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曼殊與鄧藝孫_第1頁
蘇曼殊與鄧藝孫_第2頁
蘇曼殊與鄧藝孫_第3頁
全文預(yù)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蘇曼殊與鄧藝孫

安徽省圖書館藏書了孫燕孫先生的手稿,其中推薦蘇曼殊在安徽師范學校學習英語和插圖教師,并希望獲得“公正叔叔”的額外補貼。鄧藝孫為蘇曼殊好友,1909年作此信,當時鄧藝孫五十三歲,蘇曼殊二十六歲。此信約六百字,對蘇曼殊的生平及部分成就有闡述。信中內(nèi)容還涉及楊文會、姚永概等人,對研究蘇曼殊及相關(guān)人物有一定價值。原文如下:大公祖大人執(zhí)事:疏野無學,知見惡于大君子,不敢時相請見,以可接當世名哲之風徽。長上有大賢,而藝孫因在屏棄之列,則固沒身之大憾。然每聞詢幽隱而搜遐遠,則又未嘗不嘆高賢之寄意遠也,流俗所無也?;浫擞刑K子谷者,今年未及三十,能由英文深通梵文。近時在日本,聞特成《梵文典》一書。其人圖畫直是近今名手,雖參用西法,而筆意簡遠,有倪云林之高蹤。藝孫前在蕪湖,同人由江南陸軍學堂招邀來蕪,住赭山一月,長日枯坐一室,除耽研內(nèi)典外,幾不知有所謂世事者,真無懷、葛天之民也。以其母倭,產(chǎn)后遂孤身東渡,留滯其間已三年矣。去年楊仁山先生在江南開僧學堂,邀其西渡擔任功課,非為脩盼。未幾,聞即返東。昨有友人及兒子輩來書,言其孑然一身,困餓不堪。前師范開堂時,藝孫嘗以言之姚叔節(jié),叔節(jié)屬藝孫代為函約,而蘇君絕無回音,叔節(jié)不能無介于意者。略又微言之,叔節(jié)亦當以為可,特來書言:課英文須月脩百金,圖畫則月五十金。而又必須先寄一兩月脩金以了其旅債及回國之資。師范普通圖畫,本有人可加請者,僅選科博物一班,五十金之月脩誠難獨任。大君子倘推好賢之雅,玉成其事,得他處少有補助,再就與姚君一言,師范即可立成。以前時曾有加請日本人之說也,今雖不然,若蘇君者,亦何可相失?如不以所言為謬,藝孫處有印成蘇君國畫及所譯英文詩歌小冊,及與藝孫一小柬,亦可以知蘇君之大概矣。私心彷徨,冒昧上達,敬請鈞安,伏乞裁鑒。治生鄧藝孫謹上鄧藝孫(1857-1913)字繩侯,號世白,安徽懷寧白麟畈人,書法家鄧石如的曾孫。鄧藝孫是近代安徽教育史上的重要的人物,他七歲喪父,隨祖父湖南石鼓書院山長鄧傳密到湖南讀書。光緒末年,李光炯在蕪湖創(chuàng)辦安徽公學,鄧藝孫繼李之后擔任監(jiān)督,即校長。周邦道著《近代教育先進傳略》一書中,以劉師培撰《鄧繩侯先生闕銘》為本,言李光炯在長沙創(chuàng)辦安徽旅湘公學,后遷移至蕪湖,“易名安徽公學,公推藝孫為監(jiān)督;網(wǎng)羅時彥,以任教席,趙聲、劉師培、蘇曼殊、陳獨秀、柏文蔚、孫毓筠等,皆與焉。嗣后并創(chuàng)辦安徽女子公學,及皖江中學”1。1906年蘇曼殊到蕪湖任教,實際是在皖江中學任教,這是鄧藝孫與蘇曼殊相識之始。二人成為忘年之交。宣統(tǒng)元年(1909)安徽成立優(yōu)級師范學堂,校址在安慶,鄧藝孫為齋務(wù)長兼經(jīng)學教員。