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豐儺舞的藝術特性_第1頁
南豐儺舞的藝術特性_第2頁
南豐儺舞的藝術特性_第3頁
南豐儺舞的藝術特性_第4頁
南豐儺舞的藝術特性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南豐儺舞的的藝術特性摘要南豐儺舞被譽為“中國古代舞蹈活化石”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它經過漫長歷史的沉淀,以及后人的不斷挖掘、研究和創(chuàng)新,使南豐儺舞的藝術特色更加濃郁,也同樣體現了南豐儺舞在贛儺中堅不可摧的重要地位和研究價值。通過對贛南南豐儺舞藝術特性的淺析,宏觀的分析了南豐儺舞的歷史發(fā)展和藝術特色,也希望通過系統的整理使傳統藝術的骨髓通過民間藝術這一古老的載體得以傳承和發(fā)展。關鍵詞:南豐儺舞;藝術特性;戲??;中國舞蹈目錄引言 引言中國儺戲研究會長,著名戲劇理論家曲六藝先生說;“石郵”儺的確是我國已知現存最古老的儺品種。南豐儺舞已譽為“中國古代舞蹈活化石”,南豐縣亦被譽為“儺舞之鄉(xiāng)”南豐有儺,自漢開始。南豐西溪鄉(xiāng)余氏重修族譜內<<金砂余氏神辯記》以及《周禮.夏官》可知當時“儺是為靖妖驅疫而”舞的.唐承漢制宮庭儺祭規(guī)模更大,唐玄宗頒布的<<開元禮>>對州縣儺儀作了具體規(guī)定。在南豐,人口的遷徙促進了儺舞的發(fā)展.宋末元初,南豐人劉鏜寫的《觀儺>>詩曰;鼓聲淵淵管聲脆,鬼神變化供劇戲,詳細描繪了當時儺烏軍在南豐演出情況。明代,民間儺十分活躍,儺舞已突破“索室驅疫”的儺儀范疇,形成娛人娛神的舞蹈自清以后南豐儺舞有的受到其他文化的滲透,將戲劇表演,武術動作融合于儺舞表演之中,有的從傳奇小說,神話故事及民間傳說中汲取內容創(chuàng)作新節(jié)目,建國以后儺舞在國家的重視下再展新姿,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南豐儺舞得到迅速發(fā)展,儺儀也得到保護.一、南豐儺舞的藝術概況南豐儺舞俗稱跳儺,是沿襲古代驅鬼逐疫的儀式“驅儺”,歷經漫歲月,不斷改革、創(chuàng)新,逐漸演變而成的傳統民俗舞蹈。江西南豐有儺,自漢開始。南豐儺舞因其動作簡樸、剛勁,保持較多的原始風格,故被《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江西卷》譽之為“中國古代舞蹈活化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儺是歷史悠久的一種具有宗教性和藝術性的社會文化現象。南豐儺舞有“中國古代民間舞蹈活化石“之稱。據記載,漢初,長沙王吳芮傳儺于南豐西鄉(xiāng)一帶。唐開元八年(720年),南豐縣治遷今所,其時頒布的《大唐開元禮》,對南豐儺的傳播起到了促進作用;宋代是南豐儺的發(fā)展時期,宋室樂藝伎和流散藝人帶來京都的文化藝術,使南豐儺戲趨于成熟;明清兩代,南豐儺進一步完善,清后期,受戲曲影響,”鄉(xiāng)儺“進一步娛樂化,編演了許多新的儺舞節(jié)目。新中國成立前夕,南豐已有儺班上百個,散布于各鄉(xiāng)鎮(zhèn)。南豐儺舞,俗稱"跳儺",是沿襲古代驅鬼逐疫的儀式"驅儺",歷經漫歲月,不斷改革、創(chuàng)新,逐漸演變而成的民俗舞蹈。追本溯源,從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開始,就有關于“儺”的記錄,殷墟甲骨卜辭中有"寇"字,是在室內以殳(古兵器)擊鬼之形。甲骨文中有關"舞"字的記載中有"魃"字,是一人頭戴假面具的形象;說明商代以前就有戴面具的驅鬼逐疫的儺祭舞蹈。