體所含有的_____基因。繁殖全部全部(3)基因頻率與基因型頻率:種群基因頻率不一定2.種群基因頻率的變化:(2)可遺傳的變異提供了生物進化的原材料的原因。①基因突變產生的_________,通過有性生殖過程中的_________,可以形成多種多樣的_______,從而使種群中出現(xiàn)多種多樣可遺傳的變異類型。②可遺傳的變異的結果:只提供了生物進化的_______,不能決定生物進化的_____。等位基因基因重組基因型原材料方向3.自然選擇對種群基因頻率變化的影響:(1)原因:不斷淘汰發(fā)生_________的個體,選擇保留發(fā)生_________的個體。(2)選擇的對象:①直接作用對象:個體的_____。②最終選擇的對象:決定表型的_____。(3)選擇的結果:①基因方面:種群_________會發(fā)生_____改變。②生物性狀方面:導致生物朝著___________不斷進化。不利變異有利變異表型基因基因頻率定向一定的方向4.隔離在物種形成中的作用:(1)物種的概念:能夠在___________________并且產生_____后代的一群生物。(2)隔離。①概念:不同群體間的個體,在自然條件下_________________的現(xiàn)象。②類型:自然狀態(tài)下相互交配可育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相互交配可育后代同種基因交流【思考辨析】1.一個種群中某基因占所有基因數(shù)的比值叫作基因頻率。 ()分析:一個種群中某基因占所有等位基因的比值叫作基因頻率。2.所有變異都不能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但都能提供進化的原材料。 ()分析:不可遺傳的變異不能提供進化的原材料。3.細菌在抗生素的誘導作用下產生了抗藥性基因。 ()分析:變異與抗生素無關。×××四、協(xié)同進化與生物多樣性的形成1.協(xié)同進化:(1)含義:(3)結果:通過漫長的協(xié)同進化過程,地球上不僅出現(xiàn)了千姿百態(tài)的_____,豐富多彩的_______,而且形成了多種多樣的_________。物種基因庫生態(tài)系統(tǒng)2.生物多樣性:(1)生物多樣性的三個層次。_____多樣性(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_________多樣性。(2)生物多樣性形成中的幾個關鍵事件。①有性生殖的出現(xiàn):實現(xiàn)了_________,增強了生物變異的多樣性,生物進化的速度明顯加快,多細胞植物和動物的種類不斷增多。②生態(tài)系統(tǒng)第三極——_______的出現(xiàn):使生態(tài)系統(tǒng)具有更加復雜的結構。③生物的登陸:生物的登陸改變著陸地環(huán)境,陸地上復雜的環(huán)境又為生物的進化提供了廣闊的舞臺。遺傳生態(tài)系統(tǒng)基因重組消費者【思考辨析】1.不同物種之間、生物與無機環(huán)境之間協(xié)同進化導致生物多樣性。 ()2.消費者的出現(xiàn)使生態(tài)系統(tǒng)變復雜。 ()3.中性突變對進化無意義。 ()分析:有人主張決定生物進化方向的是中性突變的逐級積累,因此中性突變對進化有意義?!獭獭痢窘滩摹ね诰蚺c延伸】1.探究延伸:樹干變黑___(填“會”或“不會”)影響淺色個體的出生率,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拓展填寫:有學者認為,個體即使產生可遺傳的變異,如果不能繁殖后代,在進化上也沒有意義。因此主張將“適者生存”改成“_________”。會許多淺色個體可能在交配、產卵前就已被天敵捕食適者繁殖高頻考點·通法悟道★考點1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證據(jù)【核心·歸納與整合】說明生物有共同祖先的其他證據(jù):(1)絕大多數(shù)生物的遺傳物質都是核酸。(2)遺傳信息傳遞都遵循中心法則。(3)遺傳信息傳遞過程都遵循堿基互補配對原則。(4)生物都共用同一套遺傳密碼子。(5)具有生命系統(tǒng)的細胞都具有生物膜系統(tǒng)(如細胞膜),且細胞膜都是以磷脂雙分子層為基本支架。

