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教版高中語文必修四講義14孔孟兩章Word版含答案_第1頁
粵教版高中語文必修四講義14孔孟兩章Word版含答案_第2頁
粵教版高中語文必修四講義14孔孟兩章Word版含答案_第3頁
粵教版高中語文必修四講義14孔孟兩章Word版含答案_第4頁
粵教版高中語文必修四講義14孔孟兩章Word版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4孔孟兩章詩海拾貝孔子王安石圣人道大能亦博,學者所得皆秋毫。雖傳古未有孔子,蠛蠓何足知天高?;隔s武叔不量力,欲撓一草搖蟠桃[注]。顏回已自不可測,至死鉆仰忘身勞?!咀ⅰ靠鬃觼硭斡螌W,客寓在石記客棧,院當中植有一棵檀樹,枝繁葉茂,樹冠如蓋??鬃颖銕ьI弟子們每日在大樹下演習祭祀,包括社祭、郊祭、禘祭等等。桓魋想殺害孔子,于是帶領人馬沖進院內,卻見檀樹下空無一人,只有風吹樹葉在颯颯作響?;隔s知道是店家放走了孔子師徒,便下令伐了檀樹,放火燒了店房,以泄憤怒?!举p析】本詩語言淺顯易懂,情感強烈,褒貶分明。其大意為:圣人孔子仁道廣大,才能淵博,跟著求學的人只是得到了皮毛的知識。雖然傳說古代沒有孔子,小小的蠛蠓哪里知道天有多高。桓魋不考慮自己的力量,想拿一根草來撼動蟠桃樹。顏回已經知道孔子學問博大精深,不可估測,一直到死鉆研不停,忘記自己身體的極度疲勞。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對孔子的敬仰和贊頌,對桓魋的嘲笑和諷刺,對顏回的贊美和歌頌。語林擷英孔子名言集錦1.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下之至親也。2.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3.不在其位,不謀其政。4.道不同,不相為謀。5.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6.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7.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9.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孟子名言集錦1.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2.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3.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4.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5.君子不怨天,不尤人。6.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7.仁者無敵。8.不以規(guī)矩,不成方圓。作者卡片姓名孔子生卒年前551—前479朝代春秋末期字號稱謂名丘,字仲尼籍貫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相關資料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世界十大歷史名人之一,后世統(tǒng)治者尊他為孔圣人。孔子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和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區(qū)和國家有深遠的影響??鬃有抻喠恕洞呵铩罚拈T人及后學編輯整理了《論語》。《論語》是儒家最重要的經典著作。《春秋》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備的編年體史書姓名孟子生卒年約前372—前289朝代戰(zhàn)國時期字號稱謂名軻,字子輿籍貫鄒(今山東鄒城)相關資料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zhàn)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及其門人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并發(fā)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對后世中國文化的影響廣泛而巨大,有“亞圣”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背景呈現孔子時代的魯國,政治上處于動蕩變革之中。當時,魯桓公的后代季孫、孟孫、叔孫三大家族逐漸強大,魯國公室則日趨衰微。魯襄公十一年,三家“三分公室”,各占其一。二十五年后,三家又“四分公室”,孟孫、叔孫各占其一,季孫因把持政權,獨占其二。國君所得的賦稅,貢多貢少,聽任三家。因為顓臾是魯國境內的一個附屬小國,是公臣,他的貢品為魯國國君所專有。季康子之所以要討伐顓臾,一方面“貪其土地,欲滅之而取之”,另一方面也擔心魯國國君在政治、軍事上同顓臾成為掎角之勢,不利于季氏。這是當時的社會背景和季氏將伐顓臾的真實意圖。當時冉有為季氏宰相,季路也在季氏門下,二人都參與了出征前的籌劃準備工作。冉有、季路把這個消息告訴他們的老師孔子后,一向溫文爾雅的孔子勃然大怒,于是有了文中所錄之語?!豆讶酥趪病愤x自《孟子譯注·梁惠王上》,戰(zhàn)國中期是“上古競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謀,當今爭于氣力”的混亂社會。各國諸侯爭城奪池,角逐武力,蠶食鯨吞,征戰(zhàn)不斷;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熱,朝不保夕;社會混亂,禮制崩壞,世風傾頹,時局動蕩。