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法上的國家_第1頁
國際法上的國家_第2頁
國際法上的國家_第3頁
國際法上的國家_第4頁
國際法上的國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國際法學第二章國際法之國家國家概述主要介紹國家的概念、構成要素、分類、國家的根本權利和義務、國家主權的豁免。國際法上的成認了解成認的概念和性質、國家和政府的成認、民族解放組織成認、交戰(zhàn)團體和叛亂團體成認。國際法上的繼承了解國家、政府、國際組織的繼承方式及后果。國家責任〔書〕國際法學第一節(jié)國家概述一、國家的概念1、定義國際法上的國家是指定居在特定的領土之上,并結合在一個獨立自主的權力之下的人的集合體?!爱斎嗣裨谒麄冏约旱闹鳈嗾露ň釉谝粔K土地之上時,一個真正意義的國家就存在了。〞——《奧本海國際法》國際法學第一節(jié)國家概述2、國家的構成要素1933年《美洲國家間關于國家權利和義務的公約》第一條?!皣遗c舊氏族組織相比,第一個不同點,是它按地區(qū)來劃分它的國民;第二個不同點,是公共權力的設立。〞——《馬恩選集》一般認為,構成國家的四個要素為:①定居的居民;②確定的領土;③政權組織〔政府〕;④主權。國際法學二、國家的種類特殊主體:梵蒂岡國際法學三、國家的根本權利和義務1.國家根本權利的概念國家的根本權利和派生權利國家的根本權利:國家固有的或當然享有的權利。國家的派生權利:從根本權利派生推演出來的權利或根據(jù)具體的國際條約享有的具體權利。國際法學2.內容(討論〕:獨立權〔Independence〕〔1〕獨立的根本含義〔肯定和否認兩方面〕國家的對內獨立權:國家除受國際習慣法和條約的限制外,在領土范圍內行使國家權力、不受任何外來干預的完全自主和排他性。在其領土和主權范圍內,國家擁有屬人和屬地優(yōu)越權。國家的對外獨立權:國家除受國際習慣法和條約的限制外,自由地處理其國際事務的自主性和排他性。國際法學國家獨立:包括政治獨立和經(jīng)濟獨立兩個根本方面。聯(lián)大1974年三個重要文件:《建立新的國際經(jīng)濟秩序宣言》、《建立新的國際經(jīng)濟新秩序行動綱領》、《各國經(jīng)濟權利和義務憲章》,特別注意開展中國家的經(jīng)濟獨立。國際法學〔2〕獨立與不侵犯、不干預A不侵犯不侵犯:不侵犯他國的領土完整和政治獨立。一系列有關國際法根本原那么的重要文件確認了國家的不侵犯義務。如《聯(lián)合國憲章》、1949年《國家權利義務宣言草案》、1970年《國際法原那么宣言》等。對一國進行嚴重的武裝侵犯即構成侵略。國際法學聯(lián)大1974年《關于侵略定義的決議》:侵略是指一個國家使用武力侵犯另一國家的主權、領土完整或政治獨立,或以本定義宣示的與聯(lián)合國憲章不符的任何其它方式使用武力。并列舉了七種構成侵略的具體行為?!稕Q議》的缺陷:把國家的行為是否構成侵略的決定權交給聯(lián)合國平安理事會。國際法學B不干預干預:一個國家或組織通過強迫或專橫的方式干預另一個國家的事務,以便強迫或阻止該國從事某項行為。不干預義務:國家有義務不得在處理國內事務和國際交往方面阻止或強迫另一國家從事某種行為,包括阻止或強迫他國選擇國家的政治制度、經(jīng)濟體制、外交政策等以及不得從事煽動或支持另一國內亂的顛覆性活動和防止在其領土內顛覆他國的活動。

國際法學“依據(jù)權利的干預〞:傳統(tǒng)國際法的概念?!秺W本海國際法》第8版列舉了7種。評價:存在概念上的混亂。歷史證明這個概念對于西方列強干預他國內政有用?!叭说乐髁x干預〞:國際社會普世利益和意志?——人權與主權的矛盾。實踐證明:有極大的被濫用的風險,為世界多數(shù)國家所否認?!皯戏ㄕ埖母深A〞:首先在概念上同樣存在混亂,其次有關政府的合法性不確定,再次是邀請可能是被迫的。國際法學平等權〔Equality〕〔討論〕

