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語文之文言文對比閱讀(全國通用)專題26 馬說(原卷版)_第1頁
中考語文之文言文對比閱讀(全國通用)專題26 馬說(原卷版)_第2頁
中考語文之文言文對比閱讀(全國通用)專題26 馬說(原卷版)_第3頁
中考語文之文言文對比閱讀(全國通用)專題26 馬說(原卷版)_第4頁
中考語文之文言文對比閱讀(全國通用)專題26 馬說(原卷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26馬說(2023·河南洛陽·統(tǒng)考二模)閱讀下面兩個文段,完成下面小題?!炯住渴烙胁畼罚缓笥星Ю锺R。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ü?jié)選自韓愈《馬說》)【乙】宋陳諫議①家有劣馬,性暴,不可馭,蹄嚙傷人多矣。一日,諫議入廄,不見是馬,因詰仆:“彼馬何以不見?”仆言為陳堯咨售之賈人矣。堯咨者,陳諫議之子也。諫議遽召子,曰:“汝為貴臣②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賈人安能蓄之?是移禍于人也!”急命人追賈人取馬,而償其直。戒仆養(yǎng)之終老。時人稱陳諫議有古仁人之風。(節(jié)選自朱熹、李幼武《宋名臣言行錄》)[注]①陳諫議:姓陳,諫議是官名。②貴臣:朝廷的重臣。1.下列選項中加點詞語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A.一食或盡粟一石

或遇其叱咄B.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常有高猿長嘯C.安求其能千里也

然后知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也D.策之不以其道

伐竹取道2.翻譯下面的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3.【甲】文寫千里馬,【乙】文寫劣馬,分別表達了怎樣的主旨?4.千百年來,懷才不遇之士常常感慨萬千,孟浩然發(fā)出了“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的苦吟。如果你是一個不被重用的人才,你會怎么做?(2023·江蘇泰州·統(tǒng)考三模)閱讀下面兩則文言語段,完成下面小題。【甲】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n愈《馬說》)【乙】揚州后土廟,有花一株,潔白可愛,歲久木大而花繁也。俗目為“瓊花”,不知實何木也。世以為天下無之,惟此一株。孫冕①使訪之,山中甚多。但多苦樵斧、野燒,故木不得大,而花不能盛,不為人貴。孫傷之,作詩曰:“可憐遐地產(chǎn),?;窃?。”或曰:“此詩乃李文饒②賦玉蕊③也?!保ㄋ巍ね醣僦稉P州后土廟瓊花》)【注】①孫冕:字伯純,北宋初人。②李文饒:李德裕,字文饒,唐武宗時宰相,詩人。③玉蕊:又名西番蓮,暮春開花,白色,蕊如冰絲。5.解釋下列加點的字詞。①一食或盡粟一石②執(zhí)策而臨之③孫冕使訪之④或曰6.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2)故木不得大,而花不能盛,不為人貴。7.甲文中跟“常化燎原灰”的意思相近的句子是哪一句?8.甲乙兩文都采用托物寓意的寫法,請作簡要分析。9.對上述兩則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甲文“祗辱于奴隸人之手”與乙文“惟此一株”兩個加點字的意思是相近的。B.甲文寫“食馬者”與千里馬之間的矛盾,突出了“常馬”跟千里馬的不平等待遇。C.甲乙兩文都側(cè)重圍繞問題展開論述,有正面的闡述,也有反面的說理。D.甲文“駢死于/槽櫪之間”與乙文“歲久木大/而花繁也”的斷句都正確。(2023·黑龍江齊齊哈爾·統(tǒng)考三模)閱讀下列文言文,回答各題?!炯住渴烙胁畼罚缓笥星Ю锺R。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選自《馬說》)【乙】《詩》曰:“濟濟多士,文王以寧?!笨鬃釉唬骸笆抑兀赜兄倚?。”非虛言也。陛下秉①四海之眾,曾亡柱干②之固守于四境?殆開之不廣,取之不明,勸之不篤。《傳》曰:“土之美者善養(yǎng)禾,君之明者善養(yǎng)士?!敝腥私钥墒篂榫印Tt書進賢良,赦小過,無求備,以博聚英俊③。(節(jié)選自《漢書》)【注釋】①秉:執(zhí)掌。②柱干:比喻擔當重任的人。③英俊;杰出人物。10.給下面的句子劃分朗讀節(jié)奏,只劃一處。中人皆可使為君子1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1)策之不以其道

