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論中國文學的自然觀
研究人與自然的關系一直是文學的中心主題。在中國古代文學的發(fā)展過程中,陶潛、王維與楊萬里是具有代表性的三個詩人。由于他們分處于不同的時代與社會語境,又具有不同的世界觀與宇宙觀,表現(xiàn)在他們的山水田園詩中,也就顯露出迥然相異的自然觀。究其實他們分別代表了中國文學三種自然觀的基質(zhì),即莊老玄秘、禪化空寂和“心物兩契”的理趣。研究此三人山水田園詩之自然審美意識的內(nèi)涵與異同,對于理解中國古代文人的自然觀,理解古老東方文化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融觀念具有典型意義。一、三種基本自然觀的內(nèi)涵1.自然與心靈同生同滅魏晉時期,社會動蕩,士大夫?qū)⑷鍖W融入莊老之中,在自然中尋求心理的平衡,陶潛就是其中的代表。其思想以老莊為核心,融入儒道而為自然哲學,所以他在田園詩里,將自然與社會對立起來,美化或詩化大自然,把皈依自然,看成返璞歸真,視為對塵網(wǎng)的擺脫。這在《歸園田居》五首中,表露得最明顯,如其一: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戶庭無雜塵,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詩人把自然刻畫得如此寧靜美好,反襯出社會這個塵網(wǎng)的喧囂與煩擾,體現(xiàn)人與自然相合的是心靈與自然達成的默契。所以他在《飲酒》(其五)中說: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身雖在人境,心卻與自然諧和相融,故可悠然南山,與飛鳥往還。詩人返璞歸真,與自然合一,與人境實已相離。他筆下的自然帶有老莊所說的那種高于人世的品格,自然與造化是美的,并帶有永恒性。人們只要歸于自然,就可不憂不懼,與自然同生同滅,故陶潛在《形影神》中說:“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陶潛田園詩里表現(xiàn)出的自然觀,蘊涵著莊老式的神秘玄旨。2.山水之“景”王維是唐代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人物,他生活在唐由盛而衰的時期,又歷經(jīng)安史之亂。王維生活的時期又是佛教南北宗盛行之時,王維一家人,從他母親崔氏到他弟弟王縉都好佛,而王維尤甚?!杜f唐書·王維傳》說:“(維)在京師,日飯十數(shù)名僧,以談玄為樂。齋中無所有,唯茶鐺藥臼、經(jīng)案繩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獨坐,以禪誦為事?!?1)王維曾與神會交往,頗精禪理。王維自號“摩詰”,被人稱為“詩佛”,足見佛禪對他的影響。其山水田園詩,有的直接以禪語入詩,如《過香積寺》:不知香積寺,數(shù)里入云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山隱寺廟,云峰掩危石、古木,在泉聲、鐘聲中安坐參禪,祛除心中的六賊———制服毒龍。在詩里山水作為“禪”的陪襯,并未顯示自然的本體性。后來明末憨山德清禪師批評這是文字禪,不如陶潛的《飲酒》(結廬在人境)之意在言外。但摩詰有些山水詩,卻超越了文字禪的境界,如: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鳥鳴澗》)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鹿柴》)木末芙蓉花,山中發(fā)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辛夷塢》)詩人眼中的山水化身為寂、靜、空、虛的境界,詩人的禪心已達到無我而與空寂的境界合而為一。