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思想史研究的現(xiàn)狀與發(fā)展_第1頁
地理學思想史研究的現(xiàn)狀與發(fā)展_第2頁
地理學思想史研究的現(xiàn)狀與發(fā)展_第3頁
地理學思想史研究的現(xiàn)狀與發(fā)展_第4頁
地理學思想史研究的現(xiàn)狀與發(fā)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地理學思想史研究的現(xiàn)狀與發(fā)展

1中國學者對于中國科學和官《所有可能的世界:地理史》是一本關于地理歷史的經(jīng)典著作和書籍,出版于《四篇》(1)。第1版和第2版由普雷斯頓·詹姆斯(PrestonJames)獨著,第3版則由普雷斯頓·詹姆斯和杰弗里·馬丁(MartinGeoffrey)合著。普雷斯頓·詹姆斯是資深的地理學思想史學者和拉丁美洲問題權威,由于他于1986年逝世,所以現(xiàn)在的版本著者只有杰弗里·馬丁一人。與舊版相比,新版除增添了部分內容之外,大體內容、架構和主導思想未變。這本書在國內也是為數(shù)不多的幾本地理學思想史譯著之一,其中第1、2版系由李旭旦先生所譯。與另一位同樣有名的地理學思想史學者保羅·克拉瓦爾(PaulClaval)的《地理學思想史》中譯本(共43萬字)相比,馬丁的這本地理學思想史的中譯本達700多頁(共66萬字),對地理學思想的內容,尤其是從古代到近現(xiàn)代思想史的介紹更加詳細和全面。杰弗里·馬丁是美國著名地理學家,主要研究領域是地理學史和地理學思想史。他是倫敦大學哲學博士,南康涅狄格州立大學教授和名譽教授。除了這部廣為流傳的《所有可能的世界:地理學思想史》,他還著有《地理學的性質》(theNatureofGeography)等。學科思想史的研究無疑對學科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馬丁也著重指出,“對于思想嚴謹?shù)牡乩韺W家來說,研究領域知識的創(chuàng)新是擴大理解能力的先決條件。這是理解我們學科發(fā)展軌跡必不可少的方法”(第5頁)。然而,在專業(yè)化的學術分工體系之下,思想史雖然對每個學科都不可或缺,但始終也沒有得到人們應有的重視,研究者也寥寥。究其原因,固然是在科學和學科發(fā)展偏重應用性、技術性和面向就業(yè)市場等主導傾向之下,沒多少“技術含量”和“可有可無”的思想史受到冷落;更重要的卻是研究思想史絕非易事。西方地理學思想史的研究如此。相比之下,中國對地理學思想史的研究則更是欠缺和匱乏。就以該書為例,書中涉及歐美很多國家,包括日本都專辟一章介紹,而中國地理學思想的貢獻只是略微提及,而且大多是古代的成就,書末附錄里中國地理學家的介紹也少之又少。這一方面說明外國學者對現(xiàn)代中國地理思想和成就的了解以及中西地理學思想的交流相當有限;另一方面,值得我們警醒的是,我們自身在繼承和發(fā)展現(xiàn)代地理學思想和理論上大大落后于西方國家。從思想和理論創(chuàng)新的角度看,通過對國外經(jīng)典文獻的翻譯與評介、吸收與批判,才能實現(xiàn)我國在地理學思想、理論和方法上的自主創(chuàng)新。這也是我們評介該著的一個目的。該書總共有20章,分為3大部分。