策:(2)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且:(3)殆開之不廣

殆:(4)赦小過

赦:12.翻譯下面的句子。(1)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2)陛下秉四海之眾,曾亡柱干之固守于四境?13.甲乙兩文都在談人才問題,都認為社會上有人才。人才怎樣才能不被埋沒?14.甲文用什么寫法?乙文用什么論證方法?(2023·遼寧鐵嶺·統(tǒng)考模擬預測)閱讀下面【甲】【乙】兩段選文,完成下面小題。【甲】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乙】寧戚①欲干②齊桓公,窮困無以自進,于是為③商旅,賃車④以適齊,暮宿于郭門之外。桓公郊迎客,夜開門,辟⑥賃車,執(zhí)火甚盛,從者甚眾。寧戚飯牛于車下,望桓公而悲,擊牛角,疾商歌⑥。桓公聞之,執(zhí)其仆之手曰:“異哉!此歌者非常人也。”命后車載之。桓公反,至,從者以請⑦。桓公曰:“賜之衣冠,將見之。”寧戚見,說桓公以治境內(nèi)。明日復見,說桓公以為天下。桓公大說,將任之。群臣爭⑧之曰:“客,衛(wèi)人也。去齊五百里,不遠,不若使人問之,固賢人也,任之未晚也。”桓公曰:“不然,問之,恐有小惡,以其小惡,亡人之大美,此人主所以失天下之士也。且人固難全,權(quán)用其長者。”遂舉,大用之,而授之以為卿。當⑨此舉也桓公得之矣所以霸也。(選自《新序·雜事》)注釋:①寧戚:春秋時期衛(wèi)國人。②干:求見。③為:替。④賃車:載貨物之車,古時多用牛拉。⑤辟:通“避”,使……離開。⑥商歌:悲涼的歌。后以“商歌”比喻自薦求官。⑦請:安置、安頓。⑧爭:同“諍”,勸諫。⑨當:得當。15.選出下面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項(

)A.才美不外見/明日復見 B.執(zhí)策而臨之/執(zhí)其仆之手曰C.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此歌者非常人也 D.駢死于槽櫪之間/寧戚飯牛于車下16.將選文中畫線語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2)以其小惡,亡人之大美,此人主所以失天下之士也。17.請用“/”給下面的句子斷句,斷兩處。當

也。18.甲文中的統(tǒng)治者是如何對待人才的?乙文中的齊桓公能夠成就霸業(yè)的原因有哪些?(2023·遼寧本溪·統(tǒng)考模擬預測)閱讀下面選文,完成下面小題。【甲】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疽摇垦嗾淹跏掌蒲嗪蠹次?,卑身厚幣以招賢者。謂郭隗曰:“齊因孤國之亂而襲破燕,孤極知燕小力少,不足以報。然誠得賢士以共國以雪先王之恥孤之愿也。先生視可者,得身事①之?!惫笤唬骸巴醣赜率?,先從隗始。況賢于隗者,豈遠千里哉!”于是昭王為隗筑宮而師事之。樂毅自魏往,鄒衍自齊往,劇辛自趙往,士爭趨燕。燕王吊死問孤,與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燕國殷富,士卒樂佚輕戰(zhàn)②,于是遂以樂毅為上將軍,與秦、楚、三晉合謀以伐齊。齊兵敗,潛王出走于外。燕兵獨追北③,入至臨淄,盡取齊寶,燒其宮室宗廟。【注釋】①事:侍奉。②輕戰(zhàn):奔赴前線殺敵。③北:敗走為北,指敗兵。19.選出下列加點詞意義與用法相同的一項(

