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合之眾讀后感9篇_第1頁
烏合之眾讀后感9篇_第2頁
烏合之眾讀后感9篇_第3頁
烏合之眾讀后感9篇_第4頁
烏合之眾讀后感9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烏合之眾讀后感9篇

篇一:烏合之眾讀后感

書海茫茫,總有那么幾本書,成為你的心頭好。第一次聽到烏合之眾這個詞,是在崔勇老師的思想政治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上,說到這本書,現(xiàn)已成為社會心理學領域的經(jīng)典著作,至今已被翻譯成近20種語言出版。在書中,勒龐以十分簡約的方式,考察了群體的特殊心理與思維方式,尤其對個人與群體的迥異心理進行了精辟分析。經(jīng)典之為經(jīng)典,就在于其永遠不會過時。為什么博學鴻儒在群體中卻只會鸚鵡學舌?為什么謙謙君子在群體的支持下會變得粗野不堪、肆無忌憚?為什么打動群體的觀念總是經(jīng)不起嚴密的推理?作者百年前在書中討論的這些問題,今天依然困擾著許多人。二戰(zhàn)中日本普通民眾如何變成喪盡天良的戰(zhàn)爭機器,文革中的單純學生又為何會作出那許多喪心病狂的舉動?個人到群體的變化總是叫人難以理解、難以置信。通過這本書,或許可知一二。

從作者入手,勒龐。我們都知道,有群體社會的馬基雅維里之稱。一百多年前,這個保守派社會精英,他反對傳統(tǒng)的國家主義,反對新興的集體主義,推崇英美式的自由主義。他生活在法國革命不斷的年代里,經(jīng)歷過巴黎公社和法蘭西第二帝國等歷史時期,親眼目睹了法國民眾在傳統(tǒng)的信仰與權威崩塌后,在近乎宗教般的革命激情中,退化成一群野蠻、善變、極端的原始人,在少數(shù)人的慫恿下,民眾會毫不猶豫地做出駭人聽聞的暴行,事后卻要求愛國主義的榮譽勛章。于是,勒龐在他的傳世名作《烏合之眾》中總結(jié)道:民眾缺乏理性,依賴于信仰與權威的引導,用想象來判斷,模仿他人行為,簡而言之,民眾是盲從的。

很不幸,我們也是烏合之眾,我們也會盲從。全球化信息化的年代里,多元化的價值體系與全球化的信息爆炸使我們愈發(fā)感覺到自己的渺小,而開始追求信仰的庇護和權威的支持,兩者共同的結(jié)果,就是解釋古典人生哲學的于丹教授的走紅。其實從于丹的走紅我們不難看出,這是一個缺乏精神寄托的時代。是的,你可以說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寄托,但是對于更多已經(jīng)不滿足于最為基礎的精神寄托的人來說,也許融古匯今是更好的選擇。

《地球是平的》一書預見了一個全球化與信息化的未來。我以為,在互聯(lián)網(wǎng)的沖擊下,政府將失去左右輿論的能力,民眾將擁有更多的話語權,民主會成為必然的趨勢;同時,國際間競爭使政府必須擁有更高的效率,民眾必須賦予政府更多權力,集中也會成為必然的趨勢。因此,中國未來的政治體制將是一種中國特色的權威民主雙向加強的模式,即民眾選出強力領袖,由他來行使巨大的權力。這一切,正如勒龐所言。

勒龐曾預言社會主義理想的實踐必將是艱苦的過程,也曾預言中國在辛亥革命后必將迎來更加極權的專制。他的烏合之眾心理學認為:民眾為了追求幸福,會愿意犧牲自由,追隨強力領袖,賦予他絕對權力,并為他所宣揚的理想犧牲一切。令人不安的是,這個片面的觀點得到了歷史的有力映證二戰(zhàn)、文革民眾哪一次不盲從?哪一次不為瘋狂的理想而瘋狂地殺人?

因此,我們有必要研究心理學,了解是什么讓我們盲從,如何克服盲從,從而確保一個穩(wěn)定發(fā)展的幸福未來。

那么我們需要知道的一點是人都有模仿他人的傾向,心理學上稱之為同步。由于人天生都是自戀的,所以愛屋及烏,會喜歡與自己相似的人,即認同。為了讓其他人喜歡自己,以便搞好關系實現(xiàn)合作,人會模仿其他人,即求同。認同與求同合并在一起,就是一種同步,它仿佛是人類在進化的過程寫入自己DNA里的基礎核心程序,是一種不是本能的本能。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古代律法正是對這一本能的總結(jié)。別人饋贈我,我就回贈他;別人攻擊我,我就回擊他。商家就很懂得利用同步賺錢,超市里那些免費品嘗的甜點,在同步作用的幫助下,總是能讓消費者乖乖地買下自己本不必買的東西。此外,銷售人員千方百計地與消費者套近乎,也正是為了博取一種同步。

烏合之眾的盲從,正是催眠與同步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催眠使我們變成了盲目之輩,而極端強化了同步效應,使得我們不受理性與道德的約束,做出不可理解的事情來。自信是抑制催眠的良方,謹慎是把握同步分寸的要領。希望大家能在生活中經(jīng)常提醒自己,不盲從,不隨波逐流,做一個有獨立人格的民眾。要堅持正確的價值判斷,樹立正確的價值傾向,為實現(xiàn)更好的更強大的祖國而努力!

