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麓山重點學校高一上學期語文第二次適應性測試試卷湖南省長沙市麓山重點學校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語文第二次適應性測試試卷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任何一種藝術作品都存在于一定的時間與空間中,作為人類情感結晶的詩歌自然也不例外。體現(xiàn)詩歌存在狀態(tài)的時空是現(xiàn)實的物理時空,而在詩歌內部,詩人具體描繪的藝術世界自成一個完整獨立的小宇宙,擁有自己獨特的藝術時空。詩歌的藝術時空是現(xiàn)實時空和詩人心理情感交匯融合的產(chǎn)物。詩人將現(xiàn)實時空訴諸內心感受,最終經(jīng)過詩歌作品得以具體呈現(xiàn),其中灌注了詩人豐沛的情感。
情感的抒發(fā)是詩歌最為根本的內容,正因有了情感,時空才被賦予極大的可塑性和選擇性。在詩歌里,詩人為了表情達意的需要,所以采用虛構、夸張、變形等藝術手段,將現(xiàn)實時空重新組合而建立起詩歌的時空結構。
有時,詩人借助時空轉換,在今昔對比或巨大反差中抒發(fā)一種人世滄桑、物是人非之情。如劉禹錫的《竹枝詞》:“清江一曲柳千條,二十年前舊板橋。曾與美人橋上別,恨無消息到今朝。"這里呈現(xiàn)的是同一空間里時間轉換的時空結構,詩中的事件就發(fā)生在“板橋”上。開篇作者描述了一片清麗春景,詩人心底的憂傷被悄然喚起,思緒由今入昔,懷念故人之情綿綿;最后一句又把時間轉回“今朝",與開頭照應,產(chǎn)生“今—昔—今”的時空轉換。
有時,因詩人情感的大起大落難以遏抑,現(xiàn)實時間的順流性和空間的邏輯性在強烈的情感面前失去意義,不僅時間變得具有可逆性,其中的空間也會發(fā)生大規(guī)模切換,以適應詩人噴涌的激情。李白的詩篇常常如此:“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其一)作此詩時,李白因受小人迫害而離開了他渴望一展宏圖的長安,時空便因內心的悲憤之情發(fā)生了巨大改變:空間描寫在黃河與太行山間轉換,以“冰塞川”的不可穿越和“雪滿山"的不可登攀表達了世路的艱難險阻與英雄失意的悲慨;時間則在現(xiàn)實與歷史和虛構中穿梭,從當下自己受迫害的現(xiàn)實切入,先是寫周朝姜太公,又向前逆推到商朝的伊尹,形成跳躍性的時空結構。
在詩歌里,現(xiàn)實時空本身的客觀屬性和固有的自然標度早已隨詩人情感的變化而改變,或者上下幾千年的時空被壓縮成一瞬間,或者又將一瞬延長,使之包含更豐富的情感內涵。為表達情感之需,詩人通過想象創(chuàng)造了這種與現(xiàn)實時空相參照的、經(jīng)過壓縮或延長乃至被幻化的時空結構,反映情感在藝術時空中的運動狀態(tài)。如李賀的《夢天》中:“黃塵清水三山下,變更千年如走馬。遙望齊州九點煙,一泓海水杯中瀉?!痹谙山绺┮暼碎g,時間變得短促,空間變得渺小,詩人于其中寄寓了對人事滄桑的深沉感慨以及對現(xiàn)實世界的冷峻思考??梢哉f,詩人任由情感的驅遣,在詩歌里營造出多變的時空結構。
然而,詩歌中的藝術時空并非被動受情感的支配而消極生成,其本身對情感的表達也有反作用。如王昌齡的《閨怨》一詩:“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全詩屬于那種在時間的順流中空間自然轉換的時空結構。時間通過少婦所處所見的不同空間“閨中”“翠樓"“陌頭”的順次切換而逐漸推移,場景由室內向室外轉變,少婦心中隱秘的情感也在轉變中悄然展現(xiàn),正因為“陌頭"那驚鴻一瞥,后悔與悲愁漸漸取代了精心梳妝享受春色的喜悅,最終彌漫全詩??傊擅畹脑姼钑r空結構處理方式會激發(fā)詩情的層層推進,使其向縱深發(fā)展,讓情感的血脈在每一首詩歌里奔涌滌蕩,呈現(xiàn)出頓挫緬邈的詩美。
(摘編自岳麗穎《中國古典詩歌時空結構新探》)
材料二:
富有聯(lián)想和想象意味的詩歌,是如何在極其有限的篇幅中將時間和空間的轉換進行不落痕跡處理的呢?這些轉換技巧又有什么樣的藝術效果呢?
詩歌中最常見的時空轉換技巧是以空間的轉換暗示時間的流逝。之所以將存在于空間的事物作為主要的描寫對象,是因為時間是抽象的,它的流逝是不易覺察的,讀者只有注意到真切可感的事物的改變,才會意識到時間在變化?!妒勒f新語》中東晉大司馬恒溫北征,“經(jīng)金城,見年輕時所種之柳皆已十圍,慨然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攀枝執(zhí)條,泫然流淚”,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詩歌中還有一種轉換時空的技巧是時空交錯、結合,共同營造詩的意境。正如初唐詩人陳子昂在《登幽州臺歌》中,以時空為坐標系,將主人公置于橫向的歷史與未來無限延伸和縱向的天與地無限廣闊的交匯點上,感慨萬千,全詩寫到:“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詩極大地拓展了時空容量,已突破了一時、一地、一人、一事之界限,超越中使內在意蘊趨于無窮。
時空的不完全轉換也是一種重要技巧。這種技巧往往將時間與空間中的一種限定在有限的范圍內,而將另一方竭力擴展,以達到不同尋常的藝術效果。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呈現(xiàn)的時間被限定在黃昏這一特定的范圍內,但全詩卻展示出藤、樹、鴉等豐富意象和空間變化。
以上是中國古代詩歌中常見的三種時空處理技巧,需指出的是,詩歌中時空處理是非常復雜的,有時是各種技巧的綜合運用,不會僅僅局限于這三種方式,需要認真分析。
(摘編自范海霞《略談中國古代詩歌中的時空轉換技巧》)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人類情感結晶的詩歌有兩種時空狀態(tài),一是作為藝術作品存在的現(xiàn)實物理時空,一是詩人情感和現(xiàn)實時空融合形成的藝術時空。
B.劉禹錫《竹枝詞》運用時空不完全轉換方式,將空間限定在一定范圍,這種限定方式與馬致遠《天凈沙·秋思》所運用的相同。
C.材料一第四段使用李白的詩進行論證非常合適,世路的艱難險阻所激蕩起的詩人的洶涌情感,確實已經(jīng)沖破了常規(guī)邏輯的范疇。
D.兩則材料都圍繞“時空轉換”展開,但重心不同,一個重在闡述時空轉換與情感的關系,一個重在闡述時空轉換的技巧與效果。
2.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因果論證能幫讀者理清事物之間的邏輯順序,例如材料一第二段用此手法論證時空結構能對詩人情感表達產(chǎn)生重要作用。
B.詩中具體時空被壓縮、延長乃至被幻化,實際體現(xiàn)的是情感在其中的支配作用,反映的是情感在藝術時空中的運動狀態(tài)。
C.因為時間是抽象的,不易覺察的,所以詩人常把空間的事物作為主要描寫對象,用事物的改變讓讀者意識到時間在變化。
D.《登幽州臺歌》讓我們感受到,置身于悠久時間和廣闊空間交匯的時空點上,個體的孤獨感和歷史的深重感會更加強烈。
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jù)來支撐材料一觀點的一項是()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短歌行》)
B.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
C.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D.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李清照《聲聲慢》)
4.請簡要分析材料二的論證思路。
5.根據(jù)材料,從時空轉換的角度為杜甫《登高》的頸聯(lián)擬寫文學短評要點。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這是你的戰(zhàn)爭!"
宗璞
①昆明下著雪。紅土地、灰校舍和那不落葉的樹木,都蒙上了一層白色。幾個學生從明侖大學校門走出,不顧雪花飄揚,停下來看著墻上的標語:“這是你的戰(zhàn)爭!Thisisyourwar!”
