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虛詞歸納整理高考文言文虛詞的推斷技巧高考文言文閱讀答題技巧_第1頁
高考文言文虛詞歸納整理高考文言文虛詞的推斷技巧高考文言文閱讀答題技巧_第2頁
高考文言文虛詞歸納整理高考文言文虛詞的推斷技巧高考文言文閱讀答題技巧_第3頁
高考文言文虛詞歸納整理高考文言文虛詞的推斷技巧高考文言文閱讀答題技巧_第4頁
高考文言文虛詞歸納整理高考文言文虛詞的推斷技巧高考文言文閱讀答題技巧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考文言文虛詞歸納整理,高考文言文虛詞的推斷技巧,高考文言文閱讀答題技巧文言虛詞的推斷技巧★★考點解讀★★“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是文言文閱讀的重要考點。其中,“文中的”這一限制條件表明,高考主要考查考生在具體語境中理解文言虛詞的不同意義和用法的能力。雖然文言虛詞的意義較多,用法靈活,但是考生如果能在平時積累的基礎上,尋求規(guī)律,抓住重點和難點,形成一定的推斷技巧,就能正確答題。另外,考生要立足教材,結合經典例句,進行歸納整理,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铩锛记牲c撥★★v

推斷技巧1、句意推斷法。根據句子的大意來推斷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即根據文章的上下文,在總體把握文句意義的基礎上來確定某個虛詞的意義和用法。2、代入推斷法。如果我們知道某個虛詞幾乎所有的意義和用法,但不知道它在某個句子中的意義和用法,那么我們可以把它的每個意義和用法都帶入到這個句子中來試一試,如果某個用法和意義講的通,那么它就可能是這個意義和用法。3、語法推斷法。文言文中講究句子對稱,在一些文言文尤其是駢體文中,一般來說處于相同位置的虛詞的用法和意義大致相同。我們可以由上一個句子中同位置的虛詞的意義和用法來推斷下一句話中處于相同位置的虛詞的意義和用法??词欠裰v得通,如果講的通,那么他們的意義和用法可能相同。4、標志推斷法。有些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具有特殊的標志。比如判斷句中的標志“者”“也”“乃”等。被動句中的“見”“于”“見……于”等“也”常在居中表停頓等。其意義和用法是固定的,只要找出它的標志,就能知道它的意義和用法了?!铩锝浀淅}★★一、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題。(共19分)左氏《國語》,其文深閎杰異,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而其說多誣淫,不概于圣。余懼世之學者溺其文采而淪于是非,是不得由中庸以入堯、舜之道。本諸理,作《非國語》。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陽父【1】曰:“周將亡矣!夫天地之氣,不失其序,若過其序,民亂之也。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實震,是陽失其所而鎮(zhèn)陰也。陽失而在陰,川源必塞。源塞,國必亡。人乏財用,不亡何待?若國亡,不過十年。十年,數之紀也。夫天之所棄,不過其紀?!笔菤q也,三川,岐山崩。幽王乃滅,周乃東遷。非曰: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陰與陽者,氣而游乎其間者也。自動自休,自峙自流,是惡乎與我謀?自斗自竭,自崩自缺,是惡乎為我設?彼固有所逼引,而認之者不塞則惑。夫釜鬲而爨者,必涌溢蒸都以糜百物;畦而灌者,必沖蕩濆激以敗土石。是特老婦老圃者之為也,猶足動乎物,又況天地之無倪,陰陽之無窮,以澒洞轇轕【2】乎其中,或會或離,或吸或吹,如輪如機,其孰能知之?且曰:“源塞,國必亡。人乏財用,不亡何待?”則又吾所不識也。且所謂者天事手?抑人事乎?若曰天者,則吾既陳于前矣;人也,則乏財用而取亡者,不有他術乎?而曰是川之為尤!又曰:“天之所棄,不過其紀?!庇跏衷眨∥釤o取乎爾也。(取材于柳宗元《非國語》)注釋:【1】伯陽父:周朝大夫?!?】澒洞轇轕:彌漫無際廣闊深遠。7.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①不概于圣概:大略②不得由中庸以入堯、舜之道由:沿著③特天地之物也特:只是④是惡乎與我謀惡乎:于何、怎么會⑤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糜:使……熟爛⑥抑人事乎抑:還是⑦吾既陳于前矣既:既然⑧不有他術乎術:途徑、原因A.①⑦B.②⑧C.③⑥D.④⑤【答案】7.A【解析】7.本題考查文言實詞和虛詞。實詞,考生需掌握高考要求的120個實詞和常見的實詞,同時要結合具體的語境推斷字詞的意思。注意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古今異義、通假字等語法現象。本題考查課內知識,要求學生熟練掌握,夯實基本功。虛詞的意義和用法,考生需掌握高考要求的18個虛詞,同樣要結合具體的語境推斷,還要注意有些虛詞有時也用作實詞。最重要的是加強課內外閱讀,培養(yǎng)在語境中推斷的能力。①“概”,概括。⑦“既”,已經。故選A。參考譯文:左丘明的《國語》,它里面的文章深刻宏闊接觸特異。本來就是世人所沉溺愛好欲罷不能的。并且它的觀點很多都是欺騙人、惑亂人的,不能很好的概括完美。。我害怕當世求學的人沉溺于它的文采卻模糊了是非。這就不能夠從中庸之道來進入堯、舜的學說、主張。依照這些理由,我寫了《非國語》這本書。(《國語》記載)周幽王二年,西周的涇水、渭水、洛水一帶發(fā)生了大地震。大夫伯陽父說:“周朝快要亡了!天地間的陰陽二氣,不能錯亂了位置。如果錯亂了,那是被人攪亂的。陽氣隱伏在下面不能冒出來,被陰氣壓迫得不能上升,于是就會發(fā)生地震?,F今涇水、渭水、洛水一帶發(fā)生地震,就是陽氣失去了它原來的位置而被陰氣鎮(zhèn)住了。陽氣不在自己的位置,跑到了陰氣的位置上,水源就必然會被堵塞。水源堵塞了,國家一定要滅亡。如果國家滅亡,不會超過十年。因為十是數的終極。天既然要拋棄這個國家,是不會讓它超過這個終極的?!闭沁@一年,涇水、渭水、洛水枯竭,岐山也崩塌了,周幽王被殺,西周滅亡了。周平王不得不把都城從長安遷到洛陽。柳宗元非議說:高山和大河,不過是天地間的自然物體;陰氣和陽氣,不過是天地間的元氣。它們自己運行,自己休止,自己屹立,自己流動,這哪里是與人商量過的呢?它們自己沖擊,自己枯竭,自己崩塌,自己缺損,這哪里是人安排的呢?自然界的事物本來是互相排斥又互相吸引的,而像伯陽父那樣認識它的人,不是無知就是糊涂。用鍋煮飯,湯水翻滾蒸氣升騰必然會煮爛各種食物;引水灌田,水勢奔騰波浪激蕩必然會破壞田里的土石。這些老婦老農所做的事,尚且可以改變物體的形態(tài),何況天地之大無邊無際,陰陽變化無窮無盡。陰陽二氣,充滿于茫茫無際的天地之間,有時聚集,有時分散,有時互相吸引,有時互相排斥,好像車輪滾動,好像紡機運轉,它們的變化我們怎么能夠知道呢?伯陽父說:“水源堵塞了,國家必然滅亡?!薄叭藗內狈ω斘?,國家還不滅亡嗎?”這又是我們不能理解的了。這里所說的究竟是天造成的呢?還是人造成的呢?如果說是天造成的,那么我在前面已經講過了。如果說是人造成的,那么由于缺乏財物而導致亡國的,難道沒有其他原因嗎?何以硬要說是那幾條河的過失,還說“天既要拋棄一個國家,不會超過十年”,這就越發(fā)荒謬了!我不同意他的這些看法。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3題。衡州新學記[宋]張孝祥先王之時,以學為政,學者政之出,政者學之施,學無異習,政無異術。自朝廷達之郡國,自郡國達之天下,元元本本,靡有二事。故士不于學,則為奇言異行;政不于學,則無道揆法守。君臣上下,視吾之有學,猶農之有田,朝斯夕斯,不耕不耘,則無所得食,而有卒歲之憂。此人倫所以明,教化所以成。道德一而風俗同,惟是故也。后世之學,蓋盛于先王之時矣。居處之安,飲食之豐,訓約之嚴,先王之時未必有此;然學自為學政自為政群居玩歲自好者不過能通經緝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則昔之所習者旋以廢忘。一視薄書期會①之事,則曰:“我方為政,學于何有?”嗟夫!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時,其學與政之分與!國家之學至矣,十室之邑有師弟子,州縣之吏以學名官,凡豈為是觀美而已?蓋欲還先王之舊,求政于學。顧卒未有以當上意者,則士大夫與學者之罪也。衡之學曰石鼓書院云者,其來已久,中遷之城南,士不為便,而還其故,則自前教授②施君鼎。石鼓之學,據瀟、湘之會,挾山岳之勝。其遷也,新室屋未具。提點刑獄王君彥洪、提舉常平鄭君丙、知州事張君松,皆以乾道③乙酉至官下,于是方有兵事,三君任不同而責均,雖日不?暇,然知夫學所以為政,兵其細也,則謂教授蘇君總龜,使遂葺之。居無何而學成,兵事亦已,環(huán)三君之巡屬,整整稱治。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學也,而余獨表而出之,蓋樂夫三君識先王所以為學之意,于羽檄交馳之際,不敢忘學,學成而兵有功,治有績,則余安得不為之言,以勸夫為政而不知學者耶?凡衡之士,知三君之心,則居是學也,不專章句之務,而亦習夫他日所以為政;不但為科第之得,而思致君澤民之業(yè)。使政之與學復而為一,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國家將于是而有獲與!明年八月旦,歷陽張某記。(選自《于湖居士文集》)9.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A.