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3版高中歷史課時作業(yè)二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部編版選擇性必修3_第1頁
新教材2023版高中歷史課時作業(yè)二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部編版選擇性必修3_第2頁
新教材2023版高中歷史課時作業(yè)二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部編版選擇性必修3_第3頁
新教材2023版高中歷史課時作業(yè)二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部編版選擇性必修3_第4頁
新教材2023版高中歷史課時作業(yè)二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部編版選擇性必修3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課時作業(yè)(二)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一、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2022·湖南長沙月考]云岡石窟和龍門石窟有北魏不同時期鑿刻的佛像,下面兩個佛像的面部特征和表情有著明顯的不同,一個唇厚、鼻高、目長、肩寬,氣勢雄健,一個豐滿柔和,神態(tài)可親。影響這種藝術創(chuàng)作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佛教的進一步盛行B.北魏統(tǒng)一黃河流域C.漢化政策的影響D.雕刻工匠技術水平2.《醒世姻緣傳》是一部以明代家庭為描寫中心的長篇白話小說,全書共一百回,前二十二回描寫前世姻緣,二十三回以后重點寫今世姻緣。小說以一個人生業(yè)果、冤仇相報的兩世姻緣故事為線索鋪陳展開??梢娺@部小說反映當時的社會生活()A.三綱五常日益強化B.婚姻自主日漸流行C.愛情至上觀念流行D.佛教思想影響很大3.[2022·安徽省宣城市六校聯(lián)考高二第一學期期中考試]有學者指出:“中國佛教……僧人出家,還要尊敬父母,忠于國君,僧人也提倡忠君愛國。所以中國的寺院有的稱為‘護國寺’,有的稱為‘報國寺’……慧遠在廬山講經,就講誦儒家的《喪服經》,闡述服喪的問題?!睂Σ牧贤茢嘧詈侠淼氖?)A.中國佛教與儒家思想逐漸趨同B.佛教被統(tǒng)治者改造成精神統(tǒng)治工具C.中國佛教與儒家爭奪正統(tǒng)地位D.佛教深受中國文化浸潤利于其傳播4.魏晉時期的洛陽龍門石窟中,很多佛像都身著長袍,腰間束帶,衣褶層層聚攏,很齊整,袖子也很寬,幾乎垂于地面,這是典型的漢式衣飾。材料反映了這一時期()A.儒學喪失正統(tǒng)地位B.佛教居于正統(tǒng)地位C.三教思想趨于融合D.中外文化相互交融5.宋初的儒家學者以對待楊墨(楊子、墨子)的態(tài)度對待佛教,予以排斥。宋朝中期以后,出現(xiàn)士人“不學則已,如學焉,未有不歸于禪”的局面。這一變化反映了()A.佛教成為社會主流文化B.市民階層的興起瓦解理學統(tǒng)治C.政治穩(wěn)定推動文化發(fā)展D.儒學對佛教的吸收融合6.[2022·河南新鄉(xiāng)期中]黃宗羲海昌講學時,經常推薦弟子讀《幾何原本》,著名思想家李二曲也常要求其學生習《農政全書》《泰西水法》等書籍;明末流行的《天工開物》是清初向國外出口的重要書籍之一。這反映了明清之際()A.中學未能突破傳統(tǒng)窠臼B.中西方文化的全面融合C.西方科技受到士大夫普遍認可D.經世致用思潮有利于西學東漸7.1862年,京師同文館設立。該館先后開設外語、化學、物理、各國史略、航海測算、富國策、萬國公法等課程。據此判斷,京師同文館()A.標志著西學東漸進程開始B.致力于“變科舉”“改官制”C.為洋務運動培養(yǎng)新式人才D.旨在宣傳“德先生”“賽先生”8.英國科學家赫胥黎在《進化論與倫理學》中認為,不能將自然的進化論與人類社會的倫理學混為一談。但嚴復將該書翻譯成《天演論》時,“煞費苦心”地將二者聯(lián)系起來,提出自然界進化規(guī)律同樣適用于人類社會。嚴復意在()A.糾正生物進化論的錯誤B.為反清革命提供理論依據C.傳播“中體西用”思想D.促進國人救亡意識的覺醒9.1916年,陳獨秀撰文稱:“個人之人格高,斯國家之人格亦高;個人之權鞏固,斯國家之權亦鞏固。而吾國自古相傳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陳獨秀意在()A.