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屆高考語文古代文化常識古代地理(含解析)_第1頁
2024屆高考語文古代文化常識古代地理(含解析)_第2頁
2024屆高考語文古代文化常識古代地理(含解析)_第3頁
2024屆高考語文古代文化常識古代地理(含解析)_第4頁
2024屆高考語文古代文化常識古代地理(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2024屆高考語文古代文化常識古代地理(含解析)

2024屆高考語文古代文化常識:古代地理

一、選擇類

1.下列相關(guān)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河內(nèi),古地區(qū)名。春秋戰(zhàn)國時期,以黃河以北為河內(nèi),黃河

以南為河外。

B.豚、彘:古時農(nóng)家所養(yǎng)禽畜?!半唷敝感∝i,“彘”指豬。

C.庠序:古代學(xué)校名稱?!睹献印酚涊d,商(殷)稱學(xué)校為庠,

周代稱學(xué)校為序。

D.孝悌:孟子認為,孝順父母為孝,敬愛兄長為悌,孝和悌是

仁義的基礎(chǔ)。

2.下列加點詞語的意義完全不同于其他三項的一項是()

A.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B.即今江表尚恬熙,忘卻前回飲馬時。

C.江左風(fēng)流今有幾,逢春不要人憔悴。

D.病骨支離紗帽寬,孤臣萬里客江干。

3.下列哪些名勝古跡位于大理?()

A.蝴蝶泉B.石林C.滇池D.洱海E.崇圣寺三塔

4.下列對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關(guān)中,地名,指東潼關(guān)、西散關(guān)、南武關(guān)、北蕭關(guān)這“四關(guān)"

之內(nèi)地區(qū),現(xiàn)位于陜西省中部。

B.監(jiān)國,古代的一種政治制度,指皇帝外出時,通常由宰相留

守宮廷,代為處理國事。

C.侍郎,官名,唐以后中書省、門下省及尚書省所屬各部均以

侍郎為長官之副,官位漸高。

D.西突厥,古國名,立國于6世紀中期,強盛時疆域囊括整個

中亞,7世紀后期為唐朝所滅。

5.“江陰”、“漢陽"、“衡陽”、“華陰”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長江南岸、漢水的南邊、衡山的南邊、華山的北邊

B.長江北岸、漢水的北邊、衡山的北邊、華山的南邊

C.長江南岸、漢水的北邊、衡山的南邊、華山的北邊

D.長江北岸、漢水的北邊、衡山的南邊、華山的南邊

6.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門地,指門閥地位。魏晉之際,為講求門閥特權(quán)形成的一種

以貴族門閥為貴的等級制度。

B.交配,指越南。秦朝以后,設(shè)“交配郡”,十世紀三十年代獨

立建國后,北宋稱其為“交恥"。

C.祭文,祭祀或祭奠時表示哀悼或禱祝的文章,用來頌揚逝者

的品德業(yè)績,寄托哀思,激勵生者。

D.中牢,即少牢,古代祭祀用的牛、羊二牲。根據(jù)祭品搭配的

種類不同,有“太牢”“少牢"之分。

7.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萬乘,萬輛兵車,古代諸侯土地方圓千里,兵車萬輛,因以

“萬乘”稱之。

B.大練,指粗帛。帛的本義是指一種白色的絲織品,后來成為

絲織品的總稱。

C.三輔,西漢時對治理京畿地區(qū)的三種職官的合稱。亦指其所

管轄的地區(qū)。

D.郡,春秋至隋唐時地方行政區(qū)名稱。一郡之長稱郡守,漢景

帝時改稱太守。

8.下列各項中有關(guān)文化常識的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語出《詩經(jīng)?鄭風(fēng)?子衿》。青衿,是

周代讀書人青色交領(lǐng)的服裝,同“江州司馬青衫濕”中的“青衫”是

一樣的,均代指有學(xué)識的賢才,在《短歌行》中借以表達對賢才的渴

望。

B.“越陌度阡”意為穿過縱橫交錯的小路,其中“阡"是指東西

向的田間小路,“陌”為南北向的田間小路。

C.古人往往采用多種紀時方法,如“戊申晦五鼓",“戊申”是

干支紀日,"晦”利用月相紀日,這里指農(nóng)歷每月初一,“五鼓”即五

更,指凌晨1_3點。

D.古代很多節(jié)日記錄著先民們的農(nóng)事勞動生活,如社日。社日

有春社和秋社?!吧纭边@個詞語頻繁出現(xiàn)在古詩詞中,如“一片神鴉社

鼓”,這里的“社鼓”就是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聲。

9.下列文化常識中,正確的一項是()

A.五岳指東岳泰山,西岳華山,中岳黃山,北岳恒山,南岳衡

山?!搬纷诜蛉绾巍敝械摹搬纷?指泰山。

B.青衿,指代周代讀書人青色交領(lǐng)的服裝。衿,衣服的交領(lǐng)。

《短歌行》中指代有學(xué)識的人。

C.京口,古城名,今南京市,是古代長江下游軍事重鎮(zhèn),為兵

家所重,又稱建康,金陵。

D.“??驼勫蕖敝械摹板?是古代傳說中的東海三座仙山之

一,另兩座叫蓬萊、昆侖。

10.下列對相關(guān)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泰山,就是所說的東岳,五岳之一,在山東省泰安市。其余

