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試卷第=page44頁,共=sectionpages44頁試卷第=page1616頁,共=sectionpages1616頁世界史一輪復習知識點梳理知識點一:古希臘文明一、古希臘文明概況:(巴爾干半島南部和愛琴海部分島嶼)(1)地位:西方文明的重要源頭(2)地理環(huán)境:多山少平原,工商業(yè)發(fā)達,海洋文明,孕育平等互利精神。(3)城邦制度特征:小國寡民,公民直接參與國家管理,公民集體意識強。(4)代表城邦:①斯巴達:少數人掌握政權的寡頭政治;②雅典:多數公民掌權的民主政治。(5)文化成就:①古希臘的神話、悲劇和喜劇等,是世界文學的瑰寶。②希羅多德首創(chuàng)“歷史”一詞,被稱為“史學之父”。③修昔底德成為政治史傳統(tǒng)的奠基人。④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哲學的基礎。二、雅典民主政治(1)背景:平民與貴族矛盾的激化(2)歷程:梭倫改革(解負令、四等級制、陪審制度)為民主政治奠基;克里斯提尼改革(按地域劃分選區(qū)、陶片放逐法)標志民主政治的確立;伯里克利改革(十將軍外公職向所有公民開放、公職津貼)標志雅典民主政治達到頂峰。(3)評價:①進步性:提供了集體管理的新形式(差額選舉、任期制等)對近代西方資產階級民主政治有著深遠的影響,成為西方政治文明的源頭。促進了雅典政治、經濟、文化的蓬勃發(fā)展,使古希臘在文化領域取得眾多輝煌成就。②局限性:①民主性質的原始性:直接民主形式只適用于小國寡民的城邦。②民主范圍的狹隘性:是建立在奴隸制基礎之上的少數人的民主。③民主運作方式的隨意性:抽簽選舉和輪流坐莊的參政方式,容易導致國家權力的濫用和誤用。三、古希臘思想文化(1)三大特征:多神崇拜(沒有強大的宗教組織束縛思想)、理性精神(善于思考和探索)、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源頭,肯定人的尊嚴和價值)。(2)人文精神的起源①智者學派:“人是萬物的尺度”,容易導致極端個人主義泛濫;②三大思想家的理性反思:蘇格拉底:“美德即知識”,“認識你自己”,強調反思,西方倫理學奠基人。柏拉圖:主張“哲學王”的統(tǒng)治,強調理性,西方哲學奠基人。亞里士多德:“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強調邏輯和政治,是西方邏輯學和政治學的奠基人。★三大思想家的思想都體現人文精神,他們關注真理、美德和智慧,反思雅典民主政治。知識點二:古羅馬文明一、羅馬帝國擴張概況(1)羅馬原是意大利中部的一個小邦。它憑借強大的軍隊首先征服了意大利,接著向地中海地區(qū)擴張,把整個地中海變成了羅馬的內海,成為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2)共和國時期,羅馬實行以元老院為核心的貴族寡頭制;公元前27年,屋大維建立羅馬帝國,羅馬進入君主專制統(tǒng)治時期;395年分裂為東西羅馬帝國;476年西羅馬帝國被日耳曼人所滅;東羅馬帝國統(tǒng)治持續(xù)至1453年。二、羅馬法的演變歷程(1)從習慣法到成文法:由于平民與貴族矛盾的激化,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銅表法》打破了貴族對法律的壟斷,一定程度上保護平民的利益,但是建立在一切貴族特權之上的。(2)從公民法到萬民法:為了適應羅馬帝國的擴張,維系羅馬帝國的統(tǒng)治,萬民法適用于帝國境內一切自由民(不包括奴隸),靈活實用,注重調節(jié)經濟和民事糾紛,成為鞏固帝國統(tǒng)治的工具。(3)《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標志羅馬法體系的形成,羅馬法走向完善。(4)自然法核心理念:人人生而平等,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自然法之父西塞羅(也是人文精神的代表)(5)影響:羅馬法鞏固了羅馬的長久統(tǒng)治,促進了羅馬的繁榮昌盛。成為近代西方資產階級法學的淵源,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羅馬法中蘊含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觀念,具有永恒價值。知識點三:中古時期的歐洲政治經濟思想封君封臣制度王權強化《民法大全》莊園經濟城市自治運動基督教會神學籠罩1.政治:476年,日耳曼人滅亡西羅馬帝國,歐洲進入封建社會。政治上實行封君封臣制度,它以土地為紐帶,等級森嚴,封君與封臣之間契約意識較強,負有雙向的權利義務,層級間相對獨立,且王權有限。封建主獨立行使權力,導致割據局面的出現。中世紀后期,封君封臣制衰落,王權強化,有利于民族國家的形成。2.經濟:莊園是中古西歐的農業(yè)經濟組織,莊園主組織農奴和農民進行生產,生產關系比奴隸制時期有所進步。莊園經濟相對封閉,自給自足是基本特征。莊園還擁有一定獨立的政治、軍事和司法權。是西歐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11世紀后,由于商品經濟發(fā)展迅速,城市興起,市民階層掀起城市自治運動,促進商品經濟和教育事業(yè)(世俗大學的出現)的發(fā)展,推動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14世紀)。市民階層還支持王權壓制教權,一定程度上瓦解了封建制度,有利于社會轉型。3.思想文化:基督教會占有特殊地位,明確規(guī)定教權高于王權。教會壟斷圣經解釋權,征收什一稅,形成規(guī)模龐大的財產,壟斷學校和教育,主導西歐精神生活,提倡禁欲主義,束縛人性發(fā)展,制約世俗生活。4.王權與教權關系的演變時間王權與教權關系簡述5至11世紀互相利用,互為依存王權期望為自己的統(tǒng)治披上合法的外衣,以強化王權;教會期望獲得國家的大力支持,以發(fā)展和壯大自己的勢力11至13世紀相互斗爭,教權高于王權教會權勢膨脹,王權相對衰微13世紀以后相互斗爭,王權上升、教權衰微隨著商品經濟發(fā)展和市民階層的支持,王權得到加強5.拜占庭(東羅馬)帝國的統(tǒng)治核心區(qū)位于古希臘舊址,較好的繼承和保留了古希臘古羅馬的文明,促進了文明的交融,為文藝復興奠定基礎。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編訂《民法大全》,形成羅馬法體系,鞏固了帝國的統(tǒng)治。15世紀中期,拜占庭帝國被奧斯曼土耳其所滅。知識點四:文藝復興1.含義:文藝復興是14世紀到17世紀初發(fā)生在歐洲的宣揚新思想的新文化運動?!皬团d”的原意為“再生”,古典文化將迎來再生。2.原因:(1)經濟上:西歐中世紀晚期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根本原因)。意大利城市經濟繁榮,手工工場主、商人和金融家形成新興資產階級,希望創(chuàng)造財富,追求現世享樂,與基督教禁欲主義相矛盾。(2)文化上:西歐文化自身的傳承與發(fā)展,意大利豐厚的古希臘羅馬文化積淀,從東方汲取了大量文化養(yǎng)料。