〔1〕概念平等:指國家主權平等,國家不管大小強弱或其政治、經(jīng)濟、社會制度如何,在國際法上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不僅指形式上的平等,更重要的是指實質上的平等?!?〕依據(jù)國家主權原那么:主權國家之間的平等是國際法的根底,并得到《聯(lián)合國憲章》等一系列國際法律文件確實認。

國際法學〔3〕內容狹義的平等:傳統(tǒng)上的國家平等,主要指國家在國際法上的平等?!仓饕且环N程序平等?〕第一,國家在國際法上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平等地享有、實現(xiàn)國際權利和承擔、履行國際義務。第二,所有國家都有在國際上求償?shù)哪芰?,并在有關爭端解決的法律程序中地位平等。第三,國家在國際法制定過程中的平等。第四,各國作為主權實體有權在法律面前得到充分尊重,如國家主權豁免制度。國際法學自衛(wèi)權〔Self-defence〕〔討論〕〔1〕自衛(wèi)權的概念傳統(tǒng)國際法上,國家自保權包括戰(zhàn)爭權。而現(xiàn)代國際法已明確廢止戰(zhàn)爭權?!堵?lián)合國憲章》禁止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脅。自衛(wèi)權的行使是禁止武力原那么的例外。自衛(wèi)權:國家在遭到外來武裝攻擊時可以采取相應的武力措施進行還擊的權利。國際法學〔2〕《聯(lián)合國憲章》第51條“聯(lián)合國任何會員國受到武力攻擊時,在平安理事會采取必要方法以維護國際和平與平安之前,本憲章不得認為禁止行使單獨或集體自衛(wèi)之自然權利。會員國因行使此項自衛(wèi)權而采取之方法,應立即向平安理事會報告,此項方法于任何方面不得影響安理會按本憲章隨時采取其所認為必要行動之權責,以維護或恢復國際和平與平安。〞國際法學第51條包含的幾大要素:A“自然權利〞,國家的固有權利。B自衛(wèi)的前提:遭受他國武力攻擊。C自衛(wèi)權行使的時間D國家自衛(wèi)行動與安理會“必要行動〞的關系E報告義務國際法學〔3〕對51條的解釋問題廣義解釋:除了遭受外來武力攻擊外,還存在其它自衛(wèi)的情況〔例如“先發(fā)制人〞說〕狹義解釋:《憲章》第51條明文允許會員國在遭到武力攻擊時可以采取武力還擊。國家只有根據(jù)這一條才能使用武力。分歧:是否只有在遭到外來武力攻擊時才能采取武力自衛(wèi)措施。國際法學評析:狹義解釋是正確的。

