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窯完整版本_第1頁
定窯完整版本_第2頁
定窯完整版本_第3頁
定窯完整版本_第4頁
定窯完整版本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定窯一、定窯概況就汝、官、哥、鈞、定五大名窯而言,定窯從燒制年代來看是最早燒制成的,汝、官、哥、鈞四窯都是北宋晚期才開始燒制的,而定窯則是在北宋早起甚至五代時期就開始燒制了,創(chuàng)于唐,終于元。而從《格古要論》中“宋宣和、政和件窯最好”我們可知定窯瓷器的燒制在北宋末年宣和、政和年間(1011-1025)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窯址在今河北省曲陽澗滋村及東西燕村,在宋代屬定州,故名。定窯以產(chǎn)白瓷著稱,兼燒黑釉、醬釉和釉瓷,文獻分別稱其為“黑定”、“紫定”和“綠定”。宋代五大名窯中,定窯與其他四窯不同,其他四個都是青瓷,只有它是白瓷。并且其他四大名窯中除了極個別的,都不用雕工,并且在汝窯和鈞窯有個別的幾件有過雕工但是都不成功,雕的是什么都看不清。而定窯卻多用雕工。其他四大名窯都以釉色佐為表現(xiàn)形式,只有定窯是以紋飾作為表現(xiàn)形式。其直接原因是因為定窯的釉面非常薄,而其他四窯的釉面非常厚,所以定窯可以用到來雕刻,體現(xiàn)它的紋飾之美。南宋時期北方是金代,定窯就開始出現(xiàn)模制,不動刀了,直接用墨子,為的是提高產(chǎn)量??闪腥攵ǜG系的諸窯除曲陽澗磁村的窯外,多在今山西境內(nèi),如平定窯、陽城定窯、介休窯。此外還有四川的彭縣窯也燒定窯風格的白瓷器。

二、歷史概況根據(jù)全國各地晚唐五代至金的紀年墓葬、塔葬及帶年號款的器物,將定窯瓷器分為五段。1、第一期

第一階段是南北朝到唐代早期,這階段定窯的主要產(chǎn)品是北方青瓷,到了這一階段末期,黃釉粗灰胎瓷其成為主流。唐五代定窯白釉碗2、第二期第二階段是唐代中期,這一階段,定窯出現(xiàn)粗白瓷,燒造方法出現(xiàn)支燒,器形以餅足尖唇碗居多,胎色灰白,多施化妝土。

黃釉瓷仍在聲場,但數(shù)量明顯減少。3、第三期第三階段是唐代晚期到北宋早期,這一階段是定窯白瓷的成熟期,這一階段定窯出現(xiàn)大量的細白瓷,胎骨潔白細膩堅致,器形開始多樣化,器壁變薄,匣缽墊燒為主流生產(chǎn)方式,燒造氣氛多以還原焰為主,故釉色白中泛青,從瓷質(zhì)角度來看,這一時期的定瓷的質(zhì)量最高。4、第四期第四階段從北宋中期到北宋晚期,是定窯的全面發(fā)展期,這時期定窯出現(xiàn)刻劃花裝飾手法并成為主流,定窯成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這時期提高生產(chǎn)效率的覆燒法出現(xiàn),并大規(guī)模應用,但是瓷質(zhì),火溫較前期有所下降,燒成氣氛多為氧化焰,故釉色白中泛黃,這時期,定窯的色釉瓷器繼續(xù)發(fā)展,醬色釉和黑色釉白瓷繼續(xù)生產(chǎn),數(shù)量較之前增多。5、第五期第五階段從北宋晚期到金代,這一時期定窯高質(zhì)量瓷土趨于枯竭,瓷質(zhì)進一步下降,覆燒法繼續(xù)沿用,但是也出現(xiàn)了澀圈墊燒的新方法,這時期借鑒于定州緙絲藝術的印花法廣泛應用,并取代了之前刻劃花的主流地位,同時因為白瓷土的枯竭,定窯出現(xiàn)了一些施加化妝土的剔花作品,應歸為磁州窯系

