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顧炎武的合私為公思想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15cc007f2d28a31bb0d8047cdc69d7c/e15cc007f2d28a31bb0d8047cdc69d7c1.gif)
![論顧炎武的合私為公思想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15cc007f2d28a31bb0d8047cdc69d7c/e15cc007f2d28a31bb0d8047cdc69d7c2.gif)
![論顧炎武的合私為公思想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15cc007f2d28a31bb0d8047cdc69d7c/e15cc007f2d28a31bb0d8047cdc69d7c3.gif)
![論顧炎武的合私為公思想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15cc007f2d28a31bb0d8047cdc69d7c/e15cc007f2d28a31bb0d8047cdc69d7c4.gif)
![論顧炎武的合私為公思想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15cc007f2d28a31bb0d8047cdc69d7c/e15cc007f2d28a31bb0d8047cdc69d7c5.gif)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論顧炎武的合私為公思想
顧炎武以歷史考證聞名。乾嘉浦雪被選為開元人物。然而,顧炎武考證的最終目的不是歷史本身,而是古代和現(xiàn)代的總結(jié),其自我提升到了一個經(jīng)典的世界。他說,“明清的科學、人民的意志和困難時期的和平與和平”。因而,顧炎武的史學也可稱為經(jīng)世史學,他所感興趣并詳加考證的歷史事實和現(xiàn)象,以及由此展開的分析和評論,都清晰體現(xiàn)了這一點。這里,可以進一步討論的是,在顧炎武帶有強烈經(jīng)世色彩的史論背后,是否具有某些一以貫之、始終強調(diào)的具體原則和出發(fā)點?本文試圖說明,這樣的具體原則和出發(fā)點是可以找到的,合私為公論就是其中之一。顧炎武在審視某一歷史現(xiàn)實和事實的時候,常常從合私為公的角度出發(fā),加以分析論證,這正是他的史論新意迭出、頗具洞見,帶有明顯經(jīng)世致用特點的重要原因之一。一、合私為公論的三種含意顧炎武在其著述中,曾多次提出合私為公論或類似看法,其中有兩處文字最具代表性:“自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矣。故先王弗為之禁,非惟弗禁,且從而恤之,建國親侯,胙土命氏,畫井分田,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此所以為王政也”?!疤煜轮烁鲬哑浼?各私其子,其常情也。為天子為百姓之心,必不如其自為,此在三代以上已然矣。圣人者因而用之,用天下之私,以成一人之公而天下治?!瓰槠渌?所以為天子也。故天下之私,天子之公也。”第一段可概括為“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后一段可概括為“天下之私,天子之公”。“天下之公”與“天子之公”雖有一字之差,但在儒家學者眼里,其內(nèi)涵可謂一致。天下固然大于國家,但儒家學者強調(diào),君主的統(tǒng)治如果只呈一己之欲,不顧天下之人的利益,此時君主就只能代表王朝、一姓之國,而不能代表天下。當君主所作所為出于公心公利時,就能代表天下。這與儒家的天下為公理論相合拍,天子治理天下時,必須從公心出發(fā),以天下之人的公利居先,只要天下之人的利益都得到保證,那么天子之利也就實現(xiàn)了。