其中,第一部分包括前言和第一章,可以算作全書的導言,概括介紹地理學思想史的性質、階段劃分以及地理學學科的總括介紹;第二部分是古典時期的地理學發(fā)展歷史,敘述了從古典地理學的萌芽、中世紀、地理大發(fā)現(xiàn)時代到洪堡(AlexandervonHumboldt)和李特爾(CarlRitter)時代的地理學沿革與演變;第三部分是近現(xiàn)代時期,作者以國家學派為主,著重介紹了德國、法國、英國、俄羅斯、加拿大、瑞典、日本、美國的地理學發(fā)展,而尤以美國介紹為多(3章),并用2章專門介紹應用地理學以及新的觀察和分析方法,最后總結和展望了地理學的傳統(tǒng)和創(chuàng)新。值得一提的是,書末還有許多地理學家或著名哲學家等生平的簡介,為我們提供了較為豐富的背景知識。依據(jù)該書的主旨和結構,我們選取地理學與地理學思想史,地理學思想史的發(fā)展階段與國家學派,創(chuàng)新和傳統(tǒng)這3個主要問題進行闡發(fā)。2地理學和書院2.1對地理學史研究的重要意義有了新的立場地理學思想史是地理學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甚至可以說是地理學史的精華,它滲透并體現(xiàn)在地理學史的發(fā)展過程中。但是,由于不同時代和地區(qū)的人們對“地理學”的性質和意義的認識不同,所以對地理學史應該包括哪些內容也并無定論。約翰斯頓(R.Johnston)曾指出“研究學科史不僅僅是開列一份成績的年表,而是要做團體社會學的探索,考察人們對問題進行的討論、思考、裁決以及后果”。顯然,地理學思想史更關注后一方面。馬丁并沒有細致的區(qū)別地理學史與地理學思想史,也許某種程度上他認為二者是可以等同并且是不可分割的。因此,對于地理學史和地理學思想史的關系,他開宗明義地指出,“地理學史由過去時間里發(fā)現(xiàn)、認識、思考和評價地理事物的方法所構成。其中包含的思想,有些是正確的,有些是錯誤的,但它們都是幫助人類認識周圍環(huán)境的地理思想發(fā)展長河中的一部分?!?第1頁)。地理學思想史的研究對地理學至關重要,它是了解地理學內容和理解地理學性質的必然路徑。對此,著名德國地理學家赫特納在其關于地理學歷史、性質和方法的巨著中曾指出:“要完全理解現(xiàn)在,永遠只有從歷史出發(fā)才有可能。同樣,要充分理解一種科學,也永遠只有詳細研究它的歷史發(fā)展,才有可能。倘若我們在方法方面考察地理學的性質和任務時從未忘卻這條通例,不打算先驗的確定它們———這種嘗試不論如何聰明卻不曾有結果,那么我們可能已經(jīng)避免了許多彎路和無益的爭論,節(jié)省了許多的精力?!?。這無疑指出了地理學史研究的極端重要性。赫特納還認為,在地理學史中,相比地理事實發(fā)現(xiàn)和空間位置確定,思想或知識具有更高層次(這實際上還是點出了思想史只是地理學史的一部分,但是最重要的一部分);所以,他特別強調,“地理學史必須闡明:在各個不同的時代,人們對地球上各個不同地區(qū)的自然狀況和文化已經(jīng)認識到什么程度……必須研究地理學的看法是怎樣逐漸形成的,然后研究它和其它科學的關系如何,及它在科學體系中的地位是怎樣形成的”。這實際上指出了地理學思想史研究具有認識地理學性質及其地位的主要任務。杰弗里·馬丁秉承了這種正統(tǒng)思想,指出地理學思想史“是人類努力獲得更多的、合乎邏輯的、并且有用的關于人類居住以及人類在地球上分布的知識的記錄。這些知識是合乎邏輯的,對觀察到的事物的解釋經(jīng)得起驗證和檢驗,因此學者可以接受;這些知識是有用的,因為獲得的知識使人類可以更容易適應地球上不同的環(huán)境,可以對不利的環(huán)境進行可能的改造,甚至可以獲得控制的方法?!?第2頁)。這實際指出了地理學思想史在理論和實踐上的性質和方向。2.2第1頁:從“考察對象”到“研究世界”通過了解地理學思想史,我們應該把握地理學的關鍵并抓住它的突出特點。