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語文新高考Ⅰ卷真題變式·分層精準練:第3題_第1頁
2023年高考語文新高考Ⅰ卷真題變式·分層精準練:第3題_第2頁
2023年高考語文新高考Ⅰ卷真題變式·分層精準練:第3題_第3頁
2023年高考語文新高考Ⅰ卷真題變式·分層精準練:第3題_第4頁
2023年高考語文新高考Ⅰ卷真題變式·分層精準練:第3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Word文檔下載后可自行編輯1/12023年高考語文新高考Ⅰ卷真題變式·分層精準練:第3題登錄在線組卷平臺助您教考全無憂

2023年高考語文新高考Ⅰ卷真題變式·分層精準練:第3題

一、真題

(2023·新高考Ⅰ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問題。

材料一:

襄子①圍于晉陽中,出圍,賞有功者五人,高赫為賞首。張孟談曰:“晉陽之事,赫無大功,今為賞首,何也?”襄子曰:“晉陽之事,寡人國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無有不驕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禮,是以先之?!敝倌崧勚唬骸吧瀑p哉,襄子!賞一人而天下為人臣者莫敢失禮矣?!被蛟唬褐倌岵恢瀑p矣。夫善賞罰者,百官不敢侵職,群臣不敢失禮。上設其法,而下無奸詐之心。如此,則可謂善賞罰矣。襄子有君臣親之澤,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猶有驕侮之臣,是襄子失罰也。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則賞。今赫僅不驕侮,而襄子賞之,是失賞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賞。

(節(jié)選自《韓非子·難一》)

材料二:

陳人有武臣,謂子鮒②曰:“韓子立法,其所以異夫子之論者紛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歷遠,遏奸勸善,韓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韓非者,亦當世之圣人也?!弊吁V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極天為稱,言下者必以深淵為名。好事而穿鑿者,必言經以自輔,援圣以自賢,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說也。若諸子之書,其義皆然。請略說一隅,而君子審其信否焉?!蔽涑荚唬骸爸Z?!弊吁V曰:“乃者趙、韓共并知氏,趙襄子之行賞,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韓非書云夫子善之引以張本然后難之豈有不似哉?然實詐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瑤與韓、趙、魏伐鄭,遇陳恒而還,是時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晉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遠,而韓非公稱之,曾無怍意。是則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測淵,矇大道而不悟,信誣說以疑圣,殆非所望也?!?/p>

(節(jié)選自《孔叢子·答問》)

[注]①襄子:趙襄子。春秋末年,知、趙、韓、魏四家把持晉國國政,稱“晉四卿”。晉陽之戰(zhàn),知氏(荀瑤)聯合韓、魏攻趙,反被趙襄子聯合韓、魏滅殺。②子鮒:即孔鮒,孔子八世孫。

1.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解析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

韓非子A云夫子B善之C引D以張本E然F后難之G豈有H不似哉?

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圍,指被圍困,“傅說舉于版筑之間”的“舉”表示被選拔,兩者用法相同。

B.勸,指鼓勵、勸勉,與《兼愛》“不可以不勸愛人”中的“勸”詞義不相同。

C.具臣,文中與“有功”相對,是指沒有功勞的一般人臣,具體就是指高赫。

D.誣說,指沒有事實依據的胡說妄言,與現在所說的“誣蔑之辭”并不一樣。

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主上設置有關法令,令行禁止,群臣不敢越職侵權,也沒有了奸詐之心,他們履職行事,有了功勞就能得到賞賜,韓非認為這樣才叫"善賞罰"。

B.在武臣看來,韓非與孔子觀點不同的地方很多,在遏奸勸善等方面,韓非不一定就不對,孔子也不一定就合理,韓非也可以稱得上是當世圣人。

C.世人說到高必定會以上天作比,說到低必定會以深淵作比,他們常通過引經據典、援用圣賢來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賢能,以爭取民眾的信任。

D.子鮒對韓非之類的諸子學說閉口不言,充耳不聞,而武臣卻深信不疑,進而懷疑圣人,子鮒對此深感失望,認為武臣是見識短淺,不明大道。

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吾群臣無有不驕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禮,是以先之。

②請略說一隅,而君子審其信否焉。

5.子鮒用以批駁韓非的事實依據是什么?

二、基礎

(2023高三下·成都開學考)文言文閱讀

張儀者,魏人,與蘇秦俱事鬼谷先生,學縱橫之術,蘇秦自以為不及也。儀游諸侯無所遇,困于楚,蘇秦故召而辱之。儀怒,念諸侯獨秦能苦趙,遂入秦。蘇秦陰遣其舍人赍金幣資儀,儀得見秦王。秦王說之,以為客卿。舍人辭去,曰:“蘇君憂秦伐趙敗從約以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激怒君使臣陰奉給君資盡蘇君之計謀也”張儀曰:“嗟乎,此在吾術中而不悟,吾不及蘇君明矣!為吾謝蘇君,蘇君之時,儀何敢言!”

蘇秦說韓宣惠王曰:“韓地方九百余里,帶甲數十萬,天下之強弓、勁弩、利劍皆從韓出。以韓卒之勇,被堅甲,跖勁弩,帶利劍,一人當百,不足言也。大王事秦,秦必求宜陽、成皋。今茲效之,明年又復求割地。與則無地以給之,不與則棄前功,受后禍。且大王之地有盡,而秦之求無已,以有盡之地逆無已之求,此所謂市怨結禍者也,不戰(zhàn)而地已削矣。鄙諺曰:‘寧為雞口,無為牛后?!蛞源笸踔t,挾強韓之兵,而有牛后之名,臣竊為大王羞之!”韓王從其言。

蘇秦說齊王曰:“齊四塞之國,地方二千余里,帶甲數十萬,粟如丘山。三軍之良,五家之兵,進如鋒矢,戰(zhàn)如雷霆,解如風雨,即有軍役,未嘗倍泰山,絕清河,涉渤海也。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斗雞、走狗、六博、閶鞠。臨淄之涂,車轂擊,人肩摩,連衽成帷,揮汗成雨。夫韓、魏之所以重畏秦者,為與秦接境壤也。兵出而相當,不十日而戰(zhàn),勝存亡之機決矣。韓、魏戰(zhàn)而勝秦,則兵半折,四境不守;戰(zhàn)而不勝,則國已危亡隨其后。是故韓、魏之所以重與秦戰(zhàn),而輕為之臣也。今秦之攻齊則不然,倍韓、魏之地,過衛(wèi)陽晉之道,經乎亢父之險,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比行,百人守險千人不敢過也。秦雖欲深入則狼顧,恐韓、魏之議其后也。是故恫疑、虛喝、驕矜而不敢進,則秦之不能害齊亦明矣。夫不深料秦之無奈齊何,而欲西面而事之,是群臣之計過也。今無臣事秦之名,而有強國之實,臣是故愿大王少留意計之!”齊王許之。

(節(jié)選自《通鑒紀事本末·秦并六國》)

6.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蘇君憂/秦伐趙/敗從約/以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激怒君/使臣陰奉給君資盡/蘇君之計謀也

B.蘇君憂/秦伐趙敗從約/以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激怒君/使臣陰奉給君資盡/蘇君之計謀也

C.蘇君憂秦/伐趙敗從約/以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激怒君使/臣陰奉給君資/盡蘇君之計謀也

D.蘇君憂秦伐趙敗從約/以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激怒君/使臣陰奉給君資/盡蘇君之計謀也

7.下列對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念諸侯獨秦能苦趙”與“空自苦亡人之地”《蘇武傳》兩句中的“苦”字含義不同。

B.“蘇秦陰遣其舍人赍金幣資儀”與“赍錢三百萬”《孔雀東南飛》兩句中的“赍”字含義相同。

C.“被堅甲”與“秦王復擊軻,被八創(chuàng)”《荊軻刺秦王》兩句中的“被”含義不同。

D.“絕清河”與“絕云氣,負青天”《逍遙游》兩句中的“絕”含義相同。

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張儀游說各諸侯國,未遇到了解自己明君,后被蘇秦用計入秦,張儀知道后感慨自己比不上蘇秦。

B.蘇秦主張六國“合縱”抗秦,他游說韓國、齊國時,都能夠做到知己知彼,切中利害,讓國君信服。

C.臨淄城富足殷實,城中百姓整天玩樂斗毆,所以蘇秦建議齊王將他們編軍,然后厲兵秣馬,與秦國抗衡。

D.蘇秦在游說齊王時先指出齊國的優(yōu)勢,接著分析秦國不敢輕易進攻齊國的原因,最終成功說服了齊王。

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以有盡之地逆無已之求,此所謂市怨結禍者也。

②今無臣事秦之名,而有強國之實,臣是故愿大王少留意計之!