不耕不耘,則無所得食位卑則足羞B.后世之學,蓋盛于先王之時矣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C.士不為便,而還其故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D.皆以乾道乙酉至官下不敢興兵以拒大王【答案】9.A【解析】9.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應明確題干的要求,如本題“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然后根據虛詞在句中的位置和虛詞前后詞語的詞性來分析用法。本題中,A項,兩個“則”都解釋為“就”。B項,第一個“于”是介詞,比;第二個“于”也是介詞,引出動作的對象。C項,第一個“而”連詞,表順承;第二個“而”是連詞,表轉折。D項,第一個“以”相當于“于”,在;第二個“以”是目的連詞,來。故選A。參考譯文:先王的時候,用學習作為為政之道,學習源于為政的需要,而為政又是學習的結果。學習沒有怪異的習慣,政令沒有怪異的方法。從朝廷到郡國,從郡國到天下,追根究底,離不開這兩件事。所以士人不求學,就會有詭異的言行;政令不源于學習,就不會有準則法度。君臣之間從上到下,對待我們的辦學,猶如農人有田地,早上這樣,晚上也這樣,不耕耘,就沒飯吃,年終時就有憂慮。這就是人倫得以明了、教化得以成功的原因。道德劃一且風俗等同,就是這個緣故呀。

后世之人學習,大概興盛于先王之時。儀容舉止之安詳,飲食之豐富,教誨約束之嚴格,先王之時未必達到這個地步;然而只是為了學而學,只是為了施政而施政,整天聚在一起,貪圖安逸,所追求的不過是能夠通曉經文,以取得科舉登第,得到功名后,昔日所學習的東西,很快廢棄忘卻。一旦看到書本或按規(guī)定的期限施行政令之事,就說:“我剛從政,有什么好學的?”唉!后人提到治理天下的人常常不敢仰望先王之時,大概是因為學習與為政分開了!國家辦學之道已經很完備了,十戶的小地方有老師和弟子,州縣的官吏用辦學作為揚名之道,難道僅僅全是為了觀美嗎?大概想恢復先王的舊道,通過學習來施政。只是最終沒能符合上司的心意,這是士大夫與求學之人的錯呀。衡州的學校叫石鼓書院什么的,其由來已久,中途曾經遷到城南,士人認為不方便,又搬回原來的地方,這事來自前教授施君鼎。石鼓的學校,占據瀟、湘之要道,挾帶著山岳之名勝。它搬遷時,還沒有新教室。提點刑獄王彥洪、提舉常平人鄭君丙、知州張君松,都于乾道乙酉年上任,這時正有戰(zhàn)亂,三人職責不同但責任均擔,雖每天忙得要死,然而都知道辦學是為政之本,戰(zhàn)亂只是小事,就授命教授蘇總龜,讓他馬上修葺學校。不久學校修成,戰(zhàn)亂也結束,環(huán)視三人的地盤,整齊嚴謹,太平無事。戰(zhàn)亂結束且太平無事,未必立馬是學習所致,而我上表稱贊他們,大概是欣賞他們三人懂得先王重視學習的原因,在軍情緊急之際,仍然不敢忘記辦學,學校修成并且治兵有功,治理地方有政績,那么我哪能不替他們講出來,來勸導那些施政卻不知道學習的人呢?衡州全部士人,知曉三人的心思,就住在這所學校里,不只是專心學習,還學習以后的為政之道;不只為了科舉登第,還想到報效君王,澤被蒼生之業(yè)。使為政與學習再次合而為一,不只三位官員的愿望是這樣,或許國家也將從這里有所收獲吧!明年八月旦,歷陽張某記。三、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題。(20分)《宗子相①集》序(明)王世負嗚呼!此廣陵宗臣子相之詩若文。武昌吳國倫傳之,而吳郡王世貞為之序,曰:昔在建安,二曹龍奮,公轉角立。愛至潘陸衍藻,太沖修質,沈宋麗爾,必簡岳岳,李杜并驅,龍標脫銜。古之豪杰于辭者,往往志有所相合而不相下,氣有所不相入而相為用,則豈盡人力哉?蓋亦有造物微旨矣。日,余與李攀龍于鱗燕中游也,子相抉吳生暨天目徐生來。子相才高而氣雄,自喜甚,嘗從吳一再論詩,不勝,覆酒盂,嚙之裂,歸而淫思竟日夕,至喀喀嘔血也。當其所極意,神與才傅,天竅自發(fā),叩之冷然中五聲,而誦之爽然風露襲于腋而投于咽,然當其所極意而尤不已,則理不必天地有,而語不必千古道者,亦間離得之。夫以于鱗之材,然不敢盡斥矩鍍②而創(chuàng)其好,即何論世貞哉?子相獨時時不屑也,曰寧瑕無堿。余則無以難子相也。諸善子相者,謂子相超津筏而上之;少年間是非子相者,謂子相欲途津而棄其筏。然雅非子相指也。充吾結撰之思,際吾才之界,以與物境會。境合則吾收其全瑜,不合則吾姑取其瑜而任瑕。字不得累句,句不得累篇,吾時時上弱,以次馳天下之中下者,有一不勝,而無再不勝,如是耳。今其篇章其在,即使公、太沖、必簡、龍標小自貶損,而附于諸賢之驥,子相甘之哉。子相于文筆尤奇,第其力足以破冗腐,成一家言,奪今之耳觀者,而大趣乃在北地李先生。以子相之詩足無憾于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其文足盡于才乃往往屈才而就法而又不假年以沒悲夫然縣是不朽矣。世之立功名、尚通顯者,日譏善文士無毛發(fā)之用。子相獨不然。為考功郎④有聲,以不能附會,非久出參⑤藩落。屬有島寇事⑥,在席吏民,調兵食,規(guī)摹為一方冠。既又佐其案為儒生師帥。比死,家祀而人哭之,則子相居恒不鐸,謂:“麒麟風皇,寧能并雞犬用乎?不得之,不能為圣世。吾厭吾雞犬,行去矣!”于鱗大賞之,為詩曰:“一為麟風言,三嘆加饗食?!逼湓汲终撊舸恕#ㄟx自《棄州山人四部稿》,有期節(jié))【注】①宗子相:宗臣(1525-1560),字子相,與李攀龍(字于鱗)、王世貞、吳國倫等六人合稱明代“后七子”。②矩錢:猶規(guī)則、法度。③堿:似玉的石頭。④考功郎:吏部官員。⑤參:這里指擔任布政參議。⑥島寇事:指倭寇侵擾福建沿海。1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A.氣有所不相入而相為用。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B.夫以于鱗之材夫人之相與C.以與物境會不賂者以路者喪D.規(guī)摹為一方冠君為我呼入【答案】15.A【解析】15.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為C。很多虛詞的用法和意義都會隨其在句中位置的改變而改變,所以可以通過詞性差異、位置不同來判斷虛詞意思。同時還要結合具體語境,在準確理解句意的基礎上判斷相應虛詞的用法和意義,切不可機械、盲目。A項,“而”都表轉折;B項,助詞,的/助詞,主謂之間無意義;C項,目的連詞,來/介詞,因為;D項,動詞,成為/介詞,給,替。故選A。16.本題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內容的能力。此題考查把握文章內容要點和鑒賞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題要在準確把握文意的基礎上,帶著選項回到原文,從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的混淆和關鍵詞語的誤譯等角度進行比較分析,作出判定。B項,“宗臣對他們兩個很不屑”張冠李戴,原文說“以于鱗之材,然不敢盡斥矩矱而創(chuàng)其好,即何論世貞哉?子相獨時時不屑也”,意思是,憑借于鱗之才華仍不敢盡棄法度而獨創(chuàng)自己所好,更何況王世貞呢?宗子相卻經常不屑于這樣做。宗臣不屑的是“矩矱”。故選B。參考譯文:?。∵@是廣陵人宗子相的詩歌文集。武昌人吳國倫為它作傳,而吳郡人王世貞為它作序,內容是:當初在建安年間時,二曹(曹操、曹植)奮發(fā)有為,兩人同樣出色,對峙并列。到了后來,潘岳和陸機推衍辭藻,太沖(左思)重視辭賦質地之美,沈佺期、宋之問講究辭藻華麗,必簡(杜審言)的詩風鋒芒畢露,李白和杜甫并駕驅齊驅,龍標(王昌齡)用辭不拘一格。古代的杰出之人對于文辭,往往志趣相投卻各不相讓,氣韻有所不合卻互相利用,那么難道都是人的力量(造成的)嗎?大概也有上天精妙的意圖吧。那天,我與李攀龍在鱗燕一帶游玩,宗子相帶著吳國倫和天目人徐生一起過來。宗子相才高且氣魄雄健,非常自負,曾經和吳國倫多次辯論詩歌,辯不過,拿反酒杯,竟然把酒杯都咬破了,回去沉思了整天,到了吐血的地步。當他恣意行事時,神思與天賦合體,天然的穎悟自然生發(fā),敲擊時發(fā)出高冷之音,符合五聲音律,誦讀時開朗舒暢的樣子好象風露吹拂于腋下又落到嘴里,然而當他恣意行事還更加沒完沒了時,就不在乎道理是否通行于天地,言辭是否能傳誦千古,反而在間隔疏離之時得到。憑借于鱗之才華仍不敢盡棄法度而獨創(chuàng)自己所好,更何況王世貞呢?宗子相卻經常不屑于這樣做,說寧愿有瑕疵也不愿完美如玉。我實在沒有辦法詰責宗子相了。那些稱贊宗子相的人,說宗子相已經越過木筏而逆流而上;那些批評宗子相的少年,認為宗子相想走陸路因此放棄他的木筏。然而這實在不是宗子相的本意。我絞盡腦汁,竭盡所能,來迎合物境。如果與物境相合那么我就取它全部的優(yōu)點,不合那么我姑且取它的優(yōu)點并承受它的缺點。字不得在句中重復,句不得在文中重復,我時時拿著良馬,依照次序跟天下的中下之人相爭,如果一次不勝,那么剩余二次必勝,如此罷了。現在他的文章都在,即使他稍稍不如公干、太沖、必簡、龍標等人,卻能跟隨在眾賢人之后,宗子相也很樂意。宗子相的文筆非常奇特,他的筆力足以破除冗長沉腐之言,自成一家言論,勝過如今那些只憑耳聞之人,而最有意思是在北地的李先生。他認為宗子相的詩歌,完全沒有違背常理,卻常常改變常理而盡展其才華,他的詩文完全展現了他的才華,竟然經常壓抑自己的才華而屈就常理,但壽命不長就去世了,可悲啊,然而他們都永垂不朽了。世間那些成就功業(yè)名聲、崇尚通達顯赫的人,常常譏笑鄙視文人沒有絲毫的用處。子相卻不這樣。他擔任考功郎時有聲望,因為不能依附權貴,不久離開京城到福建任職。那里有倭寇鬧事,跟吏民同睡,管理兵器糧食,制度是地方上最好的。后來又使他的法度作為讀書人的表率。