為西岳華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

B.陰,山南水北為陰;陽,與“陰”相反。陰陽,古代也指有

關(guān)日、月等天體運轉(zhuǎn)規(guī)律的學(xué)問。

C.乾隆,是清高宗的年號,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乾

隆皇帝的廟號為“高宗”,向開國君主的廟號一般是“祖"。

D.京師。古代指國家的都城。白居易《琵琶行》中“我從去年

辭帝京,謫居臥病濟陽城”的“帝京”也是此意。

11.下列文化常識表述有誤的一項是()

A.芹意:見《列子楊朱》。古時有人在鄉(xiāng)里的豪紳前大肆吹噓芹

菜如何好吃,豪紳嘗了之后,竟“蟄于口,慘于腹”。意思就是這東

西不起眼,我自己嘗了感覺不錯,就是不知道您感覺什么樣。這句話

是謙辭,形容自己送給您的東西不好,請對方多包涵。后來就用“獻

芹"“芹意”謙稱贈人的禮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議淺陋。

B.大比、春闈:“闈”指考場,明清科舉制考試分為三級,第一

級是院試,考取的為“生員”,第二級為鄉(xiāng)試,考取的為“舉人",第

三級是會試,考取的為“貢士”。鄉(xiāng)試、會試均三年一科,也稱大比。

鄉(xiāng)試在春天稱為“春闈",會試在秋天稱為“秋闈”。

C.敕造:奉皇帝之命建造。敕:本為自上命下之詞,南北朝以

前通用于長官對下屬、長輩對晚輩,之后則為皇帝發(fā)布詔令的專稱。

D.石頭城:故址在今南京市,三國時孫權(quán)所建,后用以代指金

陵或南京。吳,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六朝皆建都金陵。

12.下列對課文涉及到的文化常識的解說正確的一項是()

①序八州而朝同列(《過秦論》)

②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離騷》)

③邑有成名者,操童子業(yè),久不售。(《促織》)

④戊申晦,五鼓,與子穎坐日觀亭(《登泰山記》)

A.八州:兗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荊州、揚州、雍州。

古時天下分九州。秦居梁州,六國分居于其他八州。

B.“高陽",傳說中“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考"為已故的父

親?!叭鐔士煎崩锏摹翱?就是此意。

C.童子:童生,科舉時代還未考取秀才的讀書人??既⌒悴藕?,

需依次參加會試、鄉(xiāng)試、殿試,才有可能取得進士功名。

D.五鼓:又叫“五更古人把夜晚分為五個時段,用鼓打更報

時。相當(dāng)于1時至3時。

13.下列對有關(guān)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一項是()

A.猿鳴三聲淚沾裳。古時上日衣,下曰裳。古人最早下身穿的

是一種類似裙子的“裳

B.路,帶有行政區(qū)和軍區(qū)的性質(zhì)。如“四十三年,望中猶記,

烽火揚州路。

C.予左遷九江郡司馬。“遷”在古代稱調(diào)動官職,一般指升職,

而“左遷”指降職。

D.干支紀年法。干,天干,共十二位;支,地支,共十位。干

支兩字相配,用以紀年,干支紀年每60年一個循環(huán)。

14.下列各項有關(guān)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路,宋元時期行政區(qū)域,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省?!队烙鰳?京口北

固亭懷古》:“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B.《愚公移山》:“指通豫南,達于漢陰?!薄皾h陰"指漢水北面。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說明汶水在泰山南面。

C.京畿,國都及其附近的地區(qū)。三輔,也代指國都及其附近地

區(qū)。“城闕”用城墻和宮闕代指京城。

D.古代地名有很多別稱,例如南京古稱金陵、建康、建鄴、石

頭城,揚州別稱廣陵、維揚,杭州稱臨安。

15.對下列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序,作為一種實用類文體,有兩種,一種是贈序,一種是書

序。贈序,文人臨別贈言性質(zhì)的文字,內(nèi)容多是勉勵、推崇、贊許之

辭,如《送東陽馬生序》。書序多是為詩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如《蘭

亭集序》。

B.禊,一種祭禮。禊事,古代的一種風(fēng)俗,三月三日人們到水

邊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災(zāi)。

C.“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中的山陰,指山的北面。

D.《西洲曲》是南朝樂府詩,其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使用了雙關(guān)的修辭方法。

16.下列哪些是瀘沽湖的別稱?()

A.昆彌川B.滇南澤C.左所海D.魯窟海子E.葉榆澤

17.下列文化常識的表述錯誤的一項是()

A.參乘,即“駿乘”,古時站在車左陪乘或擔(dān)任警衛(wèi)的人。

B.關(guān)中是指“四關(guān)"之內(nèi),即東潼關(guān)(函谷關(guān))、西散關(guān)(大震

關(guān))、南武關(guān)(藍關(guān))、北蕭關(guān)(金鎖關(guān)),曾被稱為“天府之國”。

C.相,是指在朝中的文臣,一般特指宰相,宰相是對中國古代

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或俗稱,并非具體的官名。

D.山東,指靖山以東,泛指秦以外的六國,而現(xiàn)在的“山東”

因居太行山以東而得名。

二、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嚴郢,字叔敖,華州華陰人。及進士第,補太常協(xié)律郎,守東都

太廟。呂湮鎮(zhèn)江陵,表為判官。方士申泰芝以術(shù)得幸肅宗,遨游湖、

衡間,以妖幻詭眾,奸贓巨萬,潭州刺史龐承鼎按治。帝不信,召還

泰芝,下承鼎江陵獄。郢具言泰芝左道,帝遣中人與雜訊有狀,帝不

為然。御史中丞敬羽白貸泰芝,郢方入朝,亟辨之。帝怒,叱郢去。

郢復(fù)曰承鼎劾泰芝詭沓有實泰芝言承鼎驗左不存今緩有罪急無罪臣

死不敢如詔帝卒殺承鼎流郢建州泰芝后坐妖妄不道誅代宗初,追還承

鼎官,召郢為監(jiān)察御史,連署帥府司馬。歲余,召至京師,元載薦之

帝,時載得罪,不見用。御史大夫李棲筠亦薦郢,帝曰:“是元載所

厚,可乎?”答曰:“如郢材力,陛下不自取,而留為奸人用邪?"

