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傳統(tǒng)聲樂的藝術特點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禮儀之邦”的美譽。她的音樂教育歷史悠久。因此,出現(xiàn)了許多音樂家和音樂作品,形成了中國獨特的聲樂歌曲處理技術,如豐富多彩的發(fā)音和潤腔技術、優(yōu)美的音樂感和生動的音樂方法。對這些獨特的聲樂歌唱技巧進行剖析和論證,對于弘揚中國傳統(tǒng)聲樂理論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一、《刑法志》方面的原因考釋聲樂是表達感情的藝術,在我國的傳統(tǒng)藝術中,表情達意是通過塑造直覺形象來形成的,運用吐字、行腔來達到字正腔圓,這是演唱的重要特點。在我國傳統(tǒng)的聲樂中,歷來看中“吐字”這一特點。清朝有位著名的戲曲理論家李漁,在《閑情偶寄》中談到:“學唱之人,勿論巧拙,只看有口無口;聽曲之人,慢講精粗,先問有字無字。”此話是說,看一位歌者,先不要談論他唱得怎樣,只要一看他的口型就知他的功夫如何了;欣賞者評判一位歌手的優(yōu)劣與否,先不要談歌唱細膩還是粗糙,先聽字韻和行腔是否正確。李漁主張行腔吐字要準確、真切,并且要與實際角色相匹配;他把“看不動情,唱不發(fā)調(diào),曲不聞聲,態(tài)不摹情”的表演稱作“無情之曲”或叫“死曲”。(P.99)由此可見,我國古人是非常重視吐字行腔的。從春秋時期開始,人們對歌唱的認知就已經(jīng)達到了一個較高的理論水準?!稑酚洝熞移匪d:“故歌者,上如抗,下如墜,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句中鉤,累累乎端如貫珠。”說明當時歌者已注意了歌唱的氣息和演唱的嚴格性。而《韓非子·外儲說右上》所載:“夫教歌者,使先呼而詘之。其聲及清徵者,乃教之。一曰:教歌者先揆以法,疾呼中宮,徐呼中徵。疾不中宮,徐不中徵,不可謂教?!眲t說明教師在選擇學生時對聲音的要求。當然,古人對吐字行腔進行深入討論是在佛教傳入,音韻學產(chǎn)生之后。談到音韻學就必須提到梁代劉勰。劉勰是我國南朝學界最具權威的文藝批評家、評論家,他廣泛繼承先秦以來的各家學說,尤其吸收了道家天道自然的哲學思想和儒家的社會理論主張,并深入研究了上古以來的學說,結合當時的審美實踐,形成了他自己獨有的批評理論體系。他“神用象通,情變所孕,物以貌求,心以理應”的思想,以及“率志委和,則理融而情暢”的文藝美學觀點,在學術界頗具影響,千百年來成為理論界評說和引論的重要經(jīng)典名言。(P.72)他在《文心雕龍·聲律》篇中就談到了行腔吐字這一問題,他說:“古之教歌,先揆以法,使疾呼中宮,徐呼中。夫徵羽響高,宮商聲下;抗喉矯舌之差,攢唇激齒之異,廉肉相準,皎然可分?!眲③脑谙惹亍俄n非子·外諸說右上》基礎上大大前進了一步。韓非子在論著中只談到聲樂教學中應先讓學生掌握發(fā)聲方法,使他的疾呼慢唱都能有準確的音高概念。而劉勰則明確指出歌唱者在吐字時要分清聲母的發(fā)音位置。他說,發(fā)自口腔最深處的喉音必須與位置稍往外移的轉舌音嚴格分清;而處于口腔最外部的唇音也應該與緊靠唇部的齒音區(qū)別開來,“……喉唇糾紛;將欲解結,務在剛斷”。若喉唇二音發(fā)生矛盾,勢必將影響發(fā)聲的通暢、吐字的清晰,欲解決這二者之間的矛盾就須“左礙而右尋,末滯而討前;則聲轉于吻,玲玲如振玉;辭靡于自,累累如貫珠矣”。(P.72)劉勰不單純從聲道的方面論述理論問題,而是將人發(fā)聲與吐字這二個問題綜合進行考慮,并逐一指出歌者解決的方法。他要求對字聲之間對立統(tǒng)一的矛盾作全盤考慮,以使聲腔流轉如振玉,吐字清晰如貫珠。可見,古人認為字正是第一步,行腔須先有字,字領腔行,腔隨字轉,要求字正腔圓。要達到“字正”,則大致包括下列幾個方面:首先,字音要讀得清楚。即“凡字必正讀音,此非為歌曲也,惟歌曲者于正音為尤亟。蓋歌以永言,茍字音不正,余聲轉折詠嘆,所差愈遠,人將不知所言為何物矣?!?