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是一種文化建構-哈布瓦赫《論集體記憶》_第1頁
記憶是一種文化建構-哈布瓦赫《論集體記憶》_第2頁
記憶是一種文化建構-哈布瓦赫《論集體記憶》_第3頁
記憶是一種文化建構-哈布瓦赫《論集體記憶》_第4頁
記憶是一種文化建構-哈布瓦赫《論集體記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

陶東風

社會學視野網

2011-01-25

哈布瓦赫的觀點可以概括為:對于那些發(fā)生在過去的、我們感興趁的事件,只有從集體記憶的框架中才能重新找到它們的適當位置。當這些框架變化的時候,相應的記憶變化就會發(fā)生?!斑@要么是因為我們不再關注它們,要么是因為我們已將注意力轉移他處?!笨谀撤N記憶的遺忘成者貧形,可由這些框架在不周時期的變遷來解釋。依靠環(huán)境、時間和地點,社會以不周的方式再現(xiàn)它的過去,這就是所謂的“移風易俗”。

“文化”和“記憶”這兩個術語目前在學術界已經高度流行。大約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文化記憶、集體記憶、社會記憶等已經超越醫(yī)學與心理學而成為科學、哲學、社會和文化研究中頻繁使用的術語?!病场敝鐣W家哈布瓦赫在這里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記憶一直以來都是集中在醫(yī)學與心理學領域并且受到生物學視角的支配,其在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領域的興起,有一個前提,即使“記憶”研究從生理學、心理學、精神病理學向文化學、人文學的轉向,而哈布瓦赫(MauriceHalbwach,)正是這個轉向的核心人物。有人這樣評價道:“哈爾布瓦赫決定性地否棄了關于記憶的生物學理論(它支配了上個世紀開始以來的爭論),轉而選擇了一種文化的闡釋框架,認為我們的記憶是社會地建構的。雖然神經心理過程無疑是我們的接受和保持信息的必要條件,但光是對于這些過程的分析不能令人滿意地解釋特定知識領域和記憶領域的構成。由此哈布瓦赫論記憶的代表作《論集體記憶》(法文版1952,英文版1992,中文版2001)就成為這個領域不可繞過的經典之作。

一、記憶是社會文化的建構

人的記憶是一種生理一心理現(xiàn)象,還是社會文化現(xiàn)象?應該從個體心理學的角度加以研究,還是從集體心理學、社會文化學的角度加以研究?記憶是一個人自己的事情嗎?一個人是否可以隨心所欲地調動和書寫自己的記憶?如果記憶是一種社會文化現(xiàn)象,那么哪些社會文化、文學形式因素(比如敘述慣例)會影響記憶的選擇和呈現(xiàn)?記憶有沒有或有多少真實性可言?記憶是一種對于過去經驗的復制和還原,還是一種摻雜了想象、幻想等因素的建構?

這些問題是記憶研究中的重要理論問題,自從法國著名社會學家哈布瓦赫的《論集體記憶》出版后,記憶研究的一個重要轉向就是從個體視角轉向了集體視角,從生理/心理學轉向社會學、文化學。哈布瓦赫指出:記憶是一個與他人、社會、環(huán)境緊密相關的現(xiàn)象。大多數(shù)情況下,我之所以回憶,正是因為別人(當然也可以是與別人或自己的某段經歷相關的自然景物)刺激、促動、激發(fā)了我;他們的記憶幫助了我的記憶,我的記憶借助了他們的記憶。哈布瓦赫寫道:“如果我們仔細一點,考察一下我們自己是如何記憶的,我們就肯定會認識到,正是當我們的父母、朋友或者其他什么人向我們提及一些事情時,對之的記憶才會最大限度地涌入我們的腦海?!薄?〕胎這一點得到了很多回憶錄作者的印證。比如:中國山西作家李銳談到,自己原先對父親關于他革命生涯的那些“酒后閑談”毫不在意,很少回憶起。但是,當他看到父親的好友李新寫的《流逝的歲月》時,情況發(fā)生了戲劇性的變化:“在李新叔叔的回憶中,忽然回想起父親曾經的酒后閑談,忽然清晰地看到那么多曾經不被我們理解,也不被我們確切了解的人和事,漸漸無痕的歲月忽然間波瀾驟起,久久難平?!?,[4]3(重點號引加)這個經驗之談說明,記憶首先不是生理現(xiàn)象,其次不是個體心理現(xiàn)象,而是一種與他人相關的群體一社會現(xiàn)象。一個人的記憶需要別人的記憶、群體的記憶的喚起。如果我們累計一下在一天之內,在我們與他人發(fā)生直接、間接關系的場合中被喚起的記憶數(shù)量,我們就會看到,在多數(shù)情況下,我們只是在與他人的交談中,或為了回答他人的問題,才訴諸回憶。而且,為了做出回答,我們要設身處地地把自己設想為與他人隸屬于同樣的一些群體。

