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輪課本回扣復習:《六國論》_第1頁
高考一輪課本回扣復習:《六國論》_第2頁
高考一輪課本回扣復習:《六國論》_第3頁
高考一輪課本回扣復習:《六國論》_第4頁
高考一輪課本回扣復習:《六國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第頁高三一輪復習課內文言文——《六國論》教師版復習重點:1.積累并記牢120個實詞中的“兵”“得”“患”“殆”四字及次常用字“向”。2.背誦全文,翻譯重點句子。一、思維導圖【題解】六國,指戰(zhàn)國時代的燕趙韓魏齊楚六個諸侯國,后來都被秦國統(tǒng)一。文章通過議論六國滅亡,批評北宋朝廷以錢帛賄賂契丹、西夏以求茍安的國策。作者蘇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兒子蘇軾、蘇轍并稱為“三蘇”。①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蛟唬毫鶉?,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咀g】六國被攻破滅亡,不是(因為他們的)兵器不鋒利,作戰(zhàn)不好,弊病在于向秦割地求和。向秦割地求和,(自己的)力量就虧損了,這是(走上)被攻破滅亡的道路。有人問:“六國相繼滅亡,全都(因為)向秦割地求和嗎?”(回答)說:“不賄賂秦國的國家因為賄賂秦國的國家滅亡。因為失掉了強有力的外援,不能獨自保全。所以說:弊病在于向秦割地求和?!北自谫T秦:賂,贈送財物。賂秦,以財物贈予秦國,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蛟唬夯?,有的人?;蛟?,有人說,這是設問句,下句的“曰”是對設問的回答。六國互喪:互,彼此,由此及彼、由彼及此。喪,滅亡、失敗?;?,相繼滅亡。率賂秦耶:率,全都、一概。不賂者以賂者喪:以,因為。蓋失強援:蓋,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為”的意思。不能獨完:完,保全。被動句:六國破滅/破滅之道也(破:被攻破)判斷句:非兵不利(非:不是)破滅之道也

【分析】第一小節(jié)提出了六國破滅的原因。開頭“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敝苯又赋隽鶉鴾缤龅脑蚴恰百T秦”,就是賄賂秦國,向秦國割地求和。這實際上是削弱自己力量,助長敵人的侵略野心,促使自己走向毀滅。所以作者說:“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钡遣⒉皇撬袊叶假V賂秦國,于是“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對此,蘇洵做了回答:“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币虼?,歸根結底“弊在賂秦也”。第一小節(jié)直接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論點“弊在賂秦”。②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思厥先祖父,暴【pù】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咀g】秦國(除了)用攻占(的方法)取得(土地)以外,(還得到諸侯賄賂的土地),小的就獲得城邑,大的就獲得城池。比較秦國(受賄賂)得到的土地與戰(zhàn)勝別國而得到的土地,它(指受賄賂的土地)實際上多百倍。諸侯(賄賂秦國)丟失的土地,與戰(zhàn)敗丟失的土地,它(指賄賂秦國的土地)實際上也多百倍。那么秦國最想要的,諸侯最擔心的,本來就不在于戰(zhàn)爭了。想到他們的祖輩父輩,暴露在霜露之中,披荊斬棘,才有尺寸大小的土地。子孫對待這些土地卻不十分愛惜,拿來送給別人,就像丟棄小草一樣。秦以攻取之外:以,用。以攻取,用攻戰(zhàn)(的方法)取得。較秦之所得:之,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所,代詞,用在動詞之前,構成名詞性的詞組,代指人或事物。諸侯之所亡:亡,失去、丟失。諸侯之所大患:患,憂慮、擔憂。固不在戰(zhàn)矣:固,本來。思厥先祖父:厥,相當于“其”。厥先祖父,他們的祖輩父輩。暴【pù】霜露:暴露在霜露之中。和下文的“斬荊棘”連起來,形容創(chuàng)業(yè)的艱苦。以有尺寸之地:以,才。子孫視之不甚惜:視,看待、對待。舉以予人:舉,拿。以,來。予,給予、送給。舉以予人,拿來送給別人。通假字:暴霜露(同“曝”,暴露)古今異義:其實百倍/其實亦百倍(其,代詞,它;實,實際上)思厥先祖父(祖父,泛指祖輩、父輩)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贝搜缘弥??!咀g】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然后(才能)得到一晚的安穩(wěn)覺。(但是第二天)起床一看四境,而秦國的軍隊又到了。既然這樣,那么諸侯的土地是有限的,強暴的秦國的欲望是無法滿足的,六國送給秦越多,秦侵犯六國越厲害。所以不打仗,而強弱勝負就已經決定了。以至于國家滅亡了,從道理上說,本來就應該這樣。古人說:“用土地侍奉秦國,猶如抱薪救火,柴不燒完,火就不會滅?!边@話對了。