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蒙古岱吉屯正氣年制彩瓷碗_第1頁
內(nèi)蒙古岱吉屯正氣年制彩瓷碗_第2頁
內(nèi)蒙古岱吉屯正氣年制彩瓷碗_第3頁
內(nèi)蒙古岱吉屯正氣年制彩瓷碗_第4頁
內(nèi)蒙古岱吉屯正氣年制彩瓷碗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內(nèi)蒙古岱吉屯正氣年制彩瓷碗

1993年8月,我們來到岱基村,研究“雍正年”彩瓷碗的情況。在附近的官家店和小圍子村,我們收集了26塊磚塊。1994年5月,扶余市博物館為進一步弄清文化面貌,清理了墓葬2座,現(xiàn)一并簡報如下。一臨松茸5座磚場墓地位于賈津溝子河下游東岸的一個漫崗上,倚賈津溝子古城外的西南垣,隔河與歡迎村相望。北臨松花江1公里,東北距岱吉屯2公里,南離高家店、小圍子屯0.5公里(圖一)。這里為賈津溝子河與松花江匯合處,屬松嫩沖積平原,地勢平坦,視野開闊,牧草豐盛,水陸交通便利。賈津溝子古城內(nèi)今已辟為農(nóng)田,曾見北宋銅錢、鐵刀、鐵劍、骨鏃,青花和綠釉冰裂紋瓷片等遺物出土,部分地面見灰土。二鐵字石,6件,3件,墓地范圍約500平方米,經(jīng)年水土流失,墓葬開口很淺,清理時基本已為人破壞殆盡。地層分三層。上層為耕土層,呈黃褐色,厚約0.2米;中層土呈灰褐色,夾有炭粒,土質(zhì)松軟,厚約0.4~0.5米;下層為沖積層,黃雜色,土質(zhì)不太堅硬。墓葬均開口于一層之下,打破沖積層。2座墓(M1、M2)均東西向、土壙豎穴,平面呈長方形。死者頭西腳東,仰身直肢葬。Ml:土壙長2.3、寬0.9、深0.4米。有木棺痕跡(圖二)。隨葬品有:鐵鏃9件,分3式。1式2件,身扁平呈菱形,圓錐狀鋌。M1:1通長13.4、寬4.8、鋌長7.4厘米(圖三:1)。2式2件,身較長,平齊鋒,短鋌。M1:3通長12、中寬1.6、鋌長3.8厘米(圖三:2)。3式5件,身近四楞形,尖鋒,身、鋌分界處不明顯。M1:5通長9.4、身寬1厘米(圖三:3)。鐵刀5件,分2式。1式2件,身前寬后窄,曲背凹刃,細長柄。M1:10通長13.2、寬1.2、柄長5厘米(圖三:4)。2式3件,殘。平背平刃,短柄。M1:12殘長9.2、寬2、柄長2.6厘米(圖三:5)。鐵帶卡1件(M1:15)。圓形,卡針安套環(huán)上。直徑5.6厘米(圖三:6)。鐵馬鐙1件(M1:16)。殘,僅存半塊踏板,截面呈弧形。殘長8.8、寬4.4厘米(圖三:7)。鐵棺釘1件(M1:17)。殘,一端有折角。殘長12厘米(圖三:8)。骨鏃12件,均獸骨削制,分2式。1式9件,身兩面脊,剖面呈菱形。M1:18通長8厘米(圖三:9)。2式3件,身一面有脊,一面平,剖面呈三角形。M1:27通長8.4厘米(圖三:10)。砥石2件。殘,灰色沉積巖制成。長條形,上端有一圓穿,兩面受刃。M1:30殘長3.8、寬2厘米(圖三:11)。銅兔紋帶2件。大小相近,近方形,雙層中空,面飾一奔兔,下有方穿。M1:32長2.9、寬2.3厘米(圖三:12)。銅帶卡1件(M1:34)。圓形環(huán),一端連方穿,穿上固定一鐵質(zhì)卡針。