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單元《邏輯的力量》一等獎創(chuàng)新教案-高中語文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1頁
第四單元《邏輯的力量》一等獎創(chuàng)新教案-高中語文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2頁
第四單元《邏輯的力量》一等獎創(chuàng)新教案-高中語文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3頁
第四單元《邏輯的力量》一等獎創(chuàng)新教案-高中語文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4頁
第四單元《邏輯的力量》一等獎創(chuàng)新教案-高中語文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四單元《邏輯的力量》一等獎創(chuàng)新教案-高中語文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上冊4.《邏輯的力量》教案

一、課文解讀:

生活和學習中,邏輯無處不在。每天我們都會接觸到海量信息,懂得邏輯,可以更好地辨識信息,把握事實真相;我們常常要對生活中的現(xiàn)象發(fā)表觀點,作出論證,學習邏輯,可以使思維更縝密,論證更嚴謹,語言表達更準確;我們在工作學習中也往往會基于事實進行推理,作出判斷,掌握一些邏輯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合理思考,由已知探尋未知。

通過本單元的學習,我們要掌握一些基本的邏輯方法,學習辨析邏輯錯誤,能夠獨立進行簡單的邏輯推理,并且運用邏輯方法來構建并完善論證。從而達到發(fā)展邏輯思維,滋養(yǎng)理性精神,提升思維品質的目標。

二、課文重點:

辨別潛藏的邏輯錯誤,理解推理規(guī)則,借助邏輯知識促進語文學習。

三、課文難點:

體會邏輯無處不在的魅力,發(fā)展邏輯思維,滋養(yǎng)理性精神。

四、核心素養(yǎng):

語言建構與運用:了解概念的含義及關系,辨別潛藏的邏輯錯誤。

思維發(fā)展與提升:理解推理規(guī)則,掌握邏輯推理的三種有效形式。

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體會邏輯無處不在的魅力,借助邏輯知識促進語文學習。

文化傳承與理解:發(fā)展邏輯思維,滋養(yǎng)理性精神,清晰準確地進行語言表達。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情景導入】

在我們的語文生活中,邏輯是無處不在的:燭之武入情入理的分析挽救了國家,這是外交中的邏輯;林庚細致辨析“木葉”的內涵與使用的場合,這是文藝鑒賞中的邏輯;王安石以雄辯的論說駁斥對變法的非難,這是治國理政中的邏輯;“既已燒著,又何苦傷心流淚?”熱情奔放的詩句中,也同樣包含著邏輯……學點兒邏輯,可以增強我們的思維能力,增進我們對外部世界的認識,也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進行語文學習。

一、發(fā)現(xiàn)潛藏的邏輯謬誤

邏輯是什么?

《現(xiàn)代漢語詞典》釋義為思維的規(guī)律。狹義的思維是指理性認識,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寫到“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是思維著的精神”,思維有多遠,人類就能走多遠。

下面,就讓我們開啟一段發(fā)現(xiàn)謬誤,探尋推理的“邏輯之旅”。

邏輯(logic):狹義上邏輯既指思維的規(guī)律,也指研究思維規(guī)律的學科即邏輯學。廣義上邏輯泛指規(guī)律,包括思維規(guī)律和客觀規(guī)律。

邏輯的基本規(guī)律: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

同一律

(一)同一律的內容和要求:

1.內容:同一個思維過程中,每一思想與其自身是同一的,即“A就是A”。

2.要求:同一個思維過程中,概念和判斷都要具有確定性,并保持自身的同一,不得隨意變更。

(二)常見的違反同一律要求的邏輯錯誤:

1.混滑概念或偷換概念。

例如:某報刊載小品文一則,諷刺一些戀人的“向錢看”:

小伙子:“你老是要這要那,不怕人家說你是‘高價姑娘’嗎”

姑娘:“怕什么!裴多菲都說了,‘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嘛,價錢低了能行嗎?”

顯然,這位答話的姑娘故意偷換概念。我們知道,所謂“高價姑娘”的“價”,是“價格”的“價”。人們是用“高價姑娘”來貶斥那些把愛情當商品加以買賣的姑娘。而裴多菲詩中“愛情價更高”的“價”是“價值”的“價”。這句話是在贊美真正的愛情比生命還要寶貴。因此,同一個字(“價”)表達的是不同的概念,但上述答話的姑娘卻故意將它們混同起來,用后者偷換前者,這是一種明顯的違反同一律要求的邏輯錯誤。

2.轉移論題或偷換論題。

例如:有人在討論中學生需不需要學習地理時講過下面這樣一段話:

“我認為中學生沒有必要學習地理,對某個國家的地形和位置的學習完全可以和對這個國家歷史的學習同時進行。我主張將歷史課和地理課合并,這樣對學生是方便的。因為這樣做不僅可以縮短學生的學習時間,而且能收到很好的學習效果。否則就會造成地理和歷史的分裂,占用學生過多的時間?!?/p>