葉維廉指出:“王維和一些他的同輩詩人中,寂、空、靜、虛的境界特別多,我們聽到的聲音來自‘太寂’,來自語言世界之外‘無言獨化’的萬物萬象中。在這種詩中,靜中之動,動中之靜,寂中之音,音中之寂,虛中之實,實中之虛……原是天理的律動,所以無需演繹,無需費詞,每一物象展露出其原有的時空的關系,明徹如畫?!?2)王維的山水田園詩,說穿了是將山水田園禪化———詩中的山水時空,都是禪心中的時空,這就是為什么王維所畫雪中芭蕉,同現(xiàn)實相比,頗有時空錯位意味的原因。所以,王維的自然觀滲透了禪家空寂的觀念。3.第二,小詩自然地理。自然中的文心,人楊萬里在南宋是以經(jīng)師入《儒林傳》的,他終身奉理學家張浚為師,張浚教他以正心誠意立身,因而他自號“誠齋”,故黃宗羲的《宋元學案》把他列入《趙鼎張浚諸儒學案》中。所以作為詩人的楊氏,首先是一位理學家。他的哲學思想集中反映在《天問天對解》以及他歷時十七年寫成的《誠齋易傳》中。他的宇宙自然觀是“陰陽之合三,而元氣統(tǒng)之以一”(《誠齋集》卷九十五)的元氣論。元氣化而為陰陽,才有天地,有天地而成萬物,萬物化生并按照流轉循環(huán)之“道”或“理”在運動。楊氏的這種宇宙自然觀以及認識論,必然反映在他的自然審美觀念中。其存詩四千余首,以描寫山川自然景物為多。詩人將自己融入大自然中,細心體察自然的和諧之美,并將轉瞬即逝的場景捕捉到詩里。姜夔在《送〈朝天續(xù)集〉歸誠齋》中就說:“年年花月無閑日,處處山川怕見君?!蔽覀冊嚺e人們熟知的幾首詩來看誠齋觀察自然的獨特視角與情趣,如《閑居初夏午睡起》:梅子留酸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芽。小詩初看起來似是表現(xiàn)士大夫的一種閑適心境,其實作者意在表達擺脫一切世俗羈絆,讓自己融入自然的“天真”、“童趣”中。他認識到自然是充滿淳樸與天然之趣的,所以其詩心也力求回歸到如自然般率真之境中去。故張浚讀到此詩后贊曰:“廷秀胸襟透脫矣!”再看他的《安樂坊牧童》:前兒牽牛渡溪水,后兒騎?;貑柺?一兒吹笛笠簪花,一牛載兒行引子。春溪嫩水清無滓,春洲細草碧無瑕,五牛遠去莫管他,隔溪便是群兒家。忽然上數(shù)點雨,三笠四蓑趕將去!詩人所以要把山水田園之景寫得如孩童那般天真有趣,是因為詩人胸襟透脫,心參造化,通過格物致知,參透大自然是瞬息萬變、生生不息的,而兒童的童心童趣是最與自然的本性相通的。詩人的“活法”是順應自然,悟得自然的本性,從而使山水田園活潑潑顯示出天然的生機與奇趣來。其山水田園景象除了顯示出天真童趣外,還表現(xiàn)出某種理性與理趣。如: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錯喜歡。正入萬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攔。(《過松源晨炊漆公店》)詩人以通俗之筆,描寫鮮活的自然,其中卻包蘊著事物之理,即人入萬山圈子里才更知一山過后一山攔的道理。作為理學家的楊誠齋,信奉的是“天地萬物,本吾一體”,他也如朱熹一樣,相信天地之間,非獨人為性靈,自家心便是草木鳥獸之心。人即自然,自然即人,人處天地之間,需要仰觀俯察,才能體察出天地的理趣或童趣。天地之趣既是人趣,也是自然之趣,物我合一,“理在天地萬物之中”,趣也就是理的組成部分,趣的奇妙性是理的豐富性和生動性的表現(xiàn)。把理與趣用活潑潑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就是把自然的本性表現(xiàn)出來了。所以在楊氏的筆下,大自然被人格化,也被理學化。他筆下的山水田園,其精神境界無不帶有理學家的色彩。不過,誠齋不同于一般理學家之理學詩的地方,就在于他受禪宗頓悟的影響,從江西詩派的“活法”,悟出“師法自然”的心訣。他在《和李天麟二首》中說:“學詩須透脫,信手自孤高。”所謂透脫就是以自然之理體察自然,以自然之理寫詩。大自然是樸實而活潑潑的,詩也就應樸實而活潑潑的,這就是基于胸襟透脫的“活法”,活法也就是自然之法,故楊氏詩有理趣而無理語。