徑2.5厘米(圖三:13)。銅環(huán)4件。大小同。一面漫鼓,一面平。M1:35徑3.1厘米(圖三:14)。青花瓷器1件(M1:39)。撇口,弧壁稍內(nèi)收,斂足,平底粘砂,胎質(zhì)潔白堅致,釉面光亮泛青。碗內(nèi)口沿飾一周變體梵文,里壁繪6朵三節(jié)“光子”云氣紋。碗心繪雙重圈,內(nèi)畫漩渦紋。外口沿飾一周二方連續(xù)三角席紋,壁上滿繪漩渦和水草,隨意舒發(fā),不稍拘束。足壁飾兩道弦紋。通高6.3、口徑15.5、足徑6.2厘米(圖四~六)。五彩瓷碗殘片1件(M1:40)。弧壁,斂足,平底。胎白堅致,釉面薄細欠潤,紋飾為釉上彩,繪紅綠兩色,碗心繪雙重圈,內(nèi)畫紅花綠葉。外壁同碗心紋飾。壁下施3道朱色弦紋,足壁兩道(圖七、八)。其造型、紋飾和胎釉俱與省博物館藏1975年扶余風華鄉(xiāng)班德古城出土的1件五彩花卉紋大碗相同。M2(兒童墓):土壙長1.5、寬0.45、深0.3米(圖九)。隨葬品有:距骨11件(M2:1~11)均為羊骨。其中3件有穿(圖一〇:1)。骨板2件。大小同。長方形,束腰,兩端刻有凹槽,用途不明。M2:12長7.4、寬3厘米(圖—○:2)。銅環(huán)2件。大小同。圓形,斷面呈橢圓形。M2:14直徑2.3厘米(圖一〇:3)?,旇е?件(M2:16)。扁圓形,兩面對鉆孔,赭石色。高1.2、徑1.6厘米(圖一〇:4)。琉璃珠2件。M2:17扁圓形,一面鉆孔,綠色透明。高1、徑1厘米(圖一〇:5);M2:18橄欖形,一面鉆孔,藍色透明。高1.3、徑1.2厘米(圖一○:6)。三收集文化遺產(chǎn)均出自磚場墓地,主要是五彩、青花瓷器和裝飾品等。(一)陶瓷裝飾1.織物的織物特征獅子舞帶蓮花紋碗1件(HZ:1)。通高7.8、口徑18.3、足徑6.8厘米。撇口,弧壁,微斂足,底稍突。胎質(zhì)灰白堅致,釉面薄細欠潤。紋飾為釉上彩,繪紅、綠、黑和孔雀藍四色。碗內(nèi)口沿飾二方連續(xù)三角三圈紋,壁繪四朵纏枝蕃蓮,碗心飾雙重圈,內(nèi)畫一朵纏枝蕃蓮。外口沿飾兩道弦紋,壁面繪四橢圓形開光,內(nèi)飾獅子舞帶紋。開光外滿襯菱形紋地。壁下設一周仰蓮紋。足墻飾朱點,足底朱書一“善”字(圖一一一、一一二)?!伴L命富貴”花卉紋碗1件(HZ:2)。通高5.8、口徑12.5、足徑4.5厘米。撇口,弧壁,斂足,突底。胎質(zhì)潔白堅致,釉面晶瑩。釉上彩,繪紅、黃、綠三色。碗內(nèi)沿飾一周弦紋,腹壁繪四組纏枝蓮花,下置一周弦紋與連云紋。碗心飾一菊八葉紋,同“至正年制”款彩瓷碗。碗外沿飾兩道弦紋,壁上畫四組靈芝竹葉紋,竹葉成簇。壁下飾一周變體仰蓮,亦同“至正年制”款彩瓷碗紋飾。足墻飾朱點,底飾錢形款,朱書“長命富貴”四字。“富”字上缺點,或諱“一點”富(圖一三~一五)。纏枝蕃蓮紋盤1件(HZ:3)。通高4.7、口徑19.5、足徑11.2厘米。撇口,淺腹,斂足,底稍突。胎質(zhì)潔白堅致,釉面晶瑩。紋飾為釉上彩,繪紅、綠兩色。盤內(nèi)口沿飾二方連續(xù)三角三圈紋。盤心繪雙重圈,內(nèi)畫一朵蕃蓮,紅花、綠葉,對比強烈。壁下飾兩道弦紋。