【拓展延伸】化石的分類方式有很多種,最普遍的方式是按其留存的生物遺跡類型分類,可分為實體化石、遺跡化石、分子化石?!镜漕}·剖析與精練】【典題示范】(多選)如圖為三種脊椎動物前肢與人的上肢①骨骼比較示意圖,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A.這四種前(上)肢骨骼都由相同種類的骨組成B.從上到下看,四種前(上)肢骨骼的組成,骨的排列順序是一致的C.四種前(上)肢骨骼屬于同功器官(起源不同但功能相同)D.說明了四種脊椎動物有共同的原始祖先【題眼破譯】提升信息轉化能力【解析】選A、B、D。這四種前(上)肢骨骼都由相同種類的骨組成,都有肱骨、橈骨、尺骨、腕骨、掌骨、指骨;骨的排列順序是一致的;四種前(上)肢骨骼屬于同源器官;說明了四種脊椎動物有共同的原始祖先。這些生物具有共同的原始祖先,由于它們生活環(huán)境不同,為適應不同的生活環(huán)境,這些器官在進化過程中,逐漸出現(xiàn)了形態(tài)和功能上的不同【對點訓練】1.(2022?淮安模擬)下列關于生物化石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越古老的地層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簡單、越低等B.生物化石都是由生物體的堅硬部分形成的C.生物化石為研究生物進化提供了最直接、最重要的證據(jù)D.赫氏近鳥龍化石的發(fā)現(xiàn),為鳥類起源于爬行類提供了證據(jù)【解析】選B。研究發(fā)現(xiàn),越是古老的地層中,發(fā)掘的生物化石越簡單、越低等,A正確;化石是指通過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層中的古代生物的遺體、遺物或生活痕跡等,不僅僅是生物體的堅硬部分形成的,B錯誤;生物化石為研究生物進化提供了最直接、最重要的證據(jù),C正確;赫氏近鳥龍化石的發(fā)現(xiàn),為鳥類起源于爬行類提供了證據(jù),D正確。2.(多選)科學家通過比較與現(xiàn)代馬相似的動物的骨骼化石,以及它們的生存時期(如圖所示),認為它們是現(xiàn)代馬的祖先。能直接從圖中獲得的進化證據(jù)是(

)A.腿骨結構大部分相同B.足趾個數(shù)逐漸減少C.中足趾逐漸變得發(fā)達D.遺傳物質基本相同【解析】選A、B、C。從圖中可以得出腿骨結構大部分相同、足趾個數(shù)逐漸減少、中足趾逐漸變得發(fā)達,A、B、C正確;遺傳物質DNA是分子水平的證據(jù),不能直接從題圖中獲得遺傳物質基本相同的進化證據(jù),D錯誤。

【加固訓練·拔高】1.如圖為測定生物體內細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差異比較,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這是生物進化在比較解剖學方面的證據(jù)B.該序列比化石更能直接表示出生物之間的親緣關系C.響尾蛇與人之間親緣關系比其與猴之間親緣關系遠D.人與猴親緣關系最近【解析】選D。這是生物進化在分子生物學方面的證據(jù),A錯誤。化石是生物進化最直接的證據(jù),B錯誤。生物之間氨基酸序列差異越小,生物之間的相似性越大,親緣關系越近;生物之間的蛋白質分子的差別越大,生物之間的相似性越小,親緣關系越遠??梢婍懳采吲c人之間親緣關系比其與猴之間親緣關系近,C錯誤。圖中人與猴之間氨基酸序列差異最小,親緣關系最近,D正確。2.分析四種不同動物(甲、乙、丙、丁)的血紅蛋白,發(fā)現(xiàn)在構成血紅蛋白的數(shù)萬個氨基酸中,僅有四個位置存在差異,列表如下:(1)據(jù)此推測,血緣關系最近的兩種動物是__________。(2)寫出作出上述判斷的依據(jù):____________________。(3)這是在______________方面為生物進化提供的證據(jù),血紅蛋白α鏈的氨基酸每年都會按大約1.2×10-9的速率發(fā)生置換。【解析】生物與生物之間的親緣關系越近,其化學結構越相似;親緣關系越遠,其化學結構的差異越大。甲與丁之間只有第4位氨基酸不同,其余均相同,在四者之中,甲和丁的差別最小,所以其親緣關系最近。答案:(1)甲與丁(2)甲與丁的血紅蛋白的氨基酸組成差異最小(3)分子生物學

