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材料型試題的教學路徑與學生的學習策略_第1頁
高中歷史材料型試題的教學路徑與學生的學習策略_第2頁
高中歷史材料型試題的教學路徑與學生的學習策略_第3頁
高中歷史材料型試題的教學路徑與學生的學習策略_第4頁
高中歷史材料型試題的教學路徑與學生的學習策略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中歷史材料型試題的教學路徑與學生的學習策略整理課件

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于教師的自我認同與自身完整?!量恕づ翣柲督虒W勇氣》整理課件材料型試題的教學路徑與學生的學習策略一、材料型試題的基本特點二、材料型試題的教學路徑三、材料型試題的學習策略整理課件《考試說明文綜參考試卷》新增2011卷18.在西北小山村的土坯墻上,寫著醒目的黑字標語:“打倒喝我們血的軍閥!”“打倒把中國出賣給日本的漢奸!”“歡迎一切抗日軍隊結成統(tǒng)一戰(zhàn)線!”“中國紅軍萬歲!”這一歷史場景最早出現(xiàn)在A.九一八事變前后B.一?二八事變以前C.西安事變前后D.八一三事變以后運用歷史知識進行邏輯推理整理課件運用史學方法進行推理2011卷14.有學者根據(jù)材料一“昔汴都數(shù)百萬家,盡仰石炭(煤),無一家燃薪(木柴)者”,得出宋代開封生活燃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結論;又有學者根據(jù)材料二“賜在京(汴都)官員柴、炭各有差,柴578萬,炭585萬”,對上述結論予以反駁。下列說法中最為合理的是A.兩位學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結論都不能成立B.材料二否定了材料一,僅用材料一得出的結論難以成立C.無論材料一還是材料二,都必須得到考古學支持才能成立D.材料一指的是民眾,材料二指的是官員,兩條材料并不矛盾整理課件運用歷史材料進行推理2011卷16.詩人徐志摩(1896-1931)說:“在24歲以前,我對于詩的興味,遠不如我對于相對論或民約論(社會契約論)的興味”這段經歷可以作為個案反映:A.當時“文學革命”的影響還不大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賽先生”C.當時的青年知識分子并不重理輕文D.新文化運動對傳統(tǒng)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整理課件歷史問題的推理歷史推理在歷史學習中有何作用?高中歷史的基本知識、方法有哪些?歷史推理題對教學有何要求?整理課件歷史高考選擇題分析所考查的歷史知識:種類多,包括基本的歷史事實、概念、史學和歷史評價;貼近學習內容,以主干知識為重點;呈現(xiàn)方式:引用歷史材料呈現(xiàn)考點知識,形成了不同于教材表述的新情景;能力考查的要求:知識的整理和歸納,歷史事實關系的理解,歷史知識的運用。整理課件以浙江高考文綜試卷第38題為例2010,(1)概述民國初期民族工業(yè)發(fā)展的狀況(2)概括1927-1937年中國民族工業(yè)發(fā)展態(tài)勢/分析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對中國民族工業(yè)的影響(3)1945-1949年中國民族工業(yè)發(fā)展處于怎樣的境地/簡述導致民族工業(yè)處于這一境地的原因2010,(1)(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說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別)(2)(說明材料二中“其專在下”、“其專在上”各指什么/顧炎武提出了怎樣的思想主張,并予以簡要評價)(3)“新的變化”指什么/加著重號的文句分別指什么/概括指出近代以來中國社會政治變革的歷史趨勢2012,(1)結合所學,指出“軸心時代”中國思想家孔子、老子思想的主要內容,并分別用一句話概括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在西方學術史上的地位。(10分)(2)根據(jù)材料二,分別概括李贄、顧炎武、王夫之的思想。(3)材料三中“證明孔子亦是一位維新派”的思想家是誰?他在這方面的代表作是什么?概述嚴復在宣傳維新理論上的貢獻。

整理課件以浙江高考文綜試卷第39題為例2010,(1)指出美國憲法三權分立制的理論思想主張出自哪本著作,并請概括該理論思想的主要內容。(2)根據(jù)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概述美國“三權”在實踐中是如何被限制的(3)根據(jù)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價美國三權分立的制度設計。2011,(1)根據(jù)大事年表提到的歷史事件,分析蘇聯(lián)對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影響。(2)根據(jù)材料二,聯(lián)系所學知識,概括學術界是怎樣評價“美蘇冷戰(zhàn)”的。(3)從思想、社會和政黨政治三個方面,分析戈爾巴喬夫的政治改革是如何導致蘇聯(lián)解體的。2012,(1)中華民國建立時,除西班牙、葡萄牙殖民地外,世界上的共和國制國家寥寥無幾。寫出當時西方兩個共和制大國國名的全稱并簡要評價其憲法。(2)辛亥革命中沒有流太多的血,這令人想起世界近代史上的“光榮革命”。請根據(jù)材料一、二,并綜合所學知識,概述“光榮革命”的歷史事實,并思考該事件為何被稱為“光榮革命”。(3)充分利用本題提供的所有線索,結合所學知識,論述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整理課件主觀題“考查能力”指向詞應用情況統(tǒng)計2010至2012年三年共6大題、156分出現(xiàn)了7個關鍵動詞——指出(8次/26分);簡述(1次/9分);分析說明(5次/31分);概括(6次/32分);概述(4次/26分);評價(3次/23分);論述(1次/9分)歷史敘述:44分;歷史敘事:70分歷史解釋:86分;整理課件材料型試題的基本特點1、以豐富的史料或者改編的材料作為歷史問題或者主題的切入口。2、突出考查學生面對沒有經過專門準備的情境時,要知道如何行動的能力。我們要培養(yǎng)的人,在其面對沒有經過專門準備的情境時,要知道如何行動。整理課件非選擇題命題思路的總結1.價值取向決定考查內容(社會價值、史學價值、學習方法和能力價值)2.在專題或有關聯(lián)的寬廣領域中考查相關的內容

