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病異治有關《金匱要略》同病異治的詮釋與成真條件_第1頁
同病異治有關《金匱要略》同病異治的詮釋與成真條件_第2頁
同病異治有關《金匱要略》同病異治的詮釋與成真條件_第3頁
同病異治有關《金匱要略》同病異治的詮釋與成真條件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同病異治有關《金匱要略》同病異治的詮釋與成真條件

以下文章可視為“同病異治”的典范?!靶貝?、胸痛、腕關節(jié)疼痛”“胸悶、胸悶、胸痛、緊急措施”。”“胸痹,胸中氣塞,短氣,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橘枳姜湯亦主之?!惫P者也是基于如此這般的條文來談論“同病異治”的。1傳統(tǒng)分析方法“同病異治”的意義應該是這樣的,同一疾病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治療。其理由是疾病可以劃分為不同的“證候”集合,數(shù)個“證候”的集合構成了一個“病”。當然這一集合的劃分是從時間上劃分的。根據(jù)中醫(yī)辨證論治的原則,對同一“病”中的不同“證候”理所當然地要選用不同的方劑。以《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所言:“病溢飲者,當發(fā)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薄胺蚨虤庥形?當從小便去之,苓桂術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為示范條文來分析“同病異治”。我們先沿襲“證異治異”或“證異方異”傳統(tǒng)的分析方法,即將溢飲分別解釋為:有表現(xiàn)為惡寒發(fā)熱、無汗、喘滿、煩躁、身體疼痛等之邪盛于表而兼郁熱者;亦有表現(xiàn)為惡寒發(fā)熱、胸痞、咳喘、痰多稀白等之表寒里飲俱盛者。因其表現(xiàn)不同故治療方法有異。前者宜用大青龍湯發(fā)汗蠲飲兼清里熱,后者宜用小青龍湯發(fā)汗蠲飲兼溫里化飲。將“微飲”分別釋為:因中陽不運,微飲內停者,可兼見心下逆滿,起即頭眩等癥,治用苓桂術甘湯溫陽化氣,健脾利水。因下焦陽虛,氣化不行,微飲內停者,可兼見畏寒足冷,小腹拘急不仁等癥,治用腎氣丸溫腎蠲飲,化氣利水。由以上的解釋可以得出:中醫(yī)學所謂的“同病異治”是建立在“病同而證異,證異而方異”的基礎之上的,百余年來約定俗成,似成定論,絲毫未有見疑者。然而不知人們是否意識到人們在對“病”的“證候”劃分上與后面“選方”上是應用了不同的集合劃分法。眾所周知的一個事實是:對內科雜病的劃分我們通常采用的是臟腑“證候”劃分法,而不是“方證”劃分法。即我們通常會說某病是“脾虛證”、“腎陰虛證”、“肝陰虛證”,而不會說“四君子湯證”、“六味地黃湯證”、“一貫煎湯證”。又因“脾虛證”我們常常應用“四君子湯”,“腎陰虛證”常常應用“六味地黃湯”,“肝陰虛證”常常應用“一貫煎”,于是在不知不覺中我們將“脾虛證”等同了“四君子湯證”,“腎陰虛證”等同了“六味地黃湯證”,“肝陰虛證”等同了“一貫煎湯證”。應該充分的認識到的是:“脾虛證”不等同于“四君子湯證”,“腎陰虛證”也不等同于“六味地黃湯證”。它們之間的關系只是“相容關系”,而不是“全同關系”。其進一步科學內涵與邏輯關系仍有待于進一步的探討,如果兩者間存在著“相似”或“相同”,那么這種“相似”或“相同”也是“家族性”的。2糖尿病“同病異治”的合理解釋“同病異治”的傳統(tǒng)解說不是筆者唯一想得到的,或者說以上條文的解釋是不完全的。