即日拜河南尹、水陸運使。大歷末,進拜京兆尹。嚴明持法令,疾惡

撫窮,敢誅殺,盜賊一衰,減隸官匠丁數(shù)百千人,號稱職尹。宰相楊

炎請屯田豐州,發(fā)關(guān)輔民鑿陵陽渠,郢習(xí)朔邊病利,即奏止之。渠卒

不成,棄之。炎惡異己,陰諷御史張著劾郢匿發(fā)民浚渠,使怨歸上。

系金吾。長安中日數(shù)千人遮建福門訟郢冤,帝微知之,削兼御史中丞。

人知郢得原,皆迎拜。會秋旱,郢請蠲租稅,炎令度支御史按覆,以

不實,罷為大理卿。炎之罷,盧杞引郢為御史大夫,共謀炎罪。即逮

捕河中觀察使趙惠伯下獄,楚掠慘棘,鍛成其罪,卒逐炎崖州,惠伯

費州。天下以郢挾宰相報仇為不直。然杞用郢敗炎,內(nèi)忌郢才,因按

蔡廷玉事,殺御史鄭詹,出郢為費州刺史。道逢柩殯,問之,或曰:

“趙惠伯之殯?!臂珒?nèi)慚,忽忽歲余卒。

(節(jié)選自《新唐書?嚴郢傳》)

18.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郢復(fù)日/承鼎劾泰芝詭沓有實/泰芝言承鼎駁左不存今/緩

有罪/急無罪/臣死不敢如詔/帝卒殺承鼎/流郢建州/泰芝后坐

妖妄不道誅

B.郢復(fù)曰/承鼎劾泰芝詭沓有實/泰芝言承鼎駁左不存/今緩

有罪/急無罪/臣死不敢如詔/帝卒殺承鼎/流郢建州/泰芝后坐

妖妄不道誅

C.郢復(fù)曰/承鼎劾泰芝詭沓有實/泰芝言承鼎駁左不存今/緩

有罪/急無罪/臣死不敢如詔/帝卒殺/承鼎流郢建州/泰芝后坐

妖妄不道誅

D.郢復(fù)曰/承鼎劾泰芝詭沓有實/泰芝言承鼎驗左不存/今緩

有罪/急無罪/臣死不敢如詔/帝卒殺/承鼎流郢建州/泰芝后坐

妖妄不道誅

19.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太廟是中國古代皇帝的宗廟,最早只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

后來皇后和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準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廟。

B.流,即流放,古代將已定刑的人押解到荒僻或遠離鄉(xiāng)土的地

方,來對案犯進行懲治,并以此維護社會和統(tǒng)治秩序。

C.京兆尹中國古代官名,為三輔(治理京畿地區(qū)的三位官員,

即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fēng))之一相當(dāng)于今日首都的市長。

D.朔,本義為新月,因新月是農(nóng)歷每月開頭之日,引申為“初

生"“開頭”。這里則指農(nóng)歷每月初一。

20.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嚴郢仗義執(zhí)言,敢于彈劾以妖術(shù)受皇帝寵幸的申泰芝,雖遭

流放也不改初衷。

B.嚴郢執(zhí)法嚴明,擔(dān)任京兆尹時不畏懼惡勢力,嚴懲罪犯,盜

賊減少了許多。

C.嚴郢深得民心,在受到陷害被捕入獄時,幾千人為其申冤,

最終得以官復(fù)原職。

D.嚴郢真誠悔過,因受人利用,致使趙惠伯被流放而死,他慚

愧不已,不久便死去。

21.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炎惡異己,陰諷御史張著劾郢匿發(fā)民浚渠,使怨歸上。

(2)然杞用郢敗炎,內(nèi)忌郢才,因按蔡廷玉事,殺御史鄭詹,出

郢為費州刺史。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繼和,字周叔,李繼隆之子也,少以蔭補供奉官,三遷洛苑使。

淳化后繼隆多在邊任繼和常從行友愛尤至每令人奏機事繼隆罷兵柄

手錄唐李勖遺戒授繼和曰:“吾門不墜者在爾矣。"初,繼隆之請城鎮(zhèn)

戎軍也,朝廷不果于行。繼和面奏曰:“平?jīng)雠f地,山川阻險,旁扼

夷落,城之為便?!碧谀嗽S焉,后復(fù)不守,咸平中,繼和又以為言,

乃命版筑。以繼和知其軍,兼原、渭、儀都巡檢使。城畢,建議募貧

民及弓箭手,墾田積粟,又屢請益兵,朝議未許。上曰:“茍緩急,

部署不為濟師,則或至失援矣。"命繼和兼涇、原、儀、渭鈴轄。時

繼遷①未弭,命張齊賢、梁穎經(jīng)略,因訪繼和邊事。繼和上言:“鎮(zhèn)

