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三燕妮 公開課教學設(shè)計_第1頁
2022高三燕妮 公開課教學設(shè)計_第2頁
2022高三燕妮 公開課教學設(shè)計_第3頁
2022高三燕妮 公開課教學設(shè)計_第4頁
2022高三燕妮 公開課教學設(shè)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一、現(xiàn)代文閱讀(9分,每小題3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①唐朝的安史之亂可以說是中國社會變遷的一條分水嶺。在這之后,“士”和“民”的分界不像先前的嚴格和清楚了,彼此開始流通。雖說士人流落民間的是少數(shù),老百姓加入士流的卻漸漸多起來。這些新晉的士人一面學習和享受那些雅的,一面卻還不能擺脫或蛻變那些俗的。人既然很多,大家都這樣,也就不覺其寒磣;不但不覺其寒磣,還要重新估定價值,“雅俗共賞”似乎就是新提出的尺度或標準。②早在中唐,禪宗就開始用口語記錄大師的說教。用口語原本為的是化俗,也就是爭取群眾?!罢Z錄”就成為一種文體了。這之后就是唐朝的“傳奇”。照陳寅恪先生的意見,這種“傳奇”大概起于民間,文士是仿作,文字里多口語化的地方。陳先生并且說唐朝的古文運動就是從這兒開始。他指出古文運動的領(lǐng)導者韓愈的《毛穎傳》,正是仿“傳奇”而作。到了宋朝,不但古文走上了“雅俗共賞”的路,詩也走向這條路。胡適之先生說宋詩的好處就在“做詩如說話”,一語破的。剛剛來自民間的詞,在當時不用說自然是“雅俗共賞”的,后來雖然漸漸雅化或文人化,可是始終不能雅到詩的地位,它怎么著也只是“詩余”。詞變?yōu)榍?,不是在文人手里變,是在民間變的;曲又變得比詞俗,雖然也經(jīng)過雅化或文人化,可是還雅不到詞的地位,它只是“詞余”。可是雖然俗,大體上卻“俗不傷雅”,仍是“雅俗共賞”的玩藝兒?!陨险f的種種,都是安史亂后幾百年間自然的趨勢,就是那雅俗共賞的趨勢。③雖然俗雅并存,但古人心中的“雅俗共賞”其實仍是以雅為主的,從宋人的“以俗為雅”以及常語的“俗不傷雅”,更可見出這種賓主之分。起初成群俗士蜂擁而上,固然逼得原來的雅士不得不理會到甚至遷就著他們的趣味,可是這些俗士需要擺脫的更多。他們在學習,在享受,也在蛻變,這樣漸漸適應那雅化的傳統(tǒng),于是乎新舊打成一片,傳統(tǒng)多多少少變了質(zhì)繼續(xù)下去。前面說過的文體和詩風的種種改變,就是新舊雙方調(diào)整的過程,結(jié)果遷就的漸漸不覺其為遷就,學習的也漸漸習慣成了自然,傳統(tǒng)的確變了質(zhì),但是還是文言或雅言為主。④是在什么條件之下才會讓俗人所“賞”的,雅人也能來“共賞”呢?孟子說過“不知子都之姣者,無目者也”,子都的美貌,有眼睛的都容易辨別,自然也就能“共賞”了。孟子接著說:“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聲也,有同聽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边@說的是人之常情,也就是所謂人情不相遠。以《西廂記》和《水滸傳》為例,這都是“雅俗共賞”的作品,“男女”是“人之大欲”之一,“壓迫反抗”,也是人之常情。俗人固然同情這些,一部分的雅人,也未嘗不高興這兩部書說出了他們想說而不敢說的。這可以說是一種快感,一種趣味,是俗人和雅人在人情上的交點。⑤十九世紀二十世紀之交是個新時代,新時代給我們帶來了新文化,產(chǎn)生了新的知識階級。這知識階級包括了更多的從民間來的分子,于是乎有了白話正宗的新文學,詞曲和小說戲劇都有了正經(jīng)的地位??箲?zhàn)以來又有“通俗化”運動,這個運動并已經(jīng)在開始轉(zhuǎn)向大眾化?!巴ㄋ谆边€分別雅俗,還是“雅俗共賞”的路,大眾化卻更進一步要達到那沒有雅俗之分,只有“共賞”的局面。這大概也會是所謂由量變到質(zhì)變罷。(朱自清《論雅俗共賞》,有刪節(jié))1.下列關(guān)于“雅俗共賞”的相關(guān)理解有誤的一項是()(3分)A.“安史之亂”可以看作是中國文學向“雅俗共賞”轉(zhuǎn)變的起點,因為戰(zhàn)亂打破了“士”與“民”的界限,越來越多的“民”進入到上層社會。B.從唐宋的詩文演變情況看,“雅俗共賞”的一個重要表現(xiàn)就是語言的變化,白話文進入文學領(lǐng)域,并且逐漸取代了文言文的地位。C.雅人和俗人能對同一對象“共賞”是有一個前提條件的,那就是作為人的共有的相通的快感或趣味。