分析這段話,我們不難看出:談話者最初提出的話題是“中學生沒有必要學習地理”,而隨后所論述的卻是另一個論題——“將歷史課和地理課合并”。顯然,談話者是把后一個論題與前一個論題混淆了,因而他就自覺或不自覺地用后一個論題去偷換了前一個論題。

不矛盾律

(一)不矛盾律的內容和要求:

1.內容: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兩個相互否定的判斷不能同真,必有一假,即“非A即B”。

2.要求:在同一思維過程中,不能對不能同真的命題(矛盾關系、反對關系)同時加以肯定。

(二)常見的違反不矛盾律要求的邏輯錯誤:

1.自相矛盾:同時肯定了互相矛盾的兩個命題。

例如下面的一則故事:

一個年輕人對大發(fā)明家愛迪生說:“我有一個偉大的理想,那就是發(fā)明一種萬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睈鄣仙犃T,驚奇地問:“什么!那你想用什么器皿來放置這種萬能溶液?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嗎?”年輕人頓時啞口無言,滿臉通紅。

為什么這個年輕人會被愛迪生問得啞口無言呢?因為他的想法包含了邏輯矛盾。他一方面承認萬能溶液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另一方面又承認作為存放這種溶液的器皿是萬能溶液所不能溶解的,這兩個判斷是互相矛盾的。

2.悖論:一種特殊的邏輯矛盾,即表面上同一命題或推理中隱含著兩個對立的結論,而這兩個結論都能自圓其說。

例如:

一只鱷魚偷了一個父親的兒子,它保證如果這個父親能猜出它要做什么,它就會將兒子還給這個父親。如果這個父親猜“鱷魚不會將兒子還給他”,就會成為所謂“悖論”,即如果鱷魚不將兒子還給這個父親,那么這個父親就猜對了,鱷魚就必須把兒子還給這個父親,否則鱷魚便違背了諾言;如果鱷魚將兒子還給這個父親,那么這個父親就猜錯了,鱷魚又違背了諾言。

排中律

(一)排中律的內容和要求:

1.內容:在同一個思維過程中,兩個相互矛盾的判斷不能同時為假,必有一真,即“A或者非A”。也就是說任何一個事物在同一時間里只能具有某種屬性或不具有某種屬性,而不存在其他可能。

2.要求:在同一思維過程中,不能對不能同假的命題(矛盾關系)同時加以否定。

(二)常見的違反排中律要求的邏輯錯誤:

排中律的主要作用在于保證思想的明確性。違反了排中律,命題就會陷入“模棱兩可”(實際上應該叫作“模棱兩不可”)之中。

例如:

有人在陳述自己的思想時說,“說任何事物都不是絕對靜止的,這我不同意。但說有的事物是絕對靜止的,恐怕也不正確”。

這種說法,顯然是對“任何事物都不是絕對靜止的”和“有的事物是絕對靜止的”這兩個矛盾命題的同時否定,這明顯是違反了排中律,犯了“模棱兩不可”的邏輯錯誤。

充足理由律

(一)充足理由律的內容和要求:

1.內容:同一對象在同一時間內、同一條件下之所以具有某種同一性質,是因為具有充分的根據。即“所以有B,是因為有A”或“B真,因為A真,并且A能推出B”。

2.要求:①理由必須真實;②理由與推斷之間,要有必然的聯(lián)系;③理由必須充足。

(二)常見的違反充足理由律的邏輯錯誤:

1.以臆造的理由進行論證,會犯“詭辯”“理由虛假”的錯誤。

2.論證根據與論證結果之間沒有必然聯(lián)系,所犯的錯誤叫“推不出”“強加關系”。

3.論證根據不充足,不能充分證明論點,所犯的錯誤叫“以偏概全”。

例如:

契訶夫的名作《裝在套子里的人》寫到別里科夫有一次看到他學校的同事柯瓦連科同他的姐姐華連卡在街上騎自行車,嚇得臉色由青到白。第二天他到柯瓦連科家里,說:“您騎自行車,這種消遣,對青年的教育者來說,是絕對不合宜的!”當柯瓦連科問他為什么時,他說:“難道這還用解釋嗎,……如果教師騎自行車,那還能希望學生做出什么好事來?他們所能做的就只有倒過來,用腦袋走路了!既然政府還沒有發(fā)出通告,允許做這種事,那就做不得?!?/p>

別里科夫反對教師騎自行車的理由有兩個:一是“如果教師騎自行車,那還能希望學生做出什么好事來”,二是“政府還沒有發(fā)出通告,允許做這種事”。這兩個理由,前者是虛假的,犯了“理由虛假”的錯誤;后者雖然是真實的,但與“教師不能騎自行車”的結論之間沒有必然聯(lián)系,犯了“推不出”的邏輯錯誤??傊?,別里科夫的話違反了充足理由律。

任務1案例分析

①魯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讀完的,《孔乙己》是魯迅的作品,所以,《孔乙己》不是一天能讀完的。

分析:第一個“作品”是魯迅“所有”作品的總稱,第二個“作品”是“各個”作品的通稱,看起來表述一樣,其實不是一個概念,所以造成推理的錯誤。這樣的情況就是“偷換概念”,違反了同一律。