戎軍為涇、原、儀、渭北面桿蔽,誠能常用步騎五千守之,涇、原、

渭州茍有緩急,會于此軍,并力戰(zhàn)守,則賊必不敢過此軍。臣慮議者

以調(diào)發(fā)芻糧擾民為言。賴圣謨②深遠,不惑群議,復(fù)置此軍,一年以

來,蕃部咸以安集,邊民無復(fù)愁苦。以此較之,則存廢之說,相失萬

倍矣。真宗以其精心戎事,甚嘉之。戎人伺警巡馳備,一夕,塞長壕,

越古長城抵城下。繼和與都監(jiān)史重貴出兵御之,賊據(jù)險再突城隍,列

陣接戰(zhàn),重貴中重創(chuàng),敗走之,大獲甲騎。有詔嘉獎,別出良藥、嫌

帛、牢酒以賜。繼和習(xí)武藝,好談方略,頗知書,所至干治。然性剛

忍,御下少恩,部兵終日援甲,常如寇至,人多怨焉。真宗屢加勖勵,

且為覆護之。時朝廷每詔書約束邊事,或有當(dāng)行極斷之語,官吏不詳

深意,即處大辟③。繼和言其事,乃詔:“自今有云重斷、極斷、處

斬、決配之類,悉須裁奏?!毕仁?,繼隆卒,繼和恥以遺奏得官。久

之,遷西上閣門使。大中祥符元年卒,年四十六。贈鎮(zhèn)國軍節(jié)度,遣

諸王率宗室素服赴吊。

(節(jié)選自》宋史?李繼和傳,有刪改)

【注】①繼遷,即李繼遷,本姓拓跋氏。②圣謨,本指圣人治天

下的宏圖大略,后也被作為稱頌帝王謀略之詞。③大辟,五刑中的死

刑,俗稱砍頭,隋后泛指一切死刑。

22.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淳化后/繼隆多在邊任/繼和常從行/友愛尤至/每令人奏機事/

繼隆罷兵/柄手錄唐李勖遺戒授繼和/

B.淳化后/繼隆多在邊/任繼和常從行/友愛尤至/每令人奏機事/

繼隆罷兵/柄手錄唐李勖遺戒授繼和/

C.淳化后/繼隆多在邊任/繼和常從行/友愛尤至/每令人奏機事/

繼隆罷兵柄/手錄唐李勖遺戒授繼和/

D.淳化后/繼隆多在邊/任繼和常從行/友愛尤至/每令人奏機事/

繼隆罷兵柄/手錄唐李勖遺戒授繼和/

23.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蔭補指因上輩有功而給予下輩入學(xué)、任官的待遇,文中指繼

和因上輩功勞任供奉官。

B.城隍指城墻或護城河,從《過秦論》“因河為池"看,古代就

是以天然河流作護城河。

C.牢,古代用作祭祀或宴享時用的牲畜,其中“牢”作祭祀用

時,有太牢少牢之分。

D.素服指白色的冠服,居喪或遭到其他兇事時所穿,表示悲痛

的心情和對死者的悼念。

24.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李繼和深謀遠慮,見識不同一般。他反對以調(diào)撥糧草煩擾百

姓為理由裁撤鎮(zhèn)戎軍,認為鎮(zhèn)戎軍是北部邊境的屏障,軍事意義重大。

B.李繼和精忠報國,很受朝廷重視。敵人夜里翻越長城進攻,

形勢危急,他英勇迎戰(zhàn),得到朝廷嘉獎;他去世后,皇帝派遣諸王去

吊唁。

C.李繼和治軍嚴厲,得到皇帝理解。他對待部下缺少恩德,因

敵寇經(jīng)常到來,他命令士兵終日穿著鎧甲,士兵對此不滿,真宗卻勉

勵他并替他掩蓋不足。

D.李繼和熟悉邊務(wù),敢于上書進言。當(dāng)時朝廷下詔令嚴禁發(fā)生

邊境事端,官吏沒有準確理解詔令,隨意執(zhí)行死刑,他上書反映,使

朝廷下詔糾正官吏錯誤。

25.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和教材中的句子罐譯成現(xiàn)代漢話。

(1)太宗乃許焉,后復(fù)不守,咸平中,繼和又以為言,乃命版

筑。

(2)吾社之行為士先者,為之聲義,斂斃財以送其行。(《五人

墓碑記》)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蘇良嗣,京兆武功人。祖振,周宕州刺史,建威縣侯。高宗時為

周王府司馬,王年少不法,良嗣數(shù)諫王,以法繩府官不職者,甚見尊

憚。帝異之,遷荊州長史。帝遣宦者采怪竹江南,將靜上苑,宦者所

過縱暴,至荊,良嗣囚之,因上疏切諫,稱:“遠方求珍異以疲道路,

非圣人抑已愛人之道。又小人竊弄威福,以虧皇明。"言甚切直。疏

奏,高宗下制慰勉,遽令棄竹于江中。徙雍州,韋安石舉明經(jīng),調(diào)乾

封尉,良嗣器之。時關(guān)內(nèi)饑,人相食,良嗣政上嚴,每盜發(fā),三日內(nèi)