以后《論語》、《呂氏春秋》、《周禮》都有記載?!逗鬂h書·禮儀志》中有關儺儀的記敘較詳細。漢代張衡的《東京賦》中也描寫了儺儀儺舞的情形。自漢至唐,儺舞都為驅疫鬼的一種祭祀性舞蹈。宋代后,儺舞增加了娛人成分,并逐漸向戲劇化方向發(fā)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南豐儺舞得到迅速發(fā)展,儺儀也得到保護,為弘揚民族文化,南豐儺舞青春煥發(fā)。1985年,南豐儺班多達108個。同年,周家堡儺班世人周禾仂被中國舞蹈家協會吸收為會員,并當選為中國舞協江西分會第二屆理事;從1986年以來,縣文聯和縣文化館聯合開展儺舞普查,并于當年完成《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南豐儺舞資料冊>的搜集整理工作,其中《開山》(石郵班)、《雷公》、《和合》、《紙錢》、《儺公儺婆》、《劉海戲蟾》、《小尼姑下山》7個節(jié)目編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江西》;《開同》、《金剛》、《財神》、《魁星點斗》等16個節(jié)目編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撫州地區(qū)》;1989年6月橋背鄉(xiāng)水南村成產農民儺舞藝術團;同年9月,南豐儺舞《儺風》赴北京參加第二屆中國藝術節(jié)并獲獎;1992年,中國舞蹈家協會江西分會、南豐縣文聯和南豐縣三溪鄉(xiāng)政府聯合組織的三溪鄉(xiāng)石郵村儺舞蹈演出隊,為參加"廣西儺戲國際學術討論會"的國內個戲曲、舞蹈研究專家舉行專場演出,再次震動"儺壇"。中國儺戲研究會長,著名戲劇理論家曲六乙先生說:"石郵儺的確是我國已知現存最古老的儺品種"。南豐儺舞已譽為"中國古代舞蹈活化石",南豐縣亦被譽為"儺舞之鄉(xiāng)"。二、南豐儺舞的表演特點(一)舞蹈形態(tài)特征1.“跳竹馬”淳安排嶺有所汪公老佛廟,傳說他是方臘的軍師,方臘未采納他的計謀,所以兵敗南山。汪公仙逝后百姓就尊他為佛來祭供,祈求他來保護百姓的安寧和五谷豐登。汪公老佛見明太祖的坐騎糟蹋莊稼,就相勸它愛護莊稼??蛇@坐騎驕橫跋扈,置之不理。汪公老佛怒從心起,出掌將坐騎朝廟門一擊,坐騎立即被粘貼在廟門上,成了沒有生命的馬形圖像。明太祖知曉此事,知道理虧。真誠地祭拜汪公老佛,深表自己的內疚和過錯,汪公老佛念明太祖知錯能改,就托夢于他,賜好馬一匹,拂曉送到門口。明太祖起早來看,見是一匹竹扎架子彩紙糊的馬。頓時生氣,揮鞭就打,誰知它竟是匹神馬,昂首長嘶,疾風快馳。明太祖朱元璋就騎著這匹坐騎打敗元軍,坐上皇帝寶殿。以后老百姓就照著這匹神馬的模樣,用竹篾編制竹馬,逢年過節(jié)用做祭供祖宗,以求平安。作為一種傳統民間藝術,最早的竹馬,竹篾編,糊彩紙,腹中點蠟燭,只是祭具。后不斷改進翻新,搬上舞臺。道具用紅綠黃白黑五色布纏身,分前后兩節(jié),吊扎在人的腰間,像人騎著馬,自由地翻騰跳越,表演跳竹馬,分生、旦、丑等角色。正衣騎紅馬,青衣騎黃馬,小生騎綠馬,花旦騎白馬,小丑騎黑馬。2.“跳和合”“跳和合”主要由扁鼓、金鑼、銅鈸等民族打擊樂器的伴奏下,由兩位頭戴笑口常開的大頭娃娃面罩、身穿卡通式鮮艷彩服、分別妝扮成“和仙”與“合仙”的大人或小孩踏樂起舞、造型定格、翩翩云游。其中,“和仙”手持一柄巨大的荷葉,“合仙”手捧一只螃蟹輪廓外形的木盒,意為“和(荷)諧(蟹)合(盒)好”。舞蹈語匯主要是一些極富夸張色彩的跑跳、躍跳和蹦跳等動作,只要能跳出歡樂喜人的喜慶氣氛并合乎樂曲節(jié)奏就行。3.“跳八仙”跳八仙是江西東部的南豐縣與崇仁縣一帶的傳統民俗舞蹈,屬于儺舞的一種。