6、第六期第六階段從元代到明早期,這時期是定窯的衰落期,細白瓷基本已經(jīng)不見,多是粗瓷三、燒制工藝晚唐五代時期,定窯已經(jīng)掌握了燒制精白瓷的工藝技術,開始大量生產(chǎn)高品質(zhì)的白瓷。此時的產(chǎn)品胎體潔白堅致,瓷化程度很高,釉色及釉面質(zhì)量雖然仍不夠穩(wěn)定,但光亮瑩潤、釉色潔白者已占多數(shù)。晚唐五代定窯瓷器的覆蓋面非常廣不僅國內(nèi)南北方均有出土,還作為外貿(mào)商品遠銷國外。除了滿足國內(nèi)外市場的需求之外,精美的定瓷還一度被宮廷看中,承燒帶有貢瓷性質(zhì)的“官”、“新官”款瓷器。因此,可以說晚唐、五代是定窯燒瓷歷史中的第一個高峰。

晚唐五代定窯生產(chǎn)的白瓷在釉色、造型以及工藝等方面都與邢窯非常相似。邢窯燒瓷早于定窯定窯燒瓷的第一個高峰——晚唐至五代

晚唐五代時期,定窯已經(jīng)掌握了燒制精白瓷的工藝技術,開始大量生產(chǎn)高品質(zhì)的白瓷。此時的產(chǎn)品胎體潔白堅致,瓷化程度很高,釉色及釉面質(zhì)量雖然仍不夠穩(wěn)定,但光亮瑩潤、釉色潔白者已占多數(shù)。晚唐五代定窯瓷器的覆蓋面非常廣不僅國內(nèi)南北方均有出土,還作為外貿(mào)商品遠銷國外。除了滿足國內(nèi)外市場的需求之外,精美的定瓷還一度被宮廷看中,承燒帶有貢瓷性質(zhì)的“官”、“新官”款瓷器。因此,可以說晚唐、五代是定窯燒瓷歷史中的第一個高峰。位于河北臨城、內(nèi)丘的邢窯早在唐代就以“類銀”、“類雪”的白瓷聞名于世,而曲陽定窯到北宋時期才以刻花、印花白瓷享譽天下。定窯的胎土經(jīng)過精心淘洗,“土脈細,色白而滋潤”,器物上都不施化妝土,成一種自然的胎白色,這種胎白色是宋代其他窯場無法比擬的。尤其是施了黑釉和醬色釉的定窯器,其深沉的釉色與潔白細膩的胎色相映成輝,十分難得。

定窯的白釉略帶牙黃色,習慣上稱為“象牙白”,釉面往往有流淌痕,俗稱“淚痕”。“淚痕”始見于五代定窯白瓷上,這種“淚痕”和牙黃色釉成為宋、金定窯的基本特點。“淚痕”是施釉時釉往下流淌留下的痕跡,所以大多集中在器物的一側(cè)。定窯施釉的坯胎不是晾得很干,所以圈足處常留有手握時指甲的劃痕,“淚痕”應在指甲痕的相對處。定窯的釉層不厚,釉面勻凈,胎壁上的修坯痕清晰可見。

從定窯的裝燒工藝看,有墊燒(含三岔形支釘燒法)、匣缽正燒法、漏斗狀匣缽法(覆燒器物產(chǎn)生)、支圈匣缽覆燒法、疊燒法等幾種不同的主要燒造方法

,而覆燒工藝更是首創(chuàng)。覆燒是宋代瓷器的裝燒方法之一,是把盤碗之類器皿反過來燒,因此稱為覆燒,是河北曲陽定窯首先創(chuàng)造成的。這種燒法對北方及江南地區(qū)青白瓷窯有很大影響。在使用覆燒法以前,定窯使用匣缽,即一件匣缽裝燒一件器物;改用覆燒方法后,用墊圈組合的匣缽取代普通匣缽,每一墊圈的高度只占普通匣缽高度的五分之一,因此用同樣的窯爐,耗用同樣的燃料,燒一次窯比用普通匣缽產(chǎn)量為高,這就是覆燒方法為什么得到普遍推廣的主要原因。