篇二:烏合之眾讀后感

《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完成于1895年,作為一本心理學專業(yè)著作,其中的概念及其表達都相當通俗易懂,不難看出它最初就是一本面向大眾的大眾心理研究。這種方法既是殘忍的,同時也是極為有效的。勒龐在書中提出的許多理論,就其用詞的犀利而言,絕不亞于魯迅的諷刺小說。勒龐說:所謂的英雄或暴君,從未真實的存在過,他們只是人們?yōu)榱藵M足心理需要而杜撰出來的人物,候選人必須用最離譜的哄騙手段,才能征服選民,同時還要毫不猶豫的做出最令人異想天開的承諾,這些話語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聽來依然振聾發(fā)聵。在他的敘述中,集體的力量之粗蠻,方向轉(zhuǎn)變之迅速,思維方式之簡單,簡直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勒龐的研究是否足夠客觀和全面,作為非專業(yè)人士很難做出準確的判斷,要將其生搬硬套于此時此刻的中國也絕對是不可行的。同時不可否認的是,其中對于群體心理,群體意見與信念的敘述,在當今中國社會的語境中是有一定價值的,是值得我們深入思索的。

團結(jié)力量大在五十年代后期開始長期被扭曲理解為團結(jié)則戰(zhàn)無不勝和團結(jié)則無所不能,這是群體不承認障礙的一個表現(xiàn)。當全社會充斥著一種只承認前進不承認停滯和后退的氛圍時,個人很容易被這種盲目的樂觀主義裹挾,進而半信半疑的成為群體中推波助瀾的幫兇。也正如勒龐所說,并不是每個人都必然會被這種氣氛感染,但如果他沒有感受到這種情緒的話,那么他就會淪為群體情感的敵對方。在特殊時期,這種站在人民的敵對面的行為可能帶來不同程度的惡果,甚至可能招致殺身之禍。而在當今社會,這種自我意識的消融和群體情感的同化似乎不那么容易發(fā)生了,但在天涯和貓撲等網(wǎng)絡論壇上,這種群體表達簡單、夸張、粗暴、直白的傾向仍然隨處可見。暴民政治是否隨著技術的進步轉(zhuǎn)入了更為隱蔽的表達空間?而在情感的表達上,網(wǎng)友們往往極其統(tǒng)容易受到暗示,邏輯往往也是極為簡單的。由于基數(shù)的龐大,網(wǎng)民往往包辦了執(zhí)法者和審判者的角色,人肉搜索就是最為典型的例子。非道德行為確實值得譴責,但是在少數(shù)人的煽動之下,在融入集體時(虛幻的)強大力量面前,網(wǎng)民們往往容易產(chǎn)生極端的情緒,并選擇用極端的語言來抒發(fā)自己的情感,用惡毒的語言攻擊那些沒有感受到這種情緒的較為客觀的言論,更有甚者會將這種語言暴力轉(zhuǎn)化為身體上的暴力。令人吃驚的是,這些網(wǎng)絡暴民中也包括很多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甚至大學教授,在群體中,他們部分或完全失去了對自我語言和行為的自制,以一種近似于原始人的狀態(tài)做出判斷和行動。

就我個人的觀點而言,這本書中的敘述不免有過分之處,對于群體的分析也僅僅止步于一種極端的絕對的情況。這與作者的個人情感和當時的社會背景密不可分。介時法國大革命的余波尚未散去,勒龐不僅作為一個心理學家,更是作為一個法國人,對于動蕩的社會環(huán)境和層出不窮的革命依然心有余悸。這種激進的表達雖有失偏頗,但也反映出作者作為一個血肉豐滿的人的形象。因此在內(nèi)容上,我們也不需要全盤接受書中的觀點,用一句老話來說,就是要批判的接受書中的觀點。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我們當然要對人性的進步、法律的逐步健全充滿信心,但與此同時,勒龐也我們心里埋下了一顆種子,面對團結(jié)、愛國、群眾、人民等大而空的表達時,如何保持獨立的判斷,如何提防群體心理的侵蝕,也是對我們素質(zhì)的一次真正的考驗。

篇三:烏合之眾讀后感

首先這無疑是一本好書,但作者在講述群體的不理性時文字的表達也顯得有些極端。

就我本人在讀這本書時,我看到了許多因群體導致的盲目。舉例當代的網(wǎng)絡暴力,網(wǎng)絡暴力不乏輿論的導向和其他推動的原因,而形成如此可怖的力量也源于群眾的無意識、不在乎事情的真相,所以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鍵盤俠沒有自己的思考,只是隨波逐流加入戰(zhàn)場。這樣的現(xiàn)象會讓人們越來越趨向于不理性的一端,越來越不明白真相被覆蓋了幾層面紗。

上面所言只是烏合之眾的特征其一。在我看來,存在即合理。今天烏合之眾的存在必然有其意義,我們在看待事情的時候也要看到這種兩面性,群體不僅有助于我們民主地做決策也代表了廣大民眾的想法和需求。

