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部分地區(qū)上學(xué)期12月高三語文試卷分類匯編:文言文閱讀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09/12/wKhkGWWMNiyAPGc8AAK1OZFbsVU531.jpg)
![廣東省部分地區(qū)上學(xué)期12月高三語文試卷分類匯編:文言文閱讀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09/12/wKhkGWWMNiyAPGc8AAK1OZFbsVU5312.jpg)
![廣東省部分地區(qū)上學(xué)期12月高三語文試卷分類匯編:文言文閱讀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09/12/wKhkGWWMNiyAPGc8AAK1OZFbsVU5313.jpg)
![廣東省部分地區(qū)上學(xué)期12月高三語文試卷分類匯編:文言文閱讀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09/12/wKhkGWWMNiyAPGc8AAK1OZFbsVU5314.jpg)
![廣東省部分地區(qū)上學(xué)期12月高三語文試卷分類匯編:文言文閱讀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09/12/wKhkGWWMNiyAPGc8AAK1OZFbsVU5315.jpg)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文言文閱讀廣東省廣州市2024屆高三12月調(diào)研測試語文試題(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讓國,俱逃歸周。及至西伯卒,武王東伐紂,伯夷、叔齊叩馬諫,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伐君,可謂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義人也?!狈龆ブN渫跫绕揭?,夷、齊恥之,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作歌曰:“登彼西山兮,”爰采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節(jié)選自孔穎達《春秋正義》材料二:圣人之道,中而已矣。堯舜禹三圣人,為萬世法,一允執(zhí)厥中也。不及不謂之中,過亦不謂之中。請即此而論之。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其父將死,遺命立叔齊。父卒,叔齊遜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齊亦不立而逃之。其后,周武王伐商,去隱于首陽山,恥食周粟,遂餓而死。孔子嘗稱之,曰“古之賢人”,孟子嘗稱之,曰“圣之清”。誰得而議之哉?雖然,抑有說也。先君之國,受之于祖宗者也。父子傳次以嫡以長,古之割也,易此必亂。昔周太王三子:長泰伯,次仲雍,次季歷。太王欲傳位季歷以及昌,泰伯知之,即與仲乖逃之荊蠻,以順父志,以成王業(yè)??鬃臃Q之以至德,且日民無得而稱焉。夷也茍知父志欲立齊,當(dāng)效秦伯順父之志,隱然退避于治命之日,不當(dāng)行己之志,顯然辭讓于亂命之余也。叔齊亦不立而逃之,幸有中子以托國焉,茍無其人,其如先君之社稷何?湯武之征伐,即堯舜之楫讓,天下歸周,天之命也。潔身自遠斯可已矣,何乃恥食其粟,獨食其薇也,庸非周土之毛乎?斯皆過乎中者也。嗚呼,廉頑立懦"",足可為百世師,過中失正,恐未臻乎堯舜禹之道。此孟子之所以譏乎其隘而孔子至德之稱在泰伯而不在夷齊也厥旨深矣。(節(jié)選自方孝孺《遜志齋集》)[注]廉頑立儒:語出《孟子·萬章下》,“故聞伯夷之風(fēng)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biāo)號涂黑,每涂對--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此孟子之所以譏乎A其B隘C而孔子至D德之E稱在泰伯F而不在G夷齊也H厥旨深矣。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讓,指謙讓,與《漢書·蘇武傳》中“如惠語以讓單于”的“讓”意思不同。B.叩,指拉住、勒住,與《項脊軒志》中“以指叩門扉”的“叩”意思不同。C.兵,指用兵器殺害,用作動詞,與材料二“為萬世法”的“法”用法不同。D.毛,文中指土地上生長的草木,與成語“不毛之地”的“毛”用法不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周文王去世之后,周武王東征討伐商紂,伯夷、叔齊勸阻武王未果,避世隱居到首陽山,他們作了一首詩批評武王以暴易暴。B.依照古制,周太王應(yīng)把王位傳給長子泰伯,但他卻想傳位于小兒子季歷,泰伯得知后就逃跑了,孔子稱贊泰伯的德行最髙尚。C.在方孝孺看來,天下需要賢明的君主,因此商湯和周武王征討前代暴君與堯舜禪讓都符合天道,天下歸服于周也是歷史必然。D.伯夷的行為雖然能夠使頑夫變得廉潔,使懦夫堅定心志,但孟子認為,他未能達到堯舜禹三位圣人的境界,不能夠為百世師。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伐君,可謂仁乎?(2)幸有中子以托國焉,茍無其人,其如先君之社稷何?14.方孝孺對伯夷、叔齊“不食周粟”的行為是怎樣評價的?請簡要概括。(3分)廣東省汕頭市2023-2024學(xué)年度12月高三期中調(diào)研測試語文試題(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距縣西五十里,有靈山寺,創(chuàng)于唐僧大顛。當(dāng)昌黎韓公①刺潮州時,祀神海上,留宿其地,因與大顛往來。后改刺袁州,留衣為別,山故有留衣亭。屢經(jīng)兵燹鞠為茂草父老僅傳其址而已余竊惟今天子德洽四海,民殷物阜。凡浮屠、老子之宮,與夫一丘一壑,才人逸士所當(dāng)留連而與托者。而斯亭者,重以韓公之流風(fēng)余韻,顧聽為荊榛之墟,是亦守土者之羞也!爰捐俸金五十,庀材鳩工,經(jīng)始于辛巳八月,閱四月始成。置酒于亭,客起而問曰:“韓公生平排斥佛老不遺余力,時又以諫迎佛骨被謫,則公于僧宜深惡而痛絕之,何忽于大顛情好殷勤?”予曰:“公不云乎,‘人固有墨名而儒行者,可以與之游乎’②!若大顛,固所謂問其名則非、較其行則是者也。唐憲宗崇尚釋氏,舁佛骨入大內(nèi),朝野傾動若狂,士庶解衣散錢,惟恐不及。韓公以大儒自命,不憚死禍,抗表爭論。而大顛于佛法大盛之日,窮處海濱,友木石而侶蛇虎。不為利疚,不為威服,公與大顛同之。然則,方以內(nèi)惟公一人,方以外惟大顛一人,兩相契合,莫逆于心,固未易為一二流俗人道者。而必拘拘較論于儒釋之跡,不亦淺之乎視韓公也哉!”夫修舉廢墜,并論著古人遺事,以闡幽而解惑,有司之事也。山川景物之勝概,草木煙云之杳靄,登斯亭者,宜自得之,故不備載焉。(節(jié)選自《潮陽縣志·重建靈山留衣亭記》,有刪改。作者是彭象升,其時任潮陽知縣)材料二:知道貴明,守道貴篤。知而不明,則莫所適從,是謂畔道;守而不篤,則出入是非,是謂惑道。觀夫佛骨一表③,其辭嚴(yán)義正,至今讀之,猶有生氣。獨惜乎知之有足與,而其守未篤也。蓋當(dāng)夫謫潮幽居,而大顛密邇,則夫平生以辟佛老自許者,其剛方正直之氣,蓋奄奄殆盡矣。而韓愈留衣古寺之為,是延乎盜而入之門矣,惡在其為辟佛老哉。(節(jié)選自林大欽《東圃先生文集》,有刪改)注:①韓愈因諫迎佛骨而被貶潮州。在潮期間,與大顛和尚結(jié)交。改任前,留衣作別。這一行為引發(fā)后人爭議。②引自韓愈《送浮屠文暢師序》,大意是“有墨者之名而行儒家之行的人,可以與之交往”。③指韓愈《論佛骨表》。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biāo)號涂黑。屢經(jīng)A兵燹B鞠為茂草C父老僅傳其址D而已E余竊F惟今天子G德洽H四海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友木石而侶蛇虎”與《赤壁賦》“侶魚蝦而友麋鹿”兩句中的“侶”“友”用法相同。B.勝概,指優(yōu)美的景象,“勝”與《岳陽樓記》“巴陵勝狀”的“勝”意義和詞性均相同。C.而,文中用以表示前后之間句意有轉(zhuǎn)折,與《師說》“則恥師焉”的“則”意義不同。D.佛老,佛家和道家的并稱。佛教,又稱為“釋教”。材料一以“釋氏”來指稱佛教。1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彭象升深感自己身為管轄一方疆土的地方官員,負有重建留衣亭的分內(nèi)職責(zé)。他還付諸實際行動,捐出俸祿,召集工匠,最終促成此事。B.彭象升認為,韓愈、大顛雖分屬儒釋兩派,但一人不隨朝野追捧佛骨,一人在佛教大盛之際隱處潮地,兩人均不從流俗,交情也無需俗人置喙。C.彭象升為留衣亭作記,卻基本不描述亭子周遭的自然景觀,而是從亭子的歷史由來以及重建亭子的緣由著筆,進而評析韓愈與大顛的交情。