(2023高三下·馬鞍山模擬)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題。

材料一:

景公之時,霖雨十有七日。公飲酒,日夜相繼。晏子請發(fā)粟于民,三請,不見許。公命柏遽巡國,致能歌者。晏子聞之,不說,遂分家粟于氓,徒行見公曰:“霖雨十有七日矣!壞室鄉(xiāng)有數十,饑氓里有數家,百姓老弱,凍寒不得短褐,饑餓不得糟糠,四顧無告。而君不恤,令國致樂不已,民氓百姓,不亦薄乎?故里窮而無告,無樂有上矣;饑餓而無告,無樂有君矣。使民饑餓窮約而無告,使上淫湎失本而不恤,嬰之罪大矣。”再拜稽首,請身而去,遂走而出。公叢之令趣駕追晏子甚家不及。公驅及之康內①。公下車從晏子曰:“寡人有罪,夫子倍棄不援,寡人不足以有約也,夫子不顧社稷百姓乎?愿夫子之幸存寡人,寡人請奉齊國之粟米財貨,委之百姓,多寡輕重,惟夫子之令?!彼彀萦谕?。晏子乃返。令柏遽巡氓,家室不能御者予之金,三日而畢,后者若不用令之罪。公損肉撤酒,琴瑟不張,鐘鼓不陳。初,崔杼弒莊公②而立景公,有敢不盟者,戟鈞其頸,劍承其心,所殺七人。次及晏子,仰天嘆曰:“嗚呼!崔子為無道,而弒其君,不與公室而與崔者,受此不祥!”崔子謂晏子曰:“子變子言,則齊國吾與子共之;子不變子言,戟既在脰,劍既在心,維子圖之也!”墨子曰:“劫吾以刃,而失其志,非勇也;回吾以利,而倍其君,非義也。今嬰且可以回而求福乎?曲刃鉤之,直兵推之,嬰不革矣?!贝掼虒⒅蛟唬骸白右宰又裏o道而殺之,今其臣有道之士也,又從而殺之,不可以為教矣。”崔子遂舍之。《詩》云:“彼己之子,舍命不渝。”晏子之謂也。

(節(jié)選自《晏子春秋·內篇》)

①康內:大路上。②崔杼弒莊公:指齊國大夫崔杼因私憤而殺齊莊公之事。

材料二:

太史公曰:方晏子伏莊公尸哭之,成禮然后去,豈所謂“見義不為無勇”者邪?假令晏子而在,余雖為之執(zhí)鞭,所忻慕焉。

(節(jié)選自《史記·管晏列傳》)

10.文中畫框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鉛筆勾選相應位置。

公A從B之C令D趣E駕F追G晏H子I其J家K不L及

11.下列對文中加粗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糟糠”,文中指粗劣食物,與成語“糟糠不厭”中的“糟糠”意思相同。

B.文中“委”與《庖丁解?!分小叭缤廖亍敝械摹拔弊忠馑疾幌嗤?/p>

C.文中“張”與《出師表》中“誠宜開張圣聽”中的“張”字意思相同。

D.文中“革”與《六國論》中“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中的“革”字意思不相同。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正確的一項是()

A.連日下雨,百姓生活困難,景公卻沉湎飲酒作樂,多次拒絕晏子開倉放糧救濟百姓的請求,晏子只得拿出家里的糧食來救助。

B.晏子認為百姓窮困、饑餓而無助,就不會把國君放在心上;而他自己也上未勸勉國君,下未解百姓困苦,便自請其罪而去職。

C.作為國君,景公雖然貪圖享樂,但尚能改過:一方面請回晏子,派柏遽去救災,另一方面自我約束,不再吃酒肉,不再聽音樂。

D.大臣崔杼殺了無道國君莊公,并逼迫其他臣子站在他這邊,對不聽從的人砍頭刺心,但面對大義凜然的晏子,他主動選擇放棄。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而君不恤,令國致樂不已,民氓百姓,不亦薄乎?

②劫吾以刃,而失其志,非勇也;回吾以利,而倍其君,非義也。

14.太史公為什么欽慕晏子,并愿意為他“執(zhí)鞭”?請結合材料一簡要回答。

三、鞏固

(2023·成都模擬)文言文閱讀

材料一: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榮名者,必尊賢而下士。子路問于孔子曰:“治國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賢而賤不肖?!?/p>

或曰:“將謂桓公仁義乎?殺兄而立,非仁義也。將謂桓公恭儉乎?與婦人同輿,馳于邑中,非恭儉也。將謂桓公清潔乎?閨門之內,無可嫁者,非清潔也。此三者,亡國失君之行也,然而桓公兼有之,以得管仲、隰朋,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畢朝周室,為五霸長,以其得賢佐也,失管仲隰朋任豎刁易牙身死不葬蟲流出戶一人之身榮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異也,由此觀之,則任佐急矣?!?/p>

(節(jié)選自《說苑·尊賢》,有刪改)

材料二:

有道之士,固驕人主;人主之不肖者,亦驕有道之士。日以相驕,奚時相得?若儒墨之議與齊荊之服矣。賢主則不然,士雖驕之,而己愈禮之,士安得不歸之?士所歸,天下從之。帝也者,天下之適也;王也者,天下之往也。得道之人,貴為天子而不驕倨,富有天下而不騁夸,卑為布衣而不瘁攝,貧無衣食而不憂懾。堯不以帝見善綣,北面而問焉。堯,天子也;善綣,布衣也。何故禮之若此其甚也?善綣,得道之士也。得道之人,不可驕也。堯論其德行、達智而弗若,故北面而問焉。此之謂至公。非至公其孰能禮賢?周公旦,文王之子也,武王之弟也,成王之叔父也,所朝于窮巷之中、甕牖之下者七十人。文王造之而未遂,武王遂之而未成,周公旦抱少主而成之,故曰成王不唯以身下士邪?齊桓公見小臣稷,一日三至弗得見。從者曰:“萬乘之主,見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弗得見,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之驁爵祿者,固輕其主,其主驁霸王者,亦輕其士??v夫子驁祿裔,吾庸敢驁霸王乎?”遂見之,不可止。

(節(jié)選自《呂氏春秋》)

15.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失管仲/隰朋/任豎刁/易牙/身死不葬蟲流/出戶一人之身/榮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異也

B.失管仲/隰朋/任豎刁/易牙/身死不葬/蟲流出戶/一人之身/榮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異也

C.失管仲/隰朋/任豎習/易牙/身死不葬/蟲流出戶/一人之身/榮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異也

D.失管仲/隰朋/任豎刁/易牙/身死不葬蟲流/出戶一人之身/榮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異也

16.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畢朝周室”與“六王畢,四海一”(《阿房宮賦》)兩句中的“畢”字含義不相同。

B.儒墨,指儒家和墨家,儒家講“愛人”,墨家講“兼愛”,理念不同,戰(zhàn)國時并為顯學。

C.“賢主則不然”與“有穴窈然”(《游褒禪山記》)兩句中“然”字含義不相同。

D.“三至”指多次前往,“三”在古文里常虛指多數,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1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有道的士人傲視君主,不賢明的君主也傲視有道的士人,天天這樣互相傲視,這將使君臣不相投合,對后者有批評之意。

B.得道之人,即使貴為天子也不驕橫傲慢,即使富有天下也不放縱自夸,即使身份卑微如平民也不憂傷屈服,即使無衣可穿、無飯可吃也不會憂愁恐懼。

C.材料二用堯見善綣,周公旦朝見住在窮巷陋室中的人以及齊桓公見小臣稷的例子,闡明了“禮賢”的原因,也提出了賢才的標準。

D.材料一認為齊桓公因管仲、隰朋而成為五霸之首,側重強調任用輔佐的人非常重要,材料二以齊桓公見小臣稷的例子側重倡導人主莫驕士。

18.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堯論其德行、達智而弗若,故北面而問焉。

②士之驁爵祿者,固輕其主,其主驁霸王者,亦輕其士。

(2023·資中模擬)文言文閱讀

貞觀十一年,著作佐郎鄧隆表請編次太宗文章為集。太宗謂曰:“朕若制事出令,有益于人者,史則書之,足為不朽。若事不師古,亂政害物,雖有詞藻,終貽后代笑,非所須也。只如梁武帝父子及陳后主、隋煬帝,亦大有文集,而所為多不法,宗社皆須史傾覆。凡人主惟在德行,何必要事文章耶”竟不許。貞觀十三年,褚遂良為諫議大夫,兼知起居注。太宗問曰:“卿比知起居,書何等事?大抵于人君得觀見否?朕欲見此注記者,將卻觀所為得失以自警戒耳?!彼炝荚唬骸敖裰鹁?,古之左、右史,以記人君言行,善惡畢書,庶幾人主不為非法,不聞帝王躬自觀史?!碧谠唬骸半抻胁簧疲浔赜浺彼炝荚唬骸俺悸勈氐啦蝗缡毓?,臣職當載筆,何不書之”黃門侍郎劉洎進曰:“人君有過失,如日月之蝕,人皆見之。設令遂良不記,天下之人皆記之矣。”貞觀十四年,太宗謂房玄齡曰:“朕每觀前代史書,彰善癉惡,足為將來規(guī)誠。不知自古當代國史,何因不令帝王親見之?”對曰:“國史既善惡必書,庶幾人主不為非法。止應畏有忤旨,故不得見也?!碧谠唬骸半抟馐獠煌湃?。今欲自看國史者,蓋有善事,固不須論;若有不善,亦欲以為鑒誠,使得自修改耳。卿可撰錄進來?!毙g等遂刪略國史為編年體,撰高祖、太宗實錄各二十卷,表上之。太宗見六月四日事,語多微文,乃謂玄齡曰:“昔周公誅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鳩叔牙而魯國寧朕之所為義同此類蓋所以安社稷利萬民耳史官執(zhí)筆何煩有隱宜即改削浮詞直書其事?!笔讨形赫髯嘣唬骸俺悸勅酥魑痪幼饦O,無所忌憚,惟有國史,用為懲惡勸善,書不以實,后嗣何觀?陛下今遣史官正其辭,雅合至公之道。”