②前幾天,學校舉行了征調動員大會。盟軍為中國抗戰(zhàn)提供了大批新式武器和作戰(zhàn)人員,由于言語不通,急需譯員。教育部決定征調四年級男生入伍,其他年級的也可以志愿參加。
③歷史系教授孟弗之從校門走出,他剛上完課。無論時局怎么緊張,教學必須堅持到最后一刻。一起走的幾個學生問:“做志愿者有條件嗎?"弗之微笑答道:“首先是愛國熱情。英語也要有一定水平,我想一個大學生的英語水平足夠對付了?!彼粗車哪贻p人。誰將是志愿者?他不知道??墒撬滥切┩χ钡纳碥|里跳動著年輕的火熱的心。弗之沿著紅土道往北門走,他回頭看了一眼那醒目的標語,“Thisisyourwar!"轉身拉一拉挎包,這挎包似乎比平日沉重得多。
④弗之走了一段路,迎面走來幾個學生,恭敬地鞠躬。弗之不認得。一個學生走近說:“孟先生,我們是工學院三年級的,愿意參加翻譯工作?!备ブ胝f幾句嘉獎的話,卻覺得話語都很一般,只親切地看著那幾張年輕而帶幾分稚氣的臉龐,亂蓬蓬的黑發(fā)上撒著雪花,雪水沿著鬢角流下來,便遞過一塊疊得方整的手帕。一個學生接過,擦了雪水,又遞給另一個,還給弗之時已是一塊濕布了。
⑤雪越下越大了。弗之把那塊濕布頂在頭上,快步往回走。這時,一個年輕人快步跟上來,繞到前面,喚了一聲:“孟先生。"弗之認得這人,是中文系學生,似乎姓蔣。他小有才名,文章寫得不錯,能詩能酒,也能書能畫?!懊舷壬!蹦菍W生囁嚅著又喚了一聲。弗之站住,溫和地問:“有什么事?"蔣姓學生口齒不清地說:“現(xiàn)在四年級學生全部征調做翻譯,我……我……”弗之猜道:“你是四年級?"“我的英文不好,不能勝任翻譯。并且我還有很多創(chuàng)作計劃……”“無一例外。"弗之冷冷地說,并不看他,大步走了。蔣姓學生看著弗之的背影,忽然大聲說:“你們先生們自己不去,讓別人的子弟去送死!”弗之站住了,一股怒氣在胸中漲開,他回頭看那學生。學生上前一步:“只說孟先生是最識才的,叫人失望。"弗之轉身,盡量平靜地說:“你,你無論怎樣多才,做人是不能打折扣的,一切照規(guī)定辦?!备ブ叩煤苈?,自覺腳步沉重,回到住處時,只見院子里臘梅林一片雪白。
⑥此刻,弗之的外甥、生物系學生澹臺瑋正在蕭子蔚老師的房間里?,|是三年級,但學分已夠四年級。師生兩人對坐在小木桌旁,討論著生物學的問題。子蔚感到瑋有些心不在焉,已有點猜到他的心思。待討論告一段落,瑋說:“蕭先生,我要做的事是要和您說的。"子蔚微笑道:“不是商量,是通知?”瑋道:“也是商量。"他停頓了一下,說:“我只是覺得戰(zhàn)場和敵人越來越近,科學變得遠了,要安心念書似乎很難。”“可是你并不在征調之列。生物化學是新學科,需要人開拓,要知道得到一個好學生是多么不容易。我也很矛盾。"子蔚站起身,走到窗前。雪已停了,臘梅林上的雪已消了大半。瑋也走到窗前,默默地望著窗外。過了一會兒,瑋轉身向著子蔚:“我會回來的?!薄澳鞘钱斎?。"子蔚說?,|向子蔚鞠了一躬。子蔚向前一步,拉著他的手鄭重地說;“我尊重你的決定?!爆|再鞠一躬,走出房間,回頭說:“蕭先生,我去了。"子蔚默默地看著他下樓,又到窗前,看他出了樓門,沿小路往臘梅林中去了。
(節(jié)選自長篇小說《西征記》,有刪改,標題為選者所擬)
6.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不僅寫眾多學生對應征一事的積極態(tài)度,還寫了蔣姓學生的自私心理,這樣寫并非意味著不合理,反而更有真實感。
B.“這跨包似乎比平日沉重得多”,表面上寫孟弗之對挎包的異樣感覺,實則表現(xiàn)他在國難面前感到肩負的責任很沉重。
C.孟弗之和蕭子蔚對學生應征一事的認識和態(tài)度迥然有異:前者對學生應征持贊賞態(tài)度,后者對學生應征持否定態(tài)度。
D.小說展現(xiàn)了中國知識分子的人格操守和精神世界,塑造了一代青年學子在民族大義面前義無反顧、勇?lián)姑木耧L貌。
7.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以標語“這是你們的戰(zhàn)爭"為線索,既渲染了征兵緊急氛圍,又引發(fā)了師生對應征的認識和表現(xiàn)。
B.第③段中師生之間的問答,既補充交代上文動員大會的內容,又為下文具體描寫不同學生形象作鋪墊。
C.小說既有對群像的粗筆勾勒,也有對個體形象的細致刻畫,真實再現(xiàn)了當時人們面臨國難的不同反應。
D.小說寫“雪”由大到停到消融的過程,扣合情節(jié)發(fā)展,暗示了人們由憂患重重到心懷希望的心理變化。
8.第④段的手帕細節(jié)描寫表現(xiàn)了人物什么樣的情感活動?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
9.結合全文,分析文中三處畫線的“臘梅林"自然景物敘寫對表現(xiàn)人物的作用。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辱②書云,欲相師。仆道不篤,業(yè)甚淺近,環(huán)顧其中,未見可師者。雖常好言論,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師來蠻夷間,乃幸見取。仆自卜固無取,假令有取,亦不敢為人師。為眾人師且不敢,況敢為吾子師乎?
孟子稱“人之患在好為人師”。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shù)矣。
屈子賦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聞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則犬吠,余以為過言。前六七年,仆來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嶺,被南越中數(shù)州。數(shù)州之犬,皆蒼黃吠噬,狂走者累日,至無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聞者。今韓愈既自以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獨見病,亦以病吾子。然雪與日豈有過哉?顧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幾人而誰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鬧取怒乎?
(節(jié)選自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①)
材料二:
楊時,字中立,南劍將樂人。幼穎異,能屬文。稍長,潛心經(jīng)史。熙寧九年,中進士第。河南程顥與弟頤講孔、孟絕學于熙、豐之際,河、洛之士翕然師之。時調官不赴,以師禮見顥于潁昌,相得甚歡。其歸也,顥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彼哪甓椝?,時聞之,設位哭寢門,而以書赴告同學者,至是,又見程頤于洛,時蓋年四十矣。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節(jié)選自《宋史·列傳第一百八十七》,有刪改)
[注]①本文是作者被貶永州期間給韋中立的一封回信。韋中立為潭州刺史韋彪之孫,曾寫信請求拜柳宗元為師,并不辭道遠,從長安到永州去拜訪求教。②“辱"即謙辭,表示承蒙,文中指感到自愧。
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
顧吠者犬耳A度今天下B不吠者C幾人D而誰E敢炫怪于F群目G以召鬧取H怒乎?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未見可師者”與材料二“河、洛之士翕然師之"的“師”均用作動詞,指“學習"。
B.眾人,指一般人,與“今之眾人”(《師說》)中的“眾人"相同,都指當時的士大夫。
C.假,借助,與“善假于物也”(《勸學》)中的“假"相同,都強調要善于借助于外力。
D.字,名與字的意義可一致,也可相關,甚至相反。如韓愈,字退之,名與字意義相反。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韓愈不畏時俗,敢為人師。他冒著人們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輩學生,寫作《師說》一文,宣揚從師之道。
B.柳宗元認同師道,無奈屈從。他雖贊同韓愈的師道觀,但缺乏其直面對抗的勇氣,無奈屈從了世俗力量。
C.楊時求學心誠,尊師重道。他曾到潁昌向程顥學習,四十歲拜見程頤時,久立雪中,以免打擾程頤休息。
D.兩文立足師教,風格迥異。材料一語帶諧謔,內含對人、事的態(tài)度;材料二刻畫細節(jié),表現(xiàn)對楊時的贊賞。
13.將以下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
②以師禮見顥于潁昌,相得甚歡。其歸也,顥目送之曰:“吾道南矣。”
14.從《師說》和材料一《答韋中立論師道書》共同使用的論證方法中,任選一種結合文本簡要分析。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小題。
觀田家[唐]韋應物
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
田家?guī)兹臻e,耕種從此起。
丁壯俱在野,場圃亦就理。
歸來景常晏,飲犢西澗水。
饑劬①不自苦,膏澤②且為喜。
倉廩無宿儲,徭役猶未已。
方慚不耕者,祿食出閭里。
插秧歌[宋]楊萬里
田夫拋秧田婦接,小兒拔秧大兒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從頭上濕到胛。
喚渠朝餐歇半霎,低頭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蒔未匝,照管鵝兒與雛鴨。
[注]①劬:qú,辛勞。②膏澤:滋潤作物的雨水。
15.下列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韋詩首句運用白描手法,一個“新"字既寫出萬木逢春雨的欣欣向榮,又流露出詩人的欣喜之情。
B.“田家?guī)兹臻e,耕種從此起”總寫農(nóng)家耕作?!皫兹臻e"更是用反問句式道出了農(nóng)民勞作的不易。
C.“倉廩無宿儲,徭役猶未已”寫農(nóng)夫的無存糧與徭役之苦,筆墨雖樸實,但同情之意流注其間。