錢鐘書在《談藝錄》六十九論詩的理趣時指出:“若夫理趣,則理寓物中,物包理內(nèi),物秉理成,理因物顯。賦物以明理,非取譬于近,乃舉例以概也?;蚰繐舻来?惟我有心,物如能印,內(nèi)外胥融,心物兩契;舉物即寫心,非罕譬而喻,乃妙合而凝也。”(3)誠齋山水田園詩的獨得活法精髓,即是“心物兩契”,人與自然相融的結果。其筆下的大自然,帶有理趣、童趣與靈性,顯示出理學家的自然觀。二、人的自然化與自然的人格化陶潛、王維、楊萬里同是山水田園詩的高手,但由于三人所處時代、社會環(huán)境不同,也由于宇宙觀、社會理想不同,導致其審美思想不同,詩中的自然觀念也迥然相異,其山水田園詩分別代表著儒道釋三種不同基質(zhì)的自然觀。其不同點在于:其一,不同境界的詩化自然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提出“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實際上,境界就是人與自然、情與境、意與物相融的審美形式。靜安還將境界分為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兩種。陶潛的自然境界是與返璞歸真的隱居之心融為一體的,他的自然境界顯示出老莊式的“無我”之境,因為人歸依自然,就與自然為一體,而與人世相對立。他把塵世視為“樊籠”,所以才有“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歸園田居》)的解脫,宣稱歸依自然就是“托身已所得,千載不相違”(《飲酒》之四)。陶潛本人雖生活在古樸的自然中,但已如莊子在《知北游》中所說的“形若槁木,心若死灰”,委身造化,忘懷自我的存在了。同樣,王維的詩化自然,是心歸空寂的自然,是禪化的自然,也是一種無我的境界。這就如同禪宗史上所爭論的菩提無樹,明鏡非臺,本無一物,也就無所謂塵埃一樣。故王維詩中的自然景觀意在追求一種空寂虛靜的境界。其境界雖與陶潛不同,但在有我與無我之間,還有相同之處。楊萬里卻與陶、王不同,他的自然是充滿理趣化、人性化的境界,是有我的自然境界。試對比同樣面對自然酷熱之景況時,王、楊表現(xiàn)出的不同境界:赤日滿天地,火云成山岳。草木盡焦卷,川澤皆竭涸。輕紈覺衣重,密樹苦陰薄。莞簟不可近,再三濯。思出宇宙外,曠然在寥廓。長風萬里來,江海蕩煩濁。卻顧身為患,始知心未覺。忽入甘露門,宛然清涼樂。———(王維《苦熱》)面對苦熱,王維思出宇宙,忘卻自身存在,得“法中覺”,入佛之“甘露門”,即蕩煩濁而得清涼樂。而誠齋的《苦熱登多稼亭》卻是別一境界:吏散庭空便悄然,不須休日始偷閑。鷗邊野水水邊屋,城外平林林外山。偶見行人回首卻,亦看老子立亭間。暮蟬何苦催歸急,只待涼生月半環(huán)。大自然自會熱退涼生,人在自然之中,宜靜觀默察。他在《夏夜追涼》中把這個“理”說得十分透脫:“夜熱依然午熱同,開門小立月明中。竹深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他從自然體認出來的“理”即是“靜中生涼”。其自然之景,是以人為本的有我之景,人并不歸于空寂與泯滅。其二,人的自然化與自然的人格化作為理學家的楊萬里,對待天地、自然,延續(xù)著儒家的以人為本的觀念,天地人三者,人處于核心地位。其詩中的自然,是人格化的自然。試看其《夏夜玩月》:仰頭月在天,照我影在地。我行影亦行,我止影亦止。不知我與影,為一定為二?月能寫我影,自寫卻何似?偶然步溪旁,月卻在溪里。上下兩輪月,若個是真底?為復水是天,為復天是水?詩寫月而以玩月為題,月、我、影、水、天,皆以我為中心,而自然之景,也完全滲透著作者的人格精神。摩詰也有一首《東溪玩月》卻只見空寂的自然,不見人的存在,他寫道:“月從斷山出,遙吐柴門端?!褥o秋泉響,巖深青靄殘。清澄入幽夢,破影抱空巒?;秀鼻俅袄?松溪曉思難?!边@與楊氏的玩月截然不同。而在人的自然化這一點上,王維卻與陶潛較一致。