然則諸侯之地有限:然則,既然這樣,那么……奉之彌繁:奉,進獻、獻上。彌,副詞,更加、越來越。奉之彌繁,侵之愈急:六國送給秦越多,秦侵犯六國越厲害。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判,決定,確定。至于顛覆:至于,表示由于上文所說的情況,引起下文的結果。相當于“以致”“以至于”。顛覆,傾覆,即指“國家滅亡”。理固宜然:固,本來。宜,應該。以地事秦:以,用。事,侍奉。此言得之:得之,得其理。之,指上面說的道理。此言得之,這話對了。通假字:暴秦之欲無厭(同“饜”,滿足)【分析】第二小節(jié)從“賂秦”的角度,通過對比,論述了那些賄賂秦國國家滅亡的原因。(1)“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睂⑶貒ㄟ^賄賂取得的土地與戰(zhàn)勝取得的土地對比,諸侯送出的土地和戰(zhàn)敗丟失的土地對比,得出“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的結論。(2)“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睂⑾茸娓竸?chuàng)業(yè)的艱難與子孫對土地的不珍惜對比。(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睂⒅T侯土地有限和秦國的欲望無法滿足進行對比,將諸侯給秦國土地越頻繁和秦國侵占諸侯越急迫進行對比,表現出諸侯割地越多,秦國越無法滿足。通過這些對比論證,作者既說明了諸侯割地的情形、后果,又得出“至于顛覆,理固宜然”的結論。(4)最后結尾引用古人之語,論證自己的論點。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贝搜缘弥?。③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咀g】齊國人不曾賄賂秦國,(可是)最終也繼五國之后滅亡了,為什么呢?(是因為齊國)親附秦國而不幫助其他五國啊。五國已經滅亡了,齊國也沒法幸免了。燕國和趙國的國君,開始有長遠的謀略,能夠守住他們的國土,堅持正義,不賄賂秦國。因此燕國雖然是小國,卻后來才滅亡,這是用兵(抗敵)的功效。等到燕太子丹用荊卿(刺秦王)作為(對付秦國的)策略,才招致禍患。齊人未嘗賂秦:未嘗,不曾。終繼五國遷滅:遷滅,滅亡。與嬴而不助五國也:與,親附、親近。嬴,秦王族的姓,此借指秦國。與嬴,親附秦國。始有遠略:始,開始。遠略,長遠的謀略。斯用兵之效也:斯,指示代詞,此。至丹以荊卿為計:至,到、等到。以……為,用……作為。荊卿,荊軻,即下文提到的“刺客”。始速禍焉:始,才。速,招致。焉,句末語氣詞?!妒酚洝酚涊d,荊軻刺秦王未成,秦王大怒,發(fā)兵滅燕。詞類活用:義不賂秦(名詞作動詞,堅持/施行正義)判斷句:斯用兵之效也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jì】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liàng】?!咀g】趙國曾經與秦國五次交戰(zhàn),兩次失敗,三次勝利。后來秦國兩次攻打趙國,李牧接連擊退秦國。等到李牧因為讒言被誅殺,(秦國)把(趙國都城)邯鄲改為(秦國的)邯鄲郡,可惜趙國用武力,但是沒有堅持到最終啊。而且燕趙兩國處在秦國除去消滅(其他國家)接近結束的時候,可以說智謀窮竭,國勢孤單,戰(zhàn)敗而亡國,確實不得已。以前假使韓、魏、楚三國各自愛惜他們的土地,齊國不依附秦國,(燕國的)刺客不去行刺(秦王),(趙國的)良將李牧還在,那么勝敗存亡的命運,如果與秦國相較量,或許還不容易判斷。趙嘗五戰(zhàn)于秦:嘗,曾經。二敗而三勝:五戰(zhàn)為虛設之辭。秦趙交戰(zhàn)不止五次,各有勝負,無法確切指出為哪五次。李牧連卻之:李牧,趙國大將,曾幾次打退秦軍。洎牧以讒誅:洎,及、等到。以,因為。洎牧以讒誅,前229年,秦將王翦攻趙,李牧率兵抵抗,趙王中了秦的反間計,殺李牧。第二年,王翦破趙軍,虜趙王,滅趙國。邯鄲為郡:邯鄲,趙國的都城。邯鄲為郡,即指秦滅趙,把趙國都城邯鄲一帶改為秦的邯鄲郡。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革,改變、除去。殆,近、接近。燕、趙同時為秦所滅,此時韓、魏、楚皆已滅亡,故稱“革滅殆盡之際”。誠不得已:誠,的確、確實。向使三國各愛其地:向,從前。使,假使。向使,以前假使。三國,指韓、魏、楚三國,這三國都曾經割地賂秦。良將猶在:猶,還。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數、理,指天數、命運。勝負之數,存亡之理:勝敗存亡的命運。當與秦相較:較,較量?;蛭匆琢浚夯?,或許。易,容易。量,估量、衡量。易量,容易判斷。通假字:當與秦相較(同“倘”,如果)古今異義:后秦擊趙者再(兩次)刺客不行(不去行刺)詞類活用:李牧連卻之(使……退卻,即“擊退”)惜其用武而不終也(形容詞作動詞,堅持到最終)狀語后置句: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于:與)被動句:洎牧以讒誅(被誅殺)【分析】第三小節(jié)論述不“賂秦”的國家滅亡的原因,論證第一小節(jié)中提出的“不賂者以賂者喪”這個觀點。首先論述的是齊國,“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饼R國距離秦國最遠,雖然不用向秦國奉獻土地,但是齊國仍舊不敢得罪秦國,對其他國家遭受秦國侵略,采取袖手旁觀的態(tài)度,等五國相繼敗亡,它自己也成了秦國吞并的對象。