②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保ā肚f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分析:安,在問句中通常有兩種用法,一種表示“怎么”,另一種表示“在哪里”。莊子和惠子一開始是圍繞“人能不能以及怎么能知道魚快樂”的話題進行談話的。但最后,莊子突然偷換概念,把“安”用于表示“在哪里”,并以“知之濠上”作結,違反了同一律。

③“服務員同志,請當心,你的手指浸到我的湯里去了?!?/p>

“沒有關系,湯不燙,我不痛?!?/p>

分析:顧客想表達的是提醒甚至抗議,關注的是他的飯菜的衛(wèi)生問題;服務員卻把問題轉移成自己有沒有被燙的問題,其答話是典型的“偷換論題”,違反了同一律。

④“我是答應您昨天來修門鈴沒錯??晌襾砹巳?,每次按門鈴,都沒有人來開門,我只好走了?!?/p>

分析:一般來說,需要修門鈴就是因為門鈴壞了,又怎么能指望“每次按門鈴”就“有人來開門”呢?說話人或是真的未意識到其中的問題,或是為自己的不守信而開脫,總之都犯了自相矛盾的錯誤,違反了不矛盾律。

⑤在法國某地,一個耍戲法的人招攬觀眾:“快來快來,這里有拿破侖的頭骨?!眹^的一個人說:“奇怪,聽說拿破侖的腦袋是很大的,這個頭骨怎么和普通人的沒有區(qū)別???”耍戲法的人解釋道:“沒錯,這是拿破侖小時候的頭骨。”

分析:“拿破侖小時候的頭骨”被保留下來則意味著拿破侖死于童年。耍戲法的用拿破侖的名號來招攬觀眾,顯然指的是活到成年后叱咤風云的拿破侖。這個有名的拿破侖52歲病逝于南大西洋圣赫勒拿島,又何來“小時候的頭骨”?“拿破侖死于童年”和“拿破侖死于成年之后”兩者必有一假,耍戲法的違反了不矛盾律。

⑥有人說,《紅樓夢》值得讀,有人說不值得,兩種意見我都不贊成:讀,太花時間;不讀,又有點兒可惜。

分析:《紅樓夢》值得讀和不值得讀也是相互矛盾的,不能都否定;都否定違反了排中律。

⑦不薄之謂厚,不白之謂黑。

分析:薄厚之間存在著中間狀態(tài),白黑之間還有灰。說話人屏蔽了中間狀態(tài),只呈現(xiàn)出兩種極端的情形,讓人在兩個極端之間作出判斷或選擇。其實是在并非矛盾(有第三種可能存在)的情形下使用排中律,屬于排中律使用不當。

⑧《祝?!分?,魯四老爺知道祥林嫂的死訊后說:“不早不遲,偏偏要在這時候——這就可見是一個謬種!”

分析:魯四老爺的這句話存在兩個錯誤捆綁:一是把祥林嫂的死和祝福捆綁,二是把死和“謬種”捆綁。祥林嫂的死與年關的祝?;顒又皇菚r間上接近的兩件事,并無因果關系——不是祥林嫂自主選擇或命中注定。沒有因果關系的事件,卻把它們說成是因果事件,叫作強加因果,違反了充足理由律。

⑨你是否已經停止了對我的毀謗?請回答“是”或者“不是”!

分析:“你是否已經停止了對我的毀謗”隱藏著一個前提:對方此前一直在毀謗說話人。對方的回答無論肯定還是否定,都意味著承認這個前提。而這個前提很可能是虛假的??梢园堰@種錯誤叫作“不當預設”。

任務2:辨析日常語言表達中的邏輯錯誤。

你關注過日常話語中的邏輯錯誤嗎?例如,“我愛讀外國文學,尤其愛讀俄羅斯的、拉美的、古典的”,這是劃分不當;“為演好課本劇我可以赴湯蹈火,要不是雨下得太大我就趕去排練了”,這是自相矛盾;“他出生時天昏地暗、飛沙走石,注定此生不凡”,這是強加因果;“目前大學生普遍缺少對傳統(tǒng)文化的熱情,最新調查顯示,大學生喜歡和較喜歡京劇的只占被調查人數的14%”,這是以偏概全;……它們都違背了邏輯。再回顧一些你平時遇到過的存在邏輯錯誤的話語,分析其錯誤的原因。

邏輯錯誤的類型:

(1)不合事理

句子表達的內容與客觀事實不符,與事理、情理相?;蜻^于絕對等,因有違真實性原則而不能使人信服。

例如:清明時節(jié),人們除了祭祖之外,往往要到山野中踏青賞花,這時,迎春花、野菊花、蠟梅花迎著料峭的春風向人們招手。

分析:句中的“野菊花、蠟梅花”分別在秋天和冬天盛開,出現(xiàn)在句中違背事理。

(2)前后矛盾

同一個句子,應該保持語意前后的一致性,即前面的說法與后面的說法要一致。否則,就會自相矛盾。

例如:當你佇立岸邊,放眼無邊的大海,眼前會涌現(xiàn)出一幅我們的祖先日出而作、日落而歸的壯麗圖畫。

分析:前面說的是“放眼大?!?,后面所呈現(xiàn)的圖畫應該是大海上的情景,但此句后面表述的是土地上的情景,前后矛盾。

(3)強加因果

在復句中,分句之間本來沒有因果關系,卻強行地增加因果關系。

例如:我們需要認真總結幾個月來在高考沖刺階段的學習經驗和教訓,因為我們有著明確的目標、必勝的信念和堅韌不拔的毅力。

分析:句中的“有著明確的目標、必勝的信念和堅韌不拔的毅力”與“我們需要認真總結幾個月來在高考沖刺階段的學習經驗和教訓”之間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

(4)概念混亂

互相并列的概念,應該是按同一標準劃分的,如果標準混亂,就會將不同范疇的概念劃分為同一范疇或將具有主從關系、交叉關系的概念并列使用,出現(xiàn)概念混亂。

例如:家政作為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工作有家庭管理、兒童教育、食品與營養(yǎng)、居室與環(huán)境、家庭理財、居室美化、身體保養(yǎng)等。

分析:“居室美化”與“居室與環(huán)境”“身體保養(yǎng)”與“食品與營養(yǎng)”“家庭保健”有交叉關系,不能并列。

(5)否定失當

為了增強表達效果,多次運用否定,結果將本意弄反。一般句子中有了帶否定意義的詞語之后,再用不、非等否定副詞,或句子有反問語氣,就可能造成否定失當。

例如:西方某些國家宣布,為防止官方通訊、私人通訊以及其他各類通訊不再受其他國家的監(jiān)聽,他們將聯(lián)合建立一個安全的電子通信體系。

分析:“防止”后加“不再”使句意表達正好相反,應刪去“不再”。

第二課時

二、運用有效的推理形式

關于推理和推理形式

(一)關于推理

1.概念闡釋

推理,是從一個或幾個前提推出新結論的過程。一般來說,推理中前提和結論都以判斷的形式出現(xiàn),因此,推理又可以看作是從一個或多個已知判斷推出新判斷的過程。

2.推理的分類

從前提和結論的關系看,推理分兩大類:

(1)演繹推理。演繹推理的結論涉及的范圍沒有超出前提,例如“物以稀為貴,白菜是物,所以白菜以稀為貴”,結論中的“白菜”只是“物”的一種。

(2)歸納推理。歸納推理的結論涉及的范圍超出了前提,例如“白菜以稀為貴,蘆薈以稀為貴,所以物以稀為貴”,結論中“物”涉及的范圍遠遠超出了白菜和蘆薈。

一般來說,“歸納推理”的“歸納”是指不完全歸納,如果是完全歸納,結論的范圍就不會超出前提。

(二)關于推理形式。

1.概念闡釋

推理形式,是將一個推理去除掉具體內容后保留下來的結構框架。

有效推理形式是就演繹推理而言的,準確的說法是“演繹推理的有效形式”。有效推理形式并不保證前提真,也不保證結論真,但保證:如果前提真→則結論一定真。反過來說,如果推理形式有效:如果結論假→則前提中一定有假。

歸納推理也有其一定的形式,但由于歸納得出的結論其范圍超出了前提,所以即使采取了正確的歸納形式,前提的真也不能保證結論的真。因此,人們把演繹推理稱作“必然性推理”,把歸納推理稱作“或然性推理”。如果把歸納和類比得出的結論當作是確定無疑的結論,就會陷入認識的誤區(qū)。

演繹推理:1.三段論

概念:由兩個含有一個共同項的性質判斷作前提,得出一個新的性質判斷為結論的演繹推理。

三段論包含三個部分:

大前提——已知的一般原理,

小前提——所研究的特殊情況,

結論——根據一般原理,對特殊情況作出判斷。

其推理形式可以概括成:

所有M都是P,

所有S都是M,

所有S都是P。

例如:知識分子都是應該受到尊重的,人民教師都是知識分子,所以,人民教師都是應該受到尊重的。

楚人以晏子短,為小門于大門之側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國者,從狗門入。今臣使楚,不當從此門入。”——《晏子使楚》

隱含著小前提:楚國不是狗國。

請分析晏子的三段論推理。

大前提:出使狗國,應該從狗門進入。

小前提:楚國不是狗國。

結論:我出使楚國,不應該從這樣的狗門進入。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隱含著大前提“非魚者是不能知魚之樂的”。

演繹推理:2.假言推理

以假言判斷為前提的推理。分為充分條件假言推理和必要條件假言推理。

假言推理有兩個前提,其中一個前提是假言判斷,另一個前提是這個假言判斷的前件或后件。

充分條件假言推理,就是它的假言前提是一個充分條件假言判斷的假言推理。所謂“充分條件”,就意味著有這個條件,就一定有相應的結果或結論;通常用“如果p,那么q”的形式表示p(前件)是q(后件)的充分條件,有p就一定有q。