★考點2自然選擇與適應的形成【核心·歸納與整合】1.自然選擇學說主要內容之間的關系圖解:2.關于拉馬克進化觀點題的解法:解答此類試題必須明確拉馬克進化學說的兩個中心觀點,即生物各種適應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拉馬克的進化學說可歸納如下:環(huán)境改變→誘導需求改變→決定使用或廢棄何種器官→產生獲得性性狀→可以遺傳→逐代積累產生生物新類型。3.關于達爾文進化學說試題的解法:解答此類試題①必須掌握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的主要內容(過度繁殖、生存斗爭、遺傳和變異、適者生存),理解自然選擇學說內容之間的關系。②搞清進化過程中環(huán)境的影響,達爾文認為環(huán)境條件對生物變異不是誘導而是選擇,生物產生了大量不定向變異后,由環(huán)境決定其生存與否,即變異在前,選擇在后。

【高考警示鐘】變異不是環(huán)境“誘發(fā)”的(1)如果認為變異出現(xiàn)于環(huán)境變化之后,是在環(huán)境“誘發(fā)”下產生的,其實是錯誤的。(2)變異在環(huán)境變化之前已經產生且是不定向的,環(huán)境只是起選擇作用?!镜漕}·剖析與精練】【典題示范】

(2021·廣東選擇考)孔雀魚雄魚的魚身具有艷麗的斑點,斑點數(shù)量多的雄魚有更多機會繁殖后代①,但也容易受到天敵的捕食②。關于種群中雄魚的平均斑點數(shù)量,下列推測錯誤的是 (

)A.缺少天敵,斑點數(shù)量可能會增多B.引入天敵,斑點數(shù)量可能會減少C.天敵存在與否決定斑點數(shù)量相關基因的變異方向D.自然環(huán)境中,斑點數(shù)量增減對雄魚既有利也有弊【題眼破譯】提升信息轉化能力【解析】選C。本題主要考查自然選擇和協(xié)同進化。缺少天敵的環(huán)境中,孔雀魚雄魚的斑點數(shù)量逐漸增多,原因是孔雀魚群體中斑點數(shù)多的雄性個體體色艷麗,易吸引雌性個體,從而獲得更多的交配機會,導致群體中該類型個體的數(shù)量增多,A正確;引入天敵的環(huán)境中,斑點數(shù)量多的雄魚容易受到天敵的捕食,數(shù)量減少,反而斑點數(shù)量少的雄魚獲得更多交配機會,導致群體中斑點數(shù)量可能會減少,B正確;生物的變異是不定向的,故天敵存在與否不能決定斑點數(shù)量相關基因的變異方向,C錯誤;由題干信息可知,斑點數(shù)量多的雄魚有更多機會繁殖后代,但也容易受到天敵的捕食,而斑點少的雄魚不易被天敵捕食,但繁殖后代的機會少,可知自然環(huán)境中,斑點數(shù)量增減對雄魚既有利也有弊,D正確。

【變式延伸】提升長句應答能力孔雀魚斑點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緦c訓練】1.(2022?常州模擬)下列各項不能體現(xiàn)生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的是 (

)A.竹節(jié)蟲的體形像竹枝B.北極熊的體色與冰雪的顏色相似C.森林中的避役體色為綠色D.持續(xù)干旱導致植物大量死亡【解析】選D。竹節(jié)蟲的體形像竹枝,不易被敵害發(fā)現(xiàn),是竹節(jié)蟲對環(huán)境的適應,A錯誤;北極被冰雪覆蓋,環(huán)境顏色為白色,北極熊體色為白色,與環(huán)境顏色一致,不易被敵害發(fā)現(xiàn),是北極熊對北極環(huán)境的一種適應,B錯誤;森林中的避役體色為綠色,適應森林環(huán)境,C錯誤;持久干旱導致植物大量死亡,是環(huán)境對生物的影響,D正確。自然選擇2.(2022·鎮(zhèn)江模擬)有人用一種螳螂做實驗:用細線把綠色螳螂和褐色螳螂縛在綠色的草地上和褐色的草地上,讓鳥來吃。實驗結果如表:試用達爾文的觀點回答下列問題。(1)螳螂的體色有綠色的,也有褐色的,這說明生物具有____________,這一特性一般是____________的,它能為生物的進化提供原始的選擇材料。

