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音樂課標解讀_第1頁
年音樂課標解讀_第2頁
年音樂課標解讀_第3頁
年音樂課標解讀_第4頁
年音樂課標解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11年版音樂課標

解讀主講人:陳幟

一、經過10年實驗,實驗稿課標對中小學音樂教育產生了哪些積極影響以及對10年課改的實驗評價

實驗稿課標對中小學音樂教育產生的影響是巨大的、全方位的。主要體現在以下6個方面:

1、教師音樂教育觀念的變化,集中體現在對音樂課程基本理念的把握上?!皩嶒灨濉贝_立的“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課程基本理念得到廣大教師認同,課程教育觀念從單純的音樂知識技能教學,轉變?yōu)閷Α耙悦烙恕闭n程價值的突出強調。音樂教學材料的選取及教學活動設計,大多能密切圍繞學生體驗美、表現美、創(chuàng)造美、鑒賞美進行。

2、課堂教學中課程目標的變化,主要體現在教師教學設計中課程目標的定位上。絕大多數教師能將相對單一的知識技能目標,設定為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知識與技能有機融合的三維目標,全方位實現音樂課程的教育價值。

3、教學活動中學生主體地位的確立與強調。任課教師在教學過程的不同環(huán)節(jié),能充分關注并著力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愛好,尊重學生在音樂體驗、表現及創(chuàng)造活動中的藝術發(fā)現和獨立見解,努力轉變學生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重視開拓學生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空間。

4、音樂教學領域的擴展和更新。實驗中的音樂課程,將原中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欣賞內容,充實為“感受與鑒賞”教學領域,將唱歌(含小學低年級“唱游”)、樂器演奏和識譜視唱內容,整合為“表現”教學領域,同時拓展出“創(chuàng)造”、“音樂與相關文化”兩個相對獨立的教學領域,從而實現對原中小學音樂教學內容的充實、調整和更新,使之更切合音樂課程性質、價值、課程基本理念及課程目標的要求。標準的教學領域有四個:1.感受與欣賞2.表現3.創(chuàng)造4.音樂與相關文化標準“教學領域”細化:感受與欣賞表現創(chuàng)造相關文化

音樂表現要素音樂情緒與情感音樂體裁與形式音樂風格與流派演唱演奏綜合性藝術表演識讀樂譜探索音響與音樂即興創(chuàng)造創(chuàng)作實踐音樂與社會生活音樂與姊妹藝術音樂與藝術之外的其它學科兩者比較:整合與拓展感受與欣賞表現創(chuàng)造相關文化唱歌唱游器樂欣賞識譜、視唱聽音

5、音樂課程教學手段的多樣化。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中得到廣泛應用,其視聽結合、聲像一體、形象性強、信息來源寬廣的特點,極大地擴展了音樂教學的容量,豐富了音樂教學手段和教學資源,深受師生歡迎。

6、課程評價突出教育和激勵功能,主要通過對學生不同學習階段的回顧和對比,發(fā)現學生的音樂發(fā)展?jié)撃?,使其建立音樂學習的信心,有效促進學生音樂感知、表現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發(fā)展。

總體來說,音樂課程10年實驗取得的巨大進步和重要收獲,直接促進了我國中小學音樂課程教育教學水平的大面積提升,客觀顯示出我國基礎音樂教育課程建設正處于歷史上的最好時期,并對音樂教育的發(fā)展產生長遠的深刻影響。

二、修訂過程中了解到的對實驗稿課標的意見與建議主要有哪些方面?音樂課標的修訂是依據哪些原則作出的?

從反饋的信息看,廣大音樂教育工作者對實驗稿課標透視出的教育理念,總體上持積極肯定的態(tài)度,有很高的認同度和支持率,普遍認為課標實驗稿較好地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和素質教育對音樂課程的要求,具有較鮮明的改革精神。社會各方人士(主體是中小學音樂教師)對實驗稿課標的意見與建議主要可分為三類:第一類針對實驗稿課標闡述的音樂課程性質、價值、基本理念和課程目標等內容,主要意見認為有關上述內容的文本表述還不夠準確、不夠全面。其中涉及音樂教育哲學基礎的一些理論問題,在認識上有待深化,希望能用深入淺出的文字讓一線教師透徹理解,以便更好地引領教學行為。