首先,51條明確規(guī)定自衛(wèi)權的行使實踐是在遭到武力攻擊后,安理會采取集體行動之前。其次,51條確實沒有明文限制自衛(wèi)權只有在遭到武力攻擊時方可行使,但是憲章第2條第4項明文禁止會員國使用武力。所以,國家只有在遭受武力攻擊時方可使用武力措施。最后,《憲章》的宗旨是維護國際和平與平安、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廣義解釋與憲章宗旨不符。國際法學〔4〕必要性和相稱性武裝自衛(wèi)既要有合法前提,又要行使得當。必要性:自衛(wèi)必須是在迫切、壓倒一切的必要時,別無其它選擇,也沒有時間作周密考慮的情況下進行。相稱性:自衛(wèi)行為不能有任何不合理或過分的成分,必須遵守必要的限度。國際法學管轄權〔Jurisdiction〕〔討論〕概述管轄權通常是指國家對與它有關系的人和物的統(tǒng)治和支配的權利。國家的管轄是國家對其領土及其國民行使主權的具體表達。根本形式:立法、司法、強制執(zhí)行等國際法上的管轄與國內法上的管轄。國際法上的管轄沖突:積極沖突與消極沖突。國際法通過條約等法律淵源來解決管轄權的沖突問題。國際法學〔1〕屬地管轄權〔TerritorialJurisdiction〕國家對其領土范圍內的一切人、物和事享有完全的和排它的管轄權。外國人一旦進入一國領土就立即處于該國管轄之下,享有國家主權豁免和外交特權與豁免者除外。推斷被管轄人處于本國的條件:被告人與該國有根本的聯(lián)系,包括被告人在該國擁有財產(chǎn)、從事商業(yè)活動〔至少是與訴訟有關的〕等等。國際法學屬地管轄原那么的主觀適用:對開始于本國境內但終止于他國的活動行使管轄權。屬地管轄原那么的客觀適用:適用于終止于本國但并非從本國開始的活動。以效果為根底的屬地管轄:犯罪效果發(fā)生在本國或犯罪目的在本國達成。國際法學〔2〕屬人管轄權〔PersonalJurisdiction〕國家有權對一切具有本國國籍的人實行管轄,而不管其身居何處。國家只有在自己的領土內而不能在他國領土上行使屬人管轄權〔有關公民返回或被引渡或有相關財產(chǎn)在本國境內〕。各國對屬人管轄權的規(guī)定不同?!怖缰袊谭ǖ谄邨l:中國人在國外犯罪的情形〕屬地管轄與屬人管轄的沖突:一般是后者服從前者,前者是根本的,后者是輔助的。國際法學〔3〕保護性管轄權〔ProtectiveJurisdiction〕國家以保護本國重大利益為根底對外國人在外國的犯罪進行管轄的權利。例如中國刑法第8條的規(guī)定。相關罪行:僅適用于各國一般公認的影響國家平安和重大利益的嚴重罪行。直接針對國家本身的犯罪:偽造貨幣、謀殺國家元首等。針對其國民的犯罪:謀殺罪、縱火罪等等。國際法學國家保護性管轄權是否適用于影響國家平安和重大利益之外的其它利益的罪行,各國實踐不一。國家保護性管轄權的行使同樣只能在本國主權和管轄范圍內進行。缺點:如果把國家或其國民的利益解釋的太寬,可能造成這種權利的濫用。這種管轄權往往涉及國內法的域外適用和域外執(zhí)行,有侵犯他國主權的危險。國際法學〔4〕普遍性管轄權〔UniversalJurisdiction〕國家根據(jù)國際法對于某些特定的極其嚴重的國際罪行實行刑事管轄,無論罪犯的國籍如何,也不管其犯罪地于何處。法律依據(jù):不是屬地原那么,也不是屬人原那么,也不是屬地原那么的主觀或客觀適用,而是基于對國際和平與平安以及人類共同利益的維護。相關罪行:戰(zhàn)爭罪、販毒罪、販賣人口罪、種族滅絕和隔離、海盜罪、空中劫持罪等等。

國際法學此種管轄權同樣也只能在本國主權和管轄范圍內進行??偨Y:國家管轄權的行使取決于被管轄的人、物、事與主張行使管轄的國家之間的“真實聯(lián)系〞。屬地與屬人是最根本的。國際法學國家管轄權的沖突與協(xié)調〔思考討論〕A、國家管轄權的沖突國家管轄權的沖突,是指由于各國實施不同的原那么、規(guī)那么而導致在管轄權方面的對立或不協(xié)調。在國際實踐中,各國根據(jù)自己的實際確定著行使管轄權的原那么和根據(jù)。這些不同根據(jù)和原那么的存在,致使幾個國家可能有并存的管轄權,從而產(chǎn)生了國家管轄權的沖突。由于國際關系的復雜性,要完全消除屬人管轄權的沖突、統(tǒng)一實施屬人管轄權的規(guī)那么是困難的。國際法學導致國家管轄權沖突的原因是多樣的,一個事件發(fā)生后可能會出現(xiàn)多個國家同時提出實施管轄權的問題,譬如,對同一個國際犯罪案件,幾個有關的國家都可以進行管轄的情況,有的采用屬地管轄原那么,有的采用屬人管轄原那么,有的采用保護性管轄原那么;即使在采取同一管轄權的原那么下,也常常發(fā)生管轄權的沖突。又如,在采用屬地管轄權原那么的國家間,會因為同一行為人的幾個不同行為及不同行為發(fā)生地或者結果發(fā)生地而發(fā)生管轄權的沖突等等。國際法學B、國家管轄權的協(xié)調〔a〕國內法中采用混合管轄制各國在制訂有關國家管轄的法律、法規(guī)時,應當注意采用屬地管轄、屬人管轄、保護性管轄相結合的方法,以增加處理糾紛的靈活性,以利于減少或協(xié)調國籍管轄權沖突的發(fā)生。國際法學〔b〕通過國際公約規(guī)定優(yōu)先管轄權在這方面以對國際犯罪的行為人的引渡規(guī)那么最為典型,有權請求引渡的國家一般是對罪犯主張有管轄權的國家,通常有三類:罪犯本人所屬國犯罪行為發(fā)生地國受害國國際法學〔c〕通過國際公約規(guī)定專屬管轄權

