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下學期3月語文模擬試卷匯編:文言文閱讀_第1頁
高三下學期3月語文模擬試卷匯編:文言文閱讀_第2頁
高三下學期3月語文模擬試卷匯編:文言文閱讀_第3頁
高三下學期3月語文模擬試卷匯編:文言文閱讀_第4頁
高三下學期3月語文模擬試卷匯編:文言文閱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文言文閱讀山東省聊城市2023-2024學年高考一模語文試題(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楚將子發(fā)好求技道之士。楚有善為偷者,往見曰:“聞君求技道之士。臣,偷也,愿以技一卒?!弊影l(fā)聞之,衣不給帶,冠不暇正,出見而禮之。左右諫曰:“偷者,天下之盜也。何為之禮?”君曰:“此非左右之所得與。”后無幾何,齊興兵伐楚,子發(fā)將師以當之,兵三卻。楚賢良大夫皆盡其計而悉其誠,齊師愈強。于是市偷進請曰:“臣有薄技,愿為君行之?!弊影l(fā)曰:“諾?!辈粏柶滢o而遣之。偷則夜解齊將軍之幬帳而獻之。子發(fā)因使人歸之,曰:“卒有出薪者,得將軍之帷,使歸之于執(zhí)事?!泵鲝屯?,取其枕。子發(fā)又使人歸之。明日又復往,取其簪。子發(fā)又使歸之。齊師聞之,大駭。將軍與軍吏謀曰:“今日不去,楚君恐取吾頭?!蹦诉€師而去。(節(jié)選自劉安《淮南子·道應訓》)材料二子發(fā)將西伐蔡,克蔡,獲蔡侯,歸致命曰:蔡侯奉其社稷而歸之楚臣屬二三子而治其地楚發(fā)其賞子發(fā)辭曰:“發(fā)誠布令而敵退,是主威也;徙舉相攻而敵退,是將威也;合戰(zhàn)用力而敵退,是眾威也。臣不宜以眾威受賞。”荀子譏之曰:子發(fā)之致命也恭,其辭賞也固。夫尚賢使能,賞有功,罰有罪,非獨一人為之也,彼先王之道也,一人之本也,善善惡惡之應也,治必由之,古今一也。古者明王之舉大事,立大功也,大事已博,大功已立,則君享其成,群臣享其功,士大夫益爵,官人益秩,庶人益祿。是以為善者勸,為不善者沮,上下一心,三軍同力,是以百事成而功名大也。今子發(fā)獨不然,反先王之道,亂楚國之法,墮興功之臣,恥受賞之屬,抑卑其后世,獨以為私廉,豈不過甚矣哉!(節(jié)選自《荀子·強國》)10.文本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標號填寫在答題卡上相應位置。蔡侯奉其社稷A而歸之B楚C臣D屬二三子E而治F其地G楚發(fā)其賞H子發(fā)辭曰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當,意為抵擋,與《鴻門宴》中“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的“當”意思相同。B.卻,意為退卻,使動用法,與《六國論》中“李牧連卻之”的“卻”用法相同。C.善,形容詞用作動詞,與《大學》“在明明德”中的前一個“明”用法相同。D.勸,意為鼓勵倡導,與《兼愛》中的“惡得不禁惡而勸愛”的“勸”意思相同。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子發(fā)不顧眾人反對,對神偷禮遇有加,表現出他不論出身只重才能的獨特用人眼光。B.子發(fā)讓神偷三次潛入敵營,盜取將軍身邊之物,嚇退齊軍,表現出他超凡的軍事謀略。C.子發(fā)拒絕受賞,將戰(zhàn)功歸于國君、將領、士卒,表現出他不貪名利、大公無私的的品質。D.荀子不贊同子發(fā)的做法,認為他態(tài)度雖然謙恭,但卻淺陋無知,并且危害深遠。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楚賢良大夫皆盡其計而悉其誠,齊師愈強。(2)抑卑其后世,獨以為私廉,豈不過甚矣哉!14.材料二中,荀子認為子發(fā)的做法有哪些錯誤?【答案】10.CGH11.B12.C13.(1)楚國軍中賢能的謀士將領都毫無保留地獻出才智和忠誠,但齊國的軍隊愈發(fā)強大。(2)使他的后代受到壓抑,卻認為個人清廉,這難道不是大錯特錯嗎?14.①違反先王賞功罰罪之道;②擾亂了楚國法律的權威性;③打擊了有功之臣的積極性;④使已經受賞之人蒙羞;⑤使他的后代受到壓抑。【解析】【1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蔡侯把整個國家奉獻給了楚國,我已委托幾個大臣治理它了?!背酹勝p他,子發(fā)辭謝說?!岸弊诌B接“奉其社稷”和“歸之楚”,中間不斷開,賓語“楚”后斷開;且“臣”是下句主語,其前斷開,故C處斷開;“臣”是主語,“屬”是謂語,“二三子而治其地”是賓語,其后G處斷開;“子發(fā)”是“辭”的主語,其前H處斷開。故選CGH。【1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文言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的能力。A.正確。句意:子發(fā)率軍迎敵。/料想大王的軍隊足夠來抵擋項王的軍隊嗎?B.錯誤?!耙鉃橥藚s,使動用法”錯,應為被動,被打??;“李牧連卻之”的“卻”,使……退卻。句意:楚軍三次被打退。/李牧接連擊敗了他們。C.正確。都是形容詞用作動詞,獎勵;彰明。句意:是獎勵良善、懲罰丑惡的表現。/在于彰明美好的品德。D.正確。句意:所以行善的得到勉勵。/怎么能不禁止人們互相仇恨而不鼓勵彼此相愛呢?故選B?!?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C.“將戰(zhàn)功歸于國君、將領、士卒”錯,原文“臣不宜以眾威受賞”表明子發(fā)只是將戰(zhàn)功歸于士卒。故選C?!?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盡”“悉”,竭盡,全部獻出;“師”,軍隊。(2)“抑卑”,使……受到壓抑;“私”,個人;“過甚”,大錯特錯?!?