接著論述了燕國和趙國,“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钡茄鄧詈蟆爸恋ひ郧G卿為計,始速禍焉?!毖嗵拥づ汕G軻刺秦王,企圖通過個人刺殺來解救危難,最終國滅。趙國一開始也是占有很大的優(yōu)勢,“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钡亲詈蟆颁┠烈宰嬚D,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壁w國不信任自己的部將,中了秦國的反間計,殺掉了抗秦的重要支柱李牧,于是導致加速了自己的破滅。再加上“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弊詈?,蘇洵總結六國的破滅,從反面指出六國避免破滅的道路?!跋蚴谷龂鲪燮涞?,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比绻n國、魏國和楚國不向秦國割地求和;齊國不依附秦國,而是去援助其他國家;燕國不對秦國采用個人刺殺手段;趙國的良將李牧還活著。這樣,恐怕就會出現另一種局面,未必秦國勝利,六國失敗。④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為【wéi】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譯】唉?。ㄈ绻鶉┯觅V賂秦國的土地分封天下的謀臣,用侍奉秦國的心禮待天下的奇才,合力向西(攻打秦國),那么,我恐怕秦國人會寢食不安,內心惶恐??杀?!有這樣(有利)的形勢,卻被秦國積久而成的威勢脅迫,一天天、一月月地割地,以至于趨于滅亡。治理國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積久而成的威勢脅迫??!以賂秦之地:以,用。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事,侍奉。禮,以禮相待,即“禮待”。食之不得下咽也:吃飯不能夠下咽,即指“寢食不安、內心惶恐”。悲夫:夫,語氣詞,用于句末,表示感嘆。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積威,積久而成的威勢。劫,脅迫、挾持。以趨于亡:以,以至于。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為,動詞,治理。為國者,治理國家的人。詞類活用:日削月割(一天天/一月月地)被動句:為秦人積威之所劫/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為……所:被)【分析】文章的第四小節(jié)是作者就分析六國滅亡的原因生發(fā)出的感慨。開頭緊承第三小節(jié)最后一句話“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作者提出設想,“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敝灰Y待謀臣賢士、敢于斗爭,并且團結一致,聯合抗秦,那么秦國即使想吞并六國,恐怕也是難以下咽的??上Я鶉跀橙藦姶蟮耐菝媲扒??!氨?!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边@是一個慘痛的歷史教訓,也是后代當國者應該吸取的歷史經驗,所以蘇洵最后說:“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不要在強大敵人的威力面前被嚇倒。⑤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咀g】六國和秦國都是諸侯之國,他們的國勢比秦國弱,卻還有可以不賄賂(秦國)而戰(zhàn)勝秦國的國勢。如果憑借這么大的國家,卻降低身份,跟從六國被攻破滅亡的舊事,這又不如六國了。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猶,還。茍以天下之大:茍,如果。以,憑借。是又在六國下矣:是,這。這又在六國的下面了,即“這又不如六國了”。古今異義: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舊事)詞類活用: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名詞作動詞,降低身份)狀語后置句:其勢弱于秦(于:比)定語后置句:茍以天下之大被動句: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破:被攻破)【分析】第五小節(jié)是作者繼續(xù)發(fā)表意猶未盡的感慨。不同的是第四小節(jié)的感慨針對的是歷史,第五小節(jié)的感慨針對的是現實?!耙磺姓鏆v史都是當代史?!弊髡邔⒘鶉c當代統(tǒng)治者進行比較。六國【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當代統(tǒng)治者【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兩者比較,借古諷今,抨擊宋王朝對契丹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誡北宋統(tǒng)治者要吸取六國滅亡的教訓,以免重蹈覆轍。