為文藝復興奠定基礎。(3)人才上:意大利聚集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學者文人,他們成為文藝復興的中堅力量。3.實質:主張人文主義,反對教權至上。以學習和恢復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為號召,實質上是創(chuàng)立符合新興資產階級需要的思想文化。?注意:不反對宗教本身,只是批評教會特權和腐敗;更不反對神(上帝),只是認為不應把人當奴仆。4.精神內核:人文主義(1)反對以神為中心,提升人的地位,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不能把人當作教會的奴仆)。(2)反對盲信盲從,抨擊教會的腐敗和守舊,強調個體自由和獨立思考。(3)反對禁欲主義,重視發(fā)揮人的才智和創(chuàng)造力,追求現世的幸福生活。(4)崇尚理性,提倡探索人與自然的奧秘。5.成就(1)意大利:領域人物特點文學三杰薄伽丘諷刺教會的封建腐朽,宣揚人性的自由但丁彼特拉克美術三杰達·芬奇突破了中世紀呆板僵硬的風格,描繪現世生活拉斐爾米開朗琪羅(2)英國:莎士比亞的作品《哈姆雷特》《李爾王》等,充分體現了人文主義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觀念。6.影響:(1)打擊了天主教會:重新審視宗教,質疑羅馬教會權威,解放了人性,為宗教改革埋下伏筆;(2)強化了西歐王權:強調現世生活,追求物質與精神享受,有利于西歐王權擴張,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封建秩序。(3)改變了西歐社會:倡導古希臘羅馬文化,促成了古典文化和世俗文化(古希臘羅馬思想和阿拉伯知識)的崛起。7、局限性:局限于上流社會和知識分子,廣大人民群眾參與不夠。知識點五:宗教改革1.背景:(1)文藝復興使天主教會的權威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2)使人們對羅馬教廷的長期盤剝日益不滿。(3)德意志政治上的四分五裂便于教會對其進行盤剝,宗教改革由此發(fā)端。2.序幕:1517年,馬丁·路德撰寫《九十五條論綱》。3.各國的宗教改革:(1)德意志:路德教(信義宗)內容:①因信稱義,人的靈魂獲救靠自己的信仰,不靠煩瑣的宗教儀式,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每個基督徒都有直接閱讀《圣經》的權力。②主張建立獨立的民族教會和廉儉教會,力主用民族語言進行宗教活動,堅持國家權力高于教會。結果:德意志宗教改革形成了新教中的路德派(信義宗),德意志教隨國定。(2)瑞士:加爾文教(歸正宗)內容:①因信稱義。②先定論(符合新興資產階級追求財富的愿望)。③建立民主教會,反對鋪張浪費。影響:更好的適應了新型資產階級的需要,在法國(胡格諾)等國家得到廣泛傳播。(3)英國:國教內容:英王亨利八世通過《至尊法案》,設立國王為教宗的英國國教,擺脫天主教束縛,但在教義上與天主教基本一致。16世紀后期又爆發(fā)清教運動,代表資產階級的利益訴求。4.影響:①宗教改革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更廣泛的傳播和發(fā)展了人文主義。②強調自由意志和個體選擇,鼓動節(jié)儉和創(chuàng)業(yè),為資本主義提供精神支撐,大量教會財產轉移到新興資產階級手中,有利于歐洲資本主義的成長。③推進了歐洲民族國家的形成和文化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④導致王權的進一步擴張,引發(fā)歐洲權力結構的變化。導致僧侶階層社會地位下降,引發(fā)社會結構的變化。知識點六:近代科學的興起1.原因:隨著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深入發(fā)展,人們對自然界的認識也產生了革命性變化。2.時間:16—17世紀近代科學興起,被稱為“科學革命”。3.成果:(1)天文學: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提出“日心說”,否定天主教會宣揚的“地心說”,伽利略發(fā)明天文望遠鏡,用實驗科學的方式驗證“地心說”的錯誤,建立起新的宇宙觀。(2)物理學:英國科學家牛頓發(fā)現萬有引力定律,為近代物理學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3)其他方面:近代科學在光學、熱學、電磁學、解剖學等領域也取得了巨大進步。4.影響:(1)科學革命形成了重視經驗和事實的理性化思維方式。(2)確立了通過觀察、實驗、分析、歸納和綜合等基本途徑發(fā)現自然規(guī)律的科學方法。(3)科學革命促進了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知識點七:啟蒙運動背景:17、18世紀歐洲資本主義經濟進一步發(fā)展;人文主義的傳播和近代自然科學的產生使人們的思想進一步解放;封建王權發(fā)展壯大,新興資產階級要求擺脫專制王權和教會的束縛。2.實質:是一次以理性和科學的光芒,驅散蒙昧、迷信、宗教狂熱和專制統(tǒng)治帶來的黑暗。3.歷程:(1)17世紀,英國出現早期啟蒙思想;(2)18世紀,法國成為啟蒙運動的中心;(3)18世紀后期,啟蒙運動達到高潮,并擴展到歐洲其他國家及北美地區(qū)。4.核心:理性主義,強調獨立思考與自主精神。5.主張思想家觀點共性伏爾泰寄希望于“開明”君主進行改革,建立君主立憲制①認為判斷是非的標準是人的理性。②相信進步,相信在科學和教育的作用下,社會將趨于完美。③對未來社會提出了一些基本的政治思想,如天賦人權、平等、自由、法制、權力制衡等。孟德斯鳩強調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相互監(jiān)督、制衡盧梭主張主權在民和直接民主制,不平等根源是財產私有亞當·斯密勞動是財富的源泉和衡量價值的尺度,主張自由競爭康德人應該獨立思考,理性判斷,主張民主、自由、平等6.影響:①啟蒙運動進一步解放思想,豐富人文主義的內涵,為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作了理論準備和輿論宣傳。②直接推動了美國獨立戰(zhàn)爭和法國大革命,有助于在這些國家建立資產階級統(tǒng)治。③啟蒙思想也成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精神武器。知識點八:全球航路的開辟與早期殖民擴張一、新航路開辟的動因和條件1.動因:西歐各國商品經濟迅速發(fā)展,對金銀財富的急切渴望;《馬可·波羅行紀》的誘導;奧斯曼土耳其壟斷商路;傳播天主教的需要。2.條件: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支持;人文主義鼓勵冒險;航海經驗的積累;羅盤的使用,造船技術的提高;地圓學說的影響。二、多角度理解新航路開辟的影響1.對世界(1)人類開始由分散孤立走向整體世界,推動人口遷移與物種交換。