權勢與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視為天道,攻伐凌侵被視作合理,由大國以“力”統(tǒng)一天下的態(tài)勢已初步形成。公元前361年,魏惠王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此后,魏又稱梁,魏惠王又稱梁惠王。梁惠王中晚期,魏國在幾次重大戰(zhàn)役中慘遭失敗,失去了昔日的強盛。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身厚幣以招賢者”,為振興魏國聚集人才。孟子被“招賢”應邀來到魏國。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國也》這一次傳誦千古的政事問答。知識鏈接《論語》《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睹献印贰睹献印芬粫敲献拥难哉搮R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和政治行動,屬儒家經典著作。其學說出發(fā)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孟子》有七篇十四卷傳世。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睹献印肥恰八臅敝衅畲蟆⒉款^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自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1.字音顓臾(zhuān)(yú) 社稷(jì) 虎兕(sì)出于柙(xiá) 櫝(dú) 棄甲曳兵(yè)餓殍(piǎo) 雞豚(tún) 狗彘(zhì)數罟(cù)(ɡǔ) 洿池(wū) 庠序(xiánɡ)頒白者(bān) 孝悌(tì) 衣帛(yì)勝食(shēnɡ) 費(bì)2.通假字(1)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無”通“毋”,不要(2)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頒”通“斑”(3)涂有餓殍而不知發(fā)“涂”通“途”,道路3.一詞多義(1)伐eq\b\lc\{(\a\vs4\al\co1(①季氏將伐顓臾動詞,攻打,②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動詞,夸耀,③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名詞,功業(yè),④野哭千家聞戰(zhàn)伐,夷歌數處起漁樵名詞,戰(zhàn)爭))(2)陳eq\b\lc\{(\a\vs4\al\co1(①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動詞,擺出,施展,②俯仰之間,已為陳跡形容詞,陳舊的))(3)過eq\b\lc\{(\a\vs4\al\co1(①無乃爾是過與動詞,責備。這里的意思是批評對方沒盡到勸阻的責任,②且爾言過矣形容詞,錯誤的,③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動詞,超過,④愿枉車騎過之動詞,前往拜訪,⑤凡四方之士無有不過而拜且泣者動詞,路過))(4)以eq\b\lc\{(\a\vs4\al\co1(①請以戰(zhàn)喻介詞,用,②可以無饑矣介詞,憑借,③斧斤以時入山林介詞,按照))(5)之eq\b\lc\{(\a\vs4\al\co1(①填然鼓之沒有意義的襯字,②五畝之宅助詞,的,③申之以孝悌之義代詞,學生))4.詞類活用(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名詞用作動詞,憎恨(2)填然鼓之名詞用作動詞,敲鼓(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詞用作動詞,穿(4)樹之以桑名詞用作動詞,栽種(5)然而不王者名詞用作動詞,統(tǒng)一天下(6)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名詞用作動詞,歸罪(7)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名詞用作動詞,埋葬(8)既來之,則安之動詞的使動用法,使……來;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安定5.古今異義(1)季氏將有事于顓臾古義:有軍事行動。今義:有事情。(2)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古義:供養(yǎng)活著的人。今義:保養(yǎng)身體。(3)丘也聞有國有家者①國:古義:諸侯的封地。今義:國家。②家:古義:卿大夫的封地。今義:家庭。(4)河內兇古義:黃河。今義:指河流。(5)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古義:兩個詞,“可”是“可以”,“以”是憑借。今義:一個詞,表示同意,認可。(6)棄甲曳兵而走①兵:古義:兵器、武器。今義:戰(zhàn)士。②走:古義:跑,逃跑。今義:行走。(7)或百步而后止古義:有的人。今義:或者。(8)然而不王者古義:這樣(做)卻……今義:轉折連詞,用在后半句話的開頭。6.特殊句式(1)判斷句①是社稷之臣也②非我也,歲也③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2)倒裝句①狀語后置句a.季氏將有事于顓臾b.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c.申之以孝悌之義d.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②賓語前置句a.何以伐為b.