主張國家至上B.批判封建倫理C.反對西方民主D.傳播馬克思主義10.20世紀初期,漢語中出現(xiàn)了相當多的以“國”字開頭的詞語,包括“國畫”“國樂”“國術”“國藥”“國學”“國醫(yī)”等,20世紀20年代以后,這些詞匯的運用逐漸普遍化。這反映了()A.中國的國際地位提高B.中華文化由世俗走向高雅C.外來文化刺激民族文化發(fā)展D.新文化運動糾正了形式主義偏向11.日本的唐招提寺在每年的6月5日,即鑒真忌辰的前一天舉辦紀念法事。而只有在這一天,平日難得一見的國寶“鑒真塑像”才會和公眾見面。下列關于鑒真東渡說法正確的是()A.日本效仿唐朝的政治制度,鑒真應邀前往B.唐朝對外海上交通發(fā)達使鑒真順利東渡C.對日本經濟的發(fā)展作出了巨大貢獻D.反映了中國佛教的發(fā)展對周邊國家的影響12.[2022·廣東汕頭期末]日本明治維新時期,一些維新志士吸收陽明學中注重人性“陶冶人物之功”,在幕府末期的社會變更中找到了讓自己揚名歷史的哲學。陽明學成為維新志士反抗封建幕府統(tǒng)治最尖銳的思想武器。材料體現(xiàn)了()A.中華文化的世界性影響B(tài).托古改制推動政治革命C.進步思想決定改革成敗D.陽明學是明治維新的指導思想13.朝鮮在15世紀以前使用的文字是漢字,讀的是中國的“四書”“五經”,朝鮮文學為漢文學的一支。到了15世紀中葉,朝鮮才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文字“諺文”?!爸V文”根據朝鮮語音,再參考中國的韻書,制成28個字母。從朝鮮的文字發(fā)展可以得出的結論是()A.朝鮮文字是從漢字派生而成的B.朝鮮歷史的發(fā)展源遠流長C.朝鮮一直是中國的屬國D.朝鮮的發(fā)展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14.[2022·福建福州期末]中國的煉丹術傳入阿拉伯,直接推動了阿拉伯煉丹術的興起,阿拉伯煉丹術又影響了歐洲煉丹術,而現(xiàn)代化學便是在歐洲中世紀煉丹術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這說明()A.中國古代科技成果都通過阿拉伯人西傳B.中外科技文化交流推動了人類文明進步C.同一科技成果在中西方的發(fā)展進程趨同D.中國古代科技外傳以自然科學理論為主15.著名學者沈固朝在《歐洲書報檢查制度的興衰》一書中寫道:“1485年美因茲大主教內伯格……發(fā)布禁令,嚴禁‘濫用’這一‘神贈技術’(指印刷術)。1489年,教廷向所有信徒發(fā)布了同樣內容的敕令。”上述主教、教廷行為的主要動因是()A.印刷術成為馬丁·路德進行宗教改革的工具B.印刷術促進了歐洲宗教改革,沖擊了教會的權威C.歐洲宗教改革后形成的新教利用印刷術反對教會D.印刷術成為傳播反宗教思想的工具,引起教會的恐慌16.17世紀來華傳教士曾將《論語》《大學》等譯為拉丁文在歐洲出版。19世紀中期傳教士理雅各又將多部儒家經典譯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轟動。這表明()A.儒家思想被西方學者普遍接受B.中華傳統(tǒng)文化在西方引起關注C.中西文化交流限于傳教士之間D.儒家思想推動了西方政治革命二、非選擇題(第17題12分,第18題14分)17.[2022·重慶渝中模擬]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隨著歷史的進展,中國文化的內容和空間都有不斷的變化:由黃河流域為核心的“中國”,一步一步走向世界文化中的“中國”。每一個階段,“中國”都要面對別的人群及其締造的文化,經過不斷的接觸與交換,或迎或拒,終于改變了自己,也改變了那些鄰居族群的文化,甚至“自己”和“別人”融合為一個新的“自己”。這一“自己”與“他者”之間的互動,使中國文化不斷成長,占有了更大的地理空間,經歷數(shù)千年,一個多元而復雜的中國文化體系終于成形。——摘編自許倬云《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對材料中的觀點進行評析(任意一點或整體),并得出結論。(要求:持論有據,論證充分,表述清晰)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明末清初,天主教耶穌會士來華傳教。在傳教的同時,除了向中國朝廷和士大夫進獻一些新奇工藝品外,還介紹了某些科學知識。面對西學的沖擊,中國開明的知識分子才真正意識到,原來自己的國家,自己的文明,并不是這世間唯一先進優(yōu)越的,這些耶穌會士“貨真價實的代表了歐洲的智慧,迫使他們的東道主承認在自己的文明之外,還存在有一種假如不相等,但也是可以欽佩的文明”。然而,傳教士們在傳教之時,只是把學術作為一種籠絡人心的工具,在傳播時也加以保留。