主題和板塊設計,古今貫通、中外關聯(lián)同一專題或不同專題歷史發(fā)展線索的縱向聯(lián)系中外專題的聯(lián)系或比較同一時期不同專題經濟、政治、文化之間的橫向聯(lián)系3.以能力考查為導向對教材知識的整理、歸納基本的認知結構史學的基本方法文明史觀、全球史觀和現(xiàn)代化史觀的滲透和運用整理課件教學啟示1.以專題為復習指向2.注意專題內和專題間內容的整合3.形成古今貫通、中外關聯(lián)的知識架構古代中外史專題整合:文明的多樣性近現(xiàn)代中外史專題整合:文明的交流、碰撞與融合4.將熱點問題滲透其中5.指導解題思路和方法整理課件近三年浙江卷的命題趨勢小結近三年,浙江省高考文科綜合歷史試卷令人耳目一新:測試內容知能并舉、測量技術靈活多樣、切入方式豐富多彩。命題趨勢:運用豐富材料,降低知識要求,緊扣能力考查,突出歷史思維,強化歷史意識。整理課件歷史意識是什么?歷史意識:人類對時間變遷意識的掌握,是人類對自身社會行為與共同生活所創(chuàng)建出的一切制度、器物進行反省、詮釋的綜合能力。2012年高考卷第39題(3)充分利用本題提供的所有線索,(結合所學知識),論述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中華民國是繼美、法之后成立的共和制大國,也是亞洲最早的共和制大國。革命中沒有流很多的血,避免了人民的巨大犧牲。2010年高考卷第38題(2):中國人民的反帝愛國運動,國民政府采取的一些促進經濟發(fā)展的措施,使民族工業(yè)在1929年后仍能堅持下去。整理課件歷史意識是什么?歷史意識:人類對時間變遷意識的掌握,是人類對自身社會行為與共同生活所創(chuàng)建出的一切制度、器物進行反省、詮釋的綜合能力。史學的第一層次,即對史實的認知,而史學還有第二個層次,即對第一層次所認定的史實的理解與詮釋。第一層屬于科學,第二層更偏重于人文。第二層次的核心是理性思維與體驗能力?!握孜洌骸秾v史學的若干反思》,《史學理論研究》1996年第2期整理課件材料型試題的教學路徑教學路徑主要內涵一、問題簡短論述點明課堂教學的主題,然后敘述學生將探索的具體問題。二、背景幫助學生理解問題的來龍去脈三、方法為學生研究和分析問題提供建議四、史料提供特定歷史事件和主題的史料五、思考問題學生“敏感”地關注不同材料間的聯(lián)系和特殊材料六、表達學生運用知識論證和探討問題,并表述成文整理課件先秦時期措施:戰(zhàn)國時期,秦國通過商鞅變法建立縣制。[概念地圖][知識要素]整理課件中國現(xiàn)代化專題復習:整理課件中國現(xiàn)代化專題復習:“中體西用”材料一:在洋務活動興起之際,馮桂芬在《校邠廬抗議》一書中明確提出興辦洋務的宗旨,即“以中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边@就是“中體西用”的最初淵源?!嗣癜姹匦奕滩腜49知識鏈接材料二:一曰新舊兼學:四書、五經、中國史事、政書、地圖為舊學,西政、西藝、西史為新學。舊學為體,新學為用,不使偏廢?!?898年張之洞《勸學篇設學第三》西學亦有別,西藝(即科學與技術)非要,西政為要。——1898年張之洞《勸學篇序》材料三:梁啟超說這個口號“張之洞最樂道之,而舉國以為至言。”——《清代學術概論》把“西用”放在“中體”的軌道上,使它有個晉身之階,有個“用武”之地,這就是一個進步……以后的向西方學習的發(fā)展歷程,是在“中體西用”宗旨的引導下邁開步伐的,又徐徐地沖擊著“中體西用”的宗旨。——陳旭麓《近代史思辨錄》整理課件材料型試題的教學路徑方法思維表達背景史料問題提升學生學習歷史的能力:一方面是歷史的了解,另一方面是歷史性思考。高考能力考查的要求:知識的整理和歸納;歷史事實關系的理解;歷史知識的運用。整理課件歷史性思考歷史意識:人類對時間變遷意識的掌握,是人類對自身社會行為與共同生活所創(chuàng)建出的一切制度、器物進行反省、詮釋的綜合能力。整理課件歷史性思考:像歷史學家一樣思考多向性、多元性、多義性的文本證據(jù)分析、邏輯推理歷史敘事單向、一元、確定的文本學生接受融合新史觀日常生活中的思維習慣、新的經驗、記憶實踐活動整理課件方法具體----抽象復雜----概括知識體系(結構)知識模型[知識要素][概念地圖][思維框架]整理課件三、材料型試題的學習策略一個中心二個基本點三種思維方式N種解題策略整理課件兩個基本點:一要注重材料(教材也是材料)中每一句話的含義,要學會分辨不同語言的指向,學會有針對性地表達;二是要注重對歷史問題的理解,學會思考問題的方法,包括對概念、對語句轉換、思考的擴展等。一個中心:保持歷史知識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