例如,1982年《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第97條第1款、第3款也作出了明確規(guī)定:“遇有船舶在公海上碰撞或任何其他航行事故涉及船長或任何其他為船舶效勞的人員的刑事或紀律責任時,對此種人員的任何刑事訴訟或紀律程序,僅可向船旗國或此種人員所屬國的司法或行政當局提出。〞“船旗國當局以外的任何當局,即使作為一種調查措施,也不得命令逮捕或扣留船舶〞。這種規(guī)定明確了專門的管轄者,有利于防止多重管轄主張帶來的沖突。國際法學〔d〕沖突國家間的友好協(xié)商

如同解決其他的國際爭端一樣,友好協(xié)商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即通過政治方法解決法律問題?!瞖〕提交仲裁或者進行司法解決。國際法學四、國家主權豁免〔一、四、五、七重〕

〔一〕概述〔immunity)“平等者之間無管轄權〞——一國的行為和財產(chǎn)根據(jù)國家主權和國家平等原那么不接受他國管轄的特權。通常指不受司法管轄。管轄豁免和執(zhí)行豁免。根據(jù)國家主權豁免原那么,一國法院通常拒絕對涉及外國行為或財產(chǎn)的案件行使管轄權,而由國家行政機關通過外交途徑解決。

國際法學A、國家行政豁免與國家司法豁免所謂國家行政豁免,是指一國政府不得對他國采取行政性強制性措施,如免除國家公務行為收入的賦稅,不得把外國國家財產(chǎn)轉移、拍賣或用于公益事業(yè)和社會保險等。所謂國家司法豁免,是指一國法院非經(jīng)外國國家同意,不得對外國國家的行為和財產(chǎn)行使管轄?!捕硨τ趪夜茌牷砻鈨热莸姆诸悾骸灿懻摗硣H法學B、立法管轄豁免、司法管轄豁免與執(zhí)行管轄豁免

所謂立法管轄豁免,指在一國法院對另一個國家提起訴訟時,被訴國有權排除起訴國法院依據(jù)其本國法律規(guī)那么對其作出管轄或裁判的情形;所謂司法管轄豁免,指在一國法院對另一個國家提起訴訟時,被訴國有權拒絕起訴國法院對其國家的行為或財產(chǎn)進行的管轄或裁判的情形;所謂執(zhí)行管轄豁免,指在一國法院對另一個國家提起訴訟時,被訴國有權排除起訴國法院依據(jù)其作出的判決對其國家及其財產(chǎn)予以強制執(zhí)行的情形;

國際法學〔三〕國家管轄豁免的依據(jù)〔討論〕A、國際禮讓說

這種主張認為,一個國家的主權的效力只能及于本國領域,國家之間相互給予豁免權不是各自主權的需要,而是基于國家之間的禮讓和藹意。因此,一個國家給予另一個國家以管轄豁免并非法律義務,而是由國家根據(jù)實際情況自由斟酌、決定賦予的。國際法學B、互利互惠說這種主張認為,國家之間并沒有當然賦予對方豁免的義務,而是基于國家之間的互利互惠。于是,給予管轄豁免成為國家之間對等交往的手段:一方給予另一方豁免,另一方便給予一方豁免;一方給予另一方絕對豁免,另一方也給予一方絕對豁免。國際法學C、國家主權說

這種主張認為,國家是有主權的,國家主權在國際關系中表現(xiàn)為平等和獨立的特性,根據(jù)“平等者之間無管轄權〞的古老法諺,主權國家在國際關系中享有管轄豁免是符合現(xiàn)代國際法確認的國家“對內最高〞“對外獨立〞的本質特性的。國際法學〔四〕國家主權豁免的主體在這里,關鍵不是國家在國際法上的概念,而是作為行為者,誰可以代表國家行為。聯(lián)合國《國家及其財產(chǎn)的管轄豁免公約》的規(guī)定:國家是指〔一〕國家及其政府的各個機關;〔二〕聯(lián)邦國家的組成單位,或經(jīng)授權為行使國家主權權力而行為的國家內部政治區(qū)分單位;〔三〕國家機構或部門和其它實體,只要它們經(jīng)授權為行使國家權力而行為;〔四〕以國家代表身份行為的國家代表。國際法學〔五〕關于國家管轄豁免的理論從目前各國的立法和司法實踐看,對國家管轄豁免問題有兩種不同的理論和做法。絕對豁免論,又稱絕對豁免主義,認為不管國家行為和財產(chǎn)的性質如何,除非國家放棄豁免,一律享有行政豁免和司法豁免。在19世紀中葉以前,這一理論在司法實踐中被廣泛采用。如1812年美國法院對“交易號案〞的判決,目前,第三世界國家多數(shù)仍堅持這一理論和原那么。國際法學有限豁免論,又稱有限豁免主義,這一理論主張把國家行為劃分為主權行為和非主權行為、或統(tǒng)治行為和管理行為、或公法行為和私法行為。對于國家的主權行為、統(tǒng)治行為或公法行為給予豁免,而對于非主權行為、管理行為或私法行為那么行使管轄權。國際法學