宣統(tǒng)三年,武昌起義成功,稍后安徽獨立。鄧藝孫被推任為安徽省教育司司長,創(chuàng)辦省立圖書館和女子師范學校。1912年,因母親去世而辭職。秋,鄧藝孫出任安慶江淮大學校長。1913年1月19日因病逝世。鄧藝孫對《詩》《書》《禮》都有深入研究,著有《毛詩講義》、《尚書講義》和《楚辭解》等,都未曾刊行。他畢生致力于安徽省內(nèi)的教育事業(yè),為人個性直率,肝膽相照,在清末民初的教育界享有很高的威望。鄧藝孫與蘇曼殊的相識相知,始于蕪湖。1906年夏,應(yīng)劉師培之邀,蘇曼殊到蕪湖皖江中學任教,有一個月的時間與鄧朝夕相處。當年暑假,他在陳獨秀的陪同下,離開蕪湖去日本。同年8月蘇曼殊回到蕪湖,正遇學潮,皖江中學陷入混亂狀態(tài),他在給劉季平的信中描繪道:“昨日到蕪,此間風潮,愈出愈奇,不可思議,煥卿、薇生與曼日間當拂袖去矣。”2中秋過后兩個星期,他就辭了職。蘇曼殊在蕪湖時間雖短,但與年長自己27歲的鄧藝孫結(jié)下了深厚的友誼,二人非常投緣。蘇曼殊辭職后,鄧藝孫寫了一首詩《憶曼殊阿阇黎》托劉師培轉(zhuǎn)交給蘇曼殊:“寥落枯禪一紙書,欹斜淡墨渺愁予。酒家三日秦淮景,何處滄波問曼殊?”蘇曼殊回《次韻奉答懷寧鄧公》:“相逢天女贈天書,暫住仙山莫問予。曾遣素蛾非別意,是空是色本無殊?!?留下文壇佳話。蘇曼殊記錄1906年夏與鄧藝孫的交往說:“懷寧鄧繩侯藝孫,為石如老人之曾孫,于其鄉(xiāng)奔走教育。余今夏至皖江,就申叔之招。始識先生,與共晨夕者彌月。”4鄧藝孫在蕪湖皖江中學見到性情真率執(zhí)著的蘇曼殊,激賞之至。此信可作證據(jù)的是:“藝孫前在蕪湖,同人由江南陸軍學堂招邀來蕪,住赭山一月,長日枯坐一室,除耽研內(nèi)典名號,不知有所謂世事者,真無懷、葛天之民也?!贝朔Y(jié)緣之后,鄧藝孫時時牽掛多災(zāi)多難的蘇曼殊。信中鄧藝孫提到“昨有友人及兒子輩來書,言其孑然一身,困餓不堪”。于是,鄧藝孫想到邀請?zhí)K曼殊到安徽師范學堂任教,以解決其生活困難。信中又提到“去年楊仁山先生在江南開僧學堂,邀其西渡擔任功課”一事,可據(jù)此斷定此信作于1909年。楊仁山即楊文會,創(chuàng)辦了中國近代第一所新式教育的佛教學堂——祇洹精舍。據(jù)武延康先生考證:“經(jīng)過一年的籌備,至1908年舊歷九月,一切校務(wù)工作已準備就緒。應(yīng)仁山居士的邀請,蘇曼殊亦于九月十三日從上海抵達刻經(jīng)處。此外,向鎮(zhèn)江、揚州諸大寺廟召選的僧徒也已到達。十月初,祗洹精舍正式開學?!?蘇曼殊在精舍講授英文、梵文。大約一個多月后,因唾血癥病發(fā),蘇曼殊于十二月上旬離開南京回到日本療養(yǎng)。信中提到《梵文典》一書,據(jù)柳亞子編定《蘇曼殊年譜》,1903年蘇曼殊二十歲,“入西湖靈隱山,著《梵文典》八卷成,自為之序”6。1928年柳亞子重定《蘇玄瑛新傳》,修改為“丁未(1907),在日本,從章炳麟、劉師培游。著《梵文典》八卷,自為序”7。后來柳亞子又作《蘇玄瑛新傳考證》,“今既證明《梵文典》成書年歲,在丁未春而非癸卯”8。