陶潛寫《桃花源詩并記》,刻畫的自然古樸天真,他把自己融入這種古樸天真之中,其人格也是自然化的,故在《與子儼等疏》中有:“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逼洹棒嘶噬先恕?已不是現(xiàn)實狀態(tài)的“人”,而是理想化、自然化的人了。同樣,摩詰在禪化自然同時,也把自己禪化。自然景觀一片靜、寂、空、虛,他把自己的心、身融化在這一片靜寂空虛之中。在《酬張少府》詩中他說:“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痹娙寺裆碜匀?被徹底空虛化了,似乎已不食人間煙火。相比之下,楊萬里的山水田園則帶有人間的悲苦或歡樂,具有童趣與理趣的生命意識,顯示出世俗化的特點?!八疂M平田無處無,一張雪紙眼中鋪。新秧亂插成井字,卻道山農(nóng)不解書!”(《暮行田間》)“田塍莫笑細于椽,便是桑園與菜園。嶺腳置錐留結屋,盡驅(qū)柿栗上山巔。”(《桑茶坑道中》)山水田園皆是農(nóng)民勞動的結果,自然被人格化而且人間化了。如果說在陶、王的詩里,看到的是人被自然化,而楊氏的自然卻是被人格化了。雖然,陶、王、楊的自然觀有不同之處,但作為東方人、古代中國人,由于受東方文化傳統(tǒng)的影響,卻有著相同點,那就是“天人合一”的觀念。儒家以天地人為“三才”,有“三才”方有萬物,人與天地萬物相處于一個生生不息的統(tǒng)一體內(nèi)。所以儒家重視天道與人道的相合,尋求天人和諧、人與自然的相融。道家主張道法自然,認為自然“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莊子·天道》),強調(diào)人與自然相合。陶潛《形影神·神釋》即說:“大鈞無私力,萬理自森著。人為三才中,豈不以我故?”道家天人合一,是合于道,也即合于自然。同樣,王維將自然禪化,讓人皈依禪化的自然,在這過程中實現(xiàn)心靈的超越。儒道釋自然觀雖不同,但在人與自然相合即“天人合一”這一點上,卻彼此相通。天人合一,與自然和諧相處,把自然詩意化,成為東方文化的一種獨特精神,這種獨特精神顯示出東方文化的人本主義的特色。西方社會在經(jīng)歷了幾百年的“現(xiàn)代化”之后,在用科學技術對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4年三季度報天津地區(qū)A股資產(chǎn)總計排名前十大上市公司
- 課題申報參考:家庭與政府養(yǎng)老互動視角下養(yǎng)老保險改革的經(jīng)濟影響與政策優(yōu)化研究
- 2025年兩個責任學習心得樣本(4篇)
- 基于2025年度標準的智能交通系統(tǒng)設計與施工勞務分包合同
- 2025年個人數(shù)據(jù)安全保密與風險評估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網(wǎng)絡安全評估與整改服務合同2篇
- 基于2025年度市場預測的商品銷售框架協(xié)議3篇
- 2024系統(tǒng)采購合同
- 2024珠寶玉器買賣合同
- 2025版酒店客房裝修與綠色環(huán)保材料使用合同3篇
- 不同茶葉的沖泡方法
- 光伏發(fā)電并網(wǎng)申辦具體流程
- 建筑勞務專業(yè)分包合同范本(2025年)
- 企業(yè)融資報告特斯拉成功案例分享
- 五年(2020-2024)高考地理真題分類匯編(全國版)專題12區(qū)域發(fā)展解析版
- 《阻燃材料與技術》課件 第8講 阻燃木質(zhì)材料
- 低空經(jīng)濟的社會接受度與倫理問題分析
- 法考客觀題歷年真題及答案解析卷一(第1套)
- 央國企信創(chuàng)白皮書 -基于信創(chuàng)體系的數(shù)字化轉型
- 6第六章 社會契約論.電子教案教學課件
- 運動技能學習與控制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