第二類針對實驗稿課標的內容標準,大部分意見認為一些內容標準條文缺乏“剛性”尺度,課程中的知識、技能未能得到應有的強調,知識、技能水平要求的遞進層次還不夠鮮明。部分標準偏低(如“演唱”“識讀樂譜”等),少部分標準又偏高(如“創(chuàng)作”“嘗試用電腦創(chuàng)編音樂”),城鎮(zhèn)和鄉(xiāng)村學校難以完成,希望能從實際出發(fā)做出調整。第三類針對實驗稿課標的“實施建議”內容,對其中“教學建議”和“評價建議”提出了較多需加充實和完善的意見。

鑒于社會的進步和教育的發(fā)展,實驗稿課標中的部分內容,已不能完全適應時代發(fā)展的要求。為此,對課標修訂提出了如下修訂原則:堅持順應時代發(fā)展的教育改革方向,在音樂課程中突出“育人為本”的戰(zhàn)略主題和“以美育人”的教育思想,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入總結10年課改經驗,認真吸取社會各界的意見和建議,借鑒國際音樂教育發(fā)展的最新成果。依據這些原則,對10年實驗中經過實踐證明是科學的、符合教育規(guī)律和音樂藝術規(guī)律、能為學生全面發(fā)展起到有效促進作用的基本內容,應予肯定和保留;同時,對實驗稿課標中不夠準確、不夠合理、不夠完善的內容,做出相應的修正、調整和補充、完善。

三、修訂后的音樂課標什么沒變?又變了什么?

從宏觀上看,修訂后的音樂課標沒變的主要有3條:

1、以“育人為本”、“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和堅持課程改革的方向沒變。這一科學的教育理念和已被10年實驗證明是正確的課改方向,從實驗稿到2011年版修訂稿不僅一以貫之,并隨時代發(fā)展注入了新的內容。具體如:

在修訂稿的“前言”部分,明確指出“標準的制定,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導向”;強調“將思想品德教育內容寓于音樂實踐活動之中,讓學生在藝術的氛圍中獲得審美的愉悅,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

修訂稿的字里行間,“教育觀念”已不是空泛的口號,具體體現為關注學生成長、進步,關注學生良好品性的養(yǎng)成;關注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生活經驗,尊重學生對音樂的獨立感受與見解,細心保護和培育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建立平等互動交流的師生關系;在教學活動中,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獨立思考,重視能力培養(yǎng);倡導同學間的合作學習,善于與他人溝通、交流、分享;倡導探究式學習,培養(yǎng)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評價甄別信息的能力;堅持“三維融合”的課程目標,將“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過程與方法”與“知識技能”有機結合,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2、按音樂課程特有活動方式設置的4個教學領域(感受與鑒賞、表現、創(chuàng)造、音樂與相關文化)和以中小學生身心發(fā)展和音樂認知特點為依據劃分的3個學段(1

2年級、3

6年級、7

9年級)沒變,保證了音樂教材編寫和教學實踐活動的系統(tǒng)性與穩(wěn)定性。

3、課程標準4個部分(前言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實施建議)的整體結構框架沒變,此結構方式各部分內容的閱讀和查找10年來已為廣大教師所習慣,保持了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指導文件的連續(xù)性。

雖然課標的教育理念和整體結構框架沒變,但文本內容卻大幅度更新了。最重要的內容變化有15處:

1、進一步突出音樂教學活動的育人功能。在音樂這門技藝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中,貫穿“德育為先”、“以美育人”的教育主題,將“涵養(yǎng)美感、和諧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作為課程“總目標”的重要內容。堅持將“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置于三維“課程目標”的第一位,凸顯音樂課程“以美育人”的獨特價值。2、在新的認識高度上科學界定音樂“課程性質”。

(1)人文性

音樂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和智慧結晶。無論是從文化中的音樂,還是從音樂中的文化視角出發(fā),音樂課程中的藝術作品和音樂活動,皆注入了不同文化身份的創(chuàng)作者、表演者、傳播者和參與者的思想情感和文化主張,是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時代文化發(fā)展脈絡以及民族性格、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的展現,具有鮮明而深刻的人文性。

(2)審美性

“以美育人”的教育思想與我國的教育、文化傳統(tǒng)一脈相承,是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針的有機組成部分。通過音樂教育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陶冶情操,發(fā)展個性,啟迪智慧,豐富和發(fā)展形象思維,激發(fā)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造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的素質。