必禽,號稱神明。垂拱初,遷冬官尚書,拜納言,封溫國公,留守西

京,賞遇尤渥。尚方監(jiān)裴匪躬案諸苑,建言鬻果蔬,儲利佐公上。良

嗣曰:“公儀休一諸侯相,拔葵去織,未聞天子賣果蔬與人爭利。”遂

止。遷文昌左相、同鳳閣鸞臺三品。遇薛懷義于朝,懷義偃蹇,良嗣

怒,叱左右批其頰,曳去。武后聞之,戒曰:“弟出入北門,彼南衙

宰相行來,毋犯之。"永昌元年,安石遷雍州司兵參軍。良嗣當(dāng)國,

謂安石日:“大才當(dāng)大用,徒勞州縣可乎?”薦于武后,擢膳部員外

郎。載初元年,罷左相,加特進,仍知政事。與韋方質(zhì)素不平方質(zhì)坐

事誅引逮之后辨其非良嗣悸謝不能興輿還第卒年八十五詔百官往吊,

贈開府儀同三司、益州都督。始,良嗣為洛州長史,坐僚婿累,下徙

冀州刺史。其人往謝,良嗣色泰定,曰:“初不聞有累。"在荊州時,

州有河?xùn)|寺,本蕭譽為兄河?xùn)|王所建,良嗣曰:“江、漢間何與河?xùn)|

乎?”奏易之,而當(dāng)世恨其少學(xué)云。

(摘編自《新唐書》《舊唐書》)

26.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與韋方質(zhì)素不平/方質(zhì)坐事/誅引逮之/后辨其非/良嗣悸/謝不

能/興輿還第/卒/年八十五/

B.與韋方質(zhì)素不平/方質(zhì)坐事/誅引逮之/后辨其非良嗣/悸謝不

能興/輿還第/卒/年八十五/

C.與韋方質(zhì)素不平/方質(zhì)坐事誅/引逮之/后辨其非/良嗣悸/謝不

能興/輿還第/卒/年八十五/

D.與韋方質(zhì)素不平/方質(zhì)坐事誅/引逮之/后辨其非良嗣/悸謝不

能/興輿還第/卒/年八十五/

27.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上苑,又稱上林苑,供帝王游賞或打獵。始于秦漢,后各朝

代多有類似的皇家園林。

B.明經(jīng),初為選舉官員的科目,被推舉者須明習(xí)經(jīng)學(xué),唐代時

為科舉的科目之一。

C.關(guān)內(nèi),古代在今陜西建都的王朝,通常指函谷關(guān)或潼關(guān)以東

王畿附近。

D.贈,皇帝為已死的官員及其親屬加封,有贈謚、贈官等,在

本文中意為贈官。

28.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蘇良嗣為政嚴明,辦案迅速。他囚禁過境縱暴的宦官,報奏

朝廷予以嚴懲;關(guān)內(nèi)饑荒時,有盜賊出沒,他三日內(nèi)便可以擒獲。

B.蘇良嗣遵循法度,敢于進言。他勸諫過年少的周王;向高宗

上疏制止遠運怪竹;建言阻止皇家園林賣果蔬。

C.蘇良嗣因親受連,氣量寬宏。蘇良嗣曾因姊妹的丈夫犯事而

受連累被貶官,其人來表達歉意,而他卻毫無慍怒之色。

D.蘇良嗣奏請改寺名,為人所鄙薄。他不知河?xùn)|寺是西梁皇帝

蕭譽為紀念兄長河?xùn)|王所建,人們認為他學(xué)問不夠。

2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王年少不法,良嗣數(shù)諫王,以法繩府官不職者,甚見尊憚。

(2)良嗣當(dāng)國,謂安石曰:“大才當(dāng)大用,徒勞州縣可乎?"

30.蘇良嗣認為從江南采買怪竹運往上苑有什么危害?請結(jié)合文

本加以概括。

參考答案:

1.C

【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xué)文化常識的能力。

C.“商(殷)稱學(xué)校為庠,周代稱學(xué)校為序”錯誤,二者說反了,

“序”是商(殷)代學(xué)校名稱,“庠”是周代學(xué)校的名稱。

故選C。

2.D

【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識記重要文學(xué)常識的能力。

A.“江東",自漢至隋唐稱自安徽蕪湖以下的長江南岸地區(qū)為江

東。

B.“江表”,泛指長江以南地區(qū)。

C.“江左”,長江下游以東地區(qū)。

D.“江干”,成都江邊地區(qū)。

故選D。

3.ADE

【詳解】本題考查文化常識的能力。

A項,蝴蝶泉,坐落在大理點蒼山云弄峰下。它像一顆透明的寶

石,鑲嵌在綠蔭之中,以它特有的奇觀,吸引著遠近游客。

B項,昆明市石林風(fēng)景區(qū)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縣境內(nèi),

距省會昆明市78公里,昆石高速公路僅需50分鐘的行程。

C項,滇池,位于昆明壩子中央,東起呈貢區(qū)旁,西至西山之麓,

北臨大觀公園,南入晉寧縣內(nèi)。全部在云南省省會昆明市境內(nèi),北

大半部屬于昆明市轄區(qū)。

D項,洱海,古稱昆明池、洱河、葉榆澤等。因其狀似人耳,故

名洱海,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

E項,崇圣寺三塔位于大理古城西北部1.5公里處,西對蒼山應(yīng)

樂峰,東對洱海,距山腳約為1500米。

故選ADE。

4.B

【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xué)文化常識的能力。

B.“通常由宰相留守宮廷,代為處理國事"錯誤。通常由皇太子

代為處理國事。即通常是指皇帝外出時,由一重要人物(通常為皇太

子)留守宮廷代為處理國事。

故選B。

5.C

【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識記文化常識的能力。

“陰”,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陽",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

“江”,指長江;“漢”,指漢水;“衡”,指衡山;“華”,指華山。

所以“江陰”是指長江南岸,“漢陽"是指漢水的北邊,“衡陽”