二、課文挖空訓練重點句子翻譯理解性默寫1.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語第1段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第2段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贝搜缘?)之。答案①它的實際數量②本來③同“饜”,滿足④更加⑤決定,確定⑥以至,以至于⑦滅亡⑧侍奉⑨如同,好像⑩適宜,得當第3段③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答案①起初②堅持正義③方,才④招致⑤使……退卻⑥及,等到⑦智慧和力量⑧假使⑨天數、命運⑩天數、命運?通“倘”,假使,如果?較量?輕易第4段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④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答案①服侍,侍奉②禮待第5段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答案①勢力,力量②態(tài)勢③如果④降低身份⑤跟隨⑥舊事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③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④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答案六國滅亡,并不是因為兵器不鋒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賄賂秦國。賄賂秦國虧損了自己的力量,這就是滅亡的原因。(得分點:兵、弊、道)②想一想他們的祖輩父輩,暴露在霜露之中,披荊斬棘,才有了很少的一點土地。(得分點:厥、祖父、暴)③齊國不曾賄賂秦國,最終也隨著五國滅亡了,為什么呢?是因為它親附秦國而不幫助其他五國。(得分點:遷滅、與)④治理國家的人不要使自己為積久的威勢所脅迫??!(得分點:積威、劫,“使”后省略“之”,被動句)理解性默寫①文章開篇即擺明觀點,通過“先破后立”的方式直入主題,點出了六國滅亡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作者把中心論點分成兩個分論點加以論述,這兩個分論點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本文觀點鮮明,論據充足,論證方法豐富多樣,其中使用了比喻論證來指出賂秦的諸侯國的國君對于祖先打下的江山毫不珍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文中用對比論證的方法寫出了諸侯割地越多,秦國侵略得越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幾句引用了古人的一個譬喻,準確形象地說明了賂秦的嚴重危害。⑥關于荊軻刺秦王,歷來頗多贊語,古人也有對此非議的,蘇洵在《六國論》中就這樣評論刺秦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⑦文中作者批評趙國殺害良將,不能武力抗秦堅持到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⑧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指出了對抗秦國的辦法,說此舉會讓對方寢食難安。⑨文章結尾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幾句體現了文章借古諷今的特點。答案①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②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不賂者以賂者喪③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④奉之彌繁侵之愈急⑤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⑥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⑦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⑧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⑨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高考考過的背誦名句10.蘇洵在《六國論》中分析道,秦國戰(zhàn)爭以外所得土地遠遠多于戰(zhàn)爭所得,因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來就不在于戰(zhàn)爭。(2020年新高考卷Ⅱ)答案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二、重點梳理1.120個實詞積累、識記(1)兵例句釋義①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②斯用兵之效也③而秦兵又至矣④草木皆兵⑤左右欲兵之⑥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答案:①兵器②戰(zhàn)爭,戰(zhàn)事③軍隊④士兵⑤傷害,殺傷⑥策略鏈接高考:(1)(2022.