因傳統(tǒng)的“同病異治”的解釋依據(jù)僅僅是“病同而證異,證異而方異”。在此解釋者首先假定了“胸痹,胸中氣塞,短氣”這組癥狀可有不同的病因病機,同時還要添加輔助的條件以確保這一假定的成立。但如此這般的解釋過程中,過分強調了“證與證的不同”,肯定了“方與方作用的絕對差異”,進而忽視了“方劑作用的多效性”問題。它強調了方劑于體外的差異,而忽視了方劑進入人體后可能產生的與人體巨系統(tǒng)間的相互作用。這促使我們尋求一種新的詮釋,這種詮釋是基于“病同證同”的,即將前面條文中所言的“溢飲”或“微飲”皆視為有同一病證,將后面的“大青龍湯與小青龍湯主之”或“苓桂術甘湯與腎氣丸主之”解釋為兩方對“溢飲”或“微飲”皆有治療作用,這樣的解釋是可能的,起碼是不矛盾的。同時這一假定不需要附加條件,將“溢飲”或“微飲”皆視為有同一病證更符合人們的直覺。也就是說,“大青龍湯與小青龍湯”能夠治療“溢飲”;“苓桂術甘湯與腎氣丸”能夠治療“微飲”,乃在于“大青龍湯與小青龍湯”皆有“發(fā)汗”之作用;“苓桂術甘湯與腎氣丸”皆有“利小便”的作用,此即原文所言“當發(fā)其汗”“當從小便去之”??梢院唵蔚恼f,“大青龍湯與小青龍湯”皆能“發(fā)汗”,“苓桂術甘湯與腎氣丸”皆能“利小便”是其所以能夠治療“溢飲”“微飲”的主要原因。這不禁讓我們聯(lián)想到《素問》治療水病時所說的“開鬼門”“潔凈府”,其“大青龍湯與小青龍湯”治療“溢飲”豈非“開鬼門”?“苓桂術甘湯與腎氣丸”“治療”微飲“豈非”潔凈府“歟?再從臨床上來看“同病異治”,并以糖尿病為示范討論之。眾所周知,對于糖尿病的治療起碼存在著以下方法:清熱生津、益氣養(yǎng)陰、滋補腎陰、補益腎氣、活血化瘀,很多著名學者或名老中醫(yī)所使用的治療方法多是一兩張經(jīng)驗方,雖然難以排除在一張經(jīng)驗方中可以包含多法。但通過對這些經(jīng)驗方的比較,就會發(fā)現(xiàn)它們皆存在著這樣那樣或多或少的差異。有重于益氣養(yǎng)陰者,有偏補益腎陰,有以活血化瘀為主者。對這一現(xiàn)象我們將作何解釋?難道著名學者或名老中醫(yī)所見的糖尿病都是“病同而證異”嗎?如果是“病同而證異”,那些“氣陰兩虛”或“腎陰虧虛”的糖尿病患者怎么會如此幸運地分別找到了善用“益氣養(yǎng)陰”“滋補腎陰”法的“老中醫(yī)”?這顯然是用“病同而證異”說所解釋不了的。它合理的解釋是:同病則有相同或相類似的病理機制,同病用異方所以能夠取效乃在于“異方”中存在著作用相同的物質基礎,或在“異方”中存在著成分相同的物質基礎,或“異方”中不同的有效物質作用了“同病”中的不同環(huán)節(jié)。無論從理論和臨床實際上來看,有關“同病異治”新的詮釋均是可能的。3“證候”概念的內涵中醫(yī)語言是一種基于隱喻認知的語言;中醫(yī)邏輯是一種旨在發(fā)現(xiàn)而不重證明的邏輯。具體論述之前,介紹一些隱喻認知基本知識是必要的。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看,隱喻結構一般有兩個域:一是結構相對清晰的始源域,另一個是結構相對模糊的目標域。隱喻即將始源域的圖式結構映射到目標域之上,通過始源域的結構理解目標域。認知語言學一般根據(jù)始源域的不同,將概念隱喻分為三大類:方位隱喻,實體隱喻和結構隱喻。隱喻于中醫(yī)藥語言中可謂無處不在,病因學上“六淫”“七情”;發(fā)病學上將“正邪勝負”;病機上所言之“上熱下寒”“表寒里熱”;臟象學說中的“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中藥學藥物的“四氣五味”;方劑學制方原則講求的“君、臣、佐、使”;治療原則中的“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無一不是基于隱喻的。