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牧丹亭》的文化底蘊_第1頁
論《牧丹亭》的文化底蘊_第2頁
論《牧丹亭》的文化底蘊_第3頁
論《牧丹亭》的文化底蘊_第4頁
論《牧丹亭》的文化底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哈爾濱師范大學成人高等教育畢業(yè)論文論文題目:專業(yè):漢語言文學班級:姓名:指導教師:職稱:完成日期:目錄摘要第一節(jié)文化沖擊下的《牡丹亭》第二節(jié)“至情”的文化意蘊 第三節(jié)二重人格心理意象的深層文化內涵第四節(jié)結語生死戀歌《牡丹亭》的文化意蘊【摘要】:湯顯祖的《牡丹亭》以其虛幻復合的藝術情景與豐厚奇特的文化,歷來引起人們極大的審美興趣。本論題主要從文化沖擊下的《牡丹亭》、“至情”的文化意蘊、杜麗娘二重人格心理意象的深層文化內涵等三個方面把握作品的文化意蘊,以期得到更多的審美感受和啟示?!娟P鍵詞】:《牡丹亭》;文化意蘊;至情文化;心理意象;文化內涵《牡丹亭》是我國戲劇史上一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傳奇作品,對后世影響極為深遠。它成書于萬歷二十六年,是湯顯祖晚年的開始,這時他對社會生活和宦海風波已經閱歷很深,而他的熱情未退,依然保持著當初的鋒芒,由于創(chuàng)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將詞賦家的文采和詞藻深化為劇中人物心理和情節(jié)結構的藝術美。這是他創(chuàng)作的絕好時機,劇作家正處于旺盛的藝術生涯頂點?!赌档ねぁ肪褪窃谶@樣的背景下產生的,它是一部宏偉大作。不僅在思想上體現了“以情勝理”的時代要求,而且在內容上它所表現的與封建禮教根本對立和對自由愛情執(zhí)著追求的精神,幾百年來,一直深深地感動著眾多的讀者和觀眾。本文就是站在這個角度來分析其文化意蘊的。一、文化沖擊下的《牡丹亭》《牡丹亭》中反映出來的“崇情反理”這一主旨是與湯顯祖生活的時代密切相關。中國封建社會發(fā)展到明代中后期,其內部矛盾日益尖銳,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已緩慢地萌發(fā)出了某些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因素,市民階層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也開始在社會上發(fā)生相當大的影響,觀眾的審美情趣在不斷地擴展,人性解放的呼聲也越來越強烈,所以傳統的程朱理學已難以像原來那樣起到維系人心、鞏固封建統治秩序的有效作用。于是,在一部分知識分子中出現了一股懷疑程朱理學絕對權威的思想,并進而對程朱理學“以情致理”的理論發(fā)出了某種抗議和批判,王陽明心學理論的出現是一個重要的標志。 王陽明的心學興起是在正德、嘉靖兩朝交接時期,他的心學高揚主體精神,反對盲目崇拜經典和偶像,主張用自己的頭腦去審視一切,他心學的內涵是將“良知”賦予每一個有生命的個體,論證人人都有成為圣人的可能,他說:“良知是造化的精靈。這些精靈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真是與物無對。人若復得他完完全全,無少無虧,自不覺手舞足蹈,不知天地間更有何樂可代?!彼摹傲贾闭f把儒釋道三教弄的儒非真儒,佛非真佛,老非真老。在那個長期被程朱理學所禁錮的學術僵化時代,他的心學產生了思想解放的啟蒙作用,深刻地影響了晚明戲劇家的人格心態(tài)。湯顯祖、馮夢龍等在王陽明心學的鼓舞下,把他所鼓吹的“良知”置換為人與生俱來的“情”。湯顯祖說:“人生而有情,思歡怒愁,感于幽微,流于嘯歌,形諸動搖,或一往而深,或積日而不能自休”于是產生藝術。