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如果你覺得特別累-請記住一定是錯的_第1頁
樊登: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如果你覺得特別累-請記住一定是錯的_第2頁
樊登: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如果你覺得特別累-請記住一定是錯的_第3頁
樊登: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如果你覺得特別累-請記住一定是錯的_第4頁
樊登: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如果你覺得特別累-請記住一定是錯的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o"點擊文章標題可訪問原文章鏈接"近日,教育內卷化、凡爾賽、“普通孩子”頻頻在社交媒體刷屏,其實這些爭論都是圍繞教育焦慮展開的。為何在中國式教育的背景下,家長越來越感到焦慮?如何讓教育回歸本質?家長、學校分別應該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在2020搜狐教育年度盛典期間,中國科學院院士林群、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秘書長張力、著名學者周國平、樊登讀書創(chuàng)始人樊登、香港大學榮休教授程介明等30+教育專家、校長就中國式家長焦慮、教育新生態(tài)、未來學校、全人教育等話題展開分享。以下為樊登當天的演講實錄:《在家庭教育中陪孩子終身成長》。在教育的過程當中,我們始終認為家長的教育要比學校的教育重要得多,家長給孩子造成的傷害也比學校給孩子造成的傷害要嚴重得多。像我小時候,我們學校的老師有時候體罰我們,但是如果家里邊的關系很好,我們就會非常愉快地處理這些事,去給老師自行車放氣就可以了,然后不會有特別多過激的行為。但是,如果這個孩子自己家里邊的問題解決不了,你就會發(fā)現他根本不懂得怎么排解所有的這些困難?,F在我所做的主要工作都是在向家長講課,很多家長每次見到我就問:樊老師,能不能推薦一個三年級的孩子應該看什么書,或者初一的孩子應該看什么書?我說幾年級的孩子應該看什么書,根本不歸你管,你壓根不需要考慮給孩子推薦任何書,你只需要自己去看書。一個家長自己不看書,老想通過書單來解放自己的孩子,來讓自己的孩子變得不一樣,這是癡心妄想。我很同意過去的一句廣告語,叫“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很多人反對這句話,那是看你怎么看待起跑線。我認為家長就是孩子的起跑線,家長本身的認知,家長本身的水平和態(tài)度決定了這個孩子的成長。所以,我們希望更多的家長能夠學習。今天很多家長非常糾結的一個問題——我們明明知道一味地追求分數這個孩子未必會成功,但是不追求分數我們追求什么呢?所以,很多家長就是一面糾結說“不應該這樣,不應該應試教育,不應該追求分數”,但另一方面只要孩子分數下降了,內心就忐忑的不得了,拼命地把孩子塞去參加各種早教班、各種培訓班,進行補課培優(yōu)。我也一直沒有想明白這個事,后來通過讀書,讀了兩三年,有一個系列的科學給我?guī)砹艘恍﹩l(fā),就是“復雜科學”。我們從小到大所所有的學習,比如我是從國內的本科、碩士到博士讀下來,理工科、文科、管理學都讀過,沒有老師跟我講過什么叫復雜科學。我們大家頭腦當中有一個天然的“簡單科學”的思路,這個簡單科學的思路就是來自于牛頓當年破解了力學密碼以后,把整個宇宙看作一個鐘表,認為整個宇宙都是可以用鐘表一樣的方式精密組合起來。所以,我們人類逐漸地學會了一件事。就是任何東西都可以拆解為部分,拆解成部分之后,把每一個部分盡量地做到最好,那么整體就能夠變得更好——這個叫做還原論。還原論是生活中90%的人去解決問題的思路,我們看到任何一件事,首先想到的都是分成哪些部分,每個部分怎么樣優(yōu)化,優(yōu)化到最后就一定能得到一個好的結果。所以,這個世界出現了特別多讓人想不明白的事與愿違的事情。教育領域有著最典型的事與愿違的現象,就在于每一個家長天然地把一個孩子還原成語文、數學、英語、體育、跳繩各種各樣的東西,然后只要學校敢給指標,家長就一定有辦法來優(yōu)化。當把這些指標全部優(yōu)化,最后組合在一起,很有可能這個孩子語文很優(yōu)秀,數學很優(yōu)秀,跳繩也跳得很好,但是人瘋了,或者不熱愛自己的生活,得了抑郁癥,他痛恨自己的父母,他將來長大了以后愿意在家里邊啃老,也不愿意去做一份有挑戰(zhàn)性的工作。