美國1976年《外國主權豁免法》、英國1978年《國家豁免法》相繼采納限制豁免主義。

1972年《歐洲國家豁免公約》是在總體上放棄絕對豁免主義的區(qū)域性國際公約。聯(lián)合國《國家及其財產(chǎn)的管轄豁免公約》亦同。多數(shù)國家已不再堅持絕對豁免主義,分歧焦點在于如何對待不得援引國家豁免的情況。國際法學“交易號〞案——豁免權〖案情〗“交易號〞原是一艘美國私人船舶,于1810年在公海上被法國軍隊拿捕和沒收,成為法國的一艘公船,改名“巴拉烏號〞。1811年,該船遇難被迫進入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費城港。于是原船主在聯(lián)邦地區(qū)法院起訴,要求法院將該船判歸他們。法國沒有派人出庭應訴,但賓州檢察官代表美國政府到庭陳述,認為該船即便是從原告手中非法沒收的,其所有權也已于沒收當時轉屬法國皇帝,因此請求法院駁回原告起訴并釋放該船。國際法學地區(qū)法院駁回了原告的請求。原告上訴到聯(lián)邦巡回法院,巡回法院否認了地區(qū)法院的判決。賓州檢察官遂上訴至聯(lián)邦最高法院。聯(lián)邦最高法院于1812年作出判決,撤銷了巡回法院的判決,并確認了地區(qū)法院的判決。最高法院首席法官馬歇爾在判詞中指出:一國在其領土內的管轄權是排他的和絕對的,但它可以自我加以限制。這種類似于主權象征的完全的和絕對的管轄權并不要求將外國主權者和他們的統(tǒng)治權利作為其管轄權的客體。

國際法學一個主權者在任何方面都不附屬于另一個主權者,他負有不把自己或其主權權利置于另一主權者管轄之下,從而貶損其國家的尊嚴的最高義務?!败娕炇且粐溲b部隊的一局部,軍艦是直接或間接在主權者領導下活動的,是為國家目的從事活動的,……當軍艦進入友好國家的領土,并在此領土內尋求幫助的時候,應認為可以免除主權者對它的管轄。國際法學

“巴拉烏號是一艘為外國主權者效勞的武裝公船,美國政府與該外國又處于和平狀態(tài),它進入對它開放的美國港口,正如任何軍艦一樣通常被允許進入友好國家的港口一樣,應認為是獲得默示同意進入美國領土,應該被免除美國對它的管轄。〞交易號被法國軍隊沒收后,被編入海軍編制,成了法國的軍艦,它進入美國港口尋求幫助,在美國領土內應享受國家主權豁免。聯(lián)邦最高法院根據(jù)這個理由,撤銷巡回法院的判決并肯定地區(qū)法院的判決。國際法學〔六〕不得援引國家豁免行為判斷標準〔討論〕從多數(shù)國家的法院的實踐看,一般把外國國家及其政府的行為分為兩類;即國家的政治、軍事、外交行為和經(jīng)濟、商業(yè)和貿易行為,在歐洲大陸法系也被稱為“公法行為〞和“私法行為〞,在英美法系國家被稱為“主權行為〞和“商業(yè)交易行為〞。按照限制豁免主義,后一種行為不享有豁免權,但問題在于法院如何確定這類行為。