(2)螳螂與鳥的關系在生態(tài)學上屬于捕食,被達爾文稱為________________,它是生物進化的________。

(3)環(huán)境對螳螂起了________作用,這種作用是____________。

【解析】(1)不同的性狀是由不同的遺傳物質控制的,說明了遺傳物質的多樣性,新基因的產生是通過基因突變而來的,它具有不定向的特點。(2)捕食關系是生物生存斗爭的表現(xiàn),它是生物進化的動力。(3)環(huán)境對生物起的作用是選擇,而且這種選擇是定向的,適應環(huán)境的個體被保留,不適應環(huán)境的個體被淘汰。答案:(1)變異(性)不定向(2)生存斗爭動力(3)選擇定向的

【加固訓練·拔高】1.枯葉蝶腹面的色澤和形狀極似枯葉,這是枯葉蝶的祖先 (

)A.突變后經人工選擇的結果B.人工選擇后再突變的結果C.突變后經自然選擇的結果D.自然選擇后再突變的結果【解析】選C。蝶類的祖先由于突變而產生了大量的變異類型,而顏色和性狀類似枯葉的蝶類不易被天敵發(fā)現(xiàn)而生存下來,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就形成現(xiàn)在的枯葉蝶,C正確,A、B、D錯誤。2.青霉素是一種抗生素,近幾十年來,由于人類長期使用,致使某些細菌對青霉素的抗性越來越強,從而引起人們的關注。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在青霉素使用之前,所有細菌對青霉素的抗性是相同的B.細菌在繁殖的過程中可能發(fā)生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從而產生抗藥性變異個體C.青霉素使細菌產生了抗藥性變異,從而決定了其進化方向D.青霉素對細菌有選擇作用,這種作用是通過細菌對青霉素的抗性來實現(xiàn)的【解析】選D。在青霉素使用之前,細菌種群中就存在不同變異的個體,有的個體對青霉素的抗性強,有的個體對青霉素的抗性弱,A錯誤;基因重組發(fā)生在有性生殖過程中,細菌是原核生物,不能通過有性生殖進行繁殖,因此細菌在繁殖的過程中不會發(fā)生基因重組,但可能發(fā)生基因突變,B錯誤;青霉素的使用,對細菌種群中存在的抗藥性變異起到了定向的選擇作用,C錯誤;青霉素對細菌有選擇作用,這種作用是通過細菌對青霉素的抗性來實現(xiàn)的,D正確?!锟键c3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與物種的形成【核心·歸納與整合】2.自交和自由交配時基因頻率和基因型頻率的變化規(guī)律:3.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方向的原理分析:4.物種形成的方式:5.物種形成與生物進化的比較:

【深度思考】利用遺傳平衡定律需滿足以下條件(1)種群非常大;(2)所有雌雄個體之間自由交配;(3)沒有遷入和遷出;(4)沒有自然選擇;(5)沒有基因突變?!镜漕}·剖析與精練】【典題示范】選擇系數(shù)是表征某基因型在特定環(huán)境中不利于生存程度①的指標,即某基因型的個體在某環(huán)境中適應性越差,選擇系數(shù)越大②。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同一基因型的個體在不同環(huán)境中選擇系數(shù)不同B.若某基因型的選擇系數(shù)不變,相關基因頻率不變C.某基因型的選擇系數(shù)越大,相關基因頻率變化越慢D.隨新冠疫苗的推廣使用,新冠病毒的選擇系數(shù)降低【題眼破譯】提升信息轉化能力【解析】選A。不同環(huán)境對生物的選擇作用不同,同一基因型的個體在不同環(huán)境中適應性不同,則選擇系數(shù)不同,A正確;若某基因型的選擇系數(shù)不變,只能說明其在該環(huán)境中的適應性不變,不能說明相關基因頻率不變,B錯誤;某基因型的選擇系數(shù)越大,說明越容易被該環(huán)境淘汰,相關基因頻率變化越快,C錯誤;隨新冠疫苗的推廣使用,新冠病毒在環(huán)境中適應性變差,選擇系數(shù)增大,D錯誤。【變式延伸】提升長句應答能力(1)按照拉馬克的進化觀點,生物適應性特征的形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結果。(2)按照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的觀點,新冠病毒適應性逐漸變差的原因是_________。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自然選擇【對點訓練】1.(2022?南通模擬)達爾文在《動物和植物在家養(yǎng)條件下的變異》一書中寫道:家鴿有很多品種,而且不同品種的家鴿形態(tài)特征各異,如信鴿、扇尾鴿、球胸鴿、風頭鴿、喇叭鴿等均有獨特的外形。經過長時間的人工雜交和選育,家鴿的品種日漸增多。根據(jù)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下列解釋錯誤的是 (