因為戲曲能暢達地表達人情,所以舞臺上能“生天生地、生鬼生神,極人物之萬途,攢古今之千變”,能使“天下人無故而喜,無故而悲?;蛘Z或默、或鼓或疲?;蚨嗣岫牐蜷_懷大笑?!边@就是王陽明所說的“自不覺手舞足蹈,不知天地間更有何樂可代”。然而明代統治者標榜“理學治國”,現實社會的發(fā)展卻證實著一個事實,程朱理學并不能為社會帶來穩(wěn)定,新舊觀念的沖突廣泛滲透到社會生活的一切領域。從王陽明到李贄、袁宏道等人,以人性復蘇為基本特征的人文主義思潮,形成一股沖擊程朱理學的巨大浪潮。李贄的“童心”說以及王陽明“心學”的出現,都表明程朱理學的危機。社會的“治”不在于被程朱設定為存在于人的主體之外的“理”而在于主體自身的“心”?!靶膶W”反對把倫理道德同人的需求和欲望對立起來,大力標舉人性意識,肯定了符合自然和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人欲”。湯顯祖與心學人士的郊游密切,特別與明代學界二位重要的思想家羅汝芳、李贄都有著密切關系,王陽明對“本心”的強調,以及李贄對“良知自然”的提倡都對湯顯祖產生過深遠的影響,他的主情說以“心學”思想為基礎,與徐渭、李贄、公安三袁等人都要求創(chuàng)作從真情實感出發(fā),反對矯揉造作,這正是當時經濟發(fā)展、市民思想活躍在文藝上的反映。 王陽明的心學像一顆精神的原子彈,由它掀起的個性思潮沖擊了思想文化的各個領域,它直接推動了晚明文藝領域的尊情崇俗的風潮,特別是明中葉以后的市明文學,渲染情欲、情愛、讓人看到“天理”后面隱藏著的種種罪惡,人們開始對自己的生命、意志、命運有了新的發(fā)現和把握,《牡丹亭》就是這股文學潮流的產物。 二、“至情”的文化意蘊 “至情”的內涵是杜麗娘這位女性形象以其貫通生死虛實之間,呼喚著人的精神自由與個性解放?!赌档ねぁ分斜憩F出來的“以情抗理”,反對處于正統地位的程朱理學,肯定和提倡人的自由權利和情感價值,這種思想體現在杜麗娘身上,更多的人看到的是女性對情欲的追求和斗爭,而不僅僅是對愛情的忠貞和堅守。這種情超出了男女愛情的范圍,當封建統治者所謂的“理”成為“情”的桎梏“情”時,“情”必然要突破“理”的束縛,出生入死爭取最終勝利。因而“至情”的象征物表面上看仍然是靈魂相隨和起死回生,但由于“情”的內核不同,起死回生、傷春而亡不僅僅象征男女之情的勝利更象征著人性的解放和勝利,所以“至情”的象征物也就有了一種新的文化意蘊。首先表現為“起死回生”與審美需求。戲曲的的大眾娛樂的世俗化屬性,決定了人們對《牡丹亭》的觀賞解讀,往往停留在故事表層框架之中。光彩照人的千金小姐游園傷春,感情生夢,因情而死,為情復活,最終才子佳人奉旨完婚。整個故事有頭有尾,有喜有悲,雅俗共賞,美善兼宜,其中綺麗繾綣的夢中情緣,冥?;秀钡娜斯硐鄳伲摶秒x奇,生動有趣,實為廣大欣賞著所喜聞樂見此劇的主干情節(jié)“還魂再生”原有所本,系綜合前代有關還魂再生的一些小說戲曲再創(chuàng)造而成。只是湯顯祖在對“還魂再生”這一原型題材的承傳創(chuàng)新中,突出的表現了他對現實人生、社會理想以及關于“情”的全部哲理思考。評論《牡丹亭》,人們往往首先從杜麗娘因情而死、由情復活的故事情節(jié)中,領會和感悟到湯顯祖有關“至情”的論述“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著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盵1]從《牡丹亭》的接受史可以看出,這種“至情”觀以及對它的闡釋解讀,影響深遠。人們談論《牡丹亭》的還魂主干情節(jié)往往會提及唐人陳玄佑的《離魂記》傳奇,這本傳奇小說的結尾說“玄少常聞此說多而異同或謂或虛,大歷末,遇萊蕪縣令張仲規(guī),因備述其本而說極備細,故記之”??梢姟半x魂”故事本來就是民間傳說,所以在口頭上“多有異同”。它實際上反映的又是一種普遍的民俗信仰現象。