未之有也(3)省略句①昔者先王以(顓臾)為東蒙主②數口之家可以(之)無饑矣7.名句名篇(1)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論語·季氏將伐顓臾》)(2)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寡人之于國也》)(3)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孟子·寡人之于國也》)1.對于“季氏將伐顓臾”這件事,弟子冉有、季路和孔子各持什么態(tài)度?[我的理解]弟子冉有、季路的態(tài)度:主張伐顓臾??鬃拥膽B(tài)度:強烈反對伐顓臾。2.《寡人之于國也》一文中哪些句子顯示了施行“仁政”的具體措施?請指出。[我的理解]①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②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③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⑤雞豚狗彘之畜,勿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⑥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⑦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3.文脈圖示1.《季氏將伐顓臾》一文中,孔子主要談了哪幾個問題?[名師指津]從孔子對季氏及弟子言行的抨擊和他的政治主張兩方面來回答。[我的理解]①孔子指責季氏討伐顓臾。②孔子認為冉有、季路對此事有責任。③孔子表達自己的政治主張,即孔子認為一個國家要達到“無貧”“無寡”“無傾”的地步,只有采取“均”“和”“安”的治國原則,“修文德”則是實現這一原則的具體措施,這充分體現了孔子實行仁政、實行禮治、加強教化、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張。2.在《季氏將伐顓臾》中孔子明確指出了不應攻打顓臾的理由,又含蓄地批評了冉有,但冉有辯解“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企圖推卸責任,孔子是怎樣批駁的?[名師指津]具體分析文中的引證和喻證來作答。[我的理解]①列名言??鬃酉扰e例古代史官名言,指出冉有、季路應在其位謀其政,據理力爭勸其改邪歸正,否則,就應離去,不可一味茍同。②用比喻。運用“虎兕”“龜玉”的比喻闡釋深刻道理。3.《寡人之于國也》一文中,孟子是怎樣說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與“鄰國之政”并無本質區(qū)別的?[名師指津]重點分析以戰(zhàn)為喻進行說理的過程。[我的理解]孟子采用了對比的手法,把梁惠王之政與鄰國之政進行了對照,并用了“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諷喻梁惠王的做法,指出想要造福民眾最根本的辦法就是減少戰(zhàn)事,休養(yǎng)生息。4.《寡人之于國也》從結構上看可以分成幾個部分?其內容要點各是什么?[名師指津]作答時,先通讀文本,然后劃分層次,概括各層次的內容要點即可。[我的理解]全文可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梁惠王“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但“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據此提出疑問。第二部分,孟子用設喻的方法,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第三部分,闡述了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5.學習了《寡人之于國也》,你認為孟子散文的特點是什么?[名師指津]答案要點:喻體通俗,語言簡潔鋒利,生動有趣,富有雄辯性、鼓動性。[我的理解]孟子散文善用眾多的比喻和寓言,以自己豐富的經驗和學識,用人們常見的事物、形象和鋒利簡潔的語言,用直觀感覺多方面因勢利導,相輔相成,化抽象為形象,化概念為具體,從而生動、有趣、有力地陳說事理,辯論是非,富有雄辯性、鼓動性和邏輯性。孟子在《寡人之于國也》中體現的思想對我們有何啟示?[名師指津]可多角度分析,比如從施行仁政角度、發(fā)展生產與保護自然角度、民為貴思想角度等等。[我的理解](示例1)人不能肆意役使自然,要尊重自然,通過與自然的互動性交往,使人與自然協(xié)調發(fā)展,實現“雙贏”。(示例2)有仁義,相關者都會受益;無仁無義,所有人都不會得到利益。發(fā)展經濟,振興教育,加強教化,使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雙豐收;同時形成社會、國家和民族的凝聚力。(示例3)實現天下安寧太平,是人心所向的條件之一。民富才能國強,而民富的前提是休養(yǎng)生息,使民力得以滋繁,以創(chuàng)造更多的物質財富。季氏將伐顓臾eq\f(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于孔子曰:“季氏,季氏將(興兵)討伐顓臾。冉有、季路去拜見孔子,說:“季氏)eq\f(將有事于顓臾?!?將對顓臾采取軍事行動?!?eq\b\lc\[(\a\vs4\al\co1(季氏:季康子,名肥,魯國執(zhí)政大夫。,伐:攻打。顓臾(zhuānyú):附屬于))eq\b\lc\(\a\vs4\al\co1(魯的小國。故城在今山東費縣西北。冉有:名求,字子有。孔))eq\b\lc\\rc\](\a\vs4\al\co1(子弟子,季康子的家臣。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鬃拥茏?,,季康子的家臣。見:拜見。