D.韋詩層層鋪陳的前十二句與深化主旨的尾句,用筆繁簡對比鮮明,突出了作者被貶閭里的艱辛。
16.有評論認為,韋應物的《觀田家》相較楊萬里的《插秧歌》,思想情感更為深沉。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勸學》中“,___"兩句,與王之渙《登鸛雀樓》中“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表達意思相近。
(2)《師說》中強調從師學習不必在乎年齡的句子是“_________?"作者提出“圣人無常師”的觀點后,接著列舉“_________"的事例加以論證。
(3)超凡入圣絕非一蹴而就。荀子認為“”,方能獲得非凡智慧,具備圣人心懷;韓愈認為,圣人更加圣明,是因為他們“___"。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我們一般會對《鄉(xiāng)土中國》中大量的民俗調查案例感興趣,但不要滿足于“獵奇”,①____。費孝通通過篩選案例材料,提煉為可以印證鄉(xiāng)村社區(qū)結構特征的“現(xiàn)象",并和其他不同“文化格式”進行比較。這樣的案例處理方式,幫助費孝通歸納提煉出了“鄉(xiāng)土本色"“差序格局”“禮治秩序"“血緣社會”“地緣社會"等概念,從而更清晰地揭示出中國社會的鄉(xiāng)土特質。
《鄉(xiāng)土中國》論析的是舊中國的農(nóng)村,它的問世到今,大半個世紀過去了,②____,但“變”中又有哪些“不變"?我們會想到當今的農(nóng)村,想到農(nóng)民工,想到社會習俗與風氣,想到傳統(tǒng)文化,想到中國的過去與未來,等等。通過對這本書的閱讀,使我們加大了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也增進了對中國社會特別是農(nóng)村社會的了解。
18.請在文中畫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
19.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三處語病,請寫出修改后的句子,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可少量增刪詞語,不得改變原意。
20.在古代詩歌閱讀部分,楊萬里的《插秧歌》一詩具有鮮明的“鄉(xiāng)土社會”色彩,請結合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中的任意一個相關概念簡要分析。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濟南的秋天是詩境的。詩的境界中必須有山有水。那么,請看濟南吧。那顏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發(fā)的不同了。以顏色說吧,山腰中的松樹是青黑的,加上秋陽的斜射,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淺的顏色,把旁邊的黃草蓋成一層灰中透黃的陰影。山腳是鑲著各色條子的,一層層的,有的黃,有的灰,有的綠,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兒。山頂上的色兒也隨者太陽的轉移而不同。山頂?shù)念伾煌€不重要,山腰中的顏色不同才真叫人想作幾句詩。山腰中的顏色是永遠在那兒變動,特別是在秋天,那陽光能夠忽然清涼一會兒,忽然又溫暖了一會兒。這個變動并不激烈,可是山上的顏色覺得出這個變化,而立刻隨著變換。忽然黃色更真了一些,忽然又暗了一些,忽然像有層看不見的薄霧在那兒流動,忽然像有股細風替“自然"調合著彩色,輕輕地抹上一層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兒。有這樣的山,再配上那藍的天,晴暖的陽光;藍得像要由藍變綠了,可又沒完全綠了;晴暖得像要發(fā)燥了,可是有點兒涼風,正和詩一樣的溫柔;這便是濟南的秋。況且因為顏色的不同,那山的高低也更顯然了。高的更高了些,低的更低了些。山的棱角曲線在晴空中更真了,更分明了,更瘦硬了??瓷巾斏夏莻€塔!
2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A.比擬、比喻、夸張B.比擬、比喻、排比
C.對偶、借代、排比D.對偶、借代、夸張
22.文中畫線的句子可改寫成:“山腳是鑲著一層層的黃色、灰色、綠色、藕荷色等各色條子的?!睆恼Z義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達效果更好,為什么?
四、寫作(60分)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高一學生小麓熱愛讀書。王佐良在《上圖書館》中回顧上圖書館的幾段經(jīng)歷,讓小麓感受到了讀書的奇趣及人類創(chuàng)造知識的偉大,而黑塞的《讀書:目的和前提》則讓他領略到了讀書的價值和路徑。
周末休息,小麓與朋友上圖書館閱讀,朋友拍了張他托著眼鏡看書的照片,小明順手就上傳到社交網(wǎng)絡。不少網(wǎng)友紛紛留言。
網(wǎng)友甲:曬讀書有啥意思,曬美食不是更實在,更有意思!
網(wǎng)友乙:ChatGPT作為人工智能的杰出代表已經(jīng)問世,只要你輸入問題,它就會生成一份“近乎完美"的答案,既然這樣,我們還有必要去圖書館讀書嗎?
網(wǎng)友丙:高中學習時間緊任務重,一周學習身心俱疲,與其去圖書館讀書,不如去喝杯奶茶,看個電影放松一下!
要求:請你以小麓的身份,針對材料中某一位網(wǎng)友的看法寫一篇駁論文;結合材料,聯(lián)系現(xiàn)實,選準角度,確定立意,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A
3.C
4.①首先以問題開篇,引出論證的主體部分;②然后分別論述了三種常見的時空轉換技巧及其藝術效果;③最后指出還應全面具體地看待時空處理方式。
5.①“萬里”與“百年"時空結合,極大拓展了時空容量,表達了詩人漂泊無定、年老多病的無盡悲愁;②體現(xiàn)了情感表達與時空轉換技巧的辯證關系。作者登高觸景生情,選用時空轉換技巧來抒發(fā);③此技巧的運用也反過來使詩人的悲傷之情表現(xiàn)得更充分。
【知識點】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內容;篩選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藝理論、文學評價類
【解析】【點評】⑴本題考查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對應的句段,仔細辨別原文內容與選項內容的細微之處。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時間、頻率、范圍的副詞,以及某些代詞的指代對象。理清選項中的內容在原文中的邏輯關系,審查是否有增刪詞語的現(xiàn)象。
⑵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整合推斷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審題,明確題干的要求,然后瀏覽選項的內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關的句子,最后進行辨析。
⑶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jù)與論證關系的能力。解答本題,先理解材料一的觀點是什么,再逐個分析選項,判斷正誤。
(4)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論證思路、行文脈絡的能力。首先需要學生認真閱讀原文,結合文章內容劃分段落層次,理清文章思路。在劃分層次時重點關注觀點句、總結句。其次記住答題格式,使用連詞:首先……,接著……,然后……,最后……,做到層次思路要表述清楚。
(5)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運用文中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解答本題,先讀懂文本,從文中篩選出相關觀點,再用篩選出的觀點分析題干所給的材料。
1.B.“限定方式與馬致遠《天凈沙·秋思》所運用的相同”錯誤,限定方式不相同,《竹枝詞》是空間限定,時間轉換;《天凈沙·秋思》是時間限定,空間轉換。
故答案為:B。
2.A.“例如材料一第二段用此手法論證時空結構能對詩人情感表達產(chǎn)生重要作用"因果顛倒,原文有“情感的抒發(fā)是詩歌最為根本的內容,正因有了情感,時空才被賦予極大的可塑性和選擇性”,材料一第二段論證的是情感抒發(fā)對詩歌采用時空結構的重要作用。
故答案為:A。
3.材料一重在闡述時空轉換與情感的關系,時間、空間和情感都要涉及才最適合。
A.前兩句表明感情;“沉吟至今"表時間。
B.“向天橫”“拔五岳掩赤城"都指空間。
C.“大江東去”指空間,“千古"指時間,“浪淘盡”“風流人物"滿含作者對歷史滄桑的感慨。
D.“怎敵”含感情;“晚來"指時間。
故答案為:C。
4.第一段,“富有聯(lián)想和想象意味的詩歌,是如何在極其有限的篇幅中將時間和空間的轉換進行不落痕跡處理的呢?這些轉換技巧又有什么樣的藝術效果呢”,首先以問題開篇,引出關于時空轉換技巧及其藝術效果的論證主體部分;
第二至四段,“詩歌中最常見的時空轉換技巧是以空間的轉換暗示時間的流逝……讀者只有注意到真切可感的事物的改變,才會意識到時間在變化"“詩歌中還有一種轉換時空的技巧是時空交錯、結合,共同營造詩的意境……極大地拓展了時空容量,已突破了一時、一地、一人、一事之界限,超越中使內在意蘊趨于無窮”“時空的不完全轉換也是一種重要技巧。這種技巧往往將時間與空間中的一種限定在有限的范圍內,而將另一方竭力擴展,以達到不同尋常的藝術效果",然后分別論述了三種常見的時空轉換技巧及其藝術效果;
第五段,“需指出的是,詩歌中時空處理是非常復雜的,有時是各種技巧的綜合運用,不會僅僅局限于這三種方式,需要認真分析”,最后指出還應全面具體地看待時空處理方式。