因而,當天子以公心治理天下時,就可以代表公利,天子之利與天下之利兩者就可以達成一致。當然,這只是包括顧炎武在內(nèi)的儒家學者設(shè)想的理想圖景。綜合這兩種合私為公論,可以梳理出以下三層含意:第一,合私為公的前提是對私的肯定,這里的私可以理解為作為個體的普通民眾所追求一已之利、滿足一已之欲的種種行為舉止,尤其包括對社會財富、物質(zhì)利益的追求。(1)第二,作為統(tǒng)治者的君主不僅應允許民眾追求自己的私利、滿足自己的私欲,而且更應該以實際性的措施和舉動來支持、鼓勵這種追求,如實行封建制、井田制、化官田為民田等等,也即人人能遂其私,政治體制方面的分權(quán)要求也由此而引發(fā)。第三,如果每一位民眾都能追求自己的私利、都能滿足自己的私欲,那么一旦出現(xiàn)無數(shù)民眾的私利、私欲都得到滿足的場景,天下公利就可以說實現(xiàn)或達到了。與此同時,作為統(tǒng)治者的君主的利益訴求也就自然而然地達到,即實現(xiàn)“天子之公”。這三層含意,具有邏輯上的遞進關(guān)系。第一層含意是前提,第二層含意立足于第一層之上,第三層含意則是由此推出的結(jié)果。合私為公論作為明代中后期流行的一種公私觀,并不只有顧炎武提出,明末的其他學者也提出了合私為公的類似觀念,但相比較而言,都不如顧炎武的表述來得清晰、明確。黃宗羲著名的《明夷待訪錄·原君》稱:“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后之為人君者不然,以為天下利害之權(quán)皆出于我,……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為天下之大公?!焙纤綖楣摰那皟蓪雍?在這里可以清晰可見。黃宗羲一直追溯到“有生之初”即文明尚未發(fā)生的社會原初狀態(tài),指出彼時民眾都處于自私、自利的狀況,所以那時的人君之位,是一樁極辛苦的差事。而后世之專制君主,均視天下為一已之私產(chǎn),不但敲榨民眾脂膏,還視為理所當然,傳之子孫,永享無窮,這里,人君已經(jīng)成為世間大害,成為天下民眾追求自私、追求自利舉動的最大妨礙。也就是說,在黃宗羲眼里,真正的君主,應該想方設(shè)法地滿足天下民眾自私、自利的種種欲望。至于顧炎武合私為公論的第三層含意,黃宗羲并沒有明言,但由于第一層、第二層含意在黃宗羲那里都已經(jīng)具備,所以作為推論結(jié)果的第三層含意得到黃宗羲認可的可能性居多。難怪顧炎武讀《明夷待訪錄》后,會有英雄所見略同之感慨,“炎武以管見為《日知錄》一書,竊自幸其中所論,同于先生者十之六七”。不僅黃宗羲如此,假如顧炎武看到王夫之的相關(guān)論點,恐怕也有同感。《讀通鑒論》卷十九《隋文帝》指出“人則未有不自謀其生者也,上之謀之,不如其自謀;上為謀之,且弛其自謀之心,而后生計愈蹙”。又稱“夫王者之有其土若無其土也,而后疆圉以不荒;有其民若無其民也,而后御眾而不亂;夫豈患京輔、三河地少而人貧哉?”王夫之不但肯定民眾的“自謀之心”,更言之鑿鑿的指出君主替民眾“謀其生”,只會導致民眾生計日蹙,必不如民眾“自謀”,所以君主所需要做的,就是放手讓民眾去“自謀”,以天地之大、山澤之富,民眾“自謀”的手段必然多種多樣,效率也必然會高出君主“為之謀”一大截。這樣做對君主而言,“有其土若無其土”、“有其民若無其民”,卻可以達到“疆圉不荒”、“御眾不亂”的效果。“疆圉不荒”、“御眾不亂”可以看成是王者所追求的至高目標,也即顧炎武所說的“天子之公”,而民眾的“自謀”無疑可看成是天下人的自私、自利之舉。如此,王夫之由“自謀之心”至“疆圉不荒”、“御眾不亂”的推論,與顧炎武的“天下之私,天子之公”之論可以說是殊途同歸。值得注意的是,16世紀的明代民間社會也出現(xiàn)有類似的合私為公觀念。據(jù)余英時先生考證,明人李維楨(1547-1626)的《南州高士喻公墓志》中有這樣一句話:“子知封建、井田乎?遂其私所以成其公,是圣人仁術(shù)也?!边@是李維楨轉(zhuǎn)述《墓志》主人喻燮之言,余先生認為,時俞燮為中年時期,約在16世紀中葉。