等到他臨死之時,家里祭祀,有人為他哭泣,宗子相在家里一直不高興,說:“麒麟鳳凰,難道能和雞犬共處嗎?不能實現,沒有圣世。我討厭我的雞犬,將要離去了!”于鱗大加稱賞,寫詩道:“一為麟鳳言,三嘆加饗食?!彼谷慌既怀终撜{到了這個地步。四、閱讀下面兩則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1)積微,月不勝(1)日,時不勝月,歲不勝時。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興之務之,如是則常不勝夫敦比(2)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則小事之至也數,其懸(3)日也博,其為積也大;大事之至也稀,其懸日也淺,其為積也小。故善日者王,善時者霸,補漏者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時,僅存之國危而后戚之,亡國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國之禍敗不可勝悔也。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時記也,王者之功名,不可勝日志也。財物資寶以大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積微者速成?!对姟吩唬骸暗螺挘?)如毛,民鮮克舉之?!贝酥^也。(取材于《荀子》)注釋:(1)勝,超過。本句意思是,月不如日重要。(2)敦比:注重從事。本句意思是,像這樣,那么只顧處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從事小事的。(3)懸:懸掛,此處意思是存在。(4)輶:分量輕。(2)使治亂存亡若高山之與深谿,若白堊之與黑漆,則無所用智,雖愚猶可矣。且(1)治亂存亡則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見、如可不見。故智士賢者相與積心愁慮以求之,猶尚有管叔、蔡叔之事(2)與東夷八國不聽之謀。故治亂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則大物不過矣。魯國之法,魯人為人臣妾于諸侯,有能贖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貢贖魯人于諸侯,來而讓,不取其金。孔子曰:“賜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比∑浣?,則無損于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鬃釉唬骸棒斎吮卣缯咭??!笨鬃右娭约?,觀化遠也。(取材于《呂氏春秋》)14.下列各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同的一項是A.故善日者王王者敬日B.亡國之禍敗不可勝悔也不可勝日志也C.此之謂也若白堊之與黑漆D.察其秋毫其人拜之以?!敬鸢浮?4.C【解析】題干是“下列各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同的一項是”。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在答題時把實詞和虛詞含義放回到原文中,結合具體語境和上下文來理解,是辨析虛詞意義和用法的方法。A項,“日”:作名詞,每天的日常事情;B項,“勝”:作副詞,完,全都。D項,“其”,作代詞,那。C項,“之”: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可以不譯;助詞,表停頓,不譯。參考譯文:(1)積少成多之道:一月一記不如一日一記,一季一記不如一月一記,一年一記不如一季一記。人之情往往不在意小事,大事到來的時候奮起振作。于是常常干不過那些專事小事的人們。為什么?因為小事情經常發(fā)生,其每天發(fā)生的概率大,所以日積月累效果很大;大事情不常發(fā)生,其每天發(fā)生的概率很低,所以累計的效果并不大。所以善于從每天的日常事務做起的人可以稱王,善于每季統計工作成效的人可以稱霸,只會亡羊補牢的人很危險,荒淫無度不務正業(yè)的人必然滅亡。所以王者注重每天每日的事情,霸者注重每個季書發(fā)生的事情,勉強維持的邦國往往是危殆之后才想到難受。而亡國之君直到滅亡的那一天才知道國破家亡,死到臨頭才知道自己要掉腦袋。亡國之禍往往是悔不勝悔。霸者之顯赫可以以時記載;王者之功名,每天都記也記不完。財物貨寶以大為重,政教功名與之相反一-能積微者則速成?!对娊洿笱耪裘瘛飞险f:“懿德就像鴻毛,人們卻舉不動它?!闭f的就是這的道理。(2)假使治亂存亡如同高山與深溪,如同白堊與黑漆,則用不著智慧了,雖愚蠢也可以了,而治亂存亡則不然,似乎可知,似乎不可知;似乎可見,似乎不可見。所以智士賢者共同積心處慮來求得,尚且有管叔、蔡叔之事與東夷八國不聽之謀,所以治亂存亡,其開始時如秋毫,察其秋毫,則大事就不會有過錯了。魯國有一道法律,如果魯國人在外國見到同胞(遭遇不幸),淪落為奴隸,只要能夠把這些人贖回來(幫助他們恢復自由),就可以從國家獲得金錢(的補償和獎勵)。(孔子的學生)子貢,把魯國人從外國贖回來,但不(向國家)領取金錢??鬃诱f:賜(端木賜,即子貢),這就是你的不對了,從此以后,魯國(就沒有)人再去贖回自己(遇難)的同胞了。(向國家)領取補償金,(對你)沒有任何損失;但不領取補償金,魯國(就沒有)人再去贖回自己的同胞了。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感謝他,送了一頭牛,子路收下了??鬃诱f:“這下子魯國人一定會勇于救落水者了?!笨鬃幽軓募毿〉氖虑樯峡吹浇Y果,他對事物的發(fā)展變化看得多遠啊。五、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題。白蘋洲五亭記[唐]白居易湖州城東南二百步,抵霅溪,溪連汀洲,洲一名白蘋。梁吳興守柳惲于此賦詩云“汀洲采白蘋”,因以為名也。前不知幾十萬年,后又數百載,有名無亭,鞠①為荒澤。至大歷十一年,顏魯公真卿為刺史,始剪榛導流,作八角亭以游息焉。旋屬災潦薦②至,沼堙臺圮。后又數十載,委無隙地。至開成三年,弘農楊君為刺史,乃疏四渠,浚二池,樹三園,構五亭,卉木荷竹,舟橋廊室,洎游宴息宿之具,靡不備焉。觀其架大漢,跨長汀者,謂之白蘋亭。介二園、閱百卉者,謂之集芳亭。面廣池、目列岫者,謂之山光亭。玩晨曦者,謂之朝霞亭。狎清漣者,謂之碧波亭。五亭間開,萬象迭入,向背俯仰,勝無遁形。每至汀風春溪月秋花繁鳥啼之旦蓮開水香之タ賓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動觴詠半酣飄然恍然。游者相顧,成曰:此不知方外也?人間也?又不知蓬瀛昆閬,復何如哉?時予守宮在洛,楊君緘書赍圖,請予為記。予按圖握筆,心存目想,覙縷③梗概,十不得其二三。大凡地有勝境,得人而后發(fā);人有心匠,得物而后開:境心相遇,固有時耶?蓋是境也,實柳守濫觴之,顏公椎輪之,楊君繪素之:三賢始終,能事畢矣。楊君前牧舒,舒人治;今牧湖,湖人康??抵?,革弊興利,若改茶法、變稅書之類是也。利興,故府有羨財;政成,故居多暇日。是以余力濟高情,成勝概,三者旋相為用,豈偶然哉?昔謝、柳為郡,樂山水,多高情,不聞善政;龔、黃為郡,憂黎庶,有善政,不聞勝概。兼而有者,其吾友楊君乎?君名漢公,字用乂??帜觎刖眠h,來者不知,故名而字之。時開成四年,十月十五日,記。(選自《白居易集》【注】①鞠:皆,盡②薦:連續(xù)③覙縷:逐條陳述9.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A.因以為名也君因我降,與君為兄弟B.作八角亭以游息焉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C.康之由,革弊興利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D.若改茶法、變稅書之類是也若屬皆且為所虜【答案】9.B【解析】本題考查文言文虛詞的用法??忌鷳Y合虛詞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詞語的詞性來辨析虛詞的用法和意義。B項,兩個“以”都是目的連詞,來,用來。A項,“因以為名也”,“因”是介詞,因此;“君因我降,與君為兄弟”,“因”是介詞,因為。C項,“康之由,革弊興利”,“之”,結構助詞,的;“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之”,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D項,“若改茶法、變稅書之類是也”,“如”,像,就像;“若屬皆且為所虜”,“若”是代詞,你。參考譯文:湖州城往東南走二百步,抵達霅溪,溪水連著汀洲,洲名叫白蘋。梁朝時吳興太守柳惲在此作詩“汀洲采白蘋”,因此用它取名。前不知幾十萬年,后又數百年,有名卻無亭,都是荒澤。到了大歷十一年,魯公顏真卿擔任刺史,才剪枝導流,修建八角亭來作為游玩時休息之用。不久水災連續(xù)而來,水澤堵塞,亭臺毀壞。后來又過去幾十年,沒有一點兒空地可供立足。到了開成三年,弘農人楊君擔任刺史,就疏通四渠,疏浚二池,修建三園五亭,卉木荷竹,舟橋廊室,直到游宴息宿的用具,都有了。看到那橫跨大水長汀的建筑,稱之為白蘋亭。

在二園之間、可以欣賞百花的,稱之為集芳亭。面朝廣池、觀白云者,稱之為山光亭。玩賞晨曦者,稱之為朝霞亭。玩耍清漣者,稱之為碧波亭。五亭依次排列,氣象萬千,全方位無死角,勝景無所遁形。每到河風春,溪月秋,花繁鳥啼之時,蓮開水香之夜,賓友群集,舟船慢行,酒至半酣,飄然欲仙如癡如醉。游玩者彼此相視,道:此地不知是世外之地?還是人間?又不知是否是蓬瀛昆閬,還能怎么樣呢?

