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zhàn)爭后國家出路的探索專項訓練 高三歷史統(tǒng)編版二輪復習_第1頁
鴉片戰(zhàn)爭后國家出路的探索專項訓練 高三歷史統(tǒng)編版二輪復習_第2頁
鴉片戰(zhàn)爭后國家出路的探索專項訓練 高三歷史統(tǒng)編版二輪復習_第3頁
鴉片戰(zhàn)爭后國家出路的探索專項訓練 高三歷史統(tǒng)編版二輪復習_第4頁
鴉片戰(zhàn)爭后國家出路的探索專項訓練 高三歷史統(tǒng)編版二輪復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鴉片戰(zhàn)爭后國家出路的探索一、選擇題1.(2024·江門一模)19世紀80年代,晚清官員張佩綸曾指出,“太公、管子所以富齊之法,蓋以工商補農事之不足。今置緝織器械為末務,國家不相講求,名曰重農貴粟,而倉儲田政亦聽之民間,甚可惜也”。由此可知張佩綸()A.主張從傳統(tǒng)政策尋求富國出路B.強調重農抑商政策應與時俱進C.已認識到洋務運動的困境所在D.揭示了學習西方科技的重要性2.19世紀六七十年代,有學者提出地方自治、工業(yè)化和軍事自強等問題是彼此相關的,為了促成政治的革新,有必要大規(guī)模訓練技術專家人才,這一建議首先運用于福州船政局下設的“船政學堂”運作中。這主要說明當時()A.新式教育得到迅速發(fā)展B.國防建設在借鑒中創(chuàng)新C.洋務實踐孕育著新突破D.中體西用得到廣泛認可3.(2024·茂名統(tǒng)考模擬)1877年,上海輪船招商局的噸位增加至391萬噸,占當時我國通商口岸進出的中外輪船噸位統(tǒng)計總數(shù)的36.7%,“天津、煙臺各輪船生意,多歸其攬載”。這說明洋務運動()A.使得中國由農業(yè)國轉變?yōu)楣I(yè)國B.造成官僚資本主義急劇膨脹C.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強經濟侵略D.導致官府與民爭利現(xiàn)象出現(xiàn)4.1872年,在容閎的推動下,清廷派遣留學生之事得以實行。幼童赴美留學剛剛兩年,就有人批評留學生有西化的傾向,要求撤回留學生。1881年,除因故先期撤回、在美國病故和“告長假不歸”的26人外,清廷將所余94人分三批全部撤回。這一史實從本質上反映了()A.清廷難以引領近代教育的縱深發(fā)展B.中國近代教育的發(fā)展徹底失敗C.官僚群體天朝上國的觀念根深蒂固D.西學東漸對中國近代教育影響甚微5.(2024·廣州統(tǒng)考模擬預測)1853年,《天朝田畝制度》中規(guī)定“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處不足,則遷彼處,彼處不足,則遷此處”。1861年,太平天國頒布法令“至于業(yè)戶固貴按畝輸糧,佃戶尤當照額完租……倘有托詞延宕,一經控迫,抗租與抗糧同辦,各宜稟遵無違”。這一變化反映了()A.農民運動缺乏群眾基礎B.絕對平均主義難以實現(xiàn)C.太平天國政策朝令夕改D.傳統(tǒng)農耕經濟受到沖擊6.(2024·深圳高三統(tǒng)考階段練習)洪秀全幻想著列強為上帝出力,但列強卻用大炮回報了他。1860年,英法聯(lián)軍在北方打擊清軍、壓迫清廷;同時在南方協(xié)同清軍與太平軍作戰(zhàn)。事實表明()A.中國已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B.列強一貫鎮(zhèn)壓中國民主革命C.利益是列強制定對華政策的依據(jù)D.傳播基督教是列強侵略借口7.(2024·茂名統(tǒng)考模擬)據(jù)史料:“國藩從郭嵩燾、江忠源議,以東南阻水,敵得掠民船,瞬息百里,官軍無可邀截,軍行反有阻梗。乃駐衡州造船、練水勇,計成師而后出。下游則金陵為敵都,揚州亦為敵據(jù)?!迸c此記載關聯(lián)的重大歷史事件()A.導致清政府中央權力的下移B.間接引發(fā)了太平天國運動C.迫使清政府簽訂《北京條約》D.推動開眼看世界思潮興起8.19世紀六七十年代,清政府一般委任諳悉洋務的實力派官僚擔任外交機構的長官。因此,奕等洋務派首領把持的總理衙門職權不斷擴大,總攬了包括眾多內政外交在內的全部“洋務”。清政府此舉主要是為了()A.建立近代外交 B.應對內外壓力C.適應列強需要 D.推行洋務運動9.請看下圖書影。下列選項中對該書內容解讀錯誤的是 ()A.開始探索新知B.尋求強國御侮之路C.沖破封閉保守觀念D.形成思想解放潮流10.兩次鴉片戰(zhàn)爭后,傳播西學的各種新式學堂陸續(xù)開辦,并開始派遣留學生出國深造。19世紀60年代后期,北京、上海等地開辦的同文館和廣方言館,先后培養(yǎng)了300人左右的翻譯和辦洋務的人才。