)A.突變和基因重組為家鴿的選育提供原材料B.家鴿選育過程中基因頻率不會發(fā)生定向改變C.家鴿產生的變異不能在選育過程中都保留下來D.選育出的新品種與原品種之間不存在生殖隔離【解析】選B。突變和基因重組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A正確;長時間的人工選育會使種群基因頻率發(fā)生定向改變,B錯誤;變異有可遺傳變異和不可遺傳變異,不可遺傳變異不能傳遞給下一代,沒法保留,C正確;家鴿新品種不是新物種,與原品種沒有生殖隔離,D正確。2.(多選)一個鼠的種群生活在一個山谷(甲區(qū)域)中,后來由于山洪暴發(fā),一條大河發(fā)生了改道,使甲區(qū)域又分隔出乙、丙兩個區(qū)域,原生活在甲區(qū)域中的鼠種群也被分隔成三部分,彼此之間不能接觸。如圖所示為剛分隔時和分隔多年后決定鼠毛色的相關基因的調查結果。只考慮圖中的一對等位基因,下列相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

)A.三個區(qū)域中的等位基因都產生了基因突變B.甲區(qū)域中的種群只有基因頻率發(fā)生了變化,基因型頻率并沒有變化C.甲和丙兩個區(qū)域中的鼠存在地理隔離和生殖隔離D.無論再經過多少年的變化,各個區(qū)域中等位基因頻率之和始終等于1【解析】選A、B、C。只有乙區(qū)域鼠群中發(fā)生了基因突變,A錯誤;比較甲區(qū)域中B和b的基因頻率可以看出,不僅基因頻率發(fā)生變化,基因型頻率也發(fā)生了變化,B錯誤;甲區(qū)域和丙區(qū)域的鼠存在著地理隔離,但不一定存在生殖隔離,C錯誤;等位基因頻率之和始終等于1,D正確。

【加固訓練·拔高】1.(2021·浙江6月選考)現(xiàn)代的生物都是由共同祖先進化而來的,物種的進化體現(xiàn)在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下列能引起基因頻率改變的因素是 (

)A.自然選擇B.基因重組C.隨機交配D.大的種群【解析】選A。自然選擇導致種群基因頻率發(fā)生定向改變,A正確;基因重組不能直接改變種群基因頻率,B錯誤;隨機交配、大的種群有利于保持種群基因頻率不變,C、D錯誤。2.螺旋蛆蠅是家畜的毀滅性物種。在實驗室里對兩組數(shù)量相同的螺旋蛆蠅進行不同的處理:一組使用殺蟲劑;另一組使用電離輻射,促使雄性不育。實驗結果如圖所示,請回答有關問題。(1)用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解釋圖中殺蟲劑處理后群體中的個體數(shù)逐漸上升的原因:_______________。用電離輻射促使雄性不育的方法最終能達到理想的效果,即消滅螺旋蛆蠅,但所需時間較長,其最主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2)螺旋蛆蠅的翅色有黃翅黑斑和橙黃翅黑斑兩種。研究得知,黃翅黑斑(A)對橙黃翅黑斑(a)是顯性,且親代基因型及比例是AA(30%)、Aa(60%)、aa(10%)。若它們隨機交配,則子代的基因型頻率是_________。若要使其后代的基因頻率維持在這一理想狀態(tài)下,除本小題題干給出的特點外還應具備哪些條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兩點即可)。(3)近年發(fā)現(xiàn)該種群出現(xiàn)了突變的白翅螺旋蛆蠅,專家分析該種群的基因頻率將會發(fā)生改變。請分析白翅基因的頻率可能會怎樣變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窘馕觥?1)螺旋蛆蠅中存在抗藥性基因突變,殺蟲劑處理后,具有抗藥性的個體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機會增大,抗藥性基因頻率升高,抗藥性個體增多,因此群體中的個體數(shù)逐漸上升。由于基因突變的不定向性、頻率較低,需要在幾代中反復進行,才能使突變個體(即雄性不育個體)的數(shù)量逐漸增多,所以采用電離輻射促使雄性不育的方法消滅螺旋蛆蠅,所需時間較長。(2)親代基因型及比例是AA(30%)、Aa(60%)、aa(10%),則A的基因頻率=30%+1/2×60%=60%,a的基因頻率為40%。若它們隨機交配,子代的基因型頻率是AA=(60%)2=36%、Aa=2×60%×40%=48%、aa=(40%)2=16%。若要使其后代的基因頻率維持在這一理想狀態(tài)下,需要滿足以下條件:種群足夠大,沒有遷入和遷出,自然選擇對翅色這一相對性狀沒有作用,基因A、a不產生突變,隨機交配(題干中給出的特點)。(3)如果突變的白翅性狀適應環(huán)境,在自然選擇中擁有該性狀的個體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機會增大,則白翅基因頻率會增大,如果該性狀不適應環(huán)境,則白翅基因頻率會減小。答案:(1)螺旋蛆蠅中存在抗藥性基因突變,在殺蟲劑的選擇作用下,抗藥性基因頻率增大,抗藥性個體增多基因突變具有不定向性和頻率較低的特點,需要在幾代中反復進行,才能使突變個體(即雄性不育個體)的數(shù)量逐漸增多