當時我在洛陽工作,楊君寫信附圖,請我為亭作記。我拿著圖握著筆,冥思苦想,逐條陳述梗概,十條中不得二三。通常勝境之地,得到人然后才能發(fā)生;人有獨特的構思設計,得到美景然而后才能展開:境心相遇,一定有跡可循嗎?大概這種勝境,實則起源于柳惲太守,草創(chuàng)于顏真卿公,發(fā)揚光大于楊君:三賢接力,事情才能成功呀。楊君之前在舒州做州牧,舒州人安居樂業(yè);現在在湖州做州牧,湖州人安康。安康之路,源于改革興利,比如改革茶法、改變稅書之類的。利興,因此州府有多余的錢財;地方治理成功,所以平時才有空閑。因此有余力滿足高尚的情懷,成就美景,三者互相依托,難道是偶然嗎?當年謝、柳二人為郡守,寄情于山水,多高尚的情懷,卻沒聽說過他們有美好的政績;龔、黃為郡守,憂心于黎民,有美好的政績,卻沒聽說過他們擁有美景。兼而有之者,大概只有我的朋友楊君吧?楊君名漢公,字用乂。恐年月久遠,后來者不知,因此寫下他的名和字。時間為開成四年,十月十五日,記錄?!铩飳崙?zhàn)演練★★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語段,完成后面題目。送吳純甫先生會試序①予為童子時,則知有吳純甫先生。長而登先生之門,悅而忘其歸也。蓋世之所謂慷慨魁磊之士,吾必日先生焉。先生精于學,邃于文,熟于事。少時,為縣大夫郡邑長者所推重。當道者往往嘆息,期以大用,指日以望。既而摧抑頓挫者幾三十年。先生自負瑰瑋,不見施設②,獨喜為人言之。人無賢愚,見者傾倒。自少年學子稍知向方者,必引而進之。士之有志者,亦皆歸先生。每從嘉林修竹間,紆衿方履,笑詠相隨,殆無虛日。時有質辨,剖析毫發(fā),議論蜂起,群疑豁如,云披雨霽,天清日明。其于天下之利害,生民之得失,常有隱憂于其間。天子中興,慨然有志于三代之治。詔書數下,所以修明千百年之廢典者不一事,悉先生之所嘗言者。故與先生游者,皆去為顯官。先生獨為諸生,揖讓進退自若也。嘉靖辛卯,先生始發(fā)解,于是將上禮部。皆喜先生之遇,而又惜其晚也。然君子之論不施于早晚之間,而施于遇不遇之際。不以徒遇之為喜,而以得所遇之為樂。予惟國家以科目收天下之士,名臣將相,接踵而興。豪杰之士,莫不自見于其間。而比年以來,士風漸以不振。其始羸然一書生耳,才釋褐③而百物之資可立具,此何從而得之哉?亦獨不念朝廷取之者何如,用之者何如,爵祿寵錫④之者何如也!世之所倚重者盡賴此輩,而如是彌望,君子蓋以為世道無窮之慮焉。初,先生與余論天下事,予未嘗不竦然,又默然有感也。以為在位者皆以此為心,則天下可以無事,然而先生不遇也。今先生遇矣,以其向所言者而從事焉,則猶饑渴而飲食之也。夫趨俗之士師師⑤,持正之士諤諤。夫諤諤非幸也然天下之事彼不為而此為之倡者一人隨者十人則固當有聲氣之同者。若是而相與持天下之勢,君子又以為世道無窮之幸焉。故予謂先生不謂之晚,而如先生乃可謂之真遇也。若彼碌碌者徒,雖襁褓而朱紫⑥,日唯諾于殿廷,吾不謂之遇也。因書以為別。(取材于歸有光的同名文章)【注釋】①本文寫于吳純甫44歲即將赴京參加會試之時。文中的“發(fā)解”指考中鄉(xiāng)試第一名,“將上禮部”指即將赴京會試。②施設:施展才能的機會。③褐:粗布衣衫。④錫:同“賜”。⑤師師:莊嚴恭敬的樣子。下文的“諤諤”,直言爭辯的樣子。⑥朱紫:古代高級官員的服色,借代高官顯爵。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悅而忘其歸也而又惜其晚也B.當道者往往嘆息故與先生游者C.士之有志者用之者何如D.士風漸以不振因書以為別【答案】B【解析】此題考查對文言虛詞意義和用法的辨析能力。解答時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內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據句意和對文言常用詞的導握來判斷字詞義。解釋時要注意辦析詞義和用法的變化,虛詞大多是多義的,具體解答時要根據它在句中的作用來確定它的詞義。同時還需做好課內知識的遷移。平時學生中要注意積累虛詞的用法和意義。B項,兩個“者”都部是代詞,意思是“的人”。A項,前一個“其”表強調的語氣詞不譯;后一個“其”代詞,指機會。C項,前一個“之”定語后置的標志詞,不譯;后一個“之”代詞,指他們。D項,前一個“以”連詞,不譯;后一個“以”是介詞,把。參考譯文:我在小時候,就聽說過吳純甫先生。長大后登門拜訪,高興得忘了回家。當世人談論胸懷大志、剛正不阿、高特超群的人時,我一定說是吳純甫先生。先生學業(yè)精通,文章精深,事理精熟。年少時,被縣令及州縣中的長者推崇。掌權的人往往感嘆,對他寄予宏圖大展的期望,認為他很快就可以施展抱負。(沒想到)其后先生近三十年都未能得志。

先生自認為才能卓異,卻一直沒有施展的機會,特別喜歡說別人的好話。無論賢人還是愚人,見到先生都十分敬慕。那些稍稍懂得遵循正道的少年學子,他一定會引薦推舉。有志的士人,也都歸附先生。人們常常跟從他在嘉林修竹之間,衣衿圍繞,鞋履相并,談笑吟詠,幾乎沒有一天空著。有時士人對學問質疑、辯論,先生解析得細致深入,議論紛然并起時,(經過先生分析)眾人便豁然開朗,就像云散雨停,天清日明。他對于天下的益處與害處,百姓的所得與所失,常常有深切的憂慮。當今天子振作,國家轉衰為盛,有效法夏商周三代治世的志向。屢次頒布詔書,其中用來修正闡明千百年來廢置的法令制度的不止一例。這些都是先生曾經說過的。過去與先生交游的人,都離開成為顯赫的官員。唯獨先生還是秀才,但他在與人交往中泰然自若。

嘉靖辛卯年,先生才在鄉(xiāng)試中考中舉人第一名,此時將赴京參加禮部會試。大家都為先生得到施展才華的機會而高興,卻又為他機會到來得如此之晚而惋惜。但是評論君子的標準,不是看他中舉人、進士的早晚,而是看他是不是有施展抱負的機會。(君子)不只以科場得意,考中舉人、進士為喜,更當以施展才華以有利于國家為樂。

我思考國家用科舉考試來招收天下的讀書人,名臣將相,連續(xù)不斷地涌現。豪杰之士,沒有不從科舉考試中脫穎而出的。可是近年來,士大夫的風氣漸漸衰頹。他們開始只是一個貧弱的窮書生,剛剛脫去平民的衣服,一切應用物資就可立刻擁有,這些都是從哪里得來的呢?唯獨不去思考朝廷為什么錄取他們,為什么任用他們做官,為什么賞賜給他們官爵俸祿!世上依靠、器重的都是這類人,這類人觸目皆是,君子因此為世道感到無盡的憂慮。

當初,先生和我議論天下事,我總是對先生充滿恭敬,又對所論之事深有感觸。我認為當權者如果都能像先生那樣以天下為本心,國家就可以太平無事了,然而先生沒有得到施展才能的機會。如今先生有機會了,能夠按照以前所說的那樣去做,(帶來的效果)就好像饑渴的人有了飲食一樣。迎合世俗的人恭敬順從(不敢直言),持守公正的人直言爭辯。直言爭辯,(對于個人來說)不是好事。但是天下的事,那個人不做這個人做,一個人倡導,十個人跟從,那么本來就會有志同道合的人(相隨)。如此共同保持天下的好形勢,君子又認為這是世道莫大的幸運。所以我說先生(如今中舉赴京會試)不能算晚,像先生這樣可以說是真的得到了施展才能的機會。像那些庸碌無為的人,即使很早就得到了高官顯爵,但每天在朝廷中一味地順從,不敢爭辯,我不認為他是真遇。于是寫下這篇序文作為與純甫的贈別。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松江府通判許君傳[清]劉大櫆許君諱曾裕,字侖高,一字南湖,桐城人也。君少卓犖有大志,年甫六齡,值母病篤,即知長跪祖廟之前,禱求至十余日不倦。稍長,從塾師受學,聰穎出其輩類,于書無所不讀。然其尊府以直諒為族人所怨怒,興起獄訟,十余年而不可伸,遂發(fā)憤以卒。君抱痛于中,復控于有司,又十余年,而理始得直。然君之精力壯志已消亡其過半矣。不獲已,乃入貲補官,得通判松江水利船政。松江地濱海,舊設巡海之船,其名曰烏船。向者,通判監(jiān)修,上下多侵漁。其船遇風輒壞。君獨親自驗試,而其弊始除。先是,遠人負販至松江,松江奸民取其貨,而負其價直不還。君至,懲其尤狡黠者數人,而負販皆戴德感泣。松江河道細狹,易至填淤。填淤則舟楫不通,而民田亦無以灌溉。