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經濟學(中級)(自考)課件 張雷聲 第1-6章 經濟制度與經濟體制-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歷史發(fā)展_第1頁
政治經濟學(中級)(自考)課件 張雷聲 第1-6章 經濟制度與經濟體制-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歷史發(fā)展_第2頁
政治經濟學(中級)(自考)課件 張雷聲 第1-6章 經濟制度與經濟體制-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歷史發(fā)展_第3頁
政治經濟學(中級)(自考)課件 張雷聲 第1-6章 經濟制度與經濟體制-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歷史發(fā)展_第4頁
政治經濟學(中級)(自考)課件 張雷聲 第1-6章 經濟制度與經濟體制-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歷史發(fā)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政治經濟學(中級)導論第一章經濟制度與經濟體制第二章商品和價值規(guī)律第三章貨幣和信用第四章剩余價值的生產與分配第五章剩余價值的實現(xiàn)第六章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歷史發(fā)展第七章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第八章社會主義經濟高質量發(fā)展第九章社會主義宏觀經濟運行第十章經濟全球化與世界經濟發(fā)展第十一章經濟全球化與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第十二章經濟全球化與中國高水平對外開放第一節(jié)政治經濟學的產生和發(fā)展導論第二節(ji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第六節(ji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任務第三節(ji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任務第四節(jié)政治經濟學的方法第五節(jié)政治經濟學的特征第一節(jié)

政治經濟學的產生和發(fā)展政治經濟學是研究一定社會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經濟活動、經濟關系、經濟規(guī)律的科學。政治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是在17世紀中葉產生的。

最初出現(xiàn)的是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它包括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和資產階級庸俗經濟學。一、經濟學與政治經濟學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產生于17世紀后半期,完成于19世紀初期。

在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從威廉?配第開始,經過亞當?斯密的發(fā)展,到大衛(wèi)?李嘉圖結束。

在法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從皮埃爾?布阿吉爾貝爾開始,經過重農學派的發(fā)展,最后到西斯蒙第結束。

第一節(jié)

政治經濟學的產生和發(fā)展19世紀30年代,為資本主義辯護、粉飾資本主義剝削關系的資產階級庸俗經濟學形成。資產階級庸俗經濟學的代表人物有英國的馬爾薩斯和法國的薩伊。他們不研究經濟現(xiàn)象的內在聯(lián)系,只限于描述從經濟現(xiàn)象表面所看到的似是而非的外在聯(lián)系。一、經濟學與政治經濟學資產階級庸俗經濟學的演變過程是:18世紀末至19世紀20年代是其產生時期,主要是把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庸俗化;19世紀30年代至60年代是其占據統(tǒng)治地位時期,開始出現(xiàn)了內部分化;19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20年代是邊際效用學派成為主流學派的時期;20世紀30年代至60年代是凱恩斯學派成為主流學派的時期;20世紀60年代以后,凱恩斯學派出現(xiàn)了分化,同時也產生了其他的學派。

理論經濟學主要研究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經濟運行的一般規(guī)律,包括政治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等。經濟數量分析和計量方法學科主要研究經濟現(xiàn)象和經濟運行中的數量關系,主要有數理經濟學、經濟統(tǒng)計學、經濟計量學等。經濟史主要研究人類社會各個歷史時期不同國家或地區(qū)的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發(fā)展的具體過程及特殊規(guī)律。應用經濟學主要研究國民經濟各個部門、各個專門領域的經濟活動、經濟運行和經濟規(guī)律。第一節(jié)政治經濟學的產生和發(fā)展一、經濟學與政治經濟學經濟思想史主要研究各個歷史時期出現(xiàn)的經濟觀點、經濟思想、經濟學說、經濟學派的演化及社會歷史地位。第一節(jié)

政治經濟學的產生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由馬克思恩格斯創(chuàng)立于19世紀40-60年代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chuàng)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chuàng)立是以批判地繼承前人一切優(yōu)秀成果為基礎的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和空想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主要理論來源。馬克思恩格斯不僅批判地繼承了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科學因素,在分析資本主義經濟結構中創(chuàng)立了科學的勞動價值論,并以此為基礎闡明了剩余價值學說,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運動規(guī)律,而且還批判地繼承了以圣西門、傅立葉、歐文為代表的空想社會主義者的有價值的見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chuàng)立是植根于社會經濟實踐的

社會實踐:從19世紀40年代后半期馬克思恩格斯創(chuàng)建“共產主義者同盟”開始,直到19世紀90年代前半期恩格斯晚年領導第二國際的革命活動,在這半個世紀的歷程中,他們始終處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前沿。

經濟實踐:馬克思恩格斯考察了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的現(xiàn)狀,研究了大量反映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的統(tǒng)計資料,關注著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的新動向和新問題。列寧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發(fā)展19世紀末20世紀初,列寧根據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新變化,分析了壟斷資本主義的實質和基本經濟特征,并通過對資本主義發(fā)展不平衡規(guī)律的深刻論證,提出了社會主義可以在一國或者數國取得勝利的理論。第一節(jié)

政治經濟學的產生和發(fā)展三、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品質斯大林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發(fā)展斯大林在領導蘇聯(lián)社會主義建設中,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提供了一些有價值的內容,但由于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教條式的、片面的理解,他對社會主義經濟關系和經濟運行問題的分析也存在著許多不足。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發(fā)展以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實踐中,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的經濟發(fā)展實踐結合起來,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第二節(jié)

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物質資料生產是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出發(fā)點第一,只有通過物質資料生產,人類才能獲得吃、穿、住、行等基本生活資料,才能生存。

第二,只有通過物質資料生產,人類才能從事生產活動之外的其他一切社會活動。一、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出發(fā)點人類進行物質資料生產的勞動過程必須具備三個基本要素第一,人的勞動,即勞動力的支出。主要是指具有一定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的勞動者有目的地改造自然的活動。第二,勞動資料,即勞動手段。主要是指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用以改變和影響勞動對象的一切物質手段和物質條件。第三,勞動對象,即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所加工的一切物質資料。它分為兩類:一類是未經人的加工但已納入生產過程的自然物;另一類是經過人的勞動加工過的物質資料,即原材料。

第二節(jié)

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社會生產關系是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在物質資料生產中,人們相互之間必然發(fā)生一定的關系,即生產關系。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也就表現(xiàn)為在生產活動中人與人之間發(fā)生社會關系的過程。二、社會生產關系及其系統(tǒng)生產關系是人們在生產資料所有制基礎上形成的,并在社會生產過程中發(fā)生的生產和分配、交換、消費諸關系的總和。生產是起決定作用的環(huán)節(jié),它決定著分配、交換、消費的對象、方式、數量和性質;分配和交換是聯(lián)結生產和消費的橋梁和紐帶,對生產和消費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消費是最終目的和動力。

生產資料所有制是生產關系的基礎生產資料所有制是指人們在生產資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上結成的生產關系的制度規(guī)定。歷史上的生產關系有兩種基本類型:一是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生產關系;二是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生產關系。

第二節(jié)

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政治經濟學對生產關系的研究,包括對經濟制度和經濟體制的研究。經濟制度是不同社會形態(tài)中,生產資料所有者根據自身的利益要求及實現(xiàn)增進自身利益的經濟目標,對人們在生產資料占有關系、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結合方式、社會物質財富的分配關系等方面的基本規(guī)定。經濟體制是一定社會組織內部資源配置的機制、方式和結構的總和,是對一定社會經濟運行模式的概括。經濟體制是經濟制度的具體實現(xiàn)形式。

一定的經濟體制的發(fā)展狀況對于一定社會生產關系的建立和發(fā)展有著重要的影響;而一定的經濟制度也只有在選擇了與之相適應的經濟體制后才能得到鞏固和發(fā)展,合理的經濟體制對經濟制度的發(fā)展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二、社會生產關系及其系統(tǒng)第二節(jié)

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社會基本矛盾包括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

三、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生產力是指人們在生產過程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生產力的構成包括人和物兩大要素。人的要素就是指有一定生產經驗、勞動技能和科學知識的勞動者,物的要素就是指生產資料包括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勞動資料中的生產工具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為生產工具的變革是社會生產力發(fā)展的主要標志,是劃分經濟發(fā)展時期的主要標志。生產力中還包括科學技術、管理、信息等要素,但它們都不是獨立的實體,而是通過生產力的基本要素起作用的。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tǒng)一構成生產方式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具體表現(xiàn)在:第一,生產力的性質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第二,生產力的發(fā)展變化決定生產關系的發(fā)展和變革。