新高考I卷)文愿借兵以救魏(2)(2020.江蘇卷)戊寅,方伯公以大參備兵通、泰,尋由河工超遷河南右轄(3)(2020.浙江卷)及仁宗之朝,天下大定,兵戈不試,休養(yǎng)生息(4)(2018.全國I卷)使軍兵為作屋五十間(5)(2017.全國I卷)乃挾兵結客,后遂往復仇答案:①軍隊②駐軍③戰(zhàn)爭④士兵⑤兵器(2)得義項例句釋義①此言得之②小則獲邑,大則得城③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④吾得兄事之(《鴻門宴》)⑤不如自行搜覓,冀有萬一之得(《促織》)⑥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諫太宗十思疏》)⑦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蘭亭集序》)⑧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魚我所欲也》)答案:①對,正確②取得,得到③能夠④應該⑤收獲⑥實現⑦得意,滿足⑧同“德”,感恩鏈接高考:(1)(2022.新高考I卷)王日:“可得聞乎?”(2)(2022.全國甲卷)不穀得商于之田,方六百里。(3)(2020.全國II卷)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狀(4)(2020.全國I卷)大司馬何容得異(5)(2020.新高考I卷)得少緩死為后圖(6)(2020.天津卷)復思如往時安樂耕桑之業(yè)、終身無愧悔,可得耶答案:①能夠②獲得,得到③得知④提出⑤得以⑥做到(3)患例句釋義①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②惠王患之,乃令張儀詳去秦(《屈原列傳》)③人之患在好為人師(《答韋中立論師道書》)④亭長妻患之(《淮陰侯列傳》)答案:①憂患,禍害②擔憂,憂慮③毛病,疾病④討厭鏈接高考:(1)(2022.全國甲卷)齊、楚之交善,惠王患之(2)(2022.全國甲卷)臣見商于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答案:①害怕擔心②禍患(4)殆例句釋義①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②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石鐘山記》)③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孫子》)④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答案①接近,差不多②大概,恐怕③危險④懈怠,精神疲倦而無所得鏈接高考:(1)(2016.全國I卷)吾境不藏盜,殆從者之瘦耳(2)(2014.全國I卷)時中原蕩覆,典章殆盡答案:①可能恐怕②接近,近2.通假字例句本字及意義①暴霜露②暴秦之欲無厭答案①同“曝”,暴露②同“饜”,滿足3.古今異義詞詞語例句解析(古今義)①祖父思厥先祖父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義:父親的父親②智力可謂智力孤危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義:人認識、理解客觀事物并運用知識、經驗等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記憶、觀察、想象、思考、判斷等③其實其實百倍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義:表示所說的是實際情況(承上文,多含轉折意)④不行刺客不行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_今義:不可以,不被允許⑤故事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義:真實的或虛構的用作講述對象的事情,有連貫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文藝作品中用來體現主題的情節(jié)答案①泛指祖輩、父輩②智謀和力量③它的實際數量④不去行刺⑤舊事4.多義實詞詞語例句意義向①向使三國各愛其地②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③又北向,不能得日(《項脊軒志》)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蘭亭集序》)⑤與向之噌吰者相應(《石鐘山記》)⑥木欣欣以向榮(《歸去來兮辭》)答案①假設,如果②朝某一方向行進③朝著,面對④往昔,從前⑤剛才⑥接近5.詞類活用例句活用類型及釋義①義不賂秦②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③不能獨完④始速禍焉⑤李牧連卻之答案①名詞作動詞,堅持正義②名詞作動詞,禮遇③形容詞作動詞,保全④形容詞作動詞,招致⑤動詞的使動用法,使……退卻6.