字音準確還意味著旋律音調(diào)與字音的聲調(diào)的協(xié)調(diào)一致。不倒為之正,即要按陰、陽、上、去四聲的高低抑揚,把字唱正。所以說,腔由字生,字正而腔圓。其次,字音要唱得清楚,要掌握出字收音的要點,懂得正確使用“五音”(唇、齒、牙、舌、喉),“四呼”(開口呼、啟齒呼、合口呼、撮口呼)和“十三轍”歸韻收音?!胺沧x字,五音為經(jīng),四呼為緯,經(jīng)緯分明,字乃清真?!?古之語唱者曰:“當使聲中無字,謂字則喉、唇、齒、舌等音不同,當使字字輕圓,悉融入聲中,令轉換處無磊塊,古人謂之‘如貫珠’,今人謂之‘善過度’是也?!庇衷?“當使字中有聲,謂如宮聲字,而曲合用商聲,則能轉宮為商歌之也?!庇衷?“有聲多字少,謂唱一聲,而高下抑揚。宛轉其音,若包裹數(shù)字其間也。有字多聲少,謂掄帶頓搓得好,字雖多如一聲也?!?P.27)所以,行腔須先有字,要把每個字吐正、吐圓,使一個個的字音連接起來宛如顆顆明珠穿在一根線上。因此,吐字行腔的準確、真切是中國傳統(tǒng)聲樂演唱一個非常重要的審美標準。二、演唱氣流的技巧中國在歌唱運用氣息方面早就有秦青“聲震林木,響遏行云”,韓娥“余音繞梁,三日不絕”的記載,要是上述二位歌者沒有很好的氣息運用,那“聲震林木”從何而來,更沒有“余音繞梁”之說,這說明我國先賢的氣息調(diào)制和聲樂技巧,早就達到與西方“美聲唱法”不用傳聲工具媲美的程度?!稑酚洝熞移分斜硎龅摹袄劾酆醵巳缲炛椤?如果不是氣息科學之運用,是難以達到這一高度的。唐代音樂家段安節(jié)對依字行腔如“貫珠”之流暢有一段精彩的話語:“善歌者,必先調(diào)其氣。氤氳自臍間出,至喉乃噫其詞,即分抗墜之音。既得其術,即可致遏云響谷之妙也。”(P.46)段安節(jié)的一個“先”字揭示出呼吸是歌唱基礎的奧妙,而后提出了氣息運用的部位和形態(tài)。認為善歌者在歌唱時必須氣沉丹田,把意念集中到腹部臍間,推動內(nèi)氣運轉,使充足的氣息自然而然地從腹部發(fā)出,氣息到了喉部再配合吐字發(fā)聲,分音之高下抑揚。只有掌握了運用丹田氣的要領,才能使聲音嘹亮,傳送得遠,產(chǎn)生共鳴效果,有極強的穿透力。氣息是一位習歌者首先要學的環(huán)節(jié),氣發(fā)端于丹田后至喉乃噫其詞。其實,我們今天從事聲樂的表演者和理論研究者都深知,氣息在聲樂教學和實踐中是強調(diào)最多的。一位好歌手,只有氣息得以科學的舒展,才能做到行腔如“貫珠”,也才能達到段安節(jié)文中指出的“遏云響谷之妙”的絕好境地。唐代是我國聲樂藝術十分昌盛之時,當時出了許多著名的聲樂家。段安節(jié)針對當時的舞臺演唱情況,一語出妙言,這對我國后人研究唐代開元、天寶以后,特別是晚唐的歌唱藝術,有著很高的學術價值。相比之下,西方大約在19世紀才由加爾西亞首先提出“胸腹式聯(lián)合呼吸法”,也就是說人在歌唱時,氣息不是單靠肺來完成的,還要借助丹田、橫膈膜等人體的諸多部位來幫助人進行歌唱呼吸。而我國早在唐代就知道“善歌者,必先調(diào)其氣”這一歌唱的科學法則了。關于歌唱氣息,我國樂壇歷來著墨至深。歌唱藝術除唐朝外,在宋代也得到了很好的發(fā)揚光大。宋代陳進一步發(fā)展了氣息應用的理論,他在《樂書》中寫道:“古之善歌者,必先調(diào)其氣,其氣自臍間出,至喉乃噫其詞,而抗墜之意,可得而分矣。大而不至于抗越,細而不至于幽散,未有不氣盛而化神者。”他更深入地談到了氣息運用的標準,即大不至于抗越,細而不至于幽散。南宋張炎亦提出在歌唱時“忙中取氣急不亂,停聲待拍慢不斷。好處大取氣流連,拗則少入氣轉換”的觀點,進一步闡述了氣息運用的準則。到了元代燕南芝庵關于歌唱的氣息運用說得更明理:“聲要圓熟,腔要徹滿”,他提出“偷氣、取氣、換氣、歇氣、就氣;愛者有一口氣”等方法,關于各種歌唱技巧的得失指出“有唱得雄壯的,失之村沙;唱的蘊拭的,失之乜斜;唱得輕巧的,失之閑賤;唱得本分的,失之老實;唱得用意的,失之穿鑿;唱得打搖的,失之本調(diào)”。他將國人精進細膩的審美情趣融入其中,這不僅對研究我國傳統(tǒng)聲樂有其學術價值,就是對指導今人習聲,也有相當?shù)囊饬x。