八仙是中國家喻戶曉的道教神仙,自唐以來,八仙有多種組合,到明代小說問世,八仙基本定型為:鐵拐李、漢鐘離、呂洞賓、張果老、藍采和、何仙姑、韓湘子、曹國舅。八仙雖不是同一時代的人,但具有廣泛的代表性:男女老幼,富貴貧賤,社會各色人等都能找到自己的知音。因而不僅八仙的故事、戲曲、小說都受到群眾的歡迎,而且儺舞“跳八仙”也成為鄉(xiāng)民喜聞樂見的形式。(二)舞蹈風格特點1.表演風格儺舞表演大都以節(jié)目形式進行。南豐儺舞的節(jié)目數量繁多,計有70多個,主要有《開山》、《魁星》、《財神》、《雷公》、《紙錢》、《金剛》、《和合》、《儺公儺婆》、《鐘馗醉酒》、《張?zhí)鞄熣賹ⅰ?、《孫悟空出世》、《小尼姑下山》、《跳凳》、《借扇》、《偷仙桃》、《觀音坐蓮》、《捉鯉魚精》等,其中,以大儺班節(jié)目最多。南豐儺舞的舞蹈語匯為人鮮見。儺諺云:“發(fā)怒晃頭笑抖肩,手舞足蹈順一邊,快慢緩急看人面(指角色),一舉一動合鼓點?!迸c其他民間舞蹈對稱性動作相反,儺舞動作律動不受人體動作規(guī)律制約,由于舞蹈表情由面具表情而固定,無法表現多樣化,使得舞蹈的另一基本要素———節(jié)奏顯得更加明顯。許多表現英雄神將的獨舞和雙人舞,都是力度強、速度快、幅度大,具有粗獷豪放、雄健明快的風格。儺舞的腳部動作與我國古代舞蹈動作“禹步”接近,巫舞特征很濃。南豐儺舞通常有五種巫步、四種手決。瘸拐病足:雙腿稍作彎曲,一瘸一拐,一前一后進行,猶如“禹步”病腳步伐。左右并步,左腳向左腳前方邁一步,右腳向左腳靠攏一步;再右腳向右腳前方邁一步,左腳向右腳靠攏一步;前后接步,腳比著腳走,左右腳相接,像“行云”一樣。搭地畫諱:在神壇前,天井邊以及出殿門后路上,拐彎處都要用右腳搭地畫諱,以步伐召役神靈。這種“跳儺”的舞蹈動作規(guī)律和步伐方位在南豐的各村落實質是相同的,跳儺的舞臺調度也基本統一。此種舞臺調度也就是上述的步伐用“走八卦”的方位完成。以跳“四方”為主,或跳“六方”、“八方”。每方要跳完一套動作才能換方,換方跳出后重復第一方的全套動作。方位面向必須背北朝南,也就是先上方后下方,傳統的俗語叫“子午向”?!扒痹谏?,為天為大,象征堅剛,天地為尊,君、父、夫屬于此“陽”的范疇;“坤”在下,為地為卑,象征柔順,故將臣、母、妻納入此“陰”的范疇。表現女性的舞步是十字碎步,細碎而急促。跳儺舞時,舞者的手部動作常出現道教所用的手訣。南豐儺舞的手訣常見的有四種,分別是香火訣、華光訣、黑暗訣、大金牌。這些晃頭、抖肩、釣腳、彎手、訣指、彈腕、順拐等特異性的舞蹈形態(tài),歸結于人類宗教感情和臆想創(chuàng)造的需要。其萌生時無其他舞蹈形態(tài)的規(guī)范參照,卻體現出以形達意的超凡神韻。配以面具與服飾,在儺祭活動中給觀眾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神鬼情狀的經驗美學審美效應油然而生。南豐石郵村鄉(xiāng)儺最具典型。筆者采風時,完整地記錄了石郵村儺舞表演情形。獨舞節(jié)目《開山》是大儺班必備的節(jié)目,每次都是首演節(jié)目。開山是古儺中方相氏衍化之神。表演者面戴開山神面具,右手持鉞斧,左手做“香火訣”手勢,舞姿粗獷剛勁、徐疾有致。段落動作上有獅子開口、推天門、跺跳步、單擊鼓、雙擊鼓、磨鉞、試鉞、觀鉞、彈訣等,運動時講究屈圓、緩慢,柔中帶剛,剛中含柔。尤其是執(zhí)斧幾招,上劈下砍,左拉右擋,進退蹦跳,顯得獰厲、詭譎?!犊屈c斗》是安排在《開山》后表演的節(jié)目,它隱喻讀書人高中榜首。舞蹈形態(tài)更是與眾不同,魁神右手執(zhí)筆,左手捧斗,擺臂撇腳,肩腰扭動。舞時交叉出手,緩蹲速起,時而擰身俯瞰,勾腿繞腳,以筆“注斗”;時而立身仰首,伸手運筆,點中試者。