(選自《貞觀政要·卷七》)

19.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昔周公誅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鳩叔牙而魯國寧/朕之所為/義同此類/蓋所以安社稷/利萬民耳/史官執(zhí)筆/何煩有隱/宜即改削浮詞/直書其事。

B.昔周公誅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鳩叔/牙而魯國寧/朕之所為義同此類/蓋所以安社稷利萬民耳/史官執(zhí)筆/何煩有隱/宜即改削浮詞/直書其事。

C.昔周公誅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鳩叔牙而魯國寧/朕之所為義/同此類/蓋/所以安社稷/利萬民耳/史官執(zhí)筆何煩有隱/宜即改/削浮詞/直書其事。

D.周公誅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鳩叔/牙而魯國寧/朕之所為/義同此類/蓋所以安社稷利萬民耳/史官執(zhí)筆何煩有隱/宜即改削浮詞/直書其事。

20.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

A.表,是古代向帝王上書言事的一種文體,文中作動詞用。古代臣子寫給君王的呈文有不同的名稱,戰(zhàn)國時統稱“書”,漢代又分為“章、奏、表、議”四類。

B.起居注,記錄古代帝王言行的言行錄,從晉開始國家任命專職人員來編寫起居注,一直到清朝,各朝代都曾有起居注。

C.后主,歷史上稱一個王朝末代君王為后主,例如:三國蜀后主劉禪、南唐后主李煜、陳后主陳叔寶等。

D.編年體,是中國傳統史書的一種體裁,它是以年代為線索編排有關歷史事件的史書體例,《左傳》《春秋》《漢書》都是編年體。

2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惟在德行,何必文章。唐太宗認為君主圣明與否,關鍵在于他的品性和行為,不同意鄧隆把他的文章編成文集。

B.觀所得失,以自警戒。褚遂良擔任撰寫起居注的史官時,唐太宗想看起居注,用帝王的得失來警戒自己,于是褚遂良就呈給太宗看。

C.史官執(zhí)筆,何煩有隱。太宗看到史官所記玄武門之變說得很含蓄,就對房玄齡說:“你們應立即改刪虛飾之詞,把這件事的原委寫清楚?!?/p>

D.以實書之,至公之道。太宗讓史官修改實錄,把史實記錄詳盡、清楚,魏征認為太宗這樣做很符合公正的道理。

2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若事不師古,亂政害物,雖有詞藻,終貽后代笑,非所須也。

②人君有過失,如日月之蝕,人皆見之。設令遂良不記,天下之人皆記之矣。

四、提升

(2023高三下·潮陽模擬)文言文閱讀

文本一:

孫叔敖者,楚之處士也。虞丘相進之于楚莊王,以自代也。三月為楚相,施教導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緩禁止,吏無奸邪,盜賊不起。秋冬則勸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樂其生。莊王以為幣輕,更以小為大,百姓不便,皆去其業(yè)。市令言之相曰:“市亂,民莫安其處,次行不定。”相曰:“如此幾何頃乎?”市令曰:“三月頃?!毕嘣唬骸傲T,吾今令之復矣?!焙笪迦?,朝,相言之王曰:“前日更幣,以為輕。今市令來言曰‘市亂,民莫安其處,次行之不定’。臣請遂令復如故?!蓖踉S之,下令三日而市復如故。楚民俗好庳①車,王以為庳車不便馬,欲下令使高之。相曰:“令數下,民不知所從,不可。王必欲高車,臣請教闊里使高其梱②。乘車者皆君子,君子不能數下車。”王許之。居半歲,民悉自高其車。此不教而民從其化,近者視而效之,遠者四面望而法之。故三得相而不喜,知其材自得之地;三去相而不悔,知非己之罪也。

(選自《史記·循吏列傳》)

文本二;

孫叔敖為楚令尹,一國吏民皆來賀。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來吊。孫叔救正衣冠而見之謂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盡來賀子獨后來吊豈有說乎父曰:“有說:身已貴而驕人者民去也,位已高而撞權者君惡之,祿已厚而不知足者患處之?!睂O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聞余教?!备冈唬骸拔灰迅叨庖嫦?,官益大而心益小,祿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謹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選自《說苑·敬慎》)

文本三:

孫叔敖疾,將死,戒其子曰:“王數封我矣,吾不受也。為我死,王則封汝,必無受利地。楚、越之間有寢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惡。荊人畏鬼,而越人信機??砷L有者,其唯此也?!睂O叔救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辭,請寢之丘,故至今不失。

(選自《呂氏春秋》)

[注]①庳:bì,矮小。②梱:kǔn,門檻。

23.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孫叔敖正衣冠而見之/謂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盡來賀子/獨后來吊/豈有說乎

B.孫叔敖正衣冠而見之/謂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盡來賀/子獨后來吊/豈有說乎

C.孫叔敖正衣冠而見之/謂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盡來賀/子獨后來吊/豈有說乎

D.孫叔敖正衣冠而見之/謂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盡來賀子/獨后來吊/豈有說乎

24.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虞丘相進之于楚莊王”與“臣之進退,實為狼狽”(《陳情表》)兩句中的“進”含義不同。

B.“君子不能數下車”與“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六國論》)兩句中的“數”含義不同。

C.“位已高而意益下”與“單于益驕,非漢所望也”(《蘇武傳》)兩句中的“益”含義相同。

D.“孫叔敖疾”與“聲非加疾也”(《勸學》)兩句中的“疾”含義相同。

25.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孫叔敖為了便利百姓,解決市場亂象,委婉地向莊王提出恢復舊幣制的建議,最終使市場恢復了原貌,百姓生活安定。

B.楚王想改變楚國人坐矮車的民俗,孫叔敖想出加高門檻的妙法,既不用屢下政令,又在短時間內使百姓自動把車子造高。

C.孫叔敖被封為令尹,全國的官吏和百姓都來祝賀他,一個老人穿著喪服來吊喪,孫叔敖不僅沒有怪罪反而虛心接受了他的建議。

D.孫叔敖臨死告誡兒子,不要接受富饒肥沃的土地,選擇土地貧瘠的寢丘,才能長久地擁有。后來他的話果然應驗了。

26.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前日更幣,以為輕。今市令來言曰‘市亂,民莫安其處,次行之不定’。

②身已責而驕人者民去也,位已高而擅權者君惡之,祿已厚而不知足者患處之。

27.諸葛亮曾評價:“昔孫叔敖乘馬三年,不知牝牡,稱其賢也?!闭埥Y合文本簡要概括孫叔敖“賢”的體現,

(2023高三下·長春模擬)文言文閱讀

材料一:

予嘗有幽憂之疾,退而閑居,不能治也。既而學琴于友人孫道滋,受宮聲數引,久而樂之,不知其疾之在體也。夫疾,生乎憂者也。藥之毒者,能攻其疾之聚,不若聲之至者,能和其心之所不平。心而平,不和者和,則疾之忘也宜哉。

夫琴之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為宮,細者為羽,操弦驟作忽然變之急者凄然以促緩者舒然以和,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風雨夜至也。如怨夫寡婦之嘆息,雌雄雍雍①之相鳴也。其憂深思遠,則舜與文王、孔子之遺音也;悲愁感憤,則伯奇②孤子、屈原忠臣之所嘆也。喜怒哀樂,動人必深,而純古淡泊,與夫堯舜三代之言語、孔子之文章、《易》之憂患、《詩》之怨刺.無以異。其能聽之以耳,應之以手,取其和者,道其堙郁,寫其幽思,則感人之際,亦有至者焉。

予友楊君,好學有文,累以進士舉,不得志。及從蔭.調,為尉于劍浦,區(qū)區(qū).在東南數千里外,是其心固有不平者。且少又多疾,而南方少醫(yī)藥,風俗飲食異宜。以多疾之體,有不平之心,居異宜之俗,其能郁郁以久乎?然欲平其心以養(yǎng)其疾,于琴亦將有得焉。故予作琴說以贈其行,且邀道滋酌酒,進琴以為別。

(節(jié)選自歐陽修《贈楊寘序》)

材料二:

琴之為樂,可以觀風教,可以攝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悅情思,可以靜神慮,可以壯膽勇,可以絕塵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鼓琴之士,志靜氣正,則聽者易分;心亂神濁,則聽者難辨矣。夫正直勇毅者聽之,則壯氣益增;孝行節(jié)操者聽之,則中情傷感;貧乏孤苦者聽之,則流涕縱橫;便佞浮囂者聽之,則斂容莊謹。是以動人心、感神明者,無以加于琴。蓋其聲正而不亂,足以禁邪止淫也。今人多以雜音悅樂為貴,而琴見.輕矣。夫琴士不易得,而知音亦難也。