(3)實踐性音樂音響不具有語義的確定性和事物形態(tài)的具象性。音樂課程各領域的教學只有通過聆聽、演唱、演奏、綜合性藝術表演和音樂編創(chuàng)等多種實踐形式才能得以實施。學生在親身參與這些實踐活動過程中,獲得對音樂的直接經驗和豐富的情感體驗,為掌握音樂相關知識和技能、領悟音樂內涵、提高音樂素養(yǎng)打下良好的基礎。

3、重新調整并充實、完善音樂課程“基本理念”。

(1)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2)強調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chuàng)造(3)突出音樂特點關注學科綜合(4)弘揚民族音樂理解音樂文化多樣性(5)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fā)展

重點闡明課程核心理念——“音樂審美”的內涵:“音樂審美指的是對音樂藝術美感的體驗、感悟、溝通、交流以及對不同音樂文化語境和人文內涵的認知?!?、新加寫“課程設計思路”。(1)凸顯音樂課程的美育功能,以音樂活動方式劃分教學領域(2)設計豐富的音樂實踐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3)正確處理音樂知識、技能的學習與審美體驗和文化認知的關系(4)根據學生不同年齡段的心理發(fā)展水平和音樂認知特點,分學段設計梯度漸進的課程學段目標及相應的課程內容(5)課程內容標準的設計,在明確的規(guī)定性和適度的彈性之間尋求平衡,給教師教學和地方音樂課程資源開發(fā)留有創(chuàng)造和選擇運用的空間5、充實、改寫音樂課程“總目標”。

“學生通過音樂課程學習和參與豐富多樣的藝術實踐活動,探究、發(fā)現、領略音樂的藝術魅力,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持久興趣,涵養(yǎng)美感,和諧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學習并掌握必要的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拓展文化視野,發(fā)展音樂聽覺與欣賞能力、表現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形成基本的音樂素養(yǎng)。豐富情感體驗,培養(yǎng)良好的審美情趣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促進身心的健康發(fā)展?!?/p>

6、重新歸理、整合、提煉“課程目標”中“音樂知識與技能”要求。

(1)音樂基礎知識學習并掌握音樂基本要素(如力度、速度、音色、節(jié)奏、節(jié)拍、旋律、調式、和聲等)、常見結構、體裁形式、風格流派和演唱、演奏、識譜、編創(chuàng)等基礎知識。

(2)音樂基本技能學習演唱、演奏、創(chuàng)作的初步技能,能夠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和演奏課堂樂器,了解音樂創(chuàng)作的基本方法。在音樂聽覺感知基礎上識讀樂譜,在音樂實踐活動中運用樂譜。(3)音樂歷史與相關文化知識了解中外音樂發(fā)展的簡要歷史和有代表性的音樂家,初步識別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音樂。認識音樂與姊妹藝術的聯(lián)系,感知不同藝術門類的主要表現手段和藝術形式特征。了解音樂與藝術之外其他學科的聯(lián)系,擴展音樂文化視野。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已學過的知識,認識音樂的社會功能,理解音樂與社會生活的關系。7、將課標文本第三部分“內容標準”改為“教學內容”。將教學領域一“感受與鑒賞”改為“感受與欣賞”。將1

2年級聆聽“進行曲和舞曲”改為聆聽“音樂形象鮮明、結構較為簡短的進行曲、舞曲”。

8、新要求1

9年級每學年背唱中國民歌1-2首。3

6年級每學年“學唱京劇或地方戲曲唱腔片段”,7

9年級每學年“學唱京劇或地方戲曲唱腔1段。”

9、將“識讀樂譜”3

6年級的水平規(guī)定為“具有識譜的初步能力”,7

9年級為“具備識譜能力,能夠比較順暢地識讀樂譜”。

10、將“創(chuàng)造”領域中的“音源”改為“聲音材料”或“發(fā)聲材料”;將“即興創(chuàng)造”改為“即興編創(chuàng)”。將“創(chuàng)作實踐”1

2年級“能夠運用人聲、樂器或其他音源,創(chuàng)作1-2小節(jié)的節(jié)奏或旋律”,修改為“能夠運用人聲、樂器或其他聲音材料,在教師指導下編創(chuàng)1-2小節(jié)的節(jié)奏音型”;刪去“嘗試用電腦創(chuàng)編音樂”的教學內容,降低創(chuàng)作難度要求。