其“對斗”、“倒斗”動作,一腿屈膝而立,另一腿彎曲后抬,身子側探,右臂彎至額前,左手握斗從下慢慢抬起,筆尖對斗,蓋緣于“取之字形,為鬼舉足而起其斗”(顧炎武《曰知錄》),舞蹈亮相構成“魁”字的字意,舞姿剛柔相濟,瀟灑飄逸?!都堝X》是石郵大儺班獨有的節(jié)目。石郵村民說,他們的“紙錢神”一直沿用“紙錢”名稱和用紙錢做道具,從古至今從未改動過。紙錢神的面具造型上描繪著金色的烈焰眉毛,這正是“紙錢神”的象征符號。舞姿古拙遒勁,神秘難測。有看凡間、跳靈、生靈、放靈、默靈、介靈、超靈、祝靈等舞蹈動作。手臂運動過程中帶有一股內在的梗勁,如“推彈”,有一瞬間下臂推出又急速收回的動作,“香火訣”中的中指、無名指彈出又收回,同時在梗勁中又產生一種反彈力,使推出的臂、彈出的手指能迅速收回原狀,給人一種鬼蜮黠形的神秘感受,這是其他舞種無法表現的藝術氛圍。2表演面具灘面具象征著神抵,也是驅疫的符號。南豐灘藝人根據自己想象,將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圖騰崇拜融合在一起,模擬出一個個灘神。他們以刀代筆,雕刻出千容百面的人物形象。南豐灘面具一般用樟木、楊木、梓木雕刻,習慣于明亮新鮮的單純色。表演者戴不同面具,配上不同音響節(jié)奏,可以刻畫出不同l}格的人物。二是帶有巫舞特征。南豐灘舞包含禹步手訣,有五種巫步和四種手訣。步伐用“走八"的方位完成,一般是跳“四方”。方位面向須背北朝南,即先上后下,“乾”在上,為天為大,代表剛健,“坤”在下,為地為卑,代表柔順。舞者手部常出現道教手訣,這些奇異的舞蹈形態(tài),源日、們宗教情感的需要,呈現出以形達意的超凡神韻。三是具有很強的節(jié)奏。灘舞表演者戴著面具,雖然面部表情無法實現多樣化,但灘舞的節(jié)奏比較鮮明。很多表現英雄神將的南豐灘舞,都有力度強、幅度大、速度快的特點,呈現出明快、豪放的風格。在南豐獨舞節(jié)目《開山》中,表演者左手做“香火訣”,右手持錢斧,左拉右檔,上劈下砍,進退蹦跳,具有很強的節(jié)奏感。3表演道具跳灘舞必穿灘服,人們通過這種方式創(chuàng)造出活靈活現、神秘莫側的灘世界,來實現人神溝通的目的。灘服是人們對生活的再創(chuàng)造,表現出南下人民的獨特認知和審美體驗。南豐灘舞服飾有很強的地域性,南豐特定的地理環(huán)境滋生著特定的生活習俗,灘舞服飾是在特殊的場合和環(huán)境下穿戴的,與其他服飾有很大區(qū)別。灘服強調人物角色身份,從選材到設計都體現了南豐藝術家獨特的藝術表現力。與其他地區(qū)的灘服相比,南豐灘服更加簡潔與樸實,充分凝聚了人們淳樸的精神風貌。當地灘服形制自古以來一脈相承,主要是三種:“赤嘖”(紅頭巾)、“綠精衣”(綠袖套)和“朱裳”(紅褶子)。南豐灘服色彩單純明快,講究色彩的對比,以紅為主,黃、綠相間,它的款式、飾物、圖案都具有一定的視覺沖擊力,給人賞心悅目的感覺。歷代南豐灘月賭仔以紅色為主,表演者用紅頭巾包頭,因為自古以來灘舞藝術家都認為紅色喜慶吉祥,能辟邪。南豐最古樸的灘服是紅花布開襟窄袖衫,此服飾衣背后腰開又,圍上紅花布長腰裙。南豐灘服紋樣紛繁龐三、南豐儺舞的文化特色(一)承繼儺文化儺樂、儺服、儺具是贛儺文化的重要內容,形制不一,各有特色,而南豐更為豐富多彩:從伴奏音樂說,儺儀音樂保留了"以樂通神"、"擊鼓逐疫"、"以樂送神"的古禮樂制;儺舞音樂則吸收民間音樂和戲曲音樂有很大發(fā)展,除了鑼鼓伴奏外,還有鼓吹樂、吹打樂、絲竹樂形式,有幾十個曲牌可供選擇,音樂表現力非常豐富。從儺舞服飾說,一方面?zhèn)鞒辛斯艃?赤幘"(紅頭巾)、"朱裳"(紅裙子)、"綠鞲衣"(綠袖套)舊制,一方面又發(fā)展了宋儺"繡畫色衣"的特色,有紅花衣裳制、紅袍馬甲制、花衫紅褲制、戌服披甲制、戲曲服飾制等多種樣式。從儺事器具說,有兵器軍具、法事器具、燈燭炮仗、食物供品、生活用具五大類上百種,既延伸了古儺武裝驅疫道具,又體現了古代文明禮制,更反映了社會生活變化。