是指衡山的南邊,“華陰”是指華山的北邊。

故選C。

6.D

【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識記文化常識的能力。

D.“中牢,即少牢,古代祭祀用的牛、羊二牲”錯誤,少牢應(yīng)指

豬、羊二牲。

故選D。

7.A

【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

A.錯在“諸侯",應(yīng)是天子。古代天子土地方圓千里,兵車萬輛,

因以“萬乘”稱之。

故選Ao

8.D

【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xué)文化常識的能力。

A.“同'江州司馬青衫濕'中的‘青衫'是一樣的,均代指有學(xué)

識的賢才"錯。"江州司馬青衫濕”中的“青衫"指唐代官職低的人穿

的衣服。

B."'阡'是指東西向的田間小路,'陌’為南北向的田間小路”

錯,阡,是指南北走向的小路,陌是東西走向的小路。

C."'晦'……這里指農(nóng)歷每月初一"錯,晦,指農(nóng)歷每月最后一

天?!爸噶璩俊?點”錯,是現(xiàn)在的凌晨3-5點。

故選D。

9.B

【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xué)文化常識的能力。

A.“中岳黃山"錯,中岳嵩山。

C.“京口……今南京市”錯,京口是江蘇鎮(zhèn)江,南京又稱為健康,

金陵。

D.“另兩座叫蓬萊、昆侖"錯,東海三座仙山指蓬萊,方丈,瀛

洲O

故選B。

10.B

【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識記理解文化常識的能力。

B.“陰,山南水北為陰”錯誤,應(yīng)該是山南水北為陽。

故選B。

11.B

【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化常識的能力。

B.明清科舉考試分為院試、鄉(xiāng)試、會試、殿試四個等級。明清正

式科舉考試分為鄉(xiāng)試、會試、殿試三級,童生試還只是預(yù)備期。鄉(xiāng)試,

由于是在秋季舉行,所以又稱為秋闈。會試,在鄉(xiāng)試后的第二年春天

在禮部舉行,又稱為春闈。選項說法反了。

故選B。

12.B

【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xué)文化常識的能力。

A."八州"中"雍州”應(yīng)改為“梁州”。"秦居梁州”錯,秦居“雍

州"。

C.“會試、鄉(xiāng)試、殿試”錯,應(yīng)為“鄉(xiāng)試、會試、殿試"。

D.“相當(dāng)于1時至3時”錯,“五鼓"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3時到5時。

故選B。

13.D

【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文化常識的把握能力。

D.“干,天干,共十二位;支,地支,共十位”錯,天干共十位;

地支共十二位。

故選D。

14.B

【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xué)文化常識的能力。

B.“'漢陰’指漢水北面"錯誤,“陰”是山北水南,“陽"是山南

水北,所以“漢陰”指漢水南面。

故選B。

15.C

【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xué)文化常識的能力。

C.”指山的北面"理解錯誤。山陰,指山陰縣,當(dāng)時的縣名。

故選C。

16.CD

【詳解】本題考查識記文化常識的能力。

A項,是洱海的別稱;

B項,是對滇池的別稱;

E項,是洱海的別稱。

故選CDo

17.A

【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

A.“古時站在車左陪乘或擔(dān)任警衛(wèi)的人”錯誤,古時乘車,站在

車右擔(dān)任警衛(wèi)的人。

故選Ao

18.B19.D20.C21.(1)楊炎憎恨嚴郢和自己作對,

暗中指使御史張著彈劾嚴郢私下征調(diào)百姓疏浚河渠,使百姓的怨恨歸

于皇帝。

(2)然而盧杞利用嚴郢挫敗楊炎,內(nèi)心又妒忌嚴郢的才能,趁著

審訊蔡廷玉一事,殺掉御史鄭詹,把嚴郢外調(diào)使他擔(dān)任費州刺史。

【分析】18.本題考查學(xué)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嚴郢進言說:“龐承鼎彈劾泰芝欺詐貪婪屬實,泰芝說龐

承鼎告他沒有驗證之罪,如今寬緩有罪的,懲罰無罪的,臣死也不敢

奉詔。"皇帝最終還是殺了龐承鼎,流放嚴郢于建州,申泰芝后因妖

妄不道獲罪被殺。

利用排除法,依據(jù)第三小分句“不存”是指泰芝說承鼎告他驗證

不實。"今"為下一分句的時間副詞,排除AC,第七小分句,帝最后

殺了承鼎,“承鼎”是殺的賓語,排除D。

故選B。

19.本題考查學(xué)生文化常識識記的能力。

D.“文中指農(nóng)歷每月的初一"錯誤,依據(jù)文意“鑿陵陽渠,郢習(xí)

朔邊病利"中“朔"應(yīng)指北方,北邊。

故選D。

20.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

C.“最終得以官復(fù)原職”有誤,依據(jù)文意“削兼御史中丞",皇

帝是削去職務(wù),并沒有官復(fù)原職。

故選C。

21.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惡”憎恨;“惡”的賓語“嚴郢異己”;“陰"暗中;“諷”勸

諫;“匿"私下;“發(fā)”征調(diào);“歸”歸于;"上”皇上。

(2)“然"然而;“用”任用,“敗"使之?dāng)?,使動;“忌”妒?

