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課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課件高三歷史選擇性必修(1)一輪復習((1))_第1頁
第5課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課件高三歷史選擇性必修(1)一輪復習((1))_第2頁
第5課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課件高三歷史選擇性必修(1)一輪復習((1))_第3頁
第5課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課件高三歷史選擇性必修(1)一輪復習((1))_第4頁
第5課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課件高三歷史選擇性必修(1)一輪復習((1))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單元

官員的選拔和管理選官制度考核制度監(jiān)察制度第5課

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第6課

西方的文官制度中國科舉制中國公務員制度第7課

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治國之本在治吏,吏治則國治。

——唐·張九齡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皇帝制度選官制度中央官制地方官制考核制度監(jiān)察制度確立輸送人才

官員的選拔與管理是國家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會治理的必要前提。盡管它始終圍繞著皇權的強化、中央集權的加強而變化,是鞏固統(tǒng)治、強化專制的一種手段。但它經(jīng)歷了漫長的發(fā)展階段,積累了豐富經(jīng)驗,為人類的政治文明作出了重要貢獻。選之公考之細監(jiān)之嚴第5課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古代選賢任能的大智慧“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難致治?!薄铺凇芭e賢任才,立國之本。賢才不備,不足以為治”——朱元璋“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薄鬃印袄舨涣?,則有法而莫守?!薄醢彩?/p>

選材立國之基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貳

治吏治國之本中國古代官員的管理中國古代在官吏的選拔、任免、考課、監(jiān)察、獎懲、回避、俸祿、退休等環(huán)節(jié),形成了相當完備的制度體系。每一次制度的變化,都是為克服前一種制度的流弊,這種改進的過程,蘊含了治國理政的大智慧?!菊n標要求】了解中國古代官員選拔方式的更迭過程和不同階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權制下古代中國的官員考核和監(jiān)察制度?!局攸c難點】學習重點:了解中國古代在不同時期官員選拔方式的變化,以及官員考核、監(jiān)察的方法學習難點:認識官員選拔方式演進的內(nèi)在規(guī)律以及不同時期選官制利弊。

復習指導請同學們認真默讀教材P30-P33頁內(nèi)容結合“學習聚焦”和思考點,并思考以下問題(注:將問題的提示語標注在教材對應的地方)8分鐘后進行檢測1、秦漢至明清時期選官制度及選官標準的變化;2、選官制度演變的趨勢和影響;3、簡述九品中正制的內(nèi)容和評價;4、科舉制的內(nèi)容特點及影響5、古代考核制度的演變歷程、特點及評價;6、古代監(jiān)察制度的特點及評價一、中國古代的官員選拔制度閱讀課本第一子目前兩段,總結西周至春秋、春秋戰(zhàn)國、秦代的選官制度分別是什么,其選官標準是,方式是、影響?你認為由世官制發(fā)展為尚賢的因素有哪些?1、西周至春秋材料:公門有公,卿門有卿,賤有常辱,貴有常榮,賞不能勸其努力,罰亦不能戒其怠惰。

——《禮記》

(1)標準:(2)選拔方式:(3)影響:

—世官制含義:是先秦時期在選官用人方面所實行的一項重要的政治制度,貴族憑借宗法和血統(tǒng)世襲壟斷高官,官吏都具有世襲官職的特權。血緣官位世襲①貴族世代壟斷高官,形成貴族政治,在當時有進步意義;

②重血緣、輕才能,導致階層固化,阻礙社會發(fā)展。注意:世官制≠世卿世祿制世官制即貴族世代為官的制度,就其所任而言,世官制并不等于世職,并不局限于某家族擔任某一固定官職。世卿世祿制是爵位和祿田的世襲制度,父死子繼,世代相襲。

秦朝之后實行官僚政治,但世官制并沒有就此消失,一方面在后代的少數(shù)民族王朝也有出現(xiàn),另一方面通過“恩蔭制”(官僚子弟憑借先人之功績循例而仕的一種選官制度)的形式遺存下來。2、春秋戰(zhàn)國材料:李憚相魏文侯時說:“為國之道,食有勞而祿有功,使有能而賞必行、罰必當···.··奪淫民之祿以來四方之士”劉向《說苑》材料:斬一首者爵一級,欲為官者為五十石之官;斬二首者爵二級,欲為官者為百石之官。官之遷與斬首之功相稱也。--“《史記·商君列傳》材料:不以祿私其親,功多者授之—《戰(zhàn)國策·燕策》(2)標準:(3)選拔方式:(4)影響:

—舉薦與軍功爵制缺乏制度化的選官途徑,是一種適合戰(zhàn)時(臨時)狀態(tài)下的選官方式。(1)變化原因:尚賢(才能和軍功)舉薦、任命①打擊貴族世襲特權,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和文化教育事業(yè)發(fā)展,②有利于地主階級力量的壯大,適應了爭霸兼并戰(zhàn)爭的需要。①世官制自身的局限性(血緣固化);②世官制受到?jīng)_擊:春秋戰(zhàn)國諸侯爭霸需要,尚賢擇能?!耙苑榻獭?、“以吏為師”3、秦朝①概念:“以法為教”是先秦法家主張的專以國家政策法令為教育內(nèi)容的制度?!耙岳魹閹煛笔侵浮鞍傩铡焙汀耙话愎倮簟倍枷颉胺ü?、法吏”學習法律,加強普法教育?!袄簟睂V浮胺ü?、法吏”,負責宣講法律、執(zhí)行君王旨意的使命。②目的:統(tǒng)制輿論,鉗制思想,維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俄n非子》若有欲學法令,以吏為師?!钏耿弁緩?、標準:向官吏學習律令而為官;學法、懂法、守法。④結果:實質摒棄諸子學說,采用法家思想的教育和文化專制;提升法律的社會地位,規(guī)范了社會秩序,鞏固了統(tǒng)治,但過于嚴苛,扼殺社會活力,造成思想文化專制。結合課本總結漢代的選官制主要是,其出現(xiàn)背景是、選拔方式和標準是、評價4、漢代—察舉制(漢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稘h書·武帝紀》(1)含義:察舉指先考察而后推舉,重點考察被舉者在鄉(xiāng)里的輿論評價和為宮能力(包括德行、學問、法令、謀略四個方面),然后推薦為官或提拔任用。材料:漢初選官沿襲秦制,重在軍功,故“公卿多起于屠販”。隨著封建經(jīng)濟的恢復發(fā)展以及中央集權國家的不斷完善和鞏固,武帝時“吏多軍功”的局面已不適應地主階級政權的需要,軍功地主已開始沒落,官吏出自“任子”或“賢選”的辦法,已難以選拔真正的人才。因此,武帝時出于擴大封建統(tǒng)治基礎以強化中央集權制政治的需要,開始推行“以儒取士”的察舉制,并逐步發(fā)展成為完善的選官制度。—王震亞:《論漢代的察舉制度》(2)出現(xiàn)背景:

①漢初原有選官制度已經(jīng)難以選拔真正的人才

②封建經(jīng)濟的恢復發(fā)展

③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

④儒家思想成為封建正統(tǒng)思想③特點:a權力掌握在皇帝和各級主要長官手中,科目由皇帝制定;b.指導思想:儒家(開儒學取士之先河)c.標準:輿論評價和為(品德才能)并重(4)評價:積極:①注重品行才學,打破血緣世襲,促進了階層流動;②為兩漢政權選拔了大批人才,擴大了統(tǒng)治基礎;③任免權由中央掌握,加強中央集權;④推動儒家思想成為選官標準⑥開創(chuàng)我國選官制度的新途徑(選拔與考試相結合),選拔官員走向制度化;局限:①容易任人唯親,滋生腐敗;②后期選官被世家大族操縱,難以選拔真正的人才。③地方豪強勢力的崛起,也不利于中央集權。C1、(2022·湖北)察舉制在最初的操作過程中不試筆墨,民間評議對朝廷選官具有重要參考價值。東漢陽嘉年間,左雄上言:“郡國孝廉,就是古時候的貢士。出來做官,就要協(xié)理風俗,宣揚教化,若是不學無術,那就一點用都沒有。請自今以后,被舉薦者都先去公府,儒生測試儒學經(jīng)術,文吏測試行政文書?!钡蹚闹?,頒下郡國。陽嘉新制A.體現(xiàn)了漢代儒學獨尊地位 B.便于豪強地主把持政權C.蘊含向科舉制演化的因子 D.利于選拔實際有用人才2、“面向社會招攬人才,只講德行與能力,使得許多熟知民間疾苦體恤勞苦民眾的有德之士進入中央政府,為官員集團注入了新鮮血液?!贝嗣枋龅氖俏覈糯鶤.軍功爵制