11、在“教學建議”部分,新加寫第4條“正確處理教學中的各種關系:重視教學設計的預設功能,重視教學過程的生成意義;關注教案文本的價值取向,關注課堂環(huán)境、資源的客觀變化;強調教學過程的學生參與,也應有必要的教師傳授;提倡探究式學習方法,也應有適當的接受性學習;倡導合作學習,也要注重發(fā)揮個體學習的特點與優(yōu)勢”。

12、新加寫“教學建議”第5條“積極引導學生進行音樂實踐活動:在教學中,要積極引導學生參與聆聽、演唱、演奏、編創(chuàng)以及綜合性藝術表演等實踐活動,多聽音樂,多唱歌,多演奏樂器,多接觸樂譜,不斷積累音樂實踐經驗;并有效利用音樂教科書、音響音像資料及網絡資源等,培養(yǎng)學生樂于思考、勤于實踐的意識和習慣,有效提升學生的音樂實踐能力”。

13、在評價的“激勵與改善”功能前,加進評價的“診斷”功能。全段刪除原稿“音樂課程評價的原則”及所有針對“教師”和“教學管理與課程發(fā)展”的評價內容。具體闡述“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定性述評與定量測評”、“自評、互評及他評”的操作方式與方法。強調各種形式的評價“都應該既充分肯定學生的進步和成績,又找出學習中的差距和不足及改進方法”。

14、在“教材編寫建議”中,明確“音樂教材”所指:“音樂教材包括學生用教科書和與之相匹配的音響、音像教材以及教師用教學參考資料”。要求“音響、音像教材要緊密配合教科書的內容,運用多種載體(如錄音帶、錄像帶、CD、VCD、MP3、MP4等)呈現。演唱、演奏與錄音效果要具有良好品質”。

15、在“課程資源開發(fā)與利用建議”中,倡導“地方和學校應結合當地人文地理環(huán)境和民族文化傳統(tǒng),開發(fā)具有地區(qū)、民族和學校特色的音樂課程資源。要善于將本地區(qū)民族民間音樂(尤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音樂項目)運用到音樂課程中來,使學生從小受到民族音樂文化熏陶,樹立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意識”。新加寫了“應重視家庭和包括網絡在內的社會音樂資源對學生音樂愛好、審美情趣的影響。為此,一方面要對學生健康向上的音樂文化生活進行積極引導;另一方面要防止低俗、不健康的負面信息對學生的消極影響”。

四、在這些變化中最值得關注的變化是什么?如何理解這些變化?上述15處重要變化中,最值得關注的有5處:

1、課程“總目標”的變化。加寫了“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持久興趣,涵養(yǎng)美感,和諧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這段話外,新加寫的“學習并掌握必要的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拓展文化視野,發(fā)展音樂聽覺與欣賞能力

形成基本的音樂素養(yǎng)”。

這段文字的內容之所以值得關注,是因為它包含了“實驗稿”中缺失的這樣一組重要的關鍵詞:音樂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文化視野、音樂聽覺、音樂素養(yǎng)。這表明學生對“必要的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并掌握”,被明確納入課程“總目標”。這不僅充實和完善了音樂課程“總目標”的內涵,使課程目標的表述更全面、更準確,而且將包括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在內的各種音樂能力,與形成學生“基本的音樂素養(yǎng)”直接關聯(lián)。

2、對課程核心理念——“音樂審美”內涵的新界定。由于“實驗稿”對這一核心理念缺少必要闡釋,在一定程度上給這一重要理念的解讀帶來差異并引出一些質疑的聲音。解讀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將“音樂審美”內涵局限于審美主體(學校中的音樂學習者)對審美對象(音樂作品或音樂事象)的單向體驗。

有鑒于此,“2011年版”音樂課標將“音樂審美”內涵的指向明確界定為:“音樂審美指的是對音樂藝術美感的體驗、感悟、溝通、交流以及對不同音樂文化語境和人文內涵的認知”。并闡述了界定這一內涵的依據:“這一理念立足于我國數千年優(yōu)秀的音樂文化傳統(tǒng),與我國教育方針中的‘美育’相對應,彰顯音樂課程在潛移默化中培育學生美好情操、健全人格和以美育人的功能”。這一重大變化,表明我國音樂教育哲學基礎在多種學說并存的當下,基于中國教育國情和中國人的文化立場,堅持以“審美育人”理論為根基,同時兼容了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國際音樂教育有重要影響的“音樂文化哲學”的合理內核。