(節(jié)選自薛易簡《琴訣》)

①雍雍:鳥和鳴聲。②伯奇:周宣王大臣尹吉甫的兒子,尹吉甫聽信后妻的讒逐,他因悲憤投河自盡。

28.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將解析填寫在答題卡上。

操A弦B驟C作D忽E然F變G之H急I者J凄K然L以M促N緩O者P舒Q然R以S和

29.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之怨刺無以異”和“中述湯、武,以刺世事”(《屈原列傳》)中的“刺”字含義相同。

B.“及從蔭調,為尉于劍浦”和“榆柳蔭后檐”(《歸園田居》)中的“蔭”字的含義不相同。

C.“區(qū)區(qū)在東南數千里外”和“秦以區(qū)區(qū)之地”(《過秦論》)中的“區(qū)區(qū)”的含義基本相同。

D.“而琴見輕矣”和“生孩六月,慈父見背”(《陳情表》)中的“見”字的含義相同

30.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是一篇贈序,其內容往往是敘友誼、道別情、表祝愿,但這篇卻寫得別開生面,全文圍繞“琴”,款款敘述,情真意切。

B.有感于好友楊寘的仕途坎坷、體弱多病、內心不快以及所在之地的缺醫(yī)少藥,直接表述了對楊寘的不舍之情與勸慰之意。

C.材料一語言形象生動,運用了比喻、聯想等一系列手法,由淺入深,由表及里,把抽象的琴聲描繪得可親可感,使讀者身臨其境。

D.薛易簡在《琴訣》中提出彈琴要心無雜念,奏出心靈之聲,與人的內心深處相互溝通,這樣的琴論在今天仍能給人以多種啟示。

31.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藥之毒者,能攻其疾之聚,不若聲之至者,能和其心之所不平。

②以多疾之體,有不平之心,居異宜之俗,其能郁郁以久乎?

32.兩則材料都論述了古琴曲的作用,《琴訣》中薛易簡的觀點在材料一中有哪幾方面表現?請結合材料簡要概括。

解析解答部分

1.CEG

2.B

3.C

4.①我的大臣們都對我有高傲輕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沒有失掉君臣之間的禮節(jié),所以先獎賞他。

②請允許我簡略地說其中的一小部分,您來仔細考察它真實與否。

5.趙襄子獎賞群臣時,孔子已經去世許多年,不可能對此表述意見。

理解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翻譯;斷句;概括分析;篩選信息

(1)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的能力。通讀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為名詞常在句中作主語或賓語。注意主語常省略。其次找動詞,動詞通常作謂語。借助句子成分,關鍵是抓住動詞,以動詞為中心,找前后結構關系,確定主干,從而斷開句子。此外,文言虛詞和特殊句式對文言文句讀有很大的輔助作用。

(2)本題考查文言實詞的理解能力,理解文言實詞的語境意義,可以先從字形(形旁表意)入手,其次是分析語境搭配,進而判斷實詞的詞性作用,是帶雙賓語的動詞還是使動詞還是普通及物動詞等等。

(3)本題考查對文本相關信息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題要求把選項涉及的內容與文本表述一一對應起來,然后逐一認真比對作出正誤判斷,還要注意這類題常見設題陷阱,如時序錯亂、強加因果、偷梁換柱等。

(4)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的能力。文言句子的翻譯要注意把握“增、刪、調、改、并、留”六字訣,記清兩原則,一是直譯為主,字字落實。不可憑大意去翻譯,要將文言語句中的每個詞都落實到譯文中去。二是意譯為輔,文句通順。在難以直譯或直譯后難以表述原文意蘊的時候,酌情采用意譯作為輔助手段,力求文句通順。

(5)本題考查篩選、概括內容要點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認真審題,明確要求;然后翻譯并理解文章內容,根據題目要求找出關鍵語句;最后組織語言,概括解析。

1.“韓非書云”的意思是韓非的書里記載說,“夫子善之”是韓非書里記載的內容,應作“云”的賓語,“韓非書云夫子善之”語意完整,其后應斷開。材料一中韓非先引用孔子的觀點,然后加以批駁,這就是“引以張本”,“然后難之”,故“引以張本"后應斷開。從句式結構上看“豈……哉"為反向句式,其前應斷開。

故解析為:CEG

2.B項,“與……中的“勸'詞義不相同”解說錯誤,“不可以不勸愛人”大意為:不能不去鼓勵愛別人,“勸”是"鼓勵、勸勉”的意思,和文中的“勸”詞義相同。

D項,“誣蔑之辭”現指以捏造事實來詆毀別人名譽的話。

故解析為:B

3.C項“他們常通過引經據典……使自己更加賢能,以爭取民眾的信任”概述錯誤,根據材料二中的“好事而穿鑿者,必言經以自輔,援圣以自賢,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說也"可知,通過引經據典、援用圣賢來成就自己,爭取民眾信任的是“好事而穿鑿者",而非“世人”,以偏概全。

故解析為:C

4.本題注意關鍵字詞和特殊句式的準確理解和翻譯:①驕侮,高傲輕慢;唯,只有;是以,因此;②一隅,其中一部分;君子,您;審,考察;信,真實。

故解析為:①我的大臣們都對我有高傲輕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沒有失掉君臣之間的禮節(jié),所以先獎賞他。

②請允許我簡略地說其中的一小部分,您來仔細考察它真實與否。

5.本題作答注意根據材料二原文“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瑤與韓、趙、魏伐鄭,遇陳恒而還,是時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晉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這一時間上的梳理,以及“此先后甚遠"的總結可知,趙襄子獎賞群臣時,孔子已經去世許多年,不可能對此表述意見,子鮒便是用這一事實依據來批駁韓非的。

故解析為:趙襄子獎賞群臣時,孔子已經去世許多年,不可能對此表述意見。

6.D

7.D

8.C

9.①用有限的土地來應付無窮的貪欲,這就是常言說的花錢買怨恨,自找苦吃。②現在齊國沒有俯首屈從(稱臣侍奉)秦國之名,卻有強國之實,因此我希望大王要稍加注意謀劃此事!

理解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翻譯;斷句;概括分析;篩選信息

(1)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斷句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應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結合語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見的句尾、句首標志性的詞語,句子結構的對稱,文中詞語充當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敘事內容的變化等。

(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文一詞多義的能力。理解文言實詞意思的技巧:從語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詞性;從詞義搭配的角度推測詞義;從語境暗示的角度推斷詞義;從字形構成的角度推測詞義;從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用法的角度判斷詞義;從句子結構對稱的角度推斷詞義;從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斷詞義。

(3)本題考查概括歸納文章內容的能力。解答這類題的方法是:①抓住題干,讀全讀準。在閱讀題目時,須讀全、讀準題干,切忌走馬觀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別是在官職,人物的行為、實效方面,應仔細查對原文的詞句,全面理解,綜合分析。

(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語句翻譯,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確定關鍵字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于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

張儀,魏國人,當年與蘇秦一起在鬼谷先生門下,學習合縱連橫的政治權術,蘇秦自認為才能不如張儀。張儀游說各諸侯國,沒有遇到了解自己的明君,被困于楚國,蘇秦故意將他召回加以羞辱。張儀被激怒,想到各國只有秦國能對趙國形成威脅,于是他到秦國。蘇秦私下暗派門下小官帶著金錢資助他,才使張儀見到秦王。秦王很高興,任命他做客卿。這時蘇秦派來的人與張儀告辭說:“蘇秦先生擔心秦軍攻打趙國將會破壞合縱盟約,認為只有您才能執(zhí)掌秦國國政,因此才故意激怒您,并派我暗中資助您費用,這些都是蘇先生的計謀。”張儀感慨地說:“哎呀!原來我的行動都是在蘇先生的安排當中,自己卻全然不知,可見我比不上蘇先生這已是很明顯的了。請代我感謝蘇先生,在蘇先生用事的時候,我張儀絕對不再說別的!”