(2)地區(qū)性貿易開始向世界性貿易擴展,以西歐為中心的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2.對歐洲(1)促進封建制度的解體和資本主義的發(fā)展,西歐開始崛起。(2)歐洲的貿易中心由原來的地中海地區(qū)轉移到大西洋沿岸。(3)促使西、葡、荷、英、法等國走上殖民擴張道路3.對亞非拉地區(qū)(1)對美洲:掠奪財富,屠殺印第安人,給美洲的傳統(tǒng)社會帶來滅頂之災(2)對亞洲:掠奪財富,大量白銀流入中國,客觀上刺激了中國經濟的發(fā)展(3)對非洲:成為獵獲黑人奴隸的場所,給非洲傳統(tǒng)社會帶來深重的災難。三、早期殖民擴張1.概況(1)早期殖民擴張①新航路的開辟揭開了歐洲海外擴張的序幕,葡萄牙和西班牙很快走上大規(guī)模殖民掠奪的道路。(15、16世紀)②17世紀,荷蘭號稱“海上馬車夫”。③16世紀,英國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奪得海上優(yōu)勢,推行重商主義,頒布《航海條例》積累大量資本,通過三次英荷戰(zhàn)爭和七年英法戰(zhàn)爭打敗對手,18世紀下半期成為日不落帝國。2.影響(1)消極:①殖民擴張中斷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會發(fā)展進程,打破了原本相對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給當地人民帶來了巨大災難。②印第安人被殖民者大量屠殺,他們的文明遭到毀滅性打擊。③很多非洲人在三角貿易中成為奴隸。④亞洲的古老帝國也受到沖擊。(2)積極:①隨著海外市場的不斷開拓,歐洲出現了商業(yè)革命和價格革命。②歐洲的商業(yè)格局發(fā)生了重大變化。③貿易中心逐漸從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④歐洲封建領主經濟地位下降,商業(yè)資產階級實力上升,資本主義加速發(fā)展,封建制度瀕于解體。⑤歐洲從殖民掠奪、商業(yè)貿易和奴隸貿易中獲得的財富最終轉化為資本,推動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fā)展。人類社會開始進入大變革的時代。知識點八資產階級革命與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1.英國資產階級革命(1640-1688年):1688年光榮革命為英國開辟了和平漸進的發(fā)展之路;1689年通過《權利法案》,立法權由國王轉移到議會,國王保留行政權;1701年,《王位繼承法》通過,“議會至上”原則被確立;1721年責任內閣制確立,國王逐漸處于“統(tǒng)而不治”的地位。1832年議會改革,民主權利由貴族轉移到工業(yè)資產階級手里,英國君主立憲制不斷發(fā)展完善。2.美國獨立戰(zhàn)爭(1775-1784年):1776年發(fā)表《獨立宣言》宣告北美獨立;1787年憲法規(guī)定美國是三權分立的聯邦制國家,是第一部較完善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它的缺陷之一是承認奴隸制的存在。3.美國內戰(zhàn)(1861-1865年):南北雙方在奴隸制的存廢問題上斗爭激烈,最終導致南北戰(zhàn)爭爆發(fā)。林肯政府頒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贏得民眾支持,擊敗南方分裂勢力,維護了美國的國家統(tǒng)一?;窘鉀Q了農民的土地問題,在法律上承認了黑人的公民權利,為此后美國的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礎。但黑人仍備受歧視,種族歧視沒有消失。4.法國資產階級革命(1789年開始):1789年頒布《人權宣言》,提出人權、自由、平等、法治、人民主權和保護私有財產等原則;1804-1815年,拿破侖帝國時期對外擴張,打擊整個歐洲大陸的封建秩序,傳播革命思想,重構了歐洲的思想文化。5.德意志帝國建立:普魯士在宰相俾斯麥的帶領下通過鐵血政策完成統(tǒng)一;1871年,德意志帝國成立,實行君主立憲制,但實際仍處于帝國皇帝的專制獨裁統(tǒng)治之下。6.俄國農奴制改革(1861年):亞歷山大二世發(fā)動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廢除了農奴制,促進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但沒有直接觸及沙皇專制制度,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7.日本明治維新(1868年):19世紀中期,日本面臨淪為半殖民地的民族危機,1868年幕府統(tǒng)治被推翻。明治天皇發(fā)動自上而下的改革,“廢藩置縣”,建立中央集權,推行“富國強兵”“殖產興業(yè)”“文明開化”三大政策,制定憲法,使日本走上君主立憲的道路。但保留了大量封建勢力,成為軍國主義的社會基礎。日本很快開始對外侵略擴張。知識點九 影響世界的工業(yè)革命1、第一次工業(yè)革命首先發(fā)生在英國的原因:①英國“光榮革命”革命后,國內政局穩(wěn)定,政府鼓勵發(fā)展經濟;②圈地運動及農業(yè)資本主義的發(fā)展,為工業(yè)發(fā)展提供了充裕的農產品、自由勞動力和國內市場。③英國通過殖民擴張,促進了資本原始積累,獲得了大量廉價的原材料和廣闊的海外市場。④生產技術進步為工業(yè)革命奠定了基礎。⑤國內外市場的擴大和需求的增長。⑥科學的進步及專利法等推動創(chuàng)造發(fā)明。2、工業(yè)革命的重大成果:①第一次工業(yè)革命:棉紡織業(yè)基本實現了機械化生產(水力紡紗機、騾機、水力織布機);瓦特改良蒸汽機,汽船、火車先后問世,人類進入“蒸汽時代”。②第二次工業(yè)革命:電力技術的廣泛應用(電燈、發(fā)電機、電報、電話),人類進入“電氣時代”;內燃機創(chuàng)制,汽車、飛機應運而生;化學工業(yè)、石油化工業(yè)(尼龍、化纖等人造纖維)獲得發(fā)展?!锏诙喂I(yè)革命特點:①科學技術與生產緊密結合。②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同時發(fā)生,美國與德國最為突出。③重工業(yè)領域取得重大進展。④壟斷組織出現。3、工業(yè)革命的影響:1.生產力的大發(fā)展:實現工業(yè)化的國家經濟空前繁榮,自由主義經濟思想盛行,資本主義經濟繼續(xù)發(fā)展。2.生產組織形式的新變化:現代大工廠制度及壟斷組織的誕生。3.社會結構的重大變化: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成為社會的兩大階級,工人運動興起,馬克思主義誕生。4.社會生活的巨大變化:城市化進程加快,農村的新變化、教育發(fā)展迅速、時間觀念增強、社區(qū)組織出現等。5.社會問題的出現:社會貧富分化加劇、童工的大量出現、環(huán)境污染、城市病、疾病與犯罪等。6.