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察舉制中的舉良知文學_第1頁
漢代察舉制中的舉良知文學_第2頁
漢代察舉制中的舉良知文學_第3頁
漢代察舉制中的舉良知文學_第4頁
漢代察舉制中的舉良知文學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漢代察舉制中的舉良知文學

公元前124年,漢武帝接受了董仲舒和孫洪的提議,在長安建立了一所大學,并邀請學生參加醫(yī)生的考試。太學從此成為國家興辦的“育才養(yǎng)士”的教育機構。到東漢順帝朝,太學發(fā)展到鼎盛時期,太學生最多時達三萬多人,甚至周邊少數民族也遣弟子入太學,在世界教育史上亦屬罕見。太學在初創(chuàng)時期規(guī)定太學生每年考試一次,稱為“歲試”。到東漢時改為每兩年考試一次。太學常用的一種考試方式是“射策”,《漢書·儒林傳》云:“自武帝立五經博士,開弟子員,社科射策,勸以官祿。”作法是由主考人根據儒經內容提出若干問題,由被試者隨意抽出一二種題來解答,主考人根據學生的解答判斷學業(yè)成績,類似于今天的抽簽考試。漢代開創(chuàng)太學培養(yǎng)人才,另一方面又確立察舉制發(fā)現與選拔人才,而且太學的考試制度也被挪用到察舉制中?!吧洳摺本统闪朔浅?撇炫e名目常用的手法,非??瓢ㄙt良方正、明經、明法、至孝、童子等科。所為賢良方正,是指德才兼優(yōu)者。這一科目是漢代察舉非??浦休^為常見并最受重視的科目。始于漢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此后兩漢各帝屢有詔舉。此科多開在國家遇有日食、地震、奇特星象、瘟疫流行及各種自然災害之后舉行。有時把“賢良”和“方正”分稱,或把“賢良”與“文學”連作一科,所謂“文學”指儒經或通曉儒經之人。被高級官吏舉薦出的賢良送至朝廷,由皇帝親自主持對策,有時皇帝還要“兩策”、“三策”,然后分別高下,授以官職。晁錯、董仲舒即為文帝朝、武帝朝得舉者,稱“舉賢良文學”。晁錯上書言“守邊備塞,勸農力本,當世急務二事”,文帝舉賢良文學,晁錯為高第。漢武帝對董仲舒進行了“三策”,董仲舒有“對策”三篇。他們都因德行和才學受到帝王賞識而得以重用,但結局悲慘,晁錯死于非命,董仲舒懼禍歸鄉(xiāng)。從他們的一生行處及“對策”文,我們得以一窺漢代察舉選官制之一斑。一般認為,漢代察舉制的標準是所謂“四科”。其來源于《后漢書·百官志》注引之《漢官儀》云:世祖詔,方今選舉,賢佞朱紫錯用。丞相故事,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節(jié)清白;二曰學通行修,經中博士;三曰明達法令,足以決疑,能案章覆問,文中御史;四曰剛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決,才任三輔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自今以后,審四科辟召。這本是世祖光武帝為征辟所發(fā)的詔書內容,后來被引申為漢代察舉制的標準。從察舉制的實施過程看,這個引申意義是可以成立的。在“四科”之中,“德行高妙,志節(jié)清白”放在了首位,可見察舉制對“德”的重視。實際上,早在傳說時代原始部落首領的推舉,就體現了以德量人的評價標準?!抖Y記·禮運》篇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彼^“選賢與能”,說明首領的產生需要公選。傳說堯的哥哥摯曾是部落聯(lián)盟首領,因為人“不善”而被罷免,由堯接替了他的職位。堯到了晚年,征求各部落酋長的意見,有誰可以接替自己,各部落酋長于是推薦了舜。《史記·五帝本紀》記載:堯“乃以二女妻舜以觀其內,使九男與處以觀其外”,“堯乃試舜五典百官,皆治?!闭f明當時的制度是要獲得首領的職位,必須經過多年的考核和試用,所以堯以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舜,又派九位男子與舜相處共事。所謂“五典”,即“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以此觀察舜能否以五種倫理道德教育大眾?!鞍俟佟笔侵副姸喙俾?就是把舜放在不同的崗位上加以考核,最后才得以任用。舜到了晚年,同樣讓各部落酋長推舉接替人,禹由于治理水患的功績被推舉出來?!妒酚洝は谋炯o》說:“帝舜薦禹于天,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庇碜鳛榻影嗳吮豢疾炝耸吣辍kS著階級社會的產生,這種“禪讓”作為傳說而成為士人的美談,而其中的以德量人的用人標準被歷代統(tǒng)治集團保留下來,伴隨士人入仕的腳步,走入艱難的旅程。在漢代的選官史上,察舉制與任子制長期并行。所謂任子制,是指高官權門子弟在選官上占據更為優(yōu)越的入仕晉升機會與途徑。