3、將“實驗稿”中“提倡學科綜合”的課程理念,改為“突出音樂特點關注學科綜合”。做出這樣的變化,是由于不設前提、不加限定的“提倡學科綜合”,在音樂課改實驗初期,部分學校的音樂課被上成了歷史課、地理課、美術課或一般的課外游戲,失卻音樂本體,成為其他學科的附屬。

針對這一實踐誤區(qū),“2011年版”音樂課標增寫了一段“突出音樂特點”的文字:“音樂是聽覺藝術,學生主要通過聽覺活動感受與體驗音樂。音樂音響隨時間的流動而展現,不具有語義的確定性和事物形態(tài)的具象性,然而它又與人類的社會生活、各種文化藝術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這就為學生感受、表現音樂和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揮,提供了廣闊而自由的空間。同時,也要關注音樂藝術的時間性、表演性和情感性特征,并在教學過程中加以強調和體現”。在“關注學科綜合”理念的闡述中,特別加寫有一段有助于實際操作的提示文字:“學科綜合應突出音樂藝術的特點,通過具體的音樂材料構建起與其他藝術門類及其他學科的有機聯(lián)系”。

4、教學領域“感受與鑒賞”改為“感受與欣賞”,雖然只是一個字的變化,但含義深刻。其一,在音樂聆聽活動中將小學、初中與高中、大學的層次要求區(qū)分開來。由于文化認知和生活經驗的差別,小學生、初中生的音樂聆聽多為感性體驗,難于進入理性鑒別與分析的層次,故定位為“感受與欣賞”是自然而合理的。隨著文化認知水平的提高,對高中生和大學生的音樂聆聽活動,提出具有文化含量的“鑒賞”要求,表明藝術欣賞層次的提升?!靶蕾p”與“鑒賞”一字的區(qū)別,是對近百年來小學與初中音樂課“欣賞”教學活動傳統(tǒng)名稱的回歸。

其二,“鑒賞”改為“欣賞”,使“感受與欣賞”教學領域回歸到適合學生學習接受的合理教學區(qū)間,免去了對學生在這一教學領域的過高要求,降低了教學操作難度,這就意味著為其他教學領域——特別是對最便于在中小學音樂課堂實施的演唱教學(包括合唱),留出了更多的教學空間,使義務教育階段音樂課程教學內容、形式與水平要求更趨于合理。

5、“背唱中國民歌”和“學唱京劇或地方戲曲唱腔”的教學內容,是音樂課程對學生提出的新要求。背唱短小的民歌(每學年1-2首)和學唱京劇或地方戲曲唱腔(從小學3年級起學唱片段逐漸過度到初中學唱1段)的要求都是初步的、也是絕大部分學生都能達到的。盡管如此,這一新變化卻傳達出一個信息:學校教育應成為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的主渠道。近一個世紀以來,建設“中華母語音樂文化教育體系”,一直是幾代中國音樂教育家的不懈追求。

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標準的研制、修訂和音樂課程改革10年實驗,正是在“世界多元音樂文化”理念在我國民族音樂學界廣泛傳播的文化背景下進行的,保護和傳承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工作,在中華大地蓬勃展開。音樂課標將“弘揚民族音樂理解音樂文化多樣性”作為課程基本理念的組成部分,順應了文化發(fā)展的時代潮流。但再好的課程理念,需有具體的教學內容和相應的目標要求才能實現。背唱民歌和學唱戲曲唱段,即是落實“弘揚民族音樂”理念的具體措施。

五、依據這些變化,對教材修訂、評價及教師的教學有哪些具體建議?

建議一:牢牢把握“以美育人”的音樂教育理念和課程宗旨,正確處理音樂知識、技能的學習與審美體驗和文化認知的關系。

在音樂課程改革不斷深化的階段性過程中,往往會因倡導一些新的理念、方法,而不自覺地陷入一種傾向掩蓋另一種傾向的誤區(qū)。為此,在2012年秋季進入“2011年版”課標實施時,仍應堅持十年課改的正確方向,將新課程實驗的成功經驗應用于新階段的教學實踐中,準確把握課標內容的新變化,避免走極端。