B.察舉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舉制3、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諶,以知人出名。田歆對他說:“如今應推舉六名孝廉,多有貴戚書信相命,又不好違背,我想自己選一位名士以報效國家,你助我求之?!边@體現(xiàn)了(

)A.地方無選官權 B.選拔官吏以品評為主C.察舉制的弊端D.自上而下的選官方式4、西漢時期,文人司馬相如由于很有名望,被漢武帝直接任命為政府官員。這一選官制度是()A、察舉制

B、征辟(召)制

C、科舉制

D、九品中正制BCB征辟制: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會征聘人才稱征辟。自上而下的方式征:皇帝下詔特舉辟:二千石以上大臣自己聘用屬官,即辟召5、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閱讀課本第三段,總結魏晉南北朝的選官制度是、出現(xiàn)背景是、選拔標準是、方式是、評價?材料:按九品之制,初因后漢建安中,天下興兵,衣冠士族,多離于本土,欲征源流,遽難委悉。魏氏革命,州郡縣俱置大小中正,各以本處人任諸府公卿及臺省部吏、有德充才盛者為之,區(qū)別所管人物,定為九品。

——杜佑《通典》(1)背景:漢末政治與社會秩序大亂,人口流動加劇,鄉(xiāng)里清議失去社會基礎;豪強大族控制地方選人權,不利于中央集權;戰(zhàn)爭頻繁,士人流失,曹魏求賢若渴,需要人才;察舉制不適應選拔需求。(2)推行:220年魏王曹丕采納吏部尚書陳群建議推行九品中正制(3)標準:家世、道德、才能→只看家世(4)方式:州、郡設置中正官→品評等級→吏部按品授官(5)實質:成為維護士族特權的工具(6)衰落:隨著士族沒落,九品中正制無法繼續(xù)

在實行察舉的兩漢之際,還有考試這樣一個輔助性的環(huán)節(jié),到了魏晉時代,居然倒退到全憑中正官作出一個模糊評語的地步。既然不能量化考核,必然沒有考核標準,結果就是“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薄鞔笕A《帝制往事》

及法弊也,唯能知其閥閱,非復辨其賢愚。所以劉毅云: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南朝至于梁陳,北朝至于周隋,選舉之法雖互相損益,而九品及中正至開皇中方罷?!庞印锻ǖ洹贩e極:①早期為曹魏政權選拔了大量的人才;②選官權收歸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③對魏晉南北朝時的家學教育起到了促進作用,推動了儒家思想傳播消極:后來成為鞏固門閥政治的工具,具有壟斷性和封閉性的特點,不利于人才選拔和中央集權。

士族:又稱世族、勢族、世家、門閥等,是以家族為基礎,以門第為標準,在社會上形成的地主階級中的特權階層,是享有很高的政治、經(jīng)濟特權的豪門大族。他們通過大族之間互相聯(lián)姻,在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構成了一個門閥貴族階層,并逐漸形成了一整套的特權制度,即"門閥政治"。政治上,按門第高低分享特權,世代擔任很重要官職(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經(jīng)濟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勞動力,建立起自給自足、實力雄厚的莊園經(jīng)濟(品官占田蔭客制為士族制度提供經(jīng)濟保障)

社會生活上,不與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庶族:是指士族以外的一般中小地主,也稱寒門。)曹魏政權實行的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形成的重要標志。士族在東晉時達到極盛,至南北朝始衰。隋唐以后,士族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但士作為一特定階層的觀念仍然保留。1、南朝宋孝武帝劉裕任用出身貧寒的戴法興、巢尚之等人擔任中樞機構要職,負責協(xié)助皇帝起草詔令決策國家大事,從而出現(xiàn)了“寒人掌機要”的局面。這一現(xiàn)象反映出()A.門閥士族政治結束