(2)AA=36%、Aa=48%、aa=16%種群足夠大,沒有遷入和遷出,自然選擇對翅色這一相對性狀沒有作用,基因A、a不產生突變等(3)如果該性狀適應環(huán)境,則白翅基因頻率會增大,如果該性狀不適應環(huán)境,則白翅基因頻率會減小★考點4協(xié)同進化與生物多樣性的形成【核心·歸納與整合】1.協(xié)同進化的類型和實例:2.生物多樣性三個層次之間的聯(lián)系:【典題·剖析與精練】【典題示范】(2022?蘇州模擬)下列關于生物進化的敘述,錯誤的是 (

)A.長期的地理隔離可能產生生殖隔離,從而形成新物種①B.狼和兔子通過相互選擇,達到協(xié)同進化②C.細菌接觸抗生素后產生抗藥性③突變個體D.外來物種入侵可改變生物進化的速度和方向【題眼破譯】提升信息轉化能力【解析】選C。長期的地理隔離若能產生生殖隔離,就可形成新物種,A正確;草原上狼和兔子奔跑能力的提高是二者通過相互選擇,協(xié)同進化的結果,B正確;細菌的抗藥性在接觸抗生素之前就已經產生,抗生素只是對細菌抗藥性突變個體進行了選擇,C錯誤;外來物種入侵會導致本地食物鏈的穩(wěn)定性受損,可能改變自然選擇的方向,進而導致生物進化的速度和方向發(fā)生變化,D正確。

【變式延伸】提升長句應答能力協(xié)同進化并不都是通過物種之間的生存斗爭實現(xiàn)的,試舉例說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協(xié)同進化有通過種間互助實現(xiàn)的,如上題中不同的植物花冠筒的深度與昆蟲口器的長度;也有通過種間競爭實現(xiàn)的,如獵豹和羚羊【對點訓練】1.(2022?鹽城模擬)某海島有一種中地雀,原來沒有競爭者。在記錄的時間段內,1977年和2004年發(fā)生了2次旱災;2005年以大型種子為食具有大鳥喙的大地雀入侵。如圖記錄了中地雀鳥喙平均尺寸的變化。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該島上中地雀鳥喙平均尺寸的變化是自然選擇的結果B.1977年的旱災誘發(fā)了基因突變,進而造成鳥喙尺寸的增大C.2005年后中地雀很可能主要以大地雀不吃的小種子為食D.2005年后該海島上兩種地雀的種群基因頻率都在發(fā)生改變【解析】選B。1977年和2004年發(fā)生了2次旱災以及2005年新物種進入,使該島上中地雀鳥喙平均尺寸的變化較大,平均尺寸的變化是自然選擇的結果,A正確;鳥喙尺寸的增大是旱災的選擇作用,不是旱災誘發(fā)了基因突變,B錯誤;2005年以大型種子為食具有大鳥喙的大地雀入侵,使中地雀很可能主要以大地雀不吃的小種子為食,C正確;2005年后共存于一個海島上的兩種地雀之間由于相互選擇基因頻率都在發(fā)生改變,D正確。2.鼠尾草的雄蕊高度?;?成為活動的杠桿系統(tǒng),并與蜜蜂的大小相適應。當蜜蜂前來采蜜時,根據(jù)杠桿原理,上部的長臂向下彎曲,使頂端的花藥接觸到蜜蜂背部,花粉便散落在蜜蜂背上。由此無法推斷出 (