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由“反先王之道”可知,違反先王賞功罰罪之道;②由“亂楚國之法”可知,擾亂了楚國法律的權威性;③由“墮興功之臣”可知,打擊了有功之臣的積極性;④由“恥受賞之屬”可知,使已經受賞之人蒙羞;⑤由“抑卑其后世”可知,使他的后代受到壓抑。參考譯文:材料一楚國將領子發(fā)喜好謀求有技能的人。楚國有一個擅長偷盜的人,就去見他,說:“聽說您謀求有技能的人,我是善于偷盜,愿意以我的技能奉獻我個人的力量。”子發(fā)聽說后,衣服帶子沒系好,頭冠也沒戴正,出來以賓客之禮相待。左右的人說:“偷竊之人,是盜取天下之物的,為什么以禮儀相見他呢?”子發(fā)說:“這種技能并不是你們都具有的?!睕]過幾天,齊國進犯楚國,子發(fā)率軍迎敵。一交一戰(zhàn)三次,楚軍三次被打退。楚國軍中賢能的謀士將領都毫無保留地獻出才智和忠誠,但齊國的軍隊愈發(fā)強大。這時神偷請戰(zhàn),說:“我有一些微薄的技能,愿意為您效勞?!弊影l(fā)說:“好吧!”沒有請示就派遣神偷去了。他在夜幕的掩護下,將齊軍主帥的睡帳偷了回來。子發(fā)派使者將睡帳送還給齊軍主帥,并對他說:“我們出去打柴的士兵撿到您的帷帳,特地趕來奉還?!钡诙焱砩?,神偷又去將齊軍主帥的枕頭偷來,子發(fā)又一次派人送還。第三天晚上,神偷偷得主帥頭上的簪子,子發(fā)又一次派人送還。齊軍上下聽說此事,甚為恐懼,主帥驚駭地對幕僚們說:“如果再不撤退,恐怕子發(fā)要派人來取我的人頭了?!庇谑?,齊軍不戰(zhàn)而退。材料二:子發(fā)率軍向西征討蔡國,攻克了蔡,擒獲了蔡侯,回來向楚王回復命令說:“蔡侯把整個國家奉獻給了楚國,我已委托幾個大臣治理它了?!背酹勝p他,子發(fā)辭謝說:“發(fā)布誠令而敵人退卻,這是君主的威勢;進軍攻打而敵人退卻,這是將領的威勢;眾志成城、奮力拼殺而敵人退卻,這是士兵的威勢。我不能憑借士兵的威勢而受賞?!避髯优u他說:“子發(fā)回復命令也算恭敬了,他辭謝獎賞卻很淺陋。崇尚賢人、任用能人,獎賞功臣,處罰罪人,并不是某一個人要這樣做的,這是古代君王的辦法,是統(tǒng)一百姓的根本原則,是獎勵良善、懲罰丑惡的表現,治國必須遵從它,古今是一樣的。古時圣明的君王舉行大事,建立大功,大事已經完畢,大功已經建立,那么君主享受它的成果,群臣享受它的功勞,士大夫加官進爵,官吏提高級別,士兵增加軍餉。所以行善的得到勉勵,為惡的得到制止,上下一條心,三軍同努力,因此事事成功而功業(yè)顯赫?,F在子發(fā)獨獨不這樣,違反先王的治國法則,擾亂了楚國的法律,打擊了有功之臣的積極性,使受賞的人感到羞恥,使他的后代受到壓抑,卻認為個人清廉,這難道不是大錯特錯嗎?山東省青島市2024屆高三一模語文試題(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孔子曰:“古者明王必盡知天下良士之名,既知其名,又知其實,又知其數及其所在焉,然后因天下之爵以尊之,此之謂至禮不讓而天下治。因天下之祿以富天下之士,此之謂至賞不費而天下之士悅。如此,則天下之民名譽興焉,此之謂至樂無聲而天下之民和。故曰:‘所謂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下之至親也。所謂天下之至知者,能用天下之至和者也。所謂天下之至明者,能舉天下之至賢者也。’此三者成通,然后可以征。是故仁者莫大乎愛人,智者莫大乎知賢,賢政者莫大乎官能。有土之君修此三者,則四海之內供命而已矣。夫明王之所征,必道之所廢者也。是故誅其君而改其政,吊其民而不奪其財。故明王之政,猶時雨之降,降至則民悅矣。是故行施彌博,得親彌眾,此之謂還師衽席之上。”(節(jié)選自《孔子家語·進言解》)材料二:明王之所貴,惟爵其實,爵其實而榮顯之。不榮,則民不急列位;不顯,則民不事爵;爵易得也,則民不貴上爵;列爵祿賞不道其門,則民不以死爭位矣。人生而有好惡,故民可治也。人君不可以不審好惡。好惡者,賞罰之本也。夫人情好爵祿而惡刑罰,人君設二者以御民之志,而立所欲焉。夫民力盡而將隨之,功立而賞隨之,人君能使其民信于此如明日月,則兵無敵矣。人君有爵行而兵弱者,有祿行而國貧者,有法立而亂者。此三者,國之患也。故人君者先.便請謁而后功力,則爵行而兵弱矣。民不死犯難而利祿可致也,則祿行而國貧矣。法無度數,而事日煩,則法立而治亂矣。是以明君之使其民也,使必盡力以規(guī)其功功立而富貴隨之無私德也故教流成。如此,則臣忠、君明,治著而兵強矣。故凡明君之治也,任其力不任其德,是以不憂不勞,而功可立也。(節(jié)選自《商君書·錯法》)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將加句讀處的字母寫在答題卡上。(3分)使必盡力A以規(guī)其功B功立而富貴C隨之D無私E德也E故G教流成。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其實,意為他們的實際情況,與《六國論》“其實百倍”中的“其實”用法相同。B.奪,意為搶奪、掠奪,與《陳情表》“行年四歲,舅奪母志”中的“奪”詞義相同。C.榮,意為使……榮耀,“會盟而謀弱秦”的“弱”意為使……削弱,兩者用法相同。D.致,意為得到、獲得,與《屈原列傳》“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中的“致”詞義不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正確的一項是(3分)A.材料一認為明君不需耗費大量的錢財去取悅賢士,只需用天下的爵位和俸祿就能使賢士得到尊崇和富貴。B.材料一認為明君征伐道義廢弛的國家,誅殺其君,改變其政,安撫其民,會得到更多民眾的親附。C.材料二認為人生來就有喜歡和討厭的東西,君主也不例外;君主明確自己的好惡是施行賞罰的根本。D.材料二認為如果君主封賞爵位和俸祿時看重私人請托,就會導致軍隊實力削弱,國家貧窮,社會混亂。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如此,則天下之民名譽興焉,此之謂至樂無聲而天下之民和。(2)夫人情好爵祿而惡刑罰,人君設二者以御民之志,而立所欲焉。14.關于明君治國,兩則材料闡述的側重點不同。請結合材料簡要概括。(3分)【分析】(1)本題考查文言斷句的能力,解答該題可以根據文意、虛詞和結構判斷。

