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漸進改革成本與國有銀行財務重組陳野華/卓賢原載《經(jīng)濟研究》2006年第3期【作者簡介】陳野華,卓賢,西南財經(jīng)大學中國金融研究中心,610074。一、漸進改革成本的支付與轉移改革開放以來,國家財政采取直接支付的方式及時處置了部分初始形態(tài)的漸進改革成本。例如,國企改革在減員增效的同時也形成了大批下崗職工,但漸進改革中不配套的社會保障體系誘發(fā)了許多不安定因素。為此,財政通過失業(yè)保險補助、最低生活保障支出的形式支付了這部分改革成本,表現(xiàn)為社會救濟福利費在國家財政支出中逐年攀升,僅200年3一年就達到217.億6元9(見圖1)。又如漸進改革重要環(huán)節(jié)的價格改革,它在調整舊的價格體系下不合理分配關系的同時,也給居民和企業(yè)帶來了由漲價引起的損失。為支付價格改革階段的成本,政府通過財政安排了大量的物價補貼(見圖1),特別是198—199年1間價格補貼占國家財政主要支出的比例一直維持在13%以上,200年價格補貼達到最高值 億元。①rLJrTH弟至注定罪rLJrTH弟至注定罪<ilx圖】中央財政支付社會救濟福利與初耕補姑的成本11里用一咖司資料來源;財政部網(wǎng)站。財政直接支付是處置漸進改革成本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但分權改革后我國財政能力特別是中央財政能力迅速下降的現(xiàn)實,使改革者在更多情況下選擇了一種過渡的方式——將初始形態(tài)的漸進改革成本轉移至國有銀行。例如,為解決反映漸進改革深層次矛盾的三角債,199年1下半年到199年2底,國有銀行投入52億0元信貸資金,將企業(yè)之間的債權債務關系轉移到企業(yè)與銀行之間,從而支付了這一改革成本。②央行研究局在200年2下半年的一個調研報告顯示,國有銀行不良資產形成的原因中有80%.是漸進改革成本的轉移造成的,具體原因包括紅頭文件、企業(yè)政策性關停并轉、國有企業(yè)經(jīng)營不善、地方政府不當干預等見圖)③對于國有銀行因自身的制度缺陷引起的改革成本(表現(xiàn)為銀行自身經(jīng)營不善導致的不良貸款),有人(陸磊,200稱4之)為“負項成本”。考慮到國有銀行制度改革的滯后是政府主導漸進改革得以推動的一個步驟,從漸進改革的全過程來看,“負項成本”也構成了漸進改革成本的一部分。
國有企業(yè)經(jīng)營不善地方政府不當于預紅頭文件(安定團結貸款、餃子貸款等)企業(yè)政策性關停并轉圈銀行自身經(jīng)營不善國有企業(yè)經(jīng)營不善地方政府不當于預紅頭文件(安定團結貸款、餃子貸款等)企業(yè)政策性關停并轉圈銀行自身經(jīng)營不善我們無法精確計算中國的漸進改革到底產生了多少成本,因為許多成本是不可計量的。然而,產生了多少成本也許并不重要——無論是可計量的經(jīng)濟損失還是不可計量的非經(jīng)濟成本,它們要么得到了財政的直接支付,要么通過國有銀行得以轉移。④而在評價中國漸進改革的成效或預測其走勢時,被財政直接支付的成本亦不甚重要,因為這部分改革成本是作為已知變量納入到相關函數(shù)中的,或者說作為約束條件已經(jīng)反映在漸進改革的成效和走勢上了。而轉移至國有銀行的成本在漸進改革函數(shù)中表現(xiàn)出虛擬變量的特性,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表現(xiàn)為不對漸進改革產生影響的“0”值;當國有銀行財務重組開始、不良貸款損失承擔問題凸現(xiàn)的時候,這部分漸進改革成本又被重新激活為“1”值,成為影響漸進改革最終效果的不可忽視的變量。在這個意義上,這部分得到轉移而未被支付的成本在漸進改革的中后期顯得更為重要。