生產關系對生產力也具有反作用,具體表現(xiàn)在:當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性質和狀況時,能推動生產力的發(fā)展;當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性質和狀況時,則阻礙生產力的發(fā)展。第二節(jié)

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定義

三、社會基本矛盾運動一定社會形態(tài)中占主導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這個社會的經濟基礎。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并與之相適應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會意識形態(tài),構成這個社會的上層建筑。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統(tǒng)一構成一定的社會形態(tài)。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是矛盾統(tǒng)一體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隨著經濟基礎的變革,全部上層建筑也會或遲或早地相應發(fā)生變化。

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也有反作用,這種反作用主要表現(xiàn)為:適應新的經濟基礎而建立起來的上層建筑,能夠保護和促進新的經濟基礎的鞏固和發(fā)展;而舊的上層建筑則維護舊的經濟基礎,或延緩舊的經濟基礎的瓦解,阻礙新的經濟基礎的形成和發(fā)展。03020104任何經濟規(guī)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觀經濟條件的基礎上產生,并隨著客觀經濟條件的變化而變化。任何經濟規(guī)律都是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人們既不能消滅、廢除或改造它,也不能隨意地創(chuàng)造或制定它。人們從事經濟活動必須尊重經濟規(guī)律,按照經濟規(guī)律的要求辦事,否則就會受到經濟規(guī)律的懲罰。人們可以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認識和利用經濟規(guī)律。第三節(jié)

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任務一、經濟規(guī)律的客觀性第三節(jié)

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任務經濟規(guī)律的特點第一,經濟規(guī)律一般來說不是長久不變的,它會隨著經濟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第二,經濟規(guī)律總是和人們的經濟活動相聯(lián)系。

第三,經濟規(guī)律的發(fā)現(xiàn)和利用則總要直接或間接地涉及各個階級的切身利益,要受到階級利益的限制。二、經濟規(guī)律的特點和類型經濟規(guī)律的類型第一,一切社會形態(tài)共有的經濟規(guī)律。它表現(xiàn)人類各個社會形態(tài)發(fā)展過程中的某些共同性質。第二,幾個社會形態(tài)共有的經濟規(guī)律。它表現(xiàn)這幾個社會形態(tài)發(fā)展過程中的某些共同性質。第三,某一個社會形態(tài)特有的經濟規(guī)律。它表現(xiàn)某一社會形態(tài)發(fā)展過程中的特殊性質。

第三節(jié)

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任務三、經濟規(guī)律體系和基本經濟規(guī)律在一定的社會形態(tài)中,經濟條件是復雜的、多重和交錯的,因而各種不同的經濟規(guī)律總是在同時發(fā)生作用的,它們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共同構成該社會的經濟規(guī)律體系。在這個經濟規(guī)律體系中,既有幾個社會形態(tài)和一切社會形態(tài)共有的經濟規(guī)律,也有某一個社會形態(tài)特有的經濟規(guī)律,而在某一個社會形態(tài)特有的經濟規(guī)律中,有一個基本經濟規(guī)律。在這個經濟規(guī)律體系中,起主導和決定作用的規(guī)律則是該社會的基本經濟規(guī)律?;窘洕?guī)律決定該社會的生產目的和實現(xiàn)目的的手段,決定該社會生產的實質和社會生產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過程,其他經濟規(guī)律都要服從它的要求,受它的制約;當然,其他經濟規(guī)律能否順利發(fā)揮作用,也會影響基本經濟規(guī)律的實現(xiàn)程度。唯物辯證法唯物辯證法強調實事求是,就是從客觀的經濟事實和經濟現(xiàn)象出發(fā),透過各種經濟現(xiàn)象揭示出隱藏在經濟現(xiàn)象背后的本質聯(lián)系及其運動規(guī)律。運用唯物辯證法研究政治經濟學,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和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原則。第四節(jié)

政治經濟學的方法科學抽象法科學抽象法是唯物辯證法的具體運用。它是運用人的抽象思維能力,從大量的社會經濟現(xiàn)象中,排除各種外在的、非本質的聯(lián)系,抽取某種共同的、本質的聯(lián)系,從而形成科學的概念和理論體系的方法。邏輯與歷史相一致的方法邏輯與歷史相一致的方法就是指思維推理過程要符合和反映經濟現(xiàn)象的歷史發(fā)展過程。歷史從哪里開始,思想進程也應當從哪里開始,而思想進程的進一步發(fā)展不過是歷史過程在抽象的、理論上前后一貫的形式上的反映。唯物辯證法是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根本方法,具體要運用科學的抽象法和堅持邏輯與歷史相一致的方法。第五節(jié)

政治經濟學的特征一、政治經濟學的階級性與科學性的統(tǒng)一政治經濟學的階級性

是指這門科學的理論體系反映一定階級的意志和要求,為一定階級的利益服務。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代表無產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社會科學。由于無產階級是先進生產力和生產方式的代表,它要求徹底消滅資本統(tǒng)治,用社會主義公有制代替資本主義私有制,因而無產階級的根本利益是同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相一致的。政治經濟學的科學性是指這門科學從實際出發(fā),正確而深刻地揭示了社會經濟活動的本質和規(guī)律,并為社會實踐證明是科學的真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科學的政治經濟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科學性和階級性的高度統(tǒng)一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站在無產階級的立場上,從實際出發(fā),科學地揭示了社會經濟活動的本質和規(guī)律,揭示了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第五節(jié)

政治經濟學的特征二、政治經濟學的制度性、社會性與歷史性的統(tǒng)一政治經濟學的制度性政治經濟學研究的生產關系,是以生產資料所有制為基礎的生產關系總和。生產資料所有制是生產關系的基礎,是區(qū)別不同生產關系類型的主要標志。以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為基礎的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一定社會的經濟制度,因此,在一定意義上,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就是不同社會形態(tài)下的經濟制度。政治經濟學的社會性政治經濟學研究生產關系,其出發(fā)點絕對不是孤立的個人,而是一定歷史條件所規(guī)定的社會物質資料生產,政治經濟學具有社會性。政治經濟學的歷史性政治經濟學本質上是一門歷史的科學,它要求人們遵循歷史原則,從運動和發(fā)展的觀點去研究每一發(fā)展階段上特有的經濟規(guī)律。第六節(jié)

學習政治經濟學的意義第一,學習政治經濟學是學習其他經濟學科的理論基礎。

政治經濟學對于培養(yǎng)我們的經濟理論功底、提升我們的經濟理論素養(yǎng)、增強我們在經濟工作中的適應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它可以為我們學習其他經濟學科的知識、深入思考各類經濟問題提供重要的理論基礎。第二,學習政治經濟學是樹立科學世界觀的思想武器。

政治經濟學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科學地揭示了社會發(fā)展的自然歷史過程和資本主義必然被社會主義所取代的歷史必然性,闡明了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它可以為我們正確認識和對待資本主義、樹立社會主義必勝的信念、建設社會主義提供強大的思想武器。第三,學習政治經濟學是進行我國經濟建設的理論依據。

政治經濟學不僅闡明了資本主義的經濟運動規(guī)律,而且還闡明了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社會主義經濟發(fā)展規(guī)律、社會主義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以及社會主義經濟發(fā)展方式的轉變和經濟結構的調整等理論原理。它可以為發(fā)展和完善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促進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運行、保證我國經濟發(fā)展的可持續(xù)性提供現(xiàn)實的理論依據。第一篇商品經濟的基本原理第一節(jié)經濟制度的變革第一章第二節(jié)經濟形式的發(fā)展第三節(jié)資源配置方式與經濟體制第四節(jié)經濟制度與經濟體制的關系經濟制度與經濟體制第一節(jié)

經濟制度的變革區(qū)別不同社會形態(tài)的根本標志是社會經濟制度社會經濟制度是一定社會形態(tài)占統(tǒng)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它構成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規(guī)定著這一社會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人們的意識形態(tài),是區(qū)分人類歷史上不同社會形態(tài)的根本標志。一、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推動經濟制度變革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是社會經濟制度變革的根本原因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總是從生產力的變化開始的,生產力發(fā)展到一定階段,使相對穩(wěn)定的生產關系越來越不能適應生產力進一步發(fā)展的要求,必然要求突破舊的生產關系,建立起適合生產力發(fā)展的新的生產關系;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變革的客觀要求,又導致上層建筑的變革。新的上層建筑的建立,保證了新的生產關系的形成和發(fā)展,從而促使生產力從舊的生產關系束縛中解放出來。因此,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是社會經濟制度變革的最基本、最深刻的動力,生產力的變化決定生產關系的變化,并最終推動上層建筑的變化和整個社會形態(tài)的進化。第一節(jié)