D.到了作者所處的時代,中國文學出現(xiàn)了不分雅俗,只談共賞的局面,在作者看來這是由于知識階層融入了更多的來自民間的分子。2.下列各項對文章理解有誤的一項是()(3分)A.語錄體這種文體來自于中唐時期的禪宗,和尚在傳道的過程中把大師的話用口語記錄下來,其目的是為了讓普通人看懂,便于傳道。B.宋代的詞被稱為“詩余”,后來的曲又被稱為“詞余”,大抵是因為二者做到了“俗不傷雅”,仍是“雅俗共賞”的文學形式。C.“雅俗共賞”其實是“士”與“民”的文化的磨合,是“雅”對俗的遷就,也是“俗”對雅的學習和效仿。D.作者引用孟子的話,是想證明,有一些美是被人們共同承認并欣賞的,而這些美主要集中在共通的人之常情上。3.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各項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A.雅文學和俗文學交融的一個前提就是社會階層的融合,劇烈的社會動蕩,如戰(zhàn)亂就成為新文學產(chǎn)生的必要條件。B.孟子認為口耳目感受的美是人類共同的感受,文學作品雅俗共賞的基礎(chǔ)也是共同的人情,因此描寫感官的體驗,就能做到雅俗共賞。C.作者認為新舊調(diào)整,傳統(tǒng)就會變質(zhì),這變質(zhì)的傳統(tǒng)就會一直傳遞下去,可以看出作者對文學傳統(tǒng)喪失的無奈。D.蘇軾的詞流傳千古,不僅僅有其語言接近白話,明白通暢的原因,還有其抒發(fā)的情感往往是人們心中郁結(jié)卻不能言的感受。一、現(xiàn)代文閱讀(9分,每小題3分)1.【答案】B【考點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久麕燑c睛】考核概念的題目的命題點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內(nèi)涵、外延,注意的錯誤主要是范圍不當、偷換概念、曲解文意、答非所問等類型。選項B曲解文意。2.【答案】B【解析】試題分析:第二段,后來雖然漸漸雅化或文人化,可是始終不能雅到詩的地位?!究键c定位】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久麕燑c睛】這是一道篩選并整合信息的題目,篩選整合信息的題目側(cè)重于對文中佐證觀點的現(xiàn)象、材料的運用的準確性進行考核,主要的錯誤類型是張冠李戴、混淆范圍、強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無中生有等,此題選項曲解文意。3.【答案】D【解析】試題分析:A第一段只表明戰(zhàn)亂是分界線,但并沒有說是必要條件;B描寫體驗就能共賞過于絕對;C對作者的情感傾向理解有誤【考點定位】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久麕燑c睛】這類題目重點集中在對文中的觀點的正誤進行考核,考核的方式注意有無中生有,張冠李戴、曲解文意、混淆范圍、以偏概全、偷換概念等。此題選項AB混淆邏輯范圍,選項D曲解文意。二、古代詩文閱讀(36分)(一)文言文閱讀(19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田弘正,本名興。少習儒書,頗通兵法,善騎射,勇而有禮。當季安之世,為衙內(nèi)兵馬使。季安惟務(wù)侈靡,不恤軍務(wù),屢行殺罰;弘正每從容規(guī)諷,軍中甚賴之。季安以人情歸附,乃出為臨清鎮(zhèn)將,欲捃摭其過害之。弘正假以風痹請告,灸灼滿身,季安謂其無能為。及季安病篤,其子懷諫幼騃,乃召弘正署其舊職。弘正樂聞前代忠孝立功之事,視事之隙,與賓佐講論古今言行可否。魏州自承嗣已來館宇服玩有逾常制者悉命徹毀之以正廳大侈不居乃視事于采訪使廳。賓僚參佐,請之于朝。頗好儒書,尤能史書,《左傳》、《國史》,知其大略。自弘正歸國,幽、恒、鄆、蔡有齒寒之懼,屢遣客間說,多方誘阻,而弘正終始不移其操。元和十年,朝廷用兵討吳元濟,弘正遣子布率兵三千進討,屢戰(zhàn)有功。李師道以弘正效忠,又脅其后,不敢顯助元濟,故絕其掎角之援,王師得致討焉。十五年十月,鎮(zhèn)州王承宗卒,穆宗以弘正為鎮(zhèn)州大都督府長史。弘正以新與鎮(zhèn)人戰(zhàn)伐,有父兄之怨,乃以魏兵二千為衛(wèi)從。十一月二十六日,至鎮(zhèn)州,時賜鎮(zhèn)州三軍賞錢一百萬貫,不時至,軍眾喧騰以為言。弘正親自撫喻,人情稍安。仍表請留魏兵為紀綱之仆,以持眾心,其糧賜請給于有司。