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異_第1頁
淺談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異_第2頁
淺談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異_第3頁
淺談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異_第4頁
淺談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異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淺談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異摘要:文化是一國的靈魂,而宗教文化則一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宗教經過長期的歷史演變和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豐富多彩的文化。但是,中西方宗教在各自的發(fā)展中,由于人類生產方式和水平的限制,相互之間幾乎沒什么交流,發(fā)展出了許多不同之處。正確地認識宗教的積極作用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人的思維、世界觀、價值觀和行為行動等。本文分析了中西方宗教在宗教精神上的主要區(qū)別,闡述了中西宗教文化差異對各自文化生活的影響,重新審視了中西方宗教文化的現(xiàn)代價值,以期能使宗教文化的積極作用得到良好的發(fā)揮,促進跨文化交際的順利實現(xiàn)。關鍵詞:中西方宗教文化;宗教精神;跨文化交際宗教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發(fā)揮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宗教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窺見人類社會以及某一個特定的文化區(qū)域的文化狀況。隨著中國的日益開放以及同各國聯(lián)系和交流的增加,宗教交流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正確地認識宗教的積極作用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人的思維、世界觀、價值觀和行為行動等等也有利于我們在進行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避免產生文化誤讀,從而更有效地進行交流和增進了解。西方人大多數(shù)都信仰基督教,因為正是基督教文化構成了西方文化的大背景,使得中世紀以來的西方文化的任何一部分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基督教的影響。而中國人長久以來深受儒教的影響,漢民族的宗教信仰是在儒家思想占主導地位的前提下,融合佛教、道教及其它民間宗教的混合形式。從文化策略上看,宗教文化可以團結人群、增強思想凝聚力和行為的一致性;從政治作用上看,宗教文化有助于統(tǒng)治階級順利實行統(tǒng)治、維護既有秩序;從宗教意義上看,宗教文化為人們的精神提供幻想性的安慰??梢哉f,在宗教的目的和作用上,中西宗教是完全一致的。但是,通過比較分析中西方宗教精神之異同及其對各自的文化生活所產生的影響,我們又會發(fā)現(xiàn)它們有極大的不同。一、中西宗教精神之比較宗教文化體現(xiàn)著一個時期內人的情感、思想和信仰,同時也體現(xiàn)了那個時期內其所在地區(qū)的政治和文化理念。在社會生產力水平相對較高的今天,宗教作為政治工具的時代已經逝去,它重新成為一種思想和文化的體現(xiàn),在人類社會中仍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但是,中西宗教文化在對人類命運的終極關懷以及個體自覺承擔俗人救世之責任方面,頗有相近之處,但也稍有差別。所以,也從某種程度上導致了中西文化之差異。(一)西方宗教以神為中心,人神相分;中國宗教以人為中心,天人合一神與人的關系是任何宗教都必須回答的基本問題。西方的基督教文化認為,基督教的一切理論都是以神為中心而建立的,它的核心是對神的本質的論述和對神人關的思考。上帝是宇宙的創(chuàng)造者,他創(chuàng)造自然萬物、時間空間,他存在自然之外而不是自然之中,為自然立法,制定自然界發(fā)展與變化的規(guī)律;上帝也是人類的創(chuàng)造者,上帝不僅創(chuàng)造了人類的靈魂和肉體,而且還創(chuàng)造了人類的歷史,進入到人類的歷史之中,為人生和人類歷史確定目的。因為上帝無所不在,無所不能,并且關懷著人類,用自己親生子的血為人類贖罪,因此人應該服從上帝。在這樣一種神人關系模式之下,犯罪感與懺悔成為圣經的永恒主題。人類的最大幸福就是修復與上帝的父子般的關系,重新回到上帝的身邊。人類修復與上帝的關系,靠他自己單方面的力量是萬萬不能的,要靠上帝的恩典,基督的救贖,還要全心全意地愛上帝、愛他人,并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上。