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多次盜竊的刑法思考_第1頁
關于多次盜竊的刑法思考_第2頁
關于多次盜竊的刑法思考_第3頁
關于多次盜竊的刑法思考_第4頁
關于多次盜竊的刑法思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關于多次盜竊的刑法思考前言《法經》有云:“王者之政,莫急于盜竊”。偷盜行為在我國已經存在著數千年,隨著經濟社會的變革,生產力的提高,古時的“道不拾遺,夜不閉戶”,發(fā)展到今天的盜竊常見,慣偷慣盜現象時有發(fā)生,這與實務中辦案民警對相關盜竊犯罪的法律理解與適用錯誤息息相關。之所以討論“多次盜竊”,是因為“多次盜竊”案件較一般普通盜竊的社會危害性大,對人民群眾的財產安全的威脅較大,而且辦案民警對一般盜竊的理解錯誤較少,主要是每位民警對“多次偷盜”的理解有失偏頗,甚至僵硬的認為“盜竊三次以上”即符合“多次盜竊”,接著在偵查過程中,民警就按照著錯誤的理解處理“多次盜竊”案件,不但在處理過程中顯得如履薄冰,更是抓襟見肘,沿著錯誤的道路越走越遠,這會導致“多次盜竊”案件的偵查得不到檢察院的認可,最終被檢察院退回,或更改起訴依據或退回重新偵查,但是“多次盜竊”的案件在偵查期間,由于案情較為復雜,作案地點又多,要在合法的拘留期間(最多37天)內又要重新偵查,往往會最終導致證據不足或者超過時限,不得不放人,因此會讓那些盜竊犯罪分子逍遙法外,進而抱著僥幸心理繼續(xù)作案,最終導致當地的“多次盜竊”犯罪頻頻發(fā)生。在此,我以實務案子為例,講解“多次竊盜”案件中,因為辦案民警對實務中“多次盜竊”的理解有誤,最終導致犯罪分子逍遙法外的后果。案例一:李某,男,48歲,在某次入戶盜竊時,被巡邏的民警抓獲,在隨后的審問過程中,李某交代了其在某餐廳還有3次盜竊他人手機的行為。有的民警就認為,入戶盜竊1次,餐廳盜竊手機3次,符合了“多次盜竊”要求,應該將其刑事拘留,這是因為“入戶盜竊”與“多次盜竊”被辦案民警混為一談。其次:李某交代的3次在餐廳盜竊就餐人員手機的案情訊問筆錄不詳細,我們應當本著馬克思認識世界的基本原則去認識“多次”,即“看待事物,應當用聯系、發(fā)展、全面的眼光,而不是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認識事物。案例二:林某,43歲,男,來中山市務工人員,在18年曾因偷盜被判處刑罰10個月,19年刑滿釋放以后,又繼續(xù)在中山市進行盜竊電動車(價值500元人民幣),接著在做訊問筆錄過程中,林某交代其在被抓獲之前還在某停車場盜竊過2輛共享單車,盜竊所得450元人民幣。有的辦案民警因為常年累月的辦理該類型案件,形成一種錯誤偏見,認為需要將經過刑事處罰的盜竊行為計入到“多次盜竊”犯罪構成之中,才能有力的打擊該類型犯罪,形成了對犯罪分子較為主觀歸罪的錯誤認識,這并不是理性分析的產物,而是憑著打擊犯罪的決心,究其原因是對“多次盜竊”的微觀認識不足。為了遏制上述問題的發(fā)生,我們應當對“多次盜竊”作出正確的理解與認識,具體從宏觀上認識與微觀上把握,再結合實踐出發(fā)。第一章:對“多次盜竊”的宏觀認識“犯罪構成理論是刑法中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理論,被認為是刑法理論王冠上的寶石?!庇獙Α岸啻伪I竊”理解透徹,我們應當從“多次盜竊”的犯罪構成入手。因我在基層派出所實習過程中,碰到了很多關于“多次盜竊”的案子,發(fā)現在實務適用中存在不同的解釋,比如,何謂“多次”?