原因出在哪兒呢?就是我們完全搞錯了復雜體系和簡單體系的區(qū)別。什么叫復雜體系,什么叫簡單體系?所有因果關系非常清晰的體系叫做簡單體系。比如說,你要造一輛汽車,這時候你會發(fā)現這個汽車只要任何一個零部件壞了,你一定知道它哪個地方會出問題。所以,我們在造汽車的時候,唯一需要做的事是不斷地檢測,不斷地挑毛病,哪個零件壞了就換哪個零件,這時候就能保證這個汽車沒有問題,能夠暢通地行駛,原因是汽車的零部件雖然很多,但是汽車屬于簡單體系,因為它是機械體,沒有意外,是可以被破解的東西。我們現在的教育的問題是學校特別累,學校的老師空前地累,比我們小時候上學累多了。然后,家長特別累,花很多的錢;孩子也特別累,小孩子上了初中,寫作業(yè)就寫到晚上十一點了。所有教育的參與者都變得特別累,但是沒有人說這個教育是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呢?就在于我們完全走錯了方向,以及我們把原本應該屬于復雜體系領域的東西當做簡單體系的東西來處理。我去跟一個地方教育界的領導聊天,他們優(yōu)化到什么程度?他們甚至要求老師在每周的辦公會上能夠準確地說出每一個孩子哪個知識點不行。就是你僅僅知道這個孩子叫什么,這個孩子學習成績怎么樣已經不夠了,你得知道這個孩子的哪個知識點行,還是不行。很多老師在復盤會上崩潰大哭,就覺得我根本承受不了這樣的工作。如果用簡單體系造汽車的方法來打造一個人,無窮無盡的工作你可以做下去。但問題是,為什么無效呢?原因就在于你知道復雜體系根本不是這個玩法,復雜體系根本沒法用拼湊的方式,用優(yōu)化每一個零部件的方式讓它能夠靈活地運轉。最典型的例子的就是我們當年咱們做計劃經濟的時候,思路非常簡單,就是我們希望每一個家庭每年的收入和支出都能夠算出來,算出來之后拼湊在一起,整個社會就能夠良好運轉。但是事與愿違,你會發(fā)現發(fā)再多的糧票、油票、布票,到最后整個國民體系運轉不起來,原因就在于那個是復雜體系,那個不是簡單體系。什么是復雜體系呢?最典型的復雜體系是生物態(tài),就是我們在大自然當中所看到的螞蟻窩、蜜蜂、蒲公英,海底的沙丁魚,我們人類的社會,北京的交通,Internet,這些巨大數量的經過無數次自我引用,不斷地重復,并且產生群智涌現的復雜體系,這個叫做復雜科學。就拿我們人類來講,人類這么復雜,從當年原始狀態(tài)當中的一個大分子不斷進化,到今天成了這么復雜的一個人,你說是哪個設計師在背后像做鐘表一樣認真的設計出來的嗎?沒有,達爾文的破解說三件事,人類整個進化就是靠三件事重復做,做了無數次,最后形成今天這個樣子:遺傳、變異、選擇。就是老天爺只需要在你體內植入這么三個最簡單驅動的邏輯,這三個邏輯在你體內不斷的迭代,一代一代不斷重復,最后你從一個大分子逐漸進化成為人類。一個人的成長沒有人可以簡單量化,說這個人成功了是因為他讀了哪個學校,同一個學校培養(yǎng)出來的人既有學霸也有學渣,既有人杰也有壞蛋,所以根本沒法簡單的說上什么樣的課程、得什么樣的學分,給他打了一個什么樣的德行操守這個人就一定能夠怎么樣,你試圖通過簡單體系的手法去衡量復雜體系的系統(tǒng),完全就是錯的。它只會使得你做越多的工作錯得越厲害。今天作為家長,我越來越觀察到很多現象,所有做教育的人一定有這樣的感受,那些別人家的孩子你去說你們家怎么教得那么好?那個家長說,我們家不怎么管,很寬松,就讓他自己成長,很多人覺得是凡爾賽體,不可能,肯定是背地里盯的很死,然后表面上很輕松。各位,真的是這樣,一個真正長的好的家庭,家長往往是輕松的,原因是在教育這件事情上,家長使的勁越大,可能造成的負面結果就越強,因為他抑制了這個孩子自身的生命力。教育最核心的事情是點燃一個孩子內在的生命力,就是這個人自己愿意成長,自己愿意學習,自己充滿了好奇心,自己有自信,能夠安排自己的生活,這才是我們家庭教育所有需要賦予孩子最重要的生命力的源頭。但是我們變成了家長來安排一切,家長來督促孩子學習,家長叫孩子起床,家長幫孩子改錯題,幫他寫推薦信,這下子所有的孩子立刻放棄了自主性,他說好吧,教給你,我來按照你說的做。所以我在思考,什么是一個孩子作為一個生命?假如我們把它當宇宙一樣來看待的話,那個最核心的三根支柱到底是什么?我后來為這件事專門寫了一本書,這本書是從復雜體系的角度探討家庭教育問題的一個探索,我認為這本書的名字叫《陪孩子終身成長》。這三根支柱是什么呢?“第一根支柱”叫做unconditionallove,無條件的愛。一個家長能夠給到孩子最重要的禮物、最好的禮物,能夠讓這個孩子覺得受益終身的東西是他知道有人愛他,他不會內心枯竭。一個被愛的人,一個感受過被人愛的人,他才能夠想辦法愛別人,愛別人代表什么?