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的基本操作_第1頁
針灸的基本操作_第2頁
針灸的基本操作_第3頁
針灸的基本操作_第4頁
針灸的基本操作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關于針灸的基本操作內容針刺療法艾灸療法第2頁,共32頁,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針刺療法毫針的選擇與保養(yǎng):針尖必須尖而不銳、圓而不鈍、形如松針。針身必須光滑挺直、彈性適中、韌性良好。放置毫針時應防止針尖受損。

第3頁,共32頁,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針刺體位的選擇原則:舒適,方便。體位:仰臥位、側臥位、俯臥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第4頁,共32頁,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常用的進針方法單手進針法雙手進針法:指切進針法、夾持進針法、舒張進針法、提捏進針法管針進針法第5頁,共32頁,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單手進針法刺手拇、食指持針,中指指端緊靠腧穴,中指指腹抵于針身下段,當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壓時,中指隨勢屈曲將針刺入,直至所需深度。適用于短毫針進針。第6頁,共32頁,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指切進針法以左手拇指或食指之指甲掐切于穴位上,右手持針將針緊靠左手指甲緣刺入皮下。第7頁,共32頁,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夾持進針法以左手拇食指用消毒干棉球捏住針身下段,露出針尖,右手拇食指執(zhí)持針柄,將針尖對準穴位,雙手配合用插入法或捻入法將針刺入皮下。第8頁,共32頁,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舒張進針法以左手五指平伸,左手拇食二指或食中二指置于穴位上,分開兩指將皮膚撐開繃緊,右手持針從兩指之間刺入皮下。第9頁,共32頁,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提捏進針法

用左手拇食兩指將腧穴部位的皮膚捏起,右手持針從捏起部的上端刺入皮下。

第10頁,共32頁,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管針進針法

用金屬管或特制的進針器代替押手,選用平柄或管柄的毫針,從管中拍入或彈入穴位內,進針后將套管抽出。

第11頁,共32頁,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針刺角度、方向和深度針刺角度:直刺(90°)、斜刺(45°)、平刺(15°)。針刺深度:一般以既有針感而又不傷及重要臟器為原則。針刺方向:一般根據(jù)經脈循行方向、腧穴分布部位和所要求達到的組織結構等而定。第12頁,共32頁,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行針基本手法及操作提插法:針尖進入皮膚一定深度后,施行上下、進退的行針動作,即將針從淺層插入深層,再由深層提到淺層,如此反復地上提下插的縱向行針手法。捻轉法:針尖進入皮膚一定深度后,施行前后、左右的行針動作,即將針向前向后來回旋轉捻動,反復多次行針手法。捻轉的幅度一般掌握在180~360°左右。必須注意捻轉時不能單向轉動,造成肌纖維纏繞,導致出針困難。第13頁,共32頁,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第14頁,共32頁,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輔助行針手法及操作循法:是用手指順著經脈的循行徑路,在腧穴的上下部輕柔地循按。彈法:是用手指輕彈針尾,使針體微微震動,以加強針感。刮法:是用拇指抵住針尾,以食指或中指輕刮針柄,促使針感擴散。搖法:是輕輕搖動針體,直針而搖,可加強針感;臥針而搖,可促使針感向一定方向傳導。震法:持針作小幅度的快速顫動,以增強針感。飛法:用右手拇、食指執(zhí)持針柄,細細捻搓數(shù)次,然后張開兩指,一搓一放,反復數(shù)次,狀如飛鳥展翅。第15頁,共32頁,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針刺得氣或針刺感應

針刺部位產生的經氣感應,稱為“得氣”。當針刺入到腧穴的一定深度后,患者即有酸、麻、脹、重等感應,部分病人尚有不同程度的感應擴散和傳導現(xiàn)象。醫(yī)者針下有沉重緊澀、如魚吞鉤之浮沉的感覺。如未得氣,則針下虛滑,患者也沒什么感覺。針刺得氣與否,是療效的關鍵。故當準確取穴,同時運用留針侯氣、循彈催氣、補益經氣等方法使其得氣。第16頁,共32頁,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針刺補瀉手法及操作捻轉補瀉法:針下得氣后,捻轉角度小,用力輕,頻率慢,操作時間短,左轉用力為主者為補法;捻轉角度大,用力重,頻率快,操作時間長,右轉用力為主者為瀉法。提插補瀉法:針下得氣后,先淺后深,重插輕提,提插幅度小,頻率慢,操作時間短者為補法;先深后淺,輕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頻率快,操作時間長者為瀉法。徐疾補瀉法:進針時徐徐刺入,少捻轉,疾速出針者為補法;進針時疾速刺入,多捻轉,徐徐出針者為瀉法。迎隨補瀉法:進針時針尖順著經脈循行去的方向刺入為補法;針尖迎著經脈循行來的方向刺入為瀉法。呼吸補瀉法:當病人呼氣時進針、轉針,吸氣時退針,為補法;當病人吸氣時進針、轉針,呼氣時退針,為瀉法。開闔補瀉法:出針時速按針孔為補法;出針時搖大針孔,不加按壓為瀉法。平補平瀉法:進針后均勻地提插捻轉。第17頁,共32頁,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針刺常見異常情況的處理暈針滯針彎針