(2)本題考查的是掌握文言文一詞多義的能力。我們要把字放到句子中加以理解而不能孤立地理解,當然平時要識記重要實詞的比較重要的幾種意義。

(3)本題考查對原文的理解與分析能力,注意將選項與原文作細致比較。

(4)本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思考命題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首先要找出關鍵實詞、虛詞,看有無特殊句式,詞類的活用,運用“留”“刪”“調”“換”“補”的方法,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并按現代漢語的規(guī)范,將翻譯出來的句子做適當調整,達到詞達句順。

(5)本題考查的是對文段內容的篩選和理解能力。找到相關內容,在仔細理解的基礎上,抓住關鍵信息,仔細概括。【解答】(1)“以規(guī)其功”做目的狀語,中間不能斷開,可在兩個“功”字中間的B處斷開。“富貴隨之”是主謂結構,可在后面的D處斷開?!肮式塘鞒伞笔潜硎窘Y論的句子,可在前面的F處斷開。句意:使他們一定用盡全力來謀求立功的事,功績建立了,而富貴便隨之而來,除此之外國家沒有私下的獎賞,所以國家的政令就能夠成功執(zhí)行。

故選BDF。

(2)A.正確。他們的實際情況,古今異義;那實際上,古今異義。句意:又知道他們的實際才能;那實際上多到百倍。

B.錯誤。搶奪、掠奪;改變。句意:撫慰這個國家的百姓而不掠奪他們的財物;年紀到了四歲,舅父強行改變了母親原想守節(jié)的意志。

C.正確。使……榮耀,使動用法;使……削弱,使動用法。句意:依據實情授予爵位,使他們感覺到榮耀顯貴了;集會結盟,來謀求使秦國削弱的方法。

D.正確。得到、獲得;表達。句意:民眾不拼死作戰(zhàn)而利祿爵位就能得到;一篇作品里再三表達這種意愿。

故選B。

(3)A.“只需用天下的爵位和俸祿”錯誤,根據材料一“因天下之祿以富天下之士,此之謂至賞不費而天下之士悅”可知,這里是用“相應的”俸祿和爵位,所以就不必耗費大量的錢財。

C.“君主也不例外;君主明確自己的好惡是施行賞罰的根本”錯誤,曲解文意。根據原文“人君不可以不審好惡。好惡者,賞罰之本也”可知:君主不能不了解清楚民眾的愛好和厭惡的習性。民眾的喜好和厭惡,是使用獎賞和刑罰的根本原因。文章強調君主不應該因自己好惡濫用賞罰。

D.“看重私人請托,就會導致”錯誤,根據原文“人君者先便請謁而后功力”可知,在先看重寵臣的求情請托而把有功勞的人放在后面的情況下,才會產生后面三種危害。

故選B。

(4)①“名譽”,贊嘆的聲音;“興”,興起;“至”,最。譯文:像這樣,那么天下百姓贊嘆的聲音自然就興起來了,這就是所說的最美妙的音樂沒有聲音也能夠讓百姓和睦。

②“好”,喜歡;“惡”,討厭;“御”,控制。譯文:人之常情是喜歡爵位俸祿而討厭刑法處罰,所以君主設置這兩樣來控制民眾的意志,從而設立自己想要的(法度)。

(5)材料一談論明君治國時,多次強調“知”“賢”“能”三個字,具體做法是“智者莫大乎知賢,賢政者莫大乎官能”?!爸t”就是說要知道天下所有賢良士人的名字,既知道他們的名字,又知道他們的實際才能,又知道他們的人數以及他們所住的地方;“官能”,就是任用有才能的人做官。概括講就是了解、任用賢才,知人善任,因能而授官。

材料二在分析國家禍患的三種情況后,指出明君善用獎賞的效果“民力盡而將隨之,功立而賞隨之,人君能使其民信于此如明日月,則兵無敵”,提出獎賞的標準“任其力不任其德”。概括講就是獎賞要公平,要根據民眾為國家出力的情況。

答案:

(1)BDF

(2)B

(3)B

(4)①像這樣,那么天下百姓贊嘆的聲音自然就興起來了,這就是所說的最美妙的音樂沒有聲音也能夠讓百姓和睦。

②人之常情是喜歡爵位俸祿而討厭刑法處罰,所以君主設置這兩樣來控制民眾的意志,從而設立自己想要的(法度)。

(5)材料一認為明王治國應該了解賢能之士,做到知人善任,量才錄用。

材料二認為應根據實際情況發(fā)放俸祿和獎賞(獎賞有據,做到公正、公平)。

參考譯文:

材料一:

孔子說:“古代圣明的國君必定知道天下所有賢良士人的名字,既知道他們的名字,又知道他們的實際才能,又知道他們的人數以及他們所住的地方,然后利用天下相應的爵位封給他們使他們得到尊崇,這就是所說的最高的禮節(jié)不謙讓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利用天下相應的爵位俸祿使天下的士人得到富貴,這就是所說的最高的獎賞不耗費財物而使天下的士人高興。像這樣,那么天下百姓贊嘆的聲音自然就興起來了,這就是所說的最美妙的音樂沒有聲音也能夠讓百姓和睦。所以說,‘所說的天下最仁慈的人,是能親和天下至親的人。所說的天下最明智的人,是能任用天下使百姓和睦的人。所說的天下最賢明的人,是能選用天下最賢良的人?!@三種最高的境界都達到了,然后可以向外征伐。因此,仁慈最重要的方面莫過于愛護百姓,智慧最重要的方面莫過于識鑒(識別)、欣賞賢才,善于執(zhí)政最重要的方面莫過于任用有才能的人做官。如果擁有疆土的國君能做到這三點,那么天下的人都甘愿聽他的差遣罷了。圣明君主征伐的國家,必定是禮法廢弛的國家。所以要殺掉他們的國君,改變這個國家的混亂政治,撫慰這個國家的百姓而不掠奪他們的財物。因此圣明君主的賢明政治就像降下及時雨,應機而降(圣明君主攻打哪個國家,那里的)百姓就歡愉。所以,他的教化施行的范圍越廣博,得到親附的民眾就越多,這就叫做得勝回朝,安享太平?!?/p>

材料二:

英明的君主所重視的,只是按照實際情況授予官爵,依據實情授予爵位,使他們感覺到榮耀顯貴了。假如不榮耀,那么民眾就不急于得到爵位;假如覺得不顯貴,那民眾就不會追求爵位;爵位容易獲得,那么民眾就不認為君主賜給的爵位尊貴;頒發(fā)爵位、給予俸祿獎賞不遵循正常的門路,民眾就不會拼死爭奪爵位了。人天生就有喜歡和討厭的東西,所以君主能利用它治理好民眾。因此君主不能不了解清楚民眾的愛好和厭惡的習性。民眾的喜好和厭惡,是使用獎賞和刑罰的根本原因。人之常情是喜歡爵位俸祿而討厭刑罰,所以君主設置這兩樣來控制民眾的意志,從而設立自己想要的(法度)。民眾用盡了力,那爵位也隨著得到,建立了功績,那獎賞也跟著得到了。君主假如能讓他的民眾相信這一點像想念明亮的太陽和月亮一樣,那軍隊就會天下無敵了。