在什么是地理學的關鍵問題上,杰弗里·馬丁比較傾向于傳統(tǒng)觀點。他贊同著名地理學家賴特(JohnWright)“地理多樣性”(Geodiversity)的提法,即認為地球表面的差異性是地理學的關鍵(第1頁)。這是因為,感受地方差異可以說是人的本能之一。從洪堡和李特爾時期直到赫特納(AlfredHettner)和哈特向(RichardHartshorne),都把區(qū)域作為地理學的主要或核心的研究對象。對區(qū)域的刻畫不能僅停留在具體的表面現(xiàn)象,必須把它抽象成意象(MentalImages),并告訴他人(第1頁)。隨著人類活動范圍的擴大,建立地方之間更加整體化的、清晰和有機的聯(lián)系就變得重要和必然。這也導致系統(tǒng)地理學的出現(xiàn),它研究世界普遍的地理現(xiàn)象和規(guī)律。但是相對世界的廣大,人類個體的視野和居地非常狹小,所以不得不在地點之間進行選擇和取舍。人們只能選擇特定的地點來建立對世界的認識,這個特定地點與我們已知的地點之間由此產生某種聯(lián)系。這就形成了地理學與眾不同的特點:考察事物的相對位置(第2頁)。這種相對性具有豐富的內涵,因為每個地理學家選擇的參照系和標準的不同而演繹出不同的學派。2.3對“質量”的解釋人類有一種探究因果關系的天性。人們首先對區(qū)域差異的存在感到好奇,在形成一種地理多樣性的意象之后,隨之必然產生獲得解釋的渴望(第2頁)。關于“解釋”的目的、意義和地理學中解釋的方法論研究,最權威和全面的莫如大衛(wèi)·哈維(DavidHarvey)的《地理學中的解釋》,他將解釋視為一個涉及哲學、思辨、感知、圖像的方法論形成過程。馬丁指出,(解釋只是)使這種意象看似更加真實或可接受又為他們提供了選擇和堅持的理由……但意象和一代學者的解釋難以滿足下一代學者的需要。尋找符合當代信仰的新的和更好的意象以及相關解釋一種繼續(xù),這種意象的變化,以及言之成理的理論框架的建立就是地理學思想史的內容。”(第2頁)。3地理史進步和民族學派3.1古典和近代調查時期的是兩個階段、兩種類型的組合以及相應的構造劃分階段是思想史研究的重點。蔡運龍在對克拉瓦爾的地理學思想史的評述中,認為克拉瓦爾主要劃分了4個重要的轉折時期。馬丁劃分的尺度與克拉瓦爾有很大不同,更加宏觀一些。他將地理學思想史主要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時期延續(xù)數(shù)千年,從地理學的朦朧時代到1859年(第2頁)”;1859年之后就是第二個時期,也就是所謂新地理學的時期。其中,1859年之所以成為一個分界線,是因為近代地理學的奠基者洪堡和李特爾同時在這一年逝世(更為巧合的是,赫特納在這一年出生)。這意味著古典時期的終結和近現(xiàn)代時期的開始。新地理學,或者地理學的近現(xiàn)代時期雖然只有150年,卻發(fā)生了以往幾千年也不曾有的變化。在此時期,地理學成為一個穩(wěn)定的專業(yè)領域,吸引了大批學者,學科也向縱深發(fā)展,并成為既具有自然學科內容,也具有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內容的一門學科。3.2近代土地科學概念的形成和發(fā)展古典時期的地理學并不是一個獨立的學科領域。早期的文明中包含許多地理的思想和知識,地理學思想和知識也常見于古希臘等國的文學、藝術、歷史和哲學作品中。在方法上,地理學也積累了文學(描述)、數(shù)學(測量或幾何學)、圖形(地圖)研究的傳統(tǒng)。因此,在地理學的發(fā)軔時期,就已經(jīng)是蘊含科學和藝術的方法和內容的一門學問。