因此,下文所論及的漸進改革成本正是特指這部分被轉移至國有銀行的成本。二、國有銀行財務重組與漸進改革成本的估算國有銀行財務重組就像一把手術刀,在去除四大行歷史包袱的同時,也揭開了漸進改革成本的面紗。當不良貸款還隱藏在國有銀行“樂觀”的財務報表中時,我們自然對不良貸款價值不得而知,因此國有銀行不良貸款首次剝離時也只能按“賬面價值”進行。由于決定不良貸款價值的動態(tài)因素很多(因人而異的處置條件、收購者的隱含信息優(yōu)勢、⑤專業(yè)處置人才和專業(yè)知識的價值增值等)不良貸款回收率處于一個很大的概率分布空間,從技術上看目前還沒有可以事先較準確估價的金融工程技術。如果我們把不良貸款作為一種特殊的金融產品,它只有在進入到由國有銀行、四大資產管理公司(以下簡稱、地方政府、境外投資銀行等主體構筑的不良資產處置市場后,經(jīng)過各市場主體的價值評估和多方投標競價,其市場價值才能得以較準確地確定,相應的漸進改革成本(不良貸款損失)也才能以較清晰的面目浮出水面。從這個意義上看,國有銀行財務重組中的不良資產處置過程,客觀上形成了漸進改革成本的發(fā)現(xiàn)機制。既然如此,能否利用這個成本發(fā)現(xiàn)機制估算中國的漸進改革成本呢?根據(jù)上文的分析,我們設計出如式1所示的理論模型估算漸進改革成本。其中,為漸進改革成本; …分別代表四大行; 為第家國有銀行中作為漸進改革成本載體的不良貸款的賬面價值, 為第家國有銀行不良貸款的市場價值;表示不良貸款回收率。1c=£(匕i-PG=tP&(1-S,) ⑴I3I tS1在現(xiàn)實數(shù)據(jù)的收集上,我們發(fā)現(xiàn)要對以上理論模型做一些修改才能加以應用。
在確定值時,由于四大行在財務重組后期并非定向剝離不良貸款給對應的 M我們不能夠用四大 的回收率分別代替四大行不良貸款的回收率。在這里我們將研究的角度轉換為四大。⑥在確定 的值時,我們發(fā)現(xiàn)要考慮到四大行財務重組的不同步性。工行、中行、建行的不良貸款率在完成財務重組后基本符合新巴塞爾協(xié)議的要求,現(xiàn)存的不良貸款應被視為商業(yè)銀行風險管理中的正常成本,而作為漸進改革成本載體的那部分不良貸款基本已分批剝離給了 M而農行的財務重組尚未結束,仍有大量漸進改革成本以不良貸款的形式保留在農行內部。因此漸進改革成本分為兩部分:一部分依附在四家 接收的不良貸款,另一部分則依附在農行現(xiàn)存不良貸款中屬于漸進改革成本的部分。對于后者的估算,我們以股份制商業(yè)銀行的不良貸款率作為商業(yè)銀行正常經(jīng)營必須承擔的風險,⑦以農行不良貸款率記為 與股份制商業(yè)銀行不良貸款率均值記為 之差作為農行貸款中由漸進改革成本生成的不良貸款比率。綜上,在實證過程中式(1要)轉化為式(2所)示的模型才能計算出漸進改革成本,其中的變化是: …分別代表華融、東方、信達和長城資產管理公司; 為四家不良貸款回收率見圖) 為第家 所收購不良貸款的賬面價值; 為農行貸款賬面價值。圖3AMC的資產回收率資料來源:銀監(jiān)會網(wǎng)站口C=£[匕[1-易)]+QJA.-L3)(l-s4)ini迄今,國有銀行財務重組共發(fā)生了五次不良資產剝離,四大由此收購的不良貸款賬面價值見表1。其中,第1、2、4次采取的是定向剝離,第3、5次通過競標方式剝離。表 收購國有銀行不良貸款情況⑧華融東方信達長城資料來源:四家資產管理公司網(wǎng)站。截至年月底,四大 對不良貸款處置的平均資產回收率為 %,各個 的資產回收率見圖3需要指出的是,長城的 %的資產回收率幾乎只有平均水平的一半,由此我們認為農行首次剝離的不良貸款質量大大低于其它國有銀行的平均水平。顯然,使用13.%9的4比率估算長城收購工行的256億9不良貸款的損失是不恰當?shù)摹W鳛樽兺ǖ霓k法,我們用華融對工行第一批不良貸款的處置回收率25.