此盤的紋飾格調(diào),近“福”字款纏枝蕃蓮紋碗(封二:2;圖一六)。2.帶紋的帶紋織物菊花紋碗5件(HZ:4~8)。大小相次,紋飾大抵同。通高7.1~7.6、口徑17~18.5、足徑6.5~7厘米。胎質(zhì)白,細密堅致,釉晶瑩泛青,鈷料清凈淡雅。壁與底裂釉處多見火石紅斑。撇口,斜弧壁或下垂,足或高或矮但均內(nèi)斂,底有平有突,有的粘砂。碗內(nèi)口沿飾兩道弦紋,碗心繪單或雙重圈,內(nèi)繪寫意團菊一朵,花葉五片。外壁繪團菊五朵,間飾枝葉,線條流暢,均作一筆勾勒。足墻繪兩道弦紋(圖二一、二二)。變體結(jié)帶寶杵紋碗1件(HZ:9)。通高7、口徑16.4、足徑6.5厘米。胎質(zhì)灰白,釉面泛青,青花表面多有凹下的紫綠晶斑,裂釉處有火石紅顏色。撇口,壁斜垂,斂足粘砂,突底,中間又出乳釘。碗內(nèi)沿飾豎線紋,內(nèi)壁飾四組四葉花卉,用筆潦草。碗心繪雙重圈,內(nèi)畫變體結(jié)帶寶杵。外口沿飾斜線紋,碗壁飾五朵寫意牡丹,間點小圓葉(圖一七、一八)。漩渦云氣紋碗2件(HZ:10、11)。大小和紋飾同。通高6.5、口徑16、足徑6厘米,胎質(zhì)白且堅致,釉泛青,青花多結(jié)黑色晶斑。撇口,弧壁下垂,斂足,突底,粘砂。碗內(nèi)口沿飾兩道弦紋,紋中間點“川”字紋。碗心繪雙重圈,內(nèi)飾五個漩渦紋。外口沿飾一周斜線紋,壁上以上三中二下一的小漩渦堆成五組三節(jié)云氣紋,再以寫意的小花卉裝點其間。壁下飾兩道弦紋(圖一九、二O)。松竹梅壽石紋碗1件(HZ:12)。通高5.1、口徑14.5、足徑5.6厘米。胎質(zhì)灰白,釉泛青,青花上多有下凹的紫綠晶斑,裂釉處有火石紅色。撇口,淺斜垂腹。斂足,粘砂,突底且有乳釘。碗內(nèi)口沿飾二方連續(xù)菱形網(wǎng)格紋。碗心繪雙重圈,內(nèi)畫松竹梅和壽石,壽石下雙勾一橫線。外口沿飾二方連續(xù)三角紋,壁上同碗心繪松竹梅和壽石紋飾,壁下則飾一道弦紋(圖二三、二五)。蘭花紋杯1件(HZ:13)。通高3.9、口徑9.4、足徑3.3厘米?;野滋デ覉灾?釉泛青。大撇口,斜垂腹,小斂足,突底無釉。杯內(nèi)心飾一倒“人”字紋。外壁飾蘭花三朵,間施蘭葉(圖二四、二六)。菊花壽石紋盤1件(HZ:14)。通高3.8、口徑25.8、足徑14.8厘米。胎質(zhì)潔白堅致,釉面瑩潤,青花上略有黑色晶斑。折沿,敞口,淺壁,大斂足,平底。盤內(nèi)口沿飾菱格“+”字紋,壁上畫六朵纏枝菊花。盤心繪一壽石,底勾橫線,壽石兩側(cè)自上而下均附纏枝團菊三朵。外沿下飾海浪紋,外壁紋飾同內(nèi)壁紋飾對應繪六朵纏枝團菊。足墻飾兩道弦紋(封二:1;圖二七、二八)。結(jié)帶寶杵紋盤2件。大小相近,紋飾略同。胎白堅致,釉泛青,青花上有黑晶下凹斑點。撇口,淺壁,斂足粘砂,突底。HZ:15通高2.8、口徑15.8、足徑8.8厘米。內(nèi)沿和壁下均飾兩道弦紋,盤心內(nèi)繪結(jié)帶寶杵,寶杵中草書一“成”字。外壁上繪四組轉(zhuǎn)枝牡丹,足墻又飾兩道弦紋(圖二九、三〇);HZ:16通高3.3、口徑15.5、足徑9.5厘米。通體紋飾除盤心無字和外壁繪四組轉(zhuǎn)枝小圓點花紋外,其余均與上同。