這種情況往往在歷朝開國之初尤為甚,要經過若干年的過渡,一些普通士人才能得到暫露頭角的機會。晉代詩人左思在《詠史詩》中感慨道:“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勢使之然,由來非一朝?!睗h代亦是如此,從漢初之軍功官僚子弟,到后來之金、張、許、史一類豪門,寒門英俊難以與之競爭而一展才智。如此說來,晁錯和董仲舒都是幸運的,他們出身并非豪門,卻以德才兼?zhèn)涠Q身朝廷,為國效力?!稘h書·晁錯傳》說:“錯為人陗直刻深?!毕蛭牡凵蠒?“人主所以尊顯功名揚于萬事之后者,以知術數也?!毙麚P依法治國思想。當時匈奴很強大,屢屢侵擾漢朝邊關,文帝欲發(fā)兵對敵,“錯上言兵事”,提出“安邊境,立功名,在于良將,不可不擇也?!边M而闡發(fā)“得地形,卒服習,器用利?!本哂邢喈攲I(yè)水準的用兵之道,受到文帝的贊賞。隨即晁錯又上書“言守邊備塞,勸農力本,當世急務二事?!蔽牡塾植杉{了他的建議,募民充邊塞,務農以備軍需。這一系列行為,顯示了晁錯以國家興亡為己任的知識分子的優(yōu)良品質。更能顯示晁錯精忠報國品德的事情。他能從國家長遠利益考慮,堅持“削藩”主張,面臨吳楚七國高喊“誅晁錯,清君側”的口號而叛亂,也毫不退縮,臨危不懼。甚至他的父親預料到了滅門之災,苦勸不聽,服毒自盡,仍沒有改變他的思想和行為,最后慘死在漢景帝的刀下,令后代文人唏噓不已。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為漢武帝所接受,成為千百年來被封建統(tǒng)治階層所利用的思想基礎。他由太學博士轉入官道,屢有建樹,正是他的為人正直而備受重視?!稘h書·董仲舒?zhèn)鳌吩?董仲舒,廣川人也。少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下幃講誦,弟子傳以久次相授業(yè),或莫見其面。蓋三年不窺園,其精如此。進退容止,非禮不行,學士皆師尊之。武帝即位,舉賢良文學之士前后百數,而仲舒以賢良對策焉。董仲舒專心治學,雖有家產,從不料理和經營。舉止有度,非禮不行,是難得的為師之才。因此弟子眾多,甚至很多學生從未與他謀面,而是一傳再傳,相次授業(yè)。教學之況,何等隆盛。正因為此,在漢武帝的“舉賢良方正”的察舉中,董仲舒才得以被舉薦,才有了他與武帝間的三問三對。漢代經過察舉而被選用的官員,其仕途經歷在董仲舒身上表現的特別充分?!稘h書》本傳記載,董仲舒在三對武帝之后,被任命為江都相,侍奉易王。易王是武帝的哥哥,一向驕橫好勇,董仲舒就用禮儀加以教育匡正,使易王越來越敬重他。后來欲撰文論證災異之變,主父偃嫉賢妒能,竊取其草稿上奏進讒,武帝將他下獄治罪,險些喪命。出獄后又遭到公孫弘的報復,去侍奉漢武帝另一個更加驕奢淫逸的哥哥膠西王,膠西王素聞董仲舒的賢德,對他非常敬重。這時的董仲舒比晁錯聰明了很多,已深知仕途的險惡,告病還鄉(xiāng),以著書立說為業(yè)。董仲舒與公孫弘的矛盾,源于他對公孫弘為人的評價,他認為公孫弘一味諂媚順從,為人狡詐,顯示了董仲舒為人耿介方正的品德?!稘h書·公孫弘傳》記載:弘奏事,有所不可,不肯庭辯。常與主爵都尉汲黯請間,黯先發(fā)之,弘推其后,上常說,所言皆聽,以此日益親貴。常與公卿約議。至上前,皆背其約以順上指。公孫弘從不違逆皇帝,甚至不惜背叛朋友的約定,因此受到汲黯等人的抨擊。當武帝問他原因,他回答說:“夫知臣者以臣為忠,不知臣者以臣為不忠?!睗h武帝非常愿意這樣的阿諛,因此在未封侯的條件下,破格提拔他為丞相,在西漢史無前例。班固為此特殊提示后世讀者:“其后以為故事,至丞相封,自弘始也?!彼?公孫弘在大權在握之際,進讒言殺了主父偃,貶謫董仲舒也就不奇怪了。董仲舒為官一地,造福一方,可謂德高;未雨綢繆,功成身退,可謂明智。他的人生經歷給后代文人以警示。按《漢官儀》所云“四科”察舉的要求,“二曰學通行修,”“三曰明達法令。”都是指的才學超群,就這兩點來說,晁錯和董仲舒也是合格的被舉薦者。漢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首開察舉,文帝在策詔中申明急需招募人才所應具備的才能是:“明于國家之大體,通于人事之終始,及能直言極諫者”;“及永惟朕之不德,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寧”者。并要求被舉薦者各抒己見,無所隱瞞,寫成文章,文帝親自批閱。晁錯把這個要求分成五部分來回答:第一,“明于國家大體”者的榜樣是上古五帝。他們神圣無比,事必躬親,國富民強,一派祥和;第二,“通于人事終始”者的榜樣是古之三王。他們做事都本于人情,人都希望長壽、富有、平安、閑逸,三王都盡力滿足人們的欲望,“是以天下樂其政,歸其德,望之若父母,從之若流水;百姓和親,國家安寧,名位不失,施及后世。”第三,“直言極諫者”的榜樣是春秋五霸的大臣們。這些大臣具備七種美好品德:“察身而不敢誣,奉法令不容私,盡心力不敢矜,遭患難不避死,見賢不居其上,受祿不過其量,不以亡能居尊顯之位?!睂Υ?