世界格局的改變:世界聯系日益緊密,國際分工進一步加強,20C初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世界市場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锿卣寡a充:世界市場的形成過程(1)以西歐為中心的世界市場雛形開始出現—新航路的開辟。(2)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拓展—早期殖民擴張。(3)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第一次工業(yè)革命。(4)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知識點十:馬克思主義的誕生與工人運動的發(fā)展1、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條件:①工業(yè)革命后,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占有)日益暴露。②19世紀三四十年代,歐洲三大工人運動的爆發(fā),無產階級作為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③德意志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空想社會主義(圣西門、傅立葉、歐文)的影響。2、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標志:1848年發(fā)表《共產黨宣言》,第一次較為完整系統(tǒng)地闡述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1)內容:①肯定了資本主義的歷史進步作用。②論證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共產主義必然勝利的客觀規(guī)律。③肯定階級斗爭在階級社會中推動歷史發(fā)展的重要作用,揭示了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資產階級的統(tǒng)治。④號召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2)豐富發(fā)展:①1867年,馬克思撰寫《資本論》,創(chuàng)立了剩余價值學說。②馬克思和恩格斯創(chuàng)立了唯物史觀(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階級斗爭是社會發(fā)展的動力、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3、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意義:指引著人類改造世界的行動,始終站在時代前沿。成為工人運動的指導思想,也是民族民主運動的重要理論武器。4、國際工人運動的發(fā)展(1)第一國際成立:1864年,國際工人協(xié)會在倫敦成立?!暗谝粐H”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和國際工人運動進入新階段。(2)巴黎公社:1870年,法國在普法戰(zhàn)爭中失敗,社會矛盾的激化。1871年3月,巴黎公社建立,推行一系列措施,打碎舊的國家機器,規(guī)定人民有權監(jiān)督和罷免公職人員,由工人合作社管理工廠,實行八小時工作制,踐行無產階級專政。但由于資本主義正處于上升期,革命條件不成熟,沒有接管法蘭西銀行,沒有發(fā)動廣大群眾等原因,1871年5月,巴黎公社被扼殺。它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學說,為國際工人運動的發(fā)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锿卣寡a充:巴黎公社的失敗給我們提供的經驗教訓(1)經驗:堅持暴力斗爭;打碎舊的國家機器,實現無產階級專政。(2)教訓:必須由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起來的政黨領導革命;必須建立鞏固的工農聯盟,爭取廣大農民的支持。知識點十一 世界殖民體系與亞非民族獨立運動1、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1)過程:到16世紀中葉,西班牙已經把除巴西之外的大部分拉丁美洲變成了自己的殖民地;葡萄牙建立了巴西殖民地;到18世紀晚期,拉丁美洲已完全處于列強的殖民統(tǒng)治之下,其中絕大部分為西、葡殖民地。(2)統(tǒng)治者政策:設立總督制度,實行專制統(tǒng)治;推行農奴制,販賣黑奴;發(fā)展種植園經濟,開采金銀礦,掠奪巨額財富;禁止殖民地同任何其他國家進行貿易。2、亞洲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1)過程:15、16世紀西、葡在亞洲建立商站及殖民據點(如澳門)控制商路。17世紀初,英國通過東印度公司掠奪大量財富,到19世紀后期,英國控制了印度全境。17世紀初,荷蘭殖民者侵入印度尼西亞;到19世紀末,法國侵占了越南、柬埔寨和老撾,美國從西班牙手中奪得菲律賓。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10年,日本吞并了朝鮮半島。3、西方列強瓜分非洲(1)19世紀中葉以前:歐洲殖民者在非洲進行了持續(xù)幾個世紀的奴隸貿易;工業(yè)革命后,1882年,英國發(fā)動侵埃戰(zhàn)爭,占領了整個埃及。1884年,為解決矛盾和進一步瓜分非洲,英、法、德等國在柏林召開會議,提出“有效占領”及貿易保護原則,之后列強瓜分非洲的速度大大加快,20世紀初非洲被瓜分完畢。4、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工業(yè)國向壟斷資本主義(帝國主義)過渡,要求獨占更大的商品市場、原料產地和投資場所,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被壓迫地區(qū)的反抗斗爭不斷高漲。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都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世界越來越緊密地連為一體。5、拉丁美洲的民族獨立運動(1)表現:1804年海地的獨立;西屬拉美殖民地在玻利瓦爾和圣馬丁等人領導下,于1826年基本實現了獨立;1822年,巴西擺脫葡萄牙的統(tǒng)治獲得獨立。1910年,墨西哥爆發(fā)資產階級革命。(2)特點:較早獲得獨立,但由于長期發(fā)展缺乏自主性,獨立后紛紛陷入軍事獨裁統(tǒng)治(考迪羅主義)。美國提出門羅主義,并對拉美推行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拉美間接為美國所控制。