很多哲學家、歷史學家等對地理學有出色的論述,其中大哲學家康德(ImmanuelKant)對地理學最為重要。他將地理學與歷史學并列,認為地理學是關于空間的學科,從整體科學體系中考察地理學的性質。馬丁指出,“(康德)對地理學史的最大沖擊在于,提出了所運用的方法和面臨的問題的本質,而不是僅僅獲得和展示新材料”(第135頁);哈特向也將近現(xiàn)代地理學性質的理論闡發(fā)的源頭歸于康德,高度評價他是“最早闡述地理學性質和學科地位概念的哲學家”。被公認為近現(xiàn)代地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的洪堡和李特爾也是比較全面的學者,他們一個偏重于天文、植物和地理的統(tǒng)一,一個強調歷史與地理的有機結合。雖然方法和目的不同,洪堡和李特爾都試圖建立“新地理學”,接受地球是人類家園的知識,繼承了康德等學者提出的地理學是研究起源不同但存在內部聯(lián)系的各種事物的觀點,認識到尋找普遍規(guī)律的重要性,都創(chuàng)作大量著作并創(chuàng)建了自己的理論體系,對地理學界產生巨大和深遠的影響(第160—161頁)。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從地理學科學概念的創(chuàng)始直到20世紀30年代這一時期,德國在地理學的哲學和思想領域占據(jù)優(yōu)勢和主導地位,他們向外輸出思想,成為其它國家學習和效仿的對象。古典時期之所以歷經(jīng)數(shù)千年的漫長時間,主要是受語言文字傳播范圍和速度的限制。近代以后,造紙和印刷術發(fā)明傳播使文字和語言交流頻繁,交通設施和條件的改善與創(chuàng)新擴大了人們的視野和活動領域。在地理活動上,地理大發(fā)現(xiàn)等事件使人們對地理環(huán)境的認識產生大的飛躍。從19世紀中葉開始,思想交流增強和范圍進一步擴大,使從世界視角認識地理學成為可能,學者們開始嘗試從全球視角認識地球表面及其空間形式(第1頁)。隨著知識的極大豐富與趨于復雜,科學對專業(yè)化的要求也變得必然。地理學學科逐漸從其它學科中分離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3.3研究范式的頻繁也是制約著經(jīng)濟物流、文化和社會生活的發(fā)展進程的重要因素之一馬丁將大學里設置地理學專門教席的時間作為地理學思想史上近現(xiàn)代時期的開端,具體時間是1874年,地理系在德國大學設立;隨后幾十年,地理學作為高等教育的一個專業(yè),不但在德國、法國、英國建立,而且在世界范圍內普遍建立(第168頁)。馬丁認為,成為一門專業(yè)領域需要三個要件,也就是從理論、組織、職業(yè)三個方面結合,形成“從研究對象,到學科,到專業(yè),到專業(yè)的傳播,一個研究領域發(fā)展的過程”(第3頁)。具體來講,這三個方面可概括為(第3頁):(1)專業(yè)行為范式,即一套完整的概念、理論和方法體系;(2)學術組織和專業(yè)培訓,比如社團、協(xié)會、刊物以及大學對地理學專業(yè)的教育;(3)職業(yè)地理學家隊伍,不斷發(fā)展和完善學科理論體系。專業(yè)知識的積累,社團組織機構的建立以及職業(yè)地理學家隊伍的擴大使地理學走上了穩(wěn)定、持續(xù)發(fā)展的軌道。地理思想的交流和傳播變得頻繁。各國的學者在互相交流和學習的過程中,雖然遵循了一些共同的地理學思想和原則,同時受一些在地理學思想上占主導地位國家的學術范式的影響(比如20世紀30年代前是德國,30年代后則是美國),但仍然出于自己國家的研究歷史和需要,保留了許多本土特色。