也只有在這種民間深層文化背景中,我們才能理解《牡丹亭》這類還魂再生的故事題材,對古代大多數欣賞者來說并不是需求證的知識性問題,而是在想象中愿不愿意相信的問題,現實中的生活愈是不幸福,愈是無力改變現狀,愈在這創(chuàng)造出的審美天地中去獲得精神上的解脫,情感上的慰藉,去“現實”自己對人生幸福的追求的理想。現實中有太多的如杜麗娘般的青春少女,因封建禮教的摧殘失去了寶貴的生命,人們在痛苦之余,多么希望她們能夠活過來,并享受生命應有的歡樂;更何況看戲本就是難得的娛樂,大家都圖個吉利喜慶??梢娙藗冋浅鲇谒麄冏约簝刃木袂楦械男枰?,才不自覺地掩飾和回護著這類虛幻的觀念而無數次重復相似的審美經驗又使它們更加信以為真?!赌档ねぁ分杏幸庾R地讓杜麗娘“一靈末歇,潑殘生堪轉折”[2]以使人們從杜麗娘生生死死的追求中,從他所精心創(chuàng)造的藝術幻境中,去感悟、他極力宣揚的情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并以“至情”去挑戰(zhàn)當時的宋明理學。 其次通過“傷春而亡”的悲劇內核,展現出杜麗娘游園傷春,一夢而亡,的深層悲劇文化內涵。這一悲劇沒有通常戲劇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jié),也沒有緊張激烈外部矛盾沖突,但卻令古代無數“有情人無不噓唏欲絕,恍然自失”。尤其在青年知識女性中所起巨大的反響,是以往文學作品中極為罕見的。對于他們來說,杜麗娘的傷春而亡就是《牡丹亭》的全部?!都t樓夢》23回描寫林黛玉路過梨香院,聽到墻內女戲子們在演唱《驚夢》時的審美感受,可為我們提供一佐證;小說寫她開始并不留心,只管往前走,當她聽到吹入耳邊的“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3]及“只因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4]等詞句時剎那間被擊中了似的,“從止步側耳細聽”,到“越發(fā)如醉如癡,站立不住?!敝敝痢靶耐瓷癜V,眼中落淚?!笨梢?,湯顯祖這一出“傷春”的妙曲清音,對古代的知識女性來說,實在是有著不可言狀的隱喻及象征意味。曾幾何時,古代女子深受封建禮教的束縛,“花如桃李”卻命如紙薄,主體與客體的巨大反差,使得她們在大好春光的映襯下卻因自身處境的困頓失意,反而變得格外傷感,而古代文學歷來推崇的以“樂景寫衰”的藝術手法,更深化了人們這種審美經驗,千百年來,“傷春”便成為抒情文學中具有強大情感慣性的一種特定的審美模式。林黛玉在聽到《驚夢》的唱詞時,馬上就聯想到“花落水流紅,閑愁萬種”等古代詩詞曲中傷春的名句。杜麗娘在游園中也不禁嘆道“常觀詩詞樂府,古之女子,因春感情,遇求成恨,誠不謬矣?!盵5]湯顯祖正是在這種“傷春”意識的“先在結構”的文化背景下,將杜麗娘“傷春而亡”的悲劇演繹到了極致,乃至于杜麗娘就是“傷春”的化身。以往古代女子的傷春多半流連于花謝水逝,紅顏薄命的衰怨之中,而湯顯祖的《驚夢》卻透過杜麗娘的游園傷春的表層,令人信服地揭示這一大家閨秀內心深處的壓抑和痛苦。在女性備受理學禁錮的封建時代,由于不許她們不接觸陌生異性,不讓她們接受最起碼的性知識教育,人的自然天性越是在現實生活中遭到壓抑,就越容易被自然間勃勃生機所激發(fā),甚至是一種幾乎病態(tài)的激發(fā)。當杜麗娘第一次置身于姹紫嫣紅,生意盎然的滿園春色中時盛開的百花、雙飛的鶯燕,無不撩撥起她那原始的生命欲求,她由怨恨父母看輕了自己的青青年化“不得早成佳配”而“春色惱人”又因內心急切無望的的渴求,更增添了“光陰如過隙耳”的緊迫感,進而又為自己的“顏色如花”而“命如一葉”的命運而傷心落淚。很顯然在杜麗娘“傷春”的一系列微妙的活動中,難以言表深層的苦悶和焦慮,正是春色所萌動的性意識。讓杜麗娘在夢中與一男子幽合歡會,實在是湯顯祖神來之筆,他將杜麗娘游園是涌動的生理欲求直接呈現出來,并將這種平日里幾乎所有人都羞于啟口的性夢,描繪的如此的優(yōu)美、高雅:春暖花開、萬物復蘇,大自然的蓬勃生機和人的生命的欲求的自由舒張息息相通,完美和諧的融為一體,在這審美的天地里,杜麗娘盡情享受著青春生命的歡欣。