C.君主權力有所強化B.庶族地主掌握權力中樞

D.九品中正制已遭到廢棄C1、背景材料:九品中正制導致門閥士族壟斷政治,不利于中央集權;隨著門閥世族的衰落,在開皇年間被隋文帝廢除,改為主要通過察舉選拔官員。隋唐時期,……庶族地主階級崛起,為了維護和擴大經(jīng)濟利益,迫切需要打破門閥士族壟斷政治的局面,積極要求參政,分享政治權力,唐代統(tǒng)治者也在治國方針上確立了“人盡其才才盡其用”,“選天下之才為天下之務”的原則。從南北朝時代考試取士措施中發(fā)展起來的科舉制便在這樣的氛圍中確立。一鄧嗣禹《中國科舉制度起源考》6、隋唐至清—科舉制(分科考試選拔人才)閱讀第二子目第一段,總結隋唐至清的選官制度,出現(xiàn)的背景、選官標準和方式、如何評價這一制度?進士科最初內(nèi)容包括貼經(jīng)、詩賦和政論,考試難度大,但考中進士最為榮耀。有的官至宰相,“不為進士出身,終不為美”。三十老明經(jīng)五十少進士明經(jīng)科主要考對儒家經(jīng)典及其注疏的理解吏部選官標準有四條:身(儀表氣質);言(語言表達)書(書法遒美);判(問題處理)科目結果制舉皇帝自設科目考試選人常舉秀才、明經(jīng)、進士等幾十種考試合格只是取得為官資格,還需吏部選拔后方可正式任官(銓選)。(2)內(nèi)容(3)標準:才學(4)方式:考試(5)發(fā)展歷程(例題)錢穆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講到:漢代的選舉,是由封建貴族中開放政權的一條路:唐代的公開競選,是由門第特殊階級中開放政權的一條路。唐代開放的范圍,較漢代更為廣泛,更為自由。在錢穆看來,唐代科舉制A.實現(xiàn)了無差別的自由投考B.推動了封建政治的進步C.消除了士族對仕途的影響D.是自下而上的選官方式B

延祐復科

元朝恢復科舉的歷史事件?;蕬c元年(1313年),提倡漢化運動的元仁宗下詔恢復科舉。延祐元年(1314年)8月在全國的17處考場,舉行鄉(xiāng)試。延祐二年2月和3月相繼在大都舉行會試和殿試(廷試),史稱“延祐復科”,本次科舉以程朱理學為考試的內(nèi)容。八股取士:明代成化以后,用排偶文體闡發(fā)經(jīng)義的科舉考試之法。每篇由破題、承題、起講、入題、出題、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落下十個部分組成,格式嚴格,內(nèi)容空泛,嚴重束縛了學子的思想與才華。明朝科舉考試中的南北卷制度為了保證科舉能選拔出不同地域的優(yōu)秀人才,也為了保持科舉人才來源的地域平衡,宣德二年(1427年)的會試首次實行南北卷制度。會試錄取100人,其中南方60人,北方40人。后來,南北卷演變?yōu)槟媳敝芯?,錄取比例也逐漸穩(wěn)定,南卷、中卷和北卷的錄取人數(shù)分別占會試錄取總人數(shù)的55%、10%和35%。

材料1397年明朝科舉考試錄取進士52人,全是南方人,北方舉人全數(shù)落選。北方舉人強烈不滿,紛紛指責主考官自己是南人,就包庇南人壓抑北人。朱元璋派人復查,結果是主考官并未舞弊違法,史稱“南北榜爭”。1425年,明朝實行按地域調(diào)配進士名額的制度,規(guī)定“南六十,北四十”。這一制度后來被清朝繼承沿用?!职?、朱梅蘇著《中國科舉史話》你怎樣看待材料四中的“南北榜爭”及其最終結果?看待:①“南北榜爭”反映了經(jīng)濟文化重心南移背景下,科舉錄取的公平性(科舉錄取與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的關系)問題;②明朝最終按地域分配進士名額的做法,有利于籠絡北方士人,鞏固明朝統(tǒng)治,為后世借鑒(沿用)。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宋·汪洙《神童詩》)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宋·汪洙《神童詩》)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增廣賢文》)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宋真宗《勵學篇》)太宗皇帝真長策,賺的英雄盡白頭。(唐·趙嘏《殘句》)讀書人,最不濟。爛詩文,爛如泥。國家本為求才計,誰知道變作了欺人技。三句承題,兩句破題,搖頭擺尾,便道是圣門高第??芍?,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漢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清·徐靈胎《刺時文》)詩詞背后,你讀出了什么?據(jù)此談談你對科舉制的認識。社會階層的流動;自愿報考;公平競爭,擇優(yōu)錄??;尚文的學風;推動文化繁榮;加強集權;提高官員素質;八股取士禁錮思想;官本位價值取向單一。材料1:士人可以不經(jīng)薦舉,直接報名考……由政府擇優(yōu)錄取,從而糾正了魏晉以來世家大族壟斷用人做官大權的狀況?!f慶遠《中國政治制度史》材料2: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