君主有爵位頒發(fā),軍隊的實力反而弱,有俸祿發(fā)放可國家依然貧窮,有的國家法度確立了,而社會政治還是亂了。這三種情況是國家的禍患。所以如果君主先看重寵臣的求情請托,而把有功勞的人放在后面,那爵祿頒發(fā)了,而軍隊就實力就削弱了。民眾不拼死作戰(zhàn)而利祿爵位就能得到,那俸祿發(fā)放了而國家卻貧窮了。法令沒有標準,而國家的事務一天天增多,結果是確立了而社會政治混亂了。所以英明的君主役使他的民眾,使他們一定用盡全力來謀求立功的事,功績建立了,而富貴便隨之而來,除此之外國家沒有私下的獎賞,所以國家的政令就能夠成功執(zhí)行。

像這樣,就會臣子忠誠,君主英明,政績顯著而軍隊強大。所以凡是英明的君主治理國家,根據民眾為國家出力的情況加以任用,而不是根據私人恩德使用。因此,不擔憂不勞累,便將功績建立了起來?!军c評】在考試過程中,不少的同學在讀完一遍文言文后就開始作答,這種做法是很不正確的。解答文言文題目,應遵循三個步驟:

第一步:初讀全文,整體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穩(wěn)住神,快速地瀏覽一遍。初步明確“什么時間、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誰說了什么話”等等,讀懂個大概即可,因為高考作為選拔性的考試,要一遍把它全部讀懂,很少人能夠辦到。

第二步:細讀題目,認真研讀字、詞、句,在這一步閱讀中,要根據題干的要求,結合各選項的具體內容,一一落實,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詞、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運用課內所學的知識(實詞、虛詞、活用、句式等),解決完成較為容易的題目。

第三步:再讀全文,加深理解。這一步是要解決較難的題目,加深對文意的理解,又糾正前兩步中出現的偏差,是一個深入和復核的過程。山東省濟南市2024屆高三3月模擬考試語文試題(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古之人非無寶也,其所寶者異也。孫叔敖疾,將死,戒其子曰:“王數封我矣,吾不受也。為我死,王則封汝,必無受利地。楚、越之間有寢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惡。荊人畏鬼,而越人信機??砷L有者,其唯此也。”孫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辭,請寢之丘,故至今不失。孫叔敖之知,知以不利為利矣。知以人之所惡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異乎俗也。伍員①亡,荊急求之,因如吳。過于荊,至江上,欲涉,見一丈人,刺小船,方將漁,從而請焉。丈人度之,絕江。問其名族,則不肯告,解其劍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劍也,愿獻之丈人?!闭扇瞬豢鲜茉唬骸扒G國之法,得伍員者,爵執(zhí)圭,祿萬石,金千鎰。昔者子胥過,吾猶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劍為乎?”伍員適于吳,使人求之江上則不能得也。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文人!天地至大矣,至眾矣,將奚不有為也?而無以為。為矣,而無以為之,名不可得而聞,身不可得而見,其惟江上之丈人乎?”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獻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請曰:“此野人之寶也,愿相國為之賜而受之也?!弊雍痹唬骸白右杂駷閷殻乙圆皇転閷?。”故宋國之長者曰:“子罕非無寶也,所寶者異也?!苯褚园俳鹋c摶黍以示兒子②,兒子必取摶黍矣;以和氏之璧與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賢者,賢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彌精,其所取彌精;其如彌粗,其所取彌粗。(節(jié)選自《呂氏春秋·孟冬季·異寶》,有刪改)【注】①伍員,字子胥,春秋時楚人。父奢、兄尚均被楚平王殺害,后奔吳,佐吳王闔閭伐楚。②兒子:小孩兒,材料二:蕭何,沛人也,及高祖起為沛公,何嘗為丞督事。沛公至咸陽,諸將皆爭走金、帛、財物之府,分之,何獨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藏之。沛公具知天下厄塞、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圖書也。漢五年,即皇帝位,上以何功最盛,先封為酂侯。何買田宅必居窮辟處,為家不治垣屋。曰:“今后世賢師吾儉不賢毋為勢家所奪?!保ü?jié)選自《漢書·蕭何傳》,有刪改)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今后A世B賢C師D吾儉E不賢F毋為G勢家所奪。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封,意為封賞,與《燭之武退秦師》中“既東封鄭”的“封”意義不相同。B.絕,意為渡過,與《勸學》中“非能水也,而絕江河”的“絕”意義相同。C.石,表單位,文中表示俸祿的多少,與《五石之瓠》中的“石”意義相同。D.適,意為到、往,與《孔雀東南飛》中“始適還家門”的“適”意義不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古人對寶物的認知與世俗之人不同,孫叔敖臨終告誡兒子不要接受大王賞賜的肥沃富饒的土地。B.伍員在逃亡中得到一位撐著船正在打魚的老人的幫助,尋而不得后每次吃飯前都要祝禱那位老人。C.智慧越精深,追求的東西越精細,就像小孩、賢者;智慧越低下,追求的東西越粗陋,就像鄙人。D.漢五年,劉邦登皇帝位,蕭何因功勞最大,被封酂侯,卻選擇在窮苦偏僻的地方置辦田宅。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昔者子胥過,吾猶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劍為乎?(4分)(2)沛公具知天下厄塞、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圖書也。(4分)14.材料中提到“此有道者之所以異乎俗也”。孫叔敖的“道”體現在“以不利為利”,因而能夠長久占有土地。那么“丈人”“子罕”和“簫何”的“道”分別是什么呢?請結合材料簡要概括。(3分)10.C/E/F11.C12.C13.(1)從前伍子胥從這里經過,我尚且不捉他去領賞,如今我為什么接受你的價值千金的寶劍呢?(昔:先前,從前;猶:尚且,還;何以:為什么。每個要點1分,句意1分。)(2)沛公能詳細地了解到天下險惡的要塞、人民的困難痛苦等事情,就是因為蕭何收藏了這些圖書。(具:詳細,厄:險要的地方,以:因為。每個要點1分,句意1分。)14.(1)丈人:施恩不望報。助人于危難之中,卻隱姓埋名,不圖回報。(2)子罕:不受惠贈,愛惜羽毛。有權位,卻不接受別人送給自己的寶物,從而保全了自己的名聲。(3)蕭何:目光長遠。不著眼于眼前的物質利益,卻收取律令圖書,為后來劉邦爭奪天下提供了詳備的資料。(或者持家有道,為家族長遠考慮,選擇偏僻之處安家。)評分標準:一點1分,共3分;意思對即可。參考譯文:?材料一:古代的人不是沒有寶物,只是他們看作寶物的東西與今人不同。孫叔敖病了,臨死的時候告誡他的兒子說:“大王多次賜給我土地,我都沒有接受。如果我死了,大王就會賜給你土地,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富饒的土地。楚國和越國之間有個寢丘,這是因為這個地方土地貧瘠,而且地名很不好聽。楚人畏懼鬼魅,而越人迷信神靈。因此,能夠長久占有的封地,恐怕只有這塊土地了。”孫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賜給他的兒子,但是孫叔敖的兒子謝絕了,請求賜給寢丘,所以這塊土地至今沒有被他人占有。孫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心目中的利益看作利益。懂得把別人所厭惡的東西當作自己所喜愛的東西,這就是有道之人和世俗之人不同的原因。伍員逃亡,楚國緊急追捕他,于是他往吳國進發(fā)。路過楚國,到了長江岸邊,想要渡江。他看到一位老人,撐著小船,正要打魚,于是走過去請求老人送他過江。老人把他送過江去。伍員問老人的姓名,老人卻不肯告訴他。伍員解下自己的寶劍送給老人,說:“這是價值千金的寶劍,我愿意把它送給您?!崩先瞬豢辖邮?,說:“按照楚國的法令,捉到伍員的,授予執(zhí)主爵位。享受萬石俸祿,賜給黃金千鎰。從前伍子胥從這里經過,我尚且不捉他去領賞,如今我接受你的價值千金的寶劍做什么呢?”伍員到了吳國,派人到江邊去尋找老人,卻無法找到了。此后伍員每次吃飯一定要祭祀那位老人,祝告說:“江上的老人!天地之德大到極點了,養(yǎng)育萬物多到極點了,天地何所不為?卻毫無所求。做了有利于別人的事,卻毫無所求,名字無法得知,身影無法得見,達到這種境界的恐怕只有江邊的老人吧!”宋國的一位農夫在耕田時得到了一塊玉,獻給司城子罕,子罕不接受。農夫請求說:“這是我這個鄉(xiāng)下人的寶貝,希望相國賞我個臉,收下它吧。”子罕說:“您把玉當成寶,我把不接受它作為寶。○所以宋國有德行的人說:“子罕不是沒有寶,而是他認為的寶與眾不同啊?!奔偃绗F在把百金和黃米飯團擺在小孩的面前,小孩一定去抓黃米飯團了;把和氏之璧和百金擺在鄙陋無知的人面前,鄙陋無知的人一定拿走百金;把和氏之璧和關于道德的至理名言擺在賢人面前,賢人一定聽取至理名言了。他們的智慧越精深,追求的東西就越珍貴;他們的智慧越低下,追求的東西就越粗陋。材料二:蕭何,沛地人。等到高祖起事做了沛公,蕭何曾經任丞督事。沛公到了咸陽,諸位將領都爭相跑到儲存金帛財物的府庫去瓜分。只有蕭何先進去收藏起秦丞相御史的律令圖書。沛公之所以能詳細地了解到天下險惡的要塞、人民的困難痛苦等事情,就是因為蕭何收藏了這些圖書。漢五年,沛公登基,認為蕭何功勞最大,第一個封他為酂侯。蕭何買田宅一定在窮苦偏僻的地方,治家不修有院墻的房屋,他說:“假使后代賢能,要學習我的儉樸;沒有賢德的話,也不會被權勢之家所侵奪?!鄙綎|省煙臺市2024屆高三一??荚囌Z文試卷