故答案為:①首先以問題開篇,引出論證的主體部分;②然后分別論述了三種常見的時空轉換技巧及其藝術效果;③最后指出還應全面具體地看待時空處理方式。
5.結合“詩歌中還有一種轉換時空的技巧是時空交錯、結合,共同營造詩的意境"“已突破了一時、一地、一人、一事之界限,超越中使內在意蘊趨于無窮”分析,詩句從縱(時間)、橫(空間)兩方面著筆,“萬里悲秋常作客"是常常客居他鄉(xiāng),是從空間上強調遠離家鄉(xiāng)、漂泊無依的悲愁;“百年多病獨登臺”則從時間上表明年老多病、孤獨寂寞的哀傷?!叭f里"與“百年”時空結合,極大拓展了時空容量,表達了詩人漂泊無定、年老多病的無盡悲愁;
“悲秋"已讓人黯然神傷,“萬里悲秋”與我相伴,我只能“百年多病獨登臺",詩句加上時空的轉換,表現(xiàn)作者登高觸景生情,那種獨在異鄉(xiāng)的孤獨惆悵感與深秋景色之荒涼凄冷水乳交融,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寄托詩人悲秋傷己的傷感情懷。更深切地寫出自己年老多病,拖著殘軀獨自登上高臺,那種異鄉(xiāng)懷人的情感噴薄而出,心中苦悶躍然紙上。這一效果體現(xiàn)了情感表達與時空轉換技巧的辯證關系。此技巧的運用也反過來使詩人的悲傷之情表現(xiàn)得更充分。
故答案為:①“萬里”與“百年"時空結合,極大拓展了時空容量,表達了詩人漂泊無定、年老多病的無盡悲愁;②體現(xiàn)了情感表達與時空轉換技巧的辯證關系。作者登高觸景生情,選用時空轉換技巧來抒發(fā);③此技巧的運用也反過來使詩人的悲傷之情表現(xiàn)得更充分。
【答案】6.C
7.A
8.①面對洋溢著愛國熱情要做志愿者的學生,遞手帕的行動表現(xiàn)了孟弗之作為老師的嘉許和關愛;②學生間的遞、接,表現(xiàn)了志同道合的同學間的默契;③師生間的遞、接、還,表現(xiàn)了彬彬有禮的師生在民族大愛的召喚下情感的水乳交融。
9.①孟弗之見到雪白的臘梅林,暗喻他路遇蔣姓學生后的沉重心情;②蕭子蔚、澹臺瑋面對雪已消了大半的臘梅林,暗示他們消解了內心的淡淡糾結,彼此之間理解更深了;③澹臺瑋走入臘梅林,人與梅相映,隱喻愛國知識分子堅貞美好的人格。
【知識點】分析文本的結構,概括文本的主題;分析文體特征和表現(xiàn)手法;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意;賞析文本的內涵;欣賞文本的形象;中國現(xiàn)當代小說
【解析】【點評】(1)本題考查對文章思想內容的分析、概括能力。學生首先應對文本的整體內容有所把握;然后結合題目回到文中對具體語句進行具體分析。答題的關鍵是審讀題干,把握命題意圖,找出題干所在的具體語段及語句;將題目材料信息帶入選文比對理解分析,尋找細微的差別,得出正確結論。
(2)本題考查學生對小說藝術特點的理解、鑒賞能力。首先要了解小說常見的藝術特色:正面或直接描寫、側面或間接描寫,環(huán)境描寫,肖像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神態(tài)描寫、心理描寫、細節(jié)描寫,設置懸念,抑揚對比法等等,然后瀏覽每個選項,再逐一進行分析。
(3)本題考查學生鑒賞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要把握人物的形象,注重分析人物的具體做法、心理以及神態(tài)、肖像等描寫手法涉及的具體內容。注意審清題干要求,提取文本相關信息,力求全面;然后細心篩選,力求準確;最后加以整合,力求簡潔。
(4)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的能力。環(huán)境描寫分為自然環(huán)境描寫和社會環(huán)境描寫。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可從渲染氣氛、為后文作鋪墊、烘托人物、推動情節(jié)、深化主題等方面進行分析。
6.C.“認識和態(tài)度迥然有異”“后者對學生應征持否定態(tài)度"錯。文中孟弗之和蕭子蔚對學生應征一事都是支持的,其中蕭子蔚對澹臺瑋放棄學業(yè)感到惋惜,而對他志愿應征又持支持態(tài)度。
故答案為:C。
7.A.“以標語‘這是你的戰(zhàn)爭’為線索”錯。小說只是以“這是你的戰(zhàn)爭"引入,并非是貫穿始終的線索。
故答案為:A。
8.面對學生志愿參加翻譯工作的熱情,“弗之想說幾句嘉獎的話,卻覺得話語都很一般”,所以當他看到學生“亂蓬蓬的黑發(fā)上撒著雪花,雪水沿著鬢角流下來"時,就情不自禁地“遞過一塊疊得方整的手帕”,這一疼愛學生的動作,勝過千言萬語,表現(xiàn)了孟弗之作為老師對他們的嘉許和關愛。
這是一群有共同志向的學生,學生間的遞、接手帕,“一個學生接過,擦了雪水,又遞給另一個",表現(xiàn)了志同道合的同學間的默契。
師生間的遞、接、還手帕,“……還給弗之時已是一塊濕布了”,這一連串默契的動作表現(xiàn)了在民族危難之時,師生的共同志向,展現(xiàn)了彬彬有禮的師生在民族大愛的召喚下情感的水乳交融。
故答案為:①面對洋溢著愛國熱情要做志愿者的學生,遞手帕的行動表現(xiàn)了孟弗之作為老師的嘉許和關愛;②學生間的遞、接,表現(xiàn)了志同道合的同學間的默契;③師生間的遞、接、還,表現(xiàn)了彬彬有禮的師生在民族大愛的召喚下情感的水乳交融。
9.由“弗之走得很慢,自覺腳步沉重,回到住處時,只見院子里臘梅林一片雪白"可見,蔣姓學生對自己的質問“你們先生們自己不去,讓別人的子弟去送死”“只說孟先生是最識才的,叫人失望"使孟弗之的心情十分沉重,如文中寫道“弗之走得很慢,自覺腳步沉重”,孟弗之見到雪白的臘梅林,暗喻他路遇蔣姓學生后的沉重心情。
“雪已停了,臘梅林上的雪已消了大半"一句則表明蕭子蔚老師在澹臺瑋的態(tài)度感染下心情的改變,體現(xiàn)了此時的兩人更加地理解了對方,蕭子蔚老師此時特明白了學生澹臺瑋心不在焉的原因。肖子蔚、澹臺瑋面對雪已消失了大半的臘梅林,暗示他們消解了內心的淡淡糾結,彼此間的理解更深了。
“子蔚默默地看著他下樓,又到窗前,看他出了樓門,沿小路往臘梅林中去了”一句中的“臘梅林"體現(xiàn)了澹臺瑋已堅定了決心,并將自己的決定告訴老師。他走入臘梅林,此時人與梅相映,隱喻了澹臺瑋如梅般的堅貞人格。
故答案為:①孟弗之見到雪白的臘梅林,暗喻他路遇蔣姓學生后的沉重心情;②蕭子蔚、澹臺瑋面對雪已消了大半的臘梅林,暗示他們消解了內心的淡淡糾結,彼此之間理解更深了;③澹臺瑋走入臘梅林,人與梅相映,隱喻愛國知識分子堅貞美好的人格。
【答案】10.ADG
11.C
12.C
13.①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超過學生,領會道理有早有晚,學術技藝各有專門研究。
②(楊時)以學生拜見老師的禮儀在潁昌謁見程顥,師生彼此投合,十分快樂。到楊時回家的時候,程顥目送他時說:“我的主張現(xiàn)在向南傳播了?!?/p>
14.①舉例論證:韓愈列舉孔子從師學習的事例來闡述崇古慕賢的必要性,柳宗元以韓愈為例,來駁斥時人對他的詆毀,并對韓愈“抗顏為師"進行聲援。
②引用論證:韓愈引用孔子“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煛?,論證從師學習的標準,柳宗元引用孟子“人之患在好為人師",追根溯源,揭示“不事師”的緣由。
③對比論證:韓愈通過三組對比分析“恥學于師"的原因,批判了當時社會的惡劣習氣;柳宗元將時人與韓愈對待從師的態(tài)度進行對比,對其“抗顏為師”進行聲援。
【知識點】理解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翻譯;斷句;概括分析;篩選信息
【解析】【點評】⑴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斷句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應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結合語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見的句尾、句首標志性的詞語,句子結構的對稱,文中詞語充當?shù)某煞?,句子成分的省略,敘事內容的變化等?/p>
⑵本題主要考查文言實詞的意思。實詞類題目答題的方法有“結構分析法"“語法分析法”“形旁辨義法"“套用成語法”“套用課本法",解答此題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給的詞義代到原文中去,依據(jù)上下文的語意來推導之,應該很容易判斷出來。
⑶本題考查概括歸納文章內容的能力。解答這類題的方法是:①抓住題干,讀全讀準。在閱讀題目時,須讀全、讀準題干,切忌走馬觀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別是在官職,人物的行為、實效方面,應仔細查對原文的詞句,全面理解,綜合分析。
⑷本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文言文語句翻譯,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確定關鍵字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于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
⑸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jù)和論證方法的能力。平時應掌握常見的論證方法,如:道理論證、舉例論證、比喻論證、引用論證、對比論證、類比論證等,答題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附參考譯文】
材料一:承蒙您來信說,想要認我做老師。我的道德修養(yǎng)不深,學識非常淺薄,從各方面審察自己,看不出有值得學習的東西。雖然經(jīng)常喜歡發(fā)些議論,寫點文章,但我自己并不以為都是正確的。沒有想到您從京城來到偏遠的永州,竟幸運地被您取法。我自估量本來就沒有什么可取的東西;即使有可取的,也不敢做別人的老師。做一般人的老師尚且不敢,更何況敢做您的老師呢?
