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曲《松弦館琴譜》中的自然律制_第1頁
琴曲《松弦館琴譜》中的自然律制_第2頁
琴曲《松弦館琴譜》中的自然律制_第3頁
琴曲《松弦館琴譜》中的自然律制_第4頁
琴曲《松弦館琴譜》中的自然律制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琴曲《松弦館琴譜》中的自然律制

在歐洲法律史上,純訴訟的發(fā)現(xiàn)和研究約出現(xiàn)在15世紀至17世紀,相當于文藝復興(1430-1650)時期。當時作曲家們對于復調(diào)音樂中的多聲部組合,只知道把各音就各種音程加以結(jié)合,而不知各音間縱向“和弦”的關(guān)系,從而引起了人們對純律的研究和探索。中國人對純律音程的發(fā)現(xiàn)與應(yīng)用,早在春秋時期就已出現(xiàn)。編鐘的發(fā)現(xiàn),通過測音,其“不論以#f2音或以b2音為主音所構(gòu)成的調(diào)式,都接近純律,而較遠離三分損益律”,1081978年發(fā)掘的曾侯乙編鐘,更進一步證明了純律音程(純律大小三度、大小六度),已在當時的音樂實踐中得到廣泛應(yīng)用。此后的一千多年,中國人出于“旋宮”的需要,對新律進行了不懈的探索(直至1584年朱載■發(fā)明十二平均律)。雖然中國與歐洲由于社會歷史發(fā)展的不同,音樂實踐也迥異,但其結(jié)果都在各自音樂文化中,以不同方式保存著純律的應(yīng)用(如七弦琴、管風琴等)。七弦琴上十三個徽位的應(yīng)用,證明中國人很早就熟練地掌握了弦振動中的倍音原理。直至明代,各種琴譜仍沿用著純律音程形式的記譜法。虞山琴派的代表作——《松弦館琴譜》,全部28首琴曲均保存了純律的記譜形式,就是很好的例證。一、虞山琴派之風格特征嚴(1547—1625),號天池,字道澈,出生于明朝中期官僚家庭,江蘇常熟人。其父嚴訥(1511—1584),謚文靖,嘉靖二十年(1541)進士,由翰林學士累官吏部尚書。嚴兄弟四人,其排行第二,他少時就惡聞角鼓聲,獨癖于琴。故年輕時好讀書、彈琴,性情淡泊安靜。1604年嚴(時年五十八歲)出任邵武知府(今福建省內(nèi))。和許多士大夫一樣,嚴從小接受儒家的正統(tǒng)思想教育。但他對仕途經(jīng)濟似乎興趣不大,正如他在送好友王云亭北上赴任時云:“功名自古皆隨世,有智何難效一官”。嚴辭官歸里后,在虞山西麓筑室居住,名曰“云松巢”,他晚年將自己的詩文集命名《云松巢集》,即由此而來?!八上茵^”為其琴齋。嚴天池晚年還在家鄉(xiāng)附近修建“妙明館”,作為彈琴、作畫、品書之所。嚴一生大部分精力都耗費在古琴、詩畫上,故其于琴學一生做了三件重要事情:1.批判了當時濫制琴歌之風;2.組織“琴川社”,創(chuàng)立了虞山琴派;3.編訂《松弦館琴譜》。因此,在琴界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其地位堪比宋末楊瓚。明嘉靖年間,江蘇常熟出現(xiàn)了一個以嚴為中心人物,集結(jié)當?shù)匾慌救は嗤兜奈娜饲偕缃M成的“琴川社”,該社與虞山琴派的形成有著直接的聯(lián)系?,F(xiàn)在大家論及虞山琴派之風格特征,即為“清微淡遠”。其實,這四字嚴本人從未提及過。“清微淡遠”四字乃是后人對虞山琴派風格特征的概括。乾隆年間琴家王坦《琴旨·支派辨異》中云:“攻嚴氏之學,必體認清微淡遠四字,得中和之用,應(yīng)妙合之機,庶可以臻于大雅?!