)A.在鼠尾草進化的過程中導致雄蕊?;幕蝾l率升高B.鼠尾草不可以在沒有蜜蜂的地方繁衍后代C.鼠尾草雄蕊的形態(tài)是自然選擇的結果D.鼠尾草花的大小、形態(tài)等,常與傳粉昆蟲的大小、形態(tài)、口器的類型和結構等特征相適應,屬于協(xié)同進化【解析】選B。鼠尾草雄蕊的形態(tài)是自然選擇的結果,自然選擇使基因頻率發(fā)生定向改變,使鼠尾草的雄蕊高度?;幕蝾l率升高,A、C正確;鼠尾草可通過蜜蜂和其他昆蟲傳粉,沒有蜜蜂的地方也可以繁衍后代,B錯誤;協(xié)同進化指不同的物種之間、生物與無機環(huán)境之間在相互影響中不斷進化和發(fā)展,D正確。

【加固訓練·拔高】1.某昆蟲能以甲、乙兩種植物的果實為食物,但需要用鋒利的喙刺穿果實,當?shù)刂挥屑追N植物時,統(tǒng)計昆蟲喙長如圖A所示;有人引進乙種植物,其果實的果皮比較薄,若干年后統(tǒng)計以它為食的該昆蟲的喙長如圖B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乙種植物與昆蟲間發(fā)生了協(xié)同進化B.乙種植物與甲種植物存在競爭關系C.引進乙種植物前昆蟲內就存在不同喙長度的基因突變D.生活在甲種植物與乙種植物上的昆蟲間形成了地理隔離【解題指南】解答本題需要注意以下兩點:(1)圖像信息:對比圖A和圖B明確昆蟲喙長與植物果實的關系。(2)關鍵知識:協(xié)同進化、基因突變的特點、隔離。【解析】選D。乙種植物果實的果皮比較薄,昆蟲喙短,便于取食乙種植物的果實,乙種植物與昆蟲間發(fā)生了協(xié)同進化;乙種植物與甲種植物爭奪陽光、空間等,它們存在競爭關系;生物的變異在先,環(huán)境的選擇作用在后,引進乙種植物前昆蟲內就存在不同喙長度的基因突變;生活在甲種植物和乙種植物上的昆蟲間沒有地理隔離。2.如圖表示生物多樣性的形成過程,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圖中P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B.生物多樣性主要包括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tài)系統(tǒng)多樣性C.圖中R表示生殖隔離,標志著新物種的形成D.若兩個動物交配后能產生后代,則它們一定屬于同一物種【解析】選D。圖中P(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生物多樣性主要包括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tài)系統(tǒng)多樣性;圖中R表示生殖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標志;如馬和驢屬于兩個物種,但它們可以交配,并產生后代,D錯誤。高考集訓·命題前瞻【考題體驗·悟透】角度一從生命觀念的角度考查人工選擇1.(2021·湖南選擇考)金魚系野生鯽魚經長期人工選育而成,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F(xiàn)有形態(tài)多樣、品種繁多的金魚品系。自然狀態(tài)下,金魚能與野生鯽魚雜交產生可育后代。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金魚與野生鯽魚屬于同一物種B.人工選擇使鯽魚發(fā)生變異,產生多種形態(tài)C.鯽魚進化成金魚的過程中,有基因頻率的改變D.人類的喜好影響了金魚的進化方向突破口:物種的概念,基因頻率的改變與進化的關系?!窘馕觥窟xB。由題干信息可知A正確;變異不是人工選擇導致的,而是本來就存在的,B錯誤;鯽魚發(fā)生各種各樣的變異,并根據(jù)人類的不同喜好進行人工選擇,使得鯽魚朝著不同的方向進化,基因頻率發(fā)生定向改變,故C、D正確。

