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時期入仕道路考述_第1頁
魏晉南北朝時期入仕道路考述_第2頁
魏晉南北朝時期入仕道路考述_第3頁
魏晉南北朝時期入仕道路考述_第4頁
魏晉南北朝時期入仕道路考述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魏晉南北朝時期入仕道路考述

九產(chǎn)品中心制度是魏晉南北朝選舉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這只是對當?shù)厝丝谶M行評估,并將其作為官方部門授予員工的重要依據(jù),以確保學者有資格和特權。而對于士人由何種道路進入仕途并沒有明確規(guī)定,這些也不屬其管轄范圍。因此,要對魏晉南北朝的選舉制度作全面了解,就必須研究入仕道路。一、幾種主要入仕道路概貌兩晉南朝的入仕道路頗多,然而作為文人入仕的常途,亦不過數(shù)種?!段墨I通考·舉士》稱:“按魏晉以來,雖立九品中正之法,然仕進之門則兩漢一而已,或公府辟召,或郡國察舉,或由曹掾積累而升,或由世胄承襲而用,大率不外此三四涂轍。”馬氏所論雖不完全正確,但基本上道出了當時文人入仕的幾種常途。為了全面考察幾種主要入仕道路的概貌,筆者將《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隋書》、《南史》等正史中所有在此期間入仕者作了統(tǒng)計,剔除那些入仕道路不明者、以軍功入仕的武人、當朝宗室、仕“偽”政權者和皇帝特詔征舉者,共864人;并對每人的入仕時間、途徑、家世和父祖官位逐一考訂,然后按朝代先后、入仕種類依次分別歸納,列為下表(表見下頁)。雖然史籍所載并非當時的全部人事,但于此大體可以窺見幾種主要入仕道路的概貌。從表中可見,除此間新興的“直接入仕”一途長盛不衰之外,其余諸項均呈衰頹之勢。不過,因時代不同,各自情況亦略有差異。筆者曾撰文初步論述了當時最主要的入仕道路——“直接入仕”①1,本文擬對占據(jù)當時入仕道路第二位的秀孝察舉作一粗淺考察。二、兩晉南北朝時期通過察舉秀才、孝廉進入仕途,在兩漢是最主要的起家門徑。漢制:秀才、孝廉為歲舉,有人數(shù)比例限制。據(jù)勞干統(tǒng)計,漢代每年察舉孝廉約二百人左右,秀才約二十人①2。除去一些戰(zhàn)亂年份察舉不能正常進行外,全部所舉當是一個相當可觀的數(shù)字。特別是孝廉一科,根據(jù)漢法:“孝廉試經(jīng)者拜為郎”②3。又:“長吏多出于郎中、中郎、吏二千石子弟”③4。因此,孝廉察舉成為漢代官吏的入仕正途,即如徐天麟所謂“漢世諸科,雖以賢良方正為至重,而得人之盛,則莫如孝廉”④5。兩晉南朝時期,秀孝察舉作為一種入仕途徑,仍然一直通行,但已從漢代的入仕大宗退居第二,在數(shù)量上明顯少于眾途之首的“直接入仕”。從上表中可見,經(jīng)此途者共176人,僅占總數(shù)的20.4%。從其演變的總趨勢來看,是逐漸走向衰落,經(jīng)歷了西晉較盛、東晉式微、宋齊稍興、梁陳逐漸衰退的幾個階段。特別是漢代得人最盛的孝廉一科,在東晉以后無足輕重,可見察舉在此間的頹勢。兩晉南朝秀孝察舉,其原則大致與漢相同,州舉秀才、郡察孝廉,均為歲舉,有戶口比例限制,察舉后須考試。等等。由于戰(zhàn)亂,人士流徙無常,漢代察舉限本地人的規(guī)定在此時已不甚嚴格,秀孝既可由原籍,也可由僑居地推舉。如:李含,隴西狄道人,僑居始平,兩郡并舉孝廉;薛兼,丹陽人,察河南孝廉;陶侃,本鄱陽人,吳平,徙家廬江之尋陽,廬江太守張夔察為孝廉;祖逖,范陽遒人,僑居陽平,陽平辟察孝廉,司隸再辟舉秀才①6。