边@是歷史上最早對虞山琴派作出“清微淡遠”評價的人。嚴在其1602年刊刻的《藏春塢琴譜序》中說:“余邑名琴川,能琴者不少,胥刻意于聲,而不敢牽合附會于文,故其聲多博大和平,具輕重疾徐之節(jié),即工拙不齊,要與俗之卑瑣靡靡者懸殊。余游京師,遇太韶沈君,稱一時琴師之冠,氣調(diào)與琴川諸士合,而博雅過之?!庇纱?我們從中可以獲得兩點信息:1.琴川社——虞山琴派,自始至終,將古琴作為器樂藝術(shù)來研究、發(fā)展,將聲放在首位,反對牽合附會于文,倡導“聲多博大和平,具輕重疾徐之節(jié)”,絕非僅王坦所概括的“清微淡遠”。2.虞山琴派地位的確立,應(yīng)在琴川社汲取沈太韶琴藝之后。其實嚴■在京城遇見沈太韶之前,虞山琴派的演奏風格業(yè)已形成,“遇太韶沈君,稱一時琴師之冠,氣調(diào)與琴川諸士合”,通過吸收沈太韶的琴藝,遂“以沈之長,輔琴川之遺,又以琴川之長,輔沈之余……一時琴道大振,盡奧秘,抒郁滯,上下累應(yīng),低昂相錯”,一時知音翕然宗之。人們把嚴天池“比之古文中的韓昌黎,岐黃中之張仲景”。二、純律大音階的一般情況中國古代最早科學記載律學理論的典籍,為《管子·地員篇》(約前730—前645)。該文獻中,管仲將宮、商、角、徵、羽各音的精密高度,從數(shù)理角度作出了完全合乎科學規(guī)律的論斷。首度揭示了弦振動的基本規(guī)律,并提出了“三分損益律”——它是通過倍音列中的二倍音與三倍音來實現(xiàn)的自然律。而純律是以倍音列(見[譜例1])中的四倍音、五倍音和六倍音為基礎(chǔ)構(gòu)成的一種“自然律”。我們通過對純律大音階與五度律大音階進行比較,知道純律大音階的三、六、七各級音比五度律大音階的相應(yīng)各級音,分別低22音分(普通音差),這是兩者的主要差異。而純律大音階的二、四、五、八各級音,完全等同于五度律大音階的相應(yīng)各級音。因此,不同的律制就會產(chǎn)生相同度數(shù)不同高度的各種音程。[譜例1]倍音列6七弦琴正調(diào)散音雖只生純律五聲音階的五律,但依據(jù)倍音列原理在七弦琴上所設(shè)定的十三個徽位,加上散音、徽位按音、徽位泛音,完全可以演奏純律五聲音階以及其他純律音階。中國古代根據(jù)弦振動原理(倍音列)于七弦琴上創(chuàng)立的純律理論,是建立在自然科學基礎(chǔ)之上的。七弦琴上七條弦的正調(diào)定弦,通常是由低到高為徵、羽、宮、商、角、清徵、清羽。琴上有十三個徽,每條弦只要選按適當徽位,如三、六、八、十一、十二徽等,都可發(fā)出空弦的大三度、大六度、小三度。下圖為七弦琴的徽位、弦振動長度及所發(fā)音三者的關(guān)系。[譜例2]七弦琴徽位、弦振動長度及所發(fā)音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133南北朝時,梁代丘明(494—509)所傳琴曲《碣石調(diào)·幽蘭》,就記載了琴上廣泛使用的十三個徽位。這充分證明,公元6世紀前,中國人已在琴上應(yīng)用純律。北宋崔遵度謂琴之十三徽是“天地自然之節(jié)”,大科學家沈括(1031—1095)于《夢溪筆談·補筆談》中說:“所謂正聲者,如弦之有十三泛韻,此十二律自然之節(jié)也。盈丈之弦,其節(jié)亦十三;盈尺之弦,其節(jié)亦十三。故琴以為十三徽。不獨弦如此,金石亦然?!犊脊ぁ窞轫嘀?已上則磨其端,已下則磨其旁,磨之于擊而有韻處,即與徽應(yīng),過之則復無韻,又磨之至于有韻處,復應(yīng)以一徽。