%7來估算長城對新收購不良貸款的損失。⑨將相關數(shù)據(jù)代入式,得到漸進改革成本第一部分為 億元。另外,農行 年底貸款賬面價值 為 億元,不良貸款率為%,同期股份制銀行的不良貸款率 為 %,將這些數(shù)據(jù)代入式(2,)得到第二部分漸進改革成本4841億.元4。2將兩部分成本相加,最終得到目前中國漸進改革成本的估計值 億元。⑩數(shù)據(jù)表明,我國多年漸進改革中經(jīng)濟高速增長的背后,是以不良貸款損失為形態(tài)的漸進改革成本的驚人累積。三、國有銀行財務重組支付了漸進改革成本嗎為了使國有銀行卸下漸進改革成本這一歷史包袱,國有銀行財務重組運用了以下三種承擔形式(參見圖4)。第一種形式是國有銀行用原有資本金、利潤、稅收減免等核銷損失類不良貸款,并用外匯儲備補充因核銷而下降的資本金。例如,200年41月在中行和建行兩行共約197億0損失類貸款全部用中央財政原有的所有者權益沖銷后,兩行各獲得22億5美元的外匯注資。工行于200年54月獲得15億0美元的外匯注資,之前其77億6可用財務資金用于核銷損失類貸款;(11)2年0末0建4行獲國家補充款項654.億元,補充款項來自匯金公司分紅的返還和國家所得稅的稅收優(yōu)惠。(12第二)種形式是發(fā)行由中央財政擔保的金融債券與國有銀行不良貸款進行資產置換。(1例3如),199—年,四大向國有銀行發(fā)行由中央財政擔保的年期金融債券億元以收購不良資產;200年54月工行246億0元不良資產置換成等價的金融債券后劃歸財政部和工行共管基金賬戶,并委托給華融進行處置。(14第三)種形式是,中央銀行發(fā)行再貸款或央行票據(jù)以置換國有銀行的不良資產。例如,一年,四大用億央行再貸款按賬面收購國有銀行不良資產;(15)2年060月5工行459億0可疑類貸款按賬面價值置換為央行票據(jù),再以賬面價值的%的平均中標價出售給四大,由此央行承擔了73.%6的2成本(參見于寧,200。5)從支付方式及比重看,只有第一種形式是國家拿出“真金白銀”支付了改革成本,后兩種形式則表明國有銀行財務重組是以“后攤”的方式來處置這一成本的,而“后攤”中又體現(xiàn)了“隱性負債”的特征。這是政府在“弱中央財政”與“適度國債規(guī)?!钡募s束下順應面為的選擇。所謂“后攤”,是指將一部分漸進改革成本分散到后續(xù)改革的不同階段逐漸攤銷。財務重組中,運用當期國家資源對改革成本給予真正“支付”的金額為8366億.元,(16僅)占漸進改革成本總額的34.%8(98366億./829397億9).。而3其8他形式的支付雖然幫助國有銀行消化了其承擔的改革成本,但由于支付工具是中央財政和央行的債務,使得剩余的15612億.漸4進9改革成本在國家主體的范圍內仍然存在,需要在這些債務的存續(xù)期內慢慢消化。“后攤”特征的背后是“弱中央財政”的約束條件。由于企業(yè)的經(jīng)營自主權在漸進改革過程逐步得以釋放,中國經(jīng)歷了與俄羅斯、東歐轉軌國家類似的財政汲取資源能力的下降(見圖5。)在“弱財政”的大背景下,近10年來中央財政支出(包括中央財政本級支出與補助地方支出)相對于中央財政收入(包括中央財政本級收入與地方上解收入)不斷攀升,收支差額在200年3達到最大值3197億.元6,8形成了“弱中央財政”的局面(見圖6。)(17在)“弱中央財政”的約束條件下,直接支付漸進改革成本的8366億.已8是9勉為其難,其余的漸進改革成本只能采用“后攤”的方式加以解決。“后攤”的具體形式既可以是財政向公眾負債,也可以是“隱性負債”,國有銀行財務重組選擇了后者。圖5國家酎政收入(不包括債務收入)占GNP比重成料來源:財政部網(wǎng)站.圖5國家酎政收入(不包括債務收入)占GNP比重成料來源:財政部網(wǎng)站.制00,□中央財政牧A?