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課 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chuàng)新(課后作業(yè))_第1頁
第7課 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chuàng)新(課后作業(yè))_第2頁
第7課 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chuàng)新(課后作業(yè))_第3頁
第7課 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chuàng)新(課后作業(yè))_第4頁
第7課 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chuàng)新(課后作業(y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課后作業(yè)第7課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chuàng)新一、選擇題1.有學者寫道:“皇權始終依托于當時最有勢力的集團或階層,總是要依靠他們來進行統(tǒng)治,讓他們擔任宰相和高官;皇帝總是要和當時最有勢力、最有影響的貴族集團或豪強大族聯(lián)姻,以加強皇權和他們的聯(lián)系?!迸c材料所述現(xiàn)象相伴隨的制度是()A.分封制 B.九品中正制C.三省六部制 D.藩鎮(zhèn)制.隋唐以前,官府設有譜局,考定父祖官爵、門第。此后該現(xiàn)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終結 B.察舉制的完善C.三省六部制的設立 D.科舉制的推行.有學者認為:“科舉考試的終結并不意味著其中合理因素與之俱亡。它所體現(xiàn)的許多有價值的觀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為人類共同的基本理念?!笨婆e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A.公平競爭 B.以文治國C.分科考試 D.學而優(yōu)則仕.錢穆在評論中國古代某制度時說,它“可以培植全國人民對政治之興味……可以團結全國各地域于一個中央之統(tǒng)治”。這一制度是()A.郡縣制 B.察舉制 C.科舉制 D.行省制TOC\o"1-5"\h\z.唐代否定了按門第選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額推薦的察舉制,實行分科考試、差額錄取的科舉制,這反映出唐代( )A.官員特權受到否定 B.君主集權得到強化C.選才注重知識水平 D.選官重視思想品德.西方學者費正清在《中國:傳統(tǒng)與變革》中說:唐代科舉制是作為中國文明偉大成就之一的量才錄用的文官制度的真正開端。作者對中國的科舉制度給予肯定是因為它( )A.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 B.考試選拔官員更為公正C.提高了官員文化素質(zhì) D.打破了貴族的特權壟斷.漢代的三公九卿設在宮外,這些官員覲見皇帝的朝儀十分繁瑣,向皇帝提供信息比較緩慢,皇帝便將處理機要事務的責任轉(zhuǎn)移到內(nèi)廷,逐漸形成中朝。據(jù)此可知,設置中朝有利于( )A.制約丞相權力 B.提高行政效率C.加強中央集權 D.監(jiān)察三公九卿8.唐太宗非常重視中書、門下兩省在中樞政務機構中所發(fā)揮的作用。他曾對群臣說:“中書召敕或有差失,TOC\o"1-5"\h\z則門下當然駁正。”這反映了門下省的職權是( )A.替皇帝起草詔令 B.審核詔令內(nèi)容C.負責詔令的執(zhí)行 D.負責監(jiān)察百官9.唐代某詔令批評當時存在“恣行吞并,莫懼章程”和“口分永業(yè)(國家授予的田地),違法賣買”的現(xiàn)象。這表明當時( )A.井田制瓦解 B.均田制受到破壞C?分封制恢復 D.“市”突破空間限制10.唐開元年間,政事堂雖設在中書省,但自成機構,后列吏、樞機、兵、戶、刑禮五房,以對口分理各項行政事務。凡一切政令,包括皇帝詔令,必須經(jīng)政事堂會議正式通過,并加蓋印章方能生效頒行。