孟子說,“人們的毛病,在于喜歡充當別人的老師。"從魏、晉以來,人們更加不尊奉老師。在當今的時代,沒聽說還有老師;如果有,人們就會嘩然譏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韓愈奮然不顧時俗,冒著人們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輩學生,寫作《師說》,就嚴正不屈地當起老師來。世人果然都感到驚怪,相聚咒罵,對他指指點點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編造謠言來攻擊他。韓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聲,他住在長安,煮飯都來不及煮熟,又被外放而匆匆忙忙地向東奔去。像這樣的情況有好幾次了。
屈原的賦里說:“城鎮(zhèn)中的狗或群地亂叫,叫的是它們感到奇怪的東西?!蔽疫^去聽說庸、蜀的南邊,經(jīng)常下雨,很少出太陽,太陽一出來就會引起狗叫。我以為這是過分夸大的話。六七年前,我來到南方。元和二年的冬天,幸好下大雪,越過了五嶺,覆蓋了南越的幾個州;這幾個州的狗,都驚慌地叫著咬著,瘋狂奔跑了好幾天,直到?jīng)]有雪了才靜止下來,這以后我才相信過去所聽說的話。如今韓愈已經(jīng)把自己當作蜀地的太陽,而您又想使我成為越地的雪,我豈不要因此受到辱罵嗎?不僅我會被辱罵,人們也會因此辱罵您。然而雪和太陽難道有罪過嗎?只不過感到驚怪而狂叫的是狗罷了。試想當今天下見到奇異的事情不象狗那樣亂叫的能有幾個人,因而誰又敢在眾人眼前顯出自己與眾不同,來招惹人們的喧鬧和惱怒呢?
材料二:楊時,字中立,南劍州將樂縣人。幼年時特別聰明,能寫文章。稍長大以后,潛心于經(jīng)典史書。熙寧九年,考中進士。河南人程顥與弟弟程頤在熙寧、元豐年間講授孔子、孟子的學術精要,河南洛陽這些地方的學者都去那里拜他們?yōu)閹煛#顣r)被選調官職卻不赴任,以學生拜見老師的禮儀在潁昌謁見程顥,師生彼此投合,十分快樂。到他回家的時候,程顥目送他時說:“我的主張現(xiàn)在向南傳播了。"四年以后程顥去世,楊時知道后,就在寢門設靈位哭祭,又用書信轉告與他一起跟隨程顥學習的人。到這時,又到洛陽拜見程頤,楊時大概已有四十歲了。有一天他去拜見程頤,程頤偶然閉著眼睛坐著休息,楊時侍立門外一直沒有離開,程頤醒來后,發(fā)現(xiàn)門外的雪已經(jīng)一尺多深了。
10.句意:只不過感到驚怪而狂叫的是狗罷了!試想當今天下見到奇異的事情不像狗那樣亂叫的能有幾個人,因而誰又敢在眾人眼前顯出自己與眾不同,來招惹人們的喧鬧和惱怒呢?
“……耳”兼詞,相當于“而已",放在句尾,其后斷開,選A;
“而”后表示結果,其前斷開,選D;
“以"表示目的關系,領起后文,其前斷開,選G。
故答案為:ADG。
11.A.正確。句意:看不出有值得學習的東西。/河南洛陽這些地方的學者都去那里拜他們?yōu)閹?。B.正確。句意:做一般人的去師尚且不敢。/現(xiàn)在的人。C.錯誤。即使/借助。句意:即使有可取的。/善于借助外物罷了。D.正確。故答案為:C。
12.C.“他曾到潁昌向程頤學習”錯誤。原文“時調官不赴,以師禮見顥于穎昌,相得甚歡"可知,是向程顥學習。
故答案為:C。
13.得分點:
(1)“是故”,因此;“賢",強;“聞道”,掌握知識學問;“術業(yè)",學術修業(yè)。
(2)“師禮”,學生拜見老師的禮儀;“相",相處;“南”,向南。
故答案為:①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超過學生,領會道理有早有晚,學術技藝各有專門研究。②(楊時)以學生拜見老師的禮儀在潁昌謁見程顥,師生彼此投合,十分快樂。到楊時回家的時候,程顥目送他時說:“我的主張現(xiàn)在向南傳播了。"
14.《師說》和《答韋中立論師道書》共同使用的論證方法總結有:舉例論證,對比論證和引用論證。
舉例論證:《師說》“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第二段中所列舉的一些概括性事例;《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世界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描述了當時“恥學于師"的社會現(xiàn)象。
對比論證:《師說》“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第一組是“古之圣人"與“今之眾人”的對比,第二組是某些人為孩子選擇老師與自己“恥師"的對比,第三組是“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與“士大夫之族”“恥學于師"的對比。這三組對比,造成一種強烈的反差效果,有力地證明了“從師”的重要性;《答韋中立論師道書》“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仆往聞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則犬吠,余以為過言。前六七年,仆來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嶺,被南越中數(shù)州。數(shù)州之犬,皆蒼黃吠噬,狂走者累日,至無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聞者”,通過對比不同的事物,來說明它們之間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
引用論證:《師說》“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引用孔子的名言;《答韋中立論師道書》“孟子稱‘人之患在好為人師’”“屈子賦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引用孟子和屈原的名言,達到增加權威性,增強說服力的作用。
故答案為:①舉例論證:韓愈列舉孔子從師學習的事例來闡述崇古慕賢的必要性,柳宗元以韓愈為例,來駁斥時人對他的詆毀,并對韓愈“抗顏為師”進行聲援。②引用論證:韓愈引用孔子“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論證從師學習的標準,柳宗元引用孟子“人之患在好為人師”,追根溯源,揭示“不事師"的緣由。
③對比論證:韓愈通過三組對比分析“恥學于師”的原因,批判了當時社會的惡劣習氣;柳宗元將時人與韓愈對待從師的態(tài)度進行對比,對其“抗顏為師"進行聲援。
【答案】15.D
16.①楊詩描寫農(nóng)夫一家的勞動場景,表達了詩人對農(nóng)人勤勞樂觀精神的贊美;②韋詩除此之外,通過對農(nóng)民終歲辛勞而不得溫飽的具體描述,深刻揭示了當時賦稅徭役的繁重和社會制度的不合理;③韋詩的尾聯(lián)同時表達自己身為朝廷官員不事耕種卻俸祿來自鄉(xiāng)里的慚愧與自責,體現(xiàn)了一個封建官吏的良知。
【知識點】表達技巧類題目;思想內容、觀點態(tài)度、感情類題目
【解析】【點評】(1)本題考查考生對詩歌的綜合鑒賞能力,采用了客觀選擇題的形式,各選項內容涉及了對詩歌的題材、結構、情感的鑒賞。解答此類題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經(jīng)歷及本詩詞的寫作背景,逐句翻譯詩句,然后把握詩歌的意象,分析詩歌營造了什么樣的意境,領悟作者表達了怎么樣的思想情感,再對照選項進行確認,得出答案。
(2)本題考查對詩歌進行比較閱讀的能力。詩歌的對比閱讀有兩種情形,一種是一道題目中出現(xiàn)兩首詩歌,另一種是運用一首詩歌和課本中的一首詩歌進行對比,一般選擇課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誦的名篇。命題方式有比較異同、相同點或不同點,有時給出比較的對象,有時不給。如果給出就按要求進行比較,如果不給可以從詩歌的意象的選取、詩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別、手法的運用、寫景的角度、詩歌的格調等方面著眼分析,此題為比較異同,并且給出比較的范圍,較為容易,結合詩歌作答即可。注意意境的概括和手法的分析。
15.D.“突出了作者被貶閭里的艱辛”錯誤。聯(lián)系尾聯(lián)寫食祿不耕者對衣食父母的農(nóng)夫們的艱辛勞作而又饑寒的情況慚然生愧?!胺綉M"二字既是對不勞者的譴責,也是詩人對自己宦游食祿生活的自責。詩人在此詩中用通俗易懂的詩句描寫了田家的勞碌和辛苦,表達了對其的同情,慚愧官吏的不勞而食。
故答案為:D。