國際法學兩種判斷標準:行為性質標準——從行為的政治性質上看,只能由主權國家從事的行為,例如征收外國人財產(chǎn)。而那些國家和私人皆可從事的行為,如簽訂購置普通貨物的合同,那么屬商業(yè)交易行為。行為目的標準——根據(jù)行為目的來判斷。例如國家為救濟災民而購置糧食,不屬于商業(yè)交易行為。實踐中,可能會出現(xiàn)兩個標準都難以判斷的行為,只能依靠各國法院的自由裁量。國際法學〔七〕國家管轄豁免的放棄一國以明示或默示方式放棄豁免權,接受他國法院管轄。放棄豁免應出于國家自愿,與不得援引豁免是不同的。〔一案一放,一事一放〕明示放棄:就某種或某類行為事先通過簽訂條約、合同放棄豁免權,或事后通過書面或口頭通知外國法院。默示放棄:國家通過在外國法院直接提起或參與訴訟等行為表示接受該法院管轄的意思。如提起訴訟、出庭應訴、提起反訴等。國際法學2003年第57題甲國政府與乙國“綠寶〞公司在乙國訂立了一項環(huán)保開發(fā)合同,合同履行過程中出現(xiàn)糾紛?!熬G寶〞公司以甲國政府沒有及時按照合同支付有關款項為由訴至乙國法院,甲國政府派代表向法院闡述了甲國一貫堅持的絕對豁免主義立場。如果乙國是采取相對豁免主義的國家,根據(jù)目前的國際法規(guī)那么和實踐,以下哪些表述是正確的?〔〕

A.甲國政府訂立上述合同行為本身,是一種商業(yè)活動,已構成對其國家豁免權的放棄,乙國法院可以管轄B.甲國政府派代表向法院作出說明,這一事實不意味著甲國已放棄在此訴訟中的國家豁免C.即使甲國在其他案件上曾經(jīng)接受過乙國法院的管轄,也不能意味著,乙國法院在此案中當然地可以管轄D.乙國法院作出缺席判決后,甲國要求乙國宣布該判決無效。甲國這一行為說明,甲國此前已接受了乙國法院的管轄國際法學國際法學第二節(jié)國際法上的成認一、成認的概述〔recognition)〔一〕概念國際法上的成認指既存國家或國際組織以一定的方式對于新國家、新政府或其他事態(tài)的出現(xiàn),表示接受或同時說明愿意與其開展正常關系的國家行為?!捕程卣?.成認的主體是國家、政府間國際組織。2.成認的客體是新國家、新政府、民族解放組織及交戰(zhàn)團體、叛亂團體。3.成認既是法律行為也是政治行為。法律性質說明成認是產(chǎn)生、變更或終止權利和義務關系的行為;政治性質說明成認是為實現(xiàn)某種政治利益而實施的并產(chǎn)生預期政治效果的行為。成認者對成認享有自由裁量權。4.成認是一種單方行為。國際法學國際法學〔三〕成認的性質〔討論—主要針對國家〕