“因"介詞,通過,乘著;“按”審訊;“出"調(diào)出京城;“為”擔(dān)任。

參考譯文:

嚴郢,字叔敖,華州華陰(今陜西華陰市)人。唐玄宗天寶初年

考中進士,補授太常協(xié)律郎,在東都洛陽為唐宗室守太廟。后來江陵

節(jié)度使呂湮上表薦他任節(jié)度府判官。方士申泰芝以巫術(shù)騙得肅宗信任,

仗著皇帝權(quán)勢浪游湖,衡間,以妖術(shù)迷惑眾人,騙取錢財數(shù)萬,被潭

州刺史龐承鼎追究查辦。肅宗得知,下令放還申泰芝回京。反將刺史

龐承鼎治罪,押入江陵獄中。嚴郢詳細報告了申泰芝的歪門邪道,肅

宗皇帝派遣宦官與呂湮一起審訊,確有罪狀,但帝不以為然。御史中

丞敬羽奏請寬免申泰芝,嚴郢剛?cè)氤?,?jù)理爭辯?;实酆苌鷼猓庳?zé)

嚴郢退去。嚴郢進言說:“龐承鼎彈劾泰芝欺詐貪婪屬實,泰芝說龐

承鼎告他沒有驗證之罪,如今寬緩有罪的,懲罰無罪的,臣死也不敢

奉詔。"皇帝最終還是殺了龐承鼎,流放嚴郢于建州,申泰芝后因妖

妄不道獲罪被殺。代宗初年,追還龐承鼎官職。召嚴郢任監(jiān)察御史,

接連署任帥府司馬。一年后,召嚴郢到京師,元載將他推薦給皇上。

當(dāng)時,元載獲罪,嚴郢沒有被任用。御史大夫李棲筠也推薦嚴郢,皇

上說:“這人是元載所親近的,可以任用嗎?”李棲筠回答說:“像嚴

郢的才能,陛下不自己取用,要留下來給奸人用嗎?"當(dāng)日授任嚴郢

為河南尹,水陸運使。大歷末年,進任京兆尹。嚴郢執(zhí)行法令嚴明,

疾惡撫窮,敢于誅殺,盜賊無處藏身減免減少了隸官匠丁近千人,被

譽為稱職的京兆尹。宰相楊炎請求在豐州實行屯田,便調(diào)遣長安和洛

陽的百姓開鑿陵陽渠,嚴郢熟悉北邊利弊,便上奏制止。陵陽渠最終

未修成,放棄了。楊炎憎恨他反對自己,暗中指使御史張著彈劾嚴郢

私下發(fā)動民眾疏浚河渠,使百姓的怨恨歸于皇上。把嚴郢拘捕在金吾

衙。長安城中每天有幾千人堵在建福門前為嚴郢鳴冤,皇帝暗中得知,

削去嚴郢兼御史中丞職務(wù)。百姓得知嚴郢得到了寬宥,都紛紛迎拜他。

楊炎被罷,盧杞任宰相,提升嚴郢任御史大夫,共謀治楊炎。嚴郢無

故逮捕了河中觀察使趙惠伯,以刑逼供,構(gòu)成楊炎罪狀。最后放逐楊

炎于崖州,楊炎被殺之后,盧杞又忌恨嚴郢有才干,乘著嚴郢審查蔡

廷玉一事,殺了御史鄭詹,又把嚴郢調(diào)出京城,貶為費州刺史。途中

遇到出殯,嚴郢詢問,有人說:“這是趙惠伯的靈車”,嚴郢內(nèi)心慚愧,

從此心中憂悶,一年后即卒。

22.C23.B24.C25.(1)太宗這才允許,后來又

失守,成平年間,李繼和又為此進言,于是命令用夾板筑城的方式修

筑。

(2)我們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以作為讀書人的表率的人,替他

伸張正義,募集錢財為他送行。

【解析】22.本題考查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的能力。文言斷句

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職名、文言虛詞、

句子結(jié)構(gòu)以及語段中動詞的賓語或補語等斷句。本題中“繼隆"“繼

和”為人名,可做主語;根據(jù)上下文“邊任”為"任邊疆職務(wù)”的意

思,"兵柄"為固定詞組,為“兵權(quán)、軍權(quán)”的意思,兩處都不能分開;

故選C。

23.本題考查了解常見的古代文化知識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識考

查包括人的稱謂、古代職官、天文歷法、古代地理、科舉制度、風(fēng)俗

禮儀、飲食器用、音樂文娛、文史典籍等方面。解答本題時考生應(yīng)先

明確題目要求,然后根據(jù)已學(xué)知識,聯(lián)系課本內(nèi)容,對選項做出判斷。

B項,“從《過秦論》'因河為池’看,古代就是以天然河流作護城河

",表述錯誤,“河”在文中指“人工挖掘的圍繞城墻的河"。故選B。

24.本題考查篩選文中信息、歸納內(nèi)容要點的能力。解答本題,

考生應(yīng)首先看清題目要求選“不正確”的,然后閱讀全文,逐項對比

分析,判斷選項是否有人物概括不準、事件講述混亂、評價理解不當(dāng)

等問題。C項,“因敵寇經(jīng)常到來"不合文意,原文為“常如寇至”,

意思是“總是像敵寇到來一樣",而非"因敵寇經(jīng)常到來”。故選C。

25.本題考查理解并翻譯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譯時以直譯為主,

意譯為輔,翻譯要逐字落實,注意重點實詞、虛詞、詞類活用和特殊

句子的翻譯,不能翻譯的助詞等刪掉,省略的內(nèi)容根據(jù)上下文補充,

倒裝句式要調(diào)整,典故和比喻處適當(dāng)意譯。平時訓(xùn)練時注意自己確定

句子的賦分點,翻譯時保證賦分點的落實。(1)焉,代詞,代指事情;

