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歷史滾動檢測:第五單元(含4新題含詳解)_第1頁
高三歷史滾動檢測:第五單元(含4新題含詳解)_第2頁
高三歷史滾動檢測:第五單元(含4新題含詳解)_第3頁
高三歷史滾動檢測:第五單元(含4新題含詳解)_第4頁
高三歷史滾動檢測:第五單元(含4新題含詳解)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學必求其心得,業(yè)必貴于專精學必求其心得,業(yè)必貴于專精學必求其心得,業(yè)必貴于專精第五單元滾動檢測試題(時間:60分鐘滿分:100分)編者選題表考點題號第一、二、三、四單元1、2、3、4、5、6、7兩極格局的形成8、9、10、11、12、13世界多極化趨勢14、15、16、17、18、19、20綜合21、22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3分,共60分)1。(2013湛江一模)東漢政論家仲長統(tǒng)在《昌言》中指出:“漢之初興,分王子弟,委之以士民之命,假之以殺生之權。"這一記載可以說明西漢初期()A.加強了中央集權 B。實現了選賢任能C。實行了分封制度 D.強化了郡縣制度解析:C本題關鍵信息“漢之初興,分王子弟”,漢初郡國并行制的實行產生了非常嚴重的消極影響,C項正確.A項與史實相反,B、D兩項與材料信息不符。2.(2013韶關一模)“士的地位介于貴族與平民之間,在社會流動中,成為上下升降的匯聚之所,觀念轉變也較快"。以下解讀正確的是()A.察舉征辟制導致知識分子最善于接受新思想B。九品中正制促成士中大部分成為社會的上層C.科舉制為知識分子的上升提供制度性途徑D.農民起義式的社會流動使知識分子地位不能上升解析:C首先明確材料中的“士”指社會底層的知識分子,科舉制為這些知識分子提供了參政機會,并將其制度化。察舉是以“孝廉”為主要選官標準,主要從道德標準評價人才,與知識分子沒有必然聯(lián)系,A項錯誤。九品中正制選官的標準是門第、出身,而介于貴族與平民之間的士,很難成為社會上層,B項錯誤。D項說法過于絕對,如漢初明初等很多開國功臣謀士就得益于農民起義運動的成功。3。(2013年廣東文綜,18)雅典的陶片放逐法規(guī)定,每年召開特別的公民大會,投票決定將那些嚴重威脅民主政治的人流放海外。據此,下列行為中可能使公民遭到流放的是()A。不按時參加公民大會B.不同意授予外邦人公民權C。為贏得個人政治聲望資助貧窮公民D。拒絕參加城邦舉行的戲劇表演解析:C本題考查學生對陶片放逐法的理解。陶片放逐法針對的對象是民主威脅者,分析備選項,C項屬于民主威脅者的行為。A、B、D三項均不會對雅典民主政治構成威脅。4。(2014巢湖模擬)有人說:“美國總統(tǒng)是世界上最令人向往的一個職位.”但即使是偉大的華盛頓,也只連任了兩屆就引退,其他繼任者連任—般也不超過兩屆。據此分析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不包括()A.美國受民主思想影響較深B。美國人民強烈反對再回到封建專制的時代C.三權分立體制的制約D.華盛頓等人的榜樣作用解析:B根據所學知識,A、C、D三項說法正確,是美國民主共和國長期穩(wěn)定的原因;B項說法錯誤,美國沒有經歷封建社會,它是由歐洲移民而形成的國家,并不存在封建專制的時代。5。(2014清遠調研)梁漱溟在報上發(fā)表題為《論學生事件》的文章,他說:“縱然曹、章罪大惡極,在罪名未成立時,他仍有他的自由。我們縱然是愛國急公的行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睆倪@段材料中提煉的信息有()①學生有愛國之舉②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徹底批判③學生愛國且尊重人權、遵守法律④學生行為有過激之舉A。①③ B.①④ C。③④ D。