二、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材料一:《禮》云:“欲不可縱,志不可滿?!庇钪婵烧槠錁O,情性不知其窮,唯在少欲知足,為立涯限爾。先祖靖侯戒子侄曰:“汝家書生門戶,世無富貴;自今仕宦不可過二千石,婚姻勿貪勢家。”吾終身服膺,以為名言也。天地鬼神之道,皆惡滿盈。謙虛沖損,可以免害。人生衣趣以覆寒露,食趣以塞饑乏耳。形骸之內,尚不得奢靡,己身之外,而欲窮驕泰邪?秦始皇、漢武帝,富有四海,貴為天子,不知紀極,猶自敗累,況士庶乎?常以二十口家,奴婢盛多,不可出二十人。良田十頃,堂室才蔽風雨,車馬僅代杖策。蓄財數萬,以擬吉兇急速,不啻此者,以義散之。不至此者,勿非道求之。仕宦稱泰,不過處在中品,前望五十人,后顧五十人,足以免恥辱,無傾危也。高此者,便當罷謝,偃仰私庭。(選自《顏氏家訓》)材料二:近來見得天地之道,剛柔互用,不可偏廢,太柔則靡,太剛則折。剛非暴虐之謂也,強矯而已;柔非卑弱之謂也,謙退而已。趨事赴公則當強矯,爭名逐利則當謙退;開創(chuàng)家業(yè)則當強矯,守成安樂則當謙退;出與人物應接則當強矯,入與妻孥享受則當謙退。凡國之強,必須多得賢臣工;家之強,必須多出賢子弟。至一身之強,則不外乎北宮黝、孟施舍、曾子三種,孟子之集義而慊,即曾子之自反而縮也①。惟曾、孟與孔子告仲由之強,略為可久可常。此外斗智斗力之強,則有因強而大興,亦有因強而大敗。古來如李斯、曹操、董卓、楊素,其智力皆橫絕一世,而其禍敗亦迥異尋常。故吾輩在自修處求強則可,在勝人處求強則不可。福益外家若專在勝人處求強其能強到底與否尚未可知。即使終身強橫安穩(wěn),亦君子所不屑道也。(選自《曾國藩家書》)【注】①《孟子·公孫丑上》載,昔者曾子謂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嘗聞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縮(理直),雖千萬人,吾往矣?!?0.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福益外A家B若專C在勝人處D求強E其能強F到底G與否H尚I未可知。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惡,厭惡,與“力惡其不出于身也”(《禮運·大道之行也》)中的“惡”意思相同。B.趣,意旨、目的,與“園日涉以成趣”(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趣”意思不同。C.偃仰,安居、休息,與“偃仰嘯歌,冥然兀坐”(《項脊軒志》)中“偃仰”意思不同。D.智力,智慧和力量,與“可謂智力孤?!保ㄌK洵《六國論》)中的“智力”意思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認為做官、積財都要有限度,官位太高、財富太多容易招致禍患,少欲勿貪方可安身立命、保全門戶。B.材料二以天地之道切入,闡釋做人應剛柔并濟的道理,指明成事關鍵在于適時做到強矯與謙退,富有思辨性。C.材料二認為人生應當自強不息,贊成在開創(chuàng)家業(yè)、自修處求強,而對成功后一味尋求安穩(wěn)的行為則表示不屑。D.兩則材料都引入古代典型事例、通過對比來加強說理,勸導家人當修養(yǎng)心性,觀點中肯有力,堪稱家訓寶典。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形骸之內,尚不得奢靡,己身之外,而欲窮驕泰邪?(2)蓄財數萬,以擬吉兇急速,不啻此者,以義散之。14.曾國藩認為怎樣才能實現“一身之強”?10.BEH11.C12.C13.(1)自己的身體,尚且不能追求奢侈浪費,自己身體之外,又何必想要極盡驕奢放縱呢?(2)積累錢財幾萬,來為福禍緊急之事作打算,超過這個數量,要按照道義分散家財。14.①善于進行自我反?。虎谂μ嵘晕倚摒B(yǎng);③做事追求合乎道義?!窘馕觥?0.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福氣和利益實乃外物,如果專門在勝過別人的地方求強,他是否能強到底,還不可知?!案R嫱饧摇笔侵髦^結構,“若”表假設,一般放在句首,其前B處斷開;“專在勝人處求強”是假設的內容,中間不斷開,“其”是下句主語,其前E處斷開;“其能強到底與否”做“尚未可知”的主語,主語較長,其后H處斷開。故選BEH。11.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的理解能力。A.正確。句意:天地鬼神之道,都厭惡驕傲自滿。/力氣,人們厭惡它不出于自己。B.正確。意旨、目的;樂趣。句意:穿衣服只是為了御寒。/天天到園里行走,自成一種樂趣。C.錯誤。都是“安居、休息”。句意:留在家中悠悠自得。/我在這里生活悠然自得,有時長嘯或吟唱,有時靜悄悄地獨自坐著。D.正確。句意:他們的智慧力量都橫行獨秀于一世。/可以說是智謀力量窮竭,國勢孤立危急。故選C。1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C.“對成功后一味尋求安穩(wěn)的行為則表示不屑”錯。原文“即使終身強橫安穩(wěn),亦君子所不屑道也”,意思是即使終身強橫安穩(wěn),也是君子所不屑一提的。選項曲解文意。故選C。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形骸”,身體;“奢靡”,奢侈浪費;“窮”極盡;“驕泰”,驕奢放縱。(2)“蓄”,積累;“擬”,打算;“不啻”,不止;“散”,分散。14.本題考查學生分析作者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耙簧碇畯姟钡膬热菰诓牧隙?。①由“孟子之集義而慊,即曾子之自反而縮也”可知,善于進行自我反??;②由“吾輩在自修處求強則可”可知,努力提升自我修養(yǎng);③由“至一身之強,則不外乎北宮黝、孟施舍、曾子三種”“惟曾、孟與孔子告仲由之強,略為可久可?!笨芍?,做事追求合乎道義。參考譯文:材料一:《禮記·曲禮》說:“不可放縱欲望,不可志得意滿”宇宙之大,尚有邊際,人本能的欲望卻是無窮無盡的;只是在使自己減少欲望,知道滿足的基礎尚加以限制。我們的祖先靖侯,告誡子侄說:“咱們家是書香門第,世世代代不求富貴,從現在起當官不可當道俸祿二千石以上的大官,婚姻嫁娶不要攀附權勢顯赫的家族?!边@番話,我終身牢記在心,把它當作座右銘。天地鬼神之道,都厭惡驕傲自滿;謙虛淡泊,可以免除禍害。人活在世上,穿衣服只是為了御寒,吃東西只是為了充饑。自己的身體,尚且不能追求奢侈浪費,自己身體之外,又何必想要極盡驕奢放縱呢?秦始皇、漢武帝擁有天下的財富,顯貴地成為天子,卻不知足,毫無節(jié)制,尚且給自己帶來傷敗的結果,何況一般的人呢?我常認為,二十口的家庭,奴婢再多也不超過二十人,良田不超過十頃,房屋只以遮擋風雨,牛馬足夠駕馭;積累錢財幾萬,來為福禍緊急之事作打算,超過這個數量,要按照道義分散家財。沒有達到這個程度,不可昧著良心去尋求。做官較為穩(wěn)妥,不要超過中級以上,前面可以看見五十人,后面可以望見五十人,這樣就足以避免恥辱,沒有什么風險。高于這個級別,就應當謝絕,留在家中悠悠自得。材料二:近年來體會到天地之道,要剛柔互用,不可偏廢。太柔就導至萎靡不振,太剛則容易招至折斷。剛并不是說要暴虐,只是矯正使弱變強。柔也并不是卑弱,而是在強的方面謙讓而已。