經濟制度的變革二、人類社會經濟制度變革的過程資本主義制度封建制度社會主義制度奴隸制生產關系的主要特征是:奴隸主在占有生產資料的同時,還直接占有生產者——奴隸。封建主占有基本生產資料——土地和不完全占有生產者——農奴或農民,是封建經濟制度的主要特征。發(fā)生于18世紀60—70年代的第一次科技革命使得機器大工業(yè)為主體的工廠制度取代手工勞動為基礎的工場制度,不僅確立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物質技術基礎,而且確立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一切經濟領域中的主導地位。由于資本主義無法克服自身的基本矛盾和局限性,資本主義被社會主義所取代是必然的趨勢。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取代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是用生產資料公有制取代生產資料私有制,消滅剝削制度,實現(xiàn)共同富裕和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奴隸制度原始公社制度原始公社制度是人類歷史上最初的社會經濟制度。共同占有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的原始公有制以及平均分配制度,構成了原始社會經濟制度的基本特征。第二節(jié)

經濟形式的發(fā)展自然經濟的組織形式自然經濟也叫自給自足經濟,是指為滿足生產者個人及其家庭或經濟單位的直接消費而進行生產的經濟形式。自然經濟是建立在自然分工的基礎上,是與低下的社會生產力水平相適應的。

自然經濟組織具體表現(xiàn)為原始村社、奴隸主莊園、封建主莊園和生產者家庭等形式。一、自然經濟的基本特征自然經濟的基本經濟特征第一,自然經濟是與低下的社會生產力水平相適應的經濟形式。在自然經濟條件下,整個社會經濟發(fā)展緩慢,社會生產長期處于簡單再生產的境況。第二,自然經濟是一種自給自足的封閉性經濟。自然經濟各個自成體系的經濟單位彼此處于分散而孤立的狀態(tài),決定了其具有封閉和保守的特點。第三,自然經濟是直接的勞動交換和經濟聯(lián)系形式。自然經濟中的勞動產品,無需經過流通過程進行交換,就直接成為自然經濟單位的共同產品,從而也就成為社會產品,因而自然經濟中的生產勞動直接表現(xiàn)為社會勞動。第二節(jié)

經濟形式的發(fā)展商品經濟產生的前提商品經濟是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總和,是直接以市場交換為目的的經濟形式。商品經濟的產生和存在的條件:一是社會分工;二是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屬于不同的所有者。社會分工是商品經濟存在的前提,是一切商品生產的一般基礎。社會分工使商品交換具有必要性。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屬于不同的所有者是商品經濟產生和存在的決定性條件。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屬于不同的所有者使交換成為現(xiàn)實。二、商品經濟的產生和發(fā)展社會生產力的一定發(fā)展水平是商品經濟產生和發(fā)展的最終決定性因素商品經濟產生和存在的兩個基本條件,都同社會生產力發(fā)展的一定階段相聯(lián)系,并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而發(fā)展。社會分工造成了不同的物質資料生產者之間發(fā)生經濟聯(lián)系的必要性,成為商品經濟產生和發(fā)展的一般基礎;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分屬于不同的所有者造成了物質資料生產者之間經濟利益的差別性,使商品經濟成為社會經濟活動的一種必然形式。在社會主義社會,盡管生產資料所有制和產品分配方式發(fā)生了根本變化,但仍然需要采取商品經濟的形式。這是由于現(xiàn)階段的社會主義還廣泛存在著社會分工,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經濟單位還是具有各自利益的經濟實體,各種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獨立的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簡單商品經濟又稱小商品經濟,是商品經濟的初始形式,它是以生產資料的個體私有制和個體勞動為基礎的小規(guī)模的商品生產和交換。簡單商品經濟的市場發(fā)育程度較低,市場范圍狹小,市場組織落后,市場體系也不完善,市場機制還難以在全社會范圍發(fā)揮配置資源的作用。發(fā)達商品經濟又稱市場經濟,它是建立在社會化大生產基礎上的充分發(fā)展的商品生產和交換。發(fā)達階段的商品經濟的市場體系日趨復雜,市場機制日趨完善,最終形成了統(tǒng)一的、開放的、競爭性的全球化市場,商品經濟在整個社會經濟生活中占據了主導地位,市場機制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第二節(jié)

經濟形式的發(fā)展商品經濟作為多個社會形態(tài)共同存在的社會經濟形式,經歷了簡單商品經濟和發(fā)達商品經濟兩個發(fā)展階段。以社會化生產為物質基礎的經濟形式在商品經濟中,生產產品的單一性與對產品需要的多樣性之間的矛盾,決定了商品生產者之間相互聯(lián)系和依存的關系,分工與協(xié)作相統(tǒng)一的社會化生產成為商品經濟不可或缺的物質基礎。第二節(jié)

經濟形式的發(fā)展以等價交換原則為基礎的交換經濟商品經濟本質上是交換經濟,生產者需要的生產要素和消費資料都要通過市場交換來獲得,實現(xiàn)價值和價值增殖也要通過市場交換來實現(xiàn)。通過市場競爭配置社會資源的經濟形式為了追求更多的經濟利益并在優(yōu)勝劣汰的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商品生產者既要生產符合市場需要和社會需要的產品,又要競相改進技術或采用新技術以提高勞動生產率,追求經濟利益的內在動力和市場競爭的外在壓力,促進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社會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商品經濟的基本特征第三節(jié)

資源配置方式與經濟體制合理配置資源是社會經濟活動的中心問題資源配置就是在全社會范圍內把經濟資源按比例分配到各個部門和地區(qū),使各種生產要素合理而有效地組合,以保持社會經濟均衡和快速地發(fā)展,獲得最大的社會產出。一個社會做到人盡其才、地盡其力、物盡其用,就實現(xiàn)了資源的合理配置,社會生產就會與社會需要相適應,從而達到消費者、企業(yè)及社會利益的最大滿足。反之,一個社會的人力、物力、財力處于閑置狀態(tài),就被看作資源配置失當,社會生產結構由于與社會需要結構不相適應而發(fā)生脫節(jié),就會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社會需要就難以得到滿足,社會再生產運動就會遇到困難,甚至使某些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中斷。按一定比例配置社會經濟資源的方式,會隨著社會歷史條件的變化有所不同,它既可以借助價格機制、供求機制和競爭機制的作用,通過市場來實現(xiàn),也可以運用政府的力量,通過人們預先制定計劃直接分配社會經濟資源來實現(xiàn)。一、合理配置資源的必要性第三節(jié)

資源配置方式與經濟體制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的含義

市場經濟:在商品經濟占統(tǒng)治地位的條件下,經濟資源配置主要是由價值規(guī)律的自發(fā)作用,即通過價格、供求、競爭等市場機制作用于經濟活動來實現(xiàn)。以市場為主要手段來配置資源的方式叫做市場經濟。

計劃經濟:通過政府自覺地運用計劃指標、經濟杠桿和經濟政策作用于經濟活動來實現(xiàn)的資源配置方式是計劃配置方式,以計劃為主要手段來配置資源的方式叫做計劃經濟。二、市場配置方式和計劃配置方式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的關系

無論是市場經濟還是計劃經濟,它們本身都不具有特定社會經濟制度的屬性,而屬于經濟體制范疇,反映的是經濟運行方式,表明的是經濟活動的組織特點,它們都是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配置資源的方法和調節(jié)經濟運行的手段。第三節(jié)

資源配置方式與經濟體制市場經濟與商品經濟的關系

市場經濟是商品經濟高度發(fā)展的產物。商品經濟的發(fā)展程度不同,市場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地位與作用的程度就不同,只有在商品經濟充分發(fā)展的基礎上才能產生市場經濟。市場經濟又是與商品經濟相區(qū)別的范疇,市場經濟是從實現(xiàn)社會經濟資源合理而有效配置的角度,表明市場機制在社會經濟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與市場經濟相對應的經濟范疇是計劃經濟;商品經濟則是從社會成員之間勞動聯(lián)系與勞動交換關系的角度,表明只有通過商品交換才能實現(xiàn)個人勞動向社會勞動的轉換,與商品經濟相對應的經濟范疇是自然經濟。二、市場配置方式和計劃配置方式西方市場經濟的兩個階段