故冬日水涸,用挑浚之工,其費皆出自民間,積至巨萬。有司粗為興筑,而浮消其費大半。君獨以私一己之稇載①有限,而取萬民之膏血甚多,于心不忍。乃親量度深廣,使其工不得尺寸有差。民咸呼舞,以為數十年來所未有,因即河漘立石以紀其事。濱海失業(yè)之民多通海洋以逐利,禁之不止。君奉委巡察,而海船之私貨浮于口糧之外者至百余艘。君念窮民非有大奸宄,徒以無知嗜利而自致干紀之誅。必加詳報,則己雖有獲賊之譽,而死者不可復生。因潛請于布政辰公,懇其寬貰。辰公察君愛民出中心之誠,深為激賞。將議遷除,而君以是年得疾,于六月十八日卒于松江之官舍,年五十有八。始君少時,懷奇負異,欲有所建立于天下。士大夫與君相知者,咸度君當為朝廷顯用。而遭家多故,不得遂其所欲為。及其筮仕,秩居閑散,徒奔趨抑郁于群眾之中。既為方伯所知,庶幾有以展其足也,而遂死。豈其信有命邪?雖然,以君之施設與夫世之貴顯而力足有為者較焉,豈其有歉于彼邪?嗚呼,可悲也已?。ㄟx自《續(xù)修四庫全書·海峰文集》有刪節(jié))[注]①稇(kun)載:滿載,這里指牟利多。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A.遂發(fā)憤以卒木欣欣以向榮B.填淤則舟楫不通于其身也,則恥師焉C.因潛請于布政辰公月出于東山之上D.既為方伯所知秦王為趙王擊缶【答案】A【解析】A項中的“以”都為表修飾關系的連詞;B項中的第一個“則”表承接關系;第二個“則”表轉折關系,可以翻譯成“卻”C項中的第一個“于”是“向。”第二個為“在”D中第一個為被動詞,第二個可以翻譯為“替、給”。參考譯文:許君諱名曾裕,表字侖高,又字南湖,是桐城人。許君年少時便有超絕的大志向。他剛滿六歲那年,母親病重,就知道長跪在祖廟祭壇前,連續(xù)十幾天為母親禱告祈福,未見絲毫倦意。等到長大后,他便跟隨私塾先生接受學習,聰明智慧超出了同齡人,對于書籍無所不讀。然后,他的父親因為正直誠信被同族人所怨憤,惹上了官司,(冤屈)十多年都得不到申述,最終滿懷憤懣地死去。許君對于此事始終不能釋懷,多次向官府控訴,又過去了十幾年,公理才開始得到了伸張。然而許君的精力和雄心都因這件事而消失了一大半了。沒有任何收獲啊,他于是花費了一些財物候補官職,謀得松江水利船政通判一職。松江地處海濱,過去專門添置有用于巡海的船,這種船叫烏船。從前的通判監(jiān)督修理,官府上下幾乎都從中謀取暴利。修出來的那些船卻一遇到大風立馬就會損壞。許君獨自一人親自檢驗調試,烏船的毛病才得以根除。在這之前,很遠的商人都挑著貨物到松江來販賣。松江那些奸詐的商民強取他們的貨物,卻違背貨物本身的價值不給予支付。許君到了之后,懲處了其中的幾個最狡猾奸詐的人,那些挑著貨物販賣的人都此都感激涕零。松江的河道細小狹長,很容易導致填塞淤積。一旦河道填塞淤積,那來往的船只便不能通航,老百姓的田地也就沒有辦法得到灌溉。所以,在冬天河水枯竭之時,當地征用疏浚河道的民工,這項費用都是從民間收取的,累積下來有上萬。官府馬虎地去興修筑造,但超過了其應該的耗費有許多。唯獨,許君認為讓一個人去謀取更多的私利是有限度的,而占取了老百姓的許多血汗,內心無法忍受。于是,他親自丈量河道的縱深和寬度,命令工匠們在尺寸上不得有絲毫差距。百姓為此都稱道歡呼,認為這是幾十年來都從未有過的事,于是就在河道旁邊立了一塊碑,用來記錄這件事。沿海失業(yè)的百姓有許多通過出海來獲取利益,這種現象久禁不止。許君奉命對此進行督察,那些裝載私販的貨物超過口糧的海船竟有一百多艘。許君想到都是一些貧苦之人而非大奸大惡之人,只是因為無知貪圖利潤而招致犯法。他覺得一定要加以詳細稟報,雖然自己有捕獲犯人的名譽,但是人一旦處死就不可能復生。于是,他悄悄地拜見布政使辰公,請求他能寬恕赦免他們。辰公深知許君是發(fā)自內心地體恤百姓,對此深為贊賞。(后來)上級準備討論把許君調任其他地方,但他因此在這一年生了病,六月十八日這一天在他松江的官舍中死去,享年五十八歲。當初許君年輕時,胸懷壯志背負雄心,想要為國家建功立業(yè)。那些和許君相知的士大夫們,都估計許君將來必定會被朝廷重用。然而他卻遭受家庭諸多變故,不能實現他的抱負。等到他當官時,拿著俸祿過著一種閑散的生活,只是在老百姓中間奔走煩悶。既然被士大夫所了解,差不多就有能夠施展抱負的地方了,卻不曾想最終死去。難道這確實是命數?即使這樣,把許君的施政功績與當世那些地位顯赫、憑借權力足以有所作為的官員相比,許君難道比他們欠缺嗎?哎,真得很可悲??!三、閱讀下面的文言文。與薛壽魚書①[清]袁牧天生一不朽之人,而其子若②孫必欲推而納之于必朽之處,此吾所為悁悁而悲也。夫所謂不朽者,非必周、孔而后不朽也。羿之射,秋之奕,俞跗之醫(yī),皆可以不朽也。使必待周??锥罂梢圆恍啵瑒t宇宙間安得有此紛紛之周、孔哉!子之大夫一瓢先生,醫(yī)之不朽者也,高年不祿③。仆方思輯其梗概以永其人,而不意寄來墓志無一字及醫(yī),反托于與陳文恭公講學云云。嗚呼!自是而一瓢先生不傳矣,朽矣!夫學在躬行,不在講也。圣學莫如仁,先生能以術人其民,使無天扎④,是即孔子“老安少懷”之學也,素位而行,學孰大于是!而何必舍之以他求?文恭,相公也;子之大父,布衣也,相公借布衣以自重,則名高;而布衣扶相公以自尊,則甚陋。今執(zhí)逮之人而問之曰:“一瓢先生非名醫(yī)乎?”雖子之仇,無異詞也。又問之曰:“一瓢先生其理學乎?”雖子之戚,有異詞也,子不以人所共信者傳先人,而以人所共疑者傳先人,得毋以“藝成而下”⑤之說為斤斤乎?不知藝即道之有形者也。精求之,何藝非道?貌襲之,道藝兩失。醫(yī)之為藝,尤非易言,神農始之,黃帝昌之,周公使冢宰領之,其道通于神圣。今天下醫(yī)絕矣,惟講學一流轉未絕者,何也?醫(yī)之效立見,故名醫(yī)百無一人;學之講無稽。故村儒舉目皆是,子不尊先人于百無一人之上,而反賤之于舉目皆是之中,過矣!仆昔疾病,姓名危篤,爾時雖十周、程、張。朱何益?而先生獨能以一刀圭活之,仆所以心折而信以為不朽之人也。慮此外必有異案良方,可以拯人,可以壽世者,輯而傳焉,當高出語錄陳言萬萬。而乃諱而不宣,甘舍神奇以就臭腐,在理學中未必增一偽席,而方伎中轉失一真人矣。豈不悖哉?。ㄟx自《小倉山房文集》,有刪節(jié))【注】①此文是袁枚寫給名醫(yī)薛雪(號一瓢)之孫薛壽魚的一封信,信中借如何評價薛雪,批評了當時重理學輕技藝的社會風氣。②若:和,同。③不祿:死的委婉說法。④夭札:因病而早死。⑤藝成而下:語出《禮記·樂記》“德成而上,藝成而下”。⑥周、程、張、朱:即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朱熹,均為理學家。⑦刀圭:用來量取藥末的器具,代指藥物。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A.仆方思輯其??杂榔淙耸构ひ运幋阒瓸.是即孔子“老安少懷”之學也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C.一瓢先生其理學乎蓋將其變者而觀之D.子不尊先人于百無一人之上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答案】B【解析】A第一個為目的連詞,“用來”,第二個為介詞“用”;B兩個都是助詞“的”;C第一個是副詞,“大概”,第二個是代詞,事物;D的第一個是介詞,“到、在”,第二個是介詞,表被動。參考譯文:天生了一位不朽的人物,可是他的兒子或是孫子卻一定要把他推入必然朽滅的地方!這就是我憂憤地悲傷的原因?。∷^不朽的人與事物,并不一定光是周公、孔子這樣的人物然后才可以不朽,后弈的射技、弈秋的棋藝、俞拊的醫(yī)術,都是可以不朽的。假使一定要等到出了周公、孔子這樣的人物然后才可以不朽的話,那么古往今來的人間哪里能夠有如此眾多的周公、孔子這樣的人呢?!

你的祖父一瓢先生,是一位不朽的醫(yī)生,在活到高壽的時候不幸去世了,我正想著要收集記述他的概要事跡,用來使他永傳不朽,可沒想到你寄來的墓志銘中竟然沒有一個字涉及醫(yī)學,反而把他依附到了陳文恭先生講論理學一類的事情當中什么什么的。唉!從此一瓢先生就要不被傳揚了!要淹沒了!