中央財敢支出圖6中央財政收入與支出對比圖資料來源*中國財政年熨之蛆,MOWijnoo1CW0“隱性負債”包含兩層涵義:一是中央財政對國有銀行的隱性負債替代了中央財政向公眾負債;二是中央銀行負債替代了中央財政負債。一方面,四大 先后兩次向國有銀行發(fā)行由中央財政擔保的金融債券,總計為1.0萬7億元。(18雖)然這些債務并不直接表現(xiàn)為中央財政的負債,但其國家信用決定了其“隱性負債”的特征。另一方面,央行在國有銀行財務重組中,共動用了1.萬2億的再貸款(參見于寧,200,5相)對于再貸款在央行資產項目的形成,負債方等值的基礎貨幣或央行票據(jù)也隨之產生——顯然,這一負債更具隱蔽性,而它的使用力度也超過了財政的隱性負債?!半[性負債”的特征受制于“適度國債規(guī)?!钡募s束。由于高速的經(jīng)濟增長和較高的居民儲蓄存款余額,從反映認購者負擔能力制約的應債能力指標看我國的國債規(guī)模并不太高。但反映我國政府償債能力的中央財政“國債依存度”和“國債償債率”指標不容樂觀。中央財政國債依存度是當年國債發(fā)行量與當年中央財政支出的比率,表明中央財政支出對債務收入的依存程度,國際標準是不超過25%,而我國近10年來的平均水平為40.%5(見0表2)。中央財政國債償還率指當年到期國債的償本付息額占當年中央財政收入的比重,公認的安全線是不超過10%,而我國近10年來的平均水平為27.%0。8在政府償債能力已飽和的條件下,如果總額為2.2萬7億的隱性負債在短期內(國有銀行財務重組刻不容緩)通過直接負債取得,(19巨額)的債權債務關系將導致國家信用成本的激增,而這將使?jié)u進改革步入不穩(wěn)定的軌道。相對而言,不反映在賬面上的負債,其國家信用成本較小,很大程度上減弱了這種不穩(wěn)定。表 國債規(guī)模與中央政府償債能力中央財政支出當年國債發(fā)行量 中央財政收入當年到期國債還國債依存度 國債償還率億元 億元 億元 本付息額億元%%%%%%%%%%%%%%%%%%平均 %%資料來源:財政部網(wǎng)站和《中國財政年鑒200》。4國有銀行財務重組支付了漸進改革成本嗎?回答原本看似肯定,因為國有銀行背負的改革成本因財務重組而消除。然而,多種“支付”方式的格局又隱含著另一種答案:國有銀行財務重組中,只有用資本金、利潤返還和稅收減免來核銷的國有銀行不良貸款損失部分是被直接支付了的,而無論是“后攤”還是“隱性負債”,只是完成了漸進改革成本的再次轉移——原本由國有銀行承擔的改革成本,以財務重組為過程、以隱性負債為工具、并以后攤的方式集中到了中央財政與中央銀行。按照我們前面的計算,國有銀行財務重組中有65.%1(11-3%4).的8成9本尚未最終支付。顯然,再次被轉移而仍未被支付的漸進改革成本值得進一步關注。四、漸進改革成本的最終承擔不良貸款損失成本的最終承擔問題,是任何發(fā)生過銀行財務重組的國家都要直面的。在銀行系統(tǒng)發(fā)生“大規(guī)模壞賬”的情況下,一國即使有存款保險制度,其作用也是有限的,銀行外部性的特征決定了銀行損失的“公共風險”性質。如果政府不及時提供“銀行財務重組”這一公共品,而選擇讓銀行的債權人直接承擔損失,那么儲戶的擠兌行為將會引發(fā)大規(guī)模的銀行倒閉,而銀行倒閉又會加速國內資本和外資的外逃;同時,大規(guī)模的儲戶利益受損還會將經(jīng)濟上的不穩(wěn)定演變?yōu)樯鐣邮?,最終導致政府無力通過各項政策控制整個經(jīng)濟局勢乃至政治局勢。因此,銀行損失的承擔不只是經(jīng)濟問題,在綜合的成本一收益分析下,即便需要付出巨大的經(jīng)濟成本,各國政府普遍的選擇仍是“政府承擔成本”(見表3)。從表3中可以看出,政府承擔成本的具體部門既有財政也有央行。表 銀行財務重組中的損失承擔案例國家 時間主體工具 金額 承擔過程沖銷銀行中%的國企不良羅馬尼亞 財政財政資金億美元貸款損失用于對家國有銀行進行注