D.通曉儒道,要做到明晰清楚;遵守儒道,要做到堅定不移。林大欽開篇提出關(guān)于“知道”和“守道”的觀點,是為后文評價韓愈的行為張本。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斯亭者,重以韓公之流風(fēng)余韻,顧聽為荊榛之墟,是亦守土者之羞也?。?)韓愈留衣古寺之為,是延乎盜而入之門矣,惡在其為辟佛老哉。14.對于韓愈與大顛結(jié)交一事,兩則材料的看法不同。請簡要分析。廣東省部分名校2023-2024學(xué)年高三上學(xué)期12月聯(lián)合質(zhì)量檢測語文試題(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子上①請所習(xí)于子思,子思曰:“先人有訓(xùn)焉:學(xué)必由圣,所以致其材也;厲必有砥,所以致其刃也。故夫子之教,必始于《詩》《書》而終于禮樂,雜說不與焉,又何請?”子思謂子上曰:“白乎,吾嘗深有思而莫之得也,于學(xué)則寤焉;吾嘗企有望而莫之見也,登高則睹焉。是故,雖有本性而加之以學(xué),則無惑矣?!睉易訂栕铀荚唬骸拔崧勍曊呦嗲?,同志者相好。子之先君見子產(chǎn),則兄事之,而世謂子產(chǎn)仁愛,稱夫子圣人,是謂圣道事仁愛也。吾未諭其人之孰先后也,故質(zhì)于子?!弊铀荚唬骸叭?,子之問也。昔季孫②問子游,亦若子之言也。子游答曰:‘以子產(chǎn)之仁愛譬夫子,其猶浸水之與膏雨乎!’康子曰:‘子產(chǎn)死,鄭人丈夫舍玦佩,婦女舍珠填,巷哭三月,竽瑟不作。夫子之死也,吾未聞魯人之若是也,奚故哉?’子游曰:‘夫浸水之所及也則生,其所不及則死,故民皆知焉。膏雨之所生也廣莫大焉民之受賜也普矣莫識其由來者。上德不德,是以無德?!緦O曰:‘善?!睉易釉唬骸捌淙弧!泵献榆嚔凵杏祝堃娮铀?。子思見之,甚悅其志。命子上侍坐焉,禮敬子車甚崇,子上不愿也??屯耍由险堅唬骸鞍茁勈繜o介不見,女無媒不嫁。孟孺子無介而見,大人悅而敬之,白也未諭,敢問?!弊铀荚唬骸叭弧N嵛魪姆蜃佑卩P,遇程子于途,傾蓋而語,終日而別。命子路將束帛贈焉,以其道同于君子也。今孟子車,孺子也,言稱堯舜,性樂仁義,世所稀有也。事之猶可,況加敬乎?非爾所及也?!弊铀荚隰?,使以書如衛(wèi)問子上。子上北面再拜,受書伏讀,然后與使者宴。遂為復(fù)書,返中庭,北面再拜,以授。使者既受書,然后退。使者還魯,問子思曰:“吾子堂上南面立,授臣書,事畢送臣。子上中庭拜,授臣書而不送,何也?”子思曰:“拜而不送,敬也,使而送之,賓也?!保ㄟx自《孔叢子·雜訓(xùn)》,有刪改)[注]①子上,孔白,字子上,子思之子,孔子的曾孫。②季孫,與下文康子是同一人,名肥,謚“康”。③孟子車,孟軻,字子車,一說字子輿。10.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biāo)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膏雨之所A生也B廣C莫大焉D民之受E賜也F普矣G莫識其由H來者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兄,指用對待兄長的方式,與“理實如兄言”(《孔雀東南飛并序》)中的“兄”用法相同。B.孺子,文中指小孩子,與“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的“孺子”詞義相同。C.傾蓋,途中相遇,停車交談,雙方車蓋往一起傾斜。常用來形容朋友相遇、親切談話的情況。D.“使以書如衛(wèi)問子上”與“沛公起如廁”(《鴻門宴》)兩句中的“如”字詞義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子上向子思請教治學(xué)之道,子思認為治學(xué)必須像圣賢那樣,從經(jīng)典開始才會有真才實學(xué)。B.子思言傳身教,以踮起腳來遙望遠方不如登上高處看得更清楚為喻,勉勵子上要勤奮學(xué)習(xí)。C.子思借子游回答季孫之問一事讓懸子明白了“圣道與仁愛應(yīng)該哪個在先哪個在后”的道理。D.子上把回信交給使者時的態(tài)度不如其父子思對使者的態(tài)度禮敬有加,這引起了使者的不滿。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白乎,吾嘗深有思而莫之得也,于學(xué)則寤焉。(4分)(2)夫子之死也,吾未聞魯人之若是也,奚故哉?(4分)14.為什么子思對孟子車“悅而敬之”?(3分)廣東省六校2023-2024學(xué)年高三上學(xué)期12月摸底考試語文試題(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管子曰:“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嘗聞。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饑;一女不織,或受之寒。”生之有時,而用之亡度,則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積足恃。今背本而趨末,食者甚眾,是天下之大殘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長,是天下之大賊也。殘賊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將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財產(chǎn)何得不蹶!漢之為漢,幾四十年矣,公私之積猶可哀痛。失時不雨,民且狼顧;歲惡不入,請賣爵子。既聞耳矣,安有為天下貼危者若是而上不驚者?世之有饑穰,天之行也,禹、湯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國胡以相恤?卒然邊境有急,數(shù)十百萬之眾,國胡以饋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擊,罷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畢通也,遠方之能疑者并舉而爭起矣,乃駭而圖之,豈將有及乎?夫積貯者,天下之大命也。茍粟多而財有余,何為而不成?以攻則取,以守則固,以戰(zhàn)則勝。懷敵附遠,何招而不至?今驅(qū)民而歸之農(nóng),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轉(zhuǎn)而緣南畝,則畜積足而人樂其所矣??梢詾楦话蔡煜拢睘榇藦[廩也,竊為陛下惜之?。ü?jié)選自《漢書·食貨志》)材料二:嵩山之東,河汝之間,蚤生而晚殺,五谷之所蕃孰也,四種而五獲。中年畝二石,一夫為粟二百石。今也倉廩虛而民無積,農(nóng)夫以鬻子者,上無術(shù)以均之也。故先王使農(nóng)、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終歲之利無道相過也。是以民作一而得均。民作一則田墾,奸巧不生。田墾則粟多,粟多則國富。奸巧不生則民治。富而治,此王之道也。不生粟之國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歸也;粟也者,財之所歸也;粟也者,地之所歸也。粟多則天下之物盡至矣。故舜一徙成邑,二徙成都,叁徙成國。舜非嚴(yán)刑罰重禁令,而民歸之矣,去者必害,從者必利也。先王者善為民除害興利故天下之民歸之所謂興利者利農(nóng)事也;所謂除害者,禁害農(nóng)事也。農(nóng)事勝則入粟多,入粟多則國富,國富則安鄉(xiāng)重家,安鄉(xiāng)重家則雖變俗易習(xí)、驅(qū)眾移民,至于殺之,而民不惡也。此務(wù)粟之功也。(節(jié)選自《管子·治國》)10.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biāo)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先王者善A為民除害B興利C故D天下之民E歸之F所謂G興利者H利農(nóng)事也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被,指遭受,與《促織》中“聞妻言,如被冰雪”的“被”詞義不同。B.胡,指什么,與《歸去來兮辭》中“田園將蕪胡不歸”的“胡”詞義不同。C.過,指超過,與《齊桓晉文之事》中“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的“過”詞義相同。D.奸巧,文中指奸詐的人,與《墨子》中“小人見奸巧,乃聞不言也”的“奸巧”詞義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A.《漢書·食貨志》中,作者分析了當(dāng)時國家的局勢和漢代建國以來不同時期的政策,提出了加強積貯的根本措施。B.《漢書·食貨志》中,作者從應(yīng)對自然災(zāi)害和戰(zhàn)爭兩個方面入手,談國家不積貯的危害,從而有力地支撐了中心論點“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C.