自由市場經濟階段:國家對經濟的控制力不強,放任市場自發(fā)地配置社會經濟資源,任由價格信號來引導企業(yè)的經濟活動,聽任市場以周期性危機的形式消除過剩的生產能力。

現(xiàn)代市場經濟階段:政府從市場經濟的“守夜人”逐漸轉變?yōu)榻洕顒拥母深A者,開始運用計劃指標、經濟政策和經濟杠桿等手段來調節(jié)經濟。第三節(jié)

資源配置方式與經濟體制計劃經濟的特征

計劃經濟始于社會主義國家。20世紀上半葉,社會主義各國在確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同時,大都建立了一種高度集中的、以指令性計劃為主要手段管理國民經濟的經濟體制。

計劃經濟是與社會主義發(fā)展初期比較落后的生產力狀況和不發(fā)達的商品經濟相適應的,在需求比較簡單、生產和供給能力相對有限、技術進步比較緩慢的工業(yè)化起步階段,它有利于在保障人民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礎上,集中有限的經濟資源保證經濟發(fā)展預期目標的實現(xiàn)。但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存在著所有制結構和經營方式過于單一、統(tǒng)得過多過死,完全排斥市場調節(jié)的嚴重缺陷。二、市場配置方式和計劃配置方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計劃經濟的發(fā)展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圍繞著計劃與市場的關系問題,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從漸進到突破不斷深化,實現(xiàn)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根本轉變。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日益增強,為激發(fā)經濟活力、促進經濟快速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長處第一,遵循價值規(guī)律;第二,發(fā)揮競爭機制;第三,實行優(yōu)勝劣汰。不足第一,市場機制的自發(fā)作用容易造成經濟總量的失衡;第二,市場規(guī)律的作用會擴大貧富差距。第三,對于解決生態(tài)平衡、環(huán)境保護等問題無能為力。第三節(jié)資源配置方式與經濟體制市場與計劃兩種調節(jié)經濟手段的長處與不足市場手段的長處與不足計劃手段的長處與不足長處第一,從長遠和全局出發(fā),對經濟總量進行控制;第二,制定社會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第三,規(guī)范經濟主體行為,保證公平、公正,推進經濟和社會協(xié)調發(fā)展。不足第一,難以準確把握種類繁多、復雜多變的社會需求;第二,微觀經濟主體的利益容易受到損害,結果導致企業(yè)因缺乏足夠的動力而技術進步緩慢和生產效率低下。第四節(jié)

經濟制度與經濟體制的關系經濟制度和經濟體制的內涵

社會經濟制度是一定社會形態(tài)中占統(tǒng)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是社會形態(tài)最基本、最本質的經濟關系,決定社會形態(tài)的根本性質,規(guī)定了該社會生產、分配和交換的基本原則,是區(qū)分不同社會形態(tài)的根本標志。經濟體制是一定社會形態(tài)經濟資源配置的機制、方式和結構的總和,是對一定社會經濟運行模式的概括。經濟體制本身不具有社會經濟制度的屬性,但又不可能脫離社會經濟制度獨立地存在和孤立地運轉,它總是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制度的基礎之上,并受其影響和制約。一、經濟制度是經濟體制的基礎經濟制度對經濟體制的決定作用

經濟制度決定經濟體制的根本性質和主要特點,規(guī)定著它的發(fā)展方向。同時,社會經濟制度的性質、特征也要通過與其相適應的經濟體制反映出來,并貫穿于整個經濟運行過程。第四節(jié)

經濟制度與經濟體制的關系經濟體制屬于生產關系的具體實現(xiàn)形式

經濟體制是一定社會經濟制度所采取的具體組織形式和管理體系,屬于生產關系的具體實現(xiàn)形式,反映著社會經濟在組織生產、交換、分配的過程中采取的經濟資源配置方式,不是該社會的經濟制度性質的標志。因此,不同社會經濟制度的國家可以實行類似的經濟體制,相同社會經濟制度的國家也可以實行不同的經濟體制。經濟體制既受經濟制度的制約,同時也受生產力發(fā)展水平、歷史文化傳統(tǒng)和現(xiàn)實國情等其它因素的影響。生產力的發(fā)展水平是決定經濟體制模式的最終根據,經濟制度的性質規(guī)定著經濟體制模式的社會經濟本質,社會經濟活動方式制約著經濟體制的運行機制及調控方式,一個國家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和現(xiàn)實國情決定著經濟體制的各種基本要素及其相互關系。二、經濟體制是經濟制度的具體形式第一節(jié)商品及其內在矛盾第二章商品和價值規(guī)律第二節(jié)商品的價值量第三節(jié)價值規(guī)律第一節(jié)

商品及其內在矛盾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包含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因素,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統(tǒng)一體,體現(xiàn)著一定的社會生產關系,是一個歷史的范疇。使用價值是商品具有的效用,即能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反映的是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關系。使用價值是社會財富的物質內容,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商品的使用價值與一般物品的使用價值存在著差別:

第一,它必須是勞動產品的使用價值。

第二,商品的使用價值不是針對生產者自己有用,而是針對他人、即購買者有用的。第三,商品的使用價值必須通過交換讓渡給他人才能進入消費,因此商品的使用價值是通過交換用以滿足他人的需要,而不是商品生產者自身的需要。(一)使用價值一、商品二因素第一節(jié)

商品及其內在矛盾商品作為使用價值,在質上是各不相同的,在量上是難以比較的;但是,商品作為價值,卻是在質上相同從而在量上可以比較的。價值是交換價值的基礎,交換價值是價值的表現(xiàn)形式。交換價值的內涵交換價值首先表現(xiàn)為一種使用價值與另一種使用價值之間相交換的量的關系或比例。價值通過交換價值表現(xiàn)出來

交換價值似乎是一種偶然的、捉摸不定的東西,但兩種具有不同使用價值的商品能夠按照一定的比例相互交換,說明這兩種商品必定具有在質上共同的東西。這個同質的東西就在于一切商品都是人類勞動的產品,生產一切商品都耗費了一定量的人類勞動。

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就是商品的價值,或價值的實體。作為一個歷史范疇,價值是商品所特有的本質屬性和社會屬性,它體現(xiàn)著商品生產者之間相互比較勞動耗費量和交換勞動的社會經濟關系。(二)價值一、商品二因素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統(tǒng)一體使用價值和價值統(tǒng)一于商品之中,缺一就不成為商品。價值的存在以使用價值的存在為前提,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載體。價值是商品的本質屬性。一種物品盡管有使用價值,但如果不是勞動產品,也沒有價值;還有一些物品既有使用價值,也是勞動產品,但不是為了交換,也不成為商品,不形成價值。第一節(jié)商品及其內在矛盾商品使用價值和價值的關系使用價值和價值互相對立、互相排斥、互相矛盾商品生產者和消費者都不能既占有商品價值又占有商品的使用價值:商品生產者生產商品并不是為了取得使用價值,而是為了取得價值,商品生產者只有將商品的使用價值讓渡給商品消費者,才能獲取商品的價值。商品消費者購買某種商品是為了消費,他所需要的是使用價值,而要獲取使用價值,就必須支付商品的價值。第一節(jié)

商品及其內在矛盾商品的二因素是由體現(xiàn)在商品生產中的勞動二重性決定的。生產商品的勞動具有二重屬性:從一方面看它是具體勞動,從另一方面看它又是抽象勞動。具體勞動是生產不同使用價值的不同性質和不同形式的勞動。具體勞動是根據勞動的目的、對象、操作方法、勞動資料和勞動結果等來區(qū)分的。具體勞動的性質具體勞動創(chuàng)造商品的使用價值,但不是使用價值即物質財富的惟一源泉,具體勞動只有同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相結合,才能創(chuàng)造出使用價值來。

具體勞動反映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因而是不以任何社會形式為轉移的人類生存的條件。各種不同的具體勞動生產不同質的使用價值,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和人們需要的改變,具體勞動的種類和形式會相應地發(fā)生變化。(一)具體勞動二、勞動二重性第一節(jié)

商品及其內在矛盾商品交換本質上是等量的抽象勞動相交換,體現(xiàn)的是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經濟關系。抽象勞動是同質的、無差別的形成商品價值的勞動。所有勞動都是人的體力和腦力的支出,都是人們的腦髓、肌肉、神經等等在生產上的支出。抽象勞動形成商品價值,是價值實體。抽象勞動是形成商品價值的惟一源泉,在價值中不包含任何一個非勞動的自然物質的原子。