特殊句式例句句式特點(請指出標志詞)①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②茍以天下之大③洎牧以讒誅④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答案①判斷句標志詞:非②定語后置句標志詞:之③被動句誅:被誅殺④被動句標志詞:為……所7.文化常識(1)論是古代常用的一種文體,分為兩種:一是政論,主要用于發(fā)表作者對于__________的見解和主張;二是史論,通過評價歷史,總結歷史教訓,為__________提供治國借鑒。《六國論》就屬于____________。(2)然則諸侯之地有限諸侯:古代中央政權所分封的各國__________的統(tǒng)稱。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漢朝分王、侯二等。周制,諸侯名義上須服從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貢、述職、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漢時諸侯國由皇帝派相或長吏治理,王、侯僅食賦稅。答案(1)時政當時統(tǒng)治者史論(2)國君四、拓展訓練走進高考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題目。六國論蘇轍嘗讀六國世家,竊怪天下之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發(fā)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常為之深思遠慮以為必有可以自安之計蓋未嘗不咎其當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夫秦之所以與諸侯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郊;諸侯之所與秦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野。秦之有韓、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韓、魏塞秦之沖,而蔽山東之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韓、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韓,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韓、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齊之剛、壽,而范雎以為憂。然則秦之所忌者可以見矣。秦之用兵于燕、趙,秦之危事也。越韓過魏,而攻人之國都,燕、趙拒之于前,而韓、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趙,未嘗有韓、魏之憂,則韓、魏之附秦故也。夫韓、魏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間,此豈知天下之勢邪!委區(qū)區(qū)之韓、魏,以當強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韓、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山東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禍。夫韓、魏不能獨當秦,而天下之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韓親魏以擯秦。秦人不敢逾韓、魏以窺齊、楚、燕、趙之國,而齊、楚、燕、趙之國,因得以自完于其間矣。以四無事之國,佐當寇之韓、魏,使韓、魏無東顧之憂,而為天下出身以當秦兵;以二國委秦,而四國休息于內,以陰助其急,若此,可以應夫無窮,彼秦者將何為哉!不知出此,而乃貪疆埸[注]尺寸之利,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國,可不悲哉!注埸(yì):邊界。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常為之深思遠慮/以為必有可以自安之/計蓋未嘗不咎/其當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B.常為之深思遠慮/以為必有可以自安之計/蓋未嘗不咎其當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C.常為之深思遠慮/以為必有可以自安之/計蓋未嘗不咎/其當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D.常為之深思遠慮/以為必有可以自安之計/蓋未嘗不咎其當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答案D解析“有”的賓語是“自安之計”,“自安之計”是偏正短語,中間不可斷開,排除A、C兩項?!皯]患之疏”和“見利之淺”結構一致,所以“疏”后應斷開,排除B項。故選D。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世家,為《史記》五種體例之一?!妒酚洝分泄灿小笆兰摇比?,其記載了自西周至西漢初各主要諸侯(包括著名將相)的興衰歷史。B.諸侯,是古代帝王所分封的各國君主。在其統(tǒng)轄區(qū)域內,世代掌握軍政大權,但按禮要服從王命,定期向帝王朝貢、述職,并有出軍賦和服役的義務。