《管子·治國》認為“興利”是采取有利于農(nóng)業(yè)的措施,“除害”則是禁止不利于農(nóng)業(yè)的措施,能“興利除害”則能使民心歸附。D.兩篇文章都以駁論為主,采用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在批判社會現(xiàn)實的基礎(chǔ)上,從不同角度向君王提出了發(fā)展國家的建議。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生之有時,而用之亡度,則物力必屈。(4分)(2)今也倉廩虛而民無積,農(nóng)夫以鬻子者,上無術(shù)以均之也。(4分)14.請簡要概括材料一第三段和材料二第二段中“粟多”的意義。(3分)廣東省東莞市東莞外國語學(xué)校2023-2024學(xué)年高三上學(xué)期12月月考語文試題(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昔者,荊平王有臣伍子奢。奢得罪于王,且殺之,其二子出走,伍子尚奔吳,伍子胥奔鄭。王召奢而問之,曰:“若召子,孰來也?”子奢對曰:“王問臣,對而畏死,不對不知子之心者。尚為人也,仁且智,來之必入;胥為人也,勇且智,來必不入。胥且奔吳邦,君王必早閉而晏開,胥將使邊境有憂?!庇谑峭跫词故拐哒僮由杏趨?,曰:“子父有罪,子入,則免之;不入,則殺之?!弊玉懵勚?,使人告子尚于吳:“吾聞荊平王召子,子必毋入。胥聞之,入者窮,出者報仇。入者皆死,是不智也;死而不報父之仇,是非勇也?!弊由袑υ唬骸叭雱t免父之死,不入則不仁。愛身之死,絕父之望,賢士不為也。意不同,謀不合,子其居,尚請入?!鼻G平王復(fù)使使者召子胥于鄭,曰:“子入,則免父死,不入,則殺之?!弊玉憬殡幸愎?,出見使者,謝曰:“介胄之士,固不拜矣。請有道于使者;王以奢為無罪,赦而蓄之,其子又何適乎?”使者還報荊平王,王知子胥不入也,殺子奢而并殺子尚。子胥聞之,于是乃南奔吳。至江上,見漁者,曰:“來,渡我。”船到即載,入船而伏。半江,而仰謂漁者曰:“子之姓為誰?還,得報子之厚德?!睗O者曰:“縱荊邦之賊者,我也;報荊邦之仇者,子也。兩而不仁,何相問姓名為?”子胥即解其劍,以與漁者,曰:“吾先人之劍,直百金,請以與子也?!睗O者曰:“吾聞荊平王有令曰:‘得伍子胥者,購之千金?!裎岵挥们G平王之千金,何以百金之劍為?”漁者渡于于斧②之津,乃發(fā)其簞飯,清其壺漿而食,曰:“亟食而去,毋令追者及子也?!弊玉阍唬骸爸Z?!弊玉闶骋讯?,顧謂漁者曰:“掩爾壺漿,無令之露?!睗O者曰:“諾?!弊玉阈屑锤泊瑨敦笆鬃载囟澜忻鳠o泄也。子胥遂行,至吳。子胥居吳三年,大得吳眾。闔廬將為之報仇,子胥曰:“不可。臣聞諸侯不為匹夫興師?!庇谑侵?。其后荊將伐蔡,子胥言之闔廬,即使子胥救蔡而伐荊。十五戰(zhàn),十五勝。荊平王已死,子胥將卒六千,操鞭捶笞平王之墓而數(shù)之曰:“昔者吾先人無罪而子殺之,今此報子也?!保ü?jié)選自《越絕書·荊平王內(nèi)傳》)材料二:太史公曰:怨毒之于人甚矣哉!王者尚不能行之于臣下,況同列乎!向令伍子胥從奢俱死,何異螻蟻。棄小義,雪大恥,名垂于后世,悲夫!方子胥窘于江上,道乞食,志豈嘗須臾忘郢邪?故隱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節(jié)選自司馬遷《史記·伍子胥列傳》)【注釋】①彀弓:張滿弓。②于斧:地名。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在答題卡上寫出準(zhǔn)確的序號。(3分)子胥行A即B覆船C挾匕首D自刎E而死F江水之中G明H無泄也。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來,意為“使……來”,其用法與《蘇武傳》“單于壯其節(jié)”中“壯”字不同。B.介胄之士,指佩戴盔甲的武士,伍子胥介胄“出見使者”,是暗示自己的態(tài)度。C.為,句末語氣詞,其含義及用法與《鴻門宴》“何辭為”中的“為”字不同。D.匹夫,指普通人,其意與現(xiàn)在所說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zé)”的“匹夫”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伍子奢對兒子有著深入的了解,他在荊平王面前對兩個兒子行事做出多項預(yù)測,這些預(yù)測后來一一應(yīng)驗。B.從漁者的言行中可以推斷,漁夫了解伍子胥的身份和計劃,并且內(nèi)心對伍子胥持同情和支持的態(tài)度。C.伍子胥伐楚成功后,率領(lǐng)六千將士鞭打荊平王墓,并且親數(shù)鞭打次數(shù),表現(xiàn)了他對荊平王的刻骨仇恨。D.司馬遷根據(jù)伍子胥復(fù)仇事件,得出結(jié)怨于人非??膳碌慕Y(jié)論,同時他認可伍子胥的復(fù)仇行為的正當(dāng)性。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王以奢為無罪,赦而蓄之,其子又何適乎?(4分)(2)方子胥窘于江上,道乞食,志豈嘗須臾忘郢邪?(4分)14.伍子胥拋棄了哪些“小義”?根據(jù)材料一簡要概括。(3分)廣東省江門市臺山市第一中學(xué)2024屆高三上學(xué)期12月月考語文試卷(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晏子將使荊,荊王聞之,謂左右曰:“晏子,賢人也,今方來,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對曰:“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庇谑乔G王與晏子立語,有縛一人過王而行,王曰:“何為者也?”對曰:“齊人也。”王日:“何坐?”曰:“坐盜?!蓖踉?“齊人固盜乎?”晏子反顧之曰:“江南有橘,齊王使人取之而樹之于江北,生不為橘乃為枳。所以然者何?其土地使之然也。今齊人居齊不盜,來之荊而盜,得無土地使之然乎?”荊王曰:“吾欲傷子,而反自中也。”景公有馬其圍人殺之公怒援戈將自擊之。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請為君數(shù)之,令知其罪而殺之。”公曰:“諾?!标套优e戈而臨之日:“汝為吾君養(yǎng)馬而殺之,而罪當(dāng)死;汝使吾君以馬之故殺囿人,而罪又當(dāng)死;汝使吾君以馬故殺人,聞于四鄰諸侯,汝罪又當(dāng)死?!惫?“夫子釋之!夫子釋之!勿傷吾仁也。”晏子朝,乘敝車,駕弩馬。景公見之曰:“嘻!夫子之祿寡耶!何乘不任之甚也?”晏子對曰:“賴君之賜,臣得暖衣飽食,敝車弩馬,于臣足矣。”晏子出,公使梁丘據(jù)遺之輅車乘馬,三返不受。公不悅,趣召晏子。晏子至,公曰:“夫子不受,寡人亦不乘?!标套訉υ?“君使臣臨百官之吏,臣節(jié)其衣服飲食之養(yǎng),以先齊國之人,然猶恐其侈靡而不顧其行也。今輅車乘馬,君乘之上,臣亦乘之下,民之無義,侈其衣食而不顧其行者,臣無以禁之。”遂讓不受也。齊景公游于苗,聞晏子卒公乘輿素服,驛而驅(qū)之,自以為遲,下車而趨,知不若車之速,則又乘,比至于國者四下而趨。行哭而往矣,至伏尸而號曰:“今天降禍于齊國,不加寡人而加夫子,齊國之社稷危矣,百姓將誰告矣?”(選自劉向《說苑》)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biāo)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景公A有馬B其C囿人D殺之E公F怒G援H戈I將自J擊之。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何坐,犯了什么罪?“坐”與《蜀道難》中“以手撫膺坐長嘆”的“坐”意思不同。B.得無,莫不是,該不會,與《促織》中“得無教我獵蟲所耶”的“得無”意思不同。C.寡人,諸侯王謙稱,與《燭之武退秦師》中“是寡人之過也”的“寡人”意思相同。D.社稷,國家,與《三國演義》第二回中“社稷立見崩摧矣”中的“社稷”意思一樣。1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如果將“何為者也”理解為“干什么的?”,雖“精心設(shè)計”卻答非所問,更顯楚國君臣無德無能。B.晏子擅長外交辭令,出使楚國時注意分寸,寓剛于柔,綿里藏針,其豐富的潛臺詞值得我們仔細玩味。C.囿人殺馬,景公大怒,晏子也很生氣,舉戈站到殺馬人面前,一口氣怒斥了他當(dāng)處死罪的三條罪狀。D.景公關(guān)心晏子出行,送他四匹馬拉的大車,但晏子重視自已言行的示范作用,多次辭讓,拒不接受。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賴君之賜,臣得暖衣飽食,敝車駑馬,于臣足矣。(2)君使臣臨百官之吏,臣節(jié)其衣服飲食之養(yǎng),以先齊國之人。14.晏子卒,景公素服而往,悲痛萬分,請結(jié)合材料概述晏子受到景公敬重的原因。(3分)文言文閱讀廣東省廣州市2024屆高三12月調(diào)研測試語文試題(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讓國,俱逃歸周。