時度支使崔倰不知大體,固阻其請,凡四上表不報。明年七月,歸卒于魏州,是月二十八日夜軍亂,弘正并家屬等并遇害。穆宗聞之震悼,冊贈太尉,赗賻加等。弘正孝友慈惠,骨肉之恩甚厚。兄弟子侄在兩都者數(shù)十人,競為崇飾,日費約二十萬,魏、鎮(zhèn)州之財,皆輦屬于道。(選自《舊唐書·田弘正傳》)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A.魏州自承嗣已來/館宇服玩/有逾常制者/悉命徹毀之以正/廳大侈不居/乃視事于采訪使廳B.魏州自承嗣已來館宇服玩有/逾常制者/悉命徹毀之/以正廳大侈/不居/乃視事于采訪使廳C.魏州自承嗣已來/館宇服玩有逾常制者/悉命徹毀之以正/廳大侈不居/乃視事于采訪使廳D.魏州自承嗣已來/館宇服玩有逾常制者/悉命徹毀之/以正廳大侈不居/乃視事于采訪使廳5.下列對文中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兼”、“領(lǐng)”均表示兼任官職,“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職,“署”、“權(quán)”則表示暫代官職。B.“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給帝王的一種文書,常含表志陳情、訴說心曲之意,如《出師表》《陳情表》。C.“視事”指官吏到職辦公,“下車”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請求退職,“致政”、“致仕”則指退休。D.《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史著作,與《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合稱為“春秋三傳”。6.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田弘正忠于職守,深受擁戴。見季安追求奢侈,不理軍務(wù),多施殺罰,他時常婉言勸諫,軍中將卒十分信賴他。B.田弘正遵從規(guī)制,堅守臣節(jié)。在魏州,他拆毀超逾規(guī)制的館宇服玩,不用過于豪華的正廳,請朝廷任命賓僚參佐。C.田弘正忠于朝廷,不改節(jié)操。歸順朝廷后,面臨危險的幽、恒、鄆、蔡等州長官派人勸誘阻撓,他仍心向朝廷。D.田弘正御下不嚴,被害致死。由于朝廷賞錢未按時送到,其隨從魏州士兵夜里叛亂,他及其家屬等一起遇害。7.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1)季安以人情歸附,乃出為臨清鎮(zhèn)將,欲捃摭其過害之。(5分)(2)仍表請留魏兵為紀綱之仆,以持眾心,其糧賜請給于有司。(5分)二、古代詩文閱讀(36分)(一)文言文閱讀(19分)4.【答案】D【解析】試題分析:根據(jù)“之”“以”“乃”這些虛詞的用法,可知“之”代指上文“館宇服玩”,“以”是連詞,表原因,排除A、C;結(jié)合上文,開頭應斷為”魏州自承嗣已來”,排除B?!究键c定位】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名師點睛】文言斷句的題目,注意一些常見的標志性的虛詞,注意結(jié)構(gòu)的對稱,這是基礎(chǔ),一般考核較少,一般集中在人稱的轉(zhuǎn)換和在句中的充當?shù)某煞郑痤}時注意選項的對比,然后結(jié)合文意進行分析。此題注意各句主語的確定和虛詞的作用。5.【答案】C【解析】試題分析:“致仕”指辭官或退休?!究键c定位】識記文學常識。能力層級為識記A?!久麕燑c睛】這是一道文化常識的考核的題目,去年在大綱卷中出現(xiàn),重點突出對古代文化的理解,合乎當今國學熱的趨勢,以后還會堅持。文言的選文是人物傳記,那主要的常識是古代的一些稱謂、官職的變遷、宮殿的名稱、年號、一些文書的名稱、官場的一些禮節(jié)、朝廷的一些機構(gòu)還有一些避諱的說法等。這類題目一般錯誤都比較明顯,如此題“致仕”指辭官或退休。6.【答案】D【考點定位】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久麕燑c睛】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題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題目,錯誤選項的設(shè)置多以人物、事件、時間、地點的錯位為重點,答題時注意分析選項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實這些情節(jié),如此題叛亂原因不對,叛亂的也不是“魏州士兵”,而是鎮(zhèn)州三軍。