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課+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課件-【知識精講+能力提升】高二上學期歷史統(tǒng)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1頁
第8課+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課件-【知識精講+能力提升】高二上學期歷史統(tǒng)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2頁
第8課+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課件-【知識精講+能力提升】高二上學期歷史統(tǒng)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3頁
第8課+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課件-【知識精講+能力提升】高二上學期歷史統(tǒng)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4頁
第8課+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課件-【知識精講+能力提升】高二上學期歷史統(tǒng)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三單元

法律與教化第三單元法律與教化中國西方第8課

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第10課

當代中國的法治與精神文明建設第9課

近代西方的法律與教化中華法系的特點禮法結合英美法系大陸法系羅馬法著眼于防范與懲處具有強制約束力著眼于教育與引導強調道德感召與自律,是對法治的有效補充。硬軟兩者相輔相成第8課中國古代的

法治與教化【課標要求】知道中國先秦時期成文法的產生過程,以及這一時期思想家對于德治、法治關系的討論;知道自西漢起歷代王朝法律、禮教并用的統(tǒng)治手段。你認識這個神獸嗎?獬豸獬豸(xièzhì),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體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類似麒麟,全身長著濃密黝黑的毛,雙目明亮有神,額上通常長一角,俗稱獨角獸。它怒目圓睜,能辨是非曲直,能識善惡忠奸,發(fā)現(xiàn)奸邪的官員,就用角把他觸倒,然后吃下肚子。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稱,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征,是司法“正大光明”“清平公正”“光明天下”的象征,因此,它被稱為中國法律的圖騰。01先秦的德治與法治——禮法之爭探究一:先秦時期為何會出現(xiàn)德治與法治的爭論?(一)夏商西周時期——德治與法治的起源1、德治思想的產生(1)夏商:君王及奴隸主貴族可以隨意殘害奴隸。材料1:《史記·殷本紀》曰:“于是紂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炊炭其下,使罪人步其上”。材料2:商代的人祭之風很盛,人牲和獸牲用于祭祀祖先神;用人和犬牲進行奠基等等。其用人之多,手段之殘忍,后人無法想象。思考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信息?(2)西周材料: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行修言道,禮之質也?!抖Y記·曲禮上》《尚書》里保存不少西周初年的政治文誥,每篇都說到如何治民。其中《無逸篇》說治民要“先知稼穡之艱難”,“懷保小民,惠(加惠于)鮮(窮人)鰥寡”;《立政篇》說“繼自今文子文孫,其勿誤于庶獄庶慎?!敝剞r與慎獄尤為封建政治的重要綱領?!烂仨毐C?。

——范文瀾《中國通史》思考2:西周統(tǒng)治者的統(tǒng)治思想有什么新變化?目的何在?新變化:建立以宗法為核心的禮制,“敬天保民”思想有一定的進步性。目

的:為維護等級秩序。

2、法治思想的淵源(1)夏商周:夏朝商朝西周《禹刑》《湯刑》《九刑》早期國家可能已經有了法律夏商周時期頒行的刑書上只有刑名、刑種的規(guī)定,而無確切的罪名,人民對罪與非罪的區(qū)別只能依據(jù)傳統(tǒng)的觀念及社會道德、風俗習慣去加以甄別?!錁涑迹骸吨袊晌姆ǖ钠鹪础妨晳T法(2)春秋時期:子產:春秋時期鄭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鄭國子產“鑄刑書”,制定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成文法請閱讀教材P45,夏商周是否有刑法?子產鑄刑書叔向(魯昭公六年)三月(公元前536年),鄭人鑄刑書。叔向使詒子產書,曰:始吾有虞于子,今則已矣。昔先王議事以制,不為刑辟,懼民之有爭心也。……夏有亂政而作《禹刑》,商有亂政而作《湯刑》,周有亂政而作《九刑》?!裰獱幎艘樱瑢壎Y而征于(刑)書。錐刀之末,將盡爭之。亂獄滋豐,賄賂并行,終子之世,鄭其敗乎!——《左傳?昭公六年》思考:說一說叔向為何反對“鑄刑書”?成文法對傳統(tǒng)政治有何沖擊?(二)春秋戰(zhàn)國時期——德治與法治之爭1、第一次德治與法治之爭:子產鑄刑書開始我對您寄予希望,現(xiàn)在完了。從前先王衡量事情的輕重來斷定罪行,不制定刑法,這是害怕百姓有爭奪之心。