②④解析:B本題考查學生對五四運動的認識,主要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分析比較以理解問題的能力。通過分析材料的信息“縱然曹、章罪大惡極”可知,這一評論與五四運動要求罷免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的職務有關.由材料“是愛國急公的行為”,說明①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對傳統(tǒng)文化的態(tài)度,②不正確;由材料“在罪名未成立時,他仍有他的自由”“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表明③錯誤;材料信息說明學生存在過激行為,④正確。綜上,選擇B項。6。(2013年福建文綜,20)“中國為酷愛和平之民族,過去四年余之神圣抗戰(zhàn),原期侵略者之日本于遭受實際上之懲創(chuàng)后,終能反省……不料殘暴成性之日本,執(zhí)迷不悟,且更悍然向我英美諸友邦開釁……茲特正式對日宣戰(zhàn)”。這一文告發(fā)表的歷史背景是()A.九一八事變爆發(fā) B.全面抗戰(zhàn)開始C。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 D.國共合作宣言公布解析:C由“過去四年余之神圣抗戰(zhàn)……向我英美諸友邦開釁……”可知這一告示發(fā)表在全面抗戰(zhàn)開始后的第四年,即1941年,這一年爆發(fā)了太平洋戰(zhàn)爭,所以正確答案為C項。A項發(fā)生在1931年,B、D兩項發(fā)生在1937年,所以A、B、D三項在時間上都不符合題干要求。故正確答案為C項。7。(2013汕頭一模)1953年底,美國情報部門一封電報寫道:“中國外交政策的目標是在其周邊地區(qū)(指新興民族獨立國家)促進和建立可以作為緩沖的友好國家。”做出這種判斷的依據是()A。中國提出“一邊倒”外交戰(zhàn)略B。中國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C.中國緩和了與美國的外交關系D.中國和日本建立了外交關系解析:B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新中國為了發(fā)展與周邊國家的關系而提出的,因此,B項正確,A、C、D三項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沒有關系,時間信息也不正確。8.美國總統(tǒng)杜魯門說:“我深切地感覺到,如果聽任朝鮮淪喪,那么共產黨的領袖們就會越發(fā)狂妄地向更靠近我們海岸的國家進行侵略。"下列評述正確的是()A.為此美國悍然挑起了朝鮮戰(zhàn)爭B.這標志著杜魯門主義的提出C。美國的隨后行動導致了朝鮮的分裂D.這種思想體現出了典型的冷戰(zhàn)思維解析:D杜魯門發(fā)表該演說時朝鮮戰(zhàn)爭已經爆發(fā),并非美國“挑起”,A項錯誤。杜魯門主義提出是在1947年,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于1950年,B項錯誤.朝鮮的分裂是美蘇劃分勢力范圍的結果,并非朝鮮戰(zhàn)爭所致,C項錯誤。9。美國在二戰(zhàn)后的全球擴張中,高喊著美英有義務和責任“保衛(wèi)‘自由世界’免受共產主義的影響";基辛格認為斯大林的“最高原則還是裝上共產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蘇聯(lián)國家利益"。上述觀點表明()①美蘇對抗中意識形態(tài)色彩濃厚②維護國家利益是美蘇的根本目的③美蘇為其對外擴張尋找合適借口④這種行為促進了世界的和平與穩(wěn)定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③④解析:B此題考查學生對二戰(zhàn)后美蘇兩極格局的理解。