7.【答案】(1)田季安因看到人心歸附于田弘正,就派他出任臨清鎮(zhèn)將,想尋找過失謀害他。(2)(田弘正)并給皇帝上奏章請求留下魏州士兵作為維護軍紀的人,以便穩(wěn)定眾心,他們的糧餉向有關(guān)官員請求供給?!窘馕觥吭囶}分析:重點詞語:(1)人情:人心。歸:歸屬。摭:搜集。(2)紀綱:法度。持:支撐,穩(wěn)定。給:供給。【考點定位】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名師點睛】文言翻譯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內(nèi)容,文言文的翻譯注意直譯,把句子中的每一個字都要落到實處,不能翻譯的助詞等刪掉,省略的內(nèi)容根據(jù)上下文補充,這樣才能做到不丟分。平時訓練時注意自己確定句子的賦分點,翻譯時保證賦分點的落實,如此題中的“人情”“歸”“摭”“紀綱”“持”“給”等詞語的落實。翻譯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對句子進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順。建議翻譯時打草稿?!緟⒖甲g文】田弘正,本名田興。年少時學習儒家經(jīng)典,精通兵法,擅長騎馬射箭,勇敢而守禮度。在田季安任節(jié)度使時,他為衙內(nèi)兵馬使。田季安一心追求奢侈,不顧及軍務(wù),多次施行殺戮刑罰,田弘正時常婉言勸諫。軍中將吏很信賴他。田季安因看到人心歸附于他,就派他出任臨清鎮(zhèn)將,想尋找過失謀害他。田弘正借口患風痹病請求告假,全身上下都被燒灼,田季安認為他再無所作為了。等到田季安病重,他的兒子田懷諫年幼無知,于是召回田弘正官復舊職。田弘正喜歡了解前代忠臣孝子建功立業(yè)的事跡,辦理公務(wù)的空閑時間,就同賓客僚佐談?wù)摴磐駚碚疵娴难孕?。魏州自田承嗣以來,館閣殿宇器物珍玩超逾規(guī)制的,田弘正全部命人拆除毀掉,因正廳過于豪華而不使用,在采訪使廳辦事。賓客僚佐下吏,都請朝廷任命。非常愛讀儒家書籍,尤其通曉史書,《左傳》、《國史》,都知道大概。自從田弘正歸順朝廷,幽、恒、鄆、蔡有唇亡齒寒的恐懼,多次派遣說客前去離間,多方勸誘阻撓,而田弘正始終不改變節(jié)操。元和十年,朝廷派兵討伐吳元濟,田弘正派兒田布率領(lǐng)三千人馬進攻,多次立功。李師道因田弘正效忠朝廷,又在背后構(gòu)成威脅,因此不敢公然幫助吳元濟,就斷絕了與吳元濟的相互策應,官軍得以順利進攻。十五年十月,鎮(zhèn)州王承宗死,穆宗任命田弘正為鎮(zhèn)州大都督府長史。田弘正因新近與鎮(zhèn)人交戰(zhàn),有殺父殺兄之仇,就用二千名魏兵作為隨從衛(wèi)兵。十一月二十六日,到達鎮(zhèn)州,當時朝廷賞賜鎮(zhèn)州三軍一百萬貫賞錢,沒有按時送到,士兵以此為借口喧嘩鬧事。田弘正親自撫慰解釋,人心才稍微安定。并給皇帝上奏章請求留下魏州士兵作為維護軍紀的人,以便穩(wěn)定眾心,他們的糧餉向有關(guān)官員請求供給。當時度支使崔倰不識大體,堅決阻止他的請求,他先后四次上表章都沒有得到答復。第二年七月,將隨從士卒遣回魏州,當月二十八日夜晚士兵叛亂,田弘正及家屬等一起遇害,穆宗聽說后震驚悲痛,追贈為太尉,助葬用品加倍撥給。田弘正孝敬父母,愛護兄弟,關(guān)心晚輩,骨肉恩情非常深厚。兄弟子侄在兩都的有幾十人,他們競相夸耀豪華,每天約耗費二十萬錢,運載魏州、鎮(zhèn)州的財貨,裝載的車輛在道路上絡(luò)繹不絕。(二)古代詩歌閱讀(11分)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8~9題。新秋夜寄諸弟韋應物①兩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高梧一葉下,空齋歸思多。方用憂人瘼,況自抱微痾。無將別來近,顏鬢已蹉跎。[注]①這首詩寫于唐建中四年(783年),詩人由比部員外郎升任滁州刺史,感秋而有此作。8.請指出這首詩頷聯(lián)的妙處,并簡要分析。(5分)9.這首詩抒發(fā)了作者哪些情感?請簡要分析。(6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