波蘭財政國債億美兀行的不良斯洛文尼亞財政財政擔保債券億德國馬克資用于置換家大銀客戶以及處日本財政財政資金兆日元貸款向銀行注資、賠償以救助問美國財政財政資金億美元理壞賬補充銀行保險基金銀行的不墨西哥 -— 財政國債億美元題銀行以%的面值購買阿根廷央行再貸款相當于同年 的良資產%置換銀行的不良貸款智利央行央行債券億美元置換家大銀行的不良貸款馬來西亞 -財政、央行財政擔保債券、央行債券億林吉特用于國家資本基金收購不良貸款注:根據(jù)周小川與的文獻整理。當一國的財政資源較充裕時,政府動用財政資金承擔成本是簡潔、清晰的方式。但轉軌和發(fā)展中國家的不良貸款,往往就是在財政收支不平衡的條件下為促進經(jīng)濟轉軌或持續(xù)增長而向銀行系統(tǒng)轉移的結果,當期的財政資源無力支付不良貸款的巨額損失,“后攤”成為這些國家的普遍做法。以“后攤”方式承擔成本相當于政府對內負債的包括顯性和隱性的負債)而這種內債的長期影響可以用內債占的比重“”的變化來表示一一能持續(xù)下降則表明政府成功地消化了成本。描述了政府的債務與公共部門的赤字、鑄幣稅、平均實際利率、經(jīng)濟增長率的關系,我們在此基礎上模型化了第期的表達式如式:&工品+CNP二(1+1)~CNP-(i十&)+k?- ⑶式中, 為前一期的國民收入;為經(jīng)濟增長率;為中央財政支出;為不包含債務收入的中央財政收入;為中央銀行通過增發(fā)貨幣獲得的鑄幣稅收益;國家債務的名義利率與通貨膨脹率n之差為實際利率水平。中央財政可通過削減政府開支與增稅等手段使得下降與上升,以此減少財政赤字以降低負債壓力。同時,由于央行能從貨幣發(fā)行中獲得鑄幣稅,所以鑄幣稅的增加也能承擔部分成本。另外,國民收入的初始水平和經(jīng)濟增長率越高,意味著一國經(jīng)濟實力越雄厚,從而政府成功消化成本的效果越好。在以上變量中,和n更多地體現(xiàn)為市場行為的均衡,而政府相對可控的是、、與。式的理論含意是,一國在保持較快的經(jīng)濟增長的基礎上,如果能優(yōu)化政府開支、增加稅收來源并保證持續(xù)穩(wěn)定的鑄幣稅收益,那么政府承擔銀行重組的成本就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被消化。由此可以從理論上解釋,政府“后攤”成本的方式為什么能延緩銀行危機對整個貨幣體系的沖擊,并為經(jīng)濟復蘇提供充足的時間。在影響成本處置效果的政府可控因素中,需要強調的是央行的鑄幣稅收益。雖然以央行的鑄幣稅收益來承擔成本似乎比通過財政增收、增長來得更快捷,更能適應國有銀行財務重組的迫切性,但央行獲得鑄幣稅的能力不是無限的,它與通貨膨脹壓力負相關。央行的鑄幣稅收益直接受制于“央行的獨立性”。從我們收集的案例看,雖然許多國家都在強調“央行的獨立性”,但是在銀行重組時,央行還是體現(xiàn)了“政府的銀行”的特征,開展了一些特殊的業(yè)務:提供給銀行的貸款因銀行停業(yè)清理而被勾銷;持有破產銀行轉移給央行的低收益資產;央行承擔重組計劃的運營成本;為不良銀行提供擔保等。這些業(yè)務的開展要么導致央行的運營費用超出運營收入而發(fā)生凈運營損失 ,要么因銀行轉移的不良資產回收率低使央行資產的賬面價值與實際價值不符,當資產債務重估導致凈值損失且減值損失超出運營收入時,發(fā)生凈估值損失 。央行發(fā)生凈運營損失實際上是在創(chuàng)造流動性,因為此時它對外部實體投放的貨幣多于它回籠的貨幣。而大幅度資產重估導致的凈估值損失可以在賬戶上予以確認,損失登記在損益表賬面上,或從資本和儲備項上扣除從而使央行資本凈值減少。盡管這類損失在當期沒有發(fā)生與運營損失一樣的流動性效應,但如果央行持續(xù)性損失,或發(fā)生一次性非常事件而出現(xiàn)巨額估值損失,將可能導致央行的資本凈值為負 , .在央行損失的兩種形式中,凈運營損失具有被動發(fā)生的特征,而資產重估損失則是央行依照《國際財務報告標準》主動選擇的結果。