婦嬰駿馬圖盤1件(HZ:17)。通高3.1、口徑14.5、足徑8.3厘米。胎質(zhì)潔白,細密堅致,釉面瑩潤。撇口,淺壁,斂足,突底。內(nèi)沿飾二方連續(xù)菱形網(wǎng)點紋,盤心繪雙重圈,內(nèi)畫人物故事。一女子高髻,著長裙,懷抱兩嬰孩,立于樹與勾欄之側(cè),身旁有一匹馬(?),人物和馬前飾花草。盤外口沿及足墻各飾兩道弦紋,壁上側(cè)用涂抹勾勒技法繪五朵纏枝菊花(圖三一、三二)。3.白釉、hz土盤2件。尖唇,撇口,淺壁,斂足,突底。HZ:18白釉,通高3.1、口徑12、足徑6.5厘米(圖三五)。HZ:19影青釉,足底粘砂。通高5、口徑11.5、足徑6.5厘米。4.陶罐、孔雀藍釉石榴紋盤綠釉纏枝菊花紋小罐1件(HZ:20)。通高6.6、口徑4.4、腹徑8、底徑5厘米。直口,短頸外斜,假圈足。胎質(zhì)薄細堅致,呈灰白色,通體施綠釉,光亮。紋飾是以刻劃技法在器肩上繪一周蓮瓣紋,腹壁四組纏枝菊花(圖三四、三六)。綠釉陶罐1件(HZ:21)。通高10.1、口徑6.4、腹徑10.7、底徑6厘米。直口,短頸,平底。淺紅色胎。玻璃釉,釉不及底(圖三三)??兹杆{釉石榴紋盤1件(HZ:22)。通高2.2、口徑12.8、足徑7.3厘米。撇口,淺腹,直圈足,突底。缸胎,釉亮。內(nèi)口沿和壁下各飾兩道弦紋,盤心繪黑彩石榴及枝葉。有支燒痕,外壁釉未及底(圖三七、三八)。5.土土違禁液型瓶3件。HZ:23通高22、口徑4.6、腹徑14、底徑6.5厘米。赭色胎,赭釉不及底。小喇叭口,束頸,溜肩,收腹,平底(圖三九);HZ:24殘高15.5、腹徑9、足徑7厘米。黃褐色胎,黃綠色釉不及底。細長頸,最大腹徑在下部,直圈足,平底,器身有弦紋(圖四〇);HZ:25通高18、口徑3.5、腹徑13、底徑8厘米。黃褐色胎,醬黑色釉不及底。大折沿口,斜頸,圓腹,平底(圖四一)。罐1件(HZ:26)。通高10.5、口徑8、腹徑12.5、底徑6.5厘米。黃褐色胎,赭色釉不及底。尖唇,直口,鼓腹,飾弦紋,平底,底有旋紋(圖四二)。(二)材料2.1圖2帶卡1件(HZ:26),橢圓形,一端接長方形穿,以連革帶。通長5.6、寬3.9厘米(圖四三:1)。鈴1件(HZ:27)。殘,近球形,中間開口,內(nèi)有一鐵珠,鈴上有圓穿。通高3.6厘米(圖四三:2)。銅飾1件(HZ:28)。殘,長方形,平板鏤空。殘長3.6、寬1.6厘米(圖四三:3)。(三)北設計植物玉飾1件(HZ:29)。青白色,半圓形,中間有方穿。兩面紋飾同,雕刻一仰首幼兔臥于花叢中。通長4.2、寬2.7、厚1.2厘米(圖四三:4)。(四)件2件花飾件8件(HZ:30~37)。大小同,扁平橢圓形,藍、白各4,四片花瓣形,中間有兩針孔。長2.7、寬2.3厘米(圖四三:5)。錠形飾1件(HZ:38)。扁平,亞腰,藍色透明。一面浮雕花草紋,一面平素,兩端有針孔。長3.7、腰寬1.5厘米(圖四三:6)。耳珰8件,分2式。1式6件(HZ:39~44)。茄形,上端有孔,無色透明。通高2~2.2厘米(圖四三:7)。2式2件(HZ:45、46)。半圓形體,一大一小,一黑一白,上連小環(huán)。通高0.9~1.5厘米(圖四三:8)。