有趣的是,這時還出現(xiàn)了一種“遙舉”,《晉書·王遜傳》記載:王遜為南夷校尉寧州刺史,“遜未到州,遙舉董聯(lián)為秀才”。大概此即《傅子》所謂“千里望風,承聲而舉”者②7。兩晉南朝秀孝察舉中,最值得注意的問題是社會各階層在秀孝二科中的趨向,及其不同時期的變化。1.兩晉時期,第一流高門士族不涉足察舉,地位稍低的士族和寒門多經(jīng)此途入仕。西晉一代,除八王之亂以后的一段時間外,社會相對安定,秀孝察舉比較容易進行,故從此途入仕者頗眾。史傳中共有64人被舉為秀孝,除去不就者14人,就否不知者2人,計有48人經(jīng)此途入仕,是兩晉南朝時期人數(shù)最多、比例最高的一朝(見上表)。但是,仔細分析這些人的成份,就會發(fā)現(xiàn),當時第一流高門如瑯邪王氏、太原王氏、泰山羊氏、河東裴氏、京兆杜氏、潁川荀氏等,其子弟竟無一涉足此途。反之,地位稍低的士族以及仕途狹窄的寒門卻由此大量躋身宦海。在48人中,明顯為寒賤者6人,父祖無聞及無官位者8人,二者共計占總數(shù)的29%,大大高于此時寒門在“直接入仕”一途中所占3%的比例。此外,在西晉時被視為“亡國之余”而備受壓抑的吳蜀士人,因在“直接入仕”一途中受阻,故大量于此入仕,共計18人,占總數(shù)的37.5%,而在直接從政府入仕一途中僅占2%③8。在余下的16人中,邊州遠郡之士即占6人,勉強能稱得上中州士族者寥寥無幾。可見,西晉時期從秀孝察舉入仕者多為政治上不得勢之人。2.東晉一代,時局動蕩,兵亂迭起,秀孝察舉不盛。一百余年間可考者僅25人,而且其中僅12人就舉。僅此數(shù)人,難以看出當時察舉情況,不過,仍有可資參考者。一般認為,東晉的第一流高門為瑯邪王氏、陳郡謝氏、潁川庾氏、譙國桓氏、高平郗氏、太原王氏等數(shù)家。在東晉被舉為秀孝的25人中,除瑯邪王珉被舉為州秀才外,上述高門子弟無一問津此途者,而王珉被舉后“不行”,究竟屬于不就還是因故不行,史書無載,不過從其它高門子弟的情況來看,很可能屬于不就之類。因此,就這一點來說,與西晉相同。至于南北差異,東晉時南士在“直接入仕”一途中仍然處于劣勢,所以他們對秀孝察舉依然熱衷。在全部25人中,南人占14人,即使在就舉的12人中,南人亦有7人,占一半以上??梢?北土高門多直接入仕,南方士族多從秀孝察舉,在兩晉時期是普遍現(xiàn)象。漢代秀孝,人多爭之,當途昆弟亦津津于此道,如:尹勛,伯父司徒,兄太尉,察孝廉;袁術,父司空,舉孝廉;王暢,父太尉,舉秀才。兩晉察舉正好與之相反,當途高門均不從此路。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察舉手續(xù)繁,須經(jīng)較嚴格的考試,遷轉較緩慢。秀孝被舉之前,往往為州郡縣吏,既然名為秀孝,多少得經(jīng)一段時間的考察。被舉后一般均須策試,《晉官品令》規(guī)定:“舉秀才必五策皆通為郎中,二策不通不得選”①9。孝廉舉后須試經(jīng),同時亦兼問策,策試時“天子或親臨之”②10,并且規(guī)定“有不中科者,刺史太守免官”③11??梢娛潜容^嚴肅認真的。至于遷轉,秀孝一般是第一年舉,次年試,中第后為郎中再等待遷轉,手續(xù)繁多,時間緩慢。陶侃察孝廉,初至洛陽,張華“不甚接遇”,為郎中后,經(jīng)郎中令楊晫之延譽,中書郎顧榮之青睞,尚書令樂廣之會見,特別是吏部令史黃慶之舉薦,方蹣跚正式任職。這當中雖然有門第卑寒的因素,但察舉之不被重視,遷轉之緩慢,于此可見一斑。