抽象勞動對于生產任何商品的勞動來說都是相同的,只存在量的差別。人類勞動的這種質的同一性,決定了抽象勞動在商品交換中進行量上比較的可能性。(二)抽象勞動二、勞動二重性第一節(jié)

商品及其內在矛盾首先,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在時間上和空間上是統(tǒng)一的。

商品生產者在從事具體勞動的同時,也就支出了抽象勞動。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不是兩次勞動,更不是兩種勞動,而是生產商品的同一勞動過程的兩個不同的方面。其次,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又存在差別和矛盾。一是具體勞動是從勞動的有用效果來看的勞動,抽象勞動則是抽去了勞動的有用性的一般人類勞動。

二是具體勞動在質上不同,因而在量上不能比較;抽象勞動在質上相同,只有量的差別。

三是具體勞動反映的是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是勞動的自然屬性,是一切社會形態(tài)都存在的永恒的范疇;抽象勞動則體現(xiàn)著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經濟關系,是勞動的社會屬性,是商品經濟特有的歷史范疇。四是具體勞動是生產使用價值的勞動,但它不是使用價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勞動是創(chuàng)造價值的勞動,它是形成價值的唯一源泉。具體勞動與抽象勞動之間存在著矛盾統(tǒng)一的關系二、勞動二重性第一節(jié)

商品及其內在矛盾第一,勞動二重性學說是建立科學的勞動價值論的堅實基礎。馬克思以前的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雖然已經提出了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的理論,但由于他們不了解勞動的二重性,因而無法真正解決究竟是什么樣的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以及勞動在什么樣的條件下形成價值的問題。馬克思的勞動二重性學說科學地回答了這些問題,從而使勞動價值論建立在真正科學的基礎之上。第二,勞動二重性學說是剩余價值理論建立的重要基礎。馬克思運用勞動二重性學說,科學地分析了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二重性。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雇傭工人運用具體勞動在生產新的使用價值的同時轉移生產資料的價值,運用抽象勞動創(chuàng)造了新價值。以此為基礎,馬克思區(qū)分了資本的不同部分在價值增殖過程中的不同作用,揭示了剩余價值的真正來源。第三,勞動二重性學說是馬克思經濟理論體系及其他一系列理論建立的理論基礎。從勞動價值論出發(fā),在創(chuàng)立剩余價值理論的基礎上,馬克思進一步創(chuàng)立了資本有機構成理論、資本積累理論、社會資本再生產理論等。勞動二重性學說是理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樞紐二、勞動二重性在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商品經濟中,商品的內在矛盾,即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的矛盾等都是由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引起的。私有制商品經濟是建立在生產資料私有制基礎上的,每個商品生產者都獨立地進行生產,生產完全是的私人的事情,生產什么,生產多少,如何生產,都由私人決定,生產出來的產品也歸私人占有和支配,這就決定了商品生產者的勞動具有私人性質,表現(xiàn)為私人勞動。商品經濟以社會分工為基礎。由于社會分工,各個商品生產者在社會分工體系中只從事某種生產。他們以不同的具體勞動,為他人創(chuàng)造使用價值,相互滿足需要,他們的勞動互相聯(lián)系、互相依存,成為社會總勞動的一部分。因此,生產商品的勞動又具有社會性質,是社會勞動。第一節(jié)

商品及其內在矛盾三、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生產商品的勞動同時具有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兩重性質,是由生產資料私有制和社會分工所決定的生產商品勞動的社會性質,要求勞動產品在數量和品種上能夠符合社會的需要。但是,勞動的私人性質,卻使得生產出的商品往往不能與社會需要直接相一致。因此,生產者的私人勞動只有通過商品交換才能得到社會承認,轉化為社會勞動,成為社會勞動的組成部分。如果私人勞動的產品,或者全部、或者部分不被市場所接受,那么商品生產者的勞動就不能或不能全部為社會所承認,商品的使用價值就不能讓渡出去,不能轉化為社會使用價值,私人勞動就無法轉化為社會勞動。在這種情況下,商品生產者的勞動耗費就得不到補償,再生產過程就無法繼續(xù)進行,商品生產者可能會因此而破產。所以,商品進入市場并被市場所接受,對商品生產者來說,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因為它使私人勞動獲得了社會的承認,成為社會勞動的一個部分。第一節(jié)

商品及其內在矛盾三、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生產商品的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之間存在著矛盾第一,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決定和影響著私有制商品經濟的其他一切矛盾。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的矛盾、個別勞動時間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矛盾,歸根到底都來源于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第二,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決定了商品經濟的本質及私有制商品經濟產生和發(fā)展的全過程。商品經濟是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的經濟形式,勞動交換是商品經濟的本質。正是由于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才決定了商品交換的必然性,導致了簡單商品經濟的產生。第三,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直接決定著商品生產者的命運。商品生產者的私人勞動能否轉化為社會勞動,或者私人勞動在多大程度上轉化為社會勞動,決定著商品生產者在競爭中的地位,以及盈虧的程度,從而決定著商品生產者的經濟利益甚至在貧富兩極分化中的命運。第一節(jié)

商品及其內在矛盾三、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是簡單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第二節(jié)

商品的價值量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含義

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指在現(xiàn)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制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

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是指一定時期某一生產部門大多數生產者普遍使用的生產技術裝備條件,其中最主要的是生產工具;勞動熟練程度和強度也取決于大多數生產者所達到的水平。

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決定的商品的社會價值,是在同一生產部門內部同類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競爭中形成的,商品交換是依據商品的社會價值來進行的。一、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與個別勞動時間

如果商品生產者生產商品的個別勞動時間等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他的勞動耗費就恰好能夠得到完全的補償;

如果商品生產者生產商品的個別勞動時間低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生產者的勞動耗費不僅能夠得到全部補償,而且可以取得更多的收入;如果商品生產者生產商品的個別勞動時間高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生產者的勞動耗費就會有一部分得不到補償,就會虧損。第二節(jié)

商品的價值量兩種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商品價值量不僅取決于同一生產部門內部的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競爭形成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即第一種含義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還取決于不同生產部門之間的商品生產者的競爭所形成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即第二種含義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第二種含義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涉及的是社會總勞動時間在各種商品生產上的分配,是指社會總勞動中按一定比例用來生產社會需要的某種商品所耗費的勞動時間,即根據社會需要按比例分別用于各個生產部門的勞動時間。第一種含義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從同一生產部門的社會生產條件的角度來說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涉及的是同一生產部門生產某種商品的勞動消耗,決定的是單位商品的價值量;第二種含義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從不同生產部門的生產規(guī)模的角度來說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涉及的是社會對各種商品的需求總量,決定某種商品總量的價值量。(一)區(qū)別一、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第二節(jié)

商品的價值量兩種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如果說第一種含義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涉及價值決定,那么,第二種含義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則是涉及價值實現(xiàn)。第一種含義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的價值量;第二種含義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則決定由第一種含義決定的商品價值的實現(xiàn)程度,如果某種商品生產的總量超過了社會需要量,其所包含的由第一種含義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商品價值不可能完全得到實現(xiàn)。(二)聯(lián)系一、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第二節(jié)

商品的價值量簡單勞動與復雜勞動的含義

簡單勞動是指不需要經過專門訓練和培養(yǎng)的一般勞動者都能勝任的勞動。

復雜勞動是指需要經過專門訓練和培養(yǎng),具有一定文化知識和技術特長的勞動者才能從事的勞動。

在同樣的時間內,簡單勞動和復雜勞動所創(chuàng)造的價值量是不同的,復雜勞動在同一勞動時間內創(chuàng)造的價值量可以多倍于簡單勞動。二、簡單勞動與復雜勞動簡單勞動與復雜勞動的關系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以簡單勞動為尺度來計量的,復雜勞動可以折算成倍加的簡單勞動。這種折算不是由商品生產者直接計算出來,而是通過生產者背后的社會過程自發(fā)形成的。簡單勞動和復雜勞動的區(qū)分是相對的,主要是由社會分工和科技發(fā)展水平的差別及其在生產中的應用程度決定的。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過去的復雜勞動可以轉變?yōu)楝F(xiàn)在的簡單勞動。第二節(jié)