叔向不愿喪失貴族階級生殺予奪的特權,認為公布刑法違反“禮治”。影響:①子產“鑄刑書”限制貴族特權,在一定程度上保護平民的利益。②刑書的內容具有鮮明的改革色彩,為法家的“以法治國”提供了經驗,

也為歷代王朝法制建設的發(fā)展奠基,成為秦漢以后封建法制的濫觴。③對維護封建經濟基礎、促進封建社會的形成起到推動作用。2、第二次德治與法治之爭:儒家與法家之爭學派人性論代表政治主張儒家法家人性善人性惡孔子孟子“為政以德”“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不過度消耗民力“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民貴君輕商鞅韓非在秦國頒行了一系列法令,保護新興地主階級的權益君主以法、術、勢駕馭臣下;君主賞罰分明,則臣民必能守法奉令;主張“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孔子韓非子孟子見梁惠王商鞅見秦孝公景監(jiān)(秦國的官員)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歡甚也。商鞅:吾以強國之術說君。(梁惠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德治德法爭鋒——春秋戰(zhàn)國PK孟子:仁者無敵嬴政: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結合所學,思考:誰的主張會被接納?為什么?法治儒家法家儒家思想并不適用于兼并戰(zhàn)爭激烈的戰(zhàn)國時期。在重視富國強兵的君主看來,儒家的仁政與德治思想,難以落到實處。法家思想既能帶來富國強兵的現(xiàn)實利益,又滿足了各國君主專制的愿望。法家思想更適合戰(zhàn)國時期各國富國強兵、政令統(tǒng)一的需要。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國富國強兵,最終統(tǒng)一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有積極意義符合時代需要【真題研做】(2022·山東)戰(zhàn)國時期,法家兩大派之一的田齊法家主張“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君臣不用禮儀教訓則不詳”。這反映其思想特點是(

)

A.尚法存禮

B.尊法敬天

C.崇德重法 D.外儒內法【解析】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說明法家主張用法治來治理國家;“君臣不用禮儀教訓則不詳”,說明法家主張君臣需要用禮儀來教育百姓,不然則不詳。上述材料觀點體現(xiàn)法家用法制來治理國家,用禮節(jié)來教育百姓的思想特點,A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敬天,排除B項;德是內在的道德情感,禮是外在的行為規(guī)范,材料強調的是法和禮,排除C項;材料里提到的是法家思想,不是儒家,而且外儒內法在漢武帝時才出現(xiàn)的,排除D項。故選A項。A02大一統(tǒng)下的法律儒家化——禮法合流探究二:秦漢以后大一統(tǒng)王朝如何進行社會治理?朝代法律實踐活動夏商周《禹刑》、《湯刑》、《九刑》春秋公元前536年子產“鑄刑書”;公元前513年晉國“鑄刑鼎”。李悝著《法經》;商鞅“改法為律”。秦朝漢朝漢承秦律,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律為法典,令是法律文告。張家山漢簡秦簡云夢睡虎地秦簡《秦律》十八種。江陵張家山漢墓《二年律令》;《九章律》。(一)秦漢時期——律令并行“上造(爵位名,秦、漢二十等爵的第二級)、上造妻以上有罪,其當刑及當城旦舂(一種刑罰,男犯筑城,女犯舂米),耐(不剃發(fā),僅去其鬢)以為鬼薪白粲(指男犯要為祭祀鬼神而去上山砍柴;女犯要擇米做飯。)。”

里耶秦簡

《二年律令》“上造、上造妻以上……其當刑及當為城旦舂者,耐以為鬼薪白粲。”……“子告父母,婦女告威公(公婆),奴婢告主,主父母妻子,勿聽而棄告者市。(殺頭)”