由此可知,唐代政事堂制度( )A.實現(xiàn)了對皇權的有效制衡 B.加強了對各級官吏的監(jiān)督C.廢除了尚書省及下屬六部 D.有利于提高行政辦事效率11.以下是唐朝納稅戶數(shù)和賦稅收入表,對表中材料解讀正確、全面的是( )年份納稅戶數(shù)中央賦稅收入大歷十四年(779年)120萬戶1200萬員(包括鹽利)建中元年(780年)310萬戶1350萬貫(不包括鹽利)A.由于人口大幅增長,國家賦稅收入增加.封建政府腐敗,雖人口大幅增長,但中央賦稅收入增長有限C地主階級腐朽,地主官僚任意增加稅額D.納稅面擴大,雖稅額、稅種不增加,但國家收入增加12.北朝推行均田制,規(guī)定年滿15歲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數(shù)量的耕地,按戶繳納賦稅,并要求男子達到15歲、女子達到13歲,必須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是( )A.抵制土地兼并 B.促進人口增長C.增加財稅收入 D.穩(wěn)定個體小農(nóng)二、非選擇題1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元光元年,漢武帝“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此后,郡國每歲薦舉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為官,成為定制。據(jù)閻步克《漢選官制變遷史稿》材料二魏晉時代,中央政府行使職權能力有限,全國選舉難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務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訪同鄉(xiāng)輿論,尤以德才為先,開列各地區(qū)人才,造成表冊,送政府作為錄用之根據(jù)?!獡?jù)錢穆《中國傳統(tǒng)政治》材料三表3宋代宰相祖輩任官情況表曾祖、祖父或父親任官情況宰相人數(shù)北宋(71)南宋(62)高級官員208中級官員1510低級官員128無官職記錄2436——據(jù)2018年全國高考歷史III卷整理材料四科目者,沿唐、宋之舊,而稍變其試士之法,專取四子書及易、書、詩、春秋、禮記五經(jīng)命題試士。蓋太祖與劉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經(jīng)義,然代古人語氣為之,體用排偶,謂之八股,通謂之制義?!獡?jù)《明史》卷七十《選舉二》(1)根據(jù)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指出西漢與魏晉時期實行的選官制度,并歸納二者的相同之處。(2)根據(jù)材料三、四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評價科舉制。(3)綜合上述材料,談談古代選官制度所蘊含的政治智慧。14.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唐朝建國以后,土地兼并便在逐步發(fā)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農(nóng)民增多。農(nóng)民逃亡,政府往往責成鄰保代納租庸調(diào),結果迫使更多的農(nóng)民逃亡,租庸調(diào)制的維持已經(jīng)十分困難。安史之亂后,軍費急需,各地軍政長官都可以任意用各種名目攤派,無須獲得中央批準,于是雜稅林立,中央不能檢查諸使,諸使不能檢查諸州,賦稅制度非常混亂,階級矛盾十分尖銳。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宰相楊炎建議頒行“兩稅法”。兩稅法是以原有的地稅和戶稅為主,統(tǒng)一各項稅收而制定的新稅法:每戶按人丁和資產(chǎn)繳納戶稅,按田畝繳納地稅,一年分夏秋兩次征稅。兩稅法改變了自戰(zhàn)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征稅標準。以資產(chǎn)為宗,不以丁身為本,表明朝廷對農(nóng)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在兩稅法推行過程中,貪得無厭的封建官吏又在兩稅定額之外巧立名目敲詐勒索,如“間架稅”“除陌錢”等等。