)A.不以千里稱也

以雪先王之恥B.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王必欲致士C.太守謂誰

謂郭隗曰D.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昭王為隗筑宮而師事之20.請翻譯選文中的劃線語句。(1)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況賢于隗者,豈遠千里哉!21.用“/”給下面的句子斷句,斷兩處。然誠得賢士以共國以雪先王之恥孤之愿也。22.【甲】文中的食馬者與【乙】文中的燕昭王對待人才的態(tài)度有何不同?他們的做法所產(chǎn)生的結(jié)果有何不同?請分別概括出來。(2023·陜西寶雞·統(tǒng)考二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炯住狂R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節(jié)選自韓愈《馬說》)【乙】上①令封德彝②舉賢,久無所舉。上詰之,對曰:“非不盡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其長。古之致治③者,豈借才于異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誣一世之人!”德彝慚而退。(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注釋】①上:皇上,指唐太宗。②封德彝:大臣的名字。③致治:治理國家達到大治。23.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1)一食或盡粟一石()

(2)安求其能千里也()(3)久無所舉()

(4)正患己不能知()24.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其”,與“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中“其”的意義和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A.安求其能千里也 B.策之不以其道C.其真無馬邪 D.各取其長25.請將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2)非不盡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26.【甲】【乙】兩文中統(tǒng)治者對待人才的態(tài)度有何不同?請簡要概括。(2023·云南昭通·統(tǒng)考二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甲】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襖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選自《馬說》)【乙】臣聞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請求之?!本仓H碌们Ю锺R。馬已死,買其首五百全,反以報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馬,安事死馬而捐五百金”涓人時曰:“死馬且買之五百金。況生馬乎?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馬至者三。(選自《戰(zhàn)國策》)27.解釋下面加點的詞,(1)才美不外見

見:(2)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通:(3)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

以:(4)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

市:28.翻譯下列語句。(1)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所求者生馬。安事死馬而捐五百金!29.【甲】【乙】兩文中。同為千里馬有著怎樣不同的遭遇?30.作者認為伯樂決定著千里馬的命運,你認同這種觀點嗎,為什么?(2023·遼寧大連·統(tǒng)考一模)閱讀下文,完成下面小題。(甲)馬說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之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文/韓愈)(乙)貓虎說農(nóng)民將有事①于原野,其老曰:“遵故實②以全,其秋庶可望矣?!蹦司咚?,為獸之羞③,祝而迎曰:“鼠者吾其貓乎,豕④者吾其虎乎!”其幼戚曰:“迎貓可也,迎虎可乎?豕盜于田逐之而去虎來無豕餒⑤將若何?抑又聞虎者不可與之全物,恐其決之之怒也;不可與之生物,恐其殺之之怒也。如得其豕生而且全,其怒滋甚。射之擭⑥之,猶畏其來,況迎之邪?噫!吾亡無日矣。”或有決于鄉(xiāng)先生,先生聽然而笑曰:“為鼠迎貓,為豕迎虎,皆為害乎食也。然而貪吏奪之,又迎何物焉?”由是知其不免,乃撤所嗜,不復議貓虎。(文/來鵠)【注釋】①有事:指祈求豐年的祭祀活動。②故實:成例。③羞:同“饈”,美味的食物。④豕:豬,這里指野豬。⑤餒:饑餓。⑥擭(wò),捕取。3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1)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2)執(zhí)策而臨之