——汪洙【宋】《神童詩》材料3:貞觀初放榜日,上私幸端門,見進士于榜下綴行而出,喜謂侍臣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唐]王定?!短妻浴凡牧?:(科舉制度)“為所有西方國家以考試錄用人員的文官考試制度提供了一個遙遠的榜樣?!?/p>

——崔瑞德《劍橋中國隋唐史》

材料5:“八股之害,等于焚書,而敗壞人才,有甚于咸陽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p>

——顧炎武

①打破門閥壟斷,把選官權收歸中央,加強中央集權;②使出身社會中下層的讀書人通過相對公平的考試參與權,擴大統(tǒng)治基礎,促進社會各階層的流動;③把讀書、考試和做官緊密聯(lián)系起來,提高官員的文化素質;④促進社會重學風氣的形成,推動文化教育的發(fā)展。⑤對世界:對西方文官制度產(chǎn)生深遠影響(6)評價⑥科舉選拔標準單一,壓抑個性;八股取士嚴重禁錮了人們的思想,忽視實用性學問,阻礙了科學技術的新發(fā)展。⑦知識分子熱衷于追求功名利祿,促進了官本位思想的發(fā)展,不利于社會科技的進步。積極社會整合功能

打破了特權壟斷,促進社會階層流動,有利于社會公平公正推動儒學發(fā)展推動儒家思想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有益于社會重學風氣的形成。提升行政效率保證了行政人員的來源和文化素養(yǎng),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推動世界文明對東亞國家和西方文官制度產(chǎn)生深遠影響消極重才輕德過于側重學問標準,忽視對品德的考察官本位思想促進了官本位社會觀的發(fā)展,“學而優(yōu)則仕”的思想影響深遠禁錮思想強化儒家正統(tǒng)地位,禁錮人們思想,抑制了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強化控制是統(tǒng)治者控制讀書人,維護統(tǒng)治的手段(5)影響:1.秦至漢初,以功勛、能力為選官的主要依據(jù);漢武帝以后,選官越來越注重品行;曹操“唯才是舉”;北朝強調(diào)德行優(yōu)先,同時注重考察個人能力;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顧、以德優(yōu)先的考核制度。這反映出漢唐時期的選官制度(

)A.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日益深入

B.以能力作為主要的選拔標準C.以考試作為主要的選拔形式

D.不利于建設高素質官吏隊伍2.五代時,有人贊揚科舉制度說,無論貧寒之家還是王孫公子,“莫不理推畫一,時契大同”。他強調(diào)的是,科舉考試()A.實現(xiàn)王公子弟與百姓平等

B.改變了社會階層結構C.體現(xiàn)了公平的選拔原則

D.促成了國家統(tǒng)一3.下列四則史料反映了我國封建社會不同時期的選官制度,按時間先后排列正確的是①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②文章之士不根教化,進士以詩賦取人,不先道理,明經(jīng)以墨義,考試不本儒術,選人以書判殿,最不尊人物③讀書人,最不齊,爛時文,爛如泥。國家本為求計,誰知道,變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題,兩句破題,擺尾搖頭,便道是圣門高第④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A.①②③④B.④①②③

C.④③②①D.④②③①ACB朝代制度途徑標準特點西周春戰(zhàn)秦兩漢

魏晉隋唐兩宋元明清世官制世襲(世卿世祿)血緣貴族世代壟斷高官薦舉功勞制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科舉制蒙古傳統(tǒng)和科舉制科舉制舉薦、通過戰(zhàn)爭獲得軍功向官員學習律令而為官先考察后推舉,分常科和特科中正定品,吏部授官分科考試,分為制舉和常舉“取士不問家世”世襲、軍功、科舉比例小從學校參加科舉,分三級考試才能、軍功缺乏制度化,戰(zhàn)時明習法律專任法家思想品德、才能由地方官推薦取士;形式多樣道德、才能、家世,后只看重家世逐漸成為維護士族特權的工具才學分科考試選拔人才才學科舉進一步完善血緣、軍功、才學四書試人;時斷時續(xù);等級色彩才學八股取士,內(nèi)容僵化選官制度變化的實質:把選官權收歸中央,加強中央集權,反映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加強。