沉重的苛捐雜稅,使勞苦人民陷入了生不如死的悲慘境地,“兩稅法”實際上已不再存在了?!吨袊ㄊ贰?1)根據(jù)材料,概括唐朝實行兩稅法改革的原因。(2)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評唐朝的兩稅法改革。1.B分封制存在于先秦時期,而皇權是秦朝才出現(xiàn)的,A項錯誤;根據(jù)材料中“皇權始終依托于當時最有勢力的集團或階層”分析可知,魏晉時期君主要依靠貴族集團或豪強大族維持統(tǒng)治,士族通過九品中正制壟斷人才選拔,擔任宰相和高官,B項正確;三省六部制加強君主專制,皇權不需要依靠貴族集團或豪強大族維持統(tǒng)治,C項錯誤;藩鎮(zhèn)制下節(jié)度使權力在地方,與在中央“擔任宰相和高官”無關,D項錯誤。.D從試題題干中的信息可知,隋唐以前官府用人須查考譜籍,看祖上有何官爵,這實際上是在九品中正制的基礎上形成的。A項宗法制在春秋戰(zhàn)國時崩潰,但其影響深遠,故排除;B項察舉制主要在漢朝實施,時間不符;C項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與此地關,故選D項。.A科舉制度是我國歷史上獨有的具有開創(chuàng)性和平等性的以公開競爭為核心的人才選拔制度,科舉制度體現(xiàn)的許多有價值的觀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公平競爭、廣泛參與、唯才是舉的思想成為重要的理念。B、C、D三項說法與材料中“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要求不符。.C由于科舉制使封建社會普通下層的老百姓也可以通過考試獲得參與國家政權的機會,所以“可以培植全國人民對政治之興味……”;科舉制通過選拔人才,出任各級各地官員,效忠皇帝,從而擴大統(tǒng)治基礎,加強中央集權。所以“可以團結全國各地域于一個中央之統(tǒng)治"。所以C符合題意。A項“郡縣制”不符合“可以培植全國人民對政治之興味……”的信息,排除A。察舉制主要按門第和出身選拔人才,不符合“可以培植全國人民對政治之興味……”的信息,排除B。行省制雖然可以團結全國各地域于一個中央之統(tǒng)治,但與“可以培植全國人民對政治之興味……”的信息無關,排除D。故選C。.C科舉考試并不是當時唯一的選官途徑,官員特權只是受到限制而不是否定,故A項錯誤;科舉制是擴大官吏來源,對君主集權效果不明顯,故B項錯誤;材料中“分科考試、差額錄取”說明科舉制注重才學,故C項正確;重視思想品德是察舉制的選官標準,故D項錯誤。.B“唐代科舉制是作為中國文明偉大成就之一的量才錄用的文官制度的真正開端”,量材錄用表明選拔官員公平公正,故選B項;科舉制大大加強中央集權是因為把選官的權力收歸中央,材料的內(nèi)容是說科舉制選官量材錄用,強調(diào)公平公正,排除A項;科舉制提高官員的文化素質(zhì)是指通過考試選拔人才,材料的內(nèi)容是科舉制選官量材錄用,強調(diào)公平公正,排除C項;科舉制打破貴族特權壟斷是指破除世家大族壟斷官場的情形,材料的內(nèi)容是科舉制選官量材錄用,強調(diào)公平公正,排除D項。.B材料指出建立中朝的原因是三公九卿“覲見皇帝的朝儀十分繁瑣,向皇帝提供信息比較緩慢”,目的是提高行政效率,B項正確;中朝的建立有利于制約丞相權力,但與材料中建立中朝的原因無關,排除A項;中朝的建立有利于君主專制而不是加強中央集權,排除C項;中朝不屬于監(jiān)察機構,與監(jiān)察三公九卿無關,排除D項。.B依據(jù)所學知識,結合材料中“中書召敕或有差失,則門下當然駁正”可知,這反映了門下省的職權是審核詔令內(nèi)容,B項正確。.B春秋戰(zhàn)國時期井田制走向瓦解,唐代已經(jīng)不存在井田制,談不上瓦解,故A項錯誤;唐代出現(xiàn)“口分永業(yè)(國家授予的田地),違法賣買”的現(xiàn)象,唐代國家授予的田地指的是均田制,由此可以看出唐代均田制受到破壞,故B項正確;唐代沒有實行分封制,故C項錯誤;宋代打破坊市的界限,唐代對“市”仍有嚴格的限制,故D項錯誤。.D政事堂集中決策跟六部有對口銜接,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故選D項;對皇權有一定的制約作用,但不符合“有效”