復(fù),又;以為言:因……進言;版:用夾板的方式;“筑"后應(yīng)補充“城二

(2)行為:,古今異義詞,品行作為;者:……的人;為之聲義:替

他伸張正義;斃財:錢財。

【點睛】翻譯句子之前,應(yīng)先明確翻譯的要求,即信達雅。然后

把句子代入文中,做如下分析:有無特殊句式,有無專有名詞(尤其

要注意人的名字,因只有名沒有姓,易被當(dāng)做實詞翻譯),有無詞類

活用、古今異義、文言通假等現(xiàn)象,理解大意,最后逐字進行對譯。

【譯文】李繼和字周叔,年輕時因恩蔭補供奉官,三次提升至洛

苑使。淳化年以后,李繼隆大多擔(dān)任邊疆職務(wù),李繼和經(jīng)常隨行,友

愛極其深厚,每每派他入朝上奏軍機事務(wù)。李繼隆解除兵權(quán),親筆抄

錄唐李勖的遺誡交給李繼和,說:“我們的家門不衰落就靠你了。"

起初,李繼隆請求在鎮(zhèn)戎軍駐地筑城,朝廷對此猶像不決,李繼和當(dāng)

面上奏說:“平?jīng)鍪擒娛屡f地,側(cè)面控制夷人部落,在那里筑城有很

大好處?!碧谶@才允許。后來又失守。咸平年間,李繼和又為此進

言,于是命令用夾板筑城的方式修筑。任命李繼和為知軍,兼原、渭、

儀都巡檢使。筑城結(jié)束,建議招募貧民及弓箭手,開墾農(nóng)田囤積谷物,

又多次請求增兵,朝廷商議沒有允許?;噬险f:“如果有緊急情況,

不為他增加兵力,就可能導(dǎo)致失去救援了。"任命李繼和兼任涇、原、

儀、渭鈴轄。當(dāng)時李繼遷尚未平定,命令張齊賢,梁澈謀劃,因而向

李繼和詢問邊疆事務(wù)。李繼和上奏說:“鎮(zhèn)戎軍為涇、原、儀、渭州

北部屏障,如能經(jīng)常用步兵騎兵五千人來守衛(wèi),涇、原、渭州如果有

緊急情況,在這個軍鎮(zhèn)會合,合力作戰(zhàn)守衛(wèi),那么賊軍必定不敢經(jīng)過

這個軍鎮(zhèn),我憂慮提議的人以調(diào)撥糧草煩擾百姓為理由建議裁撤。依

賴圣上深謀遠慮,不被人們的意見迷惑,又設(shè)這個軍鎮(zhèn),一年以來,

蕃部都因此平安定居,邊境百姓不再愁苦,以此比較,保存與廢棄兩

種意見,就相差萬倍了。”真宗因為他精心于邊事,非常贊賞。戎人

乘巡邏警戒寬馳時,一天晚上,填塞長壕,翻越古長城到達城下,李

繼和與都監(jiān)史重貴出兵抵御,賊軍占據(jù)險要地形又沖過護城壕,列陣

交戰(zhàn),史重貴受重傷,打敗趕走他們,繳獲大量鎧甲馬匹,詔書嘉獎,

另外拿出良藥、嫌帛、牛羊美酒賞賜。李繼和武藝精熟,好論戰(zhàn)略,

通曉典籍,所到之處治理有方。然而性情剛烈殘忍,對部下缺少恩德,

所轄士兵終日穿著鎧甲,總是像敵寇到來一樣,人們多怨恨他。真宗

多次進行勉勵,并且為他遮掩。當(dāng)時朝廷經(jīng)常下詔嚴禁挑起邊境事端,

有時有應(yīng)當(dāng)進行最嚴厲治罪的話,官吏不了解深刻的含義,就判處斬

首,李繼和上言此事,就下詔說:“從今以后有提到重斷、極斷、處

斬、決配之類,都要奏報。"在此之前,李繼隆去世,李繼和恥于依

靠遺恩得到官職。很久以后,升為西上閣門使。大中詳符元年去世,

終年四十六歲,追贈為鎮(zhèn)國軍節(jié)度使之職,派遣諸王率宗室穿喪服前

去吊唁。

26.C27.C28.A29.(1)周王年少不守法度,蘇

良嗣多次勸諫周王,依法制裁王府中不稱職的官員,(因此)蘇良嗣

很被尊重和忌憚。

(2)蘇良嗣主持國事,對韋安石說:“大才應(yīng)當(dāng)大用,在州縣白

白地耗費力氣,可以嗎?”30.①遠途運輸勞民傷財;②宦官沿

途弄權(quán)作福;③有損皇帝的英明,有悖于圣人約束自己憐愛他人的主

張。

【解析】26.本題考查學(xué)生文言斷句的能力。

解答此題,應(yīng)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結(jié)合語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

在斷句時特別要注意:①一些常見的句尾、句首標志性的詞語。②句

子結(jié)構(gòu)的對稱性。③文中詞語充當(dāng)?shù)某煞?。④句子成分的省略。⑤?/p>

事內(nèi)容的變化等。“坐事"與“誅”是狀中修飾關(guān)系,中間不能斷開,

排除AB;“良嗣"是后一句的主語,在“良嗣”前斷開,排除D。

句子的翻譯是:因一向與韋方質(zhì)不和,韋方質(zhì)因獲罪被誅殺,事

件牽連到蘇良嗣,朝廷將其逮捕。后雖然辨明事情原委,(然而因受

到驚嚇)蘇良嗣惶恐不已,拜謝時暈例在金殿上,被送回府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