有事:這里指有軍事行動。于:對。))eq\f(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孔子說:“冉求呀!恐怕該責備你吧!)eq\b\lc\[(\a\vs4\al\co1(無乃……與:相當,于現代漢語的“恐))eq\b\lc\\rc\](\a\vs4\al\co1(怕……吧”。爾,是過:責備你。))eq\f(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那顓臾,從前周先王讓它擔任東蒙山的)eq\f(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主祭人,況且顓臾在魯國的境內,這是魯國的臣屬啊。為什么)eq\f(以伐為?”,還要攻打它呢?”)eq\b\lc\[(\a\vs4\al\co1(先王:已故的國君。東蒙:蒙山,在今山東蒙,陰南。邦域:這里指魯國境內。邦,諸侯封地。))eq\b\lc\\rc\](\a\vs4\al\co1(社稷:國家。社,土神。稷,谷神。用社稷作為國,家的代稱。何以……為:是表示反問的習慣說法。))eq\f(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冉有說:“季康子想攻打它,我們兩人都不主張(這樣做)呀?!?eq\b\lc\[\rc\](\a\vs4\al\co1(夫子:指季康子。當時對大夫、,老師和年長者都可稱“夫子”。))eq\f(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孔子說:“冉求呀!從前周任說過(這樣的話):‘能施展才能)eq\f(就列,不能者止?!6?則居其位,否則就不要去。’(盲人)搖晃著要倒下,(輔助者)不去)eq\f(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攙扶,跌倒了不去攙扶,還要那輔助的人干什么呢?)eq\b\lc\[(\a\vs4\al\co1(周任:古代的,一位史官。))eq\b\lc\\rc\](\a\vs4\al\co1(陳:擺出,施展。力:才能。就:居,充任。列:職位。止:不去。危:,搖晃,站不穩(wěn)。顛:跌倒。焉:何。相(xiànɡ):輔助盲人走路的人。))eq\f(且爾言過矣,虎兕出于柙,龜,況且你的話實在錯了,猛虎犀牛從籠子里跑了出來,(占卜用的)龜甲、)eq\f(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祭祀用的)寶玉毀壞在匣子里,這是誰的過錯呀?”)eq\b\lc\[(\a\vs4\al\co1(過:錯誤。,兕(sì):獨角))eq\b\lc\\rc\](\a\vs4\al\co1(的犀牛。柙(xiá):關猛獸的籠子。龜:(占卜用,的)龜甲。玉:(祭祀用的)寶玉。櫝(dú):匣子。))eq\f(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今,冉有說:“現在那顓臾,城郭堅固而且又接近于費。若現在)eq\f(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不攻取它,后世必定會成為子孫的憂患?!?eq\b\lc\[(\a\vs4\al\co1(固而近于費(bì):城,郭堅固而且又接近))eq\b\lc\\rc\](\a\vs4\al\co1(于費。費,季,氏的封地。))eq\f(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孔子說:“冉求呀!有道德的人厭惡那種不說自己想去)eq\f(之而必為之辭。,做卻偏要編造借口(來搪塞的態(tài)度)。)eq\b\lc\[\rc\](\a\vs4\al\co1(疾:憎恨。舍曰:不,說。辭:托詞,借口。))eq\f(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我聽說,國君和大夫一類人,不擔憂貧困而擔憂分配不均勻,)eq\f(不患貧而患不安。,不擔憂人少而擔憂社會不安定。)eq\b\lc\[(\a\vs4\al\co1(丘:孔子名丘,自稱其名在古,代是謙稱的一種表達方式。))eq\b\lc\\rc\](\a\vs4\al\co1(有國有家者:指國君和大夫。諸侯的封地叫“國”,,卿大夫的封地叫“家”?;迹簯n慮,擔心。寡:少。))eq\f(蓋,(財物))eq\f(均無貧,和無寡,安,平均分配就無所謂貧,(人與人)和睦相處就不會人少,上下相安)eq\f(無傾。,無事(國家)就沒有傾覆的危險。)eq\b\lc\[\rc\](\a\vs4\al\co1(蓋:連詞,表原因。和:和睦,團結。,傾:傾覆,顛覆,指政權被推翻。))eq\f(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如果能做到這樣,本國以外的人不服,就加強(禮樂等)文教和)eq\f(德以來之。,(施行)德政以吸引遠方的人前來(歸順)。)eq\b\lc\[(\a\vs4\al\co1(遠人:指本國以外,的人。文德:文教))eq\b\lc\\rc\](\a\vs4\al\co1((指禮樂)和德政(指仁,義之政)。來之:使之來。))eq\f(既來之,則安之。,把他們吸引來以后,就要使他們安定下來。)eq\f(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現在你們兩個人,輔佐季氏,遠方的人不服,你們不能)eq\f(來也;,使他們前來歸順;)eq\b\lc\[\rc\](\a\vs4\al\co1(安之:使歸附的人民生活,安定。相(xiànɡ):輔佐。))eq\f(邦分崩離析,,國家四分五裂,)eq\f(而不能守也;,你們卻不能保持它的穩(wěn)定統(tǒng)一;)eq\b\lc\[(\a\vs4\al\co1(邦分崩離析:國家四分,五裂。當時魯國不統(tǒng)一,))eq\b\lc\\rc\](\a\vs4\al\co1(被季孫、孟孫、叔孫三家勢力強大的貴族,分割,而且不時還有據城叛魯的大夫。))eq\f(而謀動干戈,卻謀求在國內)eq\f(于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大動干戈。