三、演唱方法上的重在情中國傳統(tǒng)聲樂藝術,歷來注重聲情結合,以情動人?!稑酚洝分姓f:“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边@段話生動描述了人心所動,是于生活感觸后首先用“聲”即歌唱來表達自己的內(nèi)心情愫的。據(jù)說春秋時有位歌唱家叫韓娥,一次她在一個寬大的屋梁下歌唱,街上細雨晰晰,她的美妙歌聲引來眾街坊,許多人站在露天,衣服被雨淋濕了都全然不知。當歌聲停止后,她遠遠離去了,聽歌的人卻一直沒有離開,仿佛她美妙的歌聲在屋梁上繚繞不絕于耳。從這一故事可見,只有聲情并茂才能在人們心中留下余音繞梁、三日不絕的感覺。清代徐大椿指出:“唱曲之法,不但聲之宜講,而得曲之情為尤重。蓋聲者眾曲之所盡同,而情者一曲之所獨異,不但生旦凈丑,口氣各殊,凡忠義奸邪,風流鄙俗,悲歡思慕,事各不同,使詞雖工妙,而唱者不得其情,則邪正不分,悲喜無別,即聲音絕妙,而與曲詞相背,不但不能動人,反令聽者索然無味矣……必唱者先設身處地,摹仿其人之性情氣像,宛若其人之自述其語,然后其形容逼真,使聽者心會神怡,若親對其人,而忘其為度曲矣?!?P.76)李漁也說:“唱曲宜有曲情。曲情者,曲中之情節(jié)也。解明情節(jié),知其意之所在,則唱出口時,儼然此種神情,問者是問,答者是答……且其聲音齒頰之間,各種俱有分別,此所謂曲情是也?!?P.99)所以歌者不僅應準確地理解和表達詞意,還須進一步通過優(yōu)美的歌聲再現(xiàn)、創(chuàng)造出作品的意境、神韻,以感動人情。演唱時須追求重在情深處,妙在回味中,“一聲唱到融神處,毛骨蕭然六月寒”。(P.51)當歡歌一聲,可使“一里老幼喜躍忭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P.128)當曼聲哀歌,可使“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對,三日不食”。(P.128)所以歌者應當先體會曲情,深刻理解歌曲的感情內(nèi)涵,然后以情帶聲,聲情結合而達到聲情并茂。否則,只是依詞尋腔,猶如孩童背書,終不能登峰而造極。歷史的長河奔騰不息,我國傳統(tǒng)聲樂經(jīng)過歷代人口傳心授,經(jīng)過歷代藝術家的創(chuàng)造,在演唱方法上具有鮮明的特點。它對當今聲樂藝術仍有著積極的指導意義。白居易《問楊瓊》詩云:“古人唱歌兼唱情,今人唱歌惟唱聲?!痹诋斀竦母璩?唱聲不唱字,重聲不重情是很明顯的一個弊病,常能聽到字音含混、語意平淡的歌唱,表面看來聲音可能是洪亮的、通暢的,細一品味,卻感到淡而無味,不能牽人肺腑動人魂魄。而中國傳統(tǒng)聲樂的演唱理論中,有很多精辟的論述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全新員工入職合同下載
- 2025廣告發(fā)布委托合同書版范本
- 全新房地產(chǎn)買賣合同范文下載
- 公司業(yè)務擔保合同
- 單位貨物采購合同格式
- 幼兒園股份合伙經(jīng)營合作合同書
- 2024年中考物理(安徽卷)真題詳細解讀及評析
- 地板磚購銷合同模板
- 拓寬知識面的重要性主題班會
- 2025如果合同標的不合格怎么辦反擔保
- 浙教版八年級下冊科學第一章 電和磁整章思維導圖
- (正式版)SH∕T 3541-2024 石油化工泵組施工及驗收規(guī)范
- 動物疫病傳染病防控培訓制度
- 美團代運營合同模板
- 初中英語七選五經(jīng)典5篇(附帶答案)
- GB/T 43676-2024水冷預混低氮燃燒器通用技術要求
- 特種設備檢驗現(xiàn)場事故案例分析
- 2023-2024學年西安市高二數(shù)學第一學期期末考試卷附答案解析
- 關于教師誦讀技能培訓課件
- 化學品使用人員培訓課程
- 【京東倉庫出庫作業(yè)優(yōu)化設計13000字(論文)】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