C.山東,作為一個地理區(qū)域的名稱,最早始于戰(zhàn)國時期,當時秦人稱太行山以東的地區(qū)為“山東”,為一個地域性的泛稱。D.昭王,即秦昭襄王,昭襄為其謚號。謚號是指人死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跡進行評定后給予或褒或貶評價的文字。答案C解析“當時秦人稱太行山以東的地區(qū)為‘山東’”錯。戰(zhàn)國時期的“山東”指崤山以東,有時也說關東,即函谷關以東。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開頭渲染六國攻秦聲勢與結局的巨大反差,從而引出論題并展開論述。B.韓、魏親西,則山東諸侯危亡;韓、魏親東,則秦國危險,可見韓、魏的重要性。C.秦國歷代國君都能始終準確把握發(fā)展方略,而山東諸侯卻各打各的小算盤,導致滅亡。D.蘇轍認為,韓、魏國君親附秦國,實屬無奈,這是山東諸侯“背盟敗約”造成的。答案C解析“秦國歷代國君都能始終準確把握發(fā)展方略”錯。秦昭王一開始并沒有準確把握形勢,而去攻打齊國,后采納范雎的“遠交近攻”之策。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越韓過魏,而攻人之國都,燕、趙拒之于前,而韓、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夫韓、魏不能獨當秦,而天下之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韓親魏以擯秦。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越過韓、魏兩國去攻打人家的國都,燕、趙在前面抵擋它,韓、魏就從后面偷襲它,這是危險的途徑啊。(2)韓、魏兩國不能獨自抵擋秦國,而天下的諸侯,卻必須借助韓、魏兩國來保護它們西邊的國土,所以不如親近韓、魏來抵御秦國。解析(1)“拒之于前”,狀語后置句;“拒”,抵擋;“乘”,乘勢攻擊、偷襲;“此危道也”,判斷句。(2)“當”,抵擋;“藉”,借助;“以”,來;“蔽”,遮蔽、保護;“西”,西邊的國土;“故”,所以;“厚”,親近;“擯”,抵御。5.用自己的話概括本文的中心論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六國破滅,在于考慮問題不周全,只考慮眼前利益,而且不了解天下之大形勢。參考譯文我讀過《史記》中六國世家的故事,內心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諸侯,憑著比秦國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軍隊,全心全力向西攻打崤山西邊面積千里的秦國,卻免不了滅亡。我常為這件事作深遠的思考,認為一定有能夠用來自求安定的計策;因此我未曾不怪罪那時候的一些謀臣,在考慮憂患時是這般的粗略,圖謀利益時又是那么的膚淺,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勢??!秦國要和諸侯爭奪天下的目標,不是放在齊、楚、燕、趙等地區(qū),而是放在韓、魏的邊境上;諸侯要和秦國爭奪天下的目標,也不是放在齊、楚、燕、趙等地區(qū),而是放在韓、魏的邊境上。對秦國來說,韓、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的疾病一樣。韓、魏兩國阻礙了秦國出入的要道,卻掩護著崤山東邊的所有國家,所以全天下特別看重的地區(qū),再也沒有比得上韓、魏兩國了。從前范雎被秦國重用,就征服了韓國;商鞅被秦國重用,就征服了魏國。秦昭王在還沒獲得韓、魏的歸心以前,卻出兵去攻打齊國的剛、壽一帶,范雎就認為是可憂的。既然這樣那么秦國忌憚的事情,就可以看得出來了。秦國要對燕、趙兩國動用兵力,這對秦國來說是危險的事情。越過韓、魏兩國去攻打人家的國都,燕、趙在前面抵擋它,韓、魏就從后面偷襲它,這是危險的途徑啊??墒钱斍貒スゴ蜓?、趙時,卻不曾有韓、魏的顧慮,就是因為韓、魏歸附了秦國的緣故啊。韓、魏是諸侯各國的屏障,卻讓秦國人能夠在它們的國境內進出自如,這難道是了解天下的情勢嗎?任由小小的韓、魏兩國,去抵擋像虎狼一般強橫的秦國,它們怎能不屈服而歸向秦國呢?韓、魏一屈服而歸向秦國,從此以后秦國人就可以出動軍隊直達東邊各國,而且讓全天下到處都遭受到他們的禍害。韓、魏兩國不能獨自抵擋秦國,而天下的諸侯,卻必須借助韓、魏兩國來保護它們西邊的國土,所以不如親近韓、魏來抵御秦國。秦國人就不敢跨越韓、魏,來圖謀齊、楚、燕、趙四國,然后齊、楚、燕、趙四國,也就因此可以在它們的領域內安定自己的國家了。憑著四個沒有戰(zhàn)事的國家,協(xié)助面臨敵寇威脅的韓、魏兩國,讓韓、魏沒有防備東邊各國的憂慮,替全天下挺身而出來抵擋秦國軍隊;用韓、魏兩國對付秦國,其余四國在后方休養(yǎng)生息,來暗中援助它們的急難,像這樣就可以源源不絕地應付了,那秦國還能有什么作為呢?諸侯們不知道要采取這種策略,卻只貪圖邊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違背盟誓、毀棄約定,來互相殘殺同陣營的人,秦國的軍隊還沒出動,天下的諸侯國就已經困住自己了。直到讓秦國人能夠乘虛而入來吞并了他們的國家,怎不令人悲哀??!五、課內作文素材唯有源頭活水來——向課文《六國論》學寫議論文宜賓市一中