此外,各地的儺俗和儺的民間傳說、故事、神詞、贊詩、喜歌、吉語、楹聯、題匾、靈符、咒語,同樣是贛儺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二)舞融合了上古神話傳說南豐儺舞融合了上古神話傳說。有的神話直接與儺有關,如顓頊時儺以驅疫鬼之子神話、神荼郁壘縛鬼飼虎神話、黃帝殺蚩尤以其形厭邪魅神話、黃帝以次妃嫫母為方相護喪神話等。有的神話節(jié)目反映了上古人類與自然斗爭和社會斗爭,如贛儺中《開天辟地》的盤古神話、《后羿射日》的羿射十日神話、《儺公儺婆》的伏羲女媧創(chuàng)生神話、《二郎發(fā)弓》的高求子神話、《跳白》的白澤神獸言鬼神之事神話、《跳判》的鐘馗不同來歷神話、灌口二郎神部將《解儺》逐疫的李冰治水神話,以及《猴子懸梁》、《猢猻與蟾》、《捉猿精》、《孫悟空》反映的猿猴圖騰神話等等。贛儺中的神話傳說,折射了中國古代歷史文化影像。(三)蘊含了戲劇發(fā)生和發(fā)展因素南豐儺舞蘊含了戲劇發(fā)生和發(fā)展因素。宋代朱熹說過:"儺雖古禮而近于戲。"在南豐,南宋不僅有《觀儺》詩描寫的早期儺戲演出,還有迄今為止最早移植"永嘉戲曲"的記載;南豐宋代傳入的清源真君儺神,是明代湯顯祖記載的宜黃戲神;南豐廣泛流行的儺舞與新田孟戲,與廣昌明代流傳的孟戲有千絲萬縷的關系;贛地開新戲臺儀式,吸收了贛儺祭祀儀式;地方戲演出前的《加官》、《魁星》、《靈官》,分明來自儺舞;贛儺的《目連救母》、《古城會》、《天門陣》、《水漫金山》等節(jié)目,又引自戲曲或木偶戲。這些,為儺戲藝術研究提供了鮮活材料。(四)吸附了中國民俗文化南豐儺舞吸附了中國民俗文化。鄉(xiāng)儺與民俗結合形成儺俗。贛儺習俗包括物質儺俗、社會儺俗、精神儺俗等多種文化事象,如儺廟裝飾、宅院驅邪、儺服求子、儺飯禳災、儺名辟疫、儺舞祝壽、儺事禁忌、方相送喪等等。贛儺多在春節(jié)期間活動,民俗文化更濃。在南豐,上百個儺班出坊跳儺,送福迎祥,娛神娛人,聯絡族眾,和諧鄰里。元宵前后,鄉(xiāng)民又將儺舞、儺儀與戲曲演出、燈彩游藝、民俗禮儀等結合起來,縱情歡愉,宣泄情感,滿足了廣大群眾對美好未來的企盼。(五)還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傳承體系南豐儺舞還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傳承體系。鄉(xiāng)儺是農耕文化的產物,參與者都是農民,僅南豐就有3000多農民藝人,按各村情況組成族儺班、村社班、私家班。弟子不限,既有5人一班,也有24人一班,大家和睦相處,平等相待。為首者或按資升遷,或眾人推選,或抓鬮確定,有大伯、正印、頭首、坐案、老座、儺長等稱呼。管理方法因地制宜,有族姓世襲、輪流負責、共同參與等多種形式。結語南豐儺舞表演動作剛勁古拙,音樂質樸,神詞、贊詩、符咒、傳說故事內容豐富,極具原生態(tài)特征。因此,1996年,國家文化部召開“中國民間藝術之鄉(xiāng)命名大會”,南豐縣被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xiāng)(儺舞藝術)”,成為我國第一個傳統儺文化代表;2006年,文化部確定“南豐儺舞”為我國“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文化部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將“南豐儺舞”列入預選名單中。無疑,這對南豐儺舞的傳承和保護具有重要意義。然而,一種民族文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