對于央行損失所引起的問題,建議采取的措施是:政府通過透明的預算撥款注入現(xiàn)金或政府債券,對央行進行資本重組;而當政府不能成功劃撥出資本重組所需的預算資金時,央行應準備向公眾披露其負凈值狀況,并闡明其可能采取的恢復凈值的行動 , .上文b論及,我國央行對四大 發(fā)放的再貸款本金基本無望收回;同時,以票據(jù)置換回的銀行不良貸款的實際回收價值必然大大低于其面值。因此,我國央行的資產質量因其參與銀行財務重組事實上已發(fā)生了顯著的變化。但從國有銀行財務重組啟動的199年9至今,央行的資本凈值只是略微下降了147.億.元5(見圖7),基本不反映因承擔漸進改革成本而發(fā)生的損失。顯然,在國有銀行財務重組期間,央行并沒有對已發(fā)生結構性變化的資產進行重估,而以凈運營損失(即增加流動性)的形式承擔漸進改革成本。雖然不選擇凈估值損失符合漸進改革對穩(wěn)定的要求,但這并不等于央行的資產在這一過程中沒有貶值。由于央行對其資產損失長期不進行確認和記錄虧損的會計操作,財政就不會及時補充其資本金,央行的資本項目實際上將會持續(xù)降低。一旦突發(fā)事件爆發(fā),將嚴重影響央行的清償能力,增加整個金融體系的脆弱性,從而危及國家的金融安全。另一方面,再貸款與央行票據(jù)的使用也應該有個“度”的問題。中央銀行負債的累積必然導致基礎貨幣壓力也增大,這將削弱央行執(zhí)行獨立的貨幣管理能力,影響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的有效性。(2.)0-00oonooo0-00oonoooo5OB&-D5O5d-3322II的寂,中LJ二4圖7我國央行資本凈值在國有銀行財務重組期間的變化資料來源:中國人民銀行網(wǎng)站“綜上所述,央行與財政可以在財務重組期間共同承擔成本,以實現(xiàn)國有銀行在短期內卸下歷史包袱的目標。央行的鑄幣稅收益使財政不必承擔所有未支付的改革成本,但當央行的資產損失隨著不良貸款的處置而日益顯現(xiàn)時,財政作為一國風險的“兜底者”有義務通過透明的財政預算對作為“政府的銀行”的中央銀行進行資本重組o0我國財政部 年月發(fā)布的《中國人民銀行財務制度》第44條也指出,如果人民銀行發(fā)生凈虧損則“首先由歷年提取的總準備彌補,不足彌補的部分由中央財政撥補”。從這個意義上說,漸進改革成本無論是在第一次轉移至國有銀行還是第二次部分轉移至中央銀行,都是在為財政的最終承擔預留出處置的時間——但漸進改革成本最終必須由財政分階段直接支付,中央財政才是漸進改革成本真正的“最終”承擔者。(21)五、結論與建議通過分析漸進改革成本在轉移、發(fā)現(xiàn)、支付及最終承擔中與國有銀行財務重組的關系,本文得出了如下結論。首先,國有銀行財務重組是必要的,它既是被轉移的漸進改革成本在國有銀行不斷累積的必然結果,又在客觀上形成了漸進改革成本的發(fā)現(xiàn)機制。雖然國有銀行財務重組暴露并化解了國有銀行在漸進改革過程中累積的風險,但其承擔的漸進改革成本的動態(tài)演變過程遠未結束。其次,雖然本文對漸進改革成本的估值只具有理論上的意義,但由此揭示出的巨額成本的二次轉移及其最終支付問題值得關注,它體現(xiàn)了在我國財政收支的約束條件下財務重組“后攤”與“隱性負債”的漸進改革特點。再次,由政府最終承擔漸進改革成本既有現(xiàn)實的必要性又有理論上的可行性,但由央行承擔成本會引起央行的資產損失,由此導致金融體系脆弱性的增加、央行處理突發(fā)事件應急能力的減弱。最后,雖然央行的鑄幣稅收益使財政不必承擔所有未支付的改革成本,但這并不改變中央財政是成本最終兜底者的角色。當前,國有商業(yè)銀行(農行除外)財務重組階段已基本結束,在國有銀行財務重組中承擔成本引發(fā)的央行損失問題值得關注。