及至西伯卒,武王東伐紂,伯夷、叔齊叩馬諫,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伐君,可謂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義人也?!狈龆ブ?。武王既平殷,夷、齊恥之,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作歌曰:“登彼西山兮,”爰采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節(jié)選自孔穎達《春秋正義》材料二:圣人之道,中而已矣。堯舜禹三圣人,為萬世法,一允執(zhí)厥中也。不及不謂之中,過亦不謂之中。請即此而論之。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其父將死,遺命立叔齊。父卒,叔齊遜伯夷。伯夷曰:“父命也?!彼焯尤?叔齊亦不立而逃之。其后,周武王伐商,去隱于首陽山,恥食周粟,遂餓而死??鬃訃L稱之,曰“古之賢人”,孟子嘗稱之,曰“圣之清”。誰得而議之哉?雖然,抑有說也。先君之國,受之于祖宗者也。父子傳次以嫡以長,古之割也,易此必亂。昔周太王三子:長泰伯,次仲雍,次季歷。太王欲傳位季歷以及昌,泰伯知之,即與仲乖逃之荊蠻,以順父志,以成王業(yè)??鬃臃Q之以至德,且日民無得而稱焉。夷也茍知父志欲立齊,當(dāng)效秦伯順父之志,隱然退避于治命之日,不當(dāng)行己之志,顯然辭讓于亂命之余也。叔齊亦不立而逃之,幸有中子以托國焉,茍無其人,其如先君之社稷何?湯武之征伐,即堯舜之楫讓,天下歸周,天之命也。潔身自遠斯可已矣,何乃恥食其粟,獨食其薇也,庸非周土之毛乎?斯皆過乎中者也。嗚呼,廉頑立懦"",足可為百世師,過中失正,恐未臻乎堯舜禹之道。此孟子之所以譏乎其隘而孔子至德之稱在泰伯而不在夷齊也厥旨深矣。(節(jié)選自方孝孺《遜志齋集》)[注]廉頑立儒:語出《孟子·萬章下》,“故聞伯夷之風(fēng)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biāo)號涂黑,每涂對--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此孟子之所以譏乎A其B隘C而孔子至D德之E稱在泰伯F而不在G夷齊也H厥旨深矣。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讓,指謙讓,與《漢書·蘇武傳》中“如惠語以讓單于”的“讓”意思不同。B.叩,指拉住、勒住,與《項脊軒志》中“以指叩門扉”的“叩”意思不同。C.兵,指用兵器殺害,用作動詞,與材料二“為萬世法”的“法”用法不同。D.毛,文中指土地上生長的草木,與成語“不毛之地”的“毛”用法不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周文王去世之后,周武王東征討伐商紂,伯夷、叔齊勸阻武王未果,避世隱居到首陽山,他們作了一首詩批評武王以暴易暴。B.依照古制,周太王應(yīng)把王位傳給長子泰伯,但他卻想傳位于小兒子季歷,泰伯得知后就逃跑了,孔子稱贊泰伯的德行最髙尚。C.在方孝孺看來,天下需要賢明的君主,因此商湯和周武王征討前代暴君與堯舜禪讓都符合天道,天下歸服于周也是歷史必然。D.伯夷的行為雖然能夠使頑夫變得廉潔,使懦夫堅定心志,但孟子認為,他未能達到堯舜禹三位圣人的境界,不能夠為百世師。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伐君,可謂仁乎?(2)幸有中子以托國焉,茍無其人,其如先君之社稷何?14.方孝孺對伯夷、叔齊“不食周粟”的行為是怎樣評價的?請簡要概括。(3分)10.(3分)CFH[每處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11.(3分)C12.(3分)D13.(8分)(1)父親死了不(好好)安葬,就要發(fā)動戰(zhàn)爭,可以稱得上孝嗎?以臣子的身份去討伐君主,可以稱得上仁嗎?[4分。大意2分,“干戈”“以”各1分。](2)幸虧有次子交托社稷啊,如果沒有這么一個接任國君的人,那又能把先王的社稷怎么辦呢?[4分。大意2分,“幸”“茍”各1分。]14.(3分)①潔身自好(保持高潔);②過中失正。[答出任意一點2分,兩點3分。意思答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廣東省汕頭市2023-2024學(xué)年度12月高三期中調(diào)研測試語文試題(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距縣西五十里,有靈山寺,創(chuàng)于唐僧大顛。當(dāng)昌黎韓公①刺潮州時,祀神海上,留宿其地,因與大顛往來。后改刺袁州,留衣為別,山故有留衣亭。屢經(jīng)兵燹鞠為茂草父老僅傳其址而已余竊惟今天子德洽四海,民殷物阜。凡浮屠、老子之宮,與夫一丘一壑,才人逸士所當(dāng)留連而與托者。而斯亭者,重以韓公之流風(fēng)余韻,顧聽為荊榛之墟,是亦守土者之羞也!爰捐俸金五十,庀材鳩工,經(jīng)始于辛巳八月,閱四月始成。置酒于亭,客起而問曰:“韓公生平排斥佛老不遺余力,時又以諫迎佛骨被謫,則公于僧宜深惡而痛絕之,何忽于大顛情好殷勤?”予曰:“公不云乎,‘人固有墨名而儒行者,可以與之游乎’②!若大顛,固所謂問其名則非、較其行則是者也。唐憲宗崇尚釋氏,舁佛骨入大內(nèi),朝野傾動若狂,士庶解衣散錢,惟恐不及。韓公以大儒自命,不憚死禍,抗表爭論。而大顛于佛法大盛之日,窮處海濱,友木石而侶蛇虎。不為利疚,不為威服,公與大顛同之。然則,方以內(nèi)惟公一人,方以外惟大顛一人,兩相契合,莫逆于心,固未易為一二流俗人道者。而必拘拘較論于儒釋之跡,不亦淺之乎視韓公也哉!”夫修舉廢墜,并論著古人遺事,以闡幽而解惑,有司之事也。山川景物之勝概,草木煙云之杳靄,登斯亭者,宜自得之,故不備載焉。(節(jié)選自《潮陽縣志·重建靈山留衣亭記》,有刪改。作者是彭象升,其時任潮陽知縣)材料二:知道貴明,守道貴篤。知而不明,則莫所適從,是謂畔道;守而不篤,則出入是非,是謂惑道。觀夫佛骨一表③,其辭嚴(yán)義正,至今讀之,猶有生氣。獨惜乎知之有足與,而其守未篤也。蓋當(dāng)夫謫潮幽居,而大顛密邇,則夫平生以辟佛老自許者,其剛方正直之氣,蓋奄奄殆盡矣。而韓愈留衣古寺之為,是延乎盜而入之門矣,惡在其為辟佛老哉。(節(jié)選自林大欽《東圃先生文集》,有刪改)注:①韓愈因諫迎佛骨而被貶潮州。在潮期間,與大顛和尚結(jié)交。改任前,留衣作別。這一行為引發(fā)后人爭議。②引自韓愈《送浮屠文暢師序》,大意是“有墨者之名而行儒家之行的人,可以與之交往”。③指韓愈《論佛骨表》。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biāo)號涂黑。屢經(jīng)A兵燹B鞠為茂草C父老僅傳其址D而已E余竊F惟今天子G德洽H四海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友木石而侶蛇虎”與《赤壁賦》“侶魚蝦而友麋鹿”兩句中的“侶”“友”用法相同。B.勝概,指優(yōu)美的景象,“勝”與《岳陽樓記》“巴陵勝狀”的“勝”意義和詞性均相同。C.而,文中用以表示前后之間句意有轉(zhuǎn)折,與《師說》“則恥師焉”的“則”意義不同。D.佛老,佛家和道家的并稱。佛教,又稱為“釋教”。材料一以“釋氏”來指稱佛教。1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彭象升深感自己身為管轄一方疆土的地方官員,負有重建留衣亭的分內(nèi)職責(zé)。他還付諸實際行動,捐出俸祿,召集工匠,最終促成此事。B.彭象升認為,韓愈、大顛雖分屬儒釋兩派,但一人不隨朝野追捧佛骨,一人在佛教大盛之際隱處潮地,兩人均不從流俗,交情也無需俗人置喙。C.彭象升為留衣亭作記,卻基本不描述亭子周遭的自然景觀,而是從亭子的歷史由來以及重建亭子的緣由著筆,進而評析韓愈與大顛的交情。D.通曉儒道,要做到明晰清楚;遵守儒道,要做到堅定不移。林大欽開篇提出關(guān)于“知道”和“守道”的觀點,是為后文評價韓愈的行為張本。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斯亭者,重以韓公之流風(fēng)余韻,顧聽為荊榛之墟,是亦守土者之羞也?。?)韓愈留衣古寺之為,是延乎盜而入之門矣,惡在其為辟佛老哉。14.對于韓愈與大顛結(jié)交一事,兩則材料的看法不同。請簡要分析?!敬鸢浮?0.BCE11.C12.B13.(1)而這個亭子,因為韓愈流傳下來的風(fēng)度、情操而被看重,只是人任憑它成為草木叢生的廢墟,這也是地方官員的羞恥。(2)而韓愈將衣服留在古寺的行為,這是邀請盜賊進入門里,這又怎么算是駁斥佛老呢?14.①彭象升認為韓愈能夠不隨朝野追捧佛骨,敢于上表直諫,而大顛和尚在佛法盛行的時候,能夠際隱處潮地,不做因為利益而使自己感到內(nèi)疚的事,不因為威勢而屈服,兩人均不從流俗,所以沒必要拘泥那儒釋的表面跡象。②林大欽認為韓愈雖然足夠地通曉儒道,但是并沒有堅定不移地堅守儒道。