由此余先生認為,喻燮“遂其私所以成其公”之論“正是顧炎武的命題的一個最扼要的概括”,并斷言“這一發(fā)現(xiàn)可以使我們把公私觀轉(zhuǎn)變的時代推前數(shù)十年以至一個世紀,和民間組織的興起和富民論的發(fā)展適相先后”。按李維楨所作《南州高士喻公墓表》載,“喻公”當指喻燮,字廷理,時稱素軒先生,因其兄掌理家務,得以精心于學。后兄卒,于是喻燮“棄其學,而代兄為家”,維持家族生計,在他的精心操持下,喻家“三十年間,同釜而食”。后喻燮兄子長大成人,于是喻燮準備將家族管理權(quán)交還之,“先生(喻燮)命之:‘爾宗子,吾攝也,今歸爾政?!肿庸踢d,先生不可:‘子知封建、井田乎?遂其私所以成其公,是圣人仁術(shù)也?!瘡淖又斒芙??!笨梢钥闯?“遂其私所以成其公”是喻燮針對兄子的教化之言,聯(lián)系上下文,“遂其私所以成其公”是指統(tǒng)治者應當秉承圣人之意,遂天下民眾之私情、私欲、私心,遂民眾之私的結(jié)果,可以成天子之公,封建、井田之制就是這樣的制度。而對俞燮來說,操持家族產(chǎn)業(yè)并非為已謀利,而是遂族人之私,他讓作為宗子的兄子接手家族產(chǎn)業(yè),既符合禮制,更希望兄子仍然能以公心打理家族事務。在這里,喻燮確實表達了和顧炎武“天下之私,天子之公”類似的意旨。二、“天下之私,有效性”為其逐利行為表達顧炎武一向注重經(jīng)世致用,力圖通過嚴謹?shù)膶W術(shù)研究為嚴峻的社會現(xiàn)實問題提供答案和借鑒。但這并非易事,需要深厚的學術(shù)積累和新穎的理論視角。借助于合私為公論,顧炎武對當時的現(xiàn)實社會問題提出了許多獨到的創(chuàng)見。可以說,在顧炎武針對現(xiàn)實問題提出的種種救時濟弊對策中,都流露出合私為公的理論設(shè)計,甚至在某種意義上,可視合私為公論為顧炎武的經(jīng)世學術(shù)體系的一個重要立足點,《日知錄》中針對賦稅、財用、郡縣、封建、民田、選官、風俗等問題的論述,都體現(xiàn)出顧炎武的這一傾向。如論天下之治理,“以好仁之君,用不畜聚斂之臣,則財足而化行,‘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矣’?!本鞑恢赜脭控斨?人各親其親、長其長,即人各私其私,自然天下大治。論地方守令則謂“以天下之權(quán)寄之天下之人,而權(quán)乃歸天子。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權(quán)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權(quán)乃益尊?!碧煜轮畽?quán)寄于天下之人,天子之權(quán)反而益尊,這分明是“天下之私,天子之公”的另一種表述。論君主不能獨擅財富,“財聚于上,是謂國之不祥。不幸而有此,與其聚于人主,無寧聚于大臣?!蕡蛑U舜,猶曰‘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而周公之系《易》曰:‘渙,王居無咎’。管子曰:‘與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擅天下之利者,天下謀之’。嗚呼!崇禎末年之事,可為永鑒也已?!惫茏铀^“與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也可視為“天下之私,天子之公”的另一種表達。論馬政則肯定永樂年間的上諭曰:“比聞民間馬價騰貴,蓋禁民不得私畜故也。漢文、景時,閭里有馬成群,民有即國家之有。其榜諭天下,聽軍民畜馬勿禁”,論鹽政則贊同李雯之論:“‘鹽之產(chǎn)于場,猶五谷之生于地,宜就場定額,一稅之后,不問其所之,則國與民兩利’。又曰:‘天下皆私鹽,則天下皆官鹽也’。”民有之馬即國有之馬,天下皆私鹽即天下皆官鹽,同樣是合私為公的邏輯。論地方財政則引陳亮《上孝宗書》曰;“五代之際,兵財之柄,倒持于下,藝祖皇帝,束之于上,以定禍亂。后世不原其意,束之不已,故郡縣空虛,而本末俱弱?!毕鄬τ诔?