①充分條件假言推理

基本原則:小前提肯定大前提的前件,結論就肯定大前提的后件;小前提否定大前提的后件,結論就否定大前提的前件。

例如:

①如果一個數的末位是0,那么這個數能被5整除;這個數的末位是0,所以這個數能被5整除;

②如果一個圖形是正方形,那么它的四邊相等;這個圖形四邊不相等,所以,它不是正方形。

②必要條件假言推理

基本原則:小前提肯定大前提的后件,結論就要肯定大前提的前件;小前提否定大前提的前件,結論就要否定大前提的后件。

例如:

①只有肥料足,菜才長得好。這塊地的菜長得好,所以,這塊地肥料足。

②育種時,只有達到一定的溫度,種子才能發(fā)芽。這次育種沒有達到一定的溫度,所以種子沒有發(fā)芽。

“道旁苦李”的故事: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請分析王戎的推理過程。

如果路邊的李子不是苦的,那么一定會被別人摘走。

事實上這些李子沒被人摘走。所以,這些李子一定是苦的。

唐代有一個農夫耕田時挖到一甕馬蹄形黃金,鄉(xiāng)里立刻派人送到縣衙去,縣官擔心公庫防護不嚴,就放到自己家里。隔夜打開檢驗,發(fā)現(xiàn)都是土塊。甕金出土時,鄉(xiāng)里人都曾去見證??h官無法辯白,最終承認將黃金掉包的罪名。

就在快要定案的時候,事情傳到了一個叫袁滋的官員耳里。袁滋說:“我懷疑這案子里有冤情?!敝莞L官就讓他重新調查。他點驗出甕中馬蹄金共二百五十多塊。請金鋪鑄造同樣形狀和大小的馬蹄金,才造出一半數目,總重就達三百斤了。又了解到當初是兩個農夫用竹扁擔抬著甕到縣府的。如果這二百五十多塊是真金,就不是兩個人抬得動的。這說明在運送的過程中,金子就被換成土塊了。至此案情大白,縣官洗清冤屈。

推理過程:

(1)如果縣官以土換金,那么不可能只有兩個人用竹扁擔抬送金子到他那里。

(2)但事實上,運“金”的只有兩個人,用的是竹扁擔。

(3)所以縣官收到的不是黃金,不可能以土換金。

演繹推理:3.選言推理

選言推理分為相容的選言推理和不相容的選言推理兩種。

(1)相容的選言推理的基本原則:大前提是一個相容的選言判斷,小前提否定了其中一個(或一部分)選言支,結論就要肯定剩下的一個選言支。

例如:這個三段論的錯誤,或者是前提不正確,或者是推理不符合規(guī)則;這個三段論的前提是正確的,所以,這個三段論的錯誤是推理不符合規(guī)則。

(2)不相容的選言推理的基本原則:大前提是個不相容的選言判斷,小前提肯定其中的一個選言支,結論則否定其它選言支;小前提否定除其中一個以外的選言支,結論則肯定剩下的那個選言支。

例如:①一個詞,要么是褒義的、要么是貶義的,要么是中性的?!敖Y果”是個中性詞,所以,“結果”不是褒義詞,也不是貶義詞。

②一個三角形,要么是銳角三角形,要么是鈍角三角形,要么是直角三角形。這個三角形不是銳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所以,它是個鈍角三角形。

①他是教師或律師,他不是教師,他是律師。

②他是教師或律師,他是教師,他不是律師。

①要么小李得冠軍,要么小王得冠軍。小李沒有得冠軍,小王得冠軍。

②要么小李得冠軍,要么小王得冠軍。小李得了冠軍,小王沒有得冠軍。

第一組推理中,“教師”和“律師”是相容的關系,他可以既是教師又是律師,這種推理就是相容選言推理。

第二組推理中“冠軍”只有一個,這種推理就是不相容選言推理。

歸納推理

歸納推理是一種由個別到一般的推理。由一定程度的關于個別事物的觀點過渡到范圍較大的觀點,由特殊具體的事例推導出一般原理、原則的解釋方法。

美國藝術理論家阿恩海姆說:“真正的精神文明,其聰明和智慧就應該表現(xiàn)在能不斷地從各種具體的事件中發(fā)掘出它們的象征意義和不斷地從特殊之中感受到一般的能力上,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賦予日常生活事件和普通的事物以尊嚴和意義。”

例如:在一個平面內,直角三角形內角和是180度;銳角三角形內角和是180度;鈍角三角形內角和是180度;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是全部的三角形;所以,平面內的一切三角形內角和都是180度。

類比推理

類比推理是根據兩個或兩類對象有若干屬性相同,從而推出它們另一屬性也相同的非必然性推理。類比推理也簡稱類推或類比。

例如:我國著名的地質學家李四光,在對我國的地質結構進行了長期、深入的調查研究之后發(fā)現(xiàn):

(1)東北松遼平原的地質結構與中亞細亞的地質結構極其相似。

(2)中亞細亞蘊藏著大量的石油。

(3)所以,我國的松遼平原也很可能蘊藏著大量的石油。

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鄒忌諷齊王納諫》)

鄒忌的這番話,結論是“王之蔽甚矣”,他是如何推出的呢?