有鑒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幾點建議:(1再貸款與央行票據(jù)的使用應該有個“度”的問題。中央銀行負債的累積必然導致基礎貨幣壓力也增大,這將削弱央行執(zhí)行獨立的貨幣管理能力,影響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的有效性;(2央)行要慎重地承擔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以外的職責,重組金融機構的方案設計要盡量降低道德風險以提高央行資產的質量;(3央)行應及時對其參與銀行財務重組的“估值損失”進行認列和記錄虧損的會計操作,中央財政預算要反映央行因參與財務重組而導致的實際資本下降。注釋:①物價補貼包括了糧棉油價格補貼、平抑物價等補貼、肉食品價格補貼以及其他價格補貼。②數(shù)據(jù)來源于國務院清理三角債領導小組 年月日的《關于全國清理三角債工作情況的報告》。③為了闡明國有銀行這些年來承擔改革成本這一事實,本文借用了這一調研報告的研究結論。由于數(shù)據(jù)限制,本文無法對這些結論做進一步的考證。但本文的目的并不在數(shù)據(jù)本身。④嚴格講,除了四大國有獨資商業(yè)銀行外,國有控股的全國性股份制商業(yè)銀行、城市商業(yè)銀行以及農村信用社等金融機構也承擔了部分改革成本,但數(shù)量不大。在數(shù)據(jù)可得性的約束下,下文對轉移而未支付的漸進改革成本的分析主要以四大行為對象。⑤這一信息不對稱的約束條件往往滋生于腐敗。例如據(jù)審計署的報告,信達長沙辦事處在處置一批土地資產時,先收取裕東龍公司價款,使其成為唯一競拍人從而獲得65萬0的成交價。而之后裕東龍公司為取得抵押貸款而重新委托的評估價為652萬3。⑥近年來,出現(xiàn)過國有銀行跳過直接與國外投行進行不良資產處置的案例。在這些案例中,所涉及的不良貸款數(shù)額較小,且損失由商業(yè)銀行自行承擔,因此我們將其視為國有銀行商業(yè)性不良貸款,而非承載改革成本的不良貸款。⑦嚴格講,這一假設是不嚴密的,我國的股份制商業(yè)銀行也承擔了部分改革成本,但具體的數(shù)據(jù)無法獲得。而我們的目標也并非計算結果,而只是通過估算漸進改革成本規(guī)模來說明問題,因此做了這樣的簡化處理。⑧信達首次收購的 億不良貸款中有 億是國家開發(fā)銀行剝離的,這部分不良貸款大都是政策性貸款,因此也將其納入漸進改革成本。⑨當然,華融第一次獲得的工行不良貸款與年工行剝離給長城的不良貸款的質量肯定會有所差異,而且資產管理公司的處置水平也在動態(tài)變化,處置回收率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本文只是為了理論論述的需要而做了必要的簡化。⑩本文推導出的估值模型并不具有精確的統(tǒng)計意義,因而這一數(shù)據(jù)也只是從理論上說明“國有銀行財務重組在客觀上形成了對存量改革成本的發(fā)現(xiàn)機制”這一觀點。(11工行)其余124億0財務資金保留為財政部的資本金。參見《新工行問世:國有銀行改革棋到中盤》中對工行董事長姜建清的訪問,《中國證券報》200年510月29日。(12根)據(jù)建行200年4年報,200年4建行實現(xiàn)凈利潤483.億8,8扣除5.1億盈余公積,有可供分配利潤478.億7。4加上建銀投資10.%6的5股3份,匯金實際持有建行股份的95.%8,8應1得紅利為459.億0元2。匯金實際拿走27.億9元,其余431億元作為國家補充款項返還給建行。這部分“國家補充款項”是否作為充實資本金年報沒有披露,本文在后面計算成本支付時姑且做這種解釋。(13在資)產管理公司的公司章程里只將這些金融債券稱為“公司債券”,是否由中央財政擔保沒有特別說明。然而,四大是財政部分別以億元注冊資本出資建立的。