思考:對比里耶秦簡和漢簡《二年律令》,漢代法律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儒家思想逐步融入法典,禮法結合漢代董仲舒新儒學——外儒內法(一)秦漢時期——律令并行董仲舒《決獄》曰:甲夫乙將船,會海風盛,船沒溺流死亡,不得葬。四月,甲母丙即嫁甲,欲皆何論?或曰:甲夫死未葬。法無許嫁,以私為人妻當棄市。議曰:臣愚以主《春秋》之義,言夫人歸于齊,言夫死無男有更嫁之道也。婦人無專制擅恣之行,聽從為順,嫁之者歸也。甲又尊者所嫁,無淫行之心,非私為人妻也。明于決事,皆無罪名,不當坐。思考2:兩則案例中董仲舒判案的依據(jù)有何異同?《春秋》決獄的基本原則是什么?這說明漢代法律實踐有什么特色?基本原則:“原心定罪”,根據(jù)案情事實來探究當事人動機,體現(xiàn)經義對法律的主動滲透,法律與經義的雙向融合。董仲舒《決獄》曰:甲父乙與丙爭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以杖擊丙,誤傷乙。甲當何論?或曰:毆父也,當梟首。論曰:臣愚以父子至親也,聞其斗,莫不有怵悵之心。扶杖而救之,非所伊欲詬父也?!洞呵铩分x,許止父病,進藥于其父而卒。君子原心,赦而不誅。甲非律所毆父,不當坐。案例一案例二

都依據(jù)《春秋》之義,前者為“《春秋》經義”,后者為“《春秋》判例”?!敬呵餂Q獄】(“引經決獄”)是指兩漢時代儒家學者在審理案件過程中,

拋開國家法律,引用《春秋》等儒家經典作為審理案件的依據(jù)。(二)魏晉時期——引禮入律1、原因:2、特點:3、量刑原則:4、目的:①漢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為主流,儒家知識分子以經注律;②魏明帝設律博士,專用儒家思想解釋律令。以經注律,律令儒家化。維護三綱五常。(準五服以制罪)親屬之間的尊卑親疏所謂“準五服以制罪”就是按照五服所表示的親屬關系遠近及尊卑,來作為定罪量刑的依據(jù)。凡是卑幼傷尊長,如殺祖父母、父母,處分重于常人相殺。反之,尊長殺卑幼,刑事任輕于殺常人。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仁、義、禮、智、信材料1:“八議”制度,是八類權貴人物犯罪以后,“大罪必議,小罪必赦”,享受特殊優(yōu)待,司法機關不得擅做處理的制度,一般上呈皇帝來決定。材料2:古代禮律關系密切,而司馬氏以東漢末年儒學大族創(chuàng)制晉室,統(tǒng)制中國,其所指定之刑律尤為儒家化。既為南朝歷代所因襲,北魏改律,復采用之。輾轉嬗蛻,經由齊隋,以至于唐。實為華夏刑律不祧之正統(tǒng)?!愐。骸端逄浦贫葴Y源論稿》思考:魏晉南北朝的律令儒家化有什么影響?①禮法結合,強化了對君權、父權和夫權的維護,成為鞏固專制的工具;②經隋唐采用后便成為中國古代法律的正統(tǒng),并延續(xù)到中國近代。(二)魏晉時期——引禮入律“八議"是中國封建刑律規(guī)定的對八種人犯罪必須交由皇帝裁決或依法減輕處罰的特權制度。“八議”最早源于西周的八辟,在曹魏的《魏律》中首次入律。議親,即皇親國戚;議故,即皇帝的故舊;議賢,即德行修養(yǎng)高的人;議能,即才能卓越的人;議功,即功勛卓著的人;議貴,即三品以上的官員和有一品爵位的人;議勤,即勤謹辛勞的人;議賓,即前朝國君的后裔被尊為國賓的人朝代法律實踐活動魏晉南北朝魏明帝制《魏律》,設置律博士準用儒學思想解釋律令。唐朝梳理3:速讀教材P47,補全表格。地位:繼承漢魏以來法律制定和闡釋的經驗,是現(xiàn)存最早最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華法系確立的標志。成為歷代王朝的立法藍本。太宗《貞觀律》;高宗《永徽律》,后對律文逐條解釋,撰成便于官吏使用的《唐律疏議》?!短坡墒枳h》具有怎樣的歷史地位?(1)法治(三)唐朝時期——禮法合一(法律儒家化的完成)中華法系:是指以中國古代倫理法為基礎,以《唐律疏議》為代表的中國法律和仿照中國法律而制定的東亞、東南亞等封建國家法律的總稱。特點是突出成文法典,強調禮法結合,重視家族倫理,民法與刑法不分。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概括《唐律疏議》的特點(三)唐朝時期——禮法合一(法律儒家化的完成)材料1:《唐律疏議》:諸詈(罵)祖父母、父母者絞,毆者斬。材料2:《唐律疏議·名例》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兩者猶昏曉陽秋相須而成者也。