16.楊萬里的《插秧歌》中“田夫拋秧田婦接,小兒拔秧大兒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從頭上濕到胛。喚渠朝餐歇半霎,低頭折腰只不答”著力寫雨中搶插稻秧的場景,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躍然紙上。以“兜鍪"和“甲”分別比喻“笠"和“蓑”,充溢著一股火藥味兒,正暗示搶插稻苗無異一場緊張的戰(zhàn)斗,連吃飯都無暇顧及。
本詩“田家?guī)兹臻e,耕種從此起。丁壯俱在野,場圃亦就理。歸來景常晏,飲犢西澗水"中“幾日閑”用反問句式道出了農(nóng)民勞作的艱辛。寫農(nóng)忙,既是一年到頭,又是從早到晚,可見時間之長;從空間來講,也是十分廣闊的,既有田地、場院、又有菜圃、澗水?!梆囒静蛔钥?,膏澤且為喜"這二句寫出了農(nóng)民的勤勞樸實。
可知兩首詩都描繪了農(nóng)人艱辛勞作的畫面,都表達了對勞動者的贊美。
本詩“侖廩無宿儲,徭役猶未已”在前面鋪敘農(nóng)忙之后,突然轉筆寫到農(nóng)夫的無糧與徭役之苦,筆墨雖樸實,但同情之意流注其間,此二句可使讀者縱觀封建社會農(nóng)夫被壓迫之慘狀??芍f詩還體現(xiàn)了農(nóng)人的辛酸苦楚:家無儲糧,不得溫飽,徭役繁重,表達了詩人對他們的同情,對不公的社會制度的批判。
本詩“方慚不耕者,祿食出閭里"是詩人以觀感作結。講食祿不耕者對衣食父母的農(nóng)夫們的艱辛勞作而又饑寒的情況慚然生愧?!胺綉M”二字既是對不勞者的譴責,也是詩人對自己宦游食祿生活的自責。表達了作者自己不耕種勞作卻從鄉(xiāng)里獲取祿食的慚愧之情。
所以說韋應物《觀田歌》表達的情感更為豐富。
故答案為:①楊詩描寫農(nóng)夫一家的勞動場景,表達了詩人對農(nóng)人勤勞樂觀精神的贊美;②韋詩除此之外,通過對農(nóng)民終歲辛勞而不得溫飽的具體描述,深刻揭示了當時賦稅徭役的繁重和社會制度的不合理;③韋詩的尾聯(lián)同時表達自己身為朝廷官員不事耕種卻俸祿來自鄉(xiāng)里的慚愧與自責,體現(xiàn)了一個封建官吏的良知。
17.【答案】(1)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
(3)積善成德;猶且從師而問焉
【知識點】理解性默寫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容易寫錯的字:跂、博、庸、郯、萇、聃、參。
故答案為:(1)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
(3)積善成德;猶且從師而問焉。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的能力??疾槊痴b,分為直接性默寫和理解性默寫兩種類型。解答此類題,要求學生平時既要注意記憶、積累,同時在此基礎上加以理解、應用和賞析。答題時看清題目要求,本題屬于理解性默寫。寫錯字和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答案】18.①而要關注作者如何處理案例;②農(nóng)村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
19.通過對這本書的閱讀,我們增進了對中國社會特別是農(nóng)村社會的了解,也加深了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
20.[答案示例1]詩歌描寫了農(nóng)人耕作時的辛勤與盡心,可見種地是農(nóng)人的基本生存方式,表明鄉(xiāng)土社會具有“鄉(xiāng)土本色"。
[答案示例2]田夫、田婦、大兒、小兒各有分工,緊張忙碌而秩序井然,表現(xiàn)了鄉(xiāng)土社會中的“家”是經(jīng)濟活動的基本單位,家庭生產(chǎn)是通過家庭成員分工合作來共同完成的。
【知識點】語言表達簡明、準確、鮮明、生動;語序不當;搭配不當;成分殘缺或贅余;語句補寫
【解析】【點評】(1)本題考查補寫句子能力。這類題目要求所補寫的句子內容貼切、語意連貫、邏輯嚴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數(shù)限制。所補寫的句子的內容來源于文本。具體說,所補寫句子的內容、語言要從上下文的有關材料中去提煉和概括,離開文本不可能補寫正確。所補寫句子與上下文關系:或引領下文,或總結上文,或與上下文銜接連貫?!霸~語從文本中來"“引領、總結、銜接”這兩層意思要綜合起來,這樣答案就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幾乎是唯一的。
(2)本題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應先瀏覽畫線句,然后按照主謂賓的成分壓縮句子,先觀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當、殘缺等問題,再分析修飾成分。然后比對選項,找出選項間的不同之處再比較。
(3)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思想內容、對經(jīng)典名著基本內容的整體把握能力。解答本題,需要先從《鄉(xiāng)土中國》中找出一個自己熟悉的概念,再從篩選出的概念分析《插秧歌》。
18.①格式上用“而要"與前面的“不要”呼應;內容上,下文“費孝通通過篩選案例材料,提煉為可以印證鄉(xiāng)村社區(qū)結構特征的‘現(xiàn)象’,并和其他不同‘文化格式’進行比較",結合關鍵詞“案例”,可知該空要強調“關注作者處理案例的方式";
②結合“大半個世紀過去了”“《鄉(xiāng)土中國》論析的是舊中國的農(nóng)村"“‘變’中又有哪些‘不變’”可知,此處是說中國農(nóng)村發(fā)生了變化,應填“農(nóng)村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
故答案為:①而要關注作者如何處理案例;②農(nóng)村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
19.成分殘缺,“通過對這本書的閱讀,使我們……”介詞淹沒主語,刪掉“通過"或“使”;
搭配不當,“加大了……認識"動賓不搭配,改為“加深了……認識”;
語序不當,先“增進……了解"再“加深……認識”。
故答案為:①而要關注作者如何處理案例;②農(nóng)村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
20.《插秧歌》運用民歌手法,選取日常勞動場景,描繪了江南農(nóng)戶一家四口趁著農(nóng)時冒雨插秧的緊張生活?!疤锓驋佈硖飲D接,小兒拔秧大兒插"寫出他們齊心協(xié)力,分工合作,干得熱火朝天而秩序井然。從中可以看出,鄉(xiāng)土社會中的“家”是經(jīng)濟活動的基本單位,家庭生產(chǎn)是通過家庭成員分工合作來共同完成的。
“喚渠朝餐歇半霎,低頭折腰只不答"表現(xiàn)出農(nóng)家生活的辛苦與農(nóng)事的繁忙,富于農(nóng)家生活情趣,字里行間洋溢著吃苦耐勞、勤奮樂觀的精神,這些都是農(nóng)人的基本生存方式,表明鄉(xiāng)土社會具有“鄉(xiāng)土本色”。
故答案為:[答案示例1]詩歌描寫了農(nóng)人耕作時的辛勤與盡心,可見種地是農(nóng)人的基本生存方式,表明鄉(xiāng)土社會具有“鄉(xiāng)土本色"。[答案示例2]田夫、田婦、大兒、小兒各有分工,緊張忙碌而秩序井然,表現(xiàn)了鄉(xiāng)土社會中的“家”是經(jīng)濟活動的基本單位,家庭生產(chǎn)是通過家庭成員分工合作來共同完成的。
【答案】21.B
22.①原文每個修飾成分都單獨成小句,有強調作用,句子也更活潑;②原文表達出了感知過程,層次感更加明顯;③原文表述與上下文語體一致,更口語化,描寫親切生動。
【知識點】修辭手法的分析、運用;語句表達效果的對比、鑒賞
【解析】【點評】(1)本題考查正確理解和運用修辭手法的能力。較為常見的有比喻、夸張、擬人、排比、借代等。解答本題,要認真分析文本,找出使用的修辭手法,再做選擇。
(2)本題考查學生對重要語句表達效果的鑒賞能力。先對比閱讀兩個句子,找出不同點,再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一是修辭手法,二是強調重點,三是句式結構,四是要結合上下文的語體風格,五是分析句子有沒有表達某種情感。
21.結合“晴暖得像要發(fā)燥了,可是有點兒涼風,正和詩一樣的溫柔"分析,運用比喻修辭;結合“忽然黃色更真了一些,忽然又暗了一些,忽然像有層看不見的薄霧在那兒流動,忽然像有股細風替‘自然’調合著彩色,輕輕地抹上一層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兒”“山的棱角曲線在晴空中更真了,更分明了,更瘦硬了"分析,運用排比修辭;結合“晴暖得像要發(fā)燥了,可是有點兒涼風,正和詩一樣的溫柔”“更瘦硬了"分析,運用比擬修辭。
故答案為:B。