既然當時盛行簡便快捷的“直接入仕”,高門子弟起家即可任職閑廩重的秘書郎、著作佐郎等清官,且“例數(shù)十百日便遷任”,當然他們不愿舍簡捷求繁慢去獲取一個不被重視的秀孝名聲,難怪王珉舉秀才“不行”,而從著作郎平流進取了。東晉秀孝察舉與西晉略有不同之處,是寒門入此途者相對減少。在就舉的12人中,明顯為寒門者僅谷儉一人。但谷儉是由刺史特別搜揚者,據(jù)《晉書·甘卓傳》稱:東晉初,秀才依舊策試,湘州刺史甘卓上表要求本州秀才不試,但朝議不許,“卓于是精加隱括,備禮舉桂陽谷儉為秀才,儉辭不獲命,州厚禮造之……儉恥其州少士,乃表求試,以高第除中郎”??梢姽葍€雖寒門,但系甘卓在特別情況下為爭氣而舉之者,非為常例。另外,被察為孝廉的周訪,《晉書·華譚傳》稱之為“寒族”,但訪祖為吳威遠將軍,父敏為晉左中郎將,族姓似不寒。除上述二人外,其余10人皆為父祖有聞且有相當?shù)匚徽摺1M管不能就此認為此途已被士族把持,但至少已開始呈現(xiàn)出士族化的傾向。3.東晉察舉秀孝不盛,卻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地方,這就是秀孝二科的分離,被舉之人不能雙涉二途。兩漢察舉,可以先舉孝廉,后舉秀才,西晉亦然。但從東晉起,直到南朝末,被舉者或單為秀才,或只察孝廉,無一雙涉二途者。盡管史籍中沒有從制度上明確記載分離之事,后世論者亦無人注意到此問題,但從當時察舉為秀孝者111人的全部情況來看,無雙涉二途者卻是一個十分明顯的事實。這種情況與以后隋唐殘存的察舉制中秀孝無雙涉者也是一致的。因史籍所載有限,要對秀孝分離一事進行深入討論還有一定困難,不過,通過對此間所舉全部秀孝的成份分析,可以看出,秀孝二科之間存在著當時社會上普遍流行的士庶之別??偟恼f來,西晉時二科區(qū)分不嚴;東晉所舉秀才的門第普遍高于孝廉;到南朝,秀才只納士族,孝廉多攬寒門。秀才比之孝廉,從漢代以來就更受重視。但漢代二科無貴賤之別,在勞干《漢代察舉制度考》一文所列漢代151個孝廉和32個秀才中,既有三公子弟,亦多寒賤農(nóng)夫,二科皆然。西晉時,門閥專政開始形成,士庶之別亦開始在社會上流行,不過,當時區(qū)分還不太嚴格,在秀孝察舉中亦是如此。在西晉應孝廉舉的24人中,明顯為寒賤者6人,父祖無聞者4人,合計約占42%;應秀才舉的29人中,明顯寒賤者2人,父祖無聞者3人,合計約占17%。從數(shù)字比例上看,二科開始有了一定的差距。但從李含、熊遠以寒微之身而雙涉二途,周、周札以同胞兄弟卻各舉一科來看,很難說秀孝之間有多大貴賤之分。東晉時期,秀孝察舉不盛,一百年間可考者僅25人,而且只有12人就舉。因人數(shù)太少,難以據(jù)此進行歸納分析。不過,就此12人而言,以父祖官位計,除寒門谷儉為特例外,三品以上者共5人,全部為秀才;而舉為孝廉的6人,父祖官位均在三品以下。雖然不能就此得出肯定的結論,但從這里可以看出,秀孝二科之間已開始出現(xiàn)高低之分的跡象。4.降及南朝,秀孝二途之區(qū)別已經(jīng)明朗化,一般說來,秀才只納士族,孝廉多攬寒門。南朝四代,史籍所載秀才共74人,其中無一寒門子弟,除兒位特別推舉的隱士外,都是家世有征、父祖居位的士族。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流高門亦汲汲于此途?!读簳そ飩鳌?“江革字休映,濟陽考城人也……齊中書郎王融、吏部謝眺雅相欽重……弱冠舉南徐州秀才。時豫章胡諧之行州事,王融與諧之書,令薦革。諧之方貢瑯邪王汛,便以革代之”。濟陽江氏為南朝高門,其門第比瑯邪王氏略低一級,王融以中書郎的身份要州行事舉革秀才,甚至不惜將本族子弟擠掉,可見當時對秀才之重視。江左第一高門瑯邪王氏就非常熱衷此道,在南朝全部74個秀才中,瑯邪王氏子弟即達8人之多,約占11%。