定窯白釉瓷器的裝飾技法主要有劃花、刻花、印花三種。

劃花是宋代定窯瓷器的主要裝飾方法之一。通常以篦狀工具劃出簡單花紋,線條剛勁流暢、富于動感。蓮瓣紋是定窯器上最常見的劃花紋飾。有一花獨放、雙花并開、蓮花荷葉交錯而出、有的還配有鴨紋,紋飾簡潔富于變化。立件器物的紋飾大都采用劃花裝飾,刻花的比較少見。早期定窯器物中,有的劃花紋飾在蓮瓣紋外又加上纏枝菊紋,總體布局顯得不很諧調(diào),這應看成是當時尚處于初級階段的一種新裝飾手法,也給定窯器斷代提供了一個依據(jù)。

刻花是在劃花裝飾工藝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有時與劃花工藝一起運用。如在盤、碗中心部位刻出折枝或纏枝花卉輪廓線,然后在花葉輪廓線內(nèi)以篦狀工具劃刻復線紋。紋飾中較常見的有雙花圖案,通常是對稱的。定窯刻花器還常常在花果、蓮、鴨、云龍等紋飾輪廓線一側(cè)劃以細線相襯,以增強紋飾立體感。定窯紋飾中最富表現(xiàn)力的是印花紋飾。這一工藝始于北宋中期,成熟于北宋晚期。最精美的定窯器物紋飾在盤、碗等器物中心,這類器型內(nèi)外都有紋飾的較少。定窯器物紋飾的特點是層次分明,最外圈或中間,常用回紋把圖案隔開。紋飾總體布局線條清晰,繁而不亂,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定窯印花題材以花卉紋最為常見,其次是動物紋飾。動物紋飾中主要有牛、鹿、麒麟和飛龍等。定窯飛龍紋一般裝飾在盤、碟、碗等臥件上。飛龍紋位于器物中心,祥云圍繞,獨龍為多,尚未見有對稱的雙龍紋飾。飛龍身形矯健,昂首騰飛于祥云之間,龍尾與后腿纏繞,龍嘴露齒,欲吞火球,背有鰭,身刻魚鱗紋,龍須飄動,龍肘有毛,三爪尖利,栩栩如生。而定窯立件上只裝飾有變形龍紋,其裝飾水平與盤、碟上的龍紋相去甚遠。禽鳥紋飾中主要有鳳凰、孔雀、鷺鷥、鴛鴦、雁、鴨等,做工精美的飛鳳比較少見?;ɑ芗y以牡丹、蓮花最常見,菊花次之。花卉紋布局多采用纏枝、折枝等方法,講求對稱。定窯瓷器最精美的紋飾大都集中在盤、碟上,紋飾多者可達四層。每層紋飾富于變化,外圈紋飾多為幾何紋或變形蓮瓣紋,中心為動物、花卉結(jié)合紋飾,充滿浮雕感,藝術氣息濃郁。而宋代定窯孩兒枕更是該窯名品,其造型神態(tài)及紋飾的裝飾工藝等皆為上乘之作。四、燒造品種定窯傳世的作品極其豐富,造型多種多樣,常見的以小件為多,大件也不小。河北定縣宋代塔基出土有一件定瓷龍頭凈瓶,高達60厘米,就是一件難得的大件定窯器。定窯的常見器形有花瓶、壺、罐、盤、碗、杯、杯托、洗、匜、

盂、盒、爐、枕和玩具等。即使是同一類器型,形式也多種多樣?,F(xiàn)簡單介紹如下:

花瓶

形式很多。有小口,細頸,豐肩,肩下漸漸收斂至腳微撇,圈足,俗稱梅瓶;有板口,細長直頸,頸至腹?jié)u豐,高圈足的,曰鵝頸瓶;有直頸,圓腹,圈足的曰天球瓶;有撇口、扼頸,頸下漸漸擴大的曰漁蔞瓶;有口微撇,短直頸,豐腹的圈足瓶;有細長頸,頸中部有一扁圓鼓起,肩部帶流,有的流帶蓋,也有浮雕一龍首為流,身細長,腹至腳漸收的曰凈瓶。