螺絲飾3件(HZ:48~50),圓柱體,雕螺旋紋,藍、綠、赭石色各1。長0.5~0.9厘米(圖四三:9)。鴿形飾1件(HZ:51)。扁平,白色半透明,上下穿孔,兩翼刻菱形線。長2.5厘米(圖四三:10)。環(huán)形飾3件。HZ:52呈饅首狀,平底,中間有方穿,白色。直徑2.3厘米(圖四三:11);HZ:53平圓,環(huán)面有9個圓形凹窩,藍色。直徑3厘米(圖四三:12);HZ:54玉璧狀,無紋飾,無色透明。直徑3厘米(圖四三:13)。瓜棱飾2件。HZ:55半圓形,豎刻溝紋,中間有穿,白色。高1.5、徑1.8厘米(圖四三:14);HZ:56圓柱形,豎溝刻紋,有穿,白色(圖四三:15)。珠飾15件(HZ:57~71)。半圓或橄欖形,有透明的,還有白、赭石、天藍色等,均有穿。高0.7~1.4、直徑1~1.6厘米(圖四三:16、17)。(五)銅耳飾3件5.2瑪瑙片2件(HZ:72、73)。大小同,矩形,兩端有針孔。長5.2、寬3厘米(圖四三:18)。貝飾1件(HZ:74)。一端有穿(圖四三:19)。銅耳飾2件。彎鉤形,上端有一扭絲纏繞。HZ:75通長3.9厘米(圖四三:20)。四付款時(一)危險性與隨葬瓷器的年代不同歡迎磚場墓地距岱吉屯元墓很近,同尚一種喪俗,隨葬瓷器的造型、紋飾、胎釉以及色調(diào)等也多雷同,因此歡迎磚場墓葬的年代與岱吉屯元墓大體相當。墓主卒于元末,下限不過北元。(二)釉上彩、彩、草1.色調(diào)五彩有紅、黃、綠,紅、綠和紅、綠、黑加孔雀藍色者。紅色如干棗,黃色似蛋黃,綠色有的泛黃,黑色發(fā)淡,孔雀藍略為偏灰。釉上彩呈色不穩(wěn)定,易脫彩。青花以靛青為主,有濃有淡,濃者表面多有黑或黑紫下凹的晶斑。個別有暈散現(xiàn)象。2.釉質(zhì)多汁水肥潤,透明晶瑩。個別有薄細欠亮者,均無開片紋。3.胎體潔白者多,且細密堅致,間有少量的灰白胎質(zhì),有隙孔。(三)“越界”:明代吉祥語款彩瓷碗的應然屬性第特殊時代本文承蒙江西省博物館徐成淇先生提供參考資料,謹致謝意。清理:張英鄭新成張雪玲劉燕燕蘇楠喬釗4.形制碗盤多撇口,大盤則敞口,折沿。多弧壁稍作里收,足形多矮墻而內(nèi)斂,亦有直墻或外斂內(nèi)直,外撇者。足底斜削無釉,多粘砂,器底多施釉,個別無釉。底下突,多有乳釘,亦有平者(圖四四)。5.裝飾紋樣取材廣泛,主題以菊花、牡丹、蕃蓮紋最多,松竹梅紋亦不少。壽石、寶杵紋等也占一定比例,亦有動物和歷史故事題材。裝飾部位,碗盤多在器心和外壁。輔紋多二方連續(xù)幾何紋飾,諸如三角席紋、菱形網(wǎng)點和三角三圈紋等。五彩瓷器足墻多飾朱點或弦紋。根據(jù)岱吉屯元墓所出的“至正年制”款彩瓷碗,可以認定這批瓷器的編年,大抵都應在至正十二年以前。攝影:繪圖:王冬梅執(zhí)筆:張英唐小軒明代瓷業(yè)是在元代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吉祥語款的瓷器生產(chǎn),勢必也會綿延因襲下來。然而長期以來,瓷器鑒定界一直認為在明瓷中吉祥語款是明代中晚期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