根據題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學史實,二戰(zhàn)后美蘇由二戰(zhàn)中的反法西斯盟友轉變?yōu)槔鋺?zhàn)對峙、全面對抗,加劇了世界的緊張。故應該排除④。10。1948年10月丘吉爾提出“三環(huán)外交”:第一環(huán)是英聯(lián)邦,包括英國及其自治領、殖民地;第二環(huán)是英語世界,包括英、美、加拿大等講英語的國家;第三環(huán)是聯(lián)合起來的歐洲.環(huán)環(huán)相扣,以英國為核心.此項政策的提出主要基于()A。美蘇為首的兩大集團對峙局面的形成B。遏制共產主義勢力在歐洲擴張的需要C。歐共體的政治聯(lián)合步伐落后于經濟聯(lián)合D.二戰(zhàn)后英國和歐洲的國際地位被削弱解析:D材料反映英國注重發(fā)展與本國利益相關的國家的關系,擺脫了工業(yè)革命以來的“光榮孤立”政策.“光榮孤立"政策是建立在強大的綜合國力基礎之上的,“三環(huán)外交”是綜合國力衰落的選擇。11.(2013泉州一模)“事情的真相是:三四年后,歐洲對外來糧食和其他大部分來自美國主要產品的需要較諸它目前所能償付的能力要大得多,因而它必須獲得實質上的額外援助,否則,便得面對具有非常嚴重性的經濟、社會與政治的危機?!睘榱吮苊狻拔C”,美國()A。占領德國 B.建立北約C.實施馬歇爾計劃 D.進行核威懾解析:C二戰(zhàn)后,西歐普遍經濟蕭條、政局動蕩,發(fā)生社會主義革命的可能性很高,美國實行馬歇爾計劃的目的就是穩(wěn)定西歐的經濟秩序,以防止西歐倒向蘇聯(lián)。12.(2013衢州質檢)赫魯曉夫曾強烈反感甲殼蟲樂隊,他說“蘇聯(lián)青年不需要這種刺耳的垃圾”,甚至宣稱,“從薩克斯管到彈簧刀僅有一步之遙。”對此理解正確的是()A。“良知復興"運動在蘇聯(lián)受挫B.蘇聯(lián)拒絕無用、墮落的音樂形式C。經濟結構決定蘇聯(lián)的消費水平D.政治是影響文化傳播的重要因素解析:D赫魯曉夫執(zhí)政時期,處于美蘇冷戰(zhàn)時期,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tài)的對立影響了文化的交流和傳播,因此赫魯曉夫“強烈反感甲殼蟲樂隊”。13?!氨睔W平衡”是指冷戰(zhàn)時期的北歐地區(qū)以執(zhí)行武裝中立的瑞典為中軸,分別存在受蘇聯(lián)影響和支配的芬蘭(保持主權獨立且不與西方結盟),及加入北約的挪威、丹麥和冰島(三國承諾不會對蘇聯(lián)安全構成威脅)。北歐平衡局面一直持續(xù)到20世紀80年代后期。對“北歐平衡"理解正確的是()A。是美蘇冷戰(zhàn)政策的惡果B。有利于維護地區(qū)的和平C.是蘇聯(lián)國力衰弱的表現D??陀^上推動了冷戰(zhàn)升級解析:B北歐國家的做法本質上是擺脫美蘇“冷戰(zhàn)”的做法,有利于減少“冷戰(zhàn)”對北歐的消極影響,所以,有利于維護地區(qū)的和平。14.(2013寧德質檢)美國學者C.W。沃特森認為,任何文明都是歷史的產物,有其內在和特定的價值體系,沒有一種文明可以宣稱比其他更為優(yōu)越,也沒有理由以主流文明自居,并歧視、否定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對此觀點理解不準確的是()A肯定文明的獨特性和價值B。主張文明之間的平等C。強調對不同文明的尊重D.認同西方文明的優(yōu)越感解析:DC.W。沃特森認為不同文明之間是平等的,沒有主流與非主流之分,故其不可能認同西方文明具有優(yōu)越感。15?!笆澜缟嫌写蟠笮⌒?00多個國家,可是如果沒有人管它們,這個世界就是個無政府的世界,肯定會一團糟.所以要有個東西來管,這個東西就是最強大的國家.這個最強大的國家有霸權,但是這個霸權是符合世界穩(wěn)定的要求的。"該言論屬于()A。和平共處論 B.獨立自主論C.霸權穩(wěn)定論 D。