也許群眾的走向總有被卷入黑暗的時候,但黑暗中,群眾代表希望的星星之火亦可以燎原。

篇四:烏合之眾讀后感

古斯塔夫勒龐,是法國社會心理學家,群體心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在20世紀即將到來的時候,他寫了一本心理學專著,來表達對法國民族文明的失望與不滿,就是這本《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他以一個心理醫(yī)生的視角,解剖人類內(nèi)心中隱藏的心理毒瘤。于是這本連他自己都沒太在意的書在1895年出版后,居然以平均不到一年再版一次的速度瘋狂地傳播著,至1921年已印到第29版。

這是一本什么樣的書,為何具有如此的魅力,以至于到今天我讀著它的時侯仍被其所震撼。它似乎更能以一種悄無聲息的氣勢撞擊我們的思想。

初讀此書時,感覺勒龐就像我們時代里的一個憤青。他保守而冷靜,言辭犀利,對一切既有的判斷不以為意,毫不留情的揭開人類的虛榮之心,揭露諸多關于集體的丑惡與缺陷,將種種可悲的人性、群體性擺出來讓人們自己審視。他的言論仿佛在顛覆著我們以往的世界觀。

從書中可知,勒龐處在一個群眾重新崛起的時代,他敏感地意識到這種現(xiàn)象背后隱藏的危險,并通過自己所掌握的心理學語言,坦率地把它說了出來。勒龐的思想是超意識形態(tài)的,有些地方也反映出如今人們所關心的問題,即便是在現(xiàn)代也是有反思意義的,如社會服從和過度服從、群眾的反叛、大眾文化的泛濫、群眾運動、人的自我異化,以及無意識在社會行為中的作用等等。

真理往往掌握在大多數(shù)手里,這是我們從小就奉為真理的信條,因為面對眾意,我們會不自覺地懷疑自己。正如勒龐所說:在集體心理中,個人的才智被削弱了,從而他們的個性也被削弱了。異質(zhì)性被同質(zhì)性所吞沒,無意識的品質(zhì)占了上風。在群體勢不可擋的壓力下,個人往往會選擇屈從或沉默,以免受到孤立和敵視,只有極少數(shù)懷有批判精神并勇于尋求真理的人會提出反對意見。這同諾依曼的沉默的螺旋的理論極為相似。

眾人拾柴火焰高、團結(jié)就是力量,讓我們懂得群體的力量會勢不可擋,眾人的力量會摧毀一切障礙。當文明的結(jié)構(gòu)搖搖欲墜時,使它顛覆的總是群眾。面對外敵入侵,中華民族總是能凝聚在一起,這不僅是民族自尊心和愛國主義的表現(xiàn),也是一種英雄主義。正如勒龐所說:在群體中,每種感情和行動都有感染性,其程度足以使個人隨時準備為集體利益犧牲他的個人利益。不禁想起我們的英雄董存瑞、黃繼光等,懷著保家衛(wèi)國先國家后個人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感情,慷慨赴義。這種英雄主義毫無疑問有著無意識的成分,然而正是這種英雄主義創(chuàng)造了歷史。

在勒龐看來,當人們?nèi)谌肓艘粋€群體后,他們的感情、思想和行為變得與他們單獨一人時頗為不同,而群體在智力上總是低于孤立的個人。群體沒有能力做任何長遠的打算或思考,而孤立的個人具有主宰自己的反應行為的能力。我覺得這是因為個人融入群體后會有一種依賴群體的情緒,就像人民公社時期的大鍋飯制,因為在集體光環(huán)的庇佑下,個人失去了勞動的積極性,責任感降低。然而家庭聯(lián)產(chǎn)承包責任制的實行,使得個人失去了從集體中平均獲利的途徑,不得不依賴個人勞動力,而且要想獲得比人更多的糧食,個人必須比別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在這種競爭的刺激下,中國糧食產(chǎn)量提高了,糧食新品種也增加了。從這個角度上看,群體的智力確實低于個人。

不僅如此,群體中的個人也會因為群體數(shù)量上的勢不可擋,做出平時不可能做的狂暴舉動。這點我非常認同。因為,孤立的個人很清楚,在孤身一人時,他不可能會焚燒宮殿或洗劫商店,即使受到這樣做的誘惑,他也很容易抵制這種誘惑。但是在成為群體的一員時,他就會意識到人數(shù)賦予他的力量,這足以讓他生出殺人劫掠的念頭,并且會立刻屈從于這種誘惑。譬如,1792年法國歷史上有名的大屠殺事件。當時,在大革命精神的感召下,巴黎成千上萬的市民幾天之內(nèi)虐殺盡關在監(jiān)獄里的僧侶、貴族一千五百多人,連十二三歲的孩子也不放過。更不可思議的是,在極刑現(xiàn)場,婦女們以一睹貴族受刑為榮。這些平時里的店員伙計、家庭主婦,都相信自己的正義行為是在消滅共和國的敵人。同樣,我們的文化大革命事件,運用此理論就可以解釋文化大革命期間紅衛(wèi)兵的瘋狂行徑,他們失去作為個體時的理智,只知道接受極端的感情和觀念,還對使自己失去人格意識的暗示者惟命是從,一經(jīng)煽動鼓舞,便形成了一股極為瘋狂可怕的力量,這時理性完全被壓倒了。而現(xiàn)在的一些國家、民族分裂主義者們的行徑也可以被解讀為:那是一群被蠱惑的個體,在一個群體領袖的錯誤誘導下做出了錯誤的、低智商的行為,融入群體后無法認清事實和真理,更無法自拔,已經(jīng)喪失了自我意識,是很可悲。