馬丁分別對德國、法國、英國、俄羅斯或蘇聯(lián)、加拿大、瑞典、日本以及美國的新地理學進行了述評。二戰(zhàn)以后,地理學進入了一個異常活躍的理論和方法論變革時期。實證主義、結構主義、人文主義、馬克思主義、女權主義、后現(xiàn)代主義等研究范式幾乎10年一更迭,而空間分析學派、行為地理學、制度和文化轉向,關系轉向等顯示了一個異彩紛呈的發(fā)展局面。局促而激烈的變化超出以往任何時代地理學的狀況,也超過其它自然和社會科學發(fā)展狀況,更使得對于“地理學的核心是什么”這一問題的回答變得茫然。馬丁對現(xiàn)代地理學思想并不像古典時期和近代那樣著墨過多,這也許因為他基本上是一個傳統(tǒng)的(即認為地理學的特色和優(yōu)勢在于區(qū)域)地理學思想史學者。二戰(zhàn)后頻繁的理論革新,使他深切認識到“關于地理學核心方面的問題,沒有一個簡單的、能滿足所有人的答案,或者,甚至不能滿足多數(shù)學者的要求”(第535頁)。這也是大多數(shù)地理學家的深切感觸,如著名經(jīng)濟地理學家阿蘭·斯科特(AllanScott)在一篇回顧經(jīng)濟地理學學術史的論文中也指出,“知識與社會生活完全是從同一塊現(xiàn)實之布裁減出來的……任何對于‘經(jīng)濟地理學的核心是什么’這一問題的回答都容易帶有歷史隨機性”。當代,隨著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迅速演進,地理思想的跨國界交流已經(jīng)成為學術活動的必然環(huán)節(jié),不同國家的地理學已經(jīng)被納入全球和世界這樣的整體范疇之下;但是另一方面,文化的作用使地理學的國家模式仍然延續(xù)并維持著它傳統(tǒng)的特點。正如保羅·克拉瓦爾所指出,全球化威脅下民族意識的自我肯定也是今后的一個主要方向,而每個國家都有其提供獨特貢獻的空間。馬丁非常注重這種國家模式,他雖然兼顧和強調了不同國家地理學思想的淵源聯(lián)系、相互影響、交流融合與共生,但是闡述思想史的體例主要還是根據(jù)各個國家發(fā)展的情況分別論述。就不同國家形成的學派而言,他認為“每個國家的地理學及其學派都有其必然性”(第1頁)。4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的問題“創(chuàng)新是一門學科發(fā)展的主旨”(第607頁)。任何一門學科都要面對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的問題。馬丁通過指示一些認識誤區(qū),回顧地理學的傳統(tǒng),并將“創(chuàng)新本身作為我們工作的傳統(tǒng)”(第643頁)而達到對這一矛盾的解決。4.1“新”物流的困境標新立異是一個二戰(zhàn)以后地理學發(fā)展的特征。但是,如果真正考較起來,現(xiàn)代所提倡的許多“新”地理學,是否真的就是“新”的呢?馬丁指出,“近年來的地理學,與過去一樣,是創(chuàng)新和傳統(tǒng)的復合體……問題主要在于理解這些是如何產生的”(第608頁)。地理學家在發(fā)展理論和提出“新”的見解時,也走入了一些誤區(qū),這是應該吸取的教訓。主要有以下兩種:(1)從德國近代10世紀晚期到赫特納這種現(xiàn)象是普遍性的。馬丁舉了古希臘地理學家斯特拉波(Strabo)的著作被同時代人忽視的例子(第608頁)。我們還可以舉一個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哈特向在《作為一門空間科學的地理學概念:從康德和洪堡到赫特納》一文所指出的,康德于18世紀晚期關于地理學的性質和學科地位的論述,長期被人忽視,直到20世紀初期才重新引起赫特納等人的廣泛關注,而他們的結論是相似的。