我恐怕季氏的憂慮并不在顓臾,而在魯國的內部?!?eq\b\lc\[\rc\](\a\vs4\al\co1(邦內:魯國境內。蕭墻:國君宮門內正,對著門的照壁。這里暗指魯國內部。))寡人之于國也eq\f(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梁惠王說:“我對于國家,盡了心啦。河內遇到饑荒,)eq\f(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就把那里的老百姓遷移到河東去,把河東的糧食轉移到河內。)eq\f(河東兇亦然。,河東遇到饑荒也是這樣。)eq\b\lc\[(\a\vs4\al\co1(梁惠王:即魏惠王,戰(zhàn)國時魏國國君。,他把魏國首都由安邑(今山西運城)))eq\b\lc\(\a\vs4\al\co1(遷到大梁(今河南開封),所以魏國又稱梁國。耳、矣:都是,句末語氣詞,重疊使用以加重語氣。河內:黃河以北的地))eq\b\lc\\rc\](\a\vs4\al\co1(方,在今河南濟源一帶。河,專指黃河。兇:荒,年。河東:黃河以東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eq\f(察鄰國之,考察鄰國的)eq\f(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當權者,沒有像我這樣用心的。鄰國的老百姓沒有更少,我的)eq\f(之民不加多,何也?”,百姓沒有更多,這是為什么呢?”)eq\b\lc\[\rc\](\a\vs4\al\co1(察:考察。政:當權者。無如:,沒有像……一樣。加:更加。))eq\f(孟子對曰:“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填,孟子回答說:“大王喜歡打仗,請讓我用打仗來做比喻。咚咚地)eq\f(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敲著戰(zhàn)鼓,兩軍的兵器已經接觸,拋棄鎧甲、拖著兵器逃跑。)eq\f(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有的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來,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eq\f(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停下來。憑自己只逃跑了五十步而恥笑別人逃跑了一百步,)eq\f(則何如?”,那怎么樣?”)eq\b\lc\[(\a\vs4\al\co1(填然:形容鼓聲,象聲詞。鼓:敲著戰(zhàn)鼓。鼓,,名詞用作動詞,擊鼓。既接:既,已經。接,接觸。))eq\b\lc\\rc\](\a\vs4\al\co1(指雙方兵器撞擊交戰(zhàn)。甲:鎧甲,古代的戰(zhàn)衣,上面綴有金,屬片,可以保護身體。曳:拖著。走:逃跑?;颍河械娜?。))eq\f(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梁惠王)說:“不行;只是沒有(跑)百步罷了,這也是逃跑?!?eq\b\lc\[\rc\](\a\vs4\al\co1(直:只是。是:代詞。這,指,代上文“五十步而后止”。))eq\f(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孟子)說:“大王如果懂得這個道理,就不要希望自己的百姓)eq\f(多于鄰國也?!?比鄰國多了。”)eq\b\lc\[\rc\](\a\vs4\al\co1(如:如果。則:連詞,就。無:通,“毋”,不要。望:希望。于:比。))eq\f(“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不耽誤農業(yè)生產的季節(jié),糧食就會吃不完;細網不撒入)eq\f(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池塘(破壞魚鱉的生長和繁殖),魚鱉之類的水產就會吃不完;)eq\f(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砍伐樹木按照一定的季節(jié),木材就會用不完。糧食與魚鱉)eq\f(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吃不完,木材用不完,這樣就使老百姓供養(yǎng)活人)eq\f(喪死無憾也。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埋葬死者沒有遺憾。供養(yǎng)活人埋葬死者沒有遺憾,這就是王道)eq\f(之始也。,的開端了。)eq\b\lc\[(\a\vs4\al\co1(違:違背,違反,這里指耽誤。谷:糧食的統(tǒng)稱。,勝(shēnɡ):盡。數(cù)罟(ɡǔ):網眼細密的漁網。))eq\b\lc\(\a\vs4\al\co1(洿(wū):洼地積水,也指池塘。斤:斧子。以時:按照(樹木生,長的)季節(jié)。時,時節(jié),季節(jié)。養(yǎng)生:供(ɡōnɡ)養(yǎng)活人。喪死:))eq\b\lc\\rc\](\a\vs4\al\co1(埋葬死者。王道:國君以仁義治天下、,以德服人的統(tǒng)治方法。始:開端。))eq\f(“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五畝住宅的場地,栽上桑樹,五十歲以上的人就可以穿)eq\f(帛矣。雞豚狗彘之畜,勿失其時,七十,絲織品了。雞豬狗的喂養(yǎng),不要錯過繁殖的時節(jié),七十歲以上的)eq\f(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人就可以吃到肉了。百畝大的田地,不要錯過生產季節(jié),幾口人)eq\f(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的家庭就可以不受饑餓了。