推理過程:我身邊的人和我有情感利害關系,他們沒有告訴我徐公和我孰美的真相→大王身邊的乃至普天下的人和大王都有情感或利害關系→他們也不會告訴大王一些事情的真相。

推理形式:A對象有c、d屬性→B對象也有c屬性→B對象也有d屬性

類比推理是由兩個事物一個(些)方面相似而推出它們另一方面也相似的推理。如果說歸納推理是從個別到一般的推理,那么類比推理則是從個別到另一個別的推理。

解析:鄒忌的推理前提只是“閨房小語”,結論卻是國家大事,結論和前提分別屬于不同的范疇。可見,類比推理也是一種或然性推理,其推理的強度甚至比歸納推理更弱,但它在探究(人對物)和說理(人對人)活動中有著重要的作用。

閱讀文段,填寫括號內容,將卓別林的推理過程補充完整。

有一次,卓別林偶然來到了一個偏遠的小鎮(zhèn)上,天氣炎熱,他意識到自己應該剪頭發(fā)了。鎮(zhèn)子上有兩家理發(fā)店,卓別林走進了第一家理發(fā)店,只見地上的頭發(fā)渣到處都是,雜亂無章,理發(fā)師的頭發(fā)更像是被狗啃了一般難看至極,活像一個鳥窩,于是他退了出來。卓別林來到第二家理發(fā)店,這家理發(fā)店好啊,整齊干凈,陳設一流,理發(fā)師的頭發(fā)更是煥發(fā)光彩,帥氣逼人。卓別林思索了一會兒,又原路返回到第一家理發(fā)店去理發(fā)了。

卓別林的推理過程:小鎮(zhèn)地處偏遠,只有兩個理發(fā)店——(①______)——兩家理發(fā)店的理發(fā)師只能相互理發(fā)——(②______)——再加上第一家理發(fā)店的地上全是頭發(fā)——(③__________)

——第二家理發(fā)店整齊干凈——(④____)——只能到第一家理發(fā)店去理發(fā)

①理發(fā)師不能給自己理發(fā)②第一家理發(fā)店中理發(fā)師的“鳥窩”發(fā)型是第二家理發(fā)店中理發(fā)師的手藝③說明第一家理發(fā)店中的理發(fā)師技術好顧客多④說明這家理發(fā)店的理發(fā)師手藝差顧客少

第三課時

三、采用合理的論證方法

論證:用某些論據去支持或反駁某個觀點。

美國哲學家羅伯特·所羅門認為:論證是指提出你自己的觀點,給出你為什么接受它,以及別人為什么也應該接受它的理由。

論點:論者對所論述問題的見解和主張。

論據:證明論點的根據。

論證方式:由論據到論點的聯(lián)系方式,即推理形式。

常見的論證方法:例證法、引證法、喻證法、對比法,類比法、排除法、歸謬法、反證法。

(一)直接論證

比喻論證:勞動恰如時代洪流中的一葉小舟,載著青年人逆波而上到達理想彼岸。

舉例論證:改革開放的巨幅畫卷中更是少不了勞動者的身影,是辛勤地勞動讓他們閃耀出時代光芒,照亮個人理想與國家夢想的遠方。貴州遵義的黃大發(fā)身體力行,用艱辛勞動開鑿出天渠,為百姓創(chuàng)造福祉;工程師林鳴十年筑海,用創(chuàng)新勞動聯(lián)通港珠澳,奏響夢想華章。

引用論證:“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這是范成大筆下的勞動圖景;“夙興夜寐,灑掃庭內”,這是綿延至今的熱愛勞動的傳統(tǒng)。我們流傳至今的詩詞歌賦,總有勞動的旋律回響其中。

對比論證:在勞動中我們鍛煉意志,增強體魄,增長見識,開拓視野,也有助于我們的學習,豐富課余生活,兩者相互促進,使我們的素質得以提高。用進廢退,人人都不勞動,那么人類的未來將難以想象。

類比論證:勞動之于人類,就像運作之于機器,機器久久不運作便會生銹,而人類長久地不勞動,各方面機能就會退化。

(二)間接論證

當直接論證有困難或者效果不好的時候,我們就會采用間接論證,主要運用“排除法”“反證法”和“歸謬法”。

當直接論證有困難或者效果不好的時候,我們就會采用間接論證,主要運用“排除法”“反證法”和“歸謬法”。

①排除法

如果一個題有若干個選項,要證明其中某項正確,只要找出證據否定其他所有選項即可。排除法實際上就是運用不相容選言推理的規(guī)則。

例如:魯迅在《拿來主義》中闡述為什么要提倡拿來主義的時候,就采用了排除法,將“閉關主義”“送去主義”“送來主義”一一排除,最后推出唯一的正確做法就是“拿來主義”,這樣的論證十分有力。