6、亞洲的覺醒(1)背景:帝國主義的侵略加深了亞洲各國的民族危機,并使亞洲各國民族資本主義得到發(fā)展,民族意識覺醒。(2)表現:1908年,提拉克領導印度資產階級政黨國大黨起義被捕,引發(fā)孟買工人大罷工,表明印度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1905年,伊朗爆發(fā)立憲革命;1911年,中國爆發(fā)辛亥革命。7、非洲的抗爭(1)表現:埃及祖國黨提出“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1882年,祖國黨領袖阿拉比領導埃及軍民抗英被俘,英國占領埃及;1894年,意大利發(fā)動對埃塞俄比亞的侵略戰(zhàn)爭,皇帝孟尼利克二世號召人民抗擊侵略者,終于在1896年打敗意軍,埃塞俄比亞保持了獨立。(2)非洲人民反帝斗爭特點:形式是武裝斗爭;領導力量是舊式階級;帶宗教色彩。知識點十二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與戰(zhàn)后國際秩序1、一戰(zhàn)根本原因:帝國主義各國政治經濟發(fā)展不平衡。2.三對基本矛盾:英德矛盾(爭奪海上和世界霸權)、法德矛盾(爭奪歐陸霸權)、俄奧矛盾(爭奪巴爾干地區(qū))。兩大軍事集團:同盟國(德意奧)、協(xié)約國(英法俄),兩大軍事集團競相擴軍備戰(zhàn),制定戰(zhàn)爭計劃,導致國際局勢日益緊張。4.一個導火線:1914年6月,薩拉熱窩事件成為一戰(zhàn)的導火線。5.性質:這場戰(zhàn)爭是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的非正義掠奪性戰(zhàn)爭。6.重要進程:(1)馬恩河戰(zhàn)役:1914年,德軍進攻法國失敗,標志其“速決戰(zhàn)”破產(施里芬計劃)。(2)日本參戰(zhàn):1914年,日本占領德國在山東半島的租借地,1915年向中國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3)后期戰(zhàn)況:1917年,美國和中國參加協(xié)約國一方作戰(zhàn),俄國在十月革命勝利后于1918年退出了戰(zhàn)爭。(4)大戰(zhàn)結束:1918年11月11日,大戰(zhàn)以同盟國的失敗而結束。7.一戰(zhàn)的影響:(1)削弱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力量,動搖了歐洲的世界優(yōu)勢地位,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覺醒。(促進民族主義)(2)美國的參戰(zhàn)和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開始改變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開始改變國際格局)(3)這場空前慘烈的戰(zhàn)爭改變了人們的觀念,反對戰(zhàn)爭、要求和平的運動日益高漲。(改變人們觀念)(4)成為新技術的催化劑,促進政府職能的改變。8、一戰(zhàn)后的國際秩序:凡爾賽——華盛頓體系(1)1919年巴黎和會和1921年華盛頓會議分別締結了以《凡爾賽條約》為代表的一系列國際條約,在全球范圍內建立了帝國主義的國際新秩序。(2)主要內容:①《凡爾賽條約》:制裁德國,德國賠款裁軍,海外殖民地被瓜分。②《五國條約》《九國公約》:限制海軍軍備;中國收回山東主權,列強同意“門戶開放”原則,是美國外交的勝利。(4)評價:①積極:確立了戰(zhàn)后國際新秩序,世界進入相對穩(wěn)定時期;國際局勢緩和,經濟得到恢復和發(fā)展。②消極:未能根除矛盾,無法長久地維持世界和平,反而為新的國際沖突埋下禍根。9.國際聯盟的成立(1)性質:是第一個由主權國家組成的世界性國際組織(2)宗旨:促進國際合作,實現世界和平與安全。(3)評價:國聯是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國聯形成決議的“全體一致”原則,使其在制裁侵略、保衛(wèi)世界和平方面沒有發(fā)揮應有的作用,實際成為英、法維護自己既得利益、操縱國際事務的工具。知識點十三 十月革命的勝利與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1、列寧主義的內容: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最高階段,“是無產階級社會革命的前夜”;俄國是“帝國主義鏈條中最薄弱的一環(huán)”;“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少數甚至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內獲得勝利”;工人階級要以暴力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2、俄國革命的歷程:1917年3月爆發(fā)推翻沙皇政府的二月革命,出現兩個政權并存(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工兵代表蘇維埃)的局面;列寧發(fā)表四月提綱,提出“全部政權歸蘇維?!保⒅鲝堈嗟暮推竭^渡;七月流血事件標志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結束,蘇維埃政府轉入地下;1917年11月,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十月革命取得勝利,宣告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誕生。(注意蘇聯建成社會主義是以1936年蘇聯憲法的頒布為標志)3、意義:建立了第一個無產階級領導的國家,打破了資本主義一統(tǒng)天下的世界格局;打擊了帝國主義對世界的統(tǒng)治,極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改變了20世紀的世界格局。4、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蘇聯成立時間:1922年12月)(1)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1918-1921)①原因:十月革命勝利后,國內外的敵對勢力聯合起來,企圖扼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為了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來保證戰(zhàn)爭的勝利。②內容:實行余糧收集制;企業(yè)全盤國有化;取消自由市場;實行義務勞動制及食品配給制。③影響:保證了前線的糧食供應,緩解了新生政權的危機。嚴重損害了農民的利益,導致戰(zhàn)后的經濟和政治危機。(2)新經濟政策(1921-1925)①內容:調整國家與農民的關系,通過糧食稅等市場機制建立工農聯盟;允許私營企業(yè)的發(fā)展,并以租讓制等形式在一些經濟部門引入外資,恢復自由市場,實行國家資本主義。