選官方式:由血緣世襲、推薦到考試,趨向公平、公開、公正。選官標準:由家世門第演變?yōu)閷W識才學,趨向科學和公平。選官權力:從地方到中央,體現(xiàn)中央集權加強。選官形式:從形式多樣到八股取士逐漸走向僵化單一選官原則:逐漸走向制度化選官基礎:日益擴大,官員素質不斷提高【典例研析】(2022·湖北·高考真題)宋初《百家姓》以“趙錢孫李”為首,而唐末五代河西節(jié)度使張議潮割據(jù)敦煌時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寫本以“張王李趙”為首。二者排序不同體現(xiàn)了(

)A.地域文化觀念的差異 B.崇文抑武政策的實施C.社會流動的日漸固化 D.門第觀念的歷史遺留【典例研析】(2022·全國·高三專題練習)東晉南朝時,譜學成為專門之學,士族若不精譜學,便不能到吏部為官,譜學既是吏部選官的依據(jù),也是南朝矯正偽冒士族的庶族寒人之憑依。這反映了A.士庶界限日漸模糊 B.門閥政治具有重要影響C.社會階層完全固化 D.宗法制度影響南朝政治4.【典例研析】(2022·湖北·高考真題)明代不少士子憑借記誦時文范文應試,而不注重閱讀儒家經(jīng)典。正德年間,官員徐文薄上奏:“近時時文流布四方,書肆資之以賈利,士子假此以僥幸,宜加痛革……其書坊刊刻一應時文,悉宜燒毀,不得鬻販?!痹撟嗍柚饕槍Φ默F(xiàn)象是(

)A.士子應考投機取巧 B.書商刊刻時文牟利C.儒學正統(tǒng)地位動搖 D.八股文體日益僵化【答案】D【解析】趙匡胤建立宋朝,皇帝趙匡胤的皇姓“趙”字為《百家姓》第一姓,張議潮割據(jù)敦煌時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以“張”為第一姓,可見,《百家姓》中姓氏排列體現(xiàn)了封建社會的門第觀念,D項正確;《百家姓》中姓氏排列并非反映的是地域文化觀念的差異,排除A項;河西節(jié)度使張議潮是武將,無法體現(xiàn)崇文抑武政策,排除B項;C項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故選D項?!敬鸢浮緽【解析】由材料“士族若不精譜學,便不能到吏部為官”,譜學是“矯正偽冒士族的庶族寒人之憑依”等可知,東晉南朝時,門閥士族竭力維護自己的社會地位,嚴格區(qū)分士,庶界限,并將譜學作為吏部選官的重要依據(jù),譜學在此之下盛行并成為“專門之學”,這反映了門閥政治具有重要影響,B項正確;魏晉南北朝時期,士庶界限分明,排除A項;C項社會階層完全固化說法過于絕對,排除C項;宗法制度盛行于西周時期,排除D項。故選B項。【答案】A【解析】根據(jù)“明代不少士子憑借記誦時文范文應試,而不注重閱讀儒家經(jīng)典”可知,該奏疏主要針對的現(xiàn)象是士子憑借記誦時文范文應試,投機取巧,A項正確;B項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明代儒學仍然處于正統(tǒng)地位,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八股文體日益僵化的信息,排除D項。故選A項。5.【典例研析】(2022·湖北·荊州中學模擬預測)仁宗時,國子監(jiān)學生鄭獬頗有才氣,但在國子監(jiān)解送優(yōu)秀生員參加會試時只名列第五。他為此大發(fā)牢騷,把自己比作麒麟,把主司比作駑馬。后來,鄭獬參加殿試,這位主司又擔任考官,把一份卷子誤認為鄭獬所作而加以斥逐。拆封之后,鄭獬卻以第一名及第。由此可以得出A.科舉改革斷絕了考官徇私舞弊之路 B.鄭獬的及第得益于王安石變法C.北宋在殿試時實行了糊名考試制度 D.取解試時達官貴人可以“公薦”【答案】C【解析】根據(jù)材料“把一份卷子誤認為鄭獬所作而加以斥逐。拆封之后,鄭獬卻以第一名及第”及所學知識可知,宋朝實行糊名考試制度,即將考卷上填寫的考生姓名、籍貫等基本信息用紙糊起來,以保證閱卷的公平,正因實行糊名考試制度,才會出現(xiàn)考官認錯考卷的現(xiàn)象,C項正確;“斷絕了”說法絕對,排除A項;材料內(nèi)容與王安石變法無關,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公薦”,排除D項。故選C項。二、中國古代官員的管理(一)官員考核制度1.秦漢:上計制縣、侯國郡國中央縣或侯國將戶口墾田、錢谷入出、盜賊多少等情況,上報郡國郡國匯總,制成計簿,上報中央?yún)⑴c審核計簿,防止造假。御史意味著中央加強了地方財政控制以考核結果的優(yōu)劣來決定對官員的賞罰升降2.魏晉南北朝:流于形式原因:門閥士族勢力強大,戰(zhàn)亂頻仍3.隋唐:官員考核歸屬尚書省吏部隋朝考核對象考核方式唐朝考核標準考核結果品德和才能地方官向中央報告;皇帝遣使到州縣巡行考察分為九等,依據(jù)考核結果確定官員升降。九品以上官員4.宋朝:

制定了嚴格的考核標準性質:是中央政府用來對地方政府實行財政監(jiān)督和政績考課的制度。作用:加強對地方官員的管理和控制,也意味著中央對地方財政控制的加強。磨勘:宋代定期勘驗官員以定升遷的制度稱為“磨勘”,由審官院考核京官,考課院考核地力官。南宋在御史臺設考課司,共掌考核,標準:“四善四最”。5.明清依據(jù)升遷降調(diào)考察外省文官考察京官四格:守、才、政、年四個方面(操守、才干、政務、年齡)八法:官員不合格的八個方面

(貪、酷、不謹、罷軟無為、浮躁、才力不及、年老、有疾)考滿考察明朝考核清朝:考課制度京察大計內(nèi)容重在查處官員的貪、酷和不作為初考再考通考京察外察結果稱職平常不稱職貪、酷者削職為民,情節(jié)嚴重者依法懲辦罷軟、不謹者免職浮躁、才力不及者降職使用??己藰藴剩核母癜朔己酥贫葒烂苣康模阂?guī)范官員行為,提高官員素質和辦事效率,穩(wěn)固統(tǒng)治特點:①內(nèi)容較全面:考核重德又尚能(品德、才能與政績并重);②考核對象合理分類:地方官和中央官分開考;③考核機構專業(yè)化:設有專門的考核機構,制定嚴格的考核方法與考核法規(guī);④考核過程注重公開公正:監(jiān)察監(jiān)督人員介入考核過程;考核與監(jiān)察相結合;⑤根據(jù)考核結果獎懲激勵,考核與懲貪結合;⑥考核權逐漸收歸中央影響:①有利于提升官員的積極性和政務處理能力;②考核與監(jiān)察相結合,與獎懲相配套,強化了中央集權;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督促官員更加勵精圖治,推動社會進步,鞏固封建專制統(tǒng)治;④官更的道德、品行、能力得到重視(2)局限:①中國古代官僚考核制度是鞏固統(tǒng)治、強化專制的一種手段;②在考核過程中長官意志、官官相護、考語空泛、寬嚴不公等吏治荒廢等現(xiàn)象依然存在;考核逐漸逐漸流于形式,作用有限,③考核的本質是維護君主專制,“只唯上,不唯實”,不能從根本上杜絕官僚隊伍中的腐敗和低效等現(xiàn)象《呂氏春秋通詮》記載:“上計,戰(zhàn)國、秦、漢時地方官于年終將境內(nèi)戶口、賦稅、盜賊、獄訟等項編造計簿,遣吏逐級上報,奏呈朝廷……稱為上計?!睋?jù)此可知,“上計制”的主要意圖是(

)A.控制地方財政稅收

B.監(jiān)督考核地方官員C.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D.防止官員弄虛作假【典例研析】(2022·全國)漢代實施考課制度,由上級對下級官員的品行作為進行考核,作為對官員賞罰黜陟的依據(jù)。下圖為在四川出土的東漢“考課”畫像磚。該畫像磚的史料價值在于A.寄托了人民對清官政治的期待

B.表現(xiàn)出制度的嚴肅性和科學性C.反映了其對政治生活影響巨大

D.說明考課成為政治壓榨的手段B【答案】C【解析】題干中的畫像磚體現(xiàn)了考課的場景,其中被考課的官員在考課官員面前表現(xiàn)得極為虔誠,可見考課制度對官員的執(zhí)政及言行影響極大,所以反映出其對政治生活的影響巨大,C項正確;