以及“次”的認定標準是什么?而且“多次盜竊”的理解,在某些民警中僅僅停留在作案次數的認識上,籠統(tǒng)模糊的認為盜竊三次就是屬于刑法的“多次盜竊”,每當碰上“多次盜竊”的案子,移交給檢察院時,就被要求更改起訴罪名,這給實務中的辦案民警帶來諸多困惑,因此,我想理清“多次盜竊”的刑法內涵,并對認定“多次盜竊”的入罪提供一種較合理的解釋,這就是我希望研究的內容。在實務中,民警辦理多次盜竊案件時,存在著主要有幾種錯誤解讀,一、簡單的認為盜竊三次以上即符合多次盜竊,而忽視了時間的限定,需要在兩年內;二、對“多次”的規(guī)范理解為犯罪人的人身危害性的疊加,主要考慮了主觀主義立場而忽視了我國客觀主義立場的刑法體系;三、把入戶盜竊、公共場所扒竊、攜帶兇器盜竊、以及盜竊數額較大型盜竊相混淆,籠統(tǒng)認為三次以上的偷盜行為即符合多次盜竊,而忽視了多次盜竊中每次單獨偷盜的行為限定;四、仍然錯誤的堅持盜竊罪一元入罪模式,認為多次盜竊的處罰依據是多次犯罪所得,而沒有認識到“多次竊盜”的本質是重復的偷盜危害行為的刑法規(guī)制;五、辦案民警對“次”的認定是孤立、靜止、片面的,而沒有采用客觀主義標準,對“次”的認定較為主觀隨意;為了解決上述出現的問題,我將從以下方面進行解讀,形成對“多次盜竊”較為合理的解釋。第一節(jié):“多次盜竊”的歷史由來及其概述在《1979年刑法》中,我國并沒有“多次盜竊”的法律規(guī)定,有類似“多次盜竊”的“慣竊”規(guī)定,我國高銘暄教授對慣竊這一概念作出了界定:以盜竊為常業(yè),或者在相當時期內屢次盜竊數額較大并以盜竊所得為其主要生活和揮霍來源,盜竊已成習性的,就是慣竊。但是“多次竊盜”是區(qū)別于“慣竊”的,之后我國在刑法修改中將“慣竊”一詞刪除了,同時規(guī)定了“多次盜竊”。但兩者也有相同之處,即我國《1979刑法》和《1997刑法》針對多次盜竊這危害行為都認為要追究犯罪者的刑事責任。之所以《1997刑律》將“慣竊”刪除,是因為《1979刑律》中由于“慣竊”這一稱謂比較含糊以及存在著司法實踐較難執(zhí)行的情況,同時為了針對“多次盜竊”危害行為的打擊且使得法條更加有易于執(zhí)行,規(guī)制“多次盜竊”的犯罪行為就規(guī)定在《1997年刑律》。這同時也體現我國立法技術的進步,總之,“多次盜竊”并不等于“慣竊”,兩者是具有聯系也有區(qū)別的。到了2013年,國家為了更好的打擊盜竊,給社會安寧,最高人民法院連同最高人民檢察院,制定出臺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盜竊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13解釋),該解釋第三條規(guī)定:兩年內盜竊三次以上的,認定為多次盜竊。該條解釋的規(guī)定是針對《1997刑律》第264條中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多次盜竊”他人公私財物的進一步解釋,這是因為本國《1997刑律》第264條中關于“多次盜竊”的規(guī)范解釋在實務操作中存在著廣泛的歧義,導致在司法實務中,出現了關于多次盜竊的錯誤解讀,通俗的認為多次盜竊就是盜竊三次以上,僅僅是停留在作案行為的次數認識上,沒有理解到并不是任何盜竊案件都應當計算在多次盜竊中,因此《解釋》第三條是對多次盜竊的限制解釋,將多次盜竊的時間限制為2年內,減少過大的打擊面,將盜竊的案件類型解釋為數額達不到較大標準的盜竊案件,具有兜底性質,再則《解釋》第三條第二款規(guī)定了入戶型盜竊,第四款規(guī)定了公共場所扒竊,根據法律同類解釋以及形式邏輯的規(guī)定,應當將“人戶型盜竊”、“公共場所扒竊”、“攜帶兇器盜竊”、“數額較大型盜竊”排除在《解釋》第三條第一款規(guī)定的“多次盜竊”中。