眾所周知,基督教理論與實踐得以立足的基礎是原罪說。由于人的祖先亞當、夏娃犯了罪,敗壞的道德侵入了他們的肌膚,并遺傳給他們的后代,其結果是人生而有罪(原罪),全人類都有罪,人也必然也因此而死亡,必然遭永劫的懲罰。從原罪說我們可以看出基督教將所有的事物分別歸為兩個世界:人的世界和神的世界。人的世界是從神的世界分離出去的,由于上帝的萬能和慈愛,人的有限和罪性,人的世界依賴于神的世界,萬物一切都是這兩個世界之間交流、對話及其結果。很顯然,基督教宜揚的是人與神、人與自然分離。與基督教不同,中國宗教關心的中心是人,主張“神人合一”。中國的神人觀擯棄了基督教神人之間的“啟示”中介,直接切入天命的內涵,把生養(yǎng)宇宙的主宰和宇宙萬物的價值源泉皆內在于宇宙萬物的本性之中。所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神人觀不強調用獨立于自身之外的上帝來啟示自己,而是強調用省察克制、修德養(yǎng)心來體悟自身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徹悟自己是宇宙本源的一部分,強調“生以載義,生可貴;義以立生,生可舍”,提倡“盡其道而死”的生死觀和從天道引悟出人道的價值觀,從而期望從中獲得最大的超越性歸屬感,達到最高的“天人合一”之境界。(二)西方宗教統(tǒng)一的一神信仰,中國宗教多元化、分裂化基督教是嚴格的一神教,認為宇宙的主宰只有一個,即是上帝,宇宙的一切事情都是上帝按照等級秩序和預定目的安排的,上帝既是神,又包括圣父、圣子、圣靈三個位格,由此信仰出發(fā),基督教建立了上帝論、創(chuàng)世論、人性論、原罪論、基督論、救贖論、圣靈論、末世論、教會論、圣母論、天使論等在內的完整的教義。了解《圣經》的知識和故事,是西方人文化修養(yǎng)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基督教形成后,就漸漸建立了固有的、統(tǒng)一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這種價值和人生的基本,都是與宗教教義符合的,西方無論是中世紀的各項法規(guī)或近代的一些思想,都無法脫離于這種宗教的關系。在實踐上,基督教從制度入手,建立了統(tǒng)一的教會組織,在城鄉(xiāng)各地設教堂、修道院,讓信徒在辛勤工作六天之后,很規(guī)律地在第七天進入教堂,激發(fā)內心的宗教情動和接受超人性的迷狂,而是要求一種精神的寧靜和平安。道教認為煉氣,服食丹藥是升仙途徑,其建筑多在深山壁谷之中。如道教勝地武當山主峰1612米,建有紫霄宮、太清宮、玉虛宮。禪宗主張在個人的內心中去尋求解脫,深山養(yǎng)息、面壁打坐、尋找平和寧靜。著名的五臺山、普陀山、九華山、峨眉山合稱我國佛教四大名山。山澗古剎隱現(xiàn),林海梵語吟吟,云霧香火裊裊,寺在山中仿佛就是一幅畫卷?!皠x”是梵語音譯,既可指佛國,也可指佛寺。中國的佛寺本身就是佛國精神的象征或凈土的縮影。人們在這里應該尋求到安全,體驗到解脫,一切都應該是普通人性所能夠理解的。秦磚漢瓦、柱、梁、額、桁、枋、拱、椽的交織網絡構成建筑。中國的宗教建筑相比民用建筑來說是宏偉瑰麗的,但相對于代表皇權的建筑而言,始終處于從屬地位。在都城,它沒有超過皇宮,在郡縣,沒有超過王府和衙署。我國的佛寺建筑實際就是世俗住宅的擴大或宮殿的縮小。佛教紀念建筑物—佛塔,也充滿著世俗的情感,它雖具有高聳的形體,但卻不像哥特式尖塔那樣一味強調升騰,那層層塔檐削弱了垂直的動勢,仿佛升騰中時時回顧大地。中國佛塔也是世俗建筑樓閣的仿造。三、中西宗教文化差異對各自文化生活的影響(一)對語言交際模式的影響宗教是文化的一部分,那么宗教文化就會對交際模式產生影響。許多西方人信仰基督教,崇尚自我和自身利益當先等,這些行為決定了他們的語言交際模式。而中國人一直以來深受儒教的影響,重視集體主義,講究仁、義、禮、智,并在交際過程中考慮到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尊老愛幼、朋友彼此忠誠這些基本道德條例。這些法則也都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中國人的語言交際模式,也決定了兩種語言中許多表達方式的差異。英美人有著根深蒂固的基督教傳統(tǒng)。在西方語言體系中,用于贊美、感嘆、詛咒發(fā)誓、表達愿望或形象描繪時,宗教色彩也比較強烈。西方人總是用“God”這個字眼,而中國人則表現(xiàn)出復雜多樣的信仰內容。如西方人常說“ByGod!”,中國人說“老天爺作證!”;西方人說的“Godblessme!”相當于我們的“菩薩保佑!”等。我們時常還會看到一些帶有特定的宗教含義的詞語,如果不了解其相關背景而只按字面理解,就往往會導致交流的障礙。例如“EndoftheWorld”,對中國人來說,看到這個字眼往往會聯(lián)想到“大難臨頭,人類即將毀滅的世界末日”,但對西方英語世界的人來說,它只是表示有朝一日現(xiàn)世即將終結,所有人都將接受上帝的最后審判,好人升天堂,壞人下地獄,與漢語里講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有類似含義。宗教文化同樣對中西方的詞匯、習語等方面也產生重要的影響。漢語中有許多成語出自佛教的語言,它們主要來源于佛經的譯作,還有一些漢語成語雖不是直接出自佛經但卻是受佛教思想或佛教活動的影響之后產生的,如天花亂墜。