在建行香港上市的招股說明書的“風險因素”中對金融債券做了這樣的說明:“就本行重組一事,經(jīng)國務院批準,財政部于200年49月15日發(fā)出通知,規(guī)定:(1從200年51月1日起,如果信達公司不能向本行足額支付債券利息,財政部將提供資金支持;(2對)信達債券的本金支付,必要時財政部將給予支持”。顯然,財政部對金融債券的隱性擔保是存在的。(14參)見《工行財務重組落幕》的報道,《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0年57月1日。(15在)實際操作中,央行并沒有額外發(fā)放573億9再貸款,而是將四大國有銀行 億再貸款負債和等值的不良資產一并轉移至四大 的資產負債表上。(16用)于核銷中行、建行和工行壞賬的財政資金為274億6元人民幣;為了在建行上市前充實其資本金,匯金公司分紅返還和國家所得稅的稅收優(yōu)惠形成了654億元的國家補充款項;用于注資的外匯為60億0美元,由于外匯注資發(fā)生在匯率改革之前,因此我們以:將這部分資金換算為 億元人民幣。兩部分資金總額為8366億.元8人9民幣。(17這里),中央財政收入中不包括國內外債務收入,支出中不包括國內外債務還本付息支出和用國外借款安排的基本建設支出。(18包括)199年9國有銀行首次剝離不良貸款所發(fā)行的820億0金融債券和20年向工行發(fā)行的246億0金融債券。(1隱9)性負債包括了財政擔保發(fā)行的1.0萬7億的債券和央行的1.萬2億的再貸款和央行票據(jù)。(20因)篇幅的原因,本文在此不予展開。(21工)行財務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公眾參與視角下2025年環(huán)境評價機制優(yōu)化與環(huán)境保護產業(yè)發(fā)展研究
- 濟寧醫(yī)學院《中藥生物技術》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山西職業(yè)技術學院《金融統(tǒng)計分析》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四川長江職業(yè)學院《施工組織與概預算》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2025屆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qū)省水二中學數(shù)學七上期末調研模擬試題含解析
- 廣東梅州市豐順縣2024-2025學年七年級數(shù)學第一學期期末質量跟蹤監(jiān)視模擬試題含解析
- 公路貨運行業(yè)數(shù)字化轉型與效率提升的綠色物流發(fā)展路徑報告001
- 公路貨運行業(yè)數(shù)字化轉型對物流行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影響報告
- 商業(yè)貸款催收技巧全解析
- 清遠社區(qū)消防培訓課件
- 大學課件-機電傳動控制(完整)
- 抖音短視頻運營部門各崗位KPI關鍵績效考核指標表
- 2023年印度涂料市場亞洲涂料分析報告
- 鋼結構起重機行車軌道安裝工程檢驗批質量驗收記錄表
- 彩色完整測試頁(測試版)
- 推理小說簡介
- 熱射病的診斷與治療
- GB/T 9074.18-2017自攻螺釘和平墊圈組合件
- 長沙梅溪湖國際新城產業(yè)組織與西區(qū)土地一級開發(fā)
- GB/T 3768-2017聲學聲壓法測定噪聲源聲功率級和聲能量級采用反射面上方包絡測量面的簡易法
- 胸腔積液PPT.ppt 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