于是蘇秦又去勸說韓宣惠王:“韓國方圓九百多里的土地,有甲士幾十萬,天下的強弓、勁弩、利劍都產于韓國。以韓國士兵的勇猛,披上堅固的盔甲,帶上強勁的弩弓,手拿鋒利的寶劍,以一當百不成問題。如果大王屈服于秦國,秦國一定要你割讓你的宜陽、成皋兩城。今年給了,明年又提出割讓別的地。這樣下去將無地可給,如果不給就會前功盡棄引來禍端。況且大王的土地是有限的,而秦國的貪婪是無止境的,用有限的土地來應付無窮的貪欲,這就是常言說的花錢買怨恨,自找苦吃,沒打一仗就丟了土地。俗話說:‘寧為雞頭,不做牛尾?!笸跄@樣賢明,擁有韓國強大的軍隊,卻落個牛尾的名聲,我私下里為大王感到羞愧!”韓宣惠王接受了蘇秦合縱的建議。

蘇秦又到齊國去游說齊王說:“齊國四面險要,土地兩千余里,披甲士兵數十萬,糧食儲備堆積如山。精銳的齊國三軍,可抵擋五國的兵力,進攻如飛箭迅速,作戰(zhàn)如萬鈞雷霆,撤退時如風雨消失,無影無蹤,有了他們,即使軍隊需要兵丁,也不需翻泰山、過清河、越渤海去征取。臨淄城富足殷實,城中的人沒有不斗雞、遛狗、下棋、踢球的。臨淄街道上,車多得軸頭相互碰撞,人多得肩挨肩,他們的衣襟連起來成了帷帳,眾人揮起汗來如下雨一般。韓、魏兩國所以非常害怕秦國,是因與秦國邊境接壤的緣故。雙方作戰(zhàn),用不了十天,勝負存亡就可決定。韓國、魏國如果戰(zhàn)勝了秦國,則兵力也損失過半,四方邊境難以堅守;如果敗給了秦國,國家便面臨著危亡。所以韓國、魏國對與秦國交戰(zhàn)很慎重,常常表示出忍讓屈服。如今秦國進攻齊國就不同了,秦軍要背靠韓國、魏國的領土,經過衛(wèi)國陽晉的要道,再通過亢父的險要地段,車輛不能并行,騎兵只能單行,只要派一百名士兵守住險要,即使一千人也不敢通過。秦國雖然想冒險深入,卻又畏懼韓國、魏國在其背后活動。所以秦軍疑心重重,只能虛張聲勢,而不敢貿然進攻齊國,由此看來,秦國難以侵犯齊國是明擺著的。你們不仔細考慮秦國對齊國的無可奈何,卻想向西屈從于他,這是齊國群臣的失策?,F在齊國沒有俯首屈從秦國之名,卻有強國之實,因此我希望大王,要稍加注意謀劃此事!”于是齊王也聽取了蘇秦的建議。

6.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蘇秦先生擔心秦軍攻打趙國將會破壞合縱盟約,認為只有您才能執(zhí)掌秦國國政,因此才故意激怒您,并派我暗中資助您費用,這些都是蘇先生的計謀。

“蘇君憂秦伐趙敗從約”,“憂”的內容(賓語)是“秦伐趙敗從約”,為動賓結構,中間不能斷開,排除ABC。

“故激怒君”,“君”作“激怒”的賓語,后面斷開,排除C。

“君資”作“給”的賓語,后面斷開,排除AB。

故解析為:D。

7.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文一詞多義的能力。A.正確。使動用法,使……受苦。/動詞,受苦。句意:想到各國只有秦國能對趙國形成威脅。/白白地在荒無人煙的地方受苦。

B.正確。贈送。句意:蘇秦私下暗派門下小官帶著金錢資助他。/贈送很多錢。

C.正確。披上。/遭受。句意:披上堅固的盔甲。/秦王執(zhí)劍反復砍荊軻,(荊軻)身受多處創(chuàng)傷。

D.錯誤。渡過。/直上穿過。句意:渡過清河。/超越云層,背負青天。

故解析為:D。

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C.“城中百姓整天玩樂斗毆”錯,文中“斗雞、走狗、六博、閶鞠”指古代的各種游戲。斗雞,雞與雞相斗的游戲。走狗,縱狗行獵。六博,也作六簿、陸博,共十二枚棋子,黑白各六,每人六枚相博,故名六博。閶鞠,也作踏鞠,是一種踢球游戲。沒有“斗毆”。

故解析為:C。

9.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逆”,應付;“已”,停止,窮盡;“市”,買。

(2)“臣事”,稱臣侍奉;“是故”,因此;“少”,稍微,稍加。

10.CIK

11.C

12.A

13.①但是國君不體恤百姓,不停地讓人在國內找能歌善舞的人,對待百姓,不也太苛刻(刻?。┝藛幔?/p>

②用刀來脅迫我,讓我改變意愿,這不是勇者之為;用好處(利益)來改變我,讓我背叛國君,這是不道義的。

14.①晏子進諫國君,是為“忠”;②晏子傾家救民,是為“仁”;③晏子舍命不渝,是為“義”。

理解實詞在文中的含義;文學常識;翻譯;斷句;概括分析;篩選信息;文化常識

(1)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斷句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應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結合語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見的句尾、句首標志性的詞語,句子結構的對稱,文中詞語充當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敘事內容的變化等。

(2)本題考查學生對古代文化常識的掌握,理解一詞多義現象的能力。理解文言實詞意思的技巧:從語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詞性;從詞義搭配的角度推測詞義;從語境暗示的角度推斷詞義;從字形構成的角度推測詞義;從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用法的角度判斷詞義;從句子結構對稱的角度推斷詞義;從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斷詞義。文化常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稱謂、官職的變遷、建筑的名稱、年號、謚號、廟號、一些文書的名稱、官場的一些禮節(jié)、朝廷的一些機構、典章制度、行政區(qū)劃、還有一些避諱的說法等。平時注意積累,尤其是課本的解釋的相關內容,答題時還要注意結合語境的含義作答。

(3)本題考查概括歸納文章內容的能力。解答這類題的方法是:①抓住題干,讀全讀準。在閱讀題目時,須讀全、讀準題干,切忌走馬觀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別是在官職,人物的行為、實效方面,應仔細查對原文的詞句,全面理解,綜合分析。

(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語句翻譯,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確定關鍵字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于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

(5)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信息、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解答本題,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關鍵語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話概括即可。

參考譯文:

材料一:

齊景公時,連綿陰雨下了十七天。景公飲酒,夜以繼日。晏子請求發(fā)放些糧食給百姓,多次請求,都沒得到允許。景公還派柏遽巡行全國各地,招集善于唱歌的人。晏子聽說這事,很不高興,于是就把自己祿田的糧食分給百姓,自己徒步去見景公說:“連綿陰雨已經十七天了??!每鄉(xiāng)有數十家房屋被毀,每里有好幾家人沒有飯吃,百姓年老體弱,挨凍受寒穿不上粗布短衣,忍饑挨餓吃不到酒糟谷糠,求告無門。但是國君不體恤百姓,不停地讓人在國內找能歌善舞的人,對待百姓,不也太苛刻(刻?。┝藛幔克脏l(xiāng)里百姓走投無路而求告無門,就不樂意有主上了;忍饑挨餓而求告無門,就不樂意有君王了。讓百姓饑餓而無處求告,使君王過度沉湎酒樂荒廢國政而不體恤百姓,我的罪過太大了?!眱砂葸殿^,請求辭官回家,便跑出了宮門。景公隨后跟出,下令趕快駕車追趕晏子,直到他家,也沒追到。景公驅車趕到大路上才追上晏子。景公下車跟在晏子身后說:“寡人有罪,先生您拋棄我不幫我,寡人不值得讓您屈尊,但先生您就不顧念國家百姓了嗎?但愿先生保全寡人,寡人愿獻上齊國的糧食財物,交給百姓,是多是少該輕該重,只聽從先生的命令?!庇谑蔷驮诼飞相嵵氐厥┒Y致敬。晏子這才回去。派柏遽巡視百姓,凡有房屋不能抵御風雨的就給他們錢款,這些事情都必須在三天內辦完,遲于三天就等同于不執(zhí)行命令之罪。景公減少肉食,撤除酒宴,把樂器都收起不用。當初,崔杼殺了齊莊公之后立了景公,有誰膽敢不結盟,就有戟鉤著他的脖子,劍抵著他的胸口,被殺害的已有七個人了。下一個輪到晏子,晏子仰天長嘆道:“啊呀!崔杼做此無道之事,殺了君王,我如果不親附王室而親附崔杼,就遭此大殃!”崔杼對晏子說:“您改變您的話,我就和您共同主宰齊國;如果您不改變您的話,戟已經在您的脖子上,劍已經在您的胸口了,您好好想想吧!”

晏子道:“用刀來脅迫我,讓我改變意愿,這不是勇者之為;用好處(利益)來改變我,讓我背叛國君,這是不道義的。如今我難道將要以違背正道來求福嗎?彎彎的利刃鉤著我的脖子,直挺挺的利劍推進我的胸口,我也不改變。”崔杼想要殺掉晏子,有人說:“不能殺!您殺了君王是因為他的無道,如今他的臣子是有道之士,您又殺了他,這樣就無法教導別人了。”崔杼這才放了晏子?!对娊洝飞险f:“那位君子,寧可丟命志不改?!边@說的就是晏子啊。

材料二:

太史公說:當晏子伏在齊莊公尸體上痛哭,盡到為臣的禮儀之后才肯離去,難道這就是所說的“表現出大義來就不能說是沒有勇氣”的人嗎?至于他進諫上書,冒犯君主的威嚴,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在朝廷上想著要盡忠,下朝就想著要補救過失”的人吧!假如晏子至今還活著,我即使是替他執(zhí)鞭效勞,也是我喜歡和羨慕的事??!