這些事例也凸顯思想史研究的重要性。(2)分法:澄清生物過程,揭示科學困境人類的一大進步是發(fā)明了語言。但是,語言與其指代的“事實”的界限也不易區(qū)分。比如一些專業(yè)術語,常常存在多種模糊的解釋。在地理學中,核心概念景觀、區(qū)域、空間就是如此。另外,我們常用的“秩序”、“因果”也是不易辨清的。這種語義陷阱在地理學中的一個突出表現(xiàn)就是二分法。二分法有多種類型,尤以人與自然的二分法為典型。這種二分法將人與自然對立起來,實際上對某些人而言,它可能是不存在的。這些二分法還有(1)地理學不是描述性的科學,而應該是解釋性的,二者不可兼得(2)自然地理學與人文地理學是地理研究的兩個獨立分支,具有不同的概念結構(3)地理學不是系統(tǒng)的就是區(qū)域的(4)地理學不是演繹法就是歸納法(5)地理學不是科學就是藝術。但是,“事實上,地理學論著可以放在所有這些范疇之內,這就打破了二分法的合理性”(第610頁)。二分法引致互相的攻擊和無謂的對自己所屬領域重要性的爭論,實際上類似于“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爭論。前蘇聯(lián)著名地理學家阿努欽(VsevolodAnuchin)等也對此進行了批判。4.2地理學家之間的認識不一美國地理學家威廉·帕特森(WilliamPattison)曾在《地理學的四個傳統(tǒng)》一文中歸納了地理學的四個傳統(tǒng):自然地理學、人地關系、區(qū)域研究、空間分析。著名地理學家布勞特(JamesBlaut)認為還存在地圖學、行為地理學兩個傳統(tǒng)。帕特森認為這些傳統(tǒng)之間存在互補和統(tǒng)一。馬丁指出,“與其它知識領域類似,地理學要通過所有這些途徑尋找問題的答案,不能忽略其中任何一個……從文字糾纏中解脫出來,就可能辨認出新生事物并記錄下朝向這些陳述所規(guī)定的目標的發(fā)展過程。重要的是找出什么是新的東西,并把它和傳統(tǒng)的內容放在平衡的位置。”(第613頁)。正如一句名諺“地理學就是地理學家所做的事”所揭示,地理學家之間,地理學與地理學家之間形成了一種互相補充和促進的關系。馬丁指出,“傳統(tǒng)不會輕易消亡,因此可以添加。在對地理學歷史的研究中,這些傳統(tǒng)僅僅具有智力上的意義。但是在實踐領域的地理學中,地理學家容納了不同年代和不同傳統(tǒng),這些學者可能都在同一所大學的地理系授課。他們相互提醒著對方:要理解地表上人類的活動,并沒有完全恰當?shù)姆椒āW兂蓚鹘y(tǒng)的創(chuàng)新是學科發(fā)展中必然的過程。”(第643頁)。4.3對現(xiàn)代法學的影響從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的關系再認識地理學性質,馬丁認為在二戰(zhàn)以后地理學理論的快速發(fā)展和變化促使地理學有了一個“堅固的外圍”,但是缺乏一個傳統(tǒng)的核心;“這提供了更加靈活的思想,創(chuàng)新似乎成為了一種傳統(tǒng)”(第642頁);而“核心的缺失,新的流動性,以及調查傳統(tǒng)邊界線的中斷已經(jīng)釋放出了想象力和熱情”(第646頁),這使地理學的發(fā)展實際上符合了洪堡和李特爾時期就強調的地理思想多樣性的傳統(tǒng)。這種研究對象——地表事物的多樣性,學科特點的綜合性以及研究者的豐富性,使地理學家面臨困惑和苦難,同時也使地理學繁榮發(fā)展。