愛別人代表他愿意為這個社會做貢獻,他愿意讓這個上其他的人因為自己的存在變的更美好,所以當你能給到孩子無條件的愛的時候你發(fā)現這個孩子更愿意追求在社會上做事,更愿意為周圍的人做出友善的行為。家長經常破壞無條件的愛的行為有兩個非常重要的舉措,希望大家也可以自己檢討一下,一個叫做“交換”一個叫做“恐嚇”。很多媽媽覺得沒辦法了,只好說“你要再這樣就不管你了,你要再這樣就送人了,我們都喜歡聽話的時候,不喜歡不聽話的孩子”,所以我們經常拿愛、不愛作為跟孩子對話的條件,小孩子愛自己的父母,依戀自己的父母是沒有辦法的,好像在一個孤獨的宇宙里邊,想象一下只有三個人,你和你的父母,你的父母比你高很多,你的個子很矮,在整個星球上只有你們三個人,這時候請問你能往哪兒逃?你能做些什么舉措能夠離開你的家庭,如果是你家里人不斷逼你,不斷恐嚇你,甚至用暴力的行為揍你,沒有一個孩子能做出反應,唯一的做法是適應。適應的結果是帶來人格的扭曲,帶來放棄自主性,他會分泌更多的皮質醇,這種皮質醇會傷害到海馬體,從而導致他的學習成績下降。所以越是強悍的父母,越會導致孩子的壓力巨大,而且喪失自主性,你必須得讓孩子的大腦皮層得到生長,大腦皮層的生長來自于放松環(huán)境,這些東西不是我瞎編的,這是一本又一本的關于腦科學的書不斷向大家驗證的東西。要想理解這個有兩本書可以推薦,一本書叫做《內在動機》,還有一本書叫做《自驅型成長》。這兩本書都是從腦科學的角度向我們探討如何讓一個孩子大腦皮層得到發(fā)育,大腦皮層發(fā)達的人腦子更早地產生理智、產生好奇心、產生自我約束的能力,所以第一根支柱是愛——無條件的愛,而不是交換或者恐嚇。第二根支柱叫做價值感。從阿德勒在100年前寫《自卑與超越》的時候講過,每一個人這輩子是在尋找價值感和歸屬感,歸屬感就是無條件的愛,價值感是他就價值,塑造一個人的行為最有效的時間是在他做對事的時候而不是在他做錯事的時候,這個跟汽車正好相反,因為汽車是機械體,沒有生命,所以對付汽車最有效的方法是挑毛病,什么地方壞了立刻換掉,。但是人跟汽車正好不一樣,人是復雜的生命體,沒有哪個人會這一輩子被挑毛病挑到沒有毛病,所以你看那些愛挑毛病的家長永遠有挑不完的毛病,那個孩子會改來改去都改不完,改掉任何毛病一定會有別的毛病再出現,所以如果你用一個挑毛病的態(tài)度想要優(yōu)化你的孩子的話,這輩子無窮無盡你會一直痛苦下去,而且那個孩子會自卑沒有價值感,沒有價值感的人是不會具有自我約束力的,一個人的自我約束力來自他的價值感,價值感高的人能夠更好地做自我控制,所以我們要想辦法幫助孩子塑造他的價值感,塑造價值感的方法是在他做對事的時候沿著亮點去塑造他的行為,這時候你會發(fā)現這個孩子成長的非常快,有時候很多事說一遍一輩子不用再說了,這里推薦大家讀兩本書,一本叫做《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社會能力》還有一本叫做《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這兩本書就是教育我們怎么樣用價值感的方法塑造孩子的行為。第三根支柱叫做終身成長的生態(tài)。這本書英文叫做《Mindset:TheNewPsychologyofSuccess》,中文翻譯《終身成長》。這本書影響力巨大,紐約大學教授卡羅爾寫的,這本書告訴我們人分兩種性格,一種叫固定型心態(tài),一種叫成長型心態(tài),固定型心態(tài)的人這一輩子只為做一件事,就是我要爭第一,所以他做的所有事都是為了做給別人看,都是為了自己能夠贏,所以他做任何一件事考慮的都是今天我被如何評價,今天我能夠排第幾名,結果是這個孩子不會犯錯,不會愿意嘗試新鮮的東西,他會視每一次失敗為錯誤,所以他不會進步的更快。而終身成長的心態(tài)是我們看到了挫折,看到了失敗,我們知道這是我學習的機會,所以他會擁抱變化,擁抱不確定性,擁抱一個又一個挑戰(zhàn)和嘗試新東西的機會。如果一個家長能夠在孩子3歲以前,或者你說3歲已經過去了,來不及了,7歲以前,7歲也過去了,14歲以前,你總有機會,你能夠把這三根支柱植入在孩子的體內,你讓他感受到愛,讓他對自己的自我評價比較高,你讓他有終身成長的心態(tài)。你根本不需要替孩子預測他的未來會遇到些什么情況,因為你根本就預測不出來,而孩子一定能夠通過自己的能力去面對種種的變化,最后成為一個幸福的人。我們的人生能否成為一個成功的人,這里邊有特別多運氣的成分,確實沒法通過簡單的設計就能夠達成目標,但是能不能夠成為一個幸福的人取決于我們每一個家長和孩子在他童年時候自己的選擇。希望更多的家長放下包袱,因為你越忙越累一定是錯的,在教育孩子這件事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