就如今而言,公眾情緒力量仍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勒龐說:有時,在某種狂暴的感情譬如因為國家大事的影響下,成千上萬孤立的個人也會獲得一個心理群體的特征。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偶然事件就足以使他們聞風而動聚集在一起,從而立刻獲得群體行為特有的屬性。公眾情緒力量的最初最集大成者可以說是2003年的孫志剛事件,這個廣州大學生莫名其妙地在收容所中葬送性命。許志永律師憑借著公眾情緒的支持和媒體的力量,為孫志剛事件上書全國人大,《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被廢除了,孫志剛事件也成為了中國法治歷史的里程碑。這是媒體和公眾力量挑戰(zhàn)長期行政法規(guī)的典范。此后的躲貓貓、70碼事件,鄧玉嬌事件等等,正是由于公眾的持續(xù)關注與公眾情緒的反應強烈,對相關部門造成一定壓力,使得相關機構(gòu)從最初的遮遮掩掩到最后不得不正面回應,這對事件的調(diào)查有著正面影響。公眾情緒正以自己的方式展現(xiàn)著力量。

但我們也不應盲目樂觀,我們應該注意的問題是:任何力量的過度放大,都會模糊背后的真實。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震驚世界,危難時刻中國社會各界掀起賑災熱潮。萬科董事長王石得知汶川地震的事情后,當即做出萬科捐款220萬的決定。而此舉卻被認為是摳門,引來網(wǎng)絡上一片罵聲。王石在博客中回應認為,萬科捐出的200萬是合適的,中國是個災害頻發(fā)的國家,賑災慈善活動是個常態(tài),企業(yè)的捐贈活動應該可持續(xù),而不成為負擔。平息而論,作為企業(yè)家,王石的做法是理性的。但是在公眾情緒處于高度敏感時,當感性成為公眾情感的主流時,企業(yè)家的這些理性邏輯,刺痛了公眾敏感脆弱的心。他對自我財富的捍衛(wèi),在公眾眼中就會顯得那么可惡。勒龐曾經(jīng)說過:有時,在某種狂暴的感情譬如因為國家大事的影響下,成千上萬孤立的個人也會獲得一個心理群體的特征。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偶然事件就足以使他們聞風而動聚集在一起,從而立刻獲得群體行為特有的屬性。當公眾情緒遭遇商業(yè)理性,王石觸犯了眾怒,可以說徹底栽了個跟頭。公眾這個龐大的群體對這一事件普遍的惡評,其實是掩蓋了中國社會的制度性缺陷。這樣的聲音的出現(xiàn),應該是一個值得深思的社會現(xiàn)象。

《烏合之眾》的當代意義,就在于它發(fā)現(xiàn)問題的功能。雖然書中有些言論過于偏激,但勒龐對我們之前那些文明偉大和衰敗的原因和評價,無論是對我們當前的政治領袖、意見領袖還是社會公眾都具有啟示意義,讓我們能夠在盲從之中帶點兒理性,迷信的時候產(chǎn)生些懷疑。

篇五:烏合之眾讀后感

最初接觸到心理學,是因為兒時喜歡看推理方面的書籍,發(fā)現(xiàn)自己更喜歡側(cè)重于心理解讀的書,便從最淺顯的大眾書籍看起,在高考完的暑假,偶然發(fā)現(xiàn)了古斯塔夫勒龐的《烏合之眾》,這是一本寫大眾心理研究的著作,看完之后,感觸頗深。

勒龐在《烏合之眾》中,以法國大革命作為背景,思考個人與群體的關系,他通過革命中種種行為的分析發(fā)現(xiàn),即使一個個有自己獨立見解的人,一旦他們加入受人民崇拜意識形態(tài)蠱惑的群體,就變成了烏合之眾中的一員,他們就如同發(fā)生化學反應一樣變成了一群瘋狂和無惡不作的家伙,而且他們在一種歷史使命感感召下,并沒有任何關于犯罪的意識。乍一看此結(jié)論,不由得讓人感到震驚,群體真的像勒龐所說,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愿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嗎?

也曾看過很多關于此書的評價,有部分人認為,此書觀點過于偏激和絕對,當個人融入群體中,真的會像勒龐所說的那樣嗎?