斷針

血腫

第18頁,共32頁,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暈針現(xiàn)象:患者在針刺過程中,突然出現(xiàn)面色蒼白、頭暈目眩、心慌氣短、出冷汗、惡心欲嘔、精神萎倦、脈象沉細,甚者四肢厥冷、神志昏迷、二便失禁。原因:病人體質虛弱,精神過度緊張;或過勞、過饑、大汗、大瀉后;或體位不適、醫(yī)者手法過重。處理:立即停針,并將針全部取出;使患者平臥頭位稍低,松開衣帶,注意保溫;輕者靜臥片刻,飲溫水可復;重者可針刺人中、內關、涌泉、足三里,并溫灸百會、氣海、關元,必要時配合其它急救措施。預防:初次受針者,當盡量消除其緊張情緒;盡量取臥位及選擇舒適持久體位;取穴不宜過多,手法不宜過重;過饑、過勞患者暫不宜針刺;醫(yī)者邊治療邊注意觀察病人的表情變化,一旦出現(xiàn)暈針先兆,應及早處理。第19頁,共32頁,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滯針現(xiàn)象:在穴位內行針或出針時感到澀滯困難。原因:行針用力過猛、角度過大,或一個方向連續(xù)捻轉致肌纖維纏針身;或患者精神緊張及因疼痛致肌肉痙攣引起滯針。處理:讓病人放松以緩解緊張狀態(tài),用手指在鄰近部位按揉;或在附近加刺一針以宣散氣血;因單向捻轉所致者,須反向推轉左右輕捻松懈之。預防:盡量消除病人的緊張和顧慮,進針避開肌腱,捻轉角度不宜過大,不能單向連續(xù)捻轉。第20頁,共32頁,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彎針現(xiàn)象:針身彎曲,在肌肉內改變了進針時刺入的方向和角度,行針及出針困難,病人感疼痛。原因:醫(yī)者進針手法不熟練,用力不勻;或患者留針時體位移動;或滯針未及時處理。處理:針身輕微彎曲者,將針緩慢退出;彎曲角度大者,須輕微搖動針體,順勢將針退出;因體位改變所致者,當恢復原體位,放松局部,再行退針。預防:施術手法要熟練,指力要輕柔,患者體位要舒適,不要變動體位,針刺部位不受壓或碰撞,及時處理滯針。第21頁,共32頁,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斷針現(xiàn)象:針身折斷,部分針身露于皮膚之外,或針身全部沒入皮膚之下。原因:針具質量差,針身或針根損壞失于檢查;醫(yī)者用力過猛,致肌肉劇烈攣縮;或患者體位改變,外物壓迫碰撞?;螂娽槾碳姸冗^大。處理:發(fā)現(xiàn)斷針后,醫(yī)者必須鎮(zhèn)定,囑患者保持原體位,以防斷針向深層陷入。殘留斷端者,可用鑷子取出。殘端完全陷入肌層者,應在X線下定位,立即施行外科手術取出。預防:針前仔細檢查針具;針刺時要將針身留一部分在體外;及時處理滯針和彎針,不可強拉強拔;使用電針不可突然加大刺激強度。第22頁,共32頁,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血腫現(xiàn)象:出針后局部青紫或腫脹疼痛。原因:針刺時損傷小血管。處理:針孔局部小塊青紫,一般不必處理,待其自行消退。如局部青紫腫痛甚者,可先行冷敷止血,再行熱敷揉按。預防:剔除帶鉤針具;熟悉解剖部位,盡量避開血管;針刺手法輕巧,注意眼區(qū)穴位的操作技巧。第23頁,共32頁,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艾灸療法定義:灸法是用艾絨或其他藥物放置在體表的穴位上燒灼、溫熨,借灸火的溫和熱力以及藥物的作用,通過經絡的傳導,起到溫通氣血、扶正驅邪、治療疾病的一種外治方法。作用:疏風解表、溫散寒邪、溫通經絡、活血通痹、回陽固脫、消瘀散結、防病保健。第24頁,共32頁,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灸法艾灸其他灸法

燈火灸

天灸:白芥子灸、蒜泥灸、斑蝥灸……艾炷灸艾條灸溫針灸直接灸:化膿灸、非化膿灸間接灸:隔姜、隔蒜、隔鹽、隔附子餅灸懸起灸:溫和灸、回旋灸、雀啄灸實按灸:太乙針灸、雷火針灸溫灸器灸第25頁,共32頁,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艾炷灸

直接灸:是把艾炷直接放在皮膚上施灸。局部經燙傷產生無菌性化膿現(xiàn)象者稱為化膿灸;灸后不起泡或不成灸瘡者稱為非化膿灸。隔物灸:是在艾炷與皮膚之間隔墊某種藥物如生姜、大蒜、食鹽、附子、胡椒而施灸的一種方法。藥物可因證因病不同,治療時可發(fā)揮艾灸和藥物的雙重作用。

第26頁,共32頁,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艾條灸第27頁,共32頁,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施灸壯數(shù)的選擇及一般施灸程序

艾炷分為大、中、小三種,小者如麥粒,中者如半個棗核,大者如蒜頭。施灸壯數(shù)的大小、數(shù)量可根據(jù)病性、病勢、體質、年齡及治療部位而定。在肌肉淺薄處宜小壯少灸,在肌肉深厚處宜大壯多灸;久病體虛者宜小艾炷,新病體壯者宜大艾炷。臨床上一般是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陽部,后灸陰部,即先背部、后胸腹、先頭身、后四肢。第28頁,共32頁,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灸法的補瀉及操作

補法:點燃艾柱后,不吹其火,火力宜微而溫和,時間較長,待其慢慢自滅,灸治完畢再按其施灸部位,使真氣聚而不散。瀉法:點燃艾柱后,以口速吹旺其火,火力較猛,快燃速滅,當患者感覺局部灼痛時可更換艾柱再灸,時間較短,灸畢不按其穴,此謂開其穴促使邪氣消散。第29頁,共32頁,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施灸禁忌

面部穴位不宜直接灸;關節(jié)活動處不宜化膿灸;重要臟器、大血管處、肌腱所在部位不宜直接灸;妊期小腹、腰骶部不宜施灸。對神昏、感覺遲鈍的患者,不可灸過量,要避免燙傷。第30頁,共32頁,20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