②影響:恢復和發(fā)展了國民經濟,鞏固了蘇維埃政權,是一條間接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道路。(3)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1925年以后)①措施:在斯大林領導下,先后實施“社會主義工業(yè)化”和“農業(yè)集體化”。到1937年,蘇聯基本實現了“工業(yè)化”,主要工業(yè)產量躍居歐洲首位、世界第二。②特點: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生產資料高度公有,實行指令性計劃;政治上權力高度集中,文化上個人崇拜泛濫。③影響:使蘇聯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了工業(yè)化;為后來取得衛(wèi)國戰(zhàn)爭勝利創(chuàng)造了物質條件;排斥市場經濟,片面發(fā)展重工業(yè),導致國民經濟比例失調,農業(yè)和輕工業(yè)長期落后,消費水平相對較低。知識點十四經濟大危機與羅斯福新政1、經濟大危機(1929-1933年)(1)根本原因: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即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生產相對過剩)。(2)表現:銀行倒閉,工業(yè)生產下降,世界貿易額劇減,農民大量破產,失業(yè)人數劇增。(3)影響: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出現經濟衰退,實行貿易保護政策,加緊對國際市場的爭奪與對殖民地的掠奪,世界局勢日益緊張。社會危機加深,法西斯主義趁機抬頭,資本主義制度面臨嚴峻考驗。(4)胡佛政府的反危機措施:前期繼續(xù)奉行自由放任政策,后期進行有限干預。2、羅斯福新政措施:挽救銀行危機;復興農工商業(yè),頒布《全國工業(yè)復興法》,降低產量;以工代賑,救濟失業(yè)工人;頒布《全國勞工關系法》,保障勞動基本權利,緩和勞資矛盾;通過《社會保險法》,逐步走上福利國家道路。3.實質: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局部調整生產關系,加強宏觀調控。(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的本質,是對經濟進行計劃而非實行計劃經濟)。4.羅斯福新政的創(chuàng)新之處(1)新的理論和政策:放棄了自由放任政策,轉向國家干預經濟,凱恩斯主義開始盛行。(2)新的特點:具有干預經濟、關注民生、協(xié)調發(fā)展等特點,其最大特點是國家全面干預經濟,但沒有放棄自由競爭運行機制。(3)新的模式:開創(chuàng)了國家干預經濟發(fā)展的新模式,二戰(zhàn)后被其他國家所繼承和借鑒。資本主義世界進入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時期。(4)新的起點:新政是對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資本主義制度由此獲得了新的生命力,成為資本主義制度繼續(xù)發(fā)展的新起點。知識點十五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與戰(zhàn)后國際秩序的形成1.戰(zhàn)爭策源地的形成:1933年,納粹黨攫取德國政權,建立法西斯獨裁統(tǒng)治,積極擴軍備戰(zhàn)。1936年,意大利和德國結成軸心國。2.英法綏靖政策:1938年,德國吞并奧地利,并對捷克提出領土要求。英法實行綏靖政策,與德簽訂《慕尼黑協(xié)定》,把蘇臺德地區(qū)割讓給德國,更加助長了法西斯國家的侵略。3.二戰(zhàn)的根本原因:帝國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fā)展不平衡,矛盾尖銳。4.二戰(zhàn)的過程:從局部戰(zhàn)爭到全球戰(zhàn)爭(1)歐洲戰(zhàn)場:①1939年9月,德國以“閃擊戰(zhàn)”突襲波蘭,二戰(zhàn)全面爆發(fā)。②1941年6月德國入侵蘇聯,二戰(zhàn)規(guī)模擴大,蘇聯戰(zhàn)場成為抵抗納粹德國的主戰(zhàn)場。(2)太平洋戰(zhàn)場:①1937年7月7日,日本發(fā)動全面侵華戰(zhàn)爭,成為二戰(zhàn)在亞洲爆發(fā)的標志。中華民族結成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開辟了對日本法西斯持久作戰(zhàn)的東方主戰(zhàn)場。②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對日宣戰(zhàn),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發(fā)展到全球階段。(3)反法西斯同盟形成:1942年1月,26個國家簽署《聯合國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4)轉折性戰(zhàn)役:①歐洲戰(zhàn)場斯大林格勒戰(zhàn)役(1943年),太平洋戰(zhàn)場中途島海戰(zhàn),非洲戰(zhàn)場阿拉曼戰(zhàn)役。②諾曼底登陸開辟歐洲第二戰(zhàn)場,英法蘇對德左右夾擊,加速德國投降。(5)二戰(zhàn)結束: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9月2日,日本簽署無條件投降書,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5.雅爾塔體系(1)含義及內容:二戰(zhàn)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國締結了一系列條約,建立了戰(zhàn)后國際秩序,史稱“雅爾塔體系”。會議時間與會國決議開羅會議1943年冬美英中日本歸還中國領土德黑蘭會議1943年冬蘇美英開辟歐洲第二戰(zhàn)場雅爾塔會議1945年初蘇美英戰(zhàn)后處理德國,蘇聯對日作戰(zhàn),成立聯合國波茨坦會議1945年7月蘇美英處置德國,戰(zhàn)后歐洲重建(2)特點:以維護世界和平為主要目標,也是大國相互妥協(xié)的產物,帶有明顯的強權政治色彩,以美、蘇為中心,嚴重損害了一些國家的利益。6.聯合國的成立(1945年10月):以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加強國際合作,促進全球經濟社會發(fā)展為宗旨,采取“大國一致”原則,使和平解決爭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大的可操作性。7.戰(zhàn)后國際格局的變化:二戰(zhàn)的結束成為國際格局從歐洲中心走向美蘇對峙兩極格局的真正轉折點。