【解析】【1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多次經(jīng)過戰(zhàn)亂的破壞,雜草塞道,老百姓僅僅流傳它的遺址而已,我私下認為現(xiàn)在德被天下。“經(jīng)”的賓語為“兵燹”,中間不應(yīng)斷開,應(yīng)在“燹”后面斷開,即在B處斷開;“鞠為”的賓語為“茂草”,所以應(yīng)在“草”后斷開,即在C處斷開;“而已”為句末語氣詞,和前文不應(yīng)斷開,應(yīng)在“已”后面斷開,即在E處斷開。所以應(yīng)在BCE處斷開?!?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xué)文化常識以及一詞多義的能力。A.正確。均為“以……為伴侶,以……為朋友”,為意動用法;句意:以樹木山石為朋友,以蛇、虎為伴侶。/以魚蝦為伴侶,以麋鹿為朋友。B.正確。均為形容詞,“優(yōu)美的”;句意:山川景物的優(yōu)美景物。/我觀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C.“意義不同”錯誤。均為“表示轉(zhuǎn)折”;句意:但是并沒有堅定不移地堅守儒道。/卻以向老師學(xué)習(xí)為恥辱。D.正確。故選C【1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B.“交情也無需俗人置喙”錯誤。由原文“固未易為一二流俗人道者”可知,二人交情不是不需要俗人置喙,而是他們的交情不是一般俗人能輕易理解的。故選B?!?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重以韓公之流風(fēng)余韻”,被動句,因為韓愈流傳下來的風(fēng)度、情操而被看重;“聽”,允許,任憑;“是亦守土者之羞也”,判斷句,這也是地方官員的羞恥。(2)“延”,邀請;“惡”,怎么;“辟”,駁斥?!?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章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由原文“韓公以大儒自命,不憚死禍,抗表爭論。而大顛于佛法大盛之日,窮處海濱,友木石而侶蛇虎。不為利疚,不為威服,公與大顛同之。然則,方以內(nèi)惟公一人,方以外惟大顛一人,兩相契合,莫逆于心,固未易為一二流俗人道者。。而必拘拘較論于儒釋之跡,不亦淺之乎視韓公也哉!”可知,彭象升認為韓愈能夠不隨朝野追捧佛骨,敢于上表直諫,而大顛和尚在佛法盛行的時候,能夠際隱處潮地,不做因為利益而使自己感到內(nèi)疚的事,不因為威勢而屈服,兩人均不從流俗,所以沒必要拘泥那儒釋的表面跡象。由原文“觀夫佛骨一表,其辭嚴(yán)義正,至今讀之,猶有生氣。獨惜乎知之有足與,而其守未篤也”可知,林大欽認為韓愈雖然足夠地通曉儒道,但是并沒有堅定不移地堅守儒道。參考譯文:材料一:距離潮陽縣城西邊五十里,有座靈山寺,由唐代僧人大顛創(chuàng)建。當(dāng)時韓愈作潮州刺史,在海上祭神,在這個地方留宿,于是和大顛和尚有了來往。后來韓愈改任袁州刺史,和大顛留衣作別,山上所以有了留衣亭。多次經(jīng)過戰(zhàn)亂的破壞,雜草塞道,老百姓僅僅流傳它的遺址而已,我私下認為現(xiàn)在德被天下,民眾富足,物產(chǎn)豐饒。凡是寺廟、道觀,以及那些山水都是才人和隱逸之士應(yīng)當(dāng)留戀或用來寄托情感的。而這個亭子,因為韓愈流傳下來的風(fēng)度、情操而被看重,只是人任憑它成為草木叢生的廢墟,這也是地方官員的羞恥。于是我捐出自己的俸祿五十金,招聚工匠,籌集材料,于辛巳八月開始,歷經(jīng)四個月完工。在亭子中置辦酒宴,客人起身而問說:“韓愈一生都不遺余力地排斥佛教、道教,當(dāng)時又因為勸諫皇帝迎佛骨入宮而被貶,那么韓愈對于僧人應(yīng)該非常厭惡、痛恨,為什么忽然和大顛情意深厚?”我說:“韓愈不是說過‘人本來有墨家之名卻行的是儒家之事,可以和這樣的人交往’”!就像大顛,本就是所說的問他的名,他就是錯誤的,但看他的行為,卻是正確的。唐憲宗崇尚佛教,抬佛骨鍵入宮中,朝中內(nèi)外像發(fā)了狂一樣震動,士人和普通百姓都施舍衣服錢財,還擔(dān)心來不及。韓愈用大儒來稱自己,即使被處死的災(zāi)禍也不害怕,向皇帝上奏章進行爭論。而大顛在佛法非常盛行的時候,在貧瘠閉塞之地隱居,以樹木山石為朋友,以蛇、虎為伴侶。不做因為利益而使自己感到內(nèi)疚的事,不因為威勢而屈服,韓愈和大顛在這點是相同的。既然這樣,那么,世俗之內(nèi)只有韓愈一人,世俗之外只有大顛一人,二人互相契合,心意相投,本來就不輕易被那些流俗之人稱道。然而一定被那些儒道的表象拘泥,那么看待韓愈不是很淺顯嗎?修建恢復(fù)衰敗廢棄的留衣亭,并評論著述古人的事跡,來闡明深奧精微的道理解除人們的疑惑,這是有關(guān)部門的事情。山川景物的優(yōu)美景物,草木煙云的云霧縹緲,登上這座亭子,應(yīng)該就能看到了,所以沒有完備地記載。材料二:通曉儒道,要做到明晰清楚;遵守儒道,要做到堅定不移。通曉卻不明晰清楚,就會不知如何來做,這就是所說的背叛儒道;遵守卻不堅定不移,就會出現(xiàn)錯誤,這就是所說的被儒道迷惑。查看《論佛骨表》一文,它的言辭嚴(yán)厲,義理正大,到了今天獨這篇文章,仍然感覺很有生機。只可惜他足夠地通曉儒道,但是并沒有堅定不移地堅守儒道。大概當(dāng)韓愈謫居潮州之時,和大顛交往地非常密切,而韓愈一生都以斥佛教,駁佛理來自許,他的剛方正直的氣概大概也已走到了盡頭。而韓愈將衣服留在古寺的行為,這是邀請盜賊進入門里,這又怎么算是駁斥佛老呢?廣東省部分名校2023-2024學(xué)年高三上學(xué)期12月聯(lián)合質(zhì)量檢測語文試題(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子上①請所習(xí)于子思,子思曰:“先人有訓(xùn)焉:學(xué)必由圣,所以致其材也;厲必有砥,所以致其刃也。故夫子之教,必始于《詩》《書》而終于禮樂,雜說不與焉,又何請?”子思謂子上曰:“白乎,吾嘗深有思而莫之得也,于學(xué)則寤焉;吾嘗企有望而莫之見也,登高則睹焉。是故,雖有本性而加之以學(xué),則無惑矣?!睉易訂栕铀荚唬骸拔崧勍曊呦嗲?,同志者相好。子之先君見子產(chǎn),則兄事之,而世謂子產(chǎn)仁愛,稱夫子圣人,是謂圣道事仁愛也。吾未諭其人之孰先后也,故質(zhì)于子?!弊铀荚唬骸叭?,子之問也。昔季孫②問子游,亦若子之言也。子游答曰:‘以子產(chǎn)之仁愛譬夫子,其猶浸水之與膏雨乎!’康子曰:‘子產(chǎn)死,鄭人丈夫舍玦佩,婦女舍珠填,巷哭三月,竽瑟不作。夫子之死也,吾未聞魯人之若是也,奚故哉?’子游曰:‘夫浸水之所及也則生,其所不及則死,故民皆知焉。膏雨之所生也廣莫大焉民之受賜也普矣莫識其由來者。上德不德,是以無德?!緦O曰:‘善。’”懸子曰:“其然?!泵献榆嚔凵杏?,請見子思。子思見之,甚悅其志。命子上侍坐焉,禮敬子車甚崇,子上不愿也??屯?,子上請曰:“白聞士無介不見,女無媒不嫁。孟孺子無介而見,大人悅而敬之,白也未諭,敢問。”子思曰:“然。吾昔從夫子于郟,遇程子于途,傾蓋而語,終日而別。命子路將束帛贈焉,以其道同于君子也。今孟子車,孺子也,言稱堯舜,性樂仁義,世所稀有也。事之猶可,況加敬乎?非爾所及也?!弊铀荚隰?,使以書如衛(wèi)問子上。子上北面再拜,受書伏讀,然后與使者宴。遂為復(fù)書,返中庭,北面再拜,以授。使者既受書,然后退。使者還魯,問子思曰:“吾子堂上南面立,授臣書,事畢送臣。子上中庭拜,授臣書而不送,何也?”子思曰:“拜而不送,敬也,使而送之,賓也?!保ㄟx自《孔叢子·雜訓(xùn)》,有刪改)[注]①子上,孔白,字子上,子思之子,孔子的曾孫。②季孫,與下文康子是同一人,名肥,謚“康”。③孟子車,孟軻,字子車,一說字子輿。10.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biāo)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膏雨之所A生也B廣C莫大焉D民之受E賜也F普矣G莫識其由H來者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兄,指用對待兄長的方式,與“理實如兄言”(《孔雀東南飛并序》)中的“兄”用法相同。B.孺子,文中指小孩子,與“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的“孺子”詞義相同。C.傾蓋,途中相遇,停車交談,雙方車蓋往一起傾斜。常用來形容朋友相遇、親切談話的情況。D.“使以書如衛(wèi)問子上”與“沛公起如廁”(《鴻門宴》)兩句中的“如”字詞義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子上向子思請教治學(xué)之道,子思認為治學(xué)必須像圣賢那樣,從經(jīng)典開始才會有真才實學(xué)。B.子思言傳身教,以踮起腳來遙望遠方不如登上高處看得更清楚為喻,勉勵子上要勤奮學(xué)習(xí)。C.子思借子游回答季孫之問一事讓懸子明白了“圣道與仁愛應(yīng)該哪個在先哪個在后”的道理。D.子上把回信交給使者時的態(tài)度不如其父子思對使者的態(tài)度禮敬有加,這引起了使者的不滿。