商品的價值量勞動生產率的概念勞動生產率是指勞動者生產某種商品使用價值的勞動效率,它通常有兩種表示方法:一是單位時間內生產的產品數量,二是生產單位產品所消耗的勞動時間。用公式表示為:勞動生產率=產品量/勞動時間三、勞動生產率與商品價值量勞動生產率與價值量的關系

單位商品的價值量與包含在商品中的社會必要勞動量成正比,與生產該商品的勞動生產率成反比。(1)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單位時間內所生產的商品數量就會增多,生產單位商品所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就會減少,從而單位商品中所包含的價值量也就會降低;

(2)社會勞動生產率降低,單位時間內所生產的商品數量就會減少,生產單位商品所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就會增加,從而單位商品中所包含的價值量也就會增大。部門勞動生產率與單位商品價值量的關系如果部門勞動生產率提高,生產單位商品所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減少,從而單位商品中所包含的價值量就會降低;如果社會勞動生產率降低,生產單位商品所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增加,從而單位商品中所包含的價值量就會增大。單位商品的價值量與包含在商品中的社會必要勞動量成正比,與生產該商品的勞動生產率成反比。這是商品生產的一般規(guī)律,也是勞動生產率與商品價值量之間的最基本的關系。第二節(jié)商品的價值量兩種不同情況下的勞動生產率與價值量個別企業(yè)勞動生產率和單位商品價值量的關系如果部門勞動生產率不變,只是個別企業(yè)的勞動生產率發(fā)生了變化,則單位商品的價值量不變。在部門勞動生產率不變和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決定的社會價值不變的情況下,個別企業(yè)勞動生產率提高,個別勞動時間少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個別價值小于社會價值,而這些企業(yè)的商品仍然要按照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商品的社會價值來出售,從而使這些企業(yè)能夠得到更多的經濟利益。第一,勞動者的平均熟練程度。勞動者的平均熟練程度越高,勞動生產率越高;第二,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水平及其在生產中的應用程度??茖W技術越發(fā)展,并不斷運用于生產過程,越能促進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第三,生產過程的社會組織形式。包括勞動組織和生產管理等的狀況,對勞動生產率有重大作用。第四,生產資料的質量和效能。生產資料的數量是否充分,質量和效能如何,直接決定著勞動生產率。第五,自然條件。包括對自然資源和自然力的利用,對農業(yè)勞動生產率的高低影響很大。第二節(jié)

商品的價值量三、勞動生產率與商品價值量決定和影響勞動生產率的因素第三節(jié)

價值規(guī)律第一,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決定。

不同的個別勞動時間形成的只是商品的個別價值,決定單位商品價值量的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社會承認的只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商品的社會價值。

由于商品價值量決定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在客觀上要求每一個商品生產者都必須使自己的個別勞動時間符合于或低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這也就是每個商品生產者千方百計地提高勞動生產率,縮短個別勞動時間,降低個別價值的根本原因。一、價值規(guī)律的基本內容第二,商品交換以價值量為基礎進行,實行等價交換。

商品交換若不能按照等價交換的原則進行,生產某種商品的生產者的勞動耗費就得不到補償,從而導致生產縮減;同時,其它的商品生產者也就不能通過交換得到這種商品滿足自己的需要,商品生產也就難以為繼。

在價值實現(xiàn)過程中,實行等價交換原則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要求。第三節(jié)

價值規(guī)律供求關系與價值規(guī)律

商品供求關系的不平衡,使得商品的價格與價值經常不相一致。當某種商品供過于求時,商品銷售者就會競相求售,價格就會低于價值;當某種商品供不應求時,商品購買者為獲得所需商品,就會競相購買,價格就會高于價值。二、價值規(guī)律的表現(xiàn)形式商品價格與價值的不一致是價值規(guī)律發(fā)生作用的表現(xiàn)形式

第一,從商品交換的總體和較長時期來看,價格的上漲部分和下落部分可以相互抵消,因而一定時期之內商品的平均價格和與價值是相等的,價格與價值是趨于一致的;

第二,從不同商品各自的價格變動來看,商品的市場價格無論怎樣變動,都是以各自的價值為基礎而變動的,各種商品之間總有一定的比價。商品價格歸根到底是由價值所決定并受價值制約的。只有通過供求和競爭,使商品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商品按照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價值量進行交換,才成為現(xiàn)實。第三節(jié)

價值規(guī)律第一,自發(fā)地調節(jié)社會總勞動在社會各生產部門之間分配的比例,使社會資源配置趨于合理。

價值規(guī)律是通過供求關系和市場競爭的強制力量,通過市場價格的波動以及與此相關聯(lián)的供求關系的變動,使商品生產者在利益驅動下調整自己的生產方向和規(guī)模,來實現(xiàn)社會生產和社會需要之間的大體平衡。當某種商品供不應求時,價格就會上漲,不僅該商品的生產者由于收益增加而擴大生產規(guī)模,生產其它商品的生產者也會把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投向該種商品的生產。

當生產規(guī)模擴大到供給與需求大致平衡時,價格也趨于平穩(wěn)。如果繼續(xù)擴大這種商品的生產,市場上就會出現(xiàn)供過于求的情況,這時,價格就要下跌,生產這種商品的生產者收益就會減少,甚至會發(fā)生虧損,于是縮減該商品的生產、或者轉產其他商品。三、價值規(guī)律的作用第三節(jié)

價值規(guī)律第二,刺激商品生產者改進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

率先改進生產技術和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商品生產者,生產商品的個別勞動時間就會低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商品的個別價值就會低于社會價值,從而會在競爭中處于優(yōu)勢;

生產技術落后的商品生產者,生產商品的個別勞動時間高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商品的個別價值高于社會價值,就會在競爭中處于劣勢,就可能虧本甚至走向破產。

為了追求更多的利益并在競爭中取勝,商品生產者必然紛紛改進生產技術,采用先進設備,改善經營管理,加強經濟核算,提高勞動生產率,力求使個別勞動時間低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結果就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三、價值規(guī)律的作用第三節(jié)

價值規(guī)律第三,促使商品生產者在市場競爭中實現(xiàn)優(yōu)勝劣汰。

資金雄厚、生產設備精良、生產技術熟練的商品生產者,其商品的個別價值低于社會價值,能夠獲得較高收益,進而可以采用更先進的技術設備,進一步提高勞動生產率,獲取更大的收益。

資金缺乏、生產設備差、勞動熟練程度低的商品生產者,其商品的個別價值高于社會價值,只能獲得較少收益,因而沒有能力改進技術、擴大生產規(guī)模。

長此以往,就會出現(xiàn)具有較高勞動生產率的生產者在市場競爭中逐漸確立了優(yōu)勢地位,而在生產中處于劣勢的商品生產者最終不可避免地被市場所淘汰。

優(yōu)勝劣汰機制的作用,從經濟利益上激勵先進和鞭策后進,有利于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對社會經濟發(fā)展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但也不可避免地會造成商品生產者的分化,形成社會成員之間的貧富差距。三、價值規(guī)律的作用第一節(jié)貨幣的產生及其本質第三章貨幣和信用第二節(jié)貨幣的職能和貨幣流通規(guī)律第三節(jié)信用簡單的或偶然的價值形式指一種商品的價值偶然地、簡單地表現(xiàn)在與它相交換的另一種商品上。一般價值形式總和的或擴大的價值形式貨幣形式指一切商品的價值,都表現(xiàn)在從商品世界分離出來充當一般等價物的某一種商品上。指一種商品的價值經常地表現(xiàn)在與它相交換的一系列商品上。當某種商品(主要是金和銀),從商品世界中分離出來,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時,這種商品就成為貨幣,這種價值形式就是貨幣形式。第一節(jié)貨幣的產生及其本質一、貨幣的產生貨幣是商品交換發(fā)展的產物,是在商品交換過程中從商品世界分離出來的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貨幣的產生過程就是價值形式的發(fā)展過程,經歷四個階段。01020304第一節(jié)

貨幣的產生及其本質簡單的或偶然的價值形式

公式是:1只綿羊=2把石斧

等式左端的商品“綿羊”,處于主動地位,通過交換,它的價值在石斧這一商品上相對地表現(xiàn)出來,是價值被表現(xiàn)的商品,處在相對價值形式上。

等式右端的商品“石斧”,處于被動地位,被用來充當表現(xiàn)綿羊價值的材料,用它自身的使用價值去表現(xiàn)“綿羊”的價值。石斧叫做個別等價物,處于等價形式上。等價形式是指一種商品與另一種商品直接交換的形式,具有三個特點:第一,使用價值成為價值的表現(xiàn)形式。