這種情況在兩晉是從來沒有過的。此外,陳代已上升為與瑯邪王氏并駕齊驅的吳郡陸氏①12,在陳代全部7位秀才中占6位。第一流高門的積極參與,無疑更增加了秀才一科的聲譽及重要性,它與前述秀才無寒人的事實一起,表明南朝秀才察舉已完全士族化。與秀才一科的情況相反,南朝孝廉則多以寒門為之。南朝一百七十年間,孝廉可考者僅12人,在數(shù)量上與秀才的74人相差懸殊。按理,孝廉為郡舉、秀才為州舉,孝廉應大大多于秀才。這種反?,F(xiàn)象,說明被舉為孝廉者大多數(shù)仕途不暢,功業(yè)不顯,故青史無名。實際上,南朝孝廉大多是寒門子弟。見下表(資料來源均見《宋書》等本傳):在這僅有的12人中,明顯為寒門者4人:父祖無聞者4人,此4人亦應為寒門;王孚、丁彖文二人史書記為“民”,而南朝時以“民”稱者多非士族,故亦應為寒門;父祖有官位者僅2人,其中沈文阿之父峻,本“家世農(nóng)夫,至峻好學”,以后入仕為官,以此觀之亦應為寒門。只有孔繡之可稱為士族,其父為著作郎,祖為光祿大夫。會稽山陰孔氏為南方名門,繡之大概屬于此族。12人中僅此一例,而且孔氏也不是當時第一流高門。因此,從上述孝廉一科中寒門高達90%以上的比例來看,可以說,它主要是寒門的進身仕途,高門士族一般不涉足。這與前述秀才一科只納士族的情況正好形成鮮明對比。另外,從吳逵以門寒不敢任郡功曹,但舉為孝廉則不見辭讓之事,可知孝廉攬寒門在南朝是理所當然的。5.從上述分析可見,西晉時,秀孝二科多為政治上不大得勢之人的進身途徑,仕途通暢的當途高門一般不就察舉。但自東晉二途分離后,南朝的士族其中包括第一流的高門士族卻對秀才察舉異常熱衷,他們的這種明顯變化,是與當時社會形勢變化密切相關的。晉末以來,寒人勢力逐漸興起,以軍功吏能被拔擢的寒人,以及利用政局動蕩、譜牒多毀之機而巧借偽狀冒充士族者逐漸增多,加之舊有士族人數(shù)日眾,士族隊伍處于急劇擴大之中①13。這些新舊士族、真假士族的子弟均需入仕為官,但政府官位有限,特別是起家官位有限,士族甚至高門士族子弟只靠“直接入仕”已不敷需求,即如沈約所謂:“當今士人繁多,略以萬計,常患官少才多,無地以處”②14。因此,必須開辟新的仕途。這是高門趨于秀才一科的主要原因。其次,皇帝的提倡也促使了高門的這種轉變。劉裕以寒人身份入繼大統(tǒng),他一方面需要借助根深蒂固、勢力雄厚的門閥士族,一方面也需要選拔有才能德行之人。雖然兩晉選舉以門第的制度弊病甚多,但一時要徹底改變這種積習尚不可能,也與借助士族以維護統(tǒng)治的初衷相悖。因此,在不改變原有以門第直接入仕的現(xiàn)狀的同時,劉裕以及南朝各代皇帝都比較注重察舉,這樣既可選拔人才,又可適應士族的需要。早在義熙七年,劉裕就針對秀孝察舉不實的弊端而上書要求厲行考試。上臺伊始,他即“車駕幸延賢堂,策試諸州郡秀才、孝廉”③15。孝武帝時更明文規(guī)定:“四方孝秀,非才勿舉”④16,“凡舉得失,各有賞罰”⑤17。齊代甚至專門由皇帝主持對秀才考試標準的討論⑥18。而梁武帝對秀才和文學之士的重視則更是為人們所熟知?;实鄣奶岢?無疑對高門重新轉向察舉是一個極大的促進。士族只從秀才而不從孝廉入仕,是由于二科標準不同?!靶⒘e,本重行實,魏晉而后,仍有此意”⑦19,盡管南朝孝廉中也有個別象丁彖文那樣貨賂以求者,但大多數(shù)仍然是有德行之人。劉宋時政府明確規(guī)定:“孝廉之選,必審其人,雖四科難該,文質(zhì)寡備,必能孝義邁俗拔萃著聞者,便足以顯應明揚,允將符旨”⑧20???/p>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