聯(lián)合國安理會表決論解析:C材料中的觀點認為,霸權有利于世界的穩(wěn)定,實際是為美國的霸權主義政策辯護,因此,正確的答案為C項。16。(2013湛江模擬)1968年法國總統(tǒng)戴高樂公開批評越南戰(zhàn)爭是“一個偉大國家蹂躪一個小國”的“可憎"的戰(zhàn)爭,能夠和這一情景聯(lián)系起來的是()A.美國霸權地位逐漸確立 B。歐洲共同體的實力增強C.經濟全球化的日益加強 D.多極化格局的最終形成解析:B題干反映了法國挑戰(zhàn)美國的霸主地位,不再對美國惟命是從,其原因在于歐洲共同體的發(fā)展,增強了西歐國家的實力。故選B項。17.(2013濰坊模擬)伊曼紐爾·沃勒斯坦談到:“蘇聯(lián)解體了.對美國而言,這是個災!”他提出這一觀點的主要依據是()A.國際力量失衡引發(fā)沖突 B.恐怖主義猖獗C??鐕缸镌龆?D.金融安全受到威脅解析:A材料實際要求回答蘇聯(lián)解體的消極影響.蘇聯(lián)解體后,兩極格局掩蓋下的矛盾暴露,國際力量失衡,地區(qū)動蕩不斷,因此,最全面概述這一消極影響的是A項。18。某網發(fā)表《國際關系的三重鏡像》一文,將二戰(zhàn)后國際關系的演變概括為“見山是山,界線分明;見山不是山,世界變平;見山還是山,利益優(yōu)先"三重鏡像。由“界線分明”到“世界變平"的標志是()A。美、日、西歐三足鼎立 B。歐盟成立C.蘇聯(lián)解體 D。9·11事件解析:C“界線分明”指的是美蘇“冷戰(zhàn)”,“世界變平"指的是多極化趨勢加強,和平與發(fā)展成為時代主流,由此可知由“界線分明”到“世界變平”的標志是蘇聯(lián)解體。19.(2013德州二模)學者法里德·扎卡里亞在《后美國時代》(2008年)的文章稱:我們正在經歷著現代歷史上第三次重大的力量轉變。第一次是15世紀前后以歐洲為代表的西方世界崛起……第三次是最近二十年開始的美國之外的世界崛起。對此認識正確的是()A.15世紀結束了基督教對西方世界的精神統(tǒng)治B.以工業(yè)革命為起點,歐洲世界開始崛起C.在第三次轉變中美國失去了世界大國的地位D。歐盟、日本、俄羅斯、東亞國家等力量推動了第三次轉變解析:D材料中“15世紀前后以歐洲為代表的西方世界崛起”應指這一時期歐洲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發(fā)展、新航路的開辟,A、B兩項表述與史實不符;“第三次轉變”應指美蘇兩極格局解體,世界格局多極化的發(fā)展趨勢,C項表述與史實不符,D項正確。20。(2014福建模擬)二戰(zhàn)后存在兩種比較突出的現象,一是各類經濟組織(如歐盟、亞太經合組織等)舉行與經濟有關的峰會(如G20峰會)大大增加,二是軍事沖突此起彼伏(如伊拉克戰(zhàn)爭、利比亞戰(zhàn)爭等)。對此現象理解最準確的是()A.經濟區(qū)域化成為世界經濟發(fā)展主流B.強權政治威脅世界和平C.“一超多強”格局遭受巨大挑戰(zhàn)D。和平與動蕩并存成為當今世界形勢的特點解析:D“各類經濟組織舉行與經濟有關的峰會大大增加”說明和平與發(fā)展成為時代的主流;“軍事沖突此起彼伏”說明當今世界并不太平,和平與動蕩并存成為當今世界形勢的特點。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小題,其中21題22分,22題18分,共40分)2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冷戰(zhàn)的起源一直是學術研究的重點和爭論不休的課題,并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作為冷戰(zhàn)一方的蘇聯(lián),一直堅持認為是美國在戰(zhàn)后推行的反共反蘇政策導致了冷戰(zhàn)。