這正是哈布瓦赫不滿意對記憶的個體心理學解釋的原因。在閱讀一些關于記憶的心理學著述時,哈布瓦赫發(fā)現(xiàn),認知心理學常常把回憶的主體視作孤立的存在,似乎要解釋他們的記憶活動,只需固守在個體層面,只需了解其大腦皮層的結構,或他們的無意識心理活動,至于個體與其同時代人之間、與社會文化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則完全不在考慮之列。對記憶研究領域這種生理主義和個體主義的反思和揚棄,是哈布瓦赫集體記憶(社會記憶)研究的起點。他針鋒相對地指出,記憶不是純個體現(xiàn)象,更不是純生理現(xiàn)象。探究記憶是否存儲在大腦或心靈中某個角落沒有什么意義,因為我的記憶對我來說是“外在喚起”的。我生活其中的群體、社會以及時代精神氛圍,能否提供給我喚起、重建、敘述記憶的方法,是否鼓勵我進行某種特定形式的回憶,才是至關重要的。〔3〕68楊9“人們通常正是在社會之中才獲得了他們的記憶的。也正是在社會中,他們才能進行回憶、識別和對記憶加以定位。”川68邢這個喚起、建構、敘述、定位和規(guī)范記憶的文化框架,就是所謂“集體記憶”或“記憶的社會框架”。特定的個人記憶能否被回憶起、以什么方式被回憶起,都取決于這個框架。這個框架使得某些回憶成為“能夠進行回憶的記憶”,某些則作為“不能進行回憶的回憶”、“不正確的回憶”被打人冷宮,被封存起來。

集體記憶或記憶的社會框架并不是個體記憶的簡單相加,不是一個數(shù)量的概念。記憶的社會框架不是一個空洞的形式,被動地讓個體的記憶來填充,相反,“集體框架恰恰就是一些工具,集體記憶可用以重建關于過去的意象”,而且,“在每一個時代,這個意象都是與社會的主導思想相一致的”。[3]7,也就是說,一個社會的支配性的意識形態(tài)和文化規(guī)范、社會禁忌,常常決定性地塑造了記憶的社會框架。因此,群體記憶的意識是個體通過把自己置于群體的位置來進行回憶,或者說,群體的記憶是通過個體記憶來實現(xiàn)的,并且在個體記憶之中體現(xiàn)自身。

二、過去是如何“重現(xiàn)”的:記憶的當下性

一個人總是多多少少保存著對自己過去生活的記憶,這些記憶在不同情況下通過不同的方式得到再現(xiàn)。記憶的反復重現(xiàn)建立了一種連續(xù)性關系,并建構了我們具有連續(xù)性的身份。沒有記憶的人不可能有自己的身份意識,喪失記憶就是喪失身份感,這個主題在文藝作品中并不鮮見。但記憶的重現(xiàn)不是重復,因為在我們生活的不同時期,這些記憶不可能不卷人不同的社會觀念系統(tǒng)當中,所以,記憶總是在不斷的建構和重建中修改著曾經擁有的形式、外表和意義。正如哈布瓦赫所說的:“這種記憶并非是動物化石中保存完好的脊椎,可以憑之就能重建包含它們的整體。(3〕52

對于記憶產生影響和施加約束的因素當然很多,也各不相同,我們很難完整地、明確地列舉這些因素。但是,有一點是明確無誤的,即與昨天的約束相比,今天的約束框架是更為重要的,我們總是從今天的社會環(huán)境、今天的需要、興趣和利益出發(fā)對過去進行重塑。在這個意義上,“過去不是被保留下來的,而是在現(xiàn)在的基礎上被重新建構的”。在重現(xiàn)過去的時刻,我們總會受到當前環(huán)境的影響。明了這點就能更好地理解這種記憶重塑機制的性質?!氨M管我們確信自己的記憶是精確無誤的,但社會卻不時地要求人們不能只是在思想中再現(xiàn)他們生活中以前的事件,而且還要潤飾它們,削減它們,或者完善它們,乃至我們賦予了它們一種現(xiàn)實都不曾擁有的魅力?!?,[3)91我們對于過去某個場景的回憶和描述,不會是一種被動的、每次都沒有差別的“重現(xiàn)”。實際上,我們是在積極地“重新合成這個場景,并將新的要素引人其中,這些新的要素是從當前所考慮的這一場景之前或之后的不同時期轉借而來的”?!病场?6比如,當我們在書寫70年代某個事件的記憶時,我們不可能不帶著此事件之前和之后,以及書寫的當下的觀念、價值尺度等等來描述和書寫我們對這個事件的記憶,而且這個觀念和價值尺度不可能不是社會性的、群體性的。〔5〕“先于(過去的)某個事件、人物的那些事件和人物已經孕育了它們,正如它們也已經孕育了那些隨后將會出現(xiàn)的事件和人物一樣。每當我們回溯到這些事件和人物,并對它們加以反思的時候,它們就吸納了更多的現(xiàn)實性,而不是變得簡單化。這是因為,人們不斷進行反思,而這些事件和人物就處在這些反思的交匯點上。,,(3]107