在疾病的診斷中中醫(yī)學同樣是以“隱喻認知”作為認識基礎的。一個毋庸置疑的事實是:對同一病人不同的中醫(yī)專家會開出不同的處方,而且人們相信中醫(yī)專家會開出不同的處方均能取效。此不能不令我們產生類似的疑問,為什么不同的方劑治療同一病證均收較好的臨床療效?難道這也是“同病異治”?如果是“同病異治”,那此處之“同病異治”的解釋還會是“病同而證異,證異而方異”嗎?這樣的解釋可能更易于被人們所接受,患者表現(xiàn)出諸癥狀與體征是現(xiàn)象,作為發(fā)生在病人身上的癥狀與體征-證候是客觀的,無論其有無個體差異。作為發(fā)生在同一時間同一病人身上的癥狀與體征-證候是同一的,是不可比較的。然而作為反映于醫(yī)生頭腦中所形成的“證候”概念可以是不同的,既不同主體對同一客體的反映可以不同。因為思維是一種心理現(xiàn)象,在形成概念、做出判斷、進行推理的過程中,不能不受到興趣、目標、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的影響。而不同人的興趣、目標、情感、意志是不同的,因此不同醫(yī)生頭腦中所形成的“證候”概念可以是不同的,由此而進行的論治也可以不同。作為已形成概念的“證候”是“意”或稱為“意象”,作為主體“證候”是對客體“證候”的重構。興趣、目標、情感、意志的影響使得對客體反映的信息有所取舍或放大?!搬t(yī)者,意也”,“得意而忘象”。也就是說醫(yī)生遣藥組方的依據(jù)側重的是“意象”主體“證候”,而不是客體“證候”。再通俗一點說,既不同醫(yī)家形成了相異的“隱喻認知”,從而開出了不同的方劑。4配方中有效物質作用的比較證實是真理的標準,可核實是意義的標準。有關“同病異治”新的詮釋的可核實性如何?或者說我們將以什么方法來核實有關“同病異治”新的詮釋。根據(jù)我們前面的假設與推論,我們可以設計出以下的實驗方法來證實或闡述它。(1)同病用異方所以能夠取效乃在于“異方”中存在著成分相同的物質基礎。對此我們可以選擇方劑組成相近的方劑進行研究,如前言之“病溢飲者,當發(fā)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辈⒖赏ㄟ^對不同方劑有效物質的分離提取,證實不同方劑中存在結構或組分相同的物質;(2)或“異方”中存在著作用相同的物質基礎。對此我們可以選擇方劑作用相近的方劑進行研究,如前言之“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術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币圆煌絼┫嗤墓π閷?尋找功效或作用相同物質或組分,如對苓桂術甘湯與腎氣丸即可尋找其“利小便”作用的物質或組分;(3)或“異方”中不同的有效物質作用了“同病”中的不同環(huán)節(jié)。對此我們可以選擇方劑組成相去甚遠的方劑進行研究,如前言之“胸痹,胸中氣塞,短氣,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橘枳姜湯亦主之?!痹诓》N的選擇力爭選擇發(fā)病機制相對清楚的疾病,對不同方劑的作用機理進行觀察,若發(fā)現(xiàn)不同方劑作用于該病證的不同環(huán)節(jié),則可以說明不同方劑均可取效的原因在于“異方”中不同的有效物質作用于“同病”中的不同環(huán)節(jié)。本文論題并非新穎,它的新穎之處在于以一種新的假定來審查“同病異治”,想表明的觀點是:中醫(yī)學所謂的“同病異治”究竟是因為“病同而證異,證異而方異”,抑或“病同且證同,證同而方亦異”。如果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