罐類

有直口,短頸,豐肩的荷葉形蓋罐;有方形,鼓身,其肩對稱浮雕獸面含環(huán)耳的平蓋罐。

盤類

有撇口,淺腹,矮圈足盤;有敞口,折腰,以下漸漸收斂的小圈足盤;有撇口,壁與底弧度較小的大平底盤;有板緣口,深腹的圈足盤。

碗類有撇口,深腹的小圈足碗;有敞口,深腹的圈足碗;有敞口,淺腹,其壁微直的矮圈足碗。盤、碗均有圓口與葵花口之分。

杯類有敞口,深腹的圈足杯;有撇口,口至足漸漸收斂,其壁微直的圈足杯。

壺類有杯形口,短頸,半圓腹,肩上有流,口緣下至身中部有扁條形把,圈足的帶蓋壺、袍袱式把壺、皮囊壺和瓜棱蓋壺等。

盒類其形狀也有多種。有四方形、扁圓形、石榴形、桃形、竹筒形;還有高身,身帶弦紋,扁圓紐,圈足;另外還有一種高身,蓋頂圓紐的高圈足盒。數(shù)量也不少。

爐類有斂口、豐腹的高圈足爐,分有耳和無耳。有撇口,其壁底漸漸收,橢圓形底,五足的帶蓋薰爐。

敞口,深腹,矮圈足,口緣有流,流呈卷舌狀,流下至身之間一小環(huán)相連接。

喇叭形撇口,矮頸,扁腹,圈足。還有圓腹的。

洗類

有方形和長方形,其口多為板緣。常見圓形洗最多。

枕類

孩兒枕最為名貴。還有腰形枕和長方形枕等多種。此鳳首壺,造型古拙,大器,通體施白釉,釉白如脂,釉水亮麗,胎釉結(jié)合緊密宋定窯白釉鳳首壺宋定窯嬰兒枕,瓷枕造形采嬰兒側(cè)臥于榻上,頭微揚、寬額、身碩、雙手交叉為枕,兩腳彎曲交疊,狀極悠閑。左手執(zhí)一狀似彩球童玩,絲帶貫穿,上下以蝴蝶結(jié)飾固定。嬰兒臉部交待清晰寫實,模樣雅稚可人,衣飾以今日用語應是:身著長袍,外加背心,長褲,布鞋。背心前襟飾錢形紋,后背劃牡丹,長袍下裳印圓形團花,衣袖長褲無紋飾,顯示以不同布料縫制而成。榻周開光,印有龍紋,底平無釉,刻乾隆御制詩。

院藏同型嬰兒枕兩件,北京故宮亦有一件,三件造型一致,均以模印成型,除在細部紋飾技法、紋樣、部位及尺寸略有差異外,在面貌、衣飾皺褶幾乎一致,想當時應有一共同樣本,提供模制。宋定窯孩兒枕

宋、金時小瓷枕廣為流行,有最簡單的長方形,亦有動物造型的,如虎形枕,及狀似如意云狀,取其吉祥意的如意枕,本件嬰兒枕為其中造型較為繁復者。宋代嬰兒紋樣極為流行,傳世宋瓷中,北方青瓷系、景德鎮(zhèn)影青瓷、技法繁雜的磁州窯系以及本件所屬的定窯系,均可見以嬰兒或孩童嬉戲為紋樣的作品。

白釉刻花折腰碗白釉刻花折腰碗,高5.5cm,口徑16.8cm,足徑9.4cm。碗敞口,淺式,斜腹,近底處內(nèi)折。通體白釉,口部鑲銅。碗內(nèi)、外壁及里心劃刻蓮花、蓮葉紋。此碗白釉純凈,所飾蓮花線條自然流暢。碗之內(nèi)、外壁均有刻劃紋者較為罕見,此碗是定窯瓷器的精美之作。

定窯白釉刻花直頸瓶定窯白釉刻花直頸瓶,高22cm,口徑5.5cm,足徑6.4cm。瓶平口外折,頸細長,圓腹,高圈足外撇。腹部刻螭龍穿花紋飾。此瓶造型優(yōu)美,胎體潔白,螭龍紋刻劃得矯健生動,刀工遒勁有力,線條自然清晰,為定窯的上乘佳作。六、主要特征

宋代定窯瓷器的主要特征:一是胎體輕薄,胎質(zhì)潔白。二是釉面多為乳白色,白中閃淺米黃色。積釉處常有淚痕狀流釉,呈黃綠色。器物外壁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