②反證法

先假設與某個論點相矛盾的觀點成立,然后推出明顯的錯誤或矛盾,從而間接地證明最初的觀點。其根據的是邏輯規(guī)律中的排中律。

管仲鏤簋朱纮、山節(jié)藻棁,孔子鄙其小器。公叔文子享衛(wèi)靈公,史鰌知其及禍﹔及戌,果以富得罪出亡。何曾日食萬錢,至孫以驕溢傾家。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東市。近世寇萊公豪侈冠一時,然以功業(yè)大,人莫之非,子孫習其家風,今多窮困。(司馬光《訓儉示康》)

司馬光通過列舉管仲、公叔文子、寇準等人“以侈自敗”的反面例子對“生活奢侈”做出否定,從而間接論證了“儉樸”的重要性。

③歸謬法

從某一觀點推出明顯的錯誤或矛盾,目的是證明這一觀點本身的錯誤,常用于駁論。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鼻夭f,與鄭人盟。(《燭之武退秦師》)

燭之武從“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這個立場和觀點出發(fā),分別列舉了“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君亦無所害”、晉國“東封鄭”必西“闕秦”等證據,得出滅掉鄭國實為“闕秦以利晉”的結論,證明了“亡鄭而有益于君”觀點的錯誤,最終讓秦伯心悅誠服地打消助晉伐鄭的想法并“與鄭人盟”。

任務1:搜集典型議論性文章,分析其中的邏輯鏈條。

典型例文:

請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鄭淵潔

①近年在教育領域對家長誤導最嚴重的一句話是“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一些家長由于擔心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通過各種培訓班給孩子超前大滿灌與其年齡不同步的知識,揠苗助長。

②倘若將人生形容為一場競賽,“起跑線”的比喻是恰當的。但是,“輸在起跑線上”只適合短程競賽,例如百米賽。如果是馬拉松那樣的長跑,就不存在輸在起跑線上的擔憂。相反,馬拉松競賽中贏在起跑線上的運動員,往往由于沒有保存體力,致使起個大早,趕了晚集。

③由此可見,父母是否應該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要看家長對孩子壽命的預估。如果孩子的人生屬于短跑,只有區(qū)區(qū)十幾年,您一定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都知道百米賽的關鍵往往是起跑,起跑領先了,就成功了一大半。但是假如家長對孩子的壽命預估較長,就相當于孩子的人生是參加一場馬拉松長跑競賽,起跑是否領先就不重要了。馬拉松長跑競賽的特點是誰笑到最后誰笑得最好。

④長跑的要訣是保存實力,這和孩子學習知識的道理一樣。當孩子沒有一定的閱歷時,給其灌輸與孩子的年齡不相符的知識,孩子沒有生活經驗,對知識的感悟不會深刻,不但沒有共鳴感,甚至會厭惡。衡量教育是否成功,不是看分數,而是看受教育者對所學知識的興趣是越來越大還是越來越小。如果受教育者對所學知識的興趣越來越大,說明教育成功了,反之則失敗。受教育者對于所學知識感興趣的程度,除了老師的教授方法,還取決于孩子對知識的感悟程度。舉個例子,一個5歲的孩子對于《靜夜思》只是機械背誦,而一位遠離家鄉(xiāng)的20歲青年如果第一次看到《靜夜思》,可能淚如泉涌,百感交集。

⑤買過新汽車的人都知道,新車有磨合期。在新車的磨合期,車速不能太快。只有這樣,這輛汽車未來才能風馳電掣。如果在新車的磨合期高速行駛,汽車就會早衰,該急速行進時,就會力不從心。假設將人比喻成汽車,人的童年就是磨合期。在童年,不能滿負荷運轉,要適度磨合。如此,到了成年才能快馬加鞭,后勁十足。

⑥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重要。”有想象力的人才能進行創(chuàng)造性勞動。想象力和知識是天敵。人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想象力會消失。因為知識符合邏輯,而想象力無章可循。換句話說,知識的本質是科學,想象力的特征是荒誕。人的大腦一山不容二虎:在學齡前,想象力獨占鰲頭,腦子被想象力占據。上學后,大多數人的想象力將被知識驅逐出境,成為知識淵博但喪失想象力終身只能重復前人發(fā)現(xiàn)的知識的人。很少有人能讓知識和想象力在自己的大腦里共存,一旦共存,此人就是能進行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成功人士了。在孩子童年時,讓其晚接觸知識,有利于想象力在孩子的大腦里安營扎寨,倘若孩子成為想象力和知識并存的人,父母就能給大師當爹當娘了。

⑦請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輸在起跑線上,可能贏得人生。贏在起跑線上,可能輸掉人生。欲將取之必先予之是大智慧。

邏輯鏈條

①提出論點(標題):請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②引入論敵(1段):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③進行限定(2段):闡述“輸在起跑線上”的適用前提?!拜斣谄鹋芫€上”適合短程競賽,不適合馬拉松賽。