3)或有決于鄉(xiāng)先生32.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相同的一組是(

)A.故雖有名馬

既克,公問其故《曹劌論戰(zhàn)》)B.策之不以其道

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C.吾亡無日矣

河曲智叟亡以應(《愚公移山》)D.抑又聞虎者不可與之全物

一老河兵聞之(《河中石獸》)33.乙文中畫波浪線句子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豕盜于田/逐之可去/虎來/無豕餒將若何?B.豕盜于田逐之/可去/虎來無豕/餒將若何?C.豕盜于田/逐之可去/虎來無豕/餒將若何?D.豕盜于田逐之/可去/虎來/無豕餒將若何?34.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兩文中畫直線的句子。(1)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2)由是知其不免,乃撤所嗜,不復議貓虎。35.兩篇“說”都借助動物的形象表達作者的憤懣之情,請分別寫出憤懣的原因。(2023·河南駐馬店·駐馬店市第二初級中學??级#╅喿x下面兩個語段,完成小題。【甲】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乙】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蔡洪曰):‘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侖之山。大禹生于東夷,文王生于西羌,圣賢所出,何必常處。’”36.下列加點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故雖有名馬

有仙則名

不可名狀B.不以千里稱也

先帝稱之曰能

稱心如意C.是馬也

是日更定矣

是非不分D.執(zhí)策而臨之

把酒臨風

如臨大敵37.翻譯: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38.千里馬的重要特征是什么?為什么要寫著一特征?39.分析甲乙兩文,談談不同的人才觀。(2023·廣東·統(tǒng)考二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炯住渴烙胁畼罚缓笥星Ю锺R。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鳴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40.解釋下列加點詞的意思。(1)食馬者

(2)策之不以其道

(3)執(zhí)策而臨之41.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乙】先生王斗,造門而欲見齊宣王。宣王曰:“寡人奉先君之宗廟,守社稷,聞先生直言正諫不諱?!蓖醵穼υ?“王聞之過,斗生于亂世,事亂君,焉敢直言正諫。”宣王忿然作色,不說。有間,王斗曰:“昔先君桓公所好者五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今王有四焉?!毙跽f曰:“寡人愚陋,守齊國唯恐失之,焉能有四?”王斗曰:“否,先君好馬,王亦好馬;先君好狗,王亦好狗;先君好酒,王亦好酒;先君好色,王亦好色。先君好士,王不好士?!毙踉?“當今之世無士,寡人何好?”王斗曰:“世無騏麟、騄耳①,王駟已備矣。世無東郭逡、廬氏之狗②,王之狗已具矣;世無毛嬙、西施,王宮已充矣。王亦不好士也,何患無士?”宣王謝曰:“寡人有罪于國家?!庇谑桥e士五人任官,齊國大治?!咀⑨尅竣衮U麟、騄耳:古代駿馬。②東郭逡、廬氏之狗:古代名狗。(選自《戰(zhàn)國策》,有刪改)42.下列各項中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王聞之過

人恒過 B.當今之世無士

子之不知魚之樂C.王駟已備矣

猶得備晨炊 D.于是舉士五人任官

傅說舉于版筑之間43.請用“/”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昔先君桓公所好者五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今王有四焉44.請根據(jù)【甲】【乙】兩篇選文回答問題。(1)【甲】【乙】兩文共同揭示了統(tǒng)治者的什么不足?(2)為揭示統(tǒng)治者的不足,韓愈和王斗分別是怎樣進行論述的?請簡要分析。(2023·河南開封·統(tǒng)考二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尽渴烙胁畼?,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袛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栗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鳴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n愈《馬說》)【二】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褒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蓮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周敦頤《愛蓮說》)45.下列對選文中加點詞語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駢死于槽櫪之間”中的“駢”本義為兩馬并駕,引申為并列,在這里展示了千里馬悲慘的現(xiàn)狀。B.“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中的“見”,同“現(xiàn)”,意為顯露、表現(xiàn),這句話揭示了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C.“執(zhí)策而臨之“中的“臨”,與“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記》)中的“臨”意思相同,可理解為“居高而下”。D.“不蔓不枝”理解為不橫生枝蔓,不旁生枝莖,其中的“蔓”“枝”,都是名詞用作動詞,與“策之不以其道“的“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