22.本題“山腳是鑲著各色條子的,一層層的,有的黃,有的灰,有的綠”,原文將表示顏色的詞語放在后面單獨成句,突出其顏色變化流動的特點,增強畫面感和節(jié)奏感;增加讀者的閱讀興趣,也更好地展現(xiàn)濟南秋天的特點。如果讓獨立小句全部作定語,把句子改寫成長句,該句“黃色、灰色、綠色、藕荷色"做定語,修飾“條子”,沒有突出山腳顏色變化的畫面感和節(jié)奏感,完全沒有了上述效果,所以原文表達效果更好。
故答案為:①原文每個修飾成分都單獨成小句,有強調作用,句子也更活潑;②原文表達出了感知過程,層次感更加明顯;③原文表述與上下文語體一致,更口語化,描寫親切生動。
23.【答案】略
【知識點】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這是一道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題。材料由兩部分構成。第一部分指出高一學生小麓熱愛讀書,在讀書中獲益良多,從而突出了讀書的重要意義。第二部分主要敘述了小麓上傳了在圖書館讀書的照片,引發(fā)網(wǎng)友留言,并列舉了三位網(wǎng)友的觀點。三位網(wǎng)友雖然切入點不同,但最終觀點都指向了去圖書館讀書不如做其他事情。材料由此引導考生思考在當今時代、在高中階段讀書的意義。
【題干分析】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度過休閑時光。曬美食、喝奶茶、看電影,這些放松方式無可厚非,但是這些方式并不能代替讀書的作用和價值。讀書是一種獨特的體驗和享受,它可以讓我們汲取知識、豐富內心、提升素養(yǎng)。同樣,雖然人工智能可以為我們提供方便的答案,但是它并不能完全替代人類的思考和探索。因此,讀書的意義無可取代,高中生在享受物質生活、享受科技成果的同時,更應該積極主動地探索,于讀書中啟發(fā)智慧、涵養(yǎng)精神。
題干要求“針對材料中某一位網(wǎng)友的看法寫一篇駁論文"。首先考生要明確何為“駁論文”,駁論文是一種特定的學術寫作形式,其主要目標是通過批判性思維和分析來證明對方的論點是錯誤的或不完整的。駁論文往往破中有立,先破后立,即在反駁對方錯誤論點的同時,針鋒相對地提出自己的正確觀點。但需要注意的是,駁論文應側重于駁論,以駁論為主,駁論篇幅要大于立論篇幅。其次,考生可選擇材料中任意一種觀點進行駁論寫作。如果選擇網(wǎng)友甲,可以上升到精神追求大于物質追求的層面;如果選擇網(wǎng)友乙,可以上升到人工智能難以企及的讀書的意義及價值這一層面,但不能拋開科技或人工智能空談讀書的意義和價值;如果選擇網(wǎng)友丙,則可以上升到閱讀是緊張忙碌的高三學習之余相對于膚淺的放松方式更為高級的休閑方式層面,并可以通過非功利性閱讀,真正地充實豐盈提升自己。
寫作時,可采用遞進式的論證結構。先確定自己要反駁的觀點,如選擇駁斥網(wǎng)友乙的觀點,就可以先列舉當下社會存在的過度依靠人工智能、以人工智能代替讀書思考的現(xiàn)象,然后直指其弊端,可以從自我價值的彰顯、社會的永續(xù)發(fā)展等角度切入分析,使論證更深入。接著進一步探究產(chǎn)生以人工智能代替讀書這一觀念的根源,考生可以從科技的發(fā)展、人類固有的惰性等角度進行辯證分析。最后借讀書的意義及過度依靠人工智能的危害指明自己的觀點,在人工智能日益發(fā)展的時代,我們更需要大量閱讀來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判斷能力、溝通交流的能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yǎng),做到“腹有詩書氣自華"。
【立意提取】
1.科技助力雖可貴,自主閱讀價更高。
2.精神追求大于物質追求。
3.靜心閱讀,方能更好地療愈心靈。
【點評】本題考查任務驅動型作文寫作能力。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的審題方法很多,立意方向也呈現(xiàn)多樣化特點。但是有一點必須加以重視,只有那些抓住核心立意及重要立意方向的作文才能得一類分。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更能貼近社會生活;注重材料的啟發(fā)和引導作用,更能體現(xiàn)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在角度、立意、文體和標題等方面,給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選擇空間。材料作文中增加任務型指令,著力發(fā)揮試題引導寫作任務的功能,使考生在真實的情境中辨析關鍵概念,在多維度的比較中說理論證。在行文中,辨析關鍵概念、辨析是非、辨析因果、辨析本質。試題是否具有思辨性,能否引導學生進行思辨。這就牽涉作文題設置的題型功能和題型考查目標的問題。作文主要考查的是學生的寫作能力,其中包括思想內容、情感態(tài)度、布局謀篇,以及對這些加以整合的邏輯思維能力。
1/1湖南省長沙市麓山重點學校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語文第二次適應性測試試卷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任何一種藝術作品都存在于一定的時間與空間中,作為人類情感結晶的詩歌自然也不例外。體現(xiàn)詩歌存在狀態(tài)的時空是現(xiàn)實的物理時空,而在詩歌內部,詩人具體描繪的藝術世界自成一個完整獨立的小宇宙,擁有自己獨特的藝術時空。詩歌的藝術時空是現(xiàn)實時空和詩人心理情感交匯融合的產(chǎn)物。詩人將現(xiàn)實時空訴諸內心感受,最終經(jīng)過詩歌作品得以具體呈現(xiàn),其中灌注了詩人豐沛的情感。
情感的抒發(fā)是詩歌最為根本的內容,正因有了情感,時空才被賦予極大的可塑性和選擇性。在詩歌里,詩人為了表情達意的需要,所以采用虛構、夸張、變形等藝術手段,將現(xiàn)實時空重新組合而建立起詩歌的時空結構。
有時,詩人借助時空轉換,在今昔對比或巨大反差中抒發(fā)一種人世滄桑、物是人非之情。如劉禹錫的《竹枝詞》:“清江一曲柳千條,二十年前舊板橋。曾與美人橋上別,恨無消息到今朝?!边@里呈現(xiàn)的是同一空間里時間轉換的時空結構,詩中的事件就發(fā)生在“板橋"上。開篇作者描述了一片清麗春景,詩人心底的憂傷被悄然喚起,思緒由今入昔,懷念故人之情綿綿;最后一句又把時間轉回“今朝”,與開頭照應,產(chǎn)生“今—昔—今"的時空轉換。
有時,因詩人情感的大起大落難以遏抑,現(xiàn)實時間的順流性和空間的邏輯性在強烈的情感面前失去意義,不僅時間變得具有可逆性,其中的空間也會發(fā)生大規(guī)模切換,以適應詩人噴涌的激情。李白的詩篇常常如此:“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保ā缎新冯y》其一)作此詩時,李白因受小人迫害而離開了他渴望一展宏圖的長安,時空便因內心的悲憤之情發(fā)生了巨大改變:空間描寫在黃河與太行山間轉換,以“冰塞川"的不可穿越和“雪滿山”的不可登攀表達了世路的艱難險阻與英雄失意的悲慨;時間則在現(xiàn)實與歷史和虛構中穿梭,從當下自己受迫害的現(xiàn)實切入,先是寫周朝姜太公,又向前逆推到商朝的伊尹,形成跳躍性的時空結構。
在詩歌里,現(xiàn)實時空本身的客觀屬性和固有的自然標度早已隨詩人情感的變化而改變,或者上下幾千年的時空被壓縮成一瞬間,或者又將一瞬延長,使之包含更豐富的情感內涵。為表達情感之需,詩人通過想象創(chuàng)造了這種與現(xiàn)實時空相參照的、經(jīng)過壓縮或延長乃至被幻化的時空結構,反映情感在藝術時空中的運動狀態(tài)。如李賀的《夢天》中:“黃塵清水三山下,變更千年如走馬。遙望齊州九點煙,一泓海水杯中瀉。"在仙界俯視人間,時間變得短促,空間變得渺小,詩人于其中寄寓了對人事滄桑的深沉感慨以及對現(xiàn)實世界的冷峻思考??梢哉f,詩人任由情感的驅遣,在詩歌里營造出多變的時空結構。
然而,詩歌中的藝術時空并非被動受情感的支配而消極生成,其本身對情感的表達也有反作用。如王昌齡的《閨怨》一詩:“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比妼儆谀欠N在時間的順流中空間自然轉換的時空結構。時間通過少婦所處所見的不同空間“閨中"“翠樓”“陌頭"的順次切換而逐漸推移,場景由室內向室外轉變,少婦心中隱秘的情感也在轉變中悄然展現(xiàn),正因為“陌頭”那驚鴻一瞥,后悔與悲愁漸漸取代了精心梳妝享受春色的喜悅,最終彌漫全詩。總之,巧妙的詩歌時空結構處理方式會激發(fā)詩情的層層推進,使其向縱深發(fā)展,讓情感的血脈在每一首詩歌里奔涌滌蕩,呈現(xiàn)出頓挫緬邈的詩美。
(摘編自岳麗穎《中國古典詩歌時空結構新探》)
材料二:
富有聯(lián)想和想象意味的詩歌,是如何在極其有限的篇幅中將時間和空間的轉換進行不落痕跡處理的呢?這些轉換技巧又有什么樣的藝術效果呢?