相傳佛說法時,天人感動,飄散香花作為供養(yǎng)。又相傳梁武帝請云光法師在南京講經,天花亂墜。今多含貶義,指說話動聽,夸張而不符合實際。而在西方國家信仰基督教的同時,基督教的語言和思想也不可避免地滲透到英美國家社會生活和政治體系的方方面面。(圣經)中的典故、比喻、諺語、俗語等習語卻廣為世人所接受和使用,成為英語語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二)對文學作品的影響在人類創(chuàng)造的各種精神文化中,文學和宗教恐怕是歷史上最能潛移默化大眾心靈的兩種形式。它們互為表里,相互交融和影響。從《圣經》到《紅樓夢》,從荷馬到托爾斯泰,文學里邊都有宗教;從佛教的梵經和變文到基督教的贊美詩和圣劇,宗教里邊也有文學。更重要的是宗教的一些觀念源遠流長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意識和行為方式,成為一種集體無意識積淀,從而使文學因受不同宗教文化傳統(tǒng)的影響而呈現(xiàn)出不同的風采。眾所周知,歐美文學來源于兩大系統(tǒng),即具有人文主義內涵的古希臘─羅馬文化系統(tǒng)和來源于具有唯靈主義內涵的希伯來─基督教文化系統(tǒng)?;浇涛幕J為,人因生而有原罪,這種導致西方人們對世俗人生永遠保持一種清醒的反省精神和批判態(tài)度,心靈陷入不斷的矛盾沖突的動態(tài)之中。懺悔和反思自身的罪孽,成了拯救靈魂、解脫心靈痛苦的一個有效途徑。所以,西方文學中現(xiàn)懺悔意識的作品比比皆是,從彌爾頓的《失樂園》到莫泊桑的《一個兒子》、羅曼·羅蘭的《約翰·克利斯朵夫》等等,都表達了深深的自我懺悔。而西方許多重要文學觀念的實質性轉折,也都同基督教有關。西方人通過懺悔去呼喚人們追求道德完善,通過心靈沖突的不和諧去呼喚人們追求和諧。而中國的儒道思想中具有很強的憂患意識和仁道精神。中國人通過自省與教化去希望人們與自然、社會達到和諧,并涵養(yǎng)一種博大的人格修養(yǎng)。自孔子開始,中國文學史上的許多作家屈原、陸游、陶淵明、曹雪芹等等,一直到現(xiàn)代、當代的許許多多的作家們都是在立言之前先立德。孟子所說的“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成為古今文學藝術家們的信條。在文學作品中追求的是個人與社會的和諧,“心所欲不逾矩”,嚴格規(guī)范自己。而中國人復雜的宗教觀念在中國古典名著中也得到了很好的體現(xiàn),其影響也是廣泛而且長久的。如曹雪芹創(chuàng)作《紅樓夢》,把宗教文化作為謀篇布局的輔助手段?!都t樓夢》中由一僧一道將一顆通靈寶玉帶到了塵世間,后來賈寶玉又隨一僧一道飄然出世。三、對中西方宗教文化現(xiàn)代價值的重新審視宗教是人類社會發(fā)展進程中的特殊的文化現(xiàn)象。它不僅具有社會文化所具有的結構和形態(tài),而且包含人類文化所包含的各種類型,具有重要的思想、倫理、審美和知識價值,需要我們去發(fā)掘、整理和利用。但是在社會主義國家的中國,人們都對宗教采取敵視的態(tài)度,宗教常常被認為是虛無飄渺、反動和落后的東西,出現(xiàn)了信仰危機。西方基督教文化在其發(fā)展過程中也有許多消極負面的影響作用,如信仰的偏執(zhí)狂熱,迫害異教徒,宗教裁判所,許多宗教教義對人性的束縛等等。自19世紀以來,西方學術界出現(xiàn)了一股研究宗教的熱潮。許多學者從不同角度探討了宗教這一文化現(xiàn)象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積極作用,對宗教的作用給予了肯定。眾多學者都認同一點,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并不會導致宗教的消亡,宗教將會長期存在,并繼續(xù)在社會生活中發(fā)揮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近代西方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從某個方面導致了西方個人主義價值觀脫穎而出逐漸占據(jù)主導地位,這是社會進步和道德進步的象征,但也有消極的弊病。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發(fā)展也使人們唯利是圖、互不關心,甚或相互傾軋、欺騙,社會矛盾尖銳,貧富不均嚴重,宗教沖突不斷。在當代社會主義中國,倡導宗教自由,同時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相適應。但是,市場經濟的負面效應,給宗教帶來了一些問題:宗教組織的混亂組織和盲目發(fā)展、民間信仰和迷信的崇拜以及邪教的盲從。對于這些問題,中國堅持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來探究宗教本質及社會作用,對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當我們認真審視一下當代歷史條件下的宗教文化,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在經過批判繼承之后,宗教文化在協(xié)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