歐洲在二戰(zhàn)中遭受致命打擊,各國的國力受到嚴重消耗;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政治和軍事強國;蘇聯雖然經濟遜于美國,但軍事和政治十分強大,是唯一能與美國抗衡的超級大國。知識點十六 冷戰(zhàn)與國際格局的演變1、冷戰(zhàn)的原因:美國和蘇聯兩個超級大國在消滅了法西斯這個共同敵人后,戰(zhàn)時同盟的基礎不復存在。兩國的國家利益存在嚴重沖突,意識形態(tài)也尖銳對立。美國在全球進行擴張,將蘇聯視為其建立世界霸權的最大障礙。戰(zhàn)后的蘇聯希望有一個和平的國際環(huán)境恢復經濟,不斷發(fā)展社會主義。二戰(zhàn)結束后不久,美國在反對“共產主義擴張”的旗號下,對蘇聯實行遏制政策和敵對行動,率先挑起了冷戰(zhàn),蘇聯予以反擊。2、冷戰(zhàn)序幕:1946年,丘吉爾發(fā)表“鐵幕”演說3、兩極格局的形成:對峙表現美國蘇聯政治上1947年3月杜魯門主義出臺,標志冷戰(zhàn)開始1947年共產黨工人黨情報局成立經濟上1947年6月實施馬歇爾計劃(歐洲復興計劃)1949年成立經濟互助委員會軍事上1949年成立北約1955年成立華約,兩極格局正式形成地緣政治1949年德國分裂(1990年統(tǒng)一)4、冷戰(zhàn)的影響(1)美蘇冷戰(zhàn)關系造成西歐依靠美國、東歐以來蘇聯的局面,世界被分裂成兩部分;亞非拉發(fā)展中國家興起不結盟運動,第三世界由此崛起(2)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全面對抗,進行軍備競賽,使世界處于毀滅性的核戰(zhàn)爭的威脅之下;同時,兩大集團勢均力敵,使得近半個世紀沒有爆發(fā)新的世界大戰(zhàn);(3)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在長期共存中都不同程度從對方身上借鑒了經驗教訓,并用于內部的調整和改革,推動了世界的整體發(fā)展。5、兩極格局的瓦解:兩極格局之下,美蘇關系經歷60、70年代的緊張(朝鮮、越南戰(zhàn)爭、古巴導彈危機)到80年代的緩和(美國戰(zhàn)略防御計劃),最終由于嚴重的經濟危機,1991年12月,蘇聯走向瓦解,兩極格局結束。6、兩極格局瓦解的原因:①西方的“和平演變”攻勢。②國內改革背離了社會主義方向,共產黨失去領導地位。7、多極力量的成長:(1)①西歐與日本實力增強:歐洲共同體的成立(1967年)和發(fā)展,日本經濟的“起飛”,表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逐漸分化。西歐和日本逐漸成為重要的國際力量。(80年代出現美日西歐三足鼎立的局勢)②中國的和平崛起:以中國自力更生擁有“兩彈一星”、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正式訪華等重大事件為標志,中國成為國際社會中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③第三世界的興起:1955年,29個亞非國家和地區(qū)第一次在沒有西方殖民國家參加的情況下舉行了萬隆會議,由此誕生了體現和平共處原則的“萬隆精神”。萬隆會議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不結盟運動(1961年),是發(fā)展中國家以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國際政治舞臺的重要標志。(2)影響:國際關系的這些變化,對美蘇兩極格局造成了有力沖擊?!镅艩査w系、兩極格局、“冷戰(zhàn)”的關系雅爾塔體系奠定了二戰(zhàn)后兩極格局的框架,兩極格局是雅爾塔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和集中體現,從屬于雅爾塔體系;兩極格局下對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戰(zhàn)”,“冷戰(zhàn)”促進了兩極格局的形成。知識點十七 資本主義國家的新變化1、國家的宏觀調控——資本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與發(fā)展(1)第一階段(二戰(zhàn)結束—20世紀70年代初)——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的黃金時期——凱恩斯主義①背景:經濟大危機暴露了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弊端;二戰(zhàn)的教訓;社會主義對資本主義的影響;自由主義衰弱,凱恩斯主義的興起;羅斯福新政的刺激。②措施:加大政府在公共事業(yè)領域的開支,增加就業(yè)機會,刺激消費;制訂經濟發(fā)展計劃;利用信貸、利率、稅收等經濟杠桿實施宏觀調控;建立國營企業(yè)。(2)第二階段(20世紀70年代以后)——新自由主義①背景: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出現“滯脹”現象,經濟增長停滯,通貨膨脹嚴重。②政策:適當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削減社會福利,發(fā)展出將政府與市場相結合的“混合經濟”?!锿卣寡a充:資本主義發(fā)展史上經濟思想的變遷重商主義(16世紀-18世紀中期)——自由主義(18世紀中期-20世紀30年代)——凱恩斯主義(20世紀30年代-70年代)——新自由主義(20世紀70年代至今)2、科學技術的新發(fā)展——第三次科技革命①背景:資本主義發(fā)展相對穩(wěn)定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fā)展;20世紀科學理論的重大突破(相對論的提出和量子力學的發(fā)展、信息論的問世);兩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科學技術獲得一定的發(fā)展。②興起:20世紀50年代中期③內容:原子能的開發(fā)利用;電子計算機與互聯網的建立;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的迅速發(fā)展;新材料的出現;生物工程技術的突破④影響:這些新的科技成果使社會發(fā)展進入信息時代,勞動方式日益自動化和智能化,極大地提升了社會生產力。隨著科學技術的新發(fā)展,農業(yè)和工業(yè)的就業(yè)人口所占比重下降,從事服務業(yè)的人口所占比重增加,“中間階層”人數激增,改變著經濟結構及社會結構。3、“福利國家”與社會運動(1)“福利國家”①含義:指國家通過構建社會保障體系,保證個人和家庭的經濟安全;通過加大社會服務開支,保證全體公民享受較好的公共福利。②作用:①積極:“福利國家”的建立,在緩和收入分配不平等,保持社會穩(wěn)定方面起到一定積極作用。②局限性:導致政府財政不堪重負;降低了工作積極性,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③實質:國家干預社會財富再分配。