辦公辦事,就應勉力爭取,爭名逐利,就應當謙退。開創(chuàng)家業(yè),應當奮發(fā)進取,守成安樂,則應當謙遜平和。出外與人接觸應答,應該努力表現;回家與妻兒享受,就要悠閑舒緩。大凡國家強盛,必須有許多賢臣;大凡家庭強盛,必須有許多賢良子弟。至于一個人的強盛,不外乎北宮黝的勇敢、孟施舍的仁厚、曾子的義理三種,把孟子的仁義集于一身而又不滿足,就是曾子的反躬自問。只有曾子、孟子和孔子告訴仲由的強,才略微可以長久。此外,斗勇斗智的強,有的因此大興盛,也有的因此大失敗。古來如李斯、曹操、董卓、楊素,他們的智慧力量都橫行獨秀于一世,他們的禍敗也與尋常人大不一樣。所以我們在自修方面求強是可以的,在與人爭勝負時求強就不可以了。福氣和利益實乃外物,如果專門在勝過別人的地方求強,是否能強到底,還不可知,即使終身強橫安穩(wěn),也是君子所不屑一提的。2024年山東省高考語文二輪復習綜合檢測(一)(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材料一: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余不足觀也已。”(《論語·泰伯》)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注】哉?人焉廋哉?”(《論語·為政》)材料二:開元三年,左拾遺張九齡上書曰:夫元元之眾,莫不懸命于縣令,宅生于刺史,此其尤親于人者也。是以親人之任,宜得賢才;用人之道,宜重其選。又古之選用賢良,取其稱職,或遙聞而辟召,或一見而任之。是以士修素行,不圖僥幸。今天下未必理于上古,而事務日倍于前,誠為不正其本而設巧于末。所謂末者,吏部條章,動盈千萬,刀筆之吏,辨析毫厘,節(jié)制搶攘,溺于文墨。胥徒之猾,又緣隙而起。臣以為始造簿書,以備人之遺忘耳,今反求精于案牘,不急于人才,亦何異遺劍中流,而刻舟以記?去之彌遠,可為傷心。又天下雖廣朝廷雖眾而士之名賢誠可知也。若使毀稱相亂,聽受不明,事將已矣,無復可說。如知其賢能,各有品第,每一官闕,而不以次用之,則是知而不為,焉用彼相?借如諸司清要之職,當用第一之人,及其要官闕時,或以下等叨進,以故時議無高無下,唯論得與不得,自然清議不立,名節(jié)不修,上善則守志而后時,中人則躁求而易操。其故何哉?朝廷若以令名進人,士子亦以修名獲利,而利之所出,眾則趨焉。已而名利不出于清修,所趨多歸于人事。其小者茍求取得,一變而至阿私;其大者許以分義,再變而成朋黨;斯并教化漸潰,使之必然。故于用人之際,不可不第其高下;若高下有次,不可謬干。夫士必刻意修飾,思齊日眾,刑政自清。此皆興衰之大端,安可不察也?(節(jié)選自《通典·卷十七·選舉五》)【注】廋:隱藏。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3分)又天下A雖廣B朝廷C雖眾D而士之E名賢F誠可知G也?!敬鸢浮緽DF【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再說天下雖然廣闊,朝廷的官員雖然眾多,但是士人中品德高尚的人,也的確是可以察知的?!皬V”是“天下”的謂語,故在B處斷開;“朝廷雖眾”與前一句的句式一致,是主謂結構,故在D處斷開;剩下的句子分為主語和謂語兩部分,主語“士之名賢”是一個名詞性短語,“誠可知也”為后半句的謂語,故在F處斷開。故在BDF三處斷句。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刀筆之吏,指主管文書的官吏,后特指主管訴訟的官吏。使用時有時會帶有貶義。B.案牘,公事文書。該詞與劉禹錫《陋室銘》“無案牘之勞形”的“案牘”意思相同。C.知,知道,懂得,與荀子《勸學》“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的“知”意思不同。D.“朝廷若以令名進人”與《孔雀東南飛并序》“便言多令才”的“令”字意思不同?!敬鸢浮緿【解析】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和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正確。B.正確。句意:現在卻反過來追求各種公文的精辟。/沒有繁忙的公務催勞傷神。C.正確。知道,懂得。/通“智”,智慧。句意:但是如果知道了被選拔的人的品德、才華。/那么他就會變得聰明機智,而行為就不會有過錯了。D.錯誤。均是美好的意思。句意:朝廷如果按照美好的名聲來進用人才。/口才很好,又多才能。故選D。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論語·為政》篇講述了選拔人才的方法,那就是觀察這個人的言行、由來經歷,了解他的安心情況。B.張九齡認為古代選拔人才的標準,主要是看他是否和他的職位相稱,而且賢士非常重視自己的品行,不會只求一時的僥幸。C.張九齡認為官府創(chuàng)作簿書的初衷,是為了防止官員在使用時忘記其中的內容,而不是舍本逐末,只追求公文精辟。D.張九齡認為選拔人才一定要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如果社會上形成了憑借人情關系獲得官位的邪氣,那么就會引發(fā)叛亂?!敬鸢浮緿【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D.“那么就會引發(fā)叛亂”錯誤,結合原文“其小者茍求取得,一變而至阿私;其大者許以分義,再變而成朋黨;斯并教化漸潰,使之必然”可知,這從小的方面說是無原則地求取官職,這一變動會導致偏私不公;從大的方面說是允許選用官員時可以講究情分,第二次變動導致朋黨產生;這些變動連同教化一起在社會上傳播,使不正風氣出現就成為一種必然?!熬蜁l(fā)叛亂”于文無據。故選D。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是以親人之任,宜得賢才;用人之道,宜重其選。(2)亦何異遺劍中流,而刻舟以記?【答案】(1)因此,那些親近百姓的官員的任用,應該選擇品德高尚的人;任用人才的方法,應該重視它的選拔環(huán)節(jié)。(2)這和不小心把劍丟在了河中央,卻把記號刻在船上有什么區(qū)別呢?【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親人”,親近百姓的官員;“宜”,應該;“道”,方法。(2)“何異”,和……有什么區(qū)別;“中流”,河中央;“記”,記號。14.材料一《論語·泰伯》與材料二最后一段都提到了選拔人才的標準,它們有哪些異同?請簡要概括。(3分)【答案】相同點:品德高,有才能。不同點:《論語》強調不能有驕傲心態(tài),不能心胸狹窄。材料二最后一段強調根據品德、才能分出等級,嚴格按照次序任用。(意思對即可)【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結合原文“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又天下雖廣,朝廷雖眾,而士之名賢誠,可知也”可知,相同點是品德高,有才能。結合原文“使驕且吝,其余不足觀也已”可知,《論語》強調不能有驕傲心態(tài),不能心胸狹窄。結合原文“故于用人之際,不可不第其高下;若高下有次,不可謬干。夫士必刻意修飾,思齊日眾,刑政自清”可知,材料二最后一段強調根據品德、才能分出等級,嚴格按照次序任用。參考譯文:材料一:

孔子說:“(一個在上位的君主)即使有周公那樣美好的才能和品德,如果驕傲自大而又吝嗇小氣,那么他的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p>

孔子說:“(了解一個人),要觀察他的所作所為,觀察他的由來經歷,觀察他的安心情況,(人的真面目)難道還能隱藏嗎?難道還能隱藏嗎?”材料二:

開元三年,左拾遺張九齡上書說:

天下眾多的百姓,沒有一個不是把自己的生命寄托于縣令、刺史的,這是需要官員特別關心愛護百姓的緣故。因此,那些親近百姓的官員的任用,應該選擇品德高尚的人;任用人才的方法,應該重視它的選拔環(huán)節(jié)。

再說古代選拔品德高尚的人的標準,主要是看他是否和他的職位相稱,有的人遠遠地聽說了他的名聲,就征召過來;有的人只見過一面,就會授予他官職。這是因為士人重視自己平時的品德修養(yǎng),并沒有想著靠僥幸取巧獲得官職。當今天下并沒有像上古時代那樣治理得井井有條,但是各種各樣的事情和公務與以前相比是日益倍增,的確是因為沒有端正它的根本,而只是在一些細枝末節(jié)上巧設名目。那些細枝末節(jié)指的就是吏部的各種規(guī)章制度,動不動就成千上萬,那些代筆的小吏,從中辨析毫厘的差別,控制著制造紛亂的分寸,沉溺于文墨之中。奸猾的胥吏,又會趁著制度的縫隙為非作歹。我認為最開始創(chuàng)作簿書,是為了防止人們遺忘罷了,現在卻反過來追求各種公文的精辟,而不是把尋求人才當作最緊要的事,這和不小心把劍丟在了河中央,卻把記號刻在船上有什么區(qū)別呢?這與創(chuàng)作簿書的初衷相距太遠了,真是讓人為此感到心痛。