認真地興辦教育,用孝悌的)eq\f(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道理反復教導學生,頭發(fā)花白的老人就不會身上背著、頭上頂著)eq\f(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東西在路上(干活)了。七十歲以上的人能穿絲織品、吃肉食,)eq\f(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百姓沒有挨餓受凍的,這樣卻不能統(tǒng)一天下的,不曾有過。)eq\b\lc\[(\a\vs4\al\co1(五畝:先秦時五畝約合現在一畝二分多。樹:栽種,動詞。衣(yì),帛:穿絲織品。衣,穿,用作動詞。豚(tún):小豬。彘(zhì):大豬。))畜(xù):喂養(yǎng)。失:與下文的“奪”均為錯過。謹:謹慎。這里指認真從事。庠(xiánɡ)、序:都是古代的,商代叫序,周代叫庠。申:反復(告訴)。孝悌(tì):古代尊敬父母為“孝”,敬愛兄長為“悌”。頒白者:頭發(fā)花白的老人。頒,通“斑”。eq\b\lc\\rc\](\a\vs4\al\co1(黎民:百姓。然:這樣。王(wànɡ):統(tǒng)一天下,,用作動詞。未之有也:賓語前置,即“未有之也”。))eq\f(“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諸侯貴族家的)豬狗吃人所吃的東西,卻不加制止,路上)eq\f(有餓殍而不知發(fā);人死,則曰,‘非,有餓死的人了,卻不知道開倉救濟;百姓餓死了,就說,‘這不是)eq\f(我也,歲也?!呛萎愑诖倘硕鴼⒅?,曰,,我的過錯,是因為年成不好?!@種說法和殺死了人卻說‘(殺死)eq\f(‘非我也,兵也?!鯚o罪歲,斯,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呢?王不要歸罪于年成,那么,)eq\f(天下之民至焉?!?天下的百姓都到你這里來了?!?eq\b\lc\[(\a\vs4\al\co1(食:前一個“食”是動詞,吃;,后一個“食”是名詞,指食物。))eq\b\lc\(\a\vs4\al\co1(檢:約束。涂:通“途”,道路。餓殍(piǎo):餓死的人。發(fā):這里,指打開糧倉賑濟百姓。歲:年成,收成。無:通“毋”,不要。))eq\b\lc\\rc\](\a\vs4\al\co1(罪:歸罪。,斯:則,那么。))恰當引證說理透徹寫法指導這兩篇文章都運用了引證法來論證自己的觀點。如用周任的話“陳力就列,不能者止”來表明孔子的觀點,用“五十步笑百步”來論證孟子的觀點。引證法是在議論中引用公理、名言警句、經典著作、歷史文獻、諺語、成語、俗語、傳說、古今詩文等,以此作為論據來證明觀點的一種論證方法,即引用理論論據來進行論證。其優(yōu)點在于較有權威性、說服力。運用引證法,包括兩個方面的因素:一要找到確切的理論根據,可以稱之為“引”;二要對理論根據加以分析,使之與論題充分聯系起來,可以稱之為“證”。在寫作中許多學生對于“引”頗費心機,但對于“證”則往往不夠重視;只“引”不“證”,犯了“觀點加引語”的毛病。其實在運用引證法時,找到確切的理論根據是可喜的,但論據本身只是一種材料,它不能代替論證。缺乏論證分析的過程,文章勢必蒼白無力。因此,在列出理論根據之后,一定要恰當地加以闡述,要引而有證,引而有說,闡明引用資料的目的,講清所引用資料的意思,將其與觀點緊密聯系起來。用好引證法要注意以下幾點:(1)所引用的名言警句等針對性要強。每句名言都產生于特定的背景,都應用于特定的交際目的,即使談同一個問題,也有不少名言可供選取。要仔細分析每個道理論據的特有功能,將它引用到最恰當的語言環(huán)境之中。(2)要簡潔,不宜過多。議論是在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而不是在介紹他人的見解。引用他人的話,目的是為了讓讀者更加信服自己的話,自己的話應是議論的主體,是全文最醒目的部分。過多的引文,很容易將自己的分析淹沒。(3)要注意直接引用和間接引用的區(qū)別。直接引用務求文字,甚至標點均準確無誤;間接引用只需述其大意,但要注意人稱的轉換。但無論是哪一種,都必須與所論證的觀點或文章的中心相一致,并且在行文上自然和諧,能融為一體。范文示例當今一些令人反感的陋習,往往被理解成與他人無關的個人選擇,甚至被視為不可侵犯的“權利”。殊不知,走入公共場合,再彪悍的個人權利也有邊界,絕非可以隨心所欲、“我的地盤我做主”。大聲說話固然是你的權利,但安靜顯然是更多人的所需;開車打遠光燈能看得更清,但對面來車也要有同樣視野。視惡習為權利,恰恰是弄反了權利的概念:權利不僅是“我可以”,更是作為“我”的他人也可以。只有認識到這一點,“人人相善其群”,才能涵養(yǎng)人們的公共意識?!坝S新吾國,當維新吾民”,從梁啟超到孫中山再到中國共產黨,所有社會的進步力量,無不把“國民素質”作為發(fā)展的根本。正如梁啟超所說,“茍有新民,何患無新制度,無新政府,無新國家”。而所謂“素質”,并不僅是會英語、會電腦的現代技能,更不是會穿衣、會玩樂的現代生活,而是價值尺度、思維方式、行為規(guī)則的“觀念現代化”。處理個人和社會關系的公共意識,可說是最根本的現代公民意識。在個人之外,謹記還有社會;在私人領地之外,敬畏公共空間。魯迅先生曾言,“列國是務,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舉”。在五千年中華邁向現代社會的關鍵節(jié)點,“立人”之要在于培育公共精神、涵養(yǎng)公共文明。公共文明的程度,標注著現代社會的成熟程度。只有公共意識這一觀念的水位越來越高,曾讓先賢們橫眉冷對的“國民性”才會向“現代性”不斷進發(fā),走向復興的“中國夢”也才能重塑一個民族的精神高地?!都臼蠈⒎ヮ咊А分?,孔子通過和弟子冉有、季路的談話,譴責季氏討伐顓臾的做法,表達了“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的政治思想,以及用仁義教化來使“遠人”歸服的主張。