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赤霉病的識別及防治_第1頁
大豆赤霉病的識別及防治_第2頁
大豆赤霉病的識別及防治_第3頁
大豆赤霉病的識別及防治_第4頁
大豆赤霉病的識別及防治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大豆赤霉病的識別及防治《大豆種子生產技術》教學目標1.掌握大豆赤霉病的為害癥狀、發(fā)生規(guī)律;2.學會大豆赤霉病的防治方法。種子生產與經營專業(yè)教學資源庫

大豆赤霉病,豆莢染病,病斑近圓形至不整形塊狀,發(fā)生在邊緣時呈半圓形略凹陷斑,濕度大時,病部生出粉紅色或粉白色霉狀物,即病菌分生孢子或粘分生孢子團。嚴重的豆莢裂開,豆粒被菌絲纏繞,表生粉紅色霉狀物。一、為害癥狀二、病原物

MycosphaerellasojaeHori稱大豆球腔菌,屬子囊菌亞門真菌。子囊殼黑褐色,球形至近球形,近表生,殼壁膜質,有孔口,大小70~130um,子囊束長在子囊殼里,圓筒形至棍棒狀,大小35~73×8~13(um),無側絲,子囊內含有子囊孢子8個,排成雙行,子囊孢子無色,梭形至紡錘形,具隔膜1個,隔膜處略縊縮,大小13~23×4~9(um)。國外報道M.cruenta(Sacc)Lath和M.phaseolorumSiemszko也是該病病原。三、發(fā)生規(guī)律

病菌以子囊殼在病殘組織里越冬,成為翌年初侵染源。該病多發(fā)生在生育后期,引致早期落葉,個別年份發(fā)病重。四、防治方法1.收獲后及時清除病殘體,集中深埋或燒毀。2.實行3年以上輪作。3.選用優(yōu)良品種如綏農8號、小寒王等大豆優(yōu)良品種。此外中黃2號、3號、4號,九豐3號也可推廣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