即“多次盜竊”是指兩年以內盜竊三次以上,且每次單獨的盜竊類型不符合其他四種盜竊行為。第二節(jié):對“多次盜竊“的“多次”理解其一、我國刑法中的“多次”按照規(guī)范理解,可以作為三種功能,分別是作為構罪型的多次行為如“多次盜竊”,作為法定刑升格的多次行為如“多次搶劫”,以及作為數額累計型的多次行為如“多次詐騙未經處理的累計數額計算”,而多次盜竊是屬于按照第一種規(guī)范理解,即作為構罪型的多次行為,根源是因為我國的立法采用“既定性又定量”的模式。依據我國刑法界的通說,一般三次以上才稱為“多次”,這也符合《13解釋》第三條之規(guī)定。其二、構罪型“多次行為”的處罰依據是多次偷盜行為本身的刑法規(guī)制,正如上述所言,并不是行為人的人身危害性增加以及對行為無價值的考量,犯罪者的主觀惡意并不影響其成立“多次竊盜”,只是量刑時予以考量。綜上?!岸啻伪I竊”的“多次”是指三次以上的偷盜行為,除了次數的限定至少三次,根據《13年解釋》,“多次盜竊”還限定了時間2年內,并且根據刑事邏輯的推理,刑法264條規(guī)定的5種盜竊行為應當是分別并列的,而不是相互包容重復的,因此“多次盜竊”中單獨偷盜類型應當不符合其他4種盜竊行為。綜上,“多次盜竊”是指犯罪人在2年內三次以上的竊盜行為,且該三次竊盜行為都不屬于其他4種盜竊行為范疇,這才有“多次盜竊”型盜竊的適用空間。第三節(jié):對“多次盜竊”的“次”的認定何謂“次”根據新華詞典的語義,“次”是量詞,但在刑法的思維里面,具體到“多次盜竊”中的“次”,我們需要判定出單次盜竊行為達到何種違法程度,才值得刑法規(guī)制呢?因此,對“次”的理解,必須依據于兩個評價,其一是事實評價,其二是規(guī)范評價。事實評價是指什么樣的行為值得刑法關注,具體到“多次盜竊”中,是指什么樣的竊盜行為,值得刑法去規(guī)制,價值評價是指什么樣的行為可以被綜合評價為“一次”,具體到“多次盜竊”中,是指什么樣的盜竊行為,可以規(guī)范判斷為“一次”。正如上述所言,“多次盜竊”的處罰依據是行為的違法性,因此在構成“多次盜竊”中的單獨竊盜行為,其行為是否需要每次達到違法性,還是綜合三次盜竊行為才達到行為的違法性呢?依照客觀主義立場,刑法中“多次盜竊”的刑法規(guī)制對象是竊盜行為本身,因此必須對“多次盜竊”的危害行為本身做出限定。學界中對“行為”的定義自古以來就有著深刻的討論與總結,具體在“多次盜竊”中,是指犯罪人在其意思指導下,通過平和手段,轉移占有他人財物的行為。總之,“多次盜竊”中的單次竊盜行為要達到事實上危害行為才值得刑法規(guī)制。但對“多次盜竊”中的“次”的規(guī)范評價,學術上有客觀標準理論與主觀標準理論之爭,主觀標準理論在“多次盜竊”中的認定,主要依據犯罪者的主觀方面,定罪依據主要是犯罪者的供述,不利于發(fā)現“多次盜竊”的實體真實,因此學術界的通說理論是采用客觀標準,因為采用客觀標準理論是對行為刑法的發(fā)展,符合上述所言“多次盜竊”的處罰依據是危害行為本身,也是對我國刑法體系中采用客觀主義立場的肯定,因此在“多次盜竊”中采用客觀標準理論有利于刑法體系的包容結合,但也不能全盤否認“主觀標準”,“主觀標準”為量刑時考慮犯罪者的主觀層面提供了借鑒。多次盜竊”中的“次”的認定采用客觀標準理論,客觀標準理論從客觀時間的維度與客觀空間的維度對“次”做出規(guī)范界定。