10.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景公隨后跟出,下令趕快駕車追趕晏子,直到他家,也沒追到。

“公從之”中,“公”是主語,“從”是謂語,“之”是賓語,結構完整,在“之”后停頓;

“晏子”是“趣駕追”的賓語,在賓語“晏子”后停頓;

“不及”的主語應為“景公”,省略,不是“其家”,應在“不及”前停頓。

故解析為:CIK。

11.本題考查學生對古代文化常識的掌握,理解一詞多義現象的能力。A.正確。

B.正確。委托,交給;散落。意思不相同。句意:交給百姓。/像泥土一樣散落在地面上。

C.錯誤。打開;擴大、廣泛。意思不同。句意:琴瑟不打開。/應該廣泛地聽從他人的建議。

D.正確。更改;消滅。意思不相同。句意:我也不改變。/而且燕趙兩國正處在秦國把其他國家快要消滅干凈的時候。

故解析為:C。

1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A.“只得拿出”錯誤,由原文“晏子聞之,不說,遂分家粟于氓”可知,晏子是聽說景公還派柏遽巡行全國各地招集善于唱歌的人這件事不高興的,不是說他拿出家里的糧食來救助百姓不高興。

故解析為:A。

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恤”,體恤;“致”,找;“薄”,刻薄。

(2)“劫”,脅迫;“失”,改變;“倍”,背叛。

14.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信息、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①由原文“徒行見公曰:‘……四顧無告。而君不恤,令國致樂不已,民氓百姓,不亦薄乎……’”可知,晏子進諫國君,是為“忠”;

②由原文“遂分家粟于氓”可知,晏子傾家救民,是為“仁”;

③由原文“晏子曰:‘……今嬰且可以回而求福乎?曲刃鉤之,直兵推之,嬰不革矣’”可知,晏子舍命不渝,是為“義”。

15.B

16.D

17.C

18.①堯衡量(評判)自己的德行、通曉事理的智慧比不上善綣,所以面向北(恭敏地)向他請教(請教他)。

②看輕爵位俸祿的士人,固然輕視君主,看輕王霸之業(yè)的君主,也輕視士人。

理解實詞在文中的含義;文學常識;翻譯;斷句;概括分析;篩選信息;文化常識

(1)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斷句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應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結合語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見的句尾、句首標志性的詞語,句子結構的對稱,文中詞語充當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敘事內容的變化等。

(2)本題考查學生辨析一詞多義,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理解文言實詞意思的技巧:從語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詞性;從詞義搭配的角度推測詞義;從語境暗示的角度推斷詞義;從字形構成的角度推測詞義;從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用法的角度判斷詞義;從句子結構對稱的角度推斷詞義;從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斷詞義。文化常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稱謂、官職的變遷、建筑的名稱、年號、謚號、廟號、一些文書的名稱、官場的一些禮節(jié)、朝廷的一些機構、典章制度、行政區(qū)劃、還有一些避諱的說法等。平時注意積累,尤其是課本的解釋的相關內容,答題時還要注意結合語境的含義作答。

(3)本題考查概括歸納文章內容的能力。解答這類題的方法是:①抓住題干,讀全讀準。在閱讀題目時,須讀全、讀準題干,切忌走馬觀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別是在官職,人物的行為、實效方面,應仔細查對原文的詞句,全面理解,綜合分析。

(4)本題考查學生準確翻譯文中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語句翻譯,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確定關鍵字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于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

材料一:

君王要想使天下安定太平,把光榮的名聲流傳到后世,一定要尊重賢臣,謙虛地對待士人。子路問孔子說:“怎樣治理國家?”孔子回答說:“(治理國家的根本)在于尊重賢能的人,輕視那些不賢的人?!?/p>

有人說:“能認為齊桓公仁義嗎?殺死兄長而繼位,不是仁義。能認為齊桓公恭謹有節(jié)制嗎?與婦人同乘一輛車奔馳在都城中,不是恭謹有節(jié)制。能認為齊桓公操守清白嗎?在他的后宮家門內就沒有可出嫁的女人,這不是操守清白。這三樣事,是敗亡國家的荒淫君主的行為,然而齊桓公兼而有之,但因為得到了管仲、隰朋,就多次會合諸侯,一舉匡正天下,使諸侯全都朝奉周王室,成為春秋五霸之首,因為他能得到賢臣的輔佐。他失去管仲、隰朋,任用豎刁、易牙,就身死不能下葬,尸蟲流出門外。在一個人的身上,為什么榮耀與恥辱都會經歷到呢?那是因為他任用的人不同。由此看來,這任用賢臣良佐的事就最緊急了?!?/p>

材料二:

有道的士人本來就傲視君主,不賢明的君主也傲視有道的士人。他們天天這樣互相敵視,什么時候才能相投呢,這就像儒家墨家思想不同,齊國楚國衣服不同。賢明的君主就不是這樣,有道的士人雖然傲視自己,而自己對他卻更加以禮相待。這樣,士人怎么會不歸附呢?士人所歸附的君主,天下的人也會順從。所謂帝,就是天下的人都來親附;所謂王,就是天下的人都來歸服。得道的人,即使貴為天子也不會驕橫傲慢,即使富有天下也不會放縱自夸,即使身份卑微如平民也不會感到憂傷屈服,即使貧困到無衣無食也不會憂愁恐懼。堯不用帝王的身份去會見善綣,面朝北恭敬地向他請教。堯是天子,善綣是平民,堯為什么這樣過分地禮遇他呢?因為善綣是得道的人。對得道的人,不可傲視。堯衡量自己的德行和通曉事理的智慧比不上善綣,所以面向北恭敬地向他請教。這就叫做無比公正。不是無比公正,誰又能禮遇賢者呢?周公旦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他朝見過住在窮巷陋室里的人有七十個。這件事,文王開了頭而沒有做到,武王做了而沒有完成,周公旦輔佐年幼的成王才真正完成。(這種情況的出現)難道不是因為成王禮賢下士嗎?齊桓公去見小臣稷,一天去多次都沒能見到。跟隨的人說:“大國的君主去見一個平民,一天去了多次都沒能見到,就算了吧!”桓公說:“不對??摧p爵位俸祿的士人,固然輕視君主,看輕王霸之業(yè)的君主,也輕視士人??v使先生他看輕爵位俸祿,我怎么敢看輕王霸之業(yè)呢?”桓公終究見到了小臣稷,隨從沒能阻止住他。

15.本題考查學生準確斷句的能力。句意:他失去管仲、隰朋,任用豎刁、易牙,就身死不能下葬,尸蟲流出門外。在一個人的身上,為什么榮耀與恥辱都會經歷到呢?那是因為他任用的人不同。

“身死不葬”和“蟲流出戶”在句中是并舉成分,分別以“身”和“蟲”作為主語,且兩者存在時間先后的關系,應在中間斷開,排除AD;

“何者”表示疑問句,“者”修飾“何”,而其后“其所任異也”是對前面問句的回答,中間應斷開,排除C。

故解析為:B。

16.本題考查學生辨析一詞多義,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A.正確。

“畢”:全部。/滅亡。句意:使諸侯全都朝奉周王室。/六國滅亡,四海統一。

B.正確。

C.正確。

“然”:意為“這樣、如此”。/“……的樣子”。句意:鮮明的君主就不這樣。/有個洞穴,一派幽深的樣子。

D.“常虛指多數,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錯誤。

“三而竭”中“三”表序數,即“第三”的意思。句意:多次前往。/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兵們的士氣。第二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開始低落了,第三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耗盡了。

故解析為:D。

17.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C.“也提出了賢才的標準”說法有誤。材料二文段重點論述的是“得道之人,貴為天子而不驕倨,富有天下而不騁夸,卑為布衣而不瘁攝,貧無衣食而不憂懾”,但并未直接提出賢才的標準是什么。

故解析為:C。

18.本題考查學生準確翻譯文中句子的能力。(1)“弗若”,不如,比不上;“北面”,面向北;“問”,請教。

(2)“驁”,看輕;“固”固然,確實;“士之驁爵祿者”,定語后置句,應為“驁爵祿之士”。

19.A

20.D

21.B

22.①如果我的命令不遵循古訓,擾亂了政務,損害了別人,即使辭藻華麗,也終將貽笑后人,這不是我所需要的。

②帝王有過失,就像日月有日食、月食一樣,人人都看得見。即使褚遂良不記錄,天下老百姓都會記住的。

理解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翻譯;斷句;概括分析;篩選信息

(1)此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的能力。文言文斷句是翻譯的另一種形式,如果不能翻譯則采用文字標志斷句和語法斷句。一般來說名詞代詞常作主語或者賓語,因此出現名詞或代詞就在此前或后斷句,還有就是出現的一些虛詞,表示語氣常句尾,可在此后斷句,如果是發(fā)語詞,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斷句。

(2)本題考查學生對相關語句中加點詞的解釋能力。答題時要有一定的知識積累,結合語境理解詞語的含義和用法,仔細比對各個選項的說法,作出正確的選擇。

(3)此題考查綜合分析的能力。綜合分析題,需要學生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對選項逐一排查,設誤常常有時間與發(fā)生的事與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學生在這些方面要注意;在選項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等文言現象。

(4)此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做翻譯題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思考命題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遵循“信、達、雅”的三字原則,運用“留、刪、替、補、調”的五字方法進行翻譯。