1.構成說〔ConstitutiveTheory〕:新國家只有經(jīng)過成認,才能成為國際法主體。這一學說在理論上是說不通的?!玻薄承聡沂窍扔诓ⅹ毩⒂谕鈬某烧J而實際存在的,并不是由于成認才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玻病承聡乙唤?jīng)出現(xiàn),就享有主權和由此而引申出來的根本權利。〔3〕按照構成說會出現(xiàn)一個新國家時同是國際法主體,又不是國際法主體的自相矛盾的情況。國際法學2.宣告說〔DeclaratoryTheory〕:國家的成立和它取得國際法主體資格,并不依賴于任何其他國家的成認。成認僅是一種對新國家已經(jīng)存在這一既存事實的宣告。我國主流國際法學二、成認的種類〔一〕國家成認1.國家成認的概念是指國家或國際組織以一定方式確認某一地區(qū)的居民已組成了新國家,并說明愿意與之正常交往的國家行為。2.引起國家成認的各種情勢國家獨立、國家合并、國家別離、國家分立3.國家成認的條件〔1〕新國家具備國家要素〔2〕新國家的產(chǎn)生符合國際法原那么〔P71〕國際法學〔二〕政府成認1.政府成認的概念是指確認一個團體在該國家內實行有效統(tǒng)治,在國際關系中作為該國惟一合法代表,而表示愿意與之交往的并由此引起權利和義務的國家或國際組織的行為?!仓袊?949〕2.政府成認與國家成認的關系3.政府成認的條件“有效統(tǒng)治原那么〞〔三〕民族解放組織的成認〔四〕叛亂團體和交戰(zhàn)團體的成認國際法學三、成認的方式按成認的方式:明示成認VS默示成認〔書P73〕按成認產(chǎn)生的效果:法律上的成認,指成認國或國際組織給予新國家或新政府以明確的表示愿意與之全面交往的正式成認,通常以明示方式作出。事實上的成認,指基于政治和其他方面的考慮,成認者不愿意立即與被成認者建立全面的交往,而又有一定交往必要的情況下作出的默示的成認,是一種非正式的具有片面性和過渡性的成認。事實上的成認一般適用新政府成認,很少用于新國家成認。國際法學四、成認的法律后果〔一〕法律上的成認的法律后果1.實現(xiàn)成認國與被成認國或政府間關系正常化,雙方結束敵對狀態(tài),可以建立外交關系或領事關系;2.使成認國和被成認國能夠締結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各方面的條約、協(xié)定;3.成認被成認國或政府的立法、司法和行政權力的效力;4.成認被成認國國家財產(chǎn)和行為享受行政和司法豁免權,以及處理在國外財產(chǎn)的權力。國際法學〔二〕事實上的成認的法律后果1.互派領事或商務代表;2.締結非政治性條約;3.成認被成認國或政府的立法、司法和行政權力的效力;4.成認被成認國國家財產(chǎn)和行為享受行政和司法豁免權,以及處理在國外財產(chǎn)的權力。注:A.法律上成認本身并不等于建交!B.事實上成認一般不直接引起正式外交關系的建立!C.法律上的成認原那么上具有溯及力!國際法學2005年第78題S國是一個新成立的國家。其成立后,甲國代表向聯(lián)合國大會提案支持S國成為聯(lián)合國的會員國;乙國與S國簽署了兩國互助同盟友好條約;丙國允許S國在其首都設立商業(yè)旅游效勞機構;丁國與S國共同參加了某項貿易規(guī)那么的多邊談判會議。根據(jù)國際法的有關規(guī)那么,上述哪些國家的行為構成對S國的正式成認?〔〕

A.甲國B.乙國C.丙國D.丁國國際法學第三節(jié)國際法上的繼承一、國際法上繼承的概念〔一〕概念〔succession)是指由于某種法律事實的出現(xiàn)引起國際法權利和義務由一個承受者轉移給另一個承受者的法律行為。〔一〕參與繼承法律關系的主體,可以是國家或政府,還可以是國際組織,但不是個人;〔二〕繼承的對象,是國際法上的權利和義務,而不是個人的權利和義務;〔三〕發(fā)生繼承的原因,是由于國家領土變更,不是自然人死亡。國際法學第三節(jié)國際法上的繼承兩個公約:I、1978年《關于國家在條約方面的繼承的維也納公約》〔ViennaConventiononSuccessionofStatesinRespectofTreaties〕簡稱《有關條約繼承的公約》II、1983年《關于國家對國家財產(chǎn)、檔案和債務的繼承的維也納公約》〔ViennaConventiononSuccessionofStatesinRespectofStateProperty,ArchivesandDebts〕簡稱《有關財產(chǎn)繼承的公約》國際法學第三節(jié)國際法上的繼承〔二〕分類依據(jù)繼承的主體,分為國家繼承、政府繼承和國際組織繼承。依據(jù)繼承的對象,分為條約、國家財產(chǎn)、國家債務、國家檔案等的繼承。國際法學二、國家繼承〔StateSuccession〕〔一〕概述1.概念:是指由于領土變更的事實而引起的國家之間權利和義務的轉移。2.國家繼承的條件①合法性,即國家繼承必須符合國際法;②領土性,即國家繼承的權利和義務必須與所涉領土有關聯(lián),與所涉領土無關的不屬于國家繼承的范圍。3.引起國家繼承的原因——領土變更的事實主要有:獨立、合并、別離、分立、局部轉移。國際法學二、國家繼承〔StateSuccession〕〔二〕國家繼承的內容和規(guī)那么1.條約的繼承〔1〕概念:條約的繼承是指繼承國對被繼承國有效條約中所規(guī)定的權利和義務的繼承,就實質而言,是被繼承國的有效條約對繼承國是否有效的問題。〔2〕條約繼承的一般原那么:人身性條約不繼承非人身性條約要繼承〔3〕條約繼承的具體規(guī)那么P80國際法學2.國家財產(chǎn)的繼承〔1〕概念:國家財產(chǎn),是指國家繼承發(fā)生時依被繼承國國內法為該國所擁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