為了更好講述客觀時間的維度對“多次盜竊”的“次”的認定之作用,我舉一個案例,犯罪人“大英仔”,是轄區(qū)內盜竊電動自行車的慣犯,“大英仔”有解鎖電動自行車的技術,并且通過其技術一晚上盜竊了某停車場的3部電動自行車,期間,“大英仔”在每偷完一部電動自行車后,就將被盜電動自行車先行騎回家里藏著,然后再返回停車場繼續(xù)作案,如此反復,是認定為一次盜竊案件,還是認定為三次獨立偷盜案件呢?根據客觀標準理論,時間的客觀是指犯罪人在犯罪行為的實施上具有時間的連續(xù)性。在本案例中,將每一次盜竊所得運回家,要判斷是屬于時間的中斷還是時間的連續(xù),若是時間的中斷,則屬于3次獨立的偷盜案件,要是犯罪所得價值合計達不到數額較大標準,則有“多次盜竊”適用的可能;若是時間的延續(xù),則屬于同一犯罪故意下的一起偷盜案件,屬于“連續(xù)盜竊犯”。因此在“多次盜竊”的“次”的認定上,要綜合的考慮整個犯罪案情,不能片面的、絕對的、靜止的認定“次”,需要全案考慮、綜合判斷,做出符合社會一般大眾的法感情判斷。在在客觀空間的維度中,學術上有三種爭論,第一種看法認為:盜竊地點要綜合考慮盜竊行為本身的作用力以及盜竊地點的特殊性。第二種觀點認為:一個盜竊的次數是隨著盜竊地點的轉移而增加盜。第三種觀點:盜竊地點并不是狹隘的、固定的,而是相對開放的、延伸的。在上述“大英仔”盜竊電動車案例中,盜竊地點都是屬于某停車場,在空間維度上沒有較大爭議,若是發(fā)生在相隔5公里的不同停車場,則分歧較大,若是間隔1公里呢?間隔10米呢?為什么間隔遠就能認定為多次呢?那具體間隔多少每個人的法感情是不一的,只有符合社會大眾一般普遍的法感情才可以得到普遍廣泛的支持,間隔5公里,認定為多次,社會普遍能接受,間隔10米就認定為多次,不太符合社會現實,因此在空間維度上,我堅持開放的、延伸的認定該作案空間。綜上,在“多次盜竊”中關于“次”的認定首先從犯罪行為客觀方面著手,只有在犯罪符合客觀標準主義理論時,才有考慮“多次犯罪”的可能,其次考慮犯罪行為人的主觀故意,若犯罪人在同一犯罪故意指導下,要考慮犯罪時間的連續(xù)性,只有在犯罪時間不具備連續(xù)性時,才有可能考慮多次盜竊,否則屬于連續(xù)盜竊犯,最后,要考慮犯罪時地點的空間范圍,如果每次發(fā)生偷盜行為的地點區(qū)域跨度大,則才有可能考慮多次盜竊??傊岸啻伪I竊”中關于“次”的認定需要堅持客觀標準理論,同時做出符合廣泛社會大眾法感情的判定。第四節(jié):“多次盜竊”與數額之間的關系在我國刑法中,盜竊罪的入罪標準最初就是犯罪所得,即1979年刑法規(guī)定的“數額一元定罪”模式,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成為了今天的“多元定罪”模式,除了保留數額的構罪模式,還增加了入戶盜竊、公共場所扒竊、攜帶兇器盜竊以及“多次盜竊”的構罪模式,這五者的盜竊罪構罪標準各有側重,且相互補充,相互并列,但不能重合,否則有為形式邏輯的嫌疑,因為法條規(guī)定時,五者是并列關系,從形式邏輯上解釋或者法律體系上解釋,五者的構罪標準應是不一樣的,否則都一樣何必做區(qū)分呢?因此行為符合是“較大數額標準”構罪的,那么當然區(qū)別于“多次盜竊”構罪,那問題是,至于“多次盜竊”組成中的單次犯罪所得數額,其規(guī)范理解應當是怎樣呢?的理解是“多次盜竊”的構罪標準是其他四類盜竊罪構罪標準的補充,且具有兜底性質。