因此,這種中西文化的交流在當時的實際效果是很有限的。材料二從利瑪竇為代表的西方傳教士的角度來看,他們的最初目的,是在中國傳播天主教。但是他們很快發(fā)現(xiàn),僧侶在中國的地位并不怎么高,至少不如他們在歐洲的時候一般德高望重受人敬重。而中國人,已經在“天朝上國”的繁榮強大之下受用了幾千年,對一切的外來文明都似乎不屑一顧。而當時中國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也走向空前的強化。正統(tǒng)儒家文化需要對中國社會保持一種極為嚴格的思想控制。經歷數(shù)千年的發(fā)展,儒家文化在中國已經形成了一套嚴密的理論體系,絕不容許任何其他宗教在此完整體系上打開哪怕是一個缺口?!獏怯阝?、齊世榮《世界史·近代史編》(1)根據材料一,概括早期西學東漸對中國產生的影響。(8分)(2)根據材料一、二,分析早期西學東漸在當時的中國沒有產生實際效用的原因。(6分)課時作業(yè)(二)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1.解析:石窟藝術是佛教發(fā)展的表現(xiàn),但材料不是討論石窟藝術發(fā)展的整體原因,排除A;北魏統(tǒng)一黃河流域是修建云岡石窟和龍門石窟的政治前提,并不是其風格轉變的主要因素,排除B;北魏孝文帝改革加強了鮮卑族漢化的程度,在佛教藝術上也有反映,佛教雕塑越來越接近漢文化,故選C;D項只是片面的理解,排除。答案:C2.解析:依據材料信息“前世姻緣”“今世姻緣”“人生業(yè)果、冤仇相報”可知,這體現(xiàn)了佛教因果輪回的思想對明代小說創(chuàng)作的影響,故D項正確;三綱五常日益強化與材料主旨無關,故排除A項;材料信息并不能體現(xiàn)婚姻自主日漸流行,故B項排除;材料也不能反映出愛情至上觀念流行,故C項排除。答案:D3.解析:據材料“僧人出家……僧人也提倡忠君愛國”“慧遠在廬山講經,就講誦儒家的《喪服經》”可知,佛教主動吸收儒家倫理道德思想,提倡忠君愛國、孝道,說明佛教傳播過程中深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影響,日益本土化,以方便其傳播,故選D項;佛教與儒家思想主張不盡相同,“趨同”說法錯誤,排除A項;佛教本土化是主動行為,排除B項;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國古代正統(tǒng)思想,且材料強調佛教深受中國文化浸潤,排除C項。答案:D4.解析:根據材料可知,魏晉時期的佛像服飾帶有明顯的漢化特征,反映出這一時期中外文化相互交融,故D項正確;儒學在古代中國長期居于正統(tǒng)地位,排除A、B兩項;材料未涉及三教融合,排除C項。答案:D5.解析:根據題干材料“宋朝中期以后,出現(xiàn)士人‘不學則已,如學焉,未有不歸于禪’的局面”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朝理學興起,理學以儒家學說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論,D項正確;儒家文化是當時社會的主流文化,A項錯誤;B項說法不符合史實,故錯誤;題干材料體現(xiàn)不出政治穩(wěn)定與文化發(fā)展之間的關系,C項錯誤。答案:D6.解析:材料體現(xiàn)的是明清之際中外科技的交流。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幾何原本》《泰西水法》等書籍的傳入得益于當時經世致用思潮的推動,故D項正確;材料主旨不是強調中學是否突破傳統(tǒng),故A項錯誤;B項錯在“全面融合”;C項錯在“普遍認可”。答案:D7.解析:同文館課程內容以近代自然科學為主,替代以往的儒家經典,旨在為洋務運動培養(yǎng)新式人才,故C項正確;西學東漸進程開始于明朝末年,排除A項;B項為維新派主張,排除;D項為新文化運動的主張,排除。答案:C8.解析:嚴復將《進化論與倫理學》翻譯成《天演論》,提出“自然界進化規(guī)律同樣適用于人類社會”,結合當時中國社會的背景,可知當時中國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因此嚴復宣傳進化論,提出社會發(fā)展同樣遵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規(guī)律,目的是倡導維新變法,促進國人救亡意識的覺醒,D項正確;題干材料反映的是嚴復將進化論與其救亡主張相結合,而不是糾正生物進化論的錯誤,A項錯誤;嚴復屬于資產階級維新派,主張變法維新,不主張反清革命,B項錯誤;嚴復主張維新變法,而“中體西用”是洋務派的主張,C項錯誤。