材料3:禮的精神完全融入于唐律之中,禮允許的行為,唐律也允許,禮不允許的,唐律也基本不允許。禮是唐律內在的靈魂,唐律是禮外在的表現(xiàn)。《唐律疏議》中有大量的概念、原則、律條都來源于禮。材料4:唐朝法律體系主要包括律、令、格、式。律文之外,還要制定疏義(按:法律條款的司法解釋),這也是由法學家集體完成的。材料5:唐代的法律內容十分廣泛,它包括刑事、民事、行政、經濟、訴訟、婚姻等等。唐代的刑法更是十分先進,它繼承前代的成果,實行罪刑法定主義,即嚴格按照法律規(guī)定定罪量刑,不能由法官個人隨意做出裁斷。重視孝道,孝道入法德主刑輔依禮制律,禮法合一體系完備內容廣泛審慎嚴密(三)唐朝時期——禮法合一(法律儒家化的完成)2、教化:(1)提倡禮治:《大唐開元禮》祭祀之事為吉禮,喪葬之事為兇禮,軍旅之事為軍禮,賓客之事為賓禮,冠婚之事為嘉禮。體系龐大、體例嚴謹、內容繁復、集大成者。(2)社會層面:推廣家訓,強化基層教化中國古代家訓形式豐富多樣,比如“家書”“家訓”“家訓詩”等,與儒家思想關系密切。(南北朝)顏之推推進基層治理,強化專制統(tǒng)治朝代法律成果教化成果法律與教化的關系秦——漢兩晉南北朝唐法家思想治國,推動了律的編纂對立沿襲秦律制成《九章律》獨尊儒術以經注律禮法開始結合,儒家知識分子以經注律律令儒家化進一步推動律令儒家化《貞觀律》《永徽律》《永徽律疏》(《唐律疏議》)《大唐開元禮》重視家訓唐律是禮法結合的典范材料1:《史記·太史公自序》:儒者博而寡要,勞而少功,是以其事難盡從,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禮,列夫婦長幼之別,不可易也;法家嚴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材料2:儒家學說有多面性,如儒家也并不完全排斥法律與刑罰,儒家提倡的“禮”本身也有一定的約束力,孔子本人還做過魯國的最高司法長官司寇。像法家一樣,儒家思想也有中央集權統(tǒng)一思想的萌芽,只不過希望這種統(tǒng)一是由周天子或仁君來完成。正是這種多面性,可以說明儒家學說為什么總能發(fā)展出適合封建時代統(tǒng)治階層需求的統(tǒng)治學說。探究:為什么法律與儒學的結合會越來越緊密?1、儒學和法家各有側重,具有互補性;2、漢朝確立了儒學的獨尊地位,儒家士人以經注律,加速了向法律的滲透;3、儒家思想適應了封建統(tǒng)治的需要(維護等級特權)03理學時代的法律實踐——禮法之和探究三:宋元明清時期的社會治理有何新變化?朝代法律實踐活動唐朝太宗《貞觀律》;高宗《永徽律》,后對律文逐條解釋,撰成便于官吏使用的《唐律疏議》。宋朝元朝明朝清朝梳理3:速讀教材P48,補全表格,歸納宋以后的法律實踐有何特點?963年《宋刑統(tǒng)》;《天圣令》以《開元二十五年令》為藍本對唐宋法律整體棄用,但在司法實踐中廣泛援引唐律。以唐律為藍本制定《大明律》,重視“例”,重修《問刑條例》,開創(chuàng)律例合編的體例。沿襲《大明律》,重視例,制定《大清律例》。特點:多以《唐律》為藍本,開創(chuàng)了律例合編新體例。律:古代法律的基本法例:特別法,效力在律之上(一)法律的發(fā)展朱熹把封建道德倫理觀念和封建國家、法律打扮成“天理”在人間的體現(xiàn),把違反上述事物的行為貶為“人欲”的產物,從而扯起“存天理滅人欲”的旗幟。——武樹臣:《中國法律思想史》朱元璋繼承“禮法結合”、“德主刑輔”的思想傳統(tǒng),要求“明禮以導民,定律以繩頑”,就是以封建禮教來束縛人民,用封建刑罰來鎮(zhèn)壓人民。