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白乎,吾嘗深有思而莫之得也,于學(xué)則寤焉。(4分)(2)夫子之死也,吾未聞魯人之若是也,奚故哉?(4分)14.為什么子思對孟子車“悅而敬之”?(3分)10.BDG【解析】本題考查文言斷句的能力。(原文標(biāo)點)膏雨之所生也,廣莫大焉,民之受賜也普矣,莫識其由來者。11.A【解析】本題考查掌握古代文言知識的能力?!靶帧鼻罢呤敲~做狀語,后者是名詞做定語,兩者用法不同。12.D【解析】本題考查歸納概述內(nèi)容要點的能力?!白由习鸦匦沤唤o使者時的態(tài)度不如其父子思對使者的態(tài)度禮敬有加”說法錯誤,原文中使者只是不明白子上與子思這樣做的原因,并沒有認為子上不如其父子思對自己的態(tài)度禮敬有加,更沒有因此而不滿。13.(1)孔白啊,我曾經(jīng)深入地思考有并沒有收獲什么,但通過學(xué)習(xí)我就恍然大悟了。(得分點:“嘗”“得”“寤”各1分,句意1分)(2)孔子去世的時候,我沒有聽說過魯國人像這樣來悼念他,這是什么緣故呢?(得分點:“聞”“若是”“奚”各1分,句意1分)【解析】本題考查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解題關(guān)鍵在于對重點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的理解,翻譯時要注意抓得分點。14.①欣賞孟子車的志向;②孟子車是與自己志同道合的君子;③孟子車真心愛好仁義之道。(每點1分)【解析】本題考查梳理概括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能力。概括相關(guān)內(nèi)容要抓住文本的主要信息,本題的主要信息在“子思見之,甚悅其志”與“吾昔從夫子于郯……世所稀有也”兩處?!緟⒖甲g文】子上就自己所治的諸子百家之學(xué)向子思請教,子思說:“我們祖宗大人曾這樣教導(dǎo)我們:學(xué)習(xí)必須像圣賢那樣(從經(jīng)典開始),才能具有真才實學(xué);刀必須經(jīng)過磨刀石的打磨,才會有鋒利的刀刃。正因為如此,從前我家夫子大人教育學(xué)生都一定是從《詩經(jīng)》《尚書》開始,然后再教他們學(xué)習(xí)禮樂,但諸子百家的雜學(xué)不包括在內(nèi),你還有什么可向我請教的呢?”子思對子上說:“孔白啊,我曾經(jīng)深入地思考可并沒有收獲什么,但通過學(xué)習(xí)我就恍然大悟了;我曾經(jīng)踮起腳來遙望遠方卻什么也看不到,可是一登上高處我就什么都看見了。所以,一個人如果天資聰穎再加上勤奮學(xué)習(xí),就不會有什么困惑了?!睉易酉蜃铀紗柕溃骸拔衣犝f性情一樣的人會相互吸引,志趣相同的人親密無間。您的先祖孔子見到子產(chǎn)的時候,把他當(dāng)作自己的兄長一樣敬愛有加,但世人都認為子產(chǎn)是仁愛之人,而稱孔子為圣人,這意思是說圣道在下仁愛在上。我不明白圣道與仁愛究竟應(yīng)該哪個在先哪個在后,所以來問問您?!弊铀蓟卮鹫f:“你所問的確實是個問題。以前季孫氏也曾向子游問過同樣的問題。子游回答說:‘子產(chǎn)的仁愛與孔子的圣道之間的區(qū)別,就好比灌溉之水與潤物甘霖的區(qū)別!’季康子說:‘子產(chǎn)去世的時候,鄭國的男人不佩玉,女人不戴珠,國人在里巷中痛哭三個月,停歌止樂以悼念子產(chǎn)。孔子去世的時候,我沒有聽說過魯國人像這樣來悼念他,這是什么緣故呢?’子游回答說:‘灌溉的水能到達的地方莊稼就能生長,到達不了的地方莊稼就得枯死,所以灌溉之水的好處百姓都能清楚地看到。但是為甘霖所滋潤生長的作物,可就又多又廣了,百姓普遍都得到了恩惠,但誰也不會去想搞清楚這甘霖是從哪來的。上德是那種潛移默化、不露形跡之德,施德者并不自以為有德,所以百姓也渾然不知,就好像無所謂德一樣?!緦O氏說:‘說得好!’”懸子也說:“確實說得好。”孟子很小的時候求見子思。子思接見了他,(且)特別欣賞孟軻的志向。(子思)就讓子上在旁陪坐,子思對孟軻卻禮敬有加,看到父親對孟軻如此優(yōu)禮,子上頗感不快。孟軻離開后,子上向父親問道:“我聽說士人之間如果沒有介紹人就不能直接見面,女子如果沒有媒人就不能出嫁。孟軻這個小孩子沒有通過介紹人就徑自來求見您,而您卻這么高興又對他禮敬有加,我對此很不理解,請問究竟是什么原因?”子思說:“是這樣。以前我曾跟隨先祖孔子到鄭國去,途中遇見當(dāng)時的賢士程子,他倆一見如故,停車交談,談了一整天才告別。(先祖)讓子路把一束帛作為禮物贈送給程子,因為孔子把程子看成是與自己志同道合的君子。現(xiàn)往的孟子,盡管還是個小孩子,但言必贊美堯舜之世,真心愛好仁義之道,像這樣的人如今實在罕有。向這樣的人拜師學(xué)習(xí)都是應(yīng)該的,更何況是對他敬重有禮呢?我看你不如他?!弊铀荚隰攪汕彩拐邘е偶バl(wèi)國問候子上。子上面向北方拜了幾拜之后,再接過來信恭敬地閱讀,然后請使者吃飯。寫好了回信,子上回到庭院中央又面朝北方拜了幾拜,再把回信交給使者。等到使者接過信件,子上就退入室內(nèi)。使者返回魯國后,向子思問道:“當(dāng)初您站在堂上面朝南方把信交給我,然后又送我出發(fā)。但是子上在庭院中央行完拜禮把回信交給我后,卻沒有送別我,這是為什么呢?”子思說:“他行拜禮后不送而退,是臣子對君父見畢即退的應(yīng)有禮敬,而我派你送信時之所以臨行相送,則是對你以賓客之禮相待?!睆V東省六校2023-2024學(xué)年高三上學(xué)期12月摸底考試語文試題(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管子曰:“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嘗聞。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饑;一女不織,或受之寒。”生之有時,而用之亡度,則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積足恃。今背本而趨末,食者甚眾,是天下之大殘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長,是天下之大賊也。殘賊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將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財產(chǎn)何得不蹶!漢之為漢,幾四十年矣,公私之積猶可哀痛。失時不雨,民且狼顧;歲惡不入,請賣爵子。既聞耳矣,安有為天下貼危者若是而上不驚者?世之有饑穰,天之行也,禹、湯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國胡以相恤?卒然邊境有急,數(shù)十百萬之眾,國胡以饋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擊,罷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畢通也,遠方之能疑者并舉而爭起矣,乃駭而圖之,豈將有及乎?夫積貯者,天下之大命也。茍粟多而財有余,何為而不成?以攻則取,以守則固,以戰(zhàn)則勝。懷敵附遠,何招而不至?今驅(qū)民而歸之農(nóng),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轉(zhuǎn)而緣南畝,則畜積足而人樂其所矣。可以為富安天下,而直為此廩廩也,竊為陛下惜之?。ü?jié)選自《漢書·食貨志》)材料二:嵩山之東,河汝之間,蚤生而晚殺,五谷之所蕃孰也,四種而五獲。中年畝二石,一夫為粟二百石。今也倉廩虛而民無積,農(nóng)夫以鬻子者,上無術(shù)以均之也。故先王使農(nóng)、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終歲之利無道相過也。是以民作一而得均。民作一則田墾,奸巧不生。田墾則粟多,粟多則國富。奸巧不生則民治。富而治,此王之道也。不生粟之國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歸也;粟也者,財之所歸也;粟也者,地之所歸也。粟多則天下之物盡至矣。故舜一徙成邑,二徙成都,叁徙成國。舜非嚴(yán)刑罰重禁令,而民歸之矣,去者必害,從者必利也。先王者善為民除害興利故天下之民歸之所謂興利者利農(nóng)事也;所謂除害者,禁害農(nóng)事也。農(nóng)事勝則入粟多,入粟多則國富,國富則安鄉(xiāng)重家,安鄉(xiāng)重家則雖變俗易習(xí)、驅(qū)眾移民,至于殺之,而民不惡也。此務(wù)粟之功也。(節(jié)選自《管子·治國》)10.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biāo)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先王者善A為民除害B興利C故D天下之民E歸之F所謂G興利者H利農(nóng)事也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被,指遭受,與《促織》中“聞妻言,如被冰雪”的“被”詞義不同。