這種藝術描寫在古代戲曲中是罕見的,它實際上告訴人們:人的原始欲望不是罪惡,相反,壓制人的自然天性所煥發(fā)出的旺盛的生命活力才是罪惡之源。其實,對自然人性的審美肯定和贊美,本身就是對封建禮教非人性質的反叛,從某種意義來說,人性自我的覺醒首先就應表現為人的自然欲求的滿足,雖然這種滿足只是自我肯定的初級階段,但它卻是人對生存自由更高級追求的必不可少的基礎。杜麗娘之所以夢醒以后,發(fā)出“這般花花草草由人戀,生生死死隨人愿,便酸酸楚楚無人怨”[6]這一帶有個性自由色彩的呼聲,正是基于游園傷春所喚起的內心的深處被壓抑的生命欲求,而一旦她對自身的欲望有了清醒的自覺,想要擺脫封建禮教的束縛、追求身心解放的呼喊便脫口而出。然而,她的這一愿望在當時是注定不可能實現的,杜麗娘終于郁悶而死去。她的死卻又告訴人們,追求這一切的代價竟是生命的本身.而個體生動而具體的經驗中往往蘊含著群體真實的歷史,因此,杜麗娘的悲慘命運又怎么不激起在封建禮教重壓下的青年婦女的強烈共鳴呢?三、二重人格心理意象的深層文化內涵湯顯祖曾感嘆他的“四夢”,“人知其樂,不知其悲”,為了杜麗娘的死他“掩袂痛哭”過,然而更深層的內涵和悲哀,則是在新舊文化思想中生存的彷徨和痛苦,是對人性自由孜孜求索和困惑。我們看到今人對《牡丹亭》的文化闡釋中,愈來愈多地關注于杜麗娘的心理意象分析,的確,這正是湯顯祖的偉大之處,他不僅以非凡的熱情和勇氣肯定了人的自然情欲、反叛封建禮教;更以敏銳的洞察力揭示出這種禮教已深深植根于人的主體意識中,成為人們自覺自愿遵循的的法則。這樣,人的自然本性與束縛人們身心的封建倫理道德的矛盾沖突,就不僅僅是主體與客體之間、更多的是人的主體意識之內的矛盾沖突,表現在杜麗娘身上就是典型的二重人格?,F實中的杜麗娘“名為國色,實守家聲,嫩臉嬌羞,老成尊重”始終是一個恪守封建禮教,不敢越雷池半步的大家閨秀;而夢中和陰間的杜麗娘卻是自由自在、任情任性、活波歡暢的精靈。兩個截然不同的“我”;一個代表的是她有意識層面理性的“我”;一個代表的是她無意識層面感性的“我”,兩個“我”同樣真實,同樣強烈,并互為因果,理性的“我”愈是遭到壓抑,感性的“我”愈是放縱,正是杜麗娘自身理性與感性不可調和的激烈沖突,終于導致了她精神上全面崩潰?!扼@夢》后的杜麗娘實際上或者說在很大程度上是個心理癥患者。夢醒后她就“行坐不寧,自覺如有所失”,當夜里,春香只見“一夜小姐焦躁”,“自言自語”,這是已發(fā)病的征兆。而《尋夢》的杜麗娘更是一反常態(tài),她整日“情思昏昏”,“徑曲夢回人杳,閨深珮冷魂消”[7]她神思恍惚,跌跌撞撞,一心要找回夢中情人。此時的她已從夢中的幻想轉為現實中的幻覺,并在幻覺中極力捕捉內心深處難以達到的欲望。她因“猛叫人抓不到魂夢前”而傷心落淚,甚至呼喊著在“要再見那書生呵”,希望與他再度“恰恰生生抱咱去眠”……倘若不是處在變態(tài)的心理狀態(tài)下,“步香閨怎把全身現”的杜麗娘,怎么會如此撕下禮教、道德的遮羞布,直截了當地傾吐自己難以啟齒的心事?可見杜麗娘這時的心理豈非正常。此時她已顧不得小姐的嬌羞、矜持向春香吐露了自己的心思,留下了自己的畫像,終于在愛情之火煎熬下,耗盡了生命,抱恨離開了人世。值得注意的是《牡丹亭》中多次提到杜麗娘是“暮色而亡”和“玩花而亡”或是“犯了花神圣”,這與明間流傳的“菜花黃,人癡狂”,將那些遭受性壓抑而遇春發(fā)瘋的女子稱為“花癡”很相似。他一針見血地指出“是吃人禮教帶來了心理癥的增加”??梢姡谖覈饨ǘY教的禁錮下類似杜麗娘這樣的心理癥和精神病患者也絕不少數。事實上,杜麗娘是在自身感性與理性的激烈沖撞中死去的,那么她的復活就意味著感性與理性的妥協與調和,柳夢梅詰問她怎么剛剛回生便起書來,杜麗娘的回答十分巧妙又耐人尋味,她說“比前不同,前夕鬼也,今日人也。鬼可虛情,人需實禮?!盵8]這半人半鬼、情禮相兼的形象,正是再生后的杜麗娘依然處于二重人格之中的寫照。