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檀》(教學設計)【中職專用】高一語文(高教版2023基礎模塊上冊)_第1頁
《伐檀》(教學設計)【中職專用】高一語文(高教版2023基礎模塊上冊)_第2頁
《伐檀》(教學設計)【中職專用】高一語文(高教版2023基礎模塊上冊)_第3頁
《伐檀》(教學設計)【中職專用】高一語文(高教版2023基礎模塊上冊)_第4頁
《伐檀》(教學設計)【中職專用】高一語文(高教版2023基礎模塊上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伐檀》教學設計一、學習目標1、了解舊社會受壓迫、受剝削的勞動人民的痛苦生活;體會他們對反動統(tǒng)治者的憤怒之情。(重點)2、珍惜新社會的幸福生活,樹立自食其力的勞動觀點。(難點)3、熱愛祖國燦爛的優(yōu)秀文化。二、教學過程(一)導入時光匆匆,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面對遙遠的過去,我們總有這樣一種好奇心:想知道我們的祖先他們是如何生活,如何勞作,戰(zhàn)爭來臨時他們是如何面對,和平安適時又是如何把酒言歡……今天,就讓我們通過學習這四首詩,穿越遙遠的時空,走近他們的身邊,聆聽他們的心聲。(二)《詩經(jīng)》簡介(1)《詩經(jīng)》包括西周初(公元前11世紀)至春秋中葉(公元前7世紀)500年間的詩歌。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相傳為孔子編定,成書于春秋時代。本稱《詩》,存詩305篇,也稱《詩三百》。因其書為毛公所傳,又稱《毛詩》。漢代后被儒家列為經(jīng)典“六藝”之一,故稱《詩經(jīng)》。補充:“六藝”第一種說法:(儒家經(jīng)典)《詩》、《書》、《禮》、《易》、《樂》、《春秋》(《樂經(jīng)》散失,僅存《樂記》一篇,乃并入《禮記》中,后遂有五經(jīng)之名。)儒家奉有“四書”、“五經(jīng)”“五經(jīng)”指:《詩》、《書》、《禮》、《易》、《春秋》“四書”指:《大學》、《論語》、《中庸》、《孟子》“六藝”第二種說法:(教育科目)禮、樂、射、御、書、數(shù)(禮包含政治、道德、愛國主義、行為習慣等內(nèi)容;樂包含音樂、舞蹈、詩歌等內(nèi)容;射是射箭技術的訓;御是駕馭戰(zhàn)車的技術的培養(yǎng);書是識字教育;數(shù)包含數(shù)學等自然科學技術及宗教技術的傳授。)《詩經(jīng)》六義:風、雅、頌、賦、比、興(秦代曾經(jīng)焚毀包括《詩經(jīng)》在內(nèi)的所有儒家典籍。但由于《詩經(jīng)》是易于記誦的、士人普遍熟悉的書,所以到漢代又得到流傳。漢初傳授《詩經(jīng)》學的共有四家,也就是四個學派:齊之轅固生,魯之申培,燕之韓嬰,趙之毛亨、毛萇,簡稱齊詩、魯詩、韓詩、毛詩(前二者取國名,后二者取姓氏)。齊、魯、韓三家屬今文經(jīng)學,是官方承認的學派,毛詩屬古文經(jīng)學,是民間學派。但到了東漢以后,毛詩反而日漸興盛,并為官方所承認;前三家則逐漸衰落,到南宋,就完全失傳了。今天我們看到的《詩經(jīng)》,就是毛詩一派的傳本。)(2)《詩經(jīng)》按樂曲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指“十五國風”,即指當時15個王國的詩歌,絕大部分是民間歌謠,是《詩經(jīng)》中最具有人民性的部分;“雅”是朝廷樂曲,有“大雅”和“小雅”;“頌”是宗廟祭祀的樂曲,有“周頌”、“魯頌”、“商頌”?!把拧焙汀绊灐?,都是統(tǒng)治階級在特定場合所用的樂歌。補充:《詩經(jīng)》是中國韻文的源頭,是中國詩史的光輝起點。它形式多樣:史詩、諷刺詩、敘事詩、戀歌、戰(zhàn)歌、頌歌、節(jié)令歌以及勞動歌謠樣樣都有。它內(nèi)容豐富:對周代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如勞動與愛情、戰(zhàn)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各個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說,《詩經(jīng)》是周代社會的一面鏡子。而《詩經(jīng)》的語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6世紀漢語概貌的最重要的資料。是我國寶貴的文學遺產(chǎn),它對我國文學的發(fā)展有深遠的影響。(3)《詩經(jīng)》以四言詩為主,普遍采用“賦”、“比”、“興”的藝術手法。“賦”:陳述鋪敘的意思。“比”:就是比喻,對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鮮明突出?!芭d”:借助其他事物作為詩歌的發(fā)端,以引起所要歌唱的內(nèi)容。(4)《詩經(jīng)》中的精華是“國風”,周代民歌以絢麗多彩的畫面,反映了勞動人民真實的生活,表達了他們對受剝削、受壓迫的處境的不平和爭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我國古代文藝寶庫中璀璨的明珠,是我國現(xiàn)實主義詩歌的源頭。