【方法規(guī)律】判斷兩種生物是否為同一物種(1)“新物種”必須具備兩個條件:①與原物種之間已形成生殖隔離;②子代必須是可育的。如三倍體無子西瓜、騾子均不可稱為“物種”,因為它們均是“不育”的,而四倍體西瓜相對于二倍體西瓜則是“新物種”,因為它與二倍體西瓜雜交產生的子代(三倍體西瓜)不育,意味著二者間已產生生殖隔離。(2)判斷方法:①若可以自然交配,并且后代可育,那么就是同一物種;②若不能進行自然交配,或者交配繁殖出的后代不可育,就為不同物種。角度二從生命觀念的角度考查進化的原材料及物種的形成2.(2021·湖北選擇考)某地區(qū)的小溪和池塘中生活著一種麗魚,該麗魚種群包含兩種類型的個體:一種具有磨盤狀齒形,專食蝸牛和貝殼類軟體動物;另一種具有乳突狀齒形,專食昆蟲和其他軟體動物。兩種齒形的麗魚均能穩(wěn)定遺傳并能相互交配產生可育后代。針對上述現(xiàn)象,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麗魚種群牙齒的差異屬于可遺傳的變異B.兩者在齒形上的差異有利于麗魚對環(huán)境的適應C.麗魚種群產生的性狀分化可能與基因突變和重組有關D.兩種不同齒形麗魚的基因庫差異明顯,形成了兩個不同的物種突破口:物種形成的實質是產生生殖隔離。【解析】選D。據(jù)題意可知,兩種齒形的麗魚均能穩(wěn)定遺傳并能相互交配產生可育后代,說明麗魚種群牙齒的差異屬于遺傳物質發(fā)生變化的變異,屬于可遺傳的變異,A正確;兩種齒形的麗魚的食物類型不同,兩者在齒形上的差異有利于麗魚對環(huán)境的適應,B正確;突變和基因重組是產生生物進化的原材料,因此麗魚種群產生的性狀分化可能與基因突變和重組有關,C正確;物種之間的界限是生殖隔離,兩種不同齒形麗魚能相互交配產生可育后代,不存在生殖隔離,屬于同一個物種,D錯誤。角度三從生命觀念及社會責任的角度考查抗藥性的形成3.(2021·湖北選擇考)瘧疾是一種由瘧原蟲引起的疾病。瘧原蟲為單細胞生物,可在按蚊和人兩類宿主中繁殖。我國科學家發(fā)現(xiàn)了治療瘧疾的青蒿素。隨著青蒿素類藥物廣泛應用,逐漸出現(xiàn)了對青蒿素具有抗藥性的瘧原蟲。為了研究瘧原蟲對青蒿素的抗藥性機制,將一種青蒿素敏感(S型)的瘧原蟲品種分成兩組:一組逐漸增加青蒿素的濃度,連續(xù)培養(yǎng)若干代,獲得具有抗藥性(R型)的甲群體,另一組為乙群體(對照組)。對甲和乙兩群體進行基因組測序,發(fā)現(xiàn)在甲群體中發(fā)生的9個堿基突變在乙群體中均未發(fā)生,這些突變發(fā)生在9個基因的編碼序列上,其中7個基因編碼的氨基酸序列發(fā)生了改變。為確定7個突變基因與青蒿素抗藥性的關聯(lián)性,現(xiàn)從不同病人身上獲取若干瘧原蟲樣本,檢測瘧原蟲對青蒿素的抗藥性(與存活率正相關)并測序,以S型瘧原蟲為對照,與對照的基因序列相同的設為野生型“+”,不同的設為突變型“-”。部分樣本的結果如表。回答下列問題:(1)連續(xù)培養(yǎng)后瘧原蟲獲得抗藥性的原因是___________,堿基突變但氨基酸序列不發(fā)生改變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7個基因中與抗藥性關聯(lián)度最高的是__________,判斷的依據(j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青蒿素抗藥性關聯(lián)度最高的基因突變是導致瘧原蟲抗青蒿素的直接原因,利用現(xiàn)代分子生物學手段,將該突變基因恢復為野生型,而不改變基因組中其他堿基序列。經這種基因改造后的瘧原蟲對青蒿素的抗藥性表現(xiàn)為___________。

(4)根據(jù)生物學知識提出一條防控瘧疾的合理化建議:______________。

突破口:人工選擇的基本過程?!窘馕觥?1)基因突變可以產生新基因,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