、天子,郡縣代表著地方之私,“郡縣空虛”的結(jié)果,是和代表公的朝廷、天子兩敗俱傷。論唐代藩鎮(zhèn)則稱“世言唐亡于藩鎮(zhèn),而中葉以降,其不遂并于吐蕃、回紇,滅于黃巢者,未必非藩鎮(zhèn)之力”。安史之亂后,唐王朝又延續(xù)近一個半世紀,若視中央朝廷為公,藩鎮(zhèn)諸侯則為私,這亦是一個公倚借于私的例子。顧炎武的上述史論,大體上可以歸結(jié)為經(jīng)濟和政治兩個層面。在經(jīng)濟層面,顧炎武從合私為公論出發(fā),強調(diào)要滿足每一民眾的逐利意識和逐利愿望,這樣做的結(jié)果也就達到了天子之公、天下之公。和顧炎武同代的王夫之、黃宗羲、唐甄等學者,也認為滿足每一個民眾逐利意識的不二法門,就是讓其自為。如唐甄《潛書》下篇《富民》舉柳樹為例,指出讓民眾富裕起來的最佳手段就是不擾民,聽民自利,“不擾民者,植枝者也,生不已也;虐取于民者,拔枝者也,絕其生也。”唐甄還進一步總結(jié)稱:“圣人以百姓為子孫,以四海為府庫,無有竊其寶而攘其命者,是以家室皆盈,婦子皆寧?!薄凹沂医杂?婦子皆寧”正是民富的標志,也是圣人所追求的,因為圣人是“以百姓為子孫,以四海為府庫”,這里,唐甄雖然沒有像顧炎武那樣使用精當簡潔的語言概括出“天下之私,天子之公”,但其含意應該說是與顧氏一致的。顧炎武的概括則更為深入精僻?!度罩洝肪硎摷榜R政時,指出“民有即國家之有”;論及鹽政時,又引松江李雯之論稱“天下皆私鹽,則天下皆官鹽也”,并稱贊李雯之論“鑿鑿可行”。這里的“民有即國家之有”、“天下皆私鹽,則天下皆官鹽也”尤可注意,“民有”指馬之“私蓄”,與“私鹽”之意相同,“國家之有”與“官鹽”亦接近。在中國傳統(tǒng)經(jīng)濟思想中,民有與官有、國有是兩個不同、甚至可以說是互相對立的概念。例如傳統(tǒng)儒家總是強調(diào)作為統(tǒng)治者,不應該與民爭利,與民爭利的主體當然就是指官府、朝廷,也就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國家。漢代鹽論會議上賢良、文學指摘桑弘羊最力的一個理由就是勿與民爭利,宋人司馬光等所謂保守派反對、抵觸王安石變法的最大理由,也在于王安石新法的與民爭利。也就是說,在傳統(tǒng)觀念中,民有與官有、國有,始終是處于此消彼漲、此多彼少的對立狀況。而顧炎武所謂的“民有即國家之有”、“天下皆私鹽,則天下皆官鹽也”,正是從“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出發(fā),既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民富與國富之間的對立,更點明了民富方為國富之真正內(nèi)涵的積極意義。在政治層面,顧炎武從合私為公出發(fā),對明王朝的君主專制體制進行了深入剖析,指出明王朝之所以崩潰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君主集權(quán)過甚。在這方面,最能吸引明末學者興趣的話題之一莫過于封建、郡縣之爭了。封建與郡縣之爭,宋人蘇軾曾對柳宗元之論推崇備至,認為“宗元之論出,而諸子之論廢矣?!钡髂W者多持反對意見,如在黃宗羲看來,三代的封建、井田、學校諸法,都是“古圣王之所惻隱愛人而經(jīng)營者”的制度體現(xiàn),是圣人出于公天下之心、分天下給有德有功之人的體現(xiàn),這正符合天下人的私心;而后代的分封制僅為屏藩天子,只滿足了天子一人的私心??梢?黃宗羲反對的是出于君主私心的分封制。顧炎武同樣強調(diào)要加強地方郡縣的權(quán)柄,給予地方郡縣一定的自主性,這樣才能促進地方社會和經(jīng)濟的發(fā)展,《日知錄》卷九的“守令”、“藩鎮(zhèn)”、“輔郡”,卷十二的“館舍”、“街道”、“人聚”諸條,都明顯表露出贊同唐代允許地方州縣保存一定實力、反對宋代削弱地方州縣做法的取向。在此基礎(chǔ)上,顧炎武更進一步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縣之中”的鮮明主張。