制衡,排除A項;政事堂會議主要涉及中央機構,不是“各級”官吏,排除B項;唐代政事堂制度并沒有廢除尚書省及下屬六部,排除C項。.D注意材料中的時間信息“780年”,唐政府于這一年開始推行兩稅法,兩稅法規(guī)定官僚地主也要納稅,擴大了收稅對象,保證國家的財政收入2項正確;納稅戶數(shù)的增多是因為納稅標準的變化,不能反映人口大幅度增加,A項錯誤;從表中中央賦稅收入可以看出增長明顯,B項錯誤;材料反映的是中央賦稅收入,與地主官僚任意增加稅額無關,C項錯誤。.C材料顯示政府是分散土地經(jīng)營,不是抵制土地兼并,故A項錯誤;材料中沒有提及對人口增長的相關信息,故B項錯誤;材料中“按戶繳納賦稅”“必須嫁娶,不得拖延”說明政府鼓勵一家一戶小農(nóng)經(jīng)濟生產(chǎn),以此增加政府財政收入,故C項正確;材料中說明是發(fā)展個體小農(nóng),不是穩(wěn)定,故D項錯誤。.解析:(1)第一小問制度,據(jù)材料一“每歲薦舉孝廉”可得西漢察舉制;據(jù)材料二“采訪同鄉(xiāng)輿論,尤以德才為先”可得魏晉九品中正制。第二小問相同點,選拔依據(jù)結合材料一“孝”和材料二中“德”可得都注重品德;據(jù)材料一“由朝廷加以考核”和材料二“送政府作為錄用之根據(jù)”可得選拔途徑都是由地方向中央舉薦。(2)積極:據(jù)材料三“無官職記錄”等可得唐宋時期的科舉制有利于打破特權壟斷,加強社會階層的流動性;據(jù)所學科舉制的意義可得追求公平公正,具有一定的進步性;提升了從政士人的文化素養(yǎng),為行政效率的提高創(chuàng)造了條件;有益于社會重學風氣的形成等。消極:據(jù)材料四“專取四子書及易、書、詩、春秋、禮記五經(jīng)命題試士?!w用排偶,謂之八股”可得明清時期的八股取士束縛了思想,選拔的多是缺乏進取精神和創(chuàng)造意識的人才,阻礙了社會的進步。(3)通過對察舉制、九品中正制和科舉制的比較可得平衡利益;順應民心;追求公平公正;激發(fā)社會活力,與時俱進。答案:(1)西漢,察舉制。魏晉:九品中正制。相同點:選拔依據(jù)都注重品德;選拔途徑都是由地方向中央舉薦。(2)積極:唐宋時期的科舉制有利于打破特權壟斷,加強社會階層的流動性;追求公平公正,具有一定的進步性;提升了從政士人的文化素養(yǎng),為行政效率的提高創(chuàng)造了條件;有益于社會重學風氣的形成等。消極:明清時期的八股取士束縛了思想,選拔的多是缺乏進取精神和創(chuàng)造意識的人才,阻礙了社會的進步。(3)平衡利益;順應民心;追求公平公正;激發(fā)社會活力,與時俱進。14.解析:第(1)問,據(jù)材料“唐朝建國以后,土地兼并便在逐步發(fā)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農(nóng)民增多”得出土地兼并嚴重,逃亡農(nóng)民增多;據(jù)材料“政府往往責成鄰保代納租庸調(diào),結果迫使更多的農(nóng)民逃亡,租庸調(diào)制的維持已經(jīng)十分困難”得出租庸調(diào)制維持困難;據(jù)材料“各地軍政長官都可以任意用各種名目攤派,無須獲得中央批準,于是雜稅林立,中央不能檢查諸使,諸使不能檢查諸州,賦稅制度非?;靵y,階級矛盾十分尖銳”得出地方稅制混亂,階級矛盾尖銳。第(2)問,結合所學知識從積極和消極兩方面進行評價,積極方面強調(diào)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農(nóng)民負擔;材料中“貪得無厭的封建官吏又在兩稅定額之外巧立名目敲詐勒索”“‘兩稅法’實際上已不再存在了”反映出改革中遇到極大阻力,因腐敗問題而中止。答案:(1)原因:土地兼并加劇,農(nóng)民大量逃亡;租庸調(diào)制難以維系;地方稅制混亂;階級矛盾尖銳。(2)評價:積極:改變了古代征稅標準;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農(nóng)民負擔。消極:改革觸及官僚地主利益導致改革中遇到極大阻力;改革因施行過程中的腐敗問題而中止。1.B 2.D 3.A 4.C 5.C 6.B7.B 8.B 9.B 10.D 11.D 12.C(1)西漢,察舉制。魏晉:九品中正制。相同點:選拔依據(jù)都注重品德;選拔途徑都是由地方向中央舉薦。(2)積極:唐宋時期的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