他們能“救主之失,補主之過,揚主之美,明主之功,使主內亡邪辟之行,外亡騫污之名。事君若此,可謂直言極諫之士矣?!钡谒?“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寧”作為一種局面而論,反面教材是秦王朝。秦的暴政使“親疏皆危,處內咸怨,離散逋逃,人有走心?!彼躁悇偈着e義旗,天下響應,秦朝迅速滅亡。第五,“永惟朕之不德”,我晁錯是不敢稱當的。當今天下尚有諸多弊端未除,而天子未能親躬的原因是有望與群臣。晁錯的“對策”非常巧妙。第一、二條本是文帝欲求有此才能的大臣,而晁錯有意把它轉換成帝王自身的修為,諷喻意圖十分明顯。第三條他選了春秋五霸的大臣做榜樣,夸大其詞地論述了他們的七種美德、六種才能,充分補充了察舉選官的基本條件。第四、五條又不失時機的對文帝進行了一番歌功頌德,極盡文章之曲妙。晁錯與賈誼相比,文章質樸無華,但更具可操作性,因此,在賈誼去世后受到文帝的賞識是合情合理的。晁錯的才學正適應了文帝朝勵精圖治的思想和社會現實,從一個側面顯現了察舉選官的合理價值。董仲舒的“賢良對策”文有三篇,回答了漢武帝的三次提問。武帝的第一個問題是有關于“天命”與“情性”,怎么認識天人之際?怎樣了解和把握歷史以有益于當代?這是武帝關心的核心問題。董仲舒首先按《春秋》大義回答了“天人相與之際”的問題,顯示了他扎實的學問功底和深邃的思想。他的中心思想在“人事”,認為當今有明君在世,而天不降福瑞的原因,是“教化不立而萬民不正也。”他作比道:夫萬民之從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是故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費而奸邪并出,刑罰不能勝者,其堤防壞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為大務。立大學以教于國,設庠序以化于邑,漸民以仁,摩民以誼,節(jié)民以禮,故其刑罰甚輕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習俗美也。董仲舒的教育觀在當時無疑是一種嶄新的思維,所以“天子覽其對而異焉”。漢武帝對他的對答感到很驚異,一時難以接受,于是有了第二問。漢代太學的建立正是采納了董仲舒的建議,如此看來,他的大教育觀對其后的中國社會歷史乃至今日都可謂有萬世之功。漢武帝第二問的中心思想是,為什么古代圣王可以無為而治,而天下承平,我如此鞠躬盡瘁,而不見天下大治呢?董仲舒回答的核心思想有二:其一,征引孔子的若干言論以壯其詞,說明聚攏人才、“名尊卑,異貴賤”、施行仁政的重要性。其二,明確提出設立“太學”及其重要意義。他認為天子“宿寤晨興,憂勞萬民,”但卻無所收獲,原因是“士素不厲也”,士人平素沒有受到勸勉和砥礪?!胺虿凰仞B(yǎng)士而欲求賢,譬猶不琢玉而求文采也?!比绾尾拍堋梆B(yǎng)士”,只有建立太學,“太學者,賢士之所關也,教化之本原也?!敝链?董仲舒的辦學思想得以充分展示。漢武帝的第三問的意圖是,董仲舒的理論是可以接受的,但大而泛,缺少實踐性,他引用俗語“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善言古者必有驗于今?!弊尪偈婢唧w而細微地談談治國之道。于是有了如下對答:《春秋》大一統(tǒng)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tǒng);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tǒng)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這就是著名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理論闡發(fā)。董仲舒為漢武帝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指出了一條御民之道,從此被千百年來封建統(tǒng)治階級奉為寶典。“四科”察舉第四項“曰剛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決,才任三輔令。”這是察舉之術,也是用人之道。所謂用人之道,就是能人盡其材,否則,雖才能可任三輔令,卻閑置不用,何以知其剛毅多略?何以考察其遭事不惑?何以證實其明足以決呢?晁錯、董仲舒的仕途不能說不順,不能說沒有人盡其材,但結局悲慘。漢文帝錯殺晁錯而追悔莫及,但為時已晚。董仲舒看破時局,急流勇退,不得施展才華,讓后人理解了他的《士不遇賦》的懷才不遇的悲慨。晁錯、董仲舒的仕途結局,已預示了察舉制的式微?!稘h書?武帝紀》記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即推舉孝子與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