當個人處于群體中時,我們會盲從。盲從現(xiàn)象,我想可以用催眠和同步來解釋,在初步讀過《催眠術圣經(jīng)》等書籍后,了解到,當個人意志被他人意志所取代便稱為催眠,在此可以將催眠的定義替換為,當個人意志被群體意志所取代時,也可稱為催眠的另一種方式。而同步在心理學上解釋為每個人都有模仿他人的傾向。

從勒龐所在的時代看來,法國學者的勒龐是個保守派社會精英,他反對傳統(tǒng)的國家主義,反對新興的集體主義,推崇英美式的自由主義。他生活在法國革命不斷的年代里,經(jīng)歷過巴黎公社和法蘭西第二帝國等歷史時期,親眼目睹了法國民眾在傳統(tǒng)的信仰與權威崩塌后,在近乎宗教般的革命激情中,退化成一群野蠻、善變、極端的原始人,在少數(shù)人的慫恿下,民眾會毫不猶豫地做出駭人聽聞的暴行,事后卻要求愛國主義的榮譽勛章。由此,在他的研究中得出結(jié)論:民眾缺乏理性,依賴于信仰與權威的引導,用想象來判斷,模仿他人行為,簡而言之,民眾是盲從的。

勒龐在書中舉了1792年法國歷史上有名的大屠殺事件。當時,在大革命精神的感召下,巴黎成千上萬市民幾天之內(nèi)虐殺盡關在監(jiān)獄里的僧侶貴族一千五百多人,連十二三歲的孩子也不放過。更不可思議的是,在極刑現(xiàn)場,婦女們以一睹貴族受刑為榮。這些平時里的店員伙計、家庭主婦,都相信自己的正義行為是在消滅共和國的敵人。

而勒龐所處的時代是特殊的嗎?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這樣盲從的現(xiàn)象,是否有所改變?誠然,隨著信息高度全球化和強調(diào)民主的呼聲越來越高,我們越來越感覺到自己的渺小,希望有信仰的庇護和權威的支持,這樣就導致了大多數(shù)人開始追隨灌輸人生哲理的心靈雞湯。

不僅如此,當個體處于群體中時,我們同樣會做出許多不可思議的事,往遠了說,即使是在毛澤東相對民主的統(tǒng)治之下,文革時期的紅衛(wèi)兵從知書達理的學生變成了折磨人的惡魔,文革時期民主法律因此受到破壞。而往近了說,如今的網(wǎng)絡暴力和輿論的傾向性又何嘗不是一種盲從的體現(xiàn),從日本福島核電站的泄漏,所有人一窩蜂地涌去買鹽。到如今最貼近我們生活的,范冰冰借華中師范大學音樂廳宣傳電影,華師被不明真相的網(wǎng)絡群眾指責。試想,當我們個人脫離了群體,是否每個人都會做出曾經(jīng)的行為呢?

孤立的個人很清楚,在孤身一人時,他不能焚燒宮殿或洗劫商店,即使受到這樣做的誘惑,他也很容易抵制這種誘惑。但是在成為群體的一員時,他就會意識到人數(shù)賦予他的力量,這足以讓他生出殺人劫掠的念頭,并且會立刻屈從于這種誘惑,出乎預料的障礙會被狂暴地摧毀。正如書中所說:個人一旦成為群體的一員,他所作所為就不會再承擔責任,這時每個人都會暴露出自己不受到的約束的一面。群體追求和相信的從來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而是盲從、殘忍、偏執(zhí)和狂熱,只知道簡單而極端的感情。

弗洛伊德曾說:勒龐的這本書是當之無愧的名著,他極為精致地描述了集體心態(tài)。事物都是具有兩面性的,而權威的觀點也并不都是正確的。

勒龐對群體的所有認識思想在我看來,也并不是完全符合,比如他將種族排在第一位。龐勒同時提出了一個觀點:一個社會的高等教育普及度越高,對社會本身的發(fā)展并不是一個好事。甚至可能對社會生產(chǎn)有阻礙作用。勒龐作為一名資產(chǎn)階級的心理學家,在這一點上,很大程度上是在為當時逐漸興起的共產(chǎn)主義運動找一個邪惡的理論支持。他認為正是因為高等教育的普及,才導致馬克思這類討厭的人的出現(xiàn),然后最后導致一群工人被煽動進行罷工,最后導致了社會生產(chǎn)的停滯。

在歷史上,成為群眾是不需要門檻的,而成為英雄和梟雄則是需要門檻的,正因為高等教育的普及,成為英雄或者梟雄的人才會變多,若是在動蕩的年代,成為梟雄的幾率可能要大得多。正因為勒龐所處的是法國大革命的動蕩時期,所以才會有此具有時代性的結(jié)論。這樣說來,勒龐所有的觀點也不是完全正確。

以上大致是我對于這本書的思考和感想,這本《烏合之眾》所帶給我的樂趣遠非復習一遍腦子里的各種名詞,最吸引人的還是其中的思想。最后拿一句話勉勵自己:要保持批判精神和自己獨立的思維,永遠不要隨波逐流。

篇六:烏合之眾讀后感

《烏合之眾》這部著作在國際學術界有著十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弗洛伊德曾評價說:勒龐的這本書是當之無愧的名著,他極為精致地描述了群眾心態(tài)。社會心理學家奧爾波特評價說:在社會心理學領域已經(jīng)寫出的著作中,最有影響者,非勒龐的《烏合之眾》莫屬。社會學家墨頓評價勒龐這本書具有持久的影響力,是群體行為的研究者不可不讀的文獻。