B.胡,指什么,與《歸去來兮辭》中“田園將蕪胡不歸”的“胡”詞義不同。C.過,指超過,與《齊桓晉文之事》中“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的“過”詞義相同。D.奸巧,文中指奸詐的人,與《墨子》中“小人見奸巧,乃聞不言也”的“奸巧”詞義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A.《漢書·食貨志》中,作者分析了當(dāng)時國家的局勢和漢代建國以來不同時期的政策,提出了加強積貯的根本措施。B.《漢書·食貨志》中,作者從應(yīng)對自然災(zāi)害和戰(zhàn)爭兩個方面入手,談國家不積貯的危害,從而有力地支撐了中心論點“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C.《管子·治國》認為“興利”是采取有利于農(nóng)業(yè)的措施,“除害”則是禁止不利于農(nóng)業(yè)的措施,能“興利除害”則能使民心歸附。D.兩篇文章都以駁論為主,采用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在批判社會現(xiàn)實的基礎(chǔ)上,從不同角度向君王提出了發(fā)展國家的建議。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生之有時,而用之亡度,則物力必屈。(4分)(2)今也倉廩虛而民無積,農(nóng)夫以鬻子者,上無術(shù)以均之也。(4分)14.請簡要概括材料一第三段和材料二第二段中“粟多”的意義。(3分)10.C F H(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11.D(D項,“奸巧,文中指奸詐的人”錯誤,“奸巧”在文中指奸詐的事,“小人見奸巧”中的“奸巧”也指奸詐的事。)12.C(A項,“漢代建國以來不同時期的政策”錯誤,材料一分析的是漢代建國以來積貯少的情況和帶來的危險,沒有分析漢代政策。B項,“中心論點‘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錯誤,《漢書·食貨志》一文的觀點是“夫積貯者,天下之大命也”。D項,“兩篇文章都以駁論為主”錯誤,兩篇文章都是從正面提出自己的觀點,沒有駁論。)13.(1)生產(chǎn)東西有時節(jié)的限制,而消費它卻沒有限度,那么社會財富一定會缺乏。(“時”“亡”“屈”各1分,句意1分)(2)如今國家糧倉空虛而百姓沒有積存,農(nóng)民賣兒賣女,(原因)是君主沒有辦法均衡人們的收入。(“倉廩”“鬻”“術(shù)”各1分,句意1分)14.①聚物,富國。②安民,使百姓安居樂業(yè)。③使人民歸附。(每點1分)【參考譯文】材料一:管子說:“糧倉充足,百姓就懂得禮節(jié)?!卑傩杖背陨俅┒梢灾卫淼煤玫?,從古到今,沒有聽說過這事。古代的人說:“一個男子不耕地,有人就要因此挨餓;一個女子不織布,有人就要因此受凍。”生產(chǎn)東西有時節(jié)的限制,而消費它卻沒有限度,那么社會財富一定會缺乏。古代的人治理國家,考慮得極為細致和周密,所以他們的積貯足以依靠?,F(xiàn)在人們棄農(nóng)經(jīng)商(不生產(chǎn))而吃糧的人很多,這是國家的大禍患;過度奢侈的風(fēng)氣一天天地滋長,這也是國家的大禍害。這兩種大禍害公然盛行,沒有人去稍加制止;國家的命運將要覆滅,沒有人去挽救。生產(chǎn)的人極少,而浪費的人很多,國家的財富怎能不枯竭呢?漢朝從建國以來,快四十年了,公家和個人的積貯還少得令人痛心。錯過季節(jié)不下雨,百姓就將憂慮不安;年景不好,百姓沒有收入,就要出賣官位和兒女。這樣的事情皇上已經(jīng)有所耳聞了,哪里有治理天下面臨危險像這樣但皇上仍不震驚呢?世上有災(zāi)荒,這是上天的安排,大禹、商湯已遭受到了。假如不幸有縱橫二三千里的大旱災(zāi),國家用什么去救濟?如果突然邊境上有緊急情況,幾十萬上百萬的軍隊,國家拿什么作為糧餉?假若戰(zhàn)爭和旱災(zāi)同時發(fā)生,國家財富極其缺乏,有勇力的人聚眾鬧事,疲憊的男子、衰弱的老人交換孩子而咬他們的骨頭。政治不一定行得通,遠方的和君主相比擬的人一同爭著起事,于是驚駭著去圖劃這件事,難道還來得及嗎?積累貯藏,是天下的大命。如果糧食多且財力充裕,干什么事情會不成功呢?憑借它去進攻就能攻取,憑借它去防守就能堅固,憑借它去作戰(zhàn)就能勝利。使敵人歸順,使遠方的人歸附,招集什么而不來呢?現(xiàn)在如果驅(qū)使百姓,讓他們回歸農(nóng)業(yè),都附著于根本,使天下的人靠自己的勞動而生活,工商業(yè)者和不勞而食的游民都轉(zhuǎn)向田間從事農(nóng)活,那么積貯就會充足,百姓就能安居樂業(yè)了??梢允箛腋蛔惆捕?,卻形成這樣一種危險的局面,我私下為陛下惋惜??!材料二:從嵩山東麓到黃河、汝水之間,作物生長期早,凋落期遲,是糧食增產(chǎn)的好地方,四季皆種而五谷皆收。中等年成畝產(chǎn)兩石糧食,一個勞力可以耕百畝收二百石。如今國家糧倉空虛而百姓沒有積存,農(nóng)民賣兒賣女,(原因)是君主沒有辦法均衡人們的收入。所以先代圣王總是注意讓農(nóng)、士、商、工四民即使互換其行業(yè),他們每年的收入也無法互相超過。這樣,農(nóng)民專一務(wù)農(nóng)而收入可以與其他各業(yè)均衡。農(nóng)民專一務(wù)農(nóng)則田野得到開墾,奸巧之事也不會發(fā)生。田野開墾則糧食增多,糧食多則國家富裕。沒有奸巧之事人民又會安定。富裕而安定,這正是成王業(yè)的道路。不生產(chǎn)糧食的國家要滅亡,生產(chǎn)糧食而吃光用盡的國家僅能稱霸,生產(chǎn)糧食而又能食用不盡的國家才可以成就其王業(yè)。糧食,能吸引人民;糧食,能招引財富;糧食,也能使領(lǐng)土開拓。糧食一多,則天下的物產(chǎn)都來了。所以,舜第一次率民遷徙建成“邑”,第二次遷徙建成“都”,第三次遷徙建成“國”。舜沒有采用嚴(yán)厲的刑罰和禁令,而人民都跟定他了,因為離開他必然受害,跟著他必然有利。先代圣王,正是善于為人民除害興利,所以天下人民都歸附他。所謂興利,就是有利于農(nóng)業(yè);所謂除害,就是禁害于農(nóng)業(yè)。農(nóng)業(yè)發(fā)展則糧食收入增多,糧食收入增多則國富,國富則人民安于鄉(xiāng)居而愛惜家園,安鄉(xiāng)愛家則雖改變他們的風(fēng)俗和習(xí)慣,對他們驅(qū)使和調(diào)遣,以至于到了殺戮他們的程度,人民都是不憎惡的。這都是致力于糧食生產(chǎn)的功效。廣東省東莞市東莞外國語學(xué)校2023-2024學(xué)年高三上學(xué)期12月月考語文試題(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昔者,荊平王有臣伍子奢。奢得罪于王,且殺之,其二子出走,伍子尚奔吳,伍子胥奔鄭。王召奢而問之,曰:“若召子,孰來也?”子奢對曰:“王問臣,對而畏死,不對不知子之心者。尚為人也,仁且智,來之必入;胥為人也,勇且智,來必不入。胥且奔吳邦,君王必早閉而晏開,胥將使邊境有憂?!庇谑峭跫词故拐哒僮由杏趨?,曰:“子父有罪,子入,則免之;不入,則殺之?!弊玉懵勚谷烁孀由杏趨牵骸拔崧勄G平王召子,子必毋入。胥聞之,入者窮,出者報仇。入者皆死,是不智也;死而不報父之仇,是非勇也?!弊由袑υ唬骸叭雱t免父之死,不入則不仁。愛身之死,絕父之望,賢士不為也。意不同,謀不合,子其居,尚請入?!鼻G平王復(fù)使使者召子胥于鄭,曰:“子入,則免父死,不入,則殺之?!弊玉憬殡幸愎伲鲆娛拐?,謝曰:“介胄之士,固不拜矣。請有道于使者;王以奢為無罪,赦而蓄之,其子又何適乎?”使者還報荊平王,王知子胥不入也,殺子奢而并殺子尚。子胥聞之,于是乃南奔吳。至江上,見漁者,曰:“來,渡我?!贝郊摧d,入船而伏。半江,而仰謂漁者曰:“子之姓為誰?還,得報子之厚德?!睗O者曰:“縱荊邦之賊者,我也;報荊邦之仇者,子也。兩而不仁,何相問姓名為?”子胥即解其劍,以與漁者,曰:“吾先人之劍,直百金,請以與子也。”漁者曰:“吾聞荊平王有令曰:‘得伍子胥者,購之千金?!裎岵挥们G平王之千金,何以百金之劍為?”漁者渡于于斧②之津,乃發(fā)其簞飯,清其壺漿而食,曰:“亟食而去,毋令追者及子也。”子胥曰:“諾?!弊玉闶骋讯ィ欀^漁者曰:“掩爾壺漿,無令之露?!睗O者曰:“諾?!弊玉阈屑锤泊瑨敦笆鬃载囟澜忻鳠o泄也。子胥遂行,至吳。子胥居吳三年,大得吳眾。闔廬將為之報仇,子胥曰:“不可。臣聞諸侯不為匹夫興師?!庇谑侵?。其后荊將伐蔡,子胥言之闔廬,即使子胥救蔡而伐荊。十五戰(zhàn),十五勝。荊平王已死,子胥將卒六千,操鞭捶笞平王之墓而數(shù)之曰:“昔者吾先人無罪而子殺之,今此報子也?!保ü?jié)選自《越絕書·荊平王內(nèi)傳》)材料二:太史公曰:怨毒之于人甚矣哉!王者尚不能行之于臣下,況同列乎!向令伍子胥從奢俱死,何異螻蟻。棄小義,雪大恥,名垂于后世,悲夫!方子胥窘于江上,道乞食,志豈嘗須臾忘郢邪?故隱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節(jié)選自司馬遷《史記·伍子胥列傳》)【注釋】①彀弓:張滿弓。②于斧:地名。