在顧炎武看來,因為天下之人都有自私自利之心,所以圣人才不以天下為一人之天下,而以封建之法與天下人共享;相形之下,郡縣制正說明了君主以四海為一已之天下,不愿與天下之人共享。明代實行的郡縣制側(cè)重集權(quán),只是為滿足君主一已之私心,結(jié)果“科條文簿日多于一日,而又設(shè)之監(jiān)司,設(shè)之督撫,以為如此,守令不得以殘害其民矣?!苯鉀Q之道就是引入封建之法,寓封建于郡縣之中,也就是“然則尊令長之秩,而予以生財治人之權(quán),罷監(jiān)司之任,設(shè)世官之獎,行辟屬之法,所謂寓封建之意于郡縣之中,而二千年以來之敝可以復振?!辟x予郡縣長官更大更多的權(quán)力和獨立性,反而能實現(xiàn)國家的長治久安,這正是顧炎武力倡的合私為公論的另一種表現(xiàn)。三、合私為公觀的淵源當然,顧炎武上述的合私為公論并非全無懈漏。有學者指出,顧、黃等學者言合私為公,“只是肯定人皆自私的本性常性”,“至于理論上、具體上,用什么機制(mechanism)或制度來合私、轉(zhuǎn)私,并終能將諸私轉(zhuǎn)化為公?其實幾乎未見(合理的)說明?!边@的確是合私為公論的一大漏洞。如前述顧炎武聲稱“民有即國家之有”、“天下皆私鹽,則天下皆官鹽也”,對“諸私轉(zhuǎn)化為公”的難題基本上視而不見,其中原因,在于顧炎武有一個天子擁有四海的預設(shè)前提,所以他理所當然的混同“民有”和“國家之有”、“私鹽”和“官鹽”的不同概念。(2)顧炎武之所以會混同這幾個概念,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并沒有將人皆自私的本性貫徹到每一個人。實際上,在顧炎武的合私為公論中,包括廣大民眾在內(nèi)的眾人都是有私心私性的,這種自私本性也是受到顧炎武肯定的,但有一個人例外,他不能有私心私欲,那就是君主。顧炎武在肯定民眾自私本性的同時,卻將君主預設(shè)為全無私心、只有公心的道德圣人,因此,顧炎武的合私為公論,仍然沒有解決君主如果持有私心這一關(guān)鍵問題,其最后歸宿,恐怕只能回歸到傳統(tǒng)儒家修身養(yǎng)性、以道德規(guī)范君主的舊路。這樣看來,顧炎武史論背后的合私為公觀,并非憑空天成,其理論淵源實來自于傳統(tǒng)儒家,尤其是先秦儒家之說。(3)例如顧炎武一再將自己的觀點托為三代史實和圣賢本意,表面上看是托古之言,(4)事實上確有內(nèi)在邏輯關(guān)系。顧炎武先指出人皆有私是一種客觀史實,就存在于三代時期,《日知錄》卷三《言私其豵》羅列史實,指出《詩經(jīng)》所載的“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屬于“先公而后私”,“言私其豵,獻豵于公”屬于“先私而后公”,以此說明“有公而無私”只是后世美言,在天下為家的歷史發(fā)展階段“人之有私”是不可避免的。進而,顧炎武又稱三代圣人早已深諳和認可這種“人之有私”的客觀情形,非但不為之禁,反加以“恤之”、“用之”,推演出封建、井田諸制,最后達到“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的“王政”,也即理想之治。可見在顧炎武看來,他所強調(diào)的人皆有私、“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并非創(chuàng)新之論,而是三代圣賢之教的應有之義。那么,在先秦諸家學說中,是否可以勾稽出和合私為公論相似之論呢?答案應該是肯定的。(5)《論語·顏淵》載孔子學生有若在回答魯哀公用度不足的問題時,提出的解決之策是降低稅率,理由是“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此后,百姓富足、君主自然富足,成為儒家學者的一個經(jīng)典命題。荀子亦有同樣表述,《荀子·富國》稱:“下貧則上貧,下富則上富。……故明主必謹養(yǎng)其和,節(jié)其流,開其源,而時斟酌焉,潢然使天下必有余而上不憂不足?!