任何學問都貴在身體力行,而不在于口頭講論。神圣的學問沒有哪一種比得上仁學的了,先生能夠憑著他的醫(yī)術施愛于大眾,使他們沒有因病而早死的不幸,這就是孔子的“老人,要使他們晚年安心;年輕人,要使他們歸向仁學”的學問??!從自己的現實地位和情況出發(fā)去實踐仁學,有什么比這更為高尚呢?!那么何必舍棄這個去追求別的東西呢!王陽明功勛卓著,胡世寧還譏笑他多了一項講論理學的事情;文恭先生又照樣去從事它,在我的心里依舊認為是不對的。然而,文恭,是位高官;你的祖父,是位平民。高官要是借助平民來抬高自己,名聲就會很好;可是平民要是依仗高官來使自己也顯得地位尊貴,就太淺薄了。如果拉住路上的人然后問他說:一瓢先生不是名醫(yī)嗎?即使你的仇人,也沒有不同的意見;又問他說:一瓢先生大概是位理學家吧?即使你的親人,也有不同的意見。你不用人們都相信的事實給先人立傳,卻用人們都懷疑的事實給先人立傳,只怕是因于“技藝上的成就位次在下”的說法而去做那計較名位的事了吧?!不知道技藝就是仁道中有實踐特點的學術??!精心地探求技藝,哪種技藝不屬于仁道?!表面上符合仁道,仁道和技藝兩者都會被丟棄。燕王噲和子之哪曾沒有依托堯舜禪讓的故事來宣揚高尚?!可是最終卻被木匠與造車之人所嘲笑。醫(yī)術作為一門技藝,尤其不能輕易談論;神農氏開創(chuàng)了它,黃帝光大了它,周公讓家宰兼管著它,其中的道理一直通向神圣的境地。如今天下的名醫(yī)絕跡了,只有講論理學這一類的人仍然沒有絕跡的原因是什么呢?醫(yī)療的效果會立即表現出來,所以名醫(yī)在一百個醫(yī)生中也沒有一個;理學講論之時沒有依據,所以淺薄的儒生到處都是。你不把先人尊奉到百無一人的人物當中,卻反而使他被貶低到了到處都是的人們當中,真是大錯特錯??!

我從前曾經患了病、病得很重,生命已處于危險之中,那時即使有十位周敦頤、程顥程頤和張載、朱熹這樣的理學家又有什么幫助?!可是先生獨獨能用一藥物使我活命,這就是我從心里折服而且實在地認為他是不朽之人的原因?。×舷氪送庖欢ㄓ锌梢杂脕砭戎廊?、可以用來使世人長壽的奇特醫(yī)案和良方,要是記述下來并使之流傳下去,定會高出程朱“語錄”中的陳腐言論極其之多??墒悄憔谷患芍M而不愿宣揚,甘心舍棄你祖父神奇的醫(yī)學成就而把他依附到臭腐的理學之中。這樣,在理學界未必能夠增加一個虛假的席位,但醫(yī)學界卻反而失去了一位真正的人物了。難道不荒謬嗎?!難道不令人感到痛惜嗎?!四、閱讀下面的文言文。自戒鄭思肖

有行,至貧至賤可以進之;無行,至富至貴不可親之。何也?有行之人,綱紀森然,動皆法度,不敢一毫越理犯分,恣其所行,雖貧乏不以為不足,無故與之猶不受,況妄謀乎!忠孝仁義,睦于家,藹于鄉(xiāng),不以害遺于人,斷無后殃。無行之人,譎佞殘妒,塞于胸間,心目所至,悉犯于理,貪涎滿吻,并包之心熾然,使得時則以勢劫之矣,雖死且有謀,余孽猶毒于人,必難終以福。匹夫有行,保身、保家、保子孫,遺善為閭里傳;卿相無行,亡身、亡家、亡國、亡天下,遺臭為后世笑。敢斷之曰:無行之卿相,不若有行之匹夫。得若人而交之,非損我者也,實益我者也。然我或有一于此,人將拒我,如之何得若是之人而交之耶?其懼人之拒我也,莫若以所以拒于人者反拒乎吾身,庶乎可矣。妄以言議人,則幾于小人;能自檢其身,則不失為君子。終身其行斯言乎!我少也昧,惟由我父所行之涂行焉,凜凜然或恐悖之,玷于父母,愿必進于道,期為君子之歸,故書以自戒。學科.網(選自《鄭思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6、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A.遺善為閭里傳為仲卿母所遣B.其懼人之拒我也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C.妄以言議人,則幾于小人空以身膏草野,誰復知之D.終身其行斯言乎其自視也,亦若此矣【答案】D【解析】A兩個均表被動;B兩個“之”均為主謂之間,取消獨立性;c項兩個“以”均做介詞,解釋為“用、拿”;D項第一個“其”表反問的語氣詞,第二個“其”為代詞,“它們”。參考譯文:有行,即使至貧至賤,處于社會最底層,仍是可以親近之人;無行,至富至貴,不值得親近。為什么呢?有行之人,寂然不動時,武道為綱,文理為紀,內斂于制度文件中,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篡改一個字,謂之“綱紀森然”;君子儒,一旦行動起來,動皆法度,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恣其所行,且不敢一毫越理犯分)。這種君子,已經超越世俗的貧富觀,無功不受祿是這類人的操守,君子儒,怎么會妄謀國家大事!君子儒,以“忠孝仁義”為本,有利于國家,愛惜其在家族、在故鄉(xiāng)的好名聲;這類人做事嚴密,能為國家培根固本,不遺后患。無行之人,心胸間充滿詭異、獻媚、兇殘、嫉賢妒能之戾氣;一心一意想的是巧言令色、作奸犯科之事,這類人,貪婪的口水都流到嘴外了,其詭異、獻媚、兇殘、嫉賢妒能的邪惡欲望,猶如熾烈的火焰,在其內心經久不息。這種人得勢,國本都會被其劫空。這種人,為爭權奪利,有勇有謀;這種人在位,即使發(fā)現后被鏟除,其政治影響,也難以收回;不慎用了這樣的小人儒,必有余殃于社稷。匹夫有行——保身、保家、保子孫,以其美名在故鄉(xiāng)廣為流傳為榮;卿相無行,亡身、亡家、亡國、亡天下,以“遺臭為后世笑”為榮。簡單判斷:無行之卿相,不若有行之匹夫。得有行匹夫而交之,不僅無損朝廷名聲,實在有利于向世人昭示朝廷之英明。我擔心的是,這樣的人,或許不臣、不仕、不奉詔。怎么讓這些德智俱佳的君子,能為我朝所用?與其怕別人拒絕,不如找出德智君子為什么拒絕我的根本原因。明白這個理,就可以找到具體措施了。對所有人都執(zhí)懷疑之心,德之棄也;如果是這樣的執(zhí)政思想,跟小人又有什么區(qū)別?能自檢有否有失德的言行,不失君子風范。我要終身信守孔子儒行中的這些精要之處!年輕時,我不太明白這些道理。是我父親的高風亮節(jié),感染了我。唯恐違背父母的教誨給父母臉上抹黑,我常以之自警。學圣人之道,成為一個真君子,書以自戒。五、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徹里,燕只吉臺氏。曾祖太赤,為馬步軍都元帥,從太祖定中原,以功封徐州、邳二州,因家于徐。徹里幼孤,母蒲察氏教以讀書。至元十八年,世祖召見,應對詳雅,悅之。從征東北邊還,因言大軍所過,民不勝煩擾,寒餓且死,宜加賑給。帝從之,乃賜邊民谷帛牛馬有差,賴以存活者眾。二十三年,奉使江南,時行省理財方急,賣所在學田以價輸官。徹里曰:“學田所以供祭禮、育人才也,安可鬻?”遽止之。還朝以聞,帝嘉納焉。二十四年,桑哥為相,引用黨與,鈞考天下錢糧,民不勝其苦,自裁及死獄者以百數,中外騷動。廷臣顧忌,皆莫敢言。徹里乃于帝前,具陳桑哥奸貪誤國害民狀,辭語激烈。帝怒,謂其毀詆大臣,失禮體,命左右批其頰。徹里辯愈力,且曰:“臣與桑哥無仇,所以力數其罪而不顧身者,正為國家計耳。茍畏圣怒而不復言,則奸臣何由而除,民害何由而息!且使陛下有拒諫之名,臣竊懼焉?!庇谑堑鄞笪颍疵鼛浻鹆秩偃送浼遥谜鋵毴鐑炔刂?。桑哥既誅,復奉旨往江南,籍桑哥姻黨江浙省臣烏馬兒、湖廣省臣要束木等,皆棄市,天下大快之。徹里往來,凡四道徐,皆過門不入。進拜御史中丞,俄升福建行省平章政事。汀、漳劇盜歐狗久不平,遂引兵征之,號令嚴肅,所過秋毫無犯。有降者,則勞以酒食而慰遣之,曰:“吾意汝豈反者耶,良由官吏污暴所致。今既來歸,即為平民,吾安忍罪汝。其返汝耕桑,安汝田里,毋恐。”他柵②聞之,悉款附。未幾,歐狗為其黨縛致于軍,梟首以徇,脅從者不戮一人,汀、漳平。九年,以疾薨,年四十七。薨之日,家資不滿二百緡,人服其廉。(選自《元史·徹里》,有刪改)【注】①學田:舊時辦學用的公田。②他柵:其他營寨。1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賣所在學田以價輸官樊噲側其盾以撞B.且使陛下有拒諫之名不出,火且盡C.得珍寶如內藏之半長幼之節(jié),不可廢也D.其返汝耕桑且行千里,其誰不知【答案】C【解析】A中第一個“以”為連詞,表目的,“來;第二個“以”,連詞,表承接,相當于“而”;B中第一個“且”是連詞,表遞進,“況且”,第二個是副詞,“將要”;C兩個都是結構助詞,“的”;D兩個都是語氣詞。第一個表強調,第二個表反詰。參考譯文:徹里是燕只吉臺氏人。他的曾祖父太赤,任馬步軍都元帥,跟隨太祖平定中原,因功分封徐、邳二州,所以在徐州安家州。徹里幼年喪父,母親蒲察氏教給他讀書。至元十八年,世祖召見他,他應答安詳文雅,世祖很喜歡他,讓他經常侍奉在身邊,民間的事情太祖經常向他詢問意見。他跟隨世祖征討東北邊疆回來,趁機進言說大軍經過的地方,百姓經受不住騷擾,饑寒交迫接近死亡的邊緣,應該給予賑濟,皇帝聽從了他的意見,于是分別賜給邊疆人民糧食、布帛、牛、馬,依靠這些生存下來的人很多。至元二十三年,他奉命出使江南,這時行省正急于整理財政,賣掉所在地區(qū)的學田,用所得的錢充實府庫。