只有在不符合其他四種盜竊罪構罪標準時,才可以考慮適用“多次盜竊”而構罪,理由是從形式邏輯解釋即刑法的體系解釋與立法目的出發(fā),如前述所言,五種盜竊罪的構罪標準從形式邏輯看,應當屬于互相補充,互相并列,不重合的關系,否則不符合形式邏輯,其二,立法之所以將“多次盜竊”考慮入罪,并不是考慮其行為人的社會危害性,而是偷盜行為本身,也不是犯罪數額所得,因此將“多次盜竊”入罪才顯得盜竊罪的刑事法網密,而不是要求其嚴,所以,在“多次盜竊”中,只有在2年內三次盜竊加起來盜竊所得數額不超過“較大數額”標準時,才有“多次盜竊”構罪適用的空間,如果三次盜竊中,有一次超過“較大數額”的,則以“較大數額”的構罪,其他兩次行為,可在量刑中體現,如果每次盜竊的所得數額均沒有達到“較大數額”,但三次犯罪所得數額加起來超過了“較大數額”的時,則將三次偷盜視為一個整體評價,以“較大數額”的構罪。綜上,“多次盜竊”與犯罪數額之間關系較大,有且只有在三次盜竊犯罪所得加起來未達到“較大數額”時,“多次盜竊”構罪才有適用的空間。第五節(jié):多次盜竊的犯罪形態(tài)實務中,多次盜竊的犯罪形態(tài)也存在著諸多爭論,而且對多次盜竊的犯罪形態(tài)理解不同,就會出現不同的處置方式。以石東洋和劉萬里為代表的學者主張:“多次盜竊犯罪屬于行為犯,存在未完成形態(tài),但只有當且僅當納入多次盜竊認定范圍的各盜竊行為均系未完成狀態(tài)時,多次盜竊構成的盜竊罪才可能存在未完成形態(tài)”石東洋,劉萬里多次盜竊的司法認定長沙民政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4(4)第56頁,我并不贊同該觀點,我認為多次盜竊罪本質上就是侵犯財產法益的犯罪,當然適用一般盜竊的既遂規(guī)則。而以邵棟豪為代表的學者認為:“盜竊三次以上就是犯罪既遂的標準,盜竊數額對于既遂的成立沒有任何影響,多次盜竊犯罪不存在未遂形態(tài),只存在構成犯罪與否的問題石東洋,劉萬里多次盜竊的司法認定長沙民政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4(4)第56頁邵棟豪:多次盜竊的立法檢討與司法適用上海政法學院報(法治論叢),2016(1)75-76頁而以張明楷教授為代表的的學者則認為:“不能將多次盜竊簡單地視為所謂的行為犯或者舉動犯,而應當以行為人取得了值得刑法保護的財物作為其既遂的標志”張明楷,盜竊罪的新課題,政治與法律,2011(8)第10頁張明楷,盜竊罪的新課題,政治與法律,2011(8)第10頁第二章:對“多次盜竊”的微觀把握以上問題是宏觀的認識“多次竊盜”,我們?yōu)榱嗽趯崉罩懈玫倪m用“多次竊盜”,應當對構成“多次盜竊”的單獨偷盜危害行為進行微觀認識,在實務操作中,并沒有引起較大的重視,辦案民警簡單的認為有偷盜行為、有犯罪所得,即符合,但是在“多次盜竊”型犯罪構成中,往往存在著經過刑法處罰或者行政處罰的盜竊前科,對經過刑事處罰或者行政處罰的2年內單獨盜竊行為且不符合其他四種盜竊行為類型的單獨偷盜行為能否計入到“多次盜竊”的犯罪構成中認識不統(tǒng)一,有的認識甚至是錯誤的;為了解決刑事處罰與行政責任在“多次盜竊”中的銜接問題,我將從以下方面進行解讀。第一節(jié):“多次盜竊”中的禁止重復評價原則我在實習期間,轄區(qū)內盜竊案件頻頻發(fā)生,屢禁不止,已成為困擾當地人民群眾安寧的嚴重案件。究其原因是第一:刑律及相關解釋對“多次盜竊”的規(guī)定較為模糊;第二:辦案民警混淆了刑法的禁止重復評價原則與行政法的一事不再罰原則,導致實務中錯誤的適用“多次盜竊”。為了更好的厘清“多次盜竊”中的禁止重復評價原則與一事不再罰原則,我將以案例進行講述。