再說天下雖然廣闊,朝廷的官員雖然眾多,但是士人中品德高尚的人,也的確是可以察知的。假如道德敗壞的人與品德高尚的人互相雜亂,選拔的標準又不能分明,事情又快要結束了,也就不用再說什么了。但是如果知道了被選拔的人的品德、才華,而且還評出了他們各自的等級,每有一個官職空缺,卻又不能按照次序任用他們,那么就是知道可用而不用了,那還要宰相做什么用呢?假若各個部門位高祿厚的官職,應當任用第一等的人,等到這個職位有了空缺時,或許會用一個下等的人來忝居此位,因此當時的議論就無法對人的品德才能評出高低了,只會去議論是獲得官職還是沒有獲得官職了,由此自然而然公正的社會輿論就不會成立,名聲氣節(jié)人們就不會再去遵循,品德特別高尚的人就會堅守自己的志向等待后來的機會,而一般人就會因急于求取官職而改變自己的節(jié)操。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朝廷如果按照美好的名聲來進用人才,士子們也會憑借美好的名聲來獲得好處,利益出自哪里,眾人就會奔向哪里。不久名利的獲得不是出自于清廉的名聲和美好的品德,而是大都趨向于依靠說情請托。這從小的方面說是無原則地求取官職,這一變動會導致偏私不公;從大的方面說是允許選用官員時可以講究情分,第二次變動導致朋黨產生;這些變動連同教化一起在社會上傳播,使不正風氣出現就成為一種必然。因此,在用人的這一關鍵點上,不可以不排出士人的品德才能高下順序;如果已經排出了他們高下的次序,就不能再弄錯順序來任用。如果真的這樣做了,那么士人就會用盡心思地去提升自己的修養(yǎng),向擁有清廉名聲和美好品德的人看齊的人就會一天天地增多,刑罰和政治自然會變得清明。這些都是關乎國家興旺和衰敗的最緊要的事情,怎么能夠不知曉呢?2024年山東省高考語文二輪復習綜合檢測(二)(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材料一:黯為人性倨,少禮,面折,不能容人之過。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見,士亦以此不附焉。然好學,游俠,任氣節(jié),內行修潔,好直諫,數犯主之顏色,常慕傅柏、袁盎之為人也。善灌夫、鄭當時及宗正劉棄。亦以數直諫,不得久居位。上方向儒術,尊公孫弘。及事益多,吏民巧弄。上分別文法,湯等數奏決讞以幸,而黯常毀儒。上愈益貴弘、湯,弘、湯深心疾黯,唯天子亦不說也,欲誅之以事。弘為丞相,乃言上曰:“右內史界部中多貴人宗室,難治,非素重臣不能任,請徙黯為右內史?!睘橛覂仁窋禋q,官事不廢。天子既數征匈奴有功,黯之言益不用。始黯列為九卿,而公孫弘、張湯為小吏。及弘、湯稍益貴,與黯同位,黯又非毀弘、湯等。已而弘至丞相,封為侯;湯至御史大夫;故黯時丞相史皆與黯同列,或尊用過之。黯褊心,不能無少望,見上,前言曰;“陛下用群臣如積薪耳,后來者居上?!鄙夏?。有間黯罷,上曰:“人果不可以無學,觀黯之言也日益甚。”(司馬遷《史記·汲黯傳》)材料二:汲黯進積薪之言,武帝為之默然,是必有所中矣。已而曰:“人果不可以無學。觀黯之言也日益甚?!碧肥贤圃涔?,謂黯褊心,不能無少望,果足以知黯之心乎?天子招文學儒者,告廷臣以所欲為,則對曰:“陛下內多欲而外施仁義,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變色而罷朝。群臣或數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輔弼之臣,寧令從諛承意,陷主于不義平?且已在其位,縱愛身,奈辱朝廷何!”謂公孫弘徒懷詐飾智以阿人主取容,謂張湯深又巧詆,陷人于罪,使不得反其真,以勝為功。誰實為知黯者?必信褊心之言,此與兒童之見何異?淮南謀反,獨憚黯好直諫,仗節(jié)死義,難惑以非卒以不敢。若黯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帝自為太子時固已憚其嚴矣。即位既久大將軍青侍中。帝踞廁而視之。丞相弘燕見。或時不冠。至黯見不冠不見也。嘗坐武帳不冠黯奏事避而使人可之。為中大夫,固以切諫不得久留,出守東海。大治。帝聞而召之,列于九卿。(陸九淵《象山先生全集·雜著》)10.材料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3分)嘗坐A武B帳C不D冠E黯F奏G事H避I而J使K人L可之【答案】CEH【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漢武帝曾經正坐在陳列兵器的帳中,當時沒戴帽子,汲黯前來奏事,武帝躲入后帳,派人傳話,批準汲黯所奏之事。“嘗坐武帳”,是“嘗坐(于)武帳”的省略,“武帳”是“坐”的后置狀語,故其后斷開,即C處;“不冠”,主語省略,指漢武帝沒戴帽子,其后應斷開,即E處;“黯奏事”,主謂賓齊全,結構完整,前后斷開,即H處?!岸弊诌B接“避免”和“使人可之”,中間不必斷開。故在CEH三處斷開。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附,指親附、結交,與“齊人勿附于秦”的“附”意思相同。B.原,指原因。與“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的“原”意思不同。C.望,指怨恨、責怪,與“源不深而望流之遠”的“望”意思不同。D.取容,指曲從、迎合他人,與“寧令從諛承意”的“從諛”意思相近?!敬鸢浮緽【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辨析文言文一詞多義的能力。A.正確。句意:士人也因此不愿依附他。/齊國不依附秦國。B.錯誤。均為推究之意。句意:司馬遷推究其中的原因。/推究莊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C.正確。怨恨、責怪;希望。句意:不可能沒有一點兒怨言。/源頭不深卻希望河水流得遠長。D.正確。句意:認為公孫弘等人內懷詭詐而外逞智巧,以此阿諛主上取得歡心。/難道是讓他們一味屈從取容,阿諛奉迎嗎?故選B。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汲黯不太講究禮數,常當面頂撞人,朝堂之上也直言進諫,招來其他臣子忌恨,其實他對自身修養(yǎng)不懈怠,品行正直高潔。B.對汲黯的積薪之喻引發(fā)漢武帝不滿一事,司馬遷認為汲黯心胸狹窄語含抱怨,陸九淵則認為汲黯仗義執(zhí)言,說中武帝短處。C.在漢武帝大怒罷朝。群臣指責汲黯的情況下,汲黯始終堅守臣子的輔弼之責并慷慨陳詞,陸九淵為他不被人理解感到遺憾。D.因為汲黯總是耿直上言堅守氣節(jié)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