假如你是一個知青,你在粉碎“四人幫”前、粉碎“四人幫”初期和在今天對于自己的知青生活的回憶可能都是不同的,這不是你的過去變了,而是你看過去的態(tài)度和方式變了,是社會提供給你的整合和敘述過去的框架變了。粉碎“四人幫”初期,你和你的知青生活還沒有距離,還急于離開農村,急于回城,你無法把它浪漫化;而到了今天,你在城市里也有工作了,或者你很厭倦城市生活的小資產階級色彩,沒有理想瑣碎無聊,你或許成為了下崗工人,對改革開放牢騷滿腹,這個時候你的知青生活回憶就會大大地浪漫化?!缎》肌?、《濤聲依舊》等懷舊歌曲的流行就是明證。

哈布瓦赫指出,假如關于過去的記憶不斷地再次出現(xiàn),那是因為每一時刻社會都有使之重現(xiàn)的必要方式。這也許可以促使我們區(qū)分出兩種包含在社會思想之中的活動:一方面是記憶,指向過去;另一方面是“理性”活動,其出發(fā)點就“是社會此刻所處的狀況”,即現(xiàn)在。因此,記憶與現(xiàn)在的關系也就是傳統(tǒng)與理性的關系?!坝洃浿挥性谶@種理性控制之下才發(fā)揮其功能。如果一個社會拋棄或改變了它的傳統(tǒng),難道不就是為了滿足這種理性的需要,而且是在這種需要剛出現(xiàn)的那一刻去迎合它們嗎?’,

為什么傳統(tǒng)會讓步?為什么指向傳統(tǒng)的回憶屈從了社會為了當下而用于反傳統(tǒng)的理性反思?這是因為這種理性反思代表著社會在其現(xiàn)在的處境中對自身具有的意識?!八鼈兪且环N集體反思的產物……如果今天的觀念有能力對抗回憶,而且能夠戰(zhàn)勝回憶乃至改變它們,那則是因為這些觀念符合集體的經驗,這種經驗如果不是同樣古老,至少也是更加強大。’,閉3O5~

三、記憶的系統(tǒng)性與記憶聯(lián)合體

我們有各種各樣的記憶,有近期的,有遙遠的。記憶和記憶常常有“聯(lián)袂演出”的現(xiàn)象,其原因并非都是它們在時間上的鄰近性,而是由于它們是一個群體共有的思想總體的一部分,即它們在意義上的聯(lián)系。因此,“只要我們把自己置于特定的群體,接受這個群體的旨趣,優(yōu)先考慮它的利益,或者采取它的思考方式和反思傾向,那么,我們就會把自己的記憶匯人這個群體的記憶?!薄病?2刁3我在閱讀西方作者創(chuàng)作的關于二戰(zhàn)小說或電影時,常常非常積極地回憶起自己的“文革,’’經歷,雖然那些作品描述的記憶在時間和空間上離我都很遙遠。這是因為我和作品的作者擁有意義相近的歷史記憶。

記憶聯(lián)合體是一個群體得以凝聚成一個具有深度認同的共同體的重要原因。比如,在一個家庭中,家庭成員是否擁有共同記憶并不取決于他們名義上是不是屬于同一個家庭。名義上是同一個家庭的成員,各自之間很可能并不具有共享的家庭集體記憶。家庭中的長輩也很可能無法把自己的家庭記憶傳遞給自己的晚輩(我經??吹竭@樣的報道:80后、90后出生的孩子就父母或祖父母的家族記憶完全不感興、

趣,也不愿意分享)。這是家庭認同危機的非常重要的表征。只有當家庭成員中有一種實質性的團結感、認同感和歸屬感,他們才會樂于彼此分享記憶,最后組成共同的、分享的家庭記憶。