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在答題卡上寫出準(zhǔn)確的序號。(3分)子胥行A即B覆船C挾匕首D自刎E而死F江水之中G明H無泄也。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來,意為“使……來”,其用法與《蘇武傳》“單于壯其節(jié)”中“壯”字不同。B.介胄之士,指佩戴盔甲的武士,伍子胥介胄“出見使者”,是暗示自己的態(tài)度。C.為,句末語氣詞,其含義及用法與《鴻門宴》“何辭為”中的“為”字不同。D.匹夫,指普通人,其意與現(xiàn)在所說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zé)”的“匹夫”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伍子奢對兒子有著深入的了解,他在荊平王面前對兩個兒子行事做出多項預(yù)測,這些預(yù)測后來一一應(yīng)驗。B.從漁者的言行中可以推斷,漁夫了解伍子胥的身份和計劃,并且內(nèi)心對伍子胥持同情和支持的態(tài)度。C.伍子胥伐楚成功后,率領(lǐng)六千將士鞭打荊平王墓,并且親數(shù)鞭打次數(shù),表現(xiàn)了他對荊平王的刻骨仇恨。D.司馬遷根據(jù)伍子胥復(fù)仇事件,得出結(jié)怨于人非??膳碌慕Y(jié)論,同時他認可伍子胥的復(fù)仇行為的正當(dāng)性。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王以奢為無罪,赦而蓄之,其子又何適乎?(4分)(2)方子胥窘于江上,道乞食,志豈嘗須臾忘郢邪?(4分)14.伍子胥拋棄了哪些“小義”?根據(jù)材料一簡要概括。(3分)10.ACG11.C12.C13.(1)大王如果認為伍子奢是無罪的,就赦免并任用他,這樣他的兒子又能跑到哪里去呢?(2)當(dāng)伍子胥在江邊受困,(在)路上乞食(忍辱求生)的時候,他內(nèi)心何嘗片刻忘記回郢都報仇呢?14.①無條件順從父親“意愿”;②臣子不得報復(fù)君、國。③臣子必須服從君主旨意。參考譯文:材料一:以前,楚平王有一個臣子,名叫伍子奢。伍子奢得罪了平王,即將被殺,他的兩個兒子逃到他國,伍子尚逃往吳國,子胥逃往鄭國。平王命令將伍子奢帶來,問他:“假若我傳令召喚你的兒子回來,誰會回楚國?”伍子奢回答說:“君王問我,我如果直言回答,擔(dān)心再獲死罪;如果不直言回答,別人也許會認為我是一個不了解兒子心意的父親。子尚的為人,仁厚而有智謀,讓他回來他必定回楚國;子胥的為人,剛勇而有智謀,讓他回來他則肯定不會回來。子胥將要逃奔吳國,我請君王務(wù)必謹(jǐn)守城門,晚開早關(guān),因為子胥將使我們楚國的邊境產(chǎn)生嚴(yán)重的憂患?!庇谑?,楚平王馬上派使者去吳國召伍子尚,聲稱:“你的父親犯了罪,你回楚國來,我就赦免你父親的罪行;如果你不回來,那就處死你父親。”伍子胥聽到這個消息,也立刻派人去吳國告誡伍子尚:“我聽說楚平王召你回國,你千萬不能聽信楚王的話,不能回去。我聽到這樣的說法:回去就走投無路,只能聽任楚王處置;逃亡在外才有報仇雪恨的機會。我們回到楚國,必定與父親一起被殺,這是不聰明的做法;我們死了,就不能為父報仇,這也不是勇敢果斷的舉動?!钡樽由谢卮鹫f:“回國就可以免除父親的死罪,不回去是不仁的行為。只知道愛惜自己的性命,怕死而不肯回國,辜負了父親的期望,品德高尚的人決不會這樣做的。我們兩人的想法不同,考慮問題也就不一致,你可以流亡在外,我還是希望回楚國去?!背酵跤峙墒拐呷ム崌傥樽玉?,說道:“你回楚國,我就赦免你父親的死罪;如果你不回來,那就處死你父親?!蔽樽玉闩状骺?,手持弓箭,出來見楚王的使者,致歉說:“我披甲戴盔,實在不便行禮。請你們回國去轉(zhuǎn)達幾句話:大王如果認為伍子奢是無罪的,就赦免并任用他,這樣他的兒子又能跑到哪里去呢?”使者回楚國向平王匯報后,平王知道伍子胥是決不肯回楚國了,于是,就把伍子奢殺了,同時也將伍子尚殺了。伍子胥聽說自己的父親兄弟被殺的消息,于是向南逃向吳國。他來到江邊,看到一個漁夫,說:“將船劃過來,將我渡到江對面?!贝坏桨叮樽玉泷R上登船,進入船中就伏下身體。船到江心,伍子胥仰面對漁夫說:“你姓什么?以后我回來,一定回報你的大恩?!睗O夫說:“放走楚國叛賊的人,是我;將來向楚國報仇的人,是你。兩個人都不講仁義,為什么問對方的姓名呢?”伍子胥馬上解下自己的佩劍,把劍遞向漁夫,說:“這是我祖?zhèn)鞯膭Γ瑑r值一百金,請讓我把它送給你?!睗O夫說:“我聽到楚平王發(fā)布命令說:‘抓住伍子胥的人,獎賞一千金。’現(xiàn)在我不想得到楚平王的一千金賞金,卻收下你價值一百金的劍這是為什么呢?”漁夫?qū)⑽樽玉銛[渡到于斧渡口,于是拿出他筐中的飯,澄清他壺中的水讓伍子胥吃喝,漁夫說:“馬上吃了離開這里,不要讓追捕的人抓住你?!蔽樽玉阏f:“好。”伍子胥吃完就離開了,回頭對漁夫說:“把你壺中的水遮蓋住,不要讓它露在外面。”漁夫說:“好?!蔽樽玉汶x開,漁夫立即掀翻船,拿匕首自殺死在江水之中,表明自己不會泄露消息。伍子胥于是前往,到了吳國。伍子胥在吳國住了三年,很得吳國百姓的擁戴。闔廬準(zhǔn)備替他報仇,但伍子胥卻說:“不行。我聽說諸侯國君是不應(yīng)該為一個平民百姓興兵打仗的?!庇谑?,吳王就沒有興兵。后來,楚國企圖攻打蔡國,伍子胥把這件事告訴了闔廬,闔廬馬上派伍子胥率領(lǐng)軍隊去救蔡伐楚。打了十五仗,吳國軍隊勝了十五仗。楚平王已經(jīng)去世,伍子胥率領(lǐng)六千士兵,用馬鞭抽打楚平王的墳?zāi)?,并痛斥他所犯的錯誤說:“以前我的父親沒有罪過但你卻殺了他,現(xiàn)在我這樣做就是來報復(fù)你。”(節(jié)選自《越絕書·荊平王內(nèi)傳》)材料二:太史公說:“怨恨之心對于人來說實在是大厲害了!當(dāng)君王的人尚且不能讓臣下產(chǎn)生怨恨,何況是同等地位的人呢!當(dāng)初如果讓伍子胥與伍奢一起死了,跟螻蟻之死又有什么區(qū)別呢?但伍子胥能放棄小義,洗雪大恥,終于名垂后世。悲哀??!當(dāng)伍子胥在江邊受困,在路上乞食(忍辱求生)的時候,他內(nèi)心何嘗片刻忘記回郢都報仇呢?所以能暗中忍受來成就功名,不是偉烈的大丈夫誰能做得到呢?”廣東省江門市臺山市第一中學(xué)2024屆高三上學(xué)期12月月考語文試卷(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晏子將使荊,荊王聞之,謂左右曰:“晏子,賢人也,今方來,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對曰:“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庇谑乔G王與晏子立語,有縛一人過王而行,王曰:“何為者也?”對曰:“齊人也?!蓖跞?“何坐?”曰:“坐盜?!蓖踉?“齊人固盜乎?”晏子反顧之曰:“江南有橘,齊王使人取之而樹之于江北,生不為橘乃為枳。所以然者何?其土地使之然也。今齊人居齊不盜,來之荊而盜,得無土地使之然乎?”荊王曰:“吾欲傷子,而反自中也?!本肮旭R其圍人殺之公怒援戈將自擊之。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請為君數(shù)之,令知其罪而殺之。”公曰:“諾。”晏子舉戈而臨之日:“汝為吾君養(yǎng)馬而殺之,而罪當(dāng)死;汝使吾君以馬之故殺囿人,而罪又當(dāng)死;汝使吾君以馬故殺人,聞于四鄰諸侯,汝罪又當(dāng)死?!惫?“夫子釋之!夫子釋之!勿傷吾仁也?!标套映吮周?,駕弩馬。景公見之曰:“嘻!夫子之祿寡耶!何乘不任之甚也?”晏子對曰:“賴君之賜,臣得暖衣飽食,敝車弩馬,于臣足矣?!标套映?,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一建《建設(shè)工程項目管理》試題庫資料練習(xí)含【答案】卷47
- 競選生活部部長申請書
- 江蘇省徐州市睢寧縣2024-2025學(xué)年高一上學(xué)期11月期中考試物理試題(解析版)
- 江蘇省連云港市灌云縣2024-2025學(xué)年高一上學(xué)期11月期中學(xué)業(yè)質(zhì)量檢測物理試題(解析版)
- 一建《建設(shè)工程項目管理》考試題庫考前沖刺試卷及答案解析五
- 外研版高中英語選擇性必修第四冊UNIT4 Period6課件
- 助學(xué)金貧困申請書1000
- Module6 單元模擬卷 三年級英語下冊 外研版(一起)(含答案)
- 中國小童車項目投資可行性研究報告
- 2025-2030年中國排骨豬腳湯料行業(yè)深度研究分析報告
- 瓶裝液化氣送氣工培訓(xùn)
- 道德經(jīng)全文完整版本
- 濰坊市人民醫(yī)院招聘真題
- 銷售人員薪資提成及獎勵制度
- 《大學(xué)生安全教育》課件 項目四 軍事安全
- 10KV電力配電工程施工方案
- 2023年宏觀經(jīng)濟學(xué)考點難點
- 先兆流產(chǎn)課件-課件
- 黑龍江申論真題2021年(鄉(xiāng)鎮(zhèn))
- 山體排險合同模板
- 醫(yī)保專(兼)職管理人員的勞動合同(2篇)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