詩歌中最常見的時空轉換技巧是以空間的轉換暗示時間的流逝。之所以將存在于空間的事物作為主要的描寫對象,是因為時間是抽象的,它的流逝是不易覺察的,讀者只有注意到真切可感的事物的改變,才會意識到時間在變化?!妒勒f新語》中東晉大司馬恒溫北征,“經(jīng)金城,見年輕時所種之柳皆已十圍,慨然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攀枝執(zhí)條,泫然流淚",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詩歌中還有一種轉換時空的技巧是時空交錯、結合,共同營造詩的意境。正如初唐詩人陳子昂在《登幽州臺歌》中,以時空為坐標系,將主人公置于橫向的歷史與未來無限延伸和縱向的天與地無限廣闊的交匯點上,感慨萬千,全詩寫到:“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痹姌O大地拓展了時空容量,已突破了一時、一地、一人、一事之界限,超越中使內在意蘊趨于無窮。
時空的不完全轉換也是一種重要技巧。這種技巧往往將時間與空間中的一種限定在有限的范圍內,而將另一方竭力擴展,以達到不同尋常的藝術效果。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呈現(xiàn)的時間被限定在黃昏這一特定的范圍內,但全詩卻展示出藤、樹、鴉等豐富意象和空間變化。
以上是中國古代詩歌中常見的三種時空處理技巧,需指出的是,詩歌中時空處理是非常復雜的,有時是各種技巧的綜合運用,不會僅僅局限于這三種方式,需要認真分析。
(摘編自范海霞《略談中國古代詩歌中的時空轉換技巧》)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人類情感結晶的詩歌有兩種時空狀態(tài),一是作為藝術作品存在的現(xiàn)實物理時空,一是詩人情感和現(xiàn)實時空融合形成的藝術時空。
B.劉禹錫《竹枝詞》運用時空不完全轉換方式,將空間限定在一定范圍,這種限定方式與馬致遠《天凈沙·秋思》所運用的相同。
C.材料一第四段使用李白的詩進行論證非常合適,世路的艱難險阻所激蕩起的詩人的洶涌情感,確實已經(jīng)沖破了常規(guī)邏輯的范疇。
D.兩則材料都圍繞“時空轉換"展開,但重心不同,一個重在闡述時空轉換與情感的關系,一個重在闡述時空轉換的技巧與效果。
2.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因果論證能幫讀者理清事物之間的邏輯順序,例如材料一第二段用此手法論證時空結構能對詩人情感表達產(chǎn)生重要作用。
B.詩中具體時空被壓縮、延長乃至被幻化,實際體現(xiàn)的是情感在其中的支配作用,反映的是情感在藝術時空中的運動狀態(tài)。
C.因為時間是抽象的,不易覺察的,所以詩人常把空間的事物作為主要描寫對象,用事物的改變讓讀者意識到時間在變化。
D.《登幽州臺歌》讓我們感受到,置身于悠久時間和廣闊空間交匯的時空點上,個體的孤獨感和歷史的深重感會更加強烈。
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jù)來支撐材料一觀點的一項是()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短歌行》)
B.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
C.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D.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ɡ钋逭铡堵暵暵罚?/p>
4.請簡要分析材料二的論證思路。
5.根據(jù)材料,從時空轉換的角度為杜甫《登高》的頸聯(lián)擬寫文學短評要點。
【答案】1.B
2.A
3.C
4.①首先以問題開篇,引出論證的主體部分;②然后分別論述了三種常見的時空轉換技巧及其藝術效果;③最后指出還應全面具體地看待時空處理方式。
5.①“萬里”與“百年"時空結合,極大拓展了時空容量,表達了詩人漂泊無定、年老多病的無盡悲愁;②體現(xiàn)了情感表達與時空轉換技巧的辯證關系。作者登高觸景生情,選用時空轉換技巧來抒發(fā);③此技巧的運用也反過來使詩人的悲傷之情表現(xiàn)得更充分。
【知識點】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內容;篩選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藝理論、文學評價類
【解析】【點評】⑴本題考查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對應的句段,仔細辨別原文內容與選項內容的細微之處。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時間、頻率、范圍的副詞,以及某些代詞的指代對象。理清選項中的內容在原文中的邏輯關系,審查是否有增刪詞語的現(xiàn)象。
⑵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整合推斷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審題,明確題干的要求,然后瀏覽選項的內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關的句子,最后進行辨析。
⑶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jù)與論證關系的能力。解答本題,先理解材料一的觀點是什么,再逐個分析選項,判斷正誤。
(4)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論證思路、行文脈絡的能力。首先需要學生認真閱讀原文,結合文章內容劃分段落層次,理清文章思路。在劃分層次時重點關注觀點句、總結句。其次記住答題格式,使用連詞:首先……,接著……,然后……,最后……,做到層次思路要表述清楚。
(5)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運用文中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解答本題,先讀懂文本,從文中篩選出相關觀點,再用篩選出的觀點分析題干所給的材料。
1.B.“限定方式與馬致遠《天凈沙·秋思》所運用的相同”錯誤,限定方式不相同,《竹枝詞》是空間限定,時間轉換;《天凈沙·秋思》是時間限定,空間轉換。
故答案為:B。
2.A.“例如材料一第二段用此手法論證時空結構能對詩人情感表達產(chǎn)生重要作用"因果顛倒,原文有“情感的抒發(fā)是詩歌最為根本的內容,正因有了情感,時空才被賦予極大的可塑性和選擇性”,材料一第二段論證的是情感抒發(fā)對詩歌采用時空結構的重要作用。
故答案為:A。
3.材料一重在闡述時空轉換與情感的關系,時間、空間和情感都要涉及才最適合。
A.前兩句表明感情;“沉吟至今"表時間。
B.“向天橫”“拔五岳掩赤城"都指空間。
C.“大江東去”指空間,“千古"指時間,“浪淘盡”“風流人物"滿含作者對歷史滄桑的感慨。
D.“怎敵”含感情;“晚來"指時間。
故答案為:C。
4.第一段,“富有聯(lián)想和想象意味的詩歌,是如何在極其有限的篇幅中將時間和空間的轉換進行不落痕跡處理的呢?這些轉換技巧又有什么樣的藝術效果呢”,首先以問題開篇,引出關于時空轉換技巧及其藝術效果的論證主體部分;
第二至四段,“詩歌中最常見的時空轉換技巧是以空間的轉換暗示時間的流逝……讀者只有注意到真切可感的事物的改變,才會意識到時間在變化"“詩歌中還有一種轉換時空的技巧是時空交錯、結合,共同營造詩的意境……極大地拓展了時空容量,已突破了一時、一地、一人、一事之界限,超越中使內在意蘊趨于無窮”“時空的不完全轉換也是一種重要技巧。這種技巧往往將時間與空間中的一種限定在有限的范圍內,而將另一方竭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戰(zhàn)友聚會發(fā)言稿合集15篇
- 成人禮學生發(fā)言稿(范文15篇)
- 感恩父母倡議書(15篇)
- 建筑工地質量安全會議
- 土地職業(yè)培訓平臺
- 插花入門基礎知識
- 數(shù)據(jù)專員培訓課件
- 安全健康伴我行班會
- 2025年中考復習必背歷史措施類試題答題模板
- 陰囊積液的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特征分析
- 二零二五版電力設施維修保養(yǎng)合同協(xié)議3篇
- 最經(jīng)典凈水廠施工組織設計
- VDA6.3過程審核報告
- 2024年湖南商務職業(yè)技術學院單招職業(yè)適應性測試題庫帶答案
- 骨科手術中常被忽略的操作課件
- 2024年全國各地中考試題分類匯編:作文題目
- 《糖拌西紅柿 》 教案()
- 彈性力學數(shù)值方法:解析法:彈性力學中的變分原理
- 河南省鄧州市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期末語文試題
- 網(wǎng)絡輿情應對處置培訓課件
- 物流服務項目的投標書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