美國占據統(tǒng)治地位的觀點是蘇聯(lián)的擴張主義造成了冷戰(zhàn),美國采取的行動是自由人民對共產主義的勇敢和基本的反擊……中國學者對冷戰(zhàn)的起源提出了許多有益的見解……冷戰(zhàn)是美蘇政治、軍事、經濟、意識形態(tài)、決策機構和決策人等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美蘇共振)?!獎⒔鹳|《關于冷戰(zhàn)的幾點思考》評價材料中關于冷戰(zhàn)起源的觀點.(22分)(要求:圍繞材料中的一種或兩種觀點展開評論;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解析:本題屬觀點評價類題,解答此類題,先明確自己的觀點,然后聯(lián)系所學知識,用史實對自己的觀點加以說明,所以解答此類題的基本要求是:觀點明確,史論結合。答案:第一種觀點:蘇聯(lián)認為美國應負主要責任.(4分)理由:因為“冷戰(zhàn)”是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為遏制蘇聯(lián),對抗共產主義運動,穩(wěn)定資本主義制度而特意制造的。(6分)依據:1947年,以杜魯門主義為標志,美國對以蘇聯(lián)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發(fā)動了冷戰(zhàn);1948年馬歇爾計劃是冷戰(zhàn)在經濟方面的表現;1949年分裂德國;1949年建立北約,使冷戰(zhàn)惡性發(fā)展。(12分)第二種觀點:美國認為蘇聯(lián)應負主要責任。(4分)理由:蘇聯(lián)二戰(zhàn)后在東歐擴張,導致西方恐慌,此后又對西方政策做出強烈反應。(6分)依據:1949年導致德國分裂;同年成立經互會;1955年建立華約組織,與北約對峙;1962年在古巴引發(fā)導彈危機。(12分)第三種觀點:中國學者認為美蘇均有責任.(或美蘇共振)(4分)理由:略。提示,答出美國實行冷戰(zhàn)政策和蘇聯(lián)實行強硬對應政策,(6分)并分別舉出兩例史實說明即可.(12分)22.正在蔓延的“歐債危機”,對歐盟領導人的智慧產生了嚴峻的考驗。而法、德兩國的一舉一動牽動著整個歐洲的神經。閱讀下列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經過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廝殺后,昔日稱雄于世界的歐洲列強均已降為二等國、三等國,它們面對的是一個虛弱不堪、支離破碎的歐洲。歐洲政治家們清醒地認識到,如此下去,歐洲不再是歐洲人的歐洲.——《世界史》材料二“美國人的政策有時表現得令人惱火,這些表現,有時會使人想到美國的壓力可能是建設歐洲的重要因素?!绹⒉皇菤W洲的一部分……這在地圖上是可以看到的.”“歐洲是歐洲人的歐洲”“法德合作是歐洲一切組織建設的基礎”“建設歐洲是要以能行動的、具有權力的、能負擔責任的因素為基礎的。這些因素,就是國家。只有國家才是有權命令并有權要求服從的實體,除了由各個國家組成的歐洲之外,沒有,也不可能有別的歐洲.”—-周榮耀《戴高樂主義論》材料三歐洲一體化大事記(1951~2004年)1951年法、德六國簽訂《巴黎條約》,成立歐洲煤鋼共同體1958年法德六國在羅馬簽署協(xié)定,決定實施共同農業(yè)政策1967年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及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合并成為歐洲共同體1973年英國、丹麥和愛爾蘭成為成員,歐共體第一次擴大1974年歐洲理事會成立1979年歐共體成立歐洲議會1981年希臘成為成員,歐共體第二次擴大1986年西班牙、葡萄牙成為成員,歐共體第三次擴大1993年歐洲統(tǒng)一大市場正式啟動,實現了人員、貨物、資本和服務的自由流動1995年奧地利、瑞典和芬蘭成為成員,歐盟第四次擴大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