(2)社會運動:①黑人民權運動:迫使美國國會通過民權法案,宣布種族隔離和歧視政策為非法。②婦女運動:大多數國家的婦女獲得了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一些國家建立了維護婦女權益的機構。知識點十八 社會主義國家的發(fā)展與變化1、蘇聯的改革:(1)赫魯曉夫改革(1956-1964年:重點在農業(yè))a.內容:①強調集體領導,改革干部制度;②在1956年蘇共二十大上批判斯大林;③取消農產品義務交售制,擴大集體農莊自主權;大規(guī)模開墾荒地,種植玉米。④一定程度上提高企業(yè)自主權。b.結果:注入了某些市場經濟成分,推進了農業(yè)的發(fā)展,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沒有突破計劃經濟體制,國民經濟比例仍然嚴重失調。(2)勃列日涅夫改革(1965-1984年:重點在工業(yè),尤其重軍工)a.內容:在工業(yè)領域推行“新經濟體制”改革,強調重工業(yè)尤其在軍工領域的發(fā)展,擴大企業(yè)自主權。b.結果:改革使蘇聯軍備力量大增,成為與美國相匹的超級大國。但沒有突破傳統(tǒng)體制,效果有限。(3)戈爾巴喬夫改革(1985-1991年:重點在政治)a.內容:發(fā)展市場經濟,收效甚微。放棄蘇共領導地位,實行“多元化”,放棄科學社會主義,實行議會制和多黨制,拋棄馬克思主義指導,造成思想混亂。b.結果:最終導致蘇聯解體。2、蘇聯解體:(1)標志:1991年12月《阿拉木圖宣言》(2)原因:蘇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人民生活水平長期落后;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失誤;西方“和平演變”戰(zhàn)略;美蘇軍備競賽拖垮了蘇聯經濟。★拓展補充1: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戈爾巴喬夫改革的相似之處:都是對斯大林模式的改革,是生產關系的調整,但都小修小補,改革不徹底;都擴大企業(yè)的自主權,都在不同程度上承認私有經濟的存在。★拓展補充2: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啟示:突破傳統(tǒng)的束縛是經濟體制創(chuàng)新的前提;社會主義改革具有復雜性、艱巨性和曲折性;改革必須實事求是,順應歷史發(fā)展趨勢;要始終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方向?!锿卣寡a充3:20世紀三次重大且成功的經濟改革蘇俄的新經濟政策美國的羅斯福新政中國的改革開放背景“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引發(fā)了嚴重的經濟和政治危機。經濟危機引起政治危機,嚴重打擊美國。①計劃經濟體制阻礙了生產力的發(fā)展。②關于真理問題的討論。③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內容用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②允許資本家經營中小企業(yè);③允許自由貿易;④實行按勞分配,實行國家資本主義。整頓金融,放棄金本位,實行美元貶值,刺激出口;②實施工業(yè)復興法,加強對工業(yè)的計劃指導;③調整農業(yè),穩(wěn)定農產品價格;④推行“以工代賑”。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②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③按勞分配。④全方位對外開放。特點利用市場關系擴大生產,發(fā)展經濟,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實行政府干預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實質在國家掌經濟命脈的前提下,允許商品經濟的發(fā)展。是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fā)展。相同①都在社會出現危機的背景下實行。②都強調國家干預經濟。③都促進了經濟恢復和發(fā)展,取得了一定效果。④“市場”和“政府”都是推動經濟發(fā)展的重要杠桿,不是區(qū)分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標志知識點十九 二戰(zhàn)后世界發(fā)展面臨的新形勢一、世界殖民體系的崩潰1.亞洲殖民體系的瓦解:1947年,印巴分治,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別成為獨立的自治領。印度獨立前后,印度尼西亞、老撾、菲律賓、緬甸、新加坡等也紛紛獨立。帝國主義在亞洲的殖民體系瓦解。2.非洲殖民體系瓦解:1956年,埃及總統(tǒng)納賽爾宣布收回蘇伊士運河主權,英軍撤離。1960年,有17個非洲國家獨立,這一年被稱為“非洲年”。1990年,納米比亞獨立,標志非洲殖民體系最終瓦解。3.拉丁美洲:1959年,卡斯特羅領導古巴社會主義革命革命,推翻美國扶植的傀儡政權,古巴成為社會主義國家。1999年巴拿馬人民從美國手中收回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4-2030年中國胸圍鉤帶產業(yè)未來發(fā)展趨勢及投資策略分析報告
- 2024-2030年中國聚光光伏CPV模塊行業(yè)運營狀況及發(fā)展規(guī)劃研究報告
- 2024-2030年中國綠色能源行業(yè)市場容量預測及發(fā)展規(guī)模分析報告
- 2024-2030年中國線圈升降機行業(yè)發(fā)展形勢與投資前景預測報告
- 2024-2030年中國精制蓖麻蠟行業(yè)十三五需求及投資戰(zhàn)略分析報告
- 2024-2030年中國科技地產行業(yè)技術發(fā)展現狀分析規(guī)劃研究報告
- 2024-2030年中國堿性食品行業(yè)市場競爭趨勢及投資價值研究報告
- 2024-2030年中國礦用機械齒輪行業(yè)發(fā)展狀況規(guī)劃分析報告
- 水利工程電氣埋管施工方案
- 危險廢物泄漏事件應急響應方案
- DB41T 2280-2022 路橋用泡沫輕質土應用技術規(guī)程
- 公共衛(wèi)生主題培訓
- 廣東省特種設備作業(yè)人員考試機構申請表
- 第三章-自然語言的處理(共152張課件)
- 分布式光伏系統(tǒng)組件缺陷檢測及診斷技術規(guī)范
- 企業(yè)網站建設及維護服務合同
- 北師版八年級數學上冊 第四章 一次函數(壓軸專練)(十大題型)
- 住院醫(yī)師規(guī)范化培訓教學病例討論教案(模板)
- 2023年合肥市軌道交通集團有限公司招聘筆試真題
- 2024年安全教育培訓變更新增記錄
- 醫(yī)學文獻檢索復習試題和答案解析(四)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