第二,具體勞動成為抽象勞動的表現(xiàn)形式。

第三,私人勞動成為社會勞動的表現(xiàn)形式。一、貨幣的產生相對價值形式與等價形式的關系。

處在相對價值形式上的商品,只代表使用價值,它的價值是通過另外一個商品表現(xiàn)出來的。處在等價形式上的商品,只當作價值,它的使用價值成為表現(xiàn)另外一個商品價值的材料。第一節(jié)

貨幣的產生及其本質總和的或擴大的的價值形式

公式是:1只綿羊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和第一次社會大分工的出現(xiàn),可用于交換的剩余產品不斷增加,商品交換的范圍不斷擴大,于是,簡單的或偶然的價值形式就發(fā)展到總和的或擴大的價值形式。

從質上看,由于等價物已經不再是一種商品,而是許多種商品,每一種商品都是綿羊的特殊等價物,使價值第一次真正表現(xiàn)為無差別的人類勞動的凝結;從量上看,使價值量真正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量決定,消除了價值量決定的偶然性。一、貨幣的產生=2把石斧=40千克小麥=20尺布=1克黃金=一定量其他商品總和的或擴大的價值形式仍然沒有擺脫物與物直接交換的局限性在交換過程中,商品價值表現(xiàn)沒有窮盡,沒有一個社會公認的共同等價物,從而使商品交換遇到困難,造成交換往往不能成功。第一節(jié)

貨幣的產生及其本質一般價值形式

公式是:一般價值形式使物與物的直接交換發(fā)展成為以一般等價物為媒介的間接交換。其特征表現(xiàn)在:第一,商品價值的表現(xiàn)是單一的,即一種商品的價值只表現(xiàn)在一種商品上。第二,商品價值的表現(xiàn)是統(tǒng)一的,即一切商品的價值都統(tǒng)一表現(xiàn)在同一種商品上。一切商品的價值都是同質的,在量上可以互相比較。這時的一般等價物還沒有固定為某一種商品,而是因地因時地不斷變化著,這種情況對商品生產的進一步發(fā)展也是不利的,客觀上要求一般等價物相對地固定在某一種商品上,一般價值形式便過渡到貨幣形式。一、貨幣的產生1只綿羊2把石斧=40千克小麥=20尺布=1克黃金=一定量其他商品=第一節(jié)

貨幣的產生及其本質貨幣形式公式是:貨幣形式與一般價值形式相比并沒有發(fā)生質的變化,唯一的區(qū)別只是一般等價物固定在金或銀上。

金銀之所以能夠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是由于它的自然屬性,使它最適宜充當貨幣的材料。黃金、白銀質地均勻,便于分割;體積小、價值大,便于攜帶;不易變質,便于永久保存。因此,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然是金銀。貨幣的出現(xiàn)使商品世界分為對立的兩極:一極是普通的商品,另一極是貨幣。商品內在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現(xiàn)在進一步表現(xiàn)為商品和貨幣的對立。一、貨幣的產生2把石斧=40千克小麥=20尺布=1克黃金=一定量其他商品=1克黃金第一節(jié)

貨幣的產生及其本質價值形式的發(fā)展過程,不僅說明了貨幣的起源,而且也揭示了貨幣的本質。貨幣是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體現(xiàn)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經濟關系。貨幣的本質說明,貨幣也是一種商品,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但貨幣又不是普通商品,而是固定地起一般等價物作用的商品。普通商品只具有由它的自然屬性所決定的使用價值,而貨幣除了具有普通商品所具有的使用價值外,還具有作為一般等價物這種社會職能所產生的特殊使用價值。普通商品的價值,要通過貨幣才能表現(xiàn)出來,而貨幣自身,則作為直接的價值體現(xiàn)而存在,是價值的一般代表。二、貨幣的本質價值尺度貨幣的價值尺度職能,就是以一定量的貨幣來衡量和表現(xiàn)商品的價值。貨幣執(zhí)行價值尺度職能時,可以是觀念上的貨幣。商品價值的貨幣表現(xiàn)就是商品價格。世界貨幣貨幣越出國界,在世界市場上發(fā)生作用,貨幣便有了世界貨幣的職能。世界貨幣的主要作用是:第一,作為購買手段,用來購買外國商品;第二,作為支付手段,用來支付國際收支的差額;第三,作為社會財富的代表,由一國轉移到另一國。。支付手段隨著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商品的讓渡和價值的實現(xiàn),在時間上有時會分離開來,出現(xiàn)賒購、賒銷的現(xiàn)象。在賒購到期,以貨幣來償還債款時,貨幣就執(zhí)行支付手段的職能。流通手段貨幣執(zhí)行流通手段的職能,就是充當商品交換的媒介。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叫做商品流通。貨幣執(zhí)行流通手段職能必須是現(xiàn)實的貨幣,不能是觀念上的貨幣。第二節(jié)貨幣的職能和貨幣流通規(guī)律一、貨幣的職能貯藏手段商品所有者賣出商品以后,不再進行購買,而是把貨幣作為社會財富的一般代表貯藏起來,這就是貨幣的貯藏手段。貨幣能夠執(zhí)行貯藏手段,是因為貨幣是價值和社會財富的一般代表,隨時可以換成任何一種商品。第二節(jié)

貨幣的職能和貨幣流通規(guī)律貨幣的具體形式隨著社會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的發(fā)展而不斷發(fā)生變化(1)作為流通手段的貨幣,最初是以貴金屬的條塊形式出現(xiàn)的。

(2)由于金屬條塊的成色重量不同,每次交換都要查成色、稱重量,給商品交換帶來了不便,于是就逐漸產生了具有一定形狀、重量、成色和面額價值的金屬貨幣,這就是鑄幣。

(3)金屬貨幣可以用一種價值符號來代替,于是產生了紙幣。紙幣是由國家發(fā)行并強制流通的價值符號。它本身沒有價值,不能執(zhí)行價值尺度的職能,只能代替金屬貨幣充當流通手段。

(4)在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了商業(yè)銀行,隨之產生了信用貨幣。信用貨幣是代替金屬貨幣充當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信用證券,包括銀行券、商業(yè)期票、銀行匯票等。

(5)20世紀70年代以來,又出現(xiàn)了借助電子計算機進行電子自動轉帳業(yè)務的電子貨幣。二、貨幣形式的發(fā)展先秦共字錢古羅馬銅幣北宋交子人民幣信用貨幣電子貨幣第二節(jié)

貨幣的職能和貨幣流通規(guī)律貨幣流通與貨幣量在商品流通中,貨幣不斷地由買者手里轉移到賣者手里,貨幣作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斷運動,就是貨幣流通。貨幣流通規(guī)律是指在一定時期內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的規(guī)律。一定時期內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取決于以下三個因素:

一是流通中待售商品的數量,二是商品價格水平,三是貨幣流通速度。三、貨幣流通規(guī)律貨幣流通規(guī)律的內容與公式內容:一定時期內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與商品價格總額(待售商品數量×商品價格水平)成正比,與同一單位貨幣流通速度成反比。

公式:一定時期內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商品價格總額(待售商品數量×商品價格水平)同一單位貨幣的流通速度(次數)=第二節(jié)

貨幣的職能和貨幣流通規(guī)律貨幣支付手段職能產生后的貨幣流通規(guī)律貨幣的支付手段職能產生后,一定時期內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會發(fā)生變化。因為在本時期內用延期支付方式賒購的商品無需支付貨幣;前一時期內用延期支付方式賒購而在本時期內到期的貨款需要支付貨幣;但交易雙方互相賒購的商品則可以彼此抵消。三、貨幣流通規(guī)律公式:一定時期內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待售商品價格總額=同一單位貨幣的流通速度(次數)佘售商品價格總額到期支付總額彼此抵消支付總額-+-紙幣流通規(guī)律與通貨膨脹