馬丁特地長篇引用了著名地理學家索爾(CarlSauer)的經(jīng)典論述來表明這種多樣性的意義,該段論述發(fā)人深省,對現(xiàn)世地理學家亦頗具指導意義,特根據(jù)索爾的原文把它完整翻譯如下:“就像我所說的,我們曾經(jīng)是,而且依然是有著不同個性的復雜群體,不能說這是由哪種價值觀或氣質、精神力量或情感動力所決定,但我們知道,我們通過有選擇的緊密聯(lián)系走到一起。雖然描述地理學家就像定義地理學一樣困難,但我對這兩者都滿意且寄予希望。雖然我們完成的工作中存在很多缺陷,但令人滿意的是,我們并未真正地壓制同行(不同于我們)的調查、方法或思想活動。我們時常做出與此相反的努力,但是我們不久就會放棄這些努力,而去做我們最想做的工作。有制度和課程的壓力,但是沒有學術的導向。最聰明的大學管理者曾說過,劃分系別大都是考慮預算的方便。因此,地理學的非專業(yè)特性似乎是合適的。每個研究者必須努力獲得他最關注的事物的獨特見解和技能。然而,我們整體的興趣并不主導個體的方向。我們不能拋棄我們的獨特優(yōu)勢。我們,無論個體還是群體,都在試圖探索地球表面現(xiàn)象的差異及其相互作用。我們歡迎任何來源的一切有能力的工作,而且不要求擁有所有權。在生命的歷史中,較少單一化的物種易于生存和繁殖,而在功能上作繭自縛的類型卻成為化石。對我們來說,這種類比是有意義的;因為通過很多不同的思想和愛好,確實發(fā)現(xiàn)了志趣相投的有價值的協(xié)作,并增加了個體的技能和知識。我們依靠交流和多樣性繁榮發(fā)展?!?2)。4.4“一切可能的世界”—使未來地理學更有吸引力的兩個方面馬丁展望了地理學的未來發(fā)展,認為吸引年輕學者的學科將獲得較大發(fā)展,反之的學科將趨于消亡;同時,他也對這種吸引力的兩個方面進行預測,認為首先在于對21世紀人類所面臨的最重要問題作出廣泛認可的貢獻,如有助于解決貧困、饑餓、不公正等;其次在于不要脫離現(xiàn)實世界進行抽象的概念演繹,而要清楚地說明它在解決重要問題時的貢獻(第648-649頁)。最后,馬丁用一段非常具有總括性和號召性的語句結束了他的這部洋洋大觀的著作:“我們擁有一個歷史悠久的、榮耀莊嚴的地理學研究的傳統(tǒng)———即采用那些引導我們思維的符號來努力辨明在地表上占據(jù)空間的事物的秩序。我們必須前進,避免重復過去的不必要的錯誤,同時,我們要勇于提出新的假說,并讓它接受挑戰(zhàn)或被推翻。這一過程將永無止境,因為隨著符號的變化和我們所提出問題的變化,我們所表達的秩序也變化。在我們的視野之外,總是存在另外一個等待我們去描述和解釋的新世界,這是永遠的挑戰(zhàn)?!?第649頁)。以此來看,以“所有可能的世界”為地理學思想史的主標題,可謂匠心獨具,涵義深遠(3)。聯(lián)系哈特向曾指出的“人類對視野以外的世界(這個世界與本國具有不同程度的差異)的普遍好奇心是所有地理學的基礎”,除了視野之外的現(xiàn)實世界,頭腦中思維的世界不正是人區(qū)別于其它動物,并似乎具有無窮創(chuàng)造力的最大特征和基礎嗎?所以,這個標題一方面點明了地理學思想史的主要內容在于考察(“所有的”)“世界”這個概念和范疇;另一方面,題目中的“世界”,不管是現(xiàn)實世界,還是思想的世界,它都不是既定的,而只是“可能的”,也就是包括已知和未竟,并永遠處在人們的探究中的、生生不息的“世界”。5“開放包容的傳統(tǒng)”:《所有的世界具有歷史》《所有可能的世界:地理學思想史》是一部優(yōu)秀的地理學史和地理學思想史著作和教科書。它詳細介紹了地理學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