貞觀十一年,著作佐郎鄧隆上書請求把唐太宗的文章編成文集。唐太宗說:“我的詔書和命令,如果有益于百姓的,史書都已經記載了,足以流傳千古了。如果我的命令不遵循古訓,擾亂了政務,損害了別人,即使辭藻華麗,也終將貽笑后人,這不是我所需要的。像梁武帝父子、陳后主、隋煬帝,他們都有文集傳世,可是他們的行為大都不可取,最后,社稷江山很快斷送在他們手中。君主圣明與否,關鍵在于他的品性和行為,何必一定要有文章流傳后世呢?”太宗最終沒有答應。貞觀十三年,褚遂良擔任諫議大夫,兼任撰寫帝王言行的起居注的史官。一次,唐太宗問他:“你最近負責記錄我的起居事務,記錄了什么事情呢?大概可以讓我看一看嗎?我想看看起居注,用我所見到的帝王的所作所為及得失來警戒自己?!瘪宜炝颊f:“現在的起居注,就是古代記錄帝王言語行為的左史和右史,無論好壞全部記錄下來,以期望帝王不做對國家不利的事情,可我卻沒聽說過帝王自己要看關于自己的史書?!碧铺谡f:“我有不好的言行,你們都記錄下來了嗎?”褚遂良說:“常言道,堅守道義不如盡忠職守,我的職責是記錄歷史,怎么可以不把一切都記錄下來呢?”黃門侍郎劉洎進言說:“帝王有過失,就像日月有日食、月食一樣,人人都看得見。即使褚遂良不記錄,天下老百姓都會記住的。”貞觀十四年,唐太宗對房玄齡說:“我每次看前朝的史書,懲惡揚善,足以規(guī)勸警戒后人。但我不知道,自古以來當朝的國史,為什么不讓帝王親自看看呢?”房玄齡回答說:“國史既然是好的和壞的都要記載,希望可以警戒帝王不做非法的事情。他們應該只是擔心有與君主意見相抵觸的地方,所以不讓君主看到?!贝笞谡f:“我的想法不同于古人?,F在要親自看國史,如果記有好事,自不必說;如果記有不好的事,我可以引為教訓,讓我警惕,并加以改正。你們把撰寫抄錄好的國史送過來吧?!庇谑?,房玄齡等人就把國史加以刪減整理,成為按照年月順序記事的編年體,撰寫成高祖和太宗的《實錄》各二十卷,上表呈獻。太宗看到六月四日所記玄武門之變說得很含蓄,就對房玄齡說:“從前,周公東征誅殺管叔、蔡叔,從而使周室得以安定,季友用毒藥殺死叔牙,而使魯國得以安寧。我的所作所為,和古人的道理相同,都是為了安定社稷,以利萬民。史官執(zhí)筆,何須隱晦?你們應當立即改刪虛飾之詞,把這件事的原委寫清楚?!笔潞螅讨形横缟献嗾f:“我聽說,君主身居至尊之位,沒有什么顧忌懼怕的。只有國史,用來懲惡勸善,如果寫得不真實,那么讓后世看什么呢?陛下如今叫史官修正《實錄》,很符合公正的通理?!?/p>

19.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從前,周公東征誅殺管叔、蔡叔,從而使周室得以安定,季友用毒藥殺死叔牙,而使魯國得以安寧。我的所作所為,和古人的道理相同,都是為了安定社稷,以利萬民。史官執(zhí)筆,何須隱晦?你們應當立即改刪虛飾之詞,把這件事的原委寫清楚。

“管蔡”指“管叔、蔡叔”兩人,共同作賓語,其間不能斷開,排除BD;

“蓋”放在句首引起下文,其后不能斷開;“改削”同義復合詞,其間不能斷開,排除C。

故解析為:A。

20.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識的意義的能力。D.“《漢書》都是編年體”錯誤?!稘h書》是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

故解析為:D。

2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B.“于是褚遂良就呈給太宗看”錯誤。原文“遂良曰:‘今之起居,古之左、右史,以記人君言行,善惡畢書,庶幾人主不為非法,不聞帝王躬自觀史?!笨芍?,褚遂良并未呈給太宗看。

故解析為:B。

2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①“若”,如果;“師”,遵循;“亂”,擾亂;“害”,損害;“貽”,遺留

②“人君”,帝王;“蝕”,虧損(日食、月食);“設令”,假使。

故解析為:①如果我的命令不遵循古訓,擾亂了政務,損害了別人,即使辭藻華麗,也終將貽笑后人,這不是我所需要的。

②帝王有過失,就像日月有日食、月食一樣,人人都看得見。即使褚遂良不記錄,天下老百姓都會記住的。

23.C

24.D

25.A

26.①(您)先前更改錢幣,是認為舊幣太輕了。現在市令來報告說‘市場混亂,百姓無人安心在那里謀生,秩序很不穩(wěn)定’。

②身份已經變得尊貴,對人驕傲的人,百姓就要離開他;職位已經變高,又大權獨攬的人,國君就會厭惡他;俸祿已經變得優(yōu)厚,卻不滿足的人,禍患就可能處罰他。

27.①以民為本,為民陳情。②才能突出,不教而化。③胸懷寬廣,虛心納言。④清廉智慧,富有遠見。

理解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虛詞的意義和用法;文言語段綜合訓練;翻譯;斷句;概括分析;篩選信息

(1)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能力。斷句可以根據句中的人名、地名以及詞語成分,如賓語、主語等成分進行斷句。

(2)本題考查加點字詞的意思。首先,根據選項找出加點字詞所在的句子并在文中標畫,然后結合前后文內容,翻譯句子大意,重點體會加點字詞的含義。

(3)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閱讀啟發(fā)。首先,篩選選項中重要信息,然后根據重要信息回歸文本,去文中找關于此類信息的句子,簡單分析,最后與選項做對比,找出不同。

(4)本題考查文言語句的翻譯。翻譯時注意關鍵實詞虛詞的翻譯,翻譯方法一般是直譯、組詞、替換,也要注重平常學習文言文時虛詞實詞的積累。翻譯句子還要注意常用特殊句式,如: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狀語后置、判斷句、被動句等。

(5)本題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內容的能力。解答此類型的題目,不可脫離文本內容,結合題目給的信息,結合文中內容總結概括。

(文本一)孫叔敖是楚國的隱者。國相虞丘把他舉薦給楚莊王,想讓他接替自己職務。(孫叔敖)擔任楚相三個月,施行教化,善導百姓,使上下和睦合作,社會風氣淳厚美好,政令和緩寬容,上有禁令下即停止,官吏沒有奸邪作惡的,盜賊絕跡。秋冬兩季他鼓勵人們進山采伐林木,春夏時便借上漲的河水把木材運出山外。百姓各有便利的謀生之路,都生活得很安樂。莊王認為楚國原有的錢幣太輕,就下令把小錢改鑄為大錢,百姓用起來很不方便,紛紛放棄了自己的本業(yè)。管理市場的長官向國相孫叔敖報告說:“市場亂了,老百姓無人安心在那里做買賣,秩序很不穩(wěn)定。”孫叔敖問:“這種情況有多久了?”市令回答:“已經有三個月?!睂O叔敖說:“不必多言,我現在就設法讓市場恢復原狀?!蔽逄旌?,他上朝向莊王勸諫說:“先前更改錢幣,是認為舊幣太輕了?,F在市令來報告說‘市場混亂,百姓無人安心在那里謀生,秩序很不穩(wěn)定’。我請求立即下令恢復舊幣制。”莊王同意了,頒布命令才三天,市場就回復了原貌。

楚國的民俗是愛坐矮車,楚王認為矮車不便于駕馬,想下令把矮車改高。國相孫叔敖說:“政令屢出,使百姓無所適從,這不好。如果您一定想把車改高,臣請求讓鄉(xiāng)里人家加高門檻。乘車人都是有身分的君子,他們不能為過門檻頻繁下車,自然就會把車的底座造高了?!背醮饝怂恼埱蟆_^了半年,上行下效,老百姓都自動把坐的車子造高了。這就是孫叔敖不用下令管束百姓就自然順從了他的教化,身邊的人親眼看到他的言行便仿效他,離得遠的人觀望四周人們的變化也跟著效法他。所以孫叔敖三次榮居相位并不沾沾自喜,他明白這是自己憑借才干獲得的;三次離開相位也并無悔恨,因為他知道自己沒有過錯。

(文本二)孫叔敖擔任楚國的宰相,一國的官吏和百姓都來祝賀。有一個老人,穿著麻布制的喪衣,戴著白色的喪帽,最后來吊喪。孫叔敖整理好衣帽出來接見了他,對老人說:“楚王不了解我沒有才能,讓我擔任宰相這樣的高官,人們都來祝賀,只有您來吊喪,莫不是有什么話要指教吧?”老人說:“是有話說。身份已經變得尊貴,對人驕傲的人,百姓就要離開他;職位已經變高,又大權獨攬的人,國君就會厭惡他;俸祿已經變得優(yōu)厚,卻不滿足的人,禍患就可能處罰他?!睂O叔敖向老人拜了兩拜,說:“我誠懇地接受您的指教,還想聽聽您其余的意見?!崩先苏f:“地位越高,態(tài)度越謙虛;官職越大,處事越小心謹慎;俸祿已很豐厚,就不應索取分外財物。您嚴格地遵守這三條,就能夠把楚國治理好?!?/p>