碧煜掠杏喽喜粦n不足,正是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的另一種表達。道家亦有著類似的理論資源。道家也以百姓富足為目標,但卻不同意儒家那樣寄希望于圣賢型君主,甚至宣稱天地、圣人都沒有仁愛之心,視萬物、百姓皆為芻狗,“天地之所以能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久。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边@一段論述帶有辯證法的味道,圣人謙退無爭、置身度外,即意味著讓每一個人充分實現(xiàn)他的私心私欲,但這種謙退無爭反而能領(lǐng)先于眾人,這種置身度外反而能保全其生存,圣人因為沒有個人私心反而成就了他的自身之私??梢钥闯?先秦時期的儒、道兩家學說,都將民眾的富裕視為君主、國家富裕的起點和根本,盡管實施的手段和途徑雙方有異,但都蘊含著合私為公的價值取向和思路,只不過表述得不夠清晰明確罷了。正是因為合私為公的價值取向內(nèi)嵌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前述喻燮的“遂其私所以成其公”之論才不顯得突兀。喻燮立身嚴謹,以儒學持身,自然洞悉儒家要旨,又經(jīng)營家族事務多年,并非死讀經(jīng)書的俗儒,才會舉封建、井田為例,來說明“遂其私所以成其公,是圣人仁術(shù)也”。這完全可以看成是喻燮自先秦儒家學理的自行歸納體悟。事實上,顧炎武立足于三代圣人的合私為公論,也并未流行于明末社會,他基于合私為公論所作的種種制度設(shè)計和規(guī)劃,更不被以后的清王朝所采用。但是,這并不影響類似合私為公的要旨和觀念存在于中國社會中,清末民初思想界重新對合私為公論產(chǎn)生濃厚興趣,并注入西學因素,如梁任公認為,“一部分之權(quán)利,合之即為全體之權(quán)利,一私人之權(quán)利思想,積之即為一國家之權(quán)利思想”,嚴復明確贊同顧炎武“合天下之私以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版企業(yè)新貸款還款協(xié)議標準文本
- 2025年互聯(lián)網(wǎng)證券交易合同樣本
- 2025年戰(zhàn)略策劃以外的技術(shù)保密協(xié)議書
- 2025年呼和浩特從業(yè)資格證貨運考試答案
- 2025年動產(chǎn)交易合同
- 2025年陜西貨運從業(yè)資格證試題庫及答案大全
- 2025年度能源工程發(fā)展策劃聯(lián)合體協(xié)議
- 2025年居間銷售代理合同范本
- 2025年勞動合同爭議處理律師協(xié)作協(xié)議
- 2025年債務延期還款協(xié)議制定策略
- 《社區(qū)工作者培訓課件 新浪版》
-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學術(shù)研究趨勢
- 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2024)一年級下冊第五單元100以內(nèi)的筆算加、減法綜合素養(yǎng)測評 B卷(含答案)
- 2025江蘇常州溧陽市部分機關(guān)事業(yè)單位招聘編外人員78人歷年高頻重點提升(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2025年教科版科學五年級下冊教學計劃(含進度表)
- 2024年度體育賽事贊助合同:運動員代言與贊助權(quán)益2篇
- 智研咨詢發(fā)布:2024年中國新疫苗行業(yè)市場現(xiàn)狀、發(fā)展概況、未來前景分析報告
- 2025屆西藏林芝一中高三第二次診斷性檢測英語試卷含解析
- 中國傳統(tǒng)文化非遺文化中國剪紙介紹2
- 藥企銷售總經(jīng)理競聘
- 開封市第一屆職業(yè)技能大賽健康照護項目技術(shù)文件(國賽)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