石無大小,有韻處亦不過十三,猶弦之有十三泛聲也。此天地至理,人不能以毫厘損益其間?!逼呦仪俚谑罩笼堼l間的九段、十段兩個節(jié),其位置正好是全弦長的8/9和9/10處,它們的按音和散音恰好為純律的大全音(204音分)和小全音(182音分)。筆者發(fā)現(xiàn)十三徽至龍齦、一徽至岳山,通過泛音按弦,均能奏出倍音列的九分音至十七分音。三、定弦的方法是什么?虞山琴派的代表性譜集——《松弦館琴譜》,初刊印于明萬歷甲庚年(1614),該譜集是在嚴天池主持下,由琴川琴家趙應(yīng)良、陳禹道等共同編訂而成。原版《松弦館琴譜》,藏于嚴家,明末因遭遇兵燹,一半被損毀。后經(jīng)嚴炳(嚴天池之孫)于清順治丙申年(1656),手錄其闕,損貲會梓,訂成全書。嚴炳跋文曰:“除《神化引》首段是從趙孟辰先生京本借為補入,其余悉照原刻,不敢有一筆增損也?!毖a版書,除《流水》《普庵咒》兩首,為嚴炳補加附錄于后外,其余二十八首均為嚴天池平素操縵之曲。《四庫全書·子部·藝術(shù)類》中的《松弦館琴譜》,這一版本較為通行,故為本文所采用。因為即便是三百多年來存見的古琴文獻中,萬歷間的初刻原本,至今于海內(nèi)外聞所未聞,也未曾見有“原版”的明確著錄。明末清初,虞山琴派(亦稱“熟派”)為世所宗,《松弦館琴譜》即為《四庫全書》中唯一被收錄的明代琴譜,可見其影響之深遠?!端上茵^琴譜》收錄的二十八首琴曲,所記錄的字譜音位,無一例外為純律,而非三分損益律。它們分別是:商角音:《莊周夢蝶》《神化引》;宮調(diào):《洞天春曉》《陽春》《修衤契吟》;徵調(diào):《涂山》《樵歌》《漁歌》《關(guān)雎》《山居吟》《渭濱吟》《洞庭秋思》《會同引》;商調(diào):《古交行》《風雷行》《桃源吟》《清夜吟》《中秋月》《秋江夜泊》《膠膝吟》《靜觀吟》;羽調(diào):《佩蘭》《漢宮秋》《春曉吟》;角調(diào):《溪山秋月》《蒼梧怨》《列子御風》《良霄引》。在判定琴曲使用哪種律制以前,首先應(yīng)該明確其定弦法是如何的。明清以來,七弦琴正調(diào)定弦法一直流傳至今:即先定五弦高度,次緊或慢七弦使其散聲與五弦十徽同音(五弦的純四度音),次緊或慢四弦使其九徽與七弦散聲同音(四弦的純五度音),次緊或慢六弦使其散聲與四弦十徽同音(四弦的純四度音),次緊或慢三弦使其九徽與六弦散聲同音(三弦的純五度音),緊或慢二弦使其九徽與五弦散聲同音(二弦的純五度音),緊或慢一弦使其九徽與四弦同音(一弦的純五度音)。幾千年來,琴家都已習慣于這種純五度和純四度的定弦,這是符合傳統(tǒng)三分損益律的定弦法。但是,這種五度律定弦法,實際上五弦角音比三弦宮音的十一徽高出一個普通音差,與純律mi的音高標準不符的,也時常出現(xiàn)非同律八度。那么古代有沒有適合產(chǎn)生純律音程的定弦方法?答案是有的。宋代姜夔(白石)(約1155—1221)曾云:“宮調(diào),五弦十暉應(yīng)七弦散聲,四弦十暉應(yīng)六弦散聲,二弦十暉應(yīng)四弦散聲,大弦十暉應(yīng)三弦散聲,惟三弦獨退一暉,于十一暉應(yīng)五弦散聲?!S鐘、大呂并用慢角調(diào),故弦十一暉應(yīng)三弦散聲”。136文中“惟三弦獨退一暉,于十一暉應(yīng)五弦散聲”,向我們提供了一條非常重要的信息,即宋代已存在純律調(diào)弦法。這唯獨第五弦A音要根據(jù)第三弦(F音)的第十一徽來定弦,使第五弦成為純律音程A音。因此,五弦放慢了,七弦也需放慢才能使五弦十徽與七弦散聲相合;同時還需放慢二弦使其成為七弦的同律八度。