徹里說:“學田是用來供應祭禮、培養(yǎng)人才的,怎麼能夠賣掉呢?”立即制止了這種做法?;氐匠⑸蠄蟠耸?,皇帝很高興地聽取了他的意見。人民難以忍受疾苦,自殺和在監(jiān)獄中死亡的要用百來計算。朝中大臣有所顧忌,都不敢進言。徹里于是在皇帝面前把桑哥耍奸和貪污誤國害民的罪狀全部說了出來,言辭激烈?;实鄞笈?,說他詆毀重臣,不合禮制,讓左右打他的臉。徹里更加用力爭辯,而且說:“我和桑哥間沒有仇恨,奮力陳數他的罪狀而卜顧惜自身性命的原因,正是為國家考慮啊?!边@時皇帝徹底醒悟,當即命令他率領三百名羽林軍去抄桑哥的家,搜得的珍寶多達內府收藏的一半。桑哥被誅殺之后,各類被冤枉逮捕的人才被釋放。徹里又遵照圣旨到江南,抄沒桑哥的親家、同黨江浙行省大臣烏馬兒、蔑列、忻都、王濟,湖廣行省大臣要束木等人的家產,將他們全都在鬧市處死,并將尸體暴露在街頭,天下人心大快。徹里在執(zhí)行這項命令的來回中,共四次路過徐州,全是經過家門而不進去。他晉升為御史中丞,不久,升任福建行省平章政事,、汀、漳等地的大盜歐狗長期不能消滅,于是徹里領兵征討他,號令森嚴,所過之地秋毫無犯。有前來投降的人,就用酒和食物慰勞他們并放他們回去,說:“我想你們哪是造反的人呢?實在是因為官吏的貪婪暴虐造成的。現在既然來歸順,就成了平民百姓,我怎么忍心治你們的罪?你們返回家鄉(xiāng)耕田采桑,在你們的田園里安心居住居,不要擔心?!逼渌秸娜寺犝f這件事后,全部來歸順。沒多久,歐狗被他的同黨綁著送到軍營,被斬首示眾,被脅迫追隨他的人一個也不殺,汀、漳地區(qū)被平定。九年,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七歲。他去世的時候,家產還不到二百緡錢,人們都嘆服他清廉。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題。秦廢封建秦初并天下,丞相綰等言:“燕、齊、荊地遠,不置王無以鎮(zhèn)之,請立諸子?!笔蓟氏缕渥h,群臣皆以為便。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后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天子不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置諸侯不便?!笔蓟试唬骸疤煜鹿部鄳?zhàn)斗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求其寧息,豈不難哉!廷尉議是。”分天下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jiān)。蘇子曰:圣人不能為時,亦不失時。時非圣人之所能為也,能不失時而已。三代之興,諸侯無罪不可奪削,因而君之雖欲罷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謂不能為時者也。周衰,諸侯相并,齊、晉、秦、楚皆千馀里,其勢足以建侯樹屏。至于七國皆稱王,行天子之事,然終不封諸侯。久矣,世之畏諸侯之禍也,非獨李斯、始皇知之。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當然,如冬裘夏葛,時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獨見也,所謂不失時者,而學士大夫多非之。漢高帝欲立六國后,張子房以為不可,李斯之論與子房無異。高帝聞子房之言,知諸侯之不可復,明矣。然卒王韓信、彭越、英布、盧綰,豈獨高帝所為,子房亦與焉。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勢也?!蔽糁摲饨ㄕ呱醣?,宗元之論出,而諸子之論廢矣,雖圣人復起,不能易也。故吾取其說而附益之,曰:凡有血氣必爭,爭必以利,利莫大于封建。封建者,爭之端而亂之始也。自書契【1】以來,臣弒其君,子弒其父,父子兄弟相賊殺,有不出于襲封而爭位者乎?自三代圣人以禮樂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終不能已篡弒之禍。至漢以來,君臣父子相賊虐者,皆諸侯王子孫,其馀卿大夫不世襲者,蓋未嘗有也。近世無復封建,則此禍幾絕。仁人君子,忍復開之歟?故吾以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論,當為萬世法也。(取材于宋·蘇軾《東坡志林》)注釋:【1】書契:指有文字記載。10.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同的一項是(3分)A.以有侯王爭必以利B.三代之興知諸侯之不可復C.而學士大夫多非之而諸子之論廢矣D.襲封而爭位者君臣父子相賊虐者【答案】10.C【解析】此題考查虛詞的用法,A項的“以”是“因為”的意思;B項“之”為助詞,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C項的第一個“而”有轉折之意,第二個為順承;D項的“者”均為助詞,意為“……的人”。參考譯文:秦王剛剛吞并天下的時候,丞相王綰等說:“燕國、齊國、楚國之地偏遠,如果不設置藩王就無法鎮(zhèn)守這些地方,請立各位皇子為諸侯王?!鼻厥蓟拾堰@條建議交給大臣們討論,群臣都以為(分封藩王)有利。廷尉李斯說:“周文王、周武王所分封的同姓子弟很多,然而后來的親屬日益疏遠,(他們)像仇人一樣互相攻擊,各諸侯國更是互相征戰(zhàn),最終達到天子也不能禁止的地步?,F在天下依靠陛下的神力,全部統一成為秦朝的郡縣,諸位皇子和功臣朝廷可以用公家的賦稅分別重重地賞賜他們,很容易控制他們。能夠使天下人沒有異心,這就是使天下安寧的正確辦法,(所以說)設置諸侯不利?!鼻厥蓟收f:“天下一直都苦于戰(zhàn)斗不止,正因為有諸侯王?,F在依靠大秦宗廟的福佑天下剛剛安定,又再設立諸侯國,這是建立(分立的)部隊,要想天下安定,豈不是太難了嗎!廷尉的意見是對的?!庇谑蔷蛣澐痔煜聻槿鶄€郡,每個郡分別設置守、尉、監(jiān)。蘇子(蘇軾)說:圣人不能創(chuàng)造時代,也不能違背時代。時勢不是圣人所能造就的,圣人能把握時勢,不違背時勢罷了。三代興盛的時候,諸侯如果無罪就不可剝奪(他們的封國),因而君主即使想要廢除分封制度設置郡守,能行得通嗎?這就是所說的不能創(chuàng)造時代。周朝衰落了,諸侯互相吞并,齊國、晉國、秦國、楚國都達到方圓一千余里的國土,他們的勢力足夠來分封諸侯樹立屏障。到了七國都稱了王,做(以前)天子(才能做的)事,然而終究不能分封諸侯。(這是已經被驗證)很久了的事情,世人害怕諸侯造成的災禍,不是只有李斯和秦始皇知道這一點。秦始皇吞并天下以后,劃分郡縣,設置郡縣的守吏,道理本來就應當這樣,(這就)像冬天穿皮襖夏天穿葛衣,是時令所應當的事情,并不是某些人的個人智慧或獨到見解,(一般)所說的不違背時代的情況,求學者和士大夫大多認為它不對。漢高帝想封六國的后人,張良認為不行,李斯的意見與張良的意見沒有什么不同。漢高帝聽了張良的話,知道分封諸侯不可恢復,這是非常明顯的了。然而最終還是分封韓信、彭越、英布、盧綰,(這件事)難道只是漢高帝做的事情嗎,張良也參與了。所以柳宗元說:“分封諸侯的制度并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時勢使然。”過去議論分封諸侯的人,柳宗元的議論一出,而其他諸人的議論都被廢棄了,即使是圣人再復活,也不能改變了。所以我采用他的說法,又增補了一些,說:凡是有血氣的人一定會爭奪,爭奪一定會因為利益,而利益沒有比分封諸侯再大的了。分封諸侯,是爭戰(zhàn)的開端、戰(zhàn)亂的開始。從有書面文字記載以來,臣下弒殺他的國君,兒子弒殺他的父親,父子兄弟互相殘殺,有不是因為襲取封國和爭奪王位的情況嗎?自夏商周起圣人用禮樂教化天下,曾經達到了刑罰可以擱置不用的程度,但是最終不能終止篡位弒君的禍患。到漢代以來,君臣父子互相殘殺的情況,都是諸侯王的子孫,其余的不能世襲的卿和大夫,從未有過。近世不再分封諸侯,所以這種禍事差不多絕跡了。仁人君子,難道忍心再開始這種禍事嗎?所以我認為李斯、秦始皇的意見和柳宗元的意見,應當成為萬世萬代的法則。七、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題。謝貞,字元正,陳郡陽夏人,晉太傅安九世孫也。父藺,正員外郎,兼散騎常侍。貞幼聰敏,有至性。祖母阮氏先苦風眩,每發(fā)便一二日不能飲食。貞時年七歲,祖母不食,貞亦不食,親族莫不奇之。母王氏,授貞《論語》《孝經》,讀訖便誦。八歲,嘗為《春日閑居》五言詩,從舅尚書王筠奇其有佳致,謂所親曰:“此兒方可大成,至如‘風定花猶落’,乃追步惠連【注】矣?!蹦晔?,略通《五經》大旨,尤善《左氏傳》,工草隸蟲篆。十四,丁父艱,號頓于地,絕而復蘇者數矣。父藺居母阮氏憂不食泣血而卒家人賓客懼貞復然從父洽族兄暠乃共往華嚴寺請長爪禪師為貞說法。