丁未春,蘇曼殊在日本,這與此信中鄧藝孫所稱“近時在日本,聞特成《梵文典》一書”正好印證。蘇曼殊本人在《梵文典自序》中說“書于西湖靈隱山”,則有學者經(jīng)考證認為蘇曼殊故弄玄虛而致誤,實際上是“他一九〇五年小住杭州已萌譯此書之意,終于在一九O七年完成”9。而從此信看來,正是一旁證。若是1905年已經(jīng)完成,鄧藝孫與蘇曼殊1906年在皖江中學朝夕相處,如何不知,何至于要“聞特成《梵文典》一書”。鄧藝孫邀蘇曼殊前來執(zhí)教之地為安徽師范學堂。該校于1907年3月開堂。鄧藝孫時任齋務(wù)長,監(jiān)督(即校長)姚永概,字叔節(jié)。從信中看,鄧藝孫向姚永概推薦蘇曼殊。得姚永概允許,囑鄧藝孫代為函約蘇曼殊來校任課,而蘇曼殊并無回音。后來姚永概仍找不到合意的教師,又向鄧藝孫提出請?zhí)K曼殊之事。這段歷史在現(xiàn)在的《蘇曼殊年譜》及各種傳記中,都無記載。而1909年鄧藝孫邀請?zhí)K曼殊前來卻未實現(xiàn)。蘇曼殊與安徽師范學堂失之交臂。此信寫給“大公祖”。大公祖,是明清時士紳對府以上官員的尊稱。據(jù)考證,應(yīng)當為沈曾植。沈曾植于1906年四月署安徽提學使,留署江西按察使,8月10日到任。1907年5月21日,為商辦安徽高等師范學堂事曾致函羅振玉,提到“至于教課之任,則擬就東瀛請文科、理科各一人,最好曾為高等教員者,否則大學畢業(yè)有學士資格而曾任教員,或有著述者,月修自二百元至三百元,皖財力止于此,無可如何”10。5月26日,徐錫麟刺殺安徽巡撫恩銘于安慶,12月28日,沈曾植兼署安徽布政使,是日到任。1908年8月5日,沈曾植“接巡撫篆印視事”11,8月8日上謝恩摺。沈曾植在安徽任提學使、布政使、巡撫直至1910年離開安徽去滬。因此沈曾植1909年是安徽的最高行政長官,既是布政使,又是巡撫。另外,沈曾植在安徽主持創(chuàng)辦安徽高等師范學堂,與當時安慶名士馬其昶、姚永樸、姚永概、方守敦、胡元吉等人交往密切,他們交往唱和的記載多見于其年譜。安徽高等師范學堂的聘師要求、月俸多少,沈曾植反復(fù)斟酌過。沈曾植與鄧藝孫亦有交往,鄧藝孫的墓地在安慶五橫鄉(xiāng)虎山村。墓碑的篆書碑文就是沈曾植所題:“故世白鄧繩侯先生之墓”。因此,沈曾值既符“大公祖”之稱,又符信中“大君子”之稱。大君子,是對道德、文章受人尊仰或地位高的人的稱呼,以沈曾植的學問及名望,顯然是符合此稱的。鄧藝孫想提高省師范外聘教員的薪俸,寫信給沈曾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從《沈曾植年譜長編》來看,沈曾植曾于宣統(tǒng)元年(1909)十一月因病上奏請辭:“署司少長京華,體宜寒土,服官贛皖,均在江鄉(xiāng),風濕所侵,種成胕腫。近復(fù)肝阻上僭,頭眩心忡。旬月以來,休暇已將百日。皖省萬端待理,藩司總財政之樞,金布令嚴,軍需事重,未便以孱軀充位?!?2可以揣測,接到鄧藝孫的信件正是沈曾植病痛之中,休暇之日,并未去理政務(wù)。所以這封信之后,蘇曼殊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