陳欣語文必修下冊課文蘇洵的《六國論》,堪稱古代論說文的典范,提出并論證了六國滅亡“弊在賂秦”的精辟論點,借古諷今,告誡北宋統(tǒng)治者要汲取六國滅亡的教訓,以免重蹈覆轍。此文論點鮮明,論證嚴密,用詞準確。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引導高一的學生借鑒蘇洵的《六國論》,讓他們掌握寫作議論文的方法,用好教材這股活水,寫作的池塘才能清如許。一、精彩鮮明的論點中心論點是一篇議論文的關鍵,是靈魂、統(tǒng)帥,而用簡潔的語言,把中心論點鮮明地擺在文章的開頭,先聲奪人,議論文就已成功了一半。因此,高考應試議論文要盡可能把開頭寫明,寫出彩?!读鶉摗返拈_頭十分出彩。文章開門見山,開宗明義,第一句話僅用15個字便擺明了文章的中心論點——“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簡潔明了,一錘定音。而且論點采用了“不是……而是……”的并列句式,先反面否定“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后從正面肯定“弊在賂秦”,從而使觀點更為鮮明。緊接著從兩個方面簡要地闡釋中心論點:一是從“賂秦”的國家來說,“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一是從不賂秦的國家來說,用設問句式“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邪?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這兩方面既是對中心論點的闡釋,同時也是文章的兩個分論點。文章最后用“故曰:弊在賂秦也”作總結,呼應開頭,重申了中心論點??傊?,文章首段點題,極為簡潔,分析論點全面而有層次,既是全文的總論,又為下文的論述綱舉目張,這是學生最應該學習的。二、清晰的層次結構

精巧的結構離不開動筆前的精心設計,作文如同建造房屋,動筆前一定要先有個總體構思,給文章畫出一個輪廓,方能寫得從容不迫。議論文的結構,統(tǒng)而言之由“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三大塊構成,除去開頭結尾,文章的主體結構一般有并列式、遞進式和對照式三種?!读鶉摗菲绦?脈絡清晰。從整篇來看,采用了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三段論模式,“總--分--總”的結構非常典型,這是議論文最常見的一種論證結構。全文共五段,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段,提出式結構,分兩層來證明中心論點。第一層是第二段,論述第一個分論點“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第二層是第三段,論述第二個分論點“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此部分照應十分圓合,真可謂環(huán)環(huán)相扣,有條不紊。第三部分第四五段是本文的結論部分。第四段總結歷史教訓,提出主張——重用謀臣、禮賢下士、合力抗秦。第五段借古諷今。全文雖僅有

653

個字,可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文章把“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交代得十分清楚,前呼后應,論證嚴密,精美絕倫。

教學中教師應注意指導學生理清文章思路,研究作者是如何提出、分析、證明論點的,如果能把這一課的論證結構講明白講透徹,且讓學生銘記于心,對議論文的寫作會有很大的啟發(fā)和幫助。三、豐富多樣的論證方法《六國論》里作者擺事實講道理,揮灑自如地使用了對比、比喻、引用、舉例、因果和假設論證等多種論證方法,大大加強了論證力度和說服力。以第二段為例,就使用了四種論證方法。例證法顯而易見,無須再言。對比論證是最主要的方法,主要從三方面進行對比:一是數量上——“小則獲邑,大則得城”“得百倍,失百倍”“秦之所大欲,諸侯所大患”;二是程度上——“得難,獻易”“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三是道理上——“薪不盡,火不滅”。通過以上三組對比,充分說明了諸侯割地的嚴重后果,得出“至于傾覆,理固宜然”的結論,有理有據、確鑿無疑地論證了分論點“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最后一句“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引用古人的話,形象地說明賂秦的危害,既是對上文的論證,又含有收尾之意,而恰當的比喻使語言形象生動,論證淺顯易懂,增強說服力。

在寫作教學中,我們可以引導學生使用這些論證方法寫作議論文,幫助他們活學活用。

示例1:海爾的成功在于創(chuàng)新。假如海爾集團因循守舊,不進行技術創(chuàng)新,不更新研發(fā)理論,也許海爾早就被市場所淘汰,“海爾”這個品牌也不會聞名中外。正是由于海爾人不斷創(chuàng)新,打響了“海爾”這個品牌。所以,創(chuàng)新是海爾發(fā)展的不竭動力,是促進社會發(fā)展的不竭源泉。(假設論證)示例2:項羽有雄才大略,但是為人剛愎自用,瞧不起韓信,又不聽謀士范增之言,鴻門宴上放虎歸山,最終導致自己四面楚歌,自刎于烏江。相比之下,劉邦的才略雖不及項羽,但是為人謙遜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