它和屈原的《離騷》后人經(jīng)常把它們并稱為“風騷”,本用來指兩大文學流派,后人多用來指文人如“遷客騷人”。但是再后來的許多文學作品中出現(xiàn)的“風騷”其意卻大相徑庭,如“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身量苗條,體格風騷”“賣弄風騷”等。(三)文本研讀1、朗讀,注意字音。猗(yī)廛(chán)貆(huán)漘(chún)囷(qūn)鶉(chún)飧(sūn)坎坎:伐木聲。置:放。前一“之”,代“檀”,后一“之”,結構助詞,的?!爸弥诤又少狻?,省介詞漣:水波紋。猗(yī):語氣助詞。廛:束,通“纏”。縣:通“懸”。貆:幼小的貉。2、學生自由誦讀(二讀談感受)(初讀感受)問:談談初讀體會,這詩歌跟以前知道的詩(唐詩)相比有什么不同?明確:(1)內(nèi)容上不是文人的思鄉(xiāng)念人之作,而是勞動者的歌。這是伐木者之歌。一群伐木者砍檀樹造車時,聯(lián)想到剝削者不種莊稼、不打獵,卻占有這些勞動果實,非常憤怒,你一言我一語發(fā)出了責問的呼聲。結構上:三章詩重疊,意思相近。語言上:句式安排則長短錯落,參差靈活,舒卷自如,十分生動靈活,富于感染力。(注:此處不需要學生明確表達,但要引導學生對詩歌的鑒賞要從內(nèi)容、結構、語言三個方面思考。)3、老師領誦(三讀細思考)(1)在課本上找出三章中變更的詞語。(2)分別對這些詞語歸類,看它們各表達什么意思?(3)這些詞語的變換達到怎樣的效果?伐檀干 漣 廛貆 餐伐輻側 直 億特 食 伐輪漘淪 囷鶉 飧明確:分為三層:第一層寫伐檀造車的艱苦勞動。頭兩句直敘其事,第三句轉(zhuǎn)到描寫抒情,這在《詩經(jīng)》中是少見的。當伐木者把親手砍下的檀樹運到河邊的時候,面對微波蕩漾的清澈水流,不由得贊嘆不已,大自然的美令人賞心悅目,也給這些伐木者帶來了暫時的輕松與歡愉,然而這只是剎那間的感受而已。由于他們身負沉重壓迫與剝削的枷鎖,又很自然地從河水自由自在地流動,聯(lián)想到自己成天從事繁重的勞動,沒有一點自由,從而激起了他們心中的不平。第二層便從眼下伐木造車想到還要替剝削者種莊稼和打獵,而這些收獲物卻全被占去,自己一無所有,愈想憤怒愈無法壓抑,忍不住提出了嚴厲責問:“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第三層承此,進一步揭露剝削者不勞而獲的寄生本質(zhì),巧妙地運用反語作結:“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對剝削者冷嘲熱諷,點明了主題,抒發(fā)了蘊藏在胸中的反抗怒火!4、集體誦讀(四讀會詩意)主旨:被剝削階級意識的覺醒,憤懣的奴隸已經(jīng)向不勞而獲的寄生蟲、吸血鬼大膽地提出了正義的指問?。ìF(xiàn)實主義)5、自由的有節(jié)奏的誦讀(五讀試背誦)1、《詩經(jīng)》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隔句用韻,間或雜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種句式。但雜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只有個別詩是以雜言為主的,如《伐檀》。以四言句為主干,可以由此推想當時演唱《詩經(jīng)》的音樂旋律,是比較平穩(wěn)和比較簡單的。2、《詩經(jīng)》常常采用疊章的形式,即重復的幾章間,意義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變,構成類同排比的方法,造成一唱三嘆的效果。這是歌謠的一種特點,可以借此強化感情的抒發(fā),所以在“國風”和“小雅”的民歌中使用最普遍,“頌”和“大雅”,以及“小雅”的政治詩中幾乎沒有。3、作為歌謠,為了獲得聲韻上的美感,《詩經(jīng)》中大量使用雙聲、疊韻、疊字的語匯。在古漢語的規(guī)則中,這類詞匯大抵是形容詞性質(zhì),所以也有助于表達曲折幽隱的感情,描繪清新美麗的自然。如《詩經(jīng)》首篇的《關雎》,“關關”(疊字)形容水鳥叫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