這個道理也適用于大于家庭的群體,比如民族。一個民族如果缺乏共同記憶,必然無法建立深層次的認同和團結。這是每個民族都必然珍惜自己的共同歷史傳說或祖先故事的文化原因。在一個普遍反思“文革”的時代,對于“文革”歷史的記憶將成為一個民族的普遍興趣。這樣的情況下,大家就形成了一個思想、觀念和興趣的共同體。在so年代初中期,經歷過“文革”的人經常回憶“文革”,分享彼此的“文革”記憶,“文革”于是成為一種集體記憶。但是這種情況并不必然出現(xiàn)。個體對“文革”記憶的態(tài)度取決于是否有一個鼓勵反思和直面“文革”的思想集體或集體思想氛圍,或主導意識形態(tài)。如果沒有,如果集體思想氛圍,或主導意識形態(tài)鼓勵遺忘“文革”,忌言“文革”,那么,出于趨利避害的動機,絕大多數(shù)人會選擇遺忘或回避“文革”記憶。90年代初以來中國大陸的情況就是這樣關于記憶的系統(tǒng)性,哈布瓦赫指出:“記憶事實上是以系統(tǒng)的形式出現(xiàn)的。而之所以如此,則是由于,記憶只是在那些喚起了對它們回憶的心靈中才聯(lián)系在一起,因為一些記憶讓另一些記憶得以重建。但是,記憶聯(lián)合起來的諸種模式,源自人們聯(lián)合起來的各類方式。只有把記憶定位在相應的群體思想中時,我們才能理解發(fā)生在個體思想中的每一段記憶。”[s]93這一點充分說明,關于歷史上的一個重要事件或經歷,比如“反右”記憶、“文革”記憶,是一個記憶系統(tǒng)、記憶網絡、記憶聯(lián)合體,不同的個體關于“文革”的記憶不是互不關聯(lián)的,而是要么一起出現(xiàn),要么一起湮沒。這取決于群體對它的態(tài)度。其次,一個人對于同樣一件事的記憶在不同的群體中會有不同的聯(lián)合方式或意義取向。比如,在一個懷舊的群體中,大家都會回憶起知青生活的美好的一面,并使得這種回憶獲得一種相似的意義指向。

這里所涉及的個體記憶與群體記憶的關系。我們說個體記憶是群體記憶的一個部分或一個方面,這不僅是因為個體是群體記憶的組成部分,更因為個體常常從群體思想觀念的角度出發(fā)來理解和闡釋自己記憶的意義,或者說,他從群體那里獲得了理解和闡釋個人記憶的框架,個人記憶的意義就是在這個框架中得到闡釋。“對于每個印象和事實而言,即使它明顯只涉及一個特定的個體,但也留下了持久的記憶,讓人們仔細思考它,也就是說,它與我們得自社會環(huán)境的思想聯(lián)系在一起。事實上,如果人們不講述他們過去的事情,也就無法對之進行思考。而一旦講述了一些東西,也就意味著在同一個觀念體系中把我們的觀點和我們所屬圈子的觀點聯(lián)系了起來?!?,[3]94對于發(fā)生在某個特殊個體身上的事情,比如一個知青的插隊經歷,當事者以及其他人怎么理解其特殊含義?這常常取決于你接受了哪個群體的思想方式。如果你接受了新啟蒙知識分子那種反思和批判“文革”的思想方式,那么,你很可能就會賦予你的插隊經歷以否定的和消極的意義(比如傷痕文學和反思文學);如果你接受了“新左派”群體的思想方式,則你可能把它浪漫化和詩意化,逃學、打老師、寫大字報等被浪漫化為對所謂現(xiàn)代資本主義官僚體制的反抗。

因此,“集體記憶的框架把我們最私密的記憶都給彼此限定并約束住了”。〔3〕94每個過去事件的當事人是依據(jù)它所處的群體精神狀況和思想態(tài)度來“決定”是否要回憶“文革”的遭遇以及如何理解這個遭遇的。

結束語

總之,哈布瓦赫的觀點可以概括為:對于那些發(fā)生在過去的、我們感興趣的事件,只有從集體記憶的框架中才能重新找到它們的適當位置。當這些框架變化的時候,相應的記憶變化就會發(fā)生?!斑@要么是因為我們不再關注它們,要么是因為我們已將注意力轉移他處(分心往往只是刻意注意別的事情的結果,而遺忘則幾乎又總是由分心造成的)?!盵3]某種記憶的遺忘或者變形,可由這些框架在不同時期的變遷來解釋。依靠環(huán)境、時間和地點,社會以不同的方式再現(xiàn)它的過去,這就是所謂的“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