乃謂貞曰:“孝子既無兄弟,極須自愛,若憂毀滅性,誰養(yǎng)母邪?”自后少進粥。太清之亂,親屬散亡,貞于江陵陷沒,暠逃難番禺,貞母出家于宣明寺。及高祖受禪,暠還鄉(xiāng)里,供養(yǎng)貞母,將二十年。太建五年,貞乃還朝。及始興王叔陵為揚州刺史,引祠部侍郎阮卓為記室,辟貞為主簿。貞度叔陵將有異志,因與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輒辭以疾,未嘗參預,叔陵雅欽重之,弗之罪也。俄而高宗崩,叔陵肆逆,府僚多相連逮,唯貞與卓獨不坐。后主乃詔貞入掌中宮管記,遷南平王友。府長史汝南周確新除都官尚書,請貞為讓表,后主覽而奇之。嘗因宴席問確曰:“卿表自制邪?”確對曰:“臣表謝貞所作?!焙笾饕螂飞崛耸┪膽c曰:“謝貞在王處,未有祿秩,可賜米百石。”至德三年,以母憂去職。頃之,敕起還府。貞累啟固辭,敕報曰:“雖知哀煢在疚,而官俟得才,可便力疾還府也。”貞哀毀羸瘠,終不能之官舍。時尚書右丞徐祚、尚書左丞沈客卿俱來候貞,見其形體骨立,祚等愴然嘆息。吏部尚書姚察與貞友善,及貞病篤,察往省之,問以后事。貞曰:“弱兒年甫六歲,情累所不能忘,敢以為托耳?!笔且棺?。后主問察曰:“謝貞有何親屬?”察因啟曰:“貞有一子年六歲?!奔从须烽L給衣糧。(節(jié)選自《陳書·列傳第二十六》,有刪改)【注】惠連:謝惠連,南朝宋文學家。10.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晉太傅安九世孫也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B.若憂毀滅性,誰養(yǎng)母邪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C.太建五年,貞乃還朝良乃入,具告沛公D.后主因敕舍人施文慶曰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2)吏部尚書姚察與貞友善,及貞病篤,察往省之,問以后事。(4分)【答案】10.B【解析】本題考查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B項,都是“假如”“如果”的意思;A項,前一個表判斷,后一個是句末語氣詞;C項“乃”,前一個是“才”的意思,后一個是“于是、就”的意思。D項,前一個:于是,后一個:憑借、依靠。參考譯文:謝貞,字元正,陳郡陽夏人,晉太傅謝安的九世孫。父親謝藺,正員外郎,兼散騎常侍。謝貞自幼聰敏,有卓絕的品性。他的祖母阮氏生前苦于風眩病折磨,每次發(fā)病就一兩天不能吃飯。謝貞當時七歲,祖母不吃飯,他也不吃飯,常常是這樣,親戚沒有不對此感到驚奇的。母親王氏,教謝貞學《論語》和《孝經》,謝貞讀完就能背誦。八歲時,謝貞曾經寫作了《春日閑居》一詩,堂舅尚書王筠驚奇他有高雅的情趣,對親戚說:“這個孩子將來會成大器?!笔龤q時,謝貞大致通曉了《五經》的要義。尤其擅長《左氏傳》,工于草隸蟲篆。十四歲時,遭逢父親去世,謝貞號哭跌倒在地上,昏倒而后又蘇醒的情況有多次。當初,父親謝藺因母親阮氏去世,不吃飯哭泣到眼中出血而死。家人賓客害怕謝貞也會這樣,叔父前往華嚴寺,請禪師來為謝貞說法,禪師于是對謝貞說:“孝子既然沒有兄弟,就極須愛護自己,如果哀傷過度損害身體,誰來贍養(yǎng)你的母親呢?”從這以后謝貞才稍微吃一點稠粥。在太清年間的動亂中,親屬散亡,謝貞在江陵落入敵手。暠逃難逃難,貞母出家在宣明寺。及高祖即位,暠還鄉(xiāng)里,供養(yǎng)貞母,將二十年太建五年,謝貞才回朝。等到始興王叔陵擔任揚州刺史時,征召謝貞做主簿。謝貞揣度叔陵將會有叛逆之心,于是就自動疏遠他,每當有宴會交游,總是以患病為借口推辭,不曾參與,叔陵向來欽佩看重他,沒有怪罪他。不久高宗駕崩,叔陵叛逆作亂,叔陵府中的屬官先后受到牽連而被拘捕,唯獨謝貞沒有獲罪。陳后主于是下詔讓謝貞入宮擔任中宮管記一職。府長史周確剛被任命為都官尚書,請求謝貞為他撰寫辭讓的奏章,后主看過后認為奏章寫得很不尋常。后主曾經趁著宴席的機會問周確:“你的奏章是你自己寫的嗎?”周確回答說:“我的奏章是謝貞寫的?!焙笾骶唾n給謝貞一百石米。至德三年,謝貞因母親去世而離職。不久,朝廷下詔讓他回來任原職。謝貞多次上奏堅決推辭,朝廷答復說:“查看了奏章,詳情俱悉,雖然知道你內心哀痛,但官府急等用人,守喪的禮節(jié)有理由改變,你可以立即回官府任職。”謝貞哀傷過度身體瘦弱,最終也沒能到官府任職。當時尚書右丞徐祚、尚書左丞沈客卿一同來看望謝貞,見到他瘦骨伶仃,兩人淚流不能自抑,哀憐著默默而出。吏部尚書姚察與謝貞友善,及貞病重,前去探望,詢問以后事。謝貞曰:“弱兒年甫六歲,情累所不能忘,敢以為托耳?!边@夜死了。后主問察曰:“謝貞有何親屬?”察因啟曰:“貞有一子年六歲。”即有敕長給衣糧。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題。王充者,會稽上虞人也,字仲任。其先嘗從軍有功,封會稽陽亭。一歲倉卒國絕,因家焉,以農桑為業(yè)。世祖勇任氣,卒咸不揆于人。歲兇,橫道傷殺,怨仇眾多。會世擾亂,恐為怨仇所擒,祖父汎舉家擔載,就安會稽,留錢唐縣,以賈販為事。生子二人,長曰蒙,少曰誦,誦即充父。祖世任氣,至蒙、誦滋甚,故蒙、誦在錢唐,勇勢凌人。末復與豪家丁伯等結怨,舉家徙處上虞。建武三年,充生。為小兒,與儕倫遨戲,不好狎侮。儕倫好掩雀、捕蟬、戲錢、林熙,充獨不肯,誦奇之。六歲教書,恭愿仁順,禮敬具備,矜莊寂寥,有臣人之志。父未嘗笞,母未嘗非,閭里未嘗讓。八歲出于書館,書館小僮百人以上,皆以過失袒謫,或以書丑得鞭。充書日進,又無過失。手書既成,辭師受《論語》《尚書》,日諷千字。經明德就,謝師而專門,援筆而眾奇,所讀文書,亦日博多。才高而不尚茍作口辯而不好談對非其人終日不言。其論說始若詭于眾,極聽其終,眾乃是之。以筆著文,亦如此焉;操行事上,亦如此焉。不好徼名于世,不為利害見將。常言人長,希言人短。能釋人之大過,亦悲夫人之細非。好自周,不肯自彰,勉以行操為基,恥以材能為名。眾會乎坐,不問不言;賜見君將,不及不對。見污傷,不肯自明;位不進,亦不懷恨。貧無一畝庇身,志佚于王公;賤無斗石之秩,意若食萬鐘。得官不欣,失位不恨。處逸樂而欲不放,居貧苦而志不倦。淫讀古文,甘聞異言。世書俗說,多所不安,幽處獨居,考論實虛。充為人清重,游必擇友,不好茍交。所友位雖微卑,年雖幼稚,行茍離俗,必與之友。好杰友雅徒,不泛結俗材。俗材因其微過,蜚條陷之,然終不自明,亦不非怨其人。(王充《論衡·自紀篇》,有刪節(jié))9.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A.一歲倉卒國絕,因家焉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B.或以書丑得鞭勉以行操為基C.處逸樂而欲不放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D.俗材因其微過其孰能譏之乎【答案】9.C【解析】題中,C項的“而”都作連詞,表轉折,相當于“卻、然而”。A項的“焉”,前句作代詞,相當于“那里”;后句作助詞,置于詞尾,相當于“……的樣子”。B項的“以”雖都作介詞,但前者表原因,相當于“因為”;后者相當于“把”。D項的“其”,前者作代詞,相當于“他(的)”;后者作副詞,相當于“難道”。參考譯文:王充,是會稽郡上虞縣人,字仲任。他祖上曾從軍立有軍功,被封為會稽郡的陽亭侯。才一年,因變亂而失去了爵位和封地,于是就在那里落了戶,以種地養(yǎng)蠶為業(yè)。曾祖父王勇好意氣用事,結果跟很多人都合不來。災荒年頭,他曾攔路殺傷過人,因此仇人眾多。又趕上兵荒馬亂,怕被仇人捉住,于是祖父王汎領著全家肩挑車載家當,準備到會稽郡城去安家,但中途在錢唐縣留了下來,以經商為業(yè)。祖父有兩個兒子,長子叫王蒙,次子叫王誦,王誦就是王充的父親。王家祖祖輩輩好講義氣,到了王蒙、王誦就更厲害了,所以王蒙、王誦在錢唐縣又依仗自己的勇力欺凌別人。后來,又與土豪丁伯等人結下了怨仇,只好全家又搬到上虞縣居住。建武三年,王充出生。王充小時候,跟同輩的伙伴一起玩,不喜歡隨便打鬧。小伙伴們都喜歡捉鳥、捕蟬、猜錢、爬樹,只有王充不愿玩這些,王誦對此感到很驚奇。王充六歲時,家里就教他認字寫字,王充恭厚友愛孝順,很懂禮貌,莊重寡言,有成年人的氣派。父親沒有打過他,母親沒有責備過他,鄉(xiāng)鄰沒有指責過他。八歲進書館學習,書館里的小孩子有一百多人,都因為有過失而脫去衣服受責打,或者因為字寫得難看而被鞭打。只有王充的書法日見進步,又沒有什么過失。學完了識字書寫課程,就離開了教寫字的老師,去學習《論語》和《尚書》,每天能背誦一千字。讀通了經書,品德也修養(yǎng)好了,就又辭別經師而去自己專門研究,王充一寫出文章,就得到許多人的好評,所讀的書也一天比一天多。王充才能雖高但不喜歡隨便寫作,口才很好可是不好與人談論對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