一千個偶然聚集在公共場所的人,沒有任何明確的共同目標,因此只能看成一群聚在一齊的人,這樣的一群人不能被叫做群體。而當一個偶然的契機把一群人聚集在一齊,這群人就有了同一種心里特征,我們姑且稱之為心理群體。心理群體構(gòu)成之后,會表現(xiàn)為一種共同的,暫時的,然而又是十分鮮明的普遍特性。群體中的個人行為表現(xiàn)具有四個特征:第一是自我人格消失,第二是無意識本能起決定性作用,第三是情感與思想在暗示與傳染的作用下轉(zhuǎn)向同一個方向,第四是暗示的觀念具有即刻轉(zhuǎn)化為行動的沖動。個人的決策通常比群體決策更好,個人能產(chǎn)生更多較好的主意,而群體決策由于受到不一樣意見和論點的約束,加上害怕被人認為愚蠢等心理制約,因而不容易使決策具有較大創(chuàng)造性。

個人在群體影響下,思想和感覺中道德約束與禮貌方式突然消失,原始沖動、幼稚行為和犯罪傾向的突然爆發(fā)。在某人遇到危險時,如果只有一個旁觀者,這名旁觀者會清晰的意識到自己的職責,對受難者給予幫忙,如果他見死不救,會付出很高的心理代價;然而如果有眾多人在場的話,幫忙求助者的職責就由大家來分擔,造成職責分散,每個人分擔的職責很少,旁觀者意識不到他那份職責,會有我不去救會有人去救的心理,導致群體冷漠的局面。

老人在街頭摔倒卻無人前去幫忙,導致老人窒息而死,其親屬埋怨眾人太冷漠,埋怨這個社會缺少愛心。但是從勒龐的觀點來看,這種眾多旁觀者見死不救的現(xiàn)象稱為職責分散效應。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不能僅僅說眾人冷酷無情,也不能說是道德淪喪的表現(xiàn)。

因此,我們有必要研究心理學,了解是什么讓我們盲從,如何克服盲從,從而確保一個穩(wěn)定發(fā)展的幸福未來。

篇七:烏合之眾讀后感

法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勒龐,以研究大眾心理學著稱。他認為現(xiàn)代生活逐漸以群體聚合為特征。在《烏合之眾》中他指出個人一旦進入群體中,他的個性便湮滅,群體的思想占據(jù)主導地位;而群體的行為表現(xiàn)為無異議、情緒化和低智商。

群體不善推理,卻急于行動。它們目前的組織賦予它們巨大的力量。我們目睹其誕生的那些教條,很快也會具有舊式教條的威力,也就是說,不容討論的專橫武斷的力量。群眾的神權就要取代國王的神權了。一些可以輕易在群體中流傳的神話所以能夠產(chǎn)生,不僅是因為他們極端輕信,也是事件在人群的想像中經(jīng)過了奇妙曲解之后造成的后果。在群體眾目睽睽之下發(fā)生的最簡單的事情,不久就會變得面目全非。群體是用形象來思維的,而形象本身又會立刻引起與它毫無邏輯關系的一系列形象。我們只要想一下,有時我們會因為在頭腦中想到的任何事實而產(chǎn)生一連串幻覺,就很容易理解這種狀態(tài)。我們的理性告訴我們,它們之間沒有任何關系。但是群體對這個事實卻視若無睹,把歪曲性的想像力所引起的幻覺和真實事件混為一談。暴民是缺乏理性經(jīng)驗的群體,當對發(fā)生的種種事件缺乏有效的理性思考,就只能通過自身的感知經(jīng)驗和道聽途說進行聯(lián)想,并為之找到聯(lián)系。比如西方媒體批評反華勢力八國聯(lián)軍保家衛(wèi)國一樣。

群體表現(xiàn)出來的感情不管是好是壞,其突出的特點就是極為簡單而夸張。在這方面,就像許多其他方面一樣,群體中的個人類似于原始人,因為他不能作出細致的區(qū)分,他把事情視為一個整體,看不到它們的中間過渡狀態(tài)。群體情緒的夸張也受到另一事實的強化,即不管什么感情,一旦它表現(xiàn)出來,通過暗示和傳染過程而非常迅速傳播,它所明確贊揚的目標就會力量大增。群體表現(xiàn)出的感情是無法復雜和具有深度的,因為他在集合個體時必須選取明確的,具有共性的情感指向,比如仇恨,熱愛等等。這樣才能在簡單和宏大的群體活動中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任何可以深入解析的可能都不會被允許存在,因為暴民個體的狂熱無法接納這種可能,而且它將給群體內(nèi)部帶來爭議,從而引起分歧。

人有模仿他人的傾向,心理學上稱之為同步。由于人天生都是自戀的,所以愛屋及烏,會喜歡與自己相似的人,即認同。為了讓其他人喜歡自己,以便搞好關系實現(xiàn)合作,人會模仿其他人,即求同。認同與求同合并在一起,就是一種同步。商家就很懂得利用同步賺錢,超市里那些免費品嘗的甜點,在同步作用的幫助下,總是能讓消費者乖乖地買下自己本不必買的東西。此外,銷售人員千方百計地與消費者套近乎,也正是為了博取一種同步。烏合之眾的盲從,正是催眠與同步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催眠使我們變成了盲目之輩,而極端強化了同步效應,使得我們不受理性與道德的約束,做出不可理解的事情來。自信是抑制催眠的良方,謹慎是把握同步分寸的要領。