答案:D9.解析:根據題干材料“吾國自古相傳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可知陳獨秀意在批判封建倫理,B項正確;陳獨秀強調的是個人與國家的關系,沒有主張國家至上,A項錯誤;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吸收民主與科學的思想,故C項錯誤;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以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與題干材料時間不符,D項錯誤。答案:B10.解析:出現(xiàn)很多“國”字開頭的詞語,體現(xiàn)出民族意識的覺醒,這種覺醒是在外來侵略的刺激下產生的;20世紀20年代以后,新文化運動深入發(fā)展,這些詞語的運用普遍化,更加反映出這種刺激的作用,故選C;A與史實不符,故排除;用“國”字開頭不等于高雅,故排除B;材料不能說明新文化運動糾正了形式主義偏向,故排除D。答案:C11.解析:鑒真是唐朝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請東渡日本,傳授佛法,對日本等周邊國家的佛教發(fā)展產生重要影響,故D項正確。答案:D12.解析:明治維新時期,日本的維新志士利用中國的陽明學,使其成為反抗封建幕府統(tǒng)治的思想武器,體現(xiàn)了中華文化的世界性影響,A項正確;陽明學在日本社會變革中發(fā)揮作用,不能說明“托古改制推動政治革命”,B項錯誤;C項中的“決定”表述過于絕對,排除;陽明學被日本維新志士吸收利用,而非明治維新的指導思想,排除D項。答案:A13.解析:根據材料中朝鮮15世紀以前的發(fā)展和15世紀中葉“諺文”發(fā)明的過程,可以看出中國文化對朝鮮的發(fā)展影響深遠,故D項正確;A項沒有全面反映材料,而且說法不嚴謹,排除;B、C兩項材料無法體現(xiàn),排除。答案:D14.解析:根據材料內容可知中國的煉丹術傳播到歐洲,歐洲在煉丹術的基礎上發(fā)展成現(xiàn)代化學,表明中外科技文化交流推動了人類文明進步,故選B;A說法過于絕對,排除;煉丹術不屬于科技成果,C錯誤;煉丹術不屬于自然科學,D錯誤。答案:B15.解析:材料時間是1485年、1489年,當時宗教改革還沒有開始,新教也還沒有形成,故排除A、B、C;主教的禁令、教廷的敕令,都嚴禁“濫用”印刷術,實際上反映了教會擔心印刷術成為傳播反宗教思想的工具,故D正確。答案:D16.解析:根據題干材料,可知西方傳教士把中國的儒家經典介紹到西方,在西方引起了轟動,但這并不能說明儒家思想已經被西方學者普遍接受,排除A項;儒家經典在西方引起轟動,這說明中華傳統(tǒng)文化在西方引起關注,故選B項;19世紀中國和西方的文化交流已經不局限于傳教士之間,排除C項;題干材料沒有體現(xiàn)西方政治革命,排除D項。答案:B17.答案:觀點:中國文化在兼容并蓄與自我更新中不斷發(fā)展。論證: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不只屬于中國,也屬于全人類。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后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日趨頻繁。西域的香料、核桃、葡萄等植物傳入中國,還有多種樂器、歌舞以及佛教等傳入中國,佛教在魏晉時期沖擊著儒家思想作為核心價值觀念的地位,宋代新儒學則融合佛教、道教思想,形成更為思辨化和理論化的理學,儒學在對西方文化的吸收和傳統(tǒng)儒學的批判繼承中不斷進化。近代中國受到西方強勢的工業(yè)文明沖擊,原有的制度和文化的弊端日益顯露,但是中國文明沒有消亡,先后有洋務派、維新派、革命派、激進派以“救亡圖存”為目標學習西方的器物、制度和思想,改造中國文化,推動中國社會近代化轉型??偨Y:中國文化具有包容性,同時不斷學習更新,中國文化在優(yōu)秀傳統(tǒng)基礎上歷久彌新,為世界文化作出貢獻。18.解析:第(1)題據材料一“在傳教的同時,除了向中國朝廷和士大夫進獻一些新奇工藝品外,還介紹了某些科學知識”得出引入西方的某些自然科學技術,豐富了中國的傳統(tǒng)科技,促進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積極意義;據材料一“面對西學的沖擊,中國開明的知識分子才真正意識到,原來自己的國家,自己的文明,并不是這世間唯一先進優(yōu)越的”得出開闊了中國人的眼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