案例一,李某,男,33歲,漢族,1年前因盜竊電動車被法院判處徒刑10個月。在其刑滿釋放后,李某不痛改前非,好吃懶做,整天游手好閑,無所事事,又沒有固定收入來源,只好重操舊業(yè)繼續(xù)行竊。其在出獄期間,在我實習轄區(qū)偷盜了一輛電動車,經市場核價即便依據《13解釋》第二條之規(guī)定數額減半仍然達不到刑事立案標準,于是將李某處以15天治安拘留,在拘留結束以后,李某又繼續(xù)作案,盜竊所得同樣是不符合刑事立案標準,此時,有的辦案民警就依據《13解釋》,兩年內盜竊三次以上的,成立“多次盜竊”。于是,就按照“多次盜竊”進行立案偵查起訴。殊不知該辦案民警的理解正是混淆了“刑事處罰”與“多次盜竊”之間的關系,不僅侵犯了犯罪人的人權,也是對司法的濫用。那么該辦案民警的理解為什么是錯誤的呢?其一,沒有遵循刑法領域的“禁止重復評價原則”,那何謂“禁止重復評價原則”呢?“禁止重復評價是指定罪量刑時禁止對同一犯罪構成事實予以兩次或兩次以上相同性質的法律評價?!薄敖怪貜驮u價包括定罪上的重復評價,即在某種犯罪構成要素(如行為、結果等)已經被評價為甲罪的構成事實時,不能再將該要素作為認定乙罪的事實根據,從而使行為人遭受多重處罰;量刑上的重復評價,即犯罪構成要素(定罪情節(jié))在定罪過程中已經被刑法評價過一次后,不得再次作為量刑的情節(jié)重復使用?!币虼嗽诎咐校钅?年前被判處有期徒刑的盜竊罪行顯然不能計入到“多次盜竊”的犯罪構成之中,否則就有違人權保障。其二,是辦案人員對《13解釋》第三條的平義解釋,沒有深刻理解“多次盜竊”的內涵與外延,正確的做法應當是從立法目的的角度進行解釋。因此,“多次盜竊”的犯罪構成之中不包含經刑法處罰的前科偷盜行為。第二節(jié):一事不再罰是行政法領域特有的原則首先,“一事不再罰是指對當事人的同一個違法行為不得基于同樣的事實和理由給予兩次以上的行政處罰?!币皇虏辉倭P屬于行政法范疇,行政法第24條明文規(guī)定:對當事人的同一個違法行為,不得給予兩次以上的行政處罰。因而“一事不再罰”原則并不屬于刑法體系規(guī)范用語,當然不能適用于刑事法領域。因此,將已經過行政處罰的單次偷盜行為攝入到“多次盜竊”犯罪的打擊之中,并不會導致違背禁止重復評價原則,相反會使得不同法律部門之間的法律責任寬嚴相濟,層次分明。但是在實務之中,有的民警卻因為被別人指責這是侵犯人權的行為,就不敢將經過行政處罰的偷盜行為計入到“多次盜竊”犯罪的構成之中。之所以會犯如此錯誤,就是將行政法獨有的“一事不再罰原則”在刑法領域的“多次盜竊”進行了應用,此可謂牛頭不對馬嘴。綜上所述,就是辦案民警沒有對“一事不再罰原則”是行政法領域獨有原則的深刻把握。因此,在今后的“多次盜竊”案件之中,應當厘清哪些原則是刑事領域獨有的,哪些是行政領域獨有的,加強公安民警的法律理論教育。第三節(jié):“多次盜竊”中存在著行政責任與刑事責任的相容問題首先,任何違法行為都有產生相應的違法責任,觸犯行政法時有行政處罰法的規(guī)制,違反刑法時有刑事法律責任的制裁。因為刑法責任較其他法律責任嚴格,是犯罪的最后防火線,但這并不排斥某一行為既觸犯了行政法的同時違反了刑法的規(guī)定,刑事責任與行政責任并不是排斥競合的關系,相反兩者可以是并列相容關系。其次從保障人權角度出發(fā),行政責任在與刑事責任并存時,可以存在折抵的情形。所以從法律責任的角度探析,“多次盜竊”的犯罪構成當然包含了經治安處罰的偷盜行為。第三章:對“多次盜竊”的本質理解經過以上的宏觀認識“多次竊盜”,我們把握了“多次竊盜”的認定,次數的理解,“多次竊盜”的立法演變,以及“多次竊盜”與數額之間的關系問題,在從微觀上了解了“多次竊盜”與刑事處罰、行政責任的銜接。