復活后的杜麗娘在新婚之夜就曾流著淚對柳夢梅說出內心的痛苦和隱憂:“怕天上人間,心事難諧”[9],這句話實在意味深長!它讓我們意識到湯顯祖是自覺的借助“還魂再生”的原型題材,將自己對社會人生的深層思考融入杜麗娘的心理意象之中。這里“天上”指的是夢境與陰間,湯顯祖藝術地表現出只有在這“有情無理”的世界里,人們才會有自然天性得到舒張滿足時的快樂歡暢。而然被喚醒的個體生命意識,在當時卻又無路可走。要么在新舊文化思想激烈的撞擊中毀滅;要么艱難地輾轉于令人窒息的禮教文化的束縛中,在夾縫中求生存。復活后的杜麗娘就是這一新舊文化思想雜然紛呈、社會的前進又舉步維艱時代的典型。同時她身上的感性與理性選擇的兩難處境,也正是湯顯祖作為一個歷史時期代表人物的痛苦及困擾所在。這使得杜麗娘的心理意象因其深層的文化內涵和深刻哲理,引起人們極大的審美興趣。在人類文化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人的生命本質不能無情,而人類社會的存在秩序又不能無理,那么人們的自然天性與社會道德法則之間的矛盾沖突,就始終無從避免。而人格的二重性也就成為人類精神痛苦永不干涸的源泉。然而湯顯祖的《牡丹亭》至少以審美的方式,讓我們感知到壓抑性文明的慘烈及缺憾;而至今仍在歌場舞臺搬演出名的《驚夢》,那其中蘊含著人類最深重的生之痛苦和最熱烈的生之歡樂的“永恒一瞬”,則為我們打開了人類文明的“通神之境”。這躁動于生命的底層,又高懸于精神太空的個體感性復蘇的審美體驗,昭示著人們:“改善文化的意義就在于給予人們內在的生物傾向和一個更好的實現自身的機會?!彼?、結語《牡丹亭》以其豐厚奇特的文化意蘊成為中國文學史上最絢爛的一枝奇葩,它是各種文學思潮強烈沖擊下的產物,在當時的社會文化中,湯顯祖受王陽明心學的影響較深,弘揚“主體”精神,崇尚“至情”論,反對程朱理學對人性自由的束縛,所以《牡丹亭》中展現出真摯的愛情可以超越生死界限這樣一個至情主題,這個主題在今天看來很平常,可是在中國崇尚禮教的,壓抑人性的封建社會中,卻是個了不起的突破,湯顯祖筆下的杜麗娘這位嬌弱的女性形象,第一次沖破了道德和習俗的禁忌,以空前顯豁和明朗的情態(tài)呈現在世人面前,她的心聲正是人們想要從程朱理學滅人欲,存天理這種違背人性的思想中解放出來的吶喊,表達了當時廣大男女青年要求個性解放、愛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聲,并且暴露了封建禮教對人們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殘,這種個性解放的思想通過戲劇表現地淋漓盡致,也顯示出中國戲劇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與時俱進,勇于創(chuàng)新的瑰麗無比的魅力。 注釋:[1][7][8][9]湯顯祖:《牡丹亭》[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12,第1頁,第76頁,第206頁,第208頁。[2][3][4][5][6]趙山林:《牡丹亭評傳》[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3,第119頁,第29頁,第32頁,第31頁,第63頁。 參考文獻:[1]湯顯祖:牡丹亭[M].吉林文史出版設,2004.12。[2]趙山林:牡丹亭評傳[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3。[3]徐朔方:湯顯祖評傳[M].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12。[4]季羨林:明代文學研究[M].北京出版社,2001.12。[5]袁行霈:中國文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