(文本三)孫叔敖患了《重)病,臨死的時候告誡他的兒子說:“大王多次賜給我土地,我都沒有接受。如果我死了,大王就會賜給你土地,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富饒的土地。楚國和越國之間有個寢丘,這個地方土地貧瘠,而且地名很不吉利。楚人畏懼鬼,而越人迷信鬼神和災祥。所以,能夠長久占有的封地,恐怕只有這塊土地了?!睂O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賜給他的兒子,但是孫叔敖的兒子謝絕了,請求賜給寢丘,所以這塊土地至今沒有被他人占有。

23.句意:孫叔敖整理好衣帽出來接見了他,對老人說:“楚王不了解我沒有才能,讓我擔任宰相這樣的高官,人們都來祝賀,只有您來吊喪,莫不是有什么話要指教吧?”“臣”是“受民之垢”的主語,中間不能斷開,排除B、D;“子”作“吊”的主語,中間不能斷開,排除A項。

故解析為:C

24.A項,舉薦;動詞作名詞,前進。句意:國相虞丘把他舉薦給楚莊王。/我是進退兩難,十分狼狽。B項,屢次;命運,定數。句意:他們不能為過門檻頻繁下車。/那么勝負存亡的命運。C項,都為“越發(fā),更加”之意。句意:地位越高,態(tài)度越謙虛。/單于越發(fā)傲慢,不是漢所期望的那樣。D項,“兩句中的‘疾’含義相同”錯誤,含義不同?!皩O叔敖疾”中“疾”的意思是“生病”,“聲非加疾也”中“疾”的意思是“勁疾”。句意:孫叔敖患了(重)病。/聲音并沒有加大。

故解析為:D

25.“委婉地向莊王提出恢復舊幣制的建議”錯誤,原文是孫叔敖直接向莊王指出更改貨幣后的弊端,請求恢復原有貨幣。

故解析為:A

26.①“更”,更改;“以為”,認為;“安其處”,安心在那里謀生;“次行”,秩序。

②“去”,離開;“惡”,厭惡;“患”,禍患;“處”,處罰。

27.結合“后五日,朝,相言之王曰:‘前日更幣,以為輕。今市令來言曰……臣請遂令復如故。’王許之,下令三日而市復如故”可知,以民為本,為民陳情。

結合“居半歲,民悉自高其車。此不教而民從其化,近者視而效之,遠者四面望而法之。故三得相而不喜,知其材自得之地;三去相而不悔,知非己之罪也”可知,才能突出,不教而化。

結合“孫叔教再拜曰:‘敬受命,愿聞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祿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謹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可知,胸懷寬廣,虛心納言。

結合“孫叔敖疾,將死,戒其子曰:‘王數封我矣,吾不受也。為我死,王則封汝,必無受利地。楚、越之間有寢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惡。荊人畏鬼,而越人信機??砷L有者,其唯此也?!瘜O叔教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辭,請寢之丘,故至今不失”可知,清廉智慧,富有遠見。

28.D、H、N

29.D

30.B

31.①藥物的療效(或者猛烈程度)(語意對給1分),能治療那些聚集在身體里的疾病,不像這聲音能抵達的地方,能撫平你心中的幽怨不平。

②憑他多病的身體,懷有不平的心思,居住在風俗習慣不能適應的地方(“居住在風俗不同的地方”也可),怎能長期抑郁地生活下去呢?

32.①可以辨喜怒,可以悅情思。在材料一的體現是“喜怒哀樂,動人必深”,表述演奏者各種情思,感染聽琴者。(本小點學生可以舉別的例子)②可以觀風教。在材料一的體現是“而純古淡泊,與夫堯舜三代之言語、孔子之文章、《易》之憂患、《詩》之怨刺無以異”,具有教化作用,能啟迪心智、陶冶情操。③可以靜神慮。在材料一的體現是“能和其心之所不平”“道其堙郁,寫其幽思,則感人之際,亦有至者焉”,能撫平內心的緊張、煩惱和焦慮。

理解實詞在文中的含義;文言語段綜合訓練;斷句;概括分析;篩選信息;文化常識

(1)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的能力。通讀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為名詞常在句中作主語或賓語。注意主語常省略。其次找動詞,動詞通常作謂語。借助句子成分,關鍵是抓住動詞,以動詞為中心,找前后結構關系,確定主干,從而斷開句子。此外,文言虛詞和特殊句式對文言文句讀有很大的輔助作用。斷句題還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斷開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題。

(2)本題考查文言實詞的意義和用法。解答文言詞語意義的題主要就是推斷文言詞語的意義,推斷詞義的基本原則就是要把詞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據上下已知條件加以仔細研釋。“詞不離句,句不離篇”是古已有之的閱讀準則,對于一眼不能識別的文言實詞,我們就必須結合具體語境,瞻前顧后,披文入理,推斷出其意義。

(3)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認真審題,明確題干的要求。其次,要回歸文本,吃透文本表述的觀點,深入理解的思想;然后瀏覽選項的內容,到文章中圈出相關的句子,再進行推敲琢磨。

(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拿到句子之后應先回歸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語,再按照不同的句式進行調、換、刪,再采取對譯法,逐字進行翻譯。

(5)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文有關內容要點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類題答題時,通讀全文了解文章的內容及所要表述的思想感情,根據原題所問找到答題區(qū)間并對答題區(qū)間進行分析與歸納,最終概括出解析。

參考譯文:

材料一

我曾經得了憂勞的病癥,退下來閑居,沒有醫(yī)治好。后來在朋友孫道滋那里學習彈琴。學習了五聲和幾支樂曲,時間一長覺得很快樂,不知道那疾病還在自己身上呢。疾病,是從憂愁當中產生的。藥物的毒性,能治療那些聚集在身體里的疾病,不像這聲音能抵達的地方,能撫平你心中的幽怨不平。人心能夠平靜下來,不和諧的和諧了,那么忘記了疾病也是理所應當的啊。

彈琴作為一種技藝,是很小的了。等這技藝到了極點,大的是最低的聲音,小的是最高的聲音,按著琴弦迅急彈奏,聲調便隨著情感的變化而變化;聲音急促的,顯得很凄慘;聲音和緩的,顯得很舒暢。有時好像山崩石裂,泉水從高山上涌出來,又好像夜晚發(fā)生了大風大雨;有時像曠夫、寡婦的嘆息聲,又好像和睦的雌鳥、雄鳥互相唱和。它的深沉的憂慮悠遠的思緒,就是虞舜、周文王和孔子的遺音;它的悲慘、愁悶、感慨、憤激,就是孤兒伯奇、忠臣屈原所發(fā)出的嘆息。喜、怒、哀、樂的情緒,一定深深地打動人家的心弦;純厚、古雅、淡泊的音色,卻跟堯舜三代的語言、孔子的文章、《易經》所表現的憂患、《詩經》所包含的怨恨諷刺,沒有什么區(qū)別。它能夠憑耳朵聽出來,能夠隨手彈出來。如果選取那和諧的音調,排遣憂郁,散發(fā)幽思,那么,往往感動人心,極為深切。

我的朋友楊君,喜歡研究學問,很會寫文章,屢次參加進士測試,都不得意。等到依靠祖上的官勛,才調到劍浦去做了縣尉。小小的劍浦在東南面幾千里路以外,在這種情況下,他心里確實有不平的地方。并且從小又多疾病,可是南方缺少名醫(yī)良藥,風俗飲食與中原兩樣。憑他多病的身體,懷有不平的心思,居住在風俗習慣不能適應的地方,怎能長期抑郁地生活下去呢?然而要平靜他的心思,療養(yǎng)他的疾病,那么彈琴也能夠收到一點好處吧!因此我寫了這篇談琴的文章來給他送行,并且邀請孫道滋參加,喝一杯酒,彈一回琴,當做臨別的紀念。

(節(jié)選自歐陽修《贈楊寘序》)

材料二

彈琴的樂趣,可以查看風俗,可以調適心靈,可以辨別喜怒,可以愉悅心情,可以平靜精神,可以壯大膽氣,可以斷除雜念,可以感通鬼神,這是彈琴的好處。彈琴的人,內心沉靜,氣韻端正,那么聽的人就容易辨別;如果內心紛亂,神思渾濁,那么聽的人就難以辨別。那正直勇敢的人聽了,會更增加豪壯之氣;有孝行和節(jié)操的人聽了,就會打動內心,觸發(fā)傷感;貧窮孤苦的人聽了,就會淚流滿面;奸佞浮躁的人聽了,就會收斂容顏端莊嚴肅。因此能夠打動人心、感動神明的,沒有超過琴的。大概是琴聲正直而不亂,足以禁止邪僻,阻止過分的事情發(fā)生。今天的人大多把雜亂的音樂和歡快的音樂當做好的音樂,而琴被看輕。彈琴的高士難得,而知音也難得啊。

解答文言文題目,應遵循三個步驟:

第一步:初讀全文,整體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穩(wěn)住神,快速瀏覽一遍。初步明確是“什么時間、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誰說什么話”等,對全段的內容有個粗略的了解,讀懂六七成即可。因為高考作為選拔性的測試,要一下子全讀懂,一般的人是絕對做不到的。

第二步:細讀題目,認真研讀字、詞、句。在這一步閱讀中,要根據題干要求,結合各選項的具體內容,一一落實、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詞、句、段在文段的位置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