——張晉藩:《中國法制通史》思考1:宋明兩朝制定法律的共同目的和指導思想?如何具體實踐?目的:強化封建道德禮教對人民的控制、加強中央集權指導:理學。具體實踐:儒學士人投身基層教化,以鄉(xiāng)約教化鄉(xiāng)里。以禮為主要內容的教化之所以能作為國家法律秩序觀念向民間傳輸?shù)那?,根本原因在于禮與國家法精神和內容的一致性?!ㄟ^教化的方式宣揚儒家禮義,鄉(xiāng)民們在日常生活中按照禮的要求來行為也就不知不覺地遵行了法的規(guī)范。

——汪雄濤:《法律文化視野下的教化——大小傳統(tǒng)之間的溝通橋梁》社會層面:通過控制教育與科舉,授徒、書院講學等方式鄉(xiāng)里層面:鄉(xiāng)約、族規(guī)、家訓成為士人教化鄉(xiāng)里的范本

家庭層面:朱熹的《家禮》和《小學》成為家庭和幼童的行為規(guī)范

①背景:南宋后期程朱理學逐步建立統(tǒng)治地位。(二)教化的演進1.理學滲入基層②傳播方式凡諸卑幼,事無大小,毋得專行。必咨稟于家長。凡子受父母之命,必籍記而佩之,時省而速行之。事畢,則返命焉。或所命有不可行者,則和色柔聲,具是非利害而白之,待父母之許,而后改之。凡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

——朱熹《家禮》北宋呂大均2.鄉(xiāng)約的約束發(fā)展:明朝后期,鄉(xiāng)約改為宣講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諭",使鄉(xiāng)約逐漸帶有強制力。延續(xù):清朝鄉(xiāng)約基本延續(xù)了明朝的模式,但宣講內容變成了康熙帝"圣諭十六條"和雍正帝《圣諭廣訓》。創(chuàng)立:北宋呂大鈞兄弟是鄉(xiāng)約的創(chuàng)造者,撰寫的《呂氏鄉(xiāng)約》

——是儒學士人教化鄉(xiāng)里的范本。原本由儒家士人發(fā)起的教化百姓的鄉(xiāng)約,經政府利用和推廣而具有約束力,并與法律合流。由教育百姓向善互助

鄉(xiāng)約已完全由教化手段淪為統(tǒng)治階級的統(tǒng)治工具。強調順從、安分守已約律融合,約為律用材料1:中國傳統(tǒng)的法律體系從秦漢時開始形成。漢律特別強調皇權至上,法自君出……其法制的指導思想為禮法并用,以禮入法,儒家經義成為法理的基礎,堅持德主刑輔,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體系“禮刑一體”的基本框架。

——張豈之《中國歷史十五講》材料2:在歷史的推移和王朝的更迭中,法制雖代有損益,但“諸法合體”、“政刑不分”的舊法律結構形式到清末卻始終未變。自古以來,中國的法典基本上是刑法典,但又包含有民法、訴訟法及行政法等法律內容,形成了“民刑不分,諸法合體”、民商不分,實體法與程序法無別的法律結構。所謂“往昔律書體裁雖專屬刑事,而軍事、民事、商事以及訴訟等項錯綜其間”,指的就是這種情形。