但是僅有這些理解還是不夠的,須結合我國客觀主義立場的刑法體系,對“多次盜竊”的處罰依據作出正確認識。那么如何正確認識“多次盜竊”的處罰依據呢?在實務之中,有些辦案民警錯誤的認為犯罪人的偷盜習性是刑法處罰依據,針對的是其人身危險性,定罪的主要依據只是犯罪人的主觀口供。為了更好的理解與適用“多次盜竊”,必須對“多次盜竊”進行追根溯源,刨根問底的同時對“多次盜竊”的處罰依據進行正確認識,我將從以下方面進行解讀。第一節(jié):我國關于“多次盜竊”現行法條的現實基礎“法律不強求不可能的事項或法律不強求任何人履行不可能履行的事項”,法律是針對所有人的行為規(guī)范,因此,在“多次盜竊”的法律規(guī)定中,其規(guī)制的正是現實中不斷重復出現的偷盜行為。隨著社會生產的迅猛發(fā)展和犯罪情況的愈演愈烈,犯罪數額日益增大,盜竊犯罪越來越顯現出交織性和多樣化,我國1979年版的刑法中規(guī)定盜竊罪采用以數額一元定罪模式,已然不能適應當前的社會經濟發(fā)展和犯罪情況的變化,因而從刑法體系性和司法實踐效果考慮,將盜竊次數作為評價盜竊罪的社會危害性來規(guī)制盜竊犯罪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要求??傊岸啻伪I竊”之規(guī)定有其適用的現實土壤。第二節(jié):我國關于“多次盜竊”現行法條的理論基礎“多次盜竊”理論基礎追根溯源源于對行為刑法與行為人刑法對犯罪處罰依據的分歧,處罰根據顧名思義就是指犯罪者承擔刑事責任的基礎原因是什么,憑借何種事實對犯罪人進行刑事制裁。在18世紀六七十年代德國出現了西方刑事古典學派,該學派構建了以行為為中心的刑法,以客觀行為作為刑律規(guī)制的對象,即對犯罪者的處罰依據是其本身的危害行為。誠如貝卡利亞所言:“什么是衡量犯罪的真正標尺,即犯罪對社會的危害”。然而到了19世紀后期,資本主義經濟進入到壟斷主義發(fā)展階段,使得社會的矛盾進一步加劇,犯罪率開始飆升,出現了累犯、慣犯等犯罪情勢的新變化,為了預防犯罪出現和社會防衛(wèi)的目的,出現了以行為人為規(guī)制對象的刑事近代學派,其認為刑事責任的依據是行為人的人身危險性即重復實施的危害行為。隨著時光推移,客觀主義立場繼承與發(fā)展了行為刑法,主觀主義立場繼承與發(fā)展了行為人刑法,以主觀主義立場的行為人刑法意在強調社會防衛(wèi)但忽視人權保障而遭到后世詬病,以客觀主義的行為刑法意在強調對客觀行為作出規(guī)制,更有利于發(fā)現案件真實與保護人權。從多次盜竊來看,“盜竊行為的次數升高盜竊行為的不法程度,反復多次盜竊,即賦予其刑事可罰性,這是行為無價值論支配下的行為本位立法思維的展開”。理清“多次盜竊”的理論基礎,有助于理解“多次盜竊”的入罪依據并不是犯罪者本身的性格或者偷盜癖性,僅僅是其行為本身。因此,“多次盜竊”立足于行為本位,對于其處罰根據的分析應當立足于客觀主義立場。“多次盜竊”的處罰根據是其行為本身對法益的侵犯,行為人自身的因素,例如性格、以及盜竊習性并不影響“多次盜竊”的認定。綜上,“多次盜竊”的理論基礎是建立在行為為中心的客觀主義立場,因此,對“多次盜竊”的解析必須不能違背客觀主義立場,對“多次盜竊”的犯罪構成本著客觀主義立場的原則進行解讀,應當將犯罪者的盜竊習性等主觀要素排除在“多次盜竊”犯罪的成立之中,因為從始至終“多次盜竊”的刑法規(guī)制是其盜竊行為本身。經過以上宏觀認識與微觀把握,在對“多次竊盜”的追根溯源,我們深刻把握了“多次竊盜”的適用范圍以及“多次竊盜”的入罪門檻,有利于指導一線辦案民警更好的處理“多次盜竊”型案件,更好的維護社會治安。