我們?nèi)粘I钪杏泻芏嗍录伎梢宰C實龐德的觀點。新聞媒體或者說新聞媒體背后的利益集團利用輿論為博取自己更多眼球,騙取點擊率等不顧事實按照自身需要,或按照社會普片關心方向片面報道的行為。例如最近發(fā)生的辱母殺人案,關于案件的報道都集中于法律不如道德,司法腐敗,司法不獨立等敏感的、當下熱點的問題。輿論風向把群眾關注的焦點完全帶偏,而群眾也自然而然的朝著這條線走下去,群眾一邊倒的為于歡感到不公,支持殺人行為,要道德不要法律。顯然這樣的輿論是片面的,群眾面對這樣的事件就顯得情緒化,對大家認同的事情無異議。但是群眾喜歡關注談論他們想要的新聞事件,媒體也喜歡按照這樣的方式報道新聞。

但是《烏合之眾》也有其局限性,如作者因群體的非理性性質(zhì)和表現(xiàn)而對它持鄙視和恐懼的態(tài)度。他說:個人在群體影響下,思想和感覺中道德約束與文明方式突然消失,原始沖動、幼稚行為和犯罪傾向的突然爆發(fā)。但同時他又認為群體是一股不可阻擋的力量因而是世界潮流的引領者。但這種內(nèi)在矛盾并未減損其思想學術價值,而是為后來者開啟了更深入研究的空間。

篇八:烏合之眾讀后感

《烏合之眾》是法國社會學家古斯塔夫勒龐于1895年首次出版的一本研究大眾心理學的著作。

在閱讀這本著作之初,我忽略了這本書的創(chuàng)作時代和背景,在潛意識里誤把《烏合之眾》當作近年來出版的作品,這使我在閱讀中產(chǎn)生了一些疑惑和困擾。例如,作者在卷一中提到群體的某些特點,大多數(shù)都能在野蠻人、婦女和兒童等低級進化形態(tài)的生命中看到,比如急躁、沖動、沒有判斷力、缺乏理性和夸大精神、批判感情等。將婦女和兒童劃為低級進化形態(tài)的生命?急躁沖動、沒有判斷力等特點只在婦女和兒童的生命中看到,而男性群體中沒有這些缺點?

看到此處,我對勒龐的這一觀點實在無法贊同,覺得勒龐歧視了婦女和兒童。但是因為只是寥寥數(shù)句,不是本書的主要論述內(nèi)容,且隨后勒龐解釋說這很難被那些對此事一無所知的人所接受。因此我誤以為是最新的科學界研究將婦女和兒童歸入了低級進化形態(tài)的生命中,而我因孤陋寡聞、一無所知才無法接受。

但當我繼續(xù)往下閱讀時,發(fā)現(xiàn)書中仍有其他許多處體現(xiàn)出勒龐對婦女和兒童的輕視。當懷著疑惑再翻看這本書的封面,看到它的出版時間后,我終于堅定了自己的質(zhì)疑:《烏合之眾》雖然是一部很經(jīng)典的著作,但其中觀點并不是完全嚴謹無誤的,也是有其時代局限性且摻雜了作者個人情感于其中的!如勒龐所提到的急躁、沖動、沒有判斷力等缺點在男性群體中也很常見,尤其在游行示威等群體活動中,男性成員的急躁沖動比女性更明顯。在以后的閱讀中,我一定會先了解書籍和作者的基本信息,并在閱讀時保持批判和質(zhì)疑的態(tài)度。

雖然對勒龐在《烏合之眾》一書中關于性別和種族的看法不甚贊同,但我對勒龐在書中的其他學術觀點非常認同,尤其對勒龐在書中對群體的概念和群體心理的定義和分類、特征等方面的見解十分欽佩。

勒龐認為一群人聚在一起可以構(gòu)成形式上的群體,但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群體。只有當群體中的成員的自覺個性走向消失,以及感情和思想轉(zhuǎn)向不同的方向,集體心理和共性特點取代了每個人自身的特點時,這些聚集成群的具有共性特點的人就進入了心理群體的狀態(tài),稱之為組織化群體。

書中說組織化群體的普遍特征是集體的全部感情和思想朝著一個明確的方向發(fā)展,在我看來群體的這種特征是一把雙刃劍。以國家發(fā)展為例,當國家制定了一個正確合理的發(fā)zhan方向后,國民凝聚力和向心力會大增,國家發(fā)展各種政治、經(jīng)濟、文化事業(yè)時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國家會實現(xiàn)飛躍性的發(fā)展;然而當國家制定的發(fā)展政策出錯時,或者說群體受到錯誤引導時,對國家所造成的破壞也是令人震驚的。

勒龐在書中還提到通過群體內(nèi)部的傳染現(xiàn)象,心理群體中的成員之個性消失,無意識的個性逐漸增強,群體中每個人會做出無意識行為。個體在獨自存在時,迫于法律、道德等種種限制加以克制的欲望在集體活動時就會顯露出來甚至付出行動,個體可能會做出在以往絕不敢做的瘋狂行為。這正如聶老師在課上常說的示威、游行等集體活動極易演變?yōu)楸┝κ录?,法國近期的黃背心抗議活動也驗證了這句話。