——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新陳代謝》總結提升:結合材料分析,分析中國古代法律體系的特點及影響因素?自成體系,歷史悠久法律出于皇權,是維護專制統(tǒng)治的工具,人治色彩濃厚。禮法結合司法從屬于行政,法治為人治服務諸法合體,民刑不分,法律以刑為主(刑法與民法)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影響因素:自然經濟;宗法觀念;專制統(tǒng)治;儒家思想。時代法律教化禮法關系夏商西周禹刑、湯刑、九刑夏商:重刑輕德西周:禮樂制、敬天保民春秋戰(zhàn)國成文法誕生,法家思想盛行禮崩樂壞,儒家德治思想秦秦律,嚴刑峻法焚書坑儒,以法為教漢《九章律》,《二年律令》獨尊儒術魏晉以經注律,律令儒家化唐《唐律疏議》,中華法系確立大唐開元禮宋《宋刑統(tǒng)》《天圣令》《呂氏鄉(xiāng)約》《家禮》等元司法實踐中援引唐律明《大明律》、律例合編明太祖六諭清《大清律例》圣諭十六條、《圣諭廣訓》禮法并存禮法對立德主刑輔禮法合一約律分立約律融合約為律用課堂小結春秋戰(zhàn)國漢朝魏晉隋唐宋

清德法論爭律令儒家化……鄉(xiāng)約法律化……禮法融合中國古代德治與法治這兩種不同的治理方式不約而同地走向融合總結中國古代法律的變化特點朝代法律的發(fā)展夏商西周春秋戰(zhàn)國秦漢魏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從習慣法到成文法日益完善形式多樣(律、令、例)《禹刑》《湯刑》《九刑》鄭國子產“鑄刑書”律、令漢承秦律,制成《九章律》,引經注律設置律博士,解釋律令刪繁就簡,對律文進行逐條解釋,《貞觀律》《永徽律》頒布《唐律疏議》、《大唐開元禮》以唐律為藍本,編纂《宋刑統(tǒng)》;《天圣令》對唐宋法律整體上棄而不用,但在司法實踐上仍廣為引用唐律清朝法典沿襲《大明律》,同樣重視例,制定了《大清律例》以唐律為藍制定《大明律》,重視例,開創(chuàng)了律例合編的體例法律、禮教并用1.(2021·天津卷)孔子認為“身正”是為政者的重要品質,“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韓非子主張立法者“不游意于法之外,不為惠于法之內”。他們這是倡導統(tǒng)治者對點訓練1.C【詳解】根據(jù)“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可得出孔子強調要身正。根據(jù)“不游意于法之外,不為惠于法之內”可得出韓非子強調要遵守法律。二者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要求人們要遵守規(guī)則,規(guī)范行為,C項正確;A項是孟子的,B項是法家的,排除AB項;D項在材料中沒有體現(xiàn),排除D項。故選C項。A.推行仁政 B.以法治國 C.規(guī)范行為 D.監(jiān)督民眾2.A【詳解】材料“民三年耕,則馀一年之畜。衣食足而知榮辱,廉讓生而爭訟息,故三載考績”大意是:人民勤懇耕作三年,家里才會出現(xiàn)剩余,人民豐衣足食后就會知曉榮譽和恥辱,這就會減少犯罪和爭訟現(xiàn)象,因此對官員的考核要三年一次,由材料可以看出,人民是否知曉榮辱、犯罪現(xiàn)象的多少是對官員考核的主要依據(jù),體現(xiàn)了德政教化對官員考核的重要性,故A項正確2.(2021·海南卷)《漢書·食貨志》載:“民三年耕,則馀一年之畜。衣食足而知榮辱,廉讓生而爭訟息,故三載考績?!边@反映了官員考核的主要依據(jù)是A.德政教化的成效 B.斷獄決疑的能力

C.博聞辯智的才情 D.慎獨律己的修養(yǎng)3.A【詳解】據(jù)題意可知,明代頒行了大量的“例”以彌補“律”的不足,由此說明此舉是在調整社會的治理能力高,A項正確;“杜絕”的說法過于夸張絕對,排除B項;這一做法不一定能夠確保審判結果的公正,排除C項;這一做法實際上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排除D項。故選A項。3.(2021·湖北卷)明代繼承前代“以例輔律”的傳統(tǒng)。律一經頒行,即成定制,因而難以應對不斷出現(xiàn)的新問題,故朝廷不得不大量增補各類“例”以維護社會正常秩序,甚至將六部辦定的“成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