最后,在處理一下實務中常見的一種錯誤認識,即“多次盜竊犯”與“連續(xù)盜竊犯”的區(qū)別,在實務中,有的民警往往認為兩者是同一的。“多次盜竊”犯罪中往往會有連續(xù)盜竊的行為發(fā)生,為了更好的理清“多次盜竊”,我們需要對“連續(xù)盜竊犯”與“多次盜竊犯”做出區(qū)別認識。首先“多次盜竊”正如上文所述,是屬于三次以上的單獨盜竊行為的次數累加,是其盜竊行為本身的刑法規(guī)制,每次盜竊行為都單獨構罪,但不符合其他四種盜竊類型,若是行為人本著一個盜竊故意,連續(xù)的盜竊作案,存在著連續(xù)盜竊犯的可能。正如張明楷教授所言:連續(xù)犯是指基于同一的或者概括的犯意,連續(xù)實施性質相同的數個行為,觸犯同一罪名的犯罪。具體到“連續(xù)盜竊犯”中,是指犯罪者基于同一個犯意,連續(xù)不間斷的實施數個盜竊行為,觸犯同一盜竊罪,但是“連續(xù)盜竊犯”是不同于“多次盜竊犯”,兩者有著本質區(qū)別,如果能成立“連續(xù)盜竊犯”則不能成立“多次盜竊犯”,因為成立“連續(xù)盜竊犯”則說明盜竊行為具有連續(xù)性,依據上文所述的客觀標準理論即不符合客觀時間維度,因此,“多次盜竊”就不能成立,僅成立一罪。第四章:從實際出發(fā)正如日本法學家藤木英雄所言:“刑罰就像既能治病,又有相當劇烈副作用的藥物一樣,使用方法錯誤,豈止不能治病,反而能使病人喪命”。因此有必要樹立對“多次盜竊”的正確理解。第一、通過本文所述,我們摸清了“多次盜竊”的立法由來,即《79年刑法》規(guī)定的“慣竊”演變?yōu)椤?7年刑法》的“多次盜竊”,雖然刑法刪除了“慣竊”,規(guī)定了“多次盜竊”,但兩者的構成要件是不同的,“慣竊”并不是獨立成罪的,而是作為當時的盜竊罪加重處罰情節(jié),而今的“多次盜竊”是單獨的入罪方式,且“多次盜竊”并不要求行為人主觀上的盜竊習性,僅是對其盜竊行為本身的刑法規(guī)制,同時也符合行為刑法以及客觀主義為本位的中國刑法體系。對“多次盜竊”的立法由來進行深刻認識,有利于實踐中,在偵查期間,對犯罪嫌疑人的口供應當注重調查其盜竊的客觀違法行為,而不是主要詢問其多次盜竊的主觀習性。第二、通過文章所述,我們從宏觀上理清了“多次盜竊”的具體內涵是,且對“次數”的認定需要本著客觀主義標準的原則進行,要把握兩個維度,即客觀時間維度與客觀空間維度。刑法學從來就不是一盤散沙,有著規(guī)范的體系,我國的刑法體系就是本著客觀主義的立場,因此“多次盜竊”的解析必須遵循該“客觀主義立場”。宏觀認識是每位偵查人員都必須具備的,只有這樣才能在靈活處理“多次盜竊”案件,使犯罪分子無處遁形。第三、我們從微觀上把握了一事不再罰與禁止重復評價原則在“多次盜竊”犯罪中的正確適用。這有利于在實踐中指導公安民警不侵犯人權,不濫用權利,實事求是的根據法條理解,做到既打擊犯罪又保護人權。第四、“多次盜竊”本質是屬于侵犯財產法益的犯罪,和其他普通盜竊一樣存在著犯罪形態(tài),既遂標準依據財產取得說。最后回顧引言中的案例一和案例二,引用上述理論對案例一和案例二作出正確的處理:案例一,首先要明白“多次盜竊”是盜竊罪的另一入罪模式,根據刑法體系解釋,將“多次盜竊”與其他四種盜竊類型相區(qū)別,不能混為一談,更不能將其他類型盜竊罪行劃入到“多次盜竊”的犯罪組成之中,否則違背刑法體系解釋;其次案例一中雖然李某有如實供述公安機關尚未掌握的其他“3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