適用話題孟子穿越時間的河流,你依然被世人景仰,兩千多年亦不曾改變。歷史的漩渦中,閃亮的是你那思想的光芒。都說亂世出英雄,不只是在軍事上,你也是思想上、政治上的英雄。戰(zhàn)國,一個混亂的時期,一個無主的時期,一個嗜殺的時期,只有你提出“人性本善”這一主張,只有你會說“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也只有你才會說人人都可以行“不忍人之政”。該說你太善良,還是太天真呢?善良是肯定的,但天真也是有的,不然你為什么會游歷各國,而且去游說齊宣王、梁惠王呢?你明知他們有稱霸的野心,有嗜殺的本能,卻妄想用“人性本善”去感化他們,這不是天真又是什么?曹交曾問過你:“人皆可以為堯舜,有諸?”你說:“然?!钡愦_切地知道堯舜時代的仁政究竟是什么樣子嗎?我想你未必清楚,你只不過是虛構了一套自己認為的仁政思想??扇粽f你虛構,卻又有些不實,因為當時確是“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殍”的景象。也許是你對這些現實太不滿才構想出這套“不忍人”的仁政來吧!你留給后人的是一部充滿了你的思想主張的書——《孟子》,雖然并非都是你所作,卻可以代表你的思想和風格?!睹献印芬粫姓撧q居多,而當公都子問你:“外人皆稱夫子好辯,敢問何也?”你卻說:“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焙靡粋€“不得已”,因為“不得已”而“好辯”,因此也就形成了文章的特點。顧炎武曾說“邦無定交,士無定主”,一般游士,都肆無忌憚。是不是你也因為無定主,所以說話較隨便些,在王公大臣面前,也敢扺掌而談呢?大概也是因此,你的文章才會有如此磅礴的氣勢吧!為什么你會無所忌憚呢?難道單單是因為你是個游士,無定主嗎?不是的,這其中還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修養(yǎng),也正是因為這樣的修養(yǎng),才使你的文章沛然而不可御。孟軻,請允許我叫你全名,這比叫孟子更親切。你是站在歷史之上的巨人,“亞圣”之名當之無愧。你閃亮的思想會繼續(xù)耀眼下去!【賞評】本文采用“總—分—總”的結構形式,首尾呼應。文中從孟子的時代、孟子的性格、孟子的思想及修養(yǎng)諸多方面展開,讓讀者真切地感受到孟子思想的光輝和作者對孟子及孟子思想的欽佩,既拉近了作者與孟子之間的距離,也拉近了讀者與孟子、讀者與作者之間的距離。南北稻香村何不美美與共鄧海建這兩年,南北稻香村之爭甚囂塵上:為了商標權的歸屬,各說各的理,誰也不服誰。近期,北京知識產權法院作出行為保全裁定:蘇州稻香村立即停止在電商平臺銷售及宣傳帶有“稻香村”標識的糕點等產品。蘇州稻香村此后提交復議,請求撤銷這一保全裁定,同時提供6000萬元作為反擔保。幾天后,北京知識產權法院再次下發(fā)裁定文書,解除了對蘇稻公司采取的保全措施,這意味著,蘇州稻香村可以繼續(xù)在電商平臺上使用“稻香村”標識?!按鍙嚼@山松葉暗,野門臨水稻花香?!蹦媳钡鞠愦逯疇?,恐怕很難說誰正宗誰盜版、誰李逵誰李鬼?!疤K稻”可以溯源至清乾隆年間的蘇氏糕點鋪,取名自《紅樓夢》大觀園里榮國府大奶奶李紈的居所“稻香村”;而“北稻”起源于1895年,金陵(今南京)人郭玉生在北京前門觀音寺打出“稻香村南貨店”的字號,售賣南味食品。古時物流閉塞、市場割據,各賣其貨、各香其香,倒也相安無事。因此,江浙人可能更認可“蘇稻”,而北京消費者可能對“北稻”更有感情。正因為尊重了以上歷史,南北稻香村的官司才歷經“十年之癢”而未曾休止。當然,曲藝有流派之爭,武術有門戶之斗,老字號商家之爭也不算稀奇。時移世易,規(guī)則更迭,市場開放了、商品流通了,原本相安無事的同名或近名的老字號在知識產權上陷入尷尬境地——爭地盤、爭利益、逾越邊界的例子也不少。我國商標法的基本原則,既強調注冊申請優(yōu)先,又強調對馳名商標的特殊保護。南北稻香村之爭久拖未決,說明這不是個簡單的判斷題。不過,有兩點可以肯定。第一,“蘇稻”和“北稻”不存在本質上的真?zhèn)沃疇?。雙方在市場上應該摒棄零和博弈的思維,非要在名號上爭出結果,可能延誤了升級發(fā)展的契機。第二,只要廓清邊界、厘清是非,同名的老字號完全可以試著“共享”權益。具體說來,一方面,南北稻香村亦曾有過漫長的合作“蜜月期”;另一方面,剛剛落槌的加多寶與王老吉“紅罐之爭”或可成為類似糾紛的殷鑒。既然劍拔弩張解決不了問題,不妨平心靜氣喝杯咖啡——共贏互利是商道之本。老字號既是工藝與商品的流轉,更是文化和歷史的傳承;既代言著市場商譽,更寄寓著價值情懷。在呼喚“中國制造”、推崇匠人匠心的年代,保護好老字號、創(chuàng)新出老字號,是中國參與國際競爭的必由之路。有數據顯示,2016年度世界品牌500強的平均年齡為93.71歲,其中100歲以上的“老字號”有206個。做成百年老字號千難萬難,保護并傳承好百年老字號,既要有歷史的情懷、時代的視野,更要有法治的底蘊、人文的情懷。從這個意義上說,南北稻香村何不“美美與共”?一、基礎考查1.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每對讀音都不相同的一組是()A.餓殍/剽掠鋒鏑/貶謫首創(chuàng)/創(chuàng)舉B.衣帛/衣服勝食/名勝雞豚/豕突狼奔C.安靜/綏靖瀆職/木櫝數罟/數見不鮮D.孝悌/娣姒稍息/口哨卡殼/關卡解析:選B。A.piǎo/piāo,dí/zhé,chuàng/chuàng;B.yì/yī,shēng/shèng,tún/shǐ;C.jìng/jìng,dú/dú,cù/shuò;D.tì/dì,shào/shào,qiǎ/qiǎ。2.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樹之以桑申之以孝悌之義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殍而不知發(fā)C.寡人之于國也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D.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斧斤以時入山林解析:選B。