④歸謬法論證(3段):“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錯誤。

預估孩子的人生屬于短跑(隱含前提:顯然家長不愿意這樣)——“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沒有必要。

預估孩子的人生屬于馬拉松長跑(隱含前提:家長的期望)——輸在起跑線上不重要——“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沒有必要。

⑤舉例論證、比喻論證(4、5段):長跑需要保存實力;過早灌輸與孩子年齡不相符的知識會消減孩子學習知識的興趣,孩子很難成功;新車磨合期跑得太快,汽車會早衰。

⑥理論論證(6段):“想象力比知識重要”“輸在起跑線上”,有利于發(fā)展孩子的想象力。

⑦重申論點(7段):請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輸在起跑線上,可能贏得人生,是大智慧。

邏輯鏈條分析

從邏輯上來看,這篇文章的內在邏輯較為簡單。①提出論點;②引入論敵,使駁論有的放矢;③對論證的前提進行限定,確保了論證邏輯的嚴密性。然后,④⑤⑥分別運用歸謬法論證、舉例論證、比喻論證和理論論證的方法,對論點進行充分論證;⑦重申論點,回扣標題。

任務2:以小組為單位開展班級辯論賽,在辯論中體會邏輯的力量。

小組一起先確定辯題,然后從邏輯的角度對辯題進行分析,對辯論進行謀劃。分析和謀劃的思路可以參考下面的示例。

示例:假設以“溫飽是不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為辯題展開辯論,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思考和辨析。

(1)觀點分析

以下哪些是正方觀點?哪些是反方觀點?哪些都不是?

沒有溫飽免談道德

談道德的都是溫飽之人

不溫不飽依然談道德

有人處于溫飽之中,卻不談道德

溫飽之人都談道德

【參考答案】

沒有溫飽免談道德(正方觀點)

觀點闡釋:缺失了溫飽這一必要條件,就無法談論道德。

談道德的都是溫飽之人(正方觀點)

觀點闡釋:能夠談道德,則必然具備了溫飽這一必要條件。

不溫不飽依然談道德(反方觀點)

觀點闡釋:沒有溫飽這一條件,仍然可以談道德,可見溫飽并非談道德的必要條件。

有人處于溫飽之中,卻不談道德(既非正方觀點,也非反方觀點)

觀點闡釋:該觀點并未涉及溫飽與談道德之間是否具有必要條件關系。

溫飽之人都談道德(既非正方觀點,也非反方觀點)

觀點闡釋:該觀點并未涉及溫飽與談道德之間是否具有必要條件關系。

(2)概念界定

以下對“溫飽”概念的界定,哪些對正方有利?哪些對反方有利?

溫飽是人最基本的衣食需求

溫飽就是社會上總體無衣食之困

溫飽就是或溫或飽

溫飽就是既溫且飽

【參考答案】

溫飽是人最基本的衣食需求(對正方有利)

概念界定闡釋:最基本的衣食需求都無法滿足,則生存受到威脅,讓其談道德為奢談。

溫飽就是社會上總體無衣食之困(對正方有利)

概念界定闡釋:溫飽并非指某一具體人或人群的溫飽,因此“溫飽是不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也應從社會整體層面來談;不能具備總體溫飽的社會,難以奢求人們談道德。

溫飽就是或溫或飽(對反方有利)

概念界定闡釋:不溫或不飽的人,一樣可以談道德;人們不可因為不溫或不飽而違背道德原則。

溫飽就是既溫且飽(對反方有利)

概念界定闡釋:既溫且飽固然可以談道德,不溫不飽依然可以談道德,諸多古圣先賢皆然。

(3)論證思路

以下的論證思路是正方的還是反方的?分析這樣設計論證思路的理由。

人存在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

人有理性,理性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

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夠談道德

走向溫飽的過程中尤其應該談道德

【參考答案】

該論證思路是反方的。設計理由:

①“人存在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這一命題是一個真命題,正方不得不承認。該命題的前提“人存在”包含正方觀點的前提“溫飽”,也包含與之相對立的前提“不溫飽”。(溫飽是一種存在方式,不溫飽也是一種存在方式)正方承認這一命題為真,即已經陷入反方設定的陷阱,否定了自己的觀點。

②“人有理性,理性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是對前提①的延伸:人是有理性的,有理性的人才能談道德。這一命題仍然為真命題——喪失理性的人無法談道德,這也是正方不得不承認的一個命題。而該命題進一步將正方觀點的前提“溫飽”以及與之相對立的前提“不溫飽”涵蓋進去(溫飽的人有理性,不溫飽的人同樣也有理性)。這樣,反方的論證步步逼近,將正方逼進設定的陷阱之中。

③“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夠談道德”隱含的前提是:人的存在有各種情況,人在各種情況下都可以保持理性。因此推導出人在各種情況下都具備談道德的必要條件,都能夠談道德?!叭魏吻闆r”是對“溫飽”的否定,這樣就把正方逼到陷阱之中,在邏輯上不得不接受反方的觀點。

④“走向溫飽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