倘若用慢角調(diào)定弦,F音轉(zhuǎn)為E音時,這時E音同樣需依據(jù)第一弦(C音)的第十一徽來定弦。也就是文中所言:“故大弦十一徽應(yīng)三弦散聲”,使第三弦成為純律音程E音。通過考察、分析《松弦館琴譜》和明清以后的其他琴譜,筆者以為,嚴天池當時采用的應(yīng)該亦是宋代姜白石的隔一弦于十徽、十一徽應(yīng)的純律調(diào)弦法,這樣可在任何一條弦上,準確按第三、六、八、十一、十二等徽位,就能分別奏出空弦的純律大三度、大六度、小三度音程,且也能達到一弦與六弦、二弦與七弦的同律八度?!端上茵^琴譜》中的徽間音記法,與明代其他譜集相似,概用某徽上、某徽下、五六徽、七八徽等記寫。其號數(shù)相連者為徽間音記法。自清初徐上瀛開始,在《大還閣琴譜》(1673)中首創(chuàng)了“徽分”記譜法,即將兩徽間均分為10分,以便記錄不當徽之音。如:六二(六徽二分)、七九(七徽九分)、十八(十徽八分)等,這號數(shù)不連者,即為徽分記法,其后刊印的琴譜集均加以仿效。在律制方面,《松弦館琴譜》沿襲著傳統(tǒng)的純律音程形式記譜法,如琴上第三、六、八、十一、十二等徽位,即為純律大小三、六度音程;《大還閣琴譜》后的各種琴譜,則都按三分損益律寫成二徽九分、五徽九分、七徽九分、十徽八分、十一徽八分等。現(xiàn)舉《良宵引》《陽春》(片斷)二例作進一步闡述。[譜例3](松弦館琴譜)《良宵引》從譜中看到,原版中的純律第三級、第六級音均記為。而《大還閣琴譜》及《五知齋琴譜》《自遠堂琴譜》等均將之記成,這里的第三級、第六級音實為三分損益律。見[譜例4]。[譜例4](自遠堂琴譜)《良宵引》再如《陽春》(片斷)。見[譜例5]。[譜例5](松弦館琴譜)《陽春》(片段)以上原版譜例,同《良宵引》。其純律第三級、第六級音亦記為而《大還閣琴譜》《五知齋琴譜》《自遠堂琴譜》等均將之記成:亦記成了三分損益律的第三級、第六級音。見[譜例6]。筆者在琴上依照純律調(diào)弦法和五度律調(diào)弦法,分別將上述兩個譜例進行了試奏、比較。原版《松弦館琴譜》中的《良宵引》《陽春》,他們的音高更加協(xié)和、統(tǒng)一、舒適;而《大還閣琴譜》《自遠堂琴譜》等中的《良宵引》《陽春》,音高感略顯遜色,時有不能同律八度出現(xiàn)。[譜例6](大還閣琴譜)《陽春》(片段)查阜西先生曾云:“明代琴家殆察知自然律之角聲優(yōu)于損益律之角聲,故于宮弦舍十徽八分與七徽八分,而用十一徽與八徽也;知自然律之羽聲優(yōu)于損益律之羽聲,故于徵弦有時舍九徽而用九徽二分也;知自然律之變宮優(yōu)于損益律之變宮,故于徵弦舍十徽八分與七徽八分而用十一徽與八徽也?!薄端上茵^琴譜》中,使用八徽、八徽三分、八徽九分、九徽二分、九徽八分、十一徽者比比皆是。近代如楊時百、彭祉卿等功深琴家,常常于正調(diào)定弦之際概用三分損益律,而后取宮弦十一徽之泛音與角弦十徽之泛音復調(diào)相合。慢其角弦,使其同聲,再演奏,從無例外。近代西方音樂文化對中國音樂文化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推動了新文化、新風尚的建立。但同時我們也不得不看到在去除落后文化的同時,自身的一些精華也被丟棄了。從當下世界多元文化發(fā)展趨勢看,將中國傳統(tǒng)音樂中的律制簡單統(tǒng)一于十二平均律下的歐洲大小調(diào)體系,如五四新文化運動后,對傳統(tǒng)樂器的改革,音樂理論的全盤西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