紙幣流通規(guī)律的內容是:紙幣的發(fā)行量以流通中需要的金屬貨幣量為限。用公式表示為:流通中全部紙幣所代表的價值量=流通中金屬貨幣的需求量如果紙幣發(fā)行量超過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屬貨幣量,就會出現(xiàn)紙幣貶值,物價上漲,這就是通貨膨脹。通貨緊縮是一種與通貨膨脹相反的經濟現(xiàn)象,表現(xiàn)為社會需求不足、物價水平疲軟或下跌。信用又稱信貸,是與商品經濟相聯(lián)系的范疇,指的是一種借貸行為,是以償還付息為條件的價值運動的特殊形式。信用貿易:隨著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發(fā)展,由于生產的季節(jié)性、生產周期不一,以及商品購銷距離的遠近不同等原因,造成商品買賣與貨幣支付在時間上的不一致,這就要求商品買賣采取延期支付的方式,即信用貿易。信用關系:賣者因賒銷商品成為債權人,而買者因賒購商品成為債務人,到約定期限再償付所欠貨款,并支付一定的利息。賒銷意味著賣者對買者未來付款承諾的信任,意味著商品的讓渡和價值實現(xiàn)發(fā)生時間上的分離。這樣,買賣雙方形成了一種債權債務關系,即信用關系。金融:貨幣的運動和信用關系連結在一起,并由此形成了新的范疇——金融。現(xiàn)代金融業(yè)正是信用關系發(fā)展的產物。第三節(jié)

信用一、信用的產生商業(yè)信用商業(yè)信用是指商品生產者之間在商品交易中以延期付款方式,互相賒購賒銷商品而形成的借貸關系。特點有三:第一,商業(yè)信用是商品生產者之間以商品形態(tài)提供的信用。第二,商業(yè)信用主要是職能資本在商品買賣中相互提供的信用。第三,商業(yè)信用的發(fā)展程度直接依存于商品生產和流通的狀況。國家信用和企業(yè)信用國家信用是指國家借助于舉債向社會公眾籌集資金的一種信用形式。企業(yè)通過發(fā)行債券等籌集資金便形成企業(yè)信用。企業(yè)信用是資本所有者與企業(yè)作為資本的使用者之間建立起的直接融資關系。銀行信用銀行信用是指銀行以存款、放款等形式提供的以貨幣形式為主的信用,它是適應產業(yè)資本循環(huán)周轉和再生產運動的需要而產生的。特點有三:第一,銀行信用的實質是銀行作為中介使貨幣資本所有者通過銀行和職能資本之間發(fā)生的信用關系。第二,銀行信用的對象是貨幣資本,對企業(yè)來說,屬于間接融資。第三,銀行信用可以突破商業(yè)信用的局限性,擴大了信用的規(guī)模和范圍。消費信用消費信用是指工商企業(yè)、銀行或其他信用機構向消費者提供的信用,其形式主要有賒賬、分期付款、和發(fā)放消費信貸等。第三節(jié)信用二、信用的形式第三節(jié)

信用信用在市場經濟運行中的作用具有二重性:一方面,信用促進了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另一方面,信用也加深了市場經濟的內在矛盾。第一,信用可以增加投資機會、促進資本的自由轉移,推動社會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第二,信用可以加速資本的積聚和集中。第三,信用可以加快商品流轉的速度、節(jié)省流通費用。第四,信用可以給居民提供新的投資渠道和金融資產的持有方式,可以使每個家庭把它們的消費按時間序列進行適當的安排,形成合理的消費結構。第五,信用有效地調節(jié)著國民經濟運行。通過信用工具及其衍生工具對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進行適時、適度的干預,促進國民經濟的健康發(fā)展。(一)信用促進市場經濟發(fā)展的經濟作用三、信用在市場經濟中的作用第三節(jié)

信用信用在市場經濟運行中的作用具有二重性:一方面,信用促進了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另一方面,信用也加深了市場經濟的內在矛盾。第一,信用加深了生產與消費的矛盾,觸發(fā)生產過剩的危機。信用可能造成虛假繁榮,當生產已經過剩時,信用支持的市場似乎仍很繁榮,因而使生產繼續(xù)盲目擴大,造成生產與消費的矛盾,從而導致生產過剩的危機。第二,信用還會引發(fā)貨幣信用危機。當信用造成生產與消費的矛盾尖銳化并發(fā)生生產過剩危機時,由商業(yè)信用引發(fā)的債務得不到償還,商業(yè)信用急劇縮減,銀行貸款難以收回,就會造成貨幣流通和信用的嚴重混亂,發(fā)生信用危機。第三,信用刺激投機。投機者往往利用信用融通資本的機會,從事投機操作,牟取投機利潤,引起經濟秩序混亂。(二)信用加深市場經濟矛盾的消極作用三、信用在市場經濟中的作用第二篇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及其運行第一節(jié)貨幣轉化為資本第四章第二節(jié)剩余價值的生產第三節(jié)平均利潤與生產價格第四節(jié)剩余價值的分配剩余價值的生產與分配作為商品流通媒介的貨幣和作為資本的貨幣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質和內容,這種差別可以通過簡單商品流通(W-G-W)和資本流通(G-W-G)的對比表現(xiàn)出來。資本流通的完整形式應該為G-W-G’中,G’=G+ΔG,Δ。其G是資本在運動過程中的價值增殖額,稱為剩余價值。(1)買和賣的順序不同。簡單商品流通是先賣后買,資本流通則是先買后賣。(2)流通的起點和終點不同。簡單商品流通的起點和終點都是商品,而資本流通的起點和終點都是貨幣。(3)流通中的媒介物不同。簡單商品流通的媒介是貨幣,而資本流通的媒介是商品。(1)兩種流通的目的不同。簡單商品流通的目的是為了取得一定數量的使用價值。資本流通的目的則是交換價值本身。(2)兩種流通的內容不同。簡單商品流通的兩極是價值量相等而使用價值不同的商品,資本流通的兩極是同質的貨幣,流通終點的貨幣數量必須要大于起點的貨幣。(3)兩種流通在運動上的限度不同。簡單商品流通的目的是為了獲取某種使用價值,一旦商品生產者交換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這一流通過程也就結束了。資本流通的目的是獲取剩余價值。資本就是能夠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第一節(jié)

貨幣轉化為資本一、簡單商品流通與資本流通商品流通與資本流通的區(qū)別(一)從流通形式看二者的區(qū)別(二)從流通性質和內容看二者的區(qū)別第一節(jié)貨幣只是作為購買手段,充當商品流通的媒介簡單商品流通貨幣在運動中發(fā)生了價值的增殖。這時的貨幣已不是普通的貨幣,已轉化為資本,成為資本的存在形式。資本流通貨幣轉化為資本

簡單商品流通資本流通流通形式商品-貨幣-商品(W-G-W)貨幣-商品-貨幣(G-W-G)流通媒介貨幣(G)商品(W)流通目的為買而賣,為了使用價值為賣而買,為了更大的價值流通內容不同使用價值之間的交換價值的增殖流通的限度有限無限商品流通與資本流通的區(qū)別第一節(jié)

貨幣轉化為資本資本總公式及其矛盾

資本總公式:由于資本的流通公式G-W-G’表明了資本運動的最根本特點,即貨幣在運動中發(fā)生了價值增殖,因而對產業(yè)資本、商業(yè)資本、借貸資本等資本運動的各種具體形式都是適用的,表現(xiàn)為資本的總公式。資本總公式的矛盾:從形式上來看,資本總公式中的價值增殖同價值規(guī)律是矛盾的。因為按照價值規(guī)律的要求,在流通過程中,無論是G—W,還是W—G,商品的價值量都不發(fā)生變化。但是,資本總公式呈現(xiàn)出來的現(xiàn)象是,經過流通過程,資本的價值發(fā)生了增殖。這就是資本總公式的矛盾。二、資本總公式的矛盾資本總公式矛盾的產生

首先,剩余價值不能從流通領域產生。在商品流通中,無論是等價交換,還是不等價交換,都不會產生剩余價值。其次,離開流通領域,剩余價值也不能產生。在流通領域之外,商品生產者只能由自己的勞動形成商品的價值,而不能在形成價值時又形成剩余價值。

再次,剩余價值不能從流通領域中產生,但又離不開流通領域,這就是解決資本總公式矛盾的條件。按照這個條件,剩余價值只能發(fā)生在購買商品的使用價值上,這種特殊商品的使用價值是創(chuàng)造比自身價值更大的價值。第一節(jié)

貨幣轉化為資本勞動力成為商品的兩個條件

勞動力是指人們的勞動能力,是存在于人的身體中的、進行勞動時運用的體力和腦力的總和。勞動力成為商品,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第一,勞動力所有者必須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勞動力。第二,勞動力所有者喪失了一切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除了自己的勞動力以外一無所有,只能靠出賣勞動力為生。三、勞動力成為商品勞動力商品價值及其構成

勞動力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和再生產勞動力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