書中在提到群體的情感與道德觀時指出,群體是沖動、善變和急躁的,極易受到外界刺激因素的作用,易受暗示和輕信,群體的情緒夸張而單純、偏執(zhí)、專橫且保守。在中國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的WG中的紅衛(wèi)兵群體十分貼合勒龐對于群體弊端的描述,或者說組織化群體的種種弊端在WG時期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在WG時期,中國許多許多人加入了紅衛(wèi)兵群體或其支持群體,中國整個社會都處在烏煙瘴氣的環(huán)境中。在十年動亂里,他們表現(xiàn)出了不為理性所指導的、喪失了一切判斷力的激情,他們沖動、多變、急躁,在受到四人幫的鼓動和慫恿后,完全喪失了理智,毫不懷疑自己的行為有錯,盡管他們的行為在以往的自己看來都是可恥的,但當處于為了國家、為了集體的心理自慰和群體間的相互暗示和傳染作用下,他們心安理得地甚至狂熱地去傷害他人的生命、尊嚴和人權。

勒龐提到影響群體意見和信念的因素時,將間接因素概括為:種族、傳統(tǒng)、時間、政治和社會制度、教育;將直接因素概括為:形象、詞語和套話;幻覺、經(jīng)驗、理性。勒龐將種族擺在了間接因素的第一位,誠然,種族對于組織化群體思維和信念的影響是長久的、繼承性的。

每個民族都會有其獨特的民族氣質(zhì)、民族性格和民族符號,不同民族、不同種族的信仰、行為、制度、宗教和藝術等都有巨大的差別,這些差異也當然地會影響到不同種族成員的思想;而且種族對組織化群體成員產(chǎn)生的影響是可以從成員出生起追溯的,一個新成員誕生于他的種族所在的領域并在那個地理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中成長,在種族文化和氣質(zhì)的熏陶下極易融為群體中的一員。一個種族就像一個大型的異質(zhì)群體,它對群體的意見觀念和氣質(zhì)起著重要作用。但是,在接受這一觀點的同時也要堅持種族平等的原則,否則極易演變?yōu)橹С址N族歧視的言論。

在勒龐所闡述的影響群體和信念的所有因素中,另外一個讓我產(chǎn)生極大共鳴,有很深感觸的便是教育。

教育對于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作用之大不言而喻,群體的未來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指導和教育。反窺中國教育竟和1895年的《烏合之眾》中關于教育的描述如此相似。從小學到大學,填鴨式教學,積壓在學生身上的課業(yè)負擔,人為的重復考試和訓練讓教育一詞顯得極為單調(diào)和枯燥。

在小學、初中和高中,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人都是為考試而活,所有的學生要做的就是將書本上的知識爛熟于心,每天面對換湯不換藥的試卷,在最美的年華里,被關在學校,被切斷了一切親身經(jīng)歷和體驗人生和世界的途徑和機會。在個體最容易形成獨立個性、創(chuàng)新思想和發(fā)散思維的時候,他們被迫接受著同化,思維越來越狹窄,個性也逐漸湮沒,多數(shù)學生都會淪為烏合之眾。

更令人氣憤的是中國的大學教育,大學是一個學生從校園走向社會的橋梁階段,大學里的學生皆已成年,即將投身的是現(xiàn)實社會,即將面臨的是步入社會后的種種挑戰(zhàn),而中國的大學多不考慮大學生應當學會的是什么,沒有考慮學生必須及時適應社會或提前學會適應社會,高校中仍在過分宣傳大學生本質(zhì)上還是學生,還是以應學習為主,但并沒有對教學方式和考核制度進行創(chuàng)新。學生以學習為主,固然是學生的本職和責任,可是如果大學學習仍像中學一樣背書考試而不結(jié)合社會和實踐又有什么意義。

另外,在許多學校里都盛行鼓吹科研的風氣,科研成果多的學生會被追捧的很高,學生競相追逐五花八門的科研項目獎項,但實際上其中許多科研內(nèi)容只在無病呻吟,并沒有對學術有什么貢獻,對現(xiàn)實問題的解決也并沒有什么幫助。那些在學校渲染出的功利的科研環(huán)境下爭先恐后進行科研的人一并未對現(xiàn)實社會有真正的體驗,二未對自己進行知識上的提升。正如龐勒所說:這是一種違反自然的,與社會相對立的制度不考慮年輕人很快就會投身其中的現(xiàn)實社會,不考慮我們生活于其中并且必須適應或提前學會適應社會,不考慮人類為保護自己而必須進行的種種斗爭,不考慮為了站住腳跟,他提前自我武裝并且需要意志堅強。在教科書和考試的教育之間,我們更需要實踐的教育來幫助學生們更好地提升能力水平,理工科的大學教育會涉及較多的實踐,人文社科的大學教育更讓人擔憂。

在《烏合之眾》中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是龐勒在論述群體意見與信念的變化范圍時,提到普遍信念對群體中的人行為和精神的束縛。那些在不知不覺中掌控人們思想的暴政,是唯一真正的暴政,理由是你無法同它作戰(zhàn)。對于不知不覺中深入骨髓的信念是很難去推翻并改變的,這些普遍信念在不知不覺中控制思想,在漸進的變化中甚至感受不到正被它所同化,而當完全被該信念控制時,你已無法反抗或者說不想去反抗了。

現(xiàn)在的我們是否被某種信念所掌控,是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