《大唐六典》規(guī)定:“考功郎中之職,掌內(nèi)外文武官吏之考課?!背酥?,還有40余位職官參與考課分工事宜。唐代對流內(nèi)官員和流外吏員按照不同標準實行分類考課。其中針對流內(nèi)官員的考課標準可以概括為“四善二十七最”?!八纳啤笔钦塾诠俚缕沸?。“二十七最”則是根據(jù)官員職位職能特點的不同而提出的具體要求。各地各部門先行考課并將考課結果編制成冊形成“考薄”,然后逐級檢勘、匯總、上報,最后上報至尚書省考功司以待會考。最后由皇帝確認后生效,作為官吏俸祿增減、品階升降甚至職務變動的重要依據(jù)?!幾浴短拼倮艨己伺c監(jiān)察制度的互洽逆轉及啟示》

思考:唐代官員考核的特點?考核機構健全分工明確考核內(nèi)容廣泛與官員獎懲相結合考核流程嚴密標準詳細、系統(tǒng)朝代中央地方秦/漢朝隋唐兩宋元朝明朝清朝/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御史臺御史臺、臺諫合一御史臺都察院、六科都察院十三州刺史唐太宗將全國分為10道監(jiān)察區(qū),派監(jiān)察官巡回監(jiān)察地方劃分路為監(jiān)察區(qū)(四監(jiān)司)御史臺、肅政廉訪司御史巡按各省概括中國古代監(jiān)察制度的特點與作用。1.機構獨立,與行政機關分離。2.依賴皇權,為皇權服務。3.體系嚴密,垂直監(jiān)察。4.以輕制重,監(jiān)察范圍廣泛,方式多樣。5.嚴格考任與選核,注重法規(guī)與制度建設作用:①有利于整頓吏治,提高官員的素質;減少腐敗行為的發(fā)生,穩(wěn)定統(tǒng)治秩序;②有利于提高決策科學性,減少決策失誤,提高行政效率;③有利于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局限:受制于皇權,不能從根本上杜絕官僚隊伍中的腐敗和低效現(xiàn)象;無法擺脫人治色彩實質:維護君主專制,鞏固中央集權的工具。(二)官員監(jiān)察制度中國古代官員管理(考核和監(jiān)察)治國先治吏,治吏必從嚴,這是一條歷史經(jīng)驗。---習近平中國古代官員的監(jiān)察指封建國家對政府官員的監(jiān)督、考察及檢舉。中國古代官員的考核指上級主管部門對所屬官吏在一定任期內(nèi)施政的效果進行考察。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的演變及趨勢實質:三大制度始終圍繞著皇權的強化、中央集權的加強而不斷變化,是鞏固封建統(tǒng)治、強化專制的一種手段。認識:中國古代官僚制度始終圍繞著皇權的強化、中央集權的加強而變化,是鞏固統(tǒng)治、強化專制的一種手段。中央

監(jiān)察諫院御史臺在中央承唐制設御史臺宋代監(jiān)察制度的重大變化就是臺諫合一,御史擁有諫官的議事權,諫官擁有了御史的監(jiān)察權。

宋朝在地方監(jiān)察制度方面建立了與路、府州二級相適應的監(jiān)察體系,并且對地方監(jiān)察體制自身監(jiān)察進行了強化。其在路上建立四監(jiān)司,府州一級設置了通判,稱為“監(jiān)州”,與知州同領州事并專門負責對知州的監(jiān)察。中央

監(jiān)察通判四監(jiān)司◎北宋地方權力分配示意圖中央御史臺,諫議大夫(臺諫合一)地方四監(jiān)司,通判4.宋代中央御史臺地方行御史臺肅政廉訪司元代全國分為22道監(jiān)察區(qū),以二十二道肅政廉訪司為網(wǎng)結,頗為嚴密。(腹

里)行御史臺有二,一為江南諸道行御史臺,掌管江浙、江西和湖廣三個行省的監(jiān)察;二為陜西諸道行御史臺,掌管陜西、甘肅、四川和云南四個行省的監(jiān)察。腹里之地、以及河南、遼陽、嶺北行省的監(jiān)察,由中央御史臺直接管領。全國分設22道監(jiān)察區(qū),各設肅政廉訪司常駐地方,監(jiān)察各道所屬地方官吏(南臺所統(tǒng)十道、西臺所統(tǒng)四道、內(nèi)臺所統(tǒng)八道)。元朝至上而下的嚴密的監(jiān)察機構從組織上保證了對各級官吏實行有效的監(jiān)察,從而加強了中央集權。明清中

央地

方各省設按察使司,掌管司法、監(jiān)察。中央:改御史臺為都察院,督察院監(jiān)察御史糾察內(nèi)外百官,還代皇帝巡按各?。涣T諫院設六科給事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