兩個“而”都是連詞,都表示轉折關系。A項,兩個“之”都是代詞,前一個代“五畝之宅”,后一個代“學生”。C項,前一個是表停頓的語氣詞,后一個表判斷語氣。D項,兩個“以”都是介詞,前一個意思是“用”,后一個意思是“按照”。3.對下列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且在邦域之中矣邦:諸侯封地B.不患寡而患不均患:憂慮、擔心C.數罟不入洿池數:細密D.直不百步耳直:簡直解析:選D。直:只是。4.下列加點的詞語,古今意義完全相同的一項是()A.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B.后世必為子孫憂C.移其粟于河內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解析:選B?!昂笫馈钡墓帕x與現代漢語意思相同。A項,“以為”在文中的意思是“讓(它)作為”;今義是“認為”。C項,“河”在文中的意思是“黃河”;今義是“河流”。D項,“然而”在文中的意思是“這樣(做)卻……”;今義“然而”為轉折連詞,用在后半句話的開頭。二、閱讀理解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題。耿弇字伯昭,扶風茂陵人也。父況,以明經為郎。弇少好學,習父業(yè)。常見郡尉試騎士,建旗鼓,肄馳射,由是好將帥之事。及王莽敗,更始立,諸將略地者,前后多擅威權,輒改易守、令。況自以莽之所置,懷不自安。時弇年二十一,乃辭況奉奏詣更始,因赍貢獻,以求自固之宜。弇道聞光武在盧奴,乃馳北上謁,光武留署門下吏。因說護軍朱祐,求歸發(fā)兵,以定邯鄲。光武笑曰:“小兒曹乃有大意哉!”因數召見加恩慰。光武即位,拜弇為建威大將軍。與驃騎大將軍景丹、強弩將軍陳俊攻厭新賊于敖倉,皆破降之。弇從幸舂陵,因見自請北收上谷兵未發(fā)者,定彭寵于漁陽,取張豐于涿郡,東攻張步,以平齊地。帝壯其意,乃許之。因詔弇進討張步。時,張步都劇,使其弟藍將精兵二萬守西安,諸郡太守合萬余人守臨淄,相去四十里。弇視西安城小而堅,且藍兵又精,臨淄名雖大而實易攻,乃敕諸校會,后五日攻西安。藍聞之晨夜儆守至期夜半弇敕諸將皆蓐食會明至臨淄城護軍荀梁等爭之以為宜速攻西安。弇曰:“不然。西安聞吾欲攻之,日夜為備;臨淄出不意而至,必驚擾,吾攻之一日必拔。拔臨淄即西安孤,張藍與步隔絕,必復亡去,所謂擊一而得二者也。若先攻西安,不卒下,頓兵堅城,死傷必多。諸君之言,未見其宜?!彼旃ヅR淄,半日拔之,入據其城。張藍聞之大懼,遂將其眾亡歸劇。弇乃令軍中無得妄掠劇下,須張步至乃取之,以激怒步。步氣盛,直攻弇營,與劉歆等合戰(zhàn),弇視歆等鋒交,乃自引精兵以橫突步陳于東城下,大破之。飛矢中弇股,以佩刀截之,左右無知者。弇明旦復勒兵出,復大破之,殺傷無數。十三年,增弇戶邑。每有四方異議,輒召入問籌策。年五十六,永平元年卒,謚為愍侯。5.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藍聞之/晨夜儆守/至期夜半/弇敕諸將皆蓐食/會明至臨淄城/護軍荀梁等爭之/以為宜速攻西安B.藍聞之晨夜/儆守至期夜半/弇敕諸將/皆蓐食會明至臨淄城/護軍荀梁等爭之/以為宜/速攻西安C.藍聞之/晨夜儆守至期/夜半弇敕諸將/皆蓐食/會明至臨淄城護軍/荀梁等爭之/以為宜速攻西安D.藍聞之晨夜/儆守至期/夜半弇敕諸將/皆蓐食/會明至臨淄城護軍/荀梁等爭之以為宜/速攻西安解析:選A??筛鶕昂笪陌盐沾笾乱馑?,然后根據意思斷句。6.對下列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郎”,古代的官職名?!耙悦鹘洖槔伞?,意思是因為通曉經學做了郎官。B.“馳射”,騎馬射箭?!耙揆Y射”的意思是胡亂地騎馬射箭。C.“敕”,意思是“命令”?!顿u炭翁》中有“手把文書口稱敕”一句。D.“籌策”,本來是古時計算用的竹片,這里是“計謀、方略”的意思。解析:選B。B項“肄”的意思是“學習”“演練”??梢詮摹耙迾I(yè)”一詞中體會其含義。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耿弇政治上善于審時度勢。父親是王莽任命的官員,王莽失敗后,為了鞏固父親的權力前去拜見更始帝,半道上聽到光武帝的消息后就馬上決定投奔光武帝。B.耿弇作戰(zhàn)時勇氣超人。他常主動請戰(zhàn),先是要帶兵平定邯鄲,后又主動請命攻打上谷等地;戰(zhàn)斗中被箭射中大腿,自己悄悄用刀截斷箭羽,第二天仍舊率兵出戰(zhàn)。C.耿弇作戰(zhàn)時善于使用計策。在帶兵攻打西安和臨淄時,故意放風說先攻打西安,而第五天的半夜,卻令將士早吃飯,天一亮趕到臨淄,出敵不意攻占了它。D.耿弇深得光武帝的信任。見到光武帝不久,就因被認為志向遠大而多次被召見和慰勞,后建立功勛。每當各處有不同意見,皇帝就召他入朝咨詢方略。解析:選B。不是攻打上谷,而是到上谷去征兵。8.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乃辭況奉奏詣更始,因赍貢獻,以求自固之宜。譯文:(2)若先攻西安,不卒下,頓兵堅城,死傷必多。譯文:解析:這兩句話翻譯的重點是文言實詞。“奉奏”,帶著奏章;“詣”,拜見;“赍”,帶著;“貢獻”,進貢的財物;“卒”,立即;“下”,被攻克;“頓”,停留。答案:(1)(耿弇)就辭別耿況帶著奏章去面見更始帝,順便進貢財物,謀求穩(wěn)固自我。(2)如果先攻打西安城,不能立即攻下,把軍隊停留在堅固的城池前,一定會死傷很多人。耿弇字伯昭,是扶風茂陵人。他的父親耿況,因為通曉經學做了郎官。耿弇從小好學,繼承了父業(yè)。經常觀看郡尉檢閱騎士,樹立旗鼓,演練騎馬射箭,所以喜歡上了調兵遣將的事情。到王莽滅亡后,更始帝登上帝位,在各地侵占土地的將領,個個都專權武斷,隨意更換郡守、縣令。耿況因為自己是王莽任命的官員,心里很不踏實。當時耿弇二十一歲,(耿弇)就辭別耿況帶著奏章去面見更始帝,順便進貢財物,謀求穩(wěn)固自我。耿弇在路上聽說光武帝在盧奴,就快馬北上去拜見他,光武帝留他做了門下的一名小官。耿弇就去勸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