建議二:重視對學生“音樂素養(yǎng)”的培育。

“音樂素養(yǎng)”可以理解為音樂能力的總和,包括音樂理解能力、音樂表現能力、音樂創(chuàng)造能力,以及與音樂相關的文化修養(yǎng)。學校實施音樂教育的過程,即是學生音樂素養(yǎng)形成的過程?!皹藴省痹凇翱偰繕恕敝袑σ魳匪仞B(yǎng)的形成作出如下表述:“學習并掌握必要的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拓展文化視野,發(fā)展音樂聽覺與欣賞能力、表現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形成基本的音樂素養(yǎng)”。獲取這些能力和修養(yǎng)的渠道,全部來自基于音樂本體的藝術實踐。

為何如此突出強調“音樂素養(yǎng)”呢?這應該從“音樂素養(yǎng)”與“音樂審美”密不可分的角度來認識?!耙砸魳穼徝罏楹诵摹笔且魳氛n程最重要的基本理念,而“音樂審美”不是空洞、虛幻的目標或口號,其內涵是“對音樂藝術美感的體驗、感悟、溝通、交流,以及對不同音樂文化語境和人文內涵的認知”。其中,“對音樂藝術美感的體驗、感悟”,依靠的是建立在音樂聽覺能力之上的對音樂藝術的有效理解?!皽贤ā焙汀敖涣鳌彪x不開音樂聽賞及以演唱、演奏為主要形式的音樂表演活動?!皩Σ煌魳肺幕Z境和人文內涵的認知”,則需有“與音樂相關的文化修養(yǎng)”。簡言之,“音樂素養(yǎng)”是形成“音樂審美能力”的根基。正由于“音樂素養(yǎng)”對培育和發(fā)展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重要性,所以值得重視。

建議三:重視“音樂本體”在教學中的貫穿運用。

顧名思義,“音樂本體”即音樂自身。它在不同的語境下有不同的指向——可以泛指音樂作品、音樂作品文本(樂譜)或音樂作品的音響,可以是指構成音樂作品的基本要素(如力度、速度、音色、節(jié)奏、節(jié)拍、旋律、調式、和聲等),也可以是指構成音樂作品、形成某種音樂風格或表現特點的內在規(guī)律。提出重視“音樂本體”的建議是有針對性的:在課程改革實驗初期,由于認識上的偏差,局部地區(qū)音樂教學為追求課堂“氣氛熱烈”,營造學生廣泛參與的教學環(huán)境,或片面強調“學科綜合”,結果把音樂課上成了地理課、歷史課、美術課或一般性的娛樂活動;在音樂聽賞過程中,僅從樂曲標題出發(fā),將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局限于場景描繪的淺層;在音樂表現活動中,只滿足于學生參與,不對演唱演奏方法、音準、音色、速度、力度等提出應有的要求。

這就在有意或無意間,忽略了音樂本體的存在及在此基礎上實施有效音樂教育的各種可能,致使音樂課堂教學游離于音樂之外。這類“脫離音樂教音樂”的現象,其結果必然導致音樂本體的失落,亦是造成部分學校音樂課教學質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對“音樂本體”的重視,倡導有效的、使學生真正受益的音樂教育,是在音樂課程10年實驗基礎上,對音樂教育規(guī)律認識深化的重要收獲。

建議四:重視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教學傳承。

“2011年版”音樂課標指出:“通過系統(tǒng)地學習母語音樂文化和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不同時代的作品,感知音樂中的民族風格和情感,了解不同民族的音樂傳統(tǒng),熱愛中華民族音樂文化,學習世界其他民族的音樂,理解音樂文化的多樣性”。通俗地講,“母語音樂”就是本民族世代相傳的、最具民族文化特征的音樂,是生活在本民族社會生活中自幼受到習染的民族傳統(tǒng)音樂。這就要求音樂教育工作者廣泛而有效度地從中國五大類傳統(tǒng)音樂(民歌、民族器樂、歌舞音樂、曲藝、戲曲)精粹中,發(fā)掘并將其轉化為適宜中小學生循序漸進學習、理解、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教學材料,使內含于其中的民族音樂文化基因,在廣大青少年聽覺記憶中存活。

對此,音樂課標中提出了一系列聆聽、了解、背唱、學唱等不同學習內容和方式的具體要求。此外還倡導“地方和學校應結合當地人文地理環(huán)境和民族文化傳統(tǒng),開發(fā)具有地區(qū)、民族和學校特色的音樂課程資源。要善于將本地區(qū)民族民間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