這反映了兩次鴉片戰(zhàn)爭后 ()A.中西方觀念沖突 B.教育被列強控制C.教育逐步近代化 D.崇洋媚外成主流11.《天津條約》允許外國人到內地游歷、通商,并規(guī)定須保護傳教士,清政府為此頒行相應法規(guī)。同治四年,某英國人被江西地方官羈押,同治帝降諭:“當按照條約辦理,何得率行羈禁”,“別經查出,必將該地方官從重治罪”。這反映出近代中國()A.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加深B.內政外交被列強完全控制C.社會主要矛盾開始轉變D.中央與地方矛盾不斷激化二、非選擇題1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李鴻章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具爭議的人物之一。小顏同學嘗試通過史料研讀,對該結論進行歷史解釋。首先,小顏選擇了一則材料,作為研究起點:材料一中國在五大洲中,自古稱最強大,今乃為小邦所輕視。練兵、制器、購船諸事,師彼之長,去我之短,及今為之,而已遲矣。若再因循不辦,或旋作旋輟,后患殆不忍言。若不稍變成法,于洋務開用人之途,使人人皆能通曉,將來即有防海萬全之策,數(shù)十年后主持乏人,亦必名存實亡,漸歸頹廢?!岳铠櫿隆痘I議海防折》(《李文忠公全書·奏稿》,卷24)接下來,小顏搜集了關于李鴻章評價的三則材料:材料二1894年7月1日,美國《呼聲晨報》記者弗蘭克·卡彭特直接用“與清朝偉大政治家的對話”為題,稱贊李鴻章為“當今清朝最進步的人物”,是“這個時代最偉大的政治家之一”“他是一個純粹的清朝人,但也采納了許多現(xiàn)代的方法”?!幾詼椤逗M馐妨现械睦铠櫿隆凡牧先粢灾袊дM歸于李鴻章一人,李鴻章一人不足惜,而彼執(zhí)政誤國之樞臣,反得有所諉以辭斧鉞,而我四萬萬人放棄國民之責任者,亦且不復自知其罪也?!粤簡⒊独铠櫿聜鳌凡牧纤睦铠櫿聞?chuàng)辦軍事工業(yè)的開創(chuàng)階段完全是為了鎮(zhèn)壓國內農民起義,后來又把發(fā)展洋務運動作為擴張其軍閥勢力的手段。他所主持興辦的民用企業(yè)具有明顯的封建性和壟斷性,是中國出現(xiàn)官僚主義雛形的開端?!远虝r《左宗棠評傳》(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1)指出材料一的史料類型并評析其價值。(2)指出材料二、三、四中學者對李鴻章評價的傾向,結合史實簡述各自的依據(jù)。(3)通過上述研究,小顏初步學會了通過史料研讀進行歷史解釋,試指出史料運用的基本原則。1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在清朝典籍中,“外洋”一詞通常有兩個含義,一個是指納入清朝行政管轄的一條帶狀海洋區(qū)域,與“內洋”相對應,屬于國家領水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個是指外國,與“中國”相對應,泛指所有濱海國家,又稱外夷。下表是《清實錄》中道光朝以后關于“外洋”使用頻率的統(tǒng)計表。中國管轄的“外洋”與外國同義的“外洋”使用頻率統(tǒng)計表道光朝(1821—1850年)咸豐、同治朝(1851—1874年)光緒、宣統(tǒng)朝(1875—1911年)中國管轄的“外洋”外國同義的“外洋”中國管轄的“外洋”外國同義的“外洋”中國管轄的“外洋”外國同義的“外洋”1411927258148——摘編自王宏斌《晚清“外洋”詞義嬗變之歷史學解析(1862—1911)》指出材料中“外洋”一詞使用頻率的嬗變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對其進行合理解讀。鴉片戰(zhàn)爭后國家出路的探索一、選擇題1.(2024·江門一模)19世紀80年代,晚清官員張佩綸曾指出,“太公、管子所以富齊之法,蓋以工商補農事之不足。今置緝織器械為末務,國家不相講求,名曰重農貴粟,而倉儲田政亦聽之民間,甚可惜也”。由此可知張佩綸()A.主張從傳統(tǒng)政策尋求富國出路B.強調重農抑商政策應與時俱進C.已認識到洋務運動的困境所在D.揭示了學習西方科技的重要性解析:選C。據(jù)材料信息可知,張佩綸以太公、管子為例,批評洋務運動只是單純引進西方的器械技術,并未對資本主義工商業(yè)和農業(yè)發(fā)展足夠重視,也未對國家政治體制進行改革,故選C項。2.19世紀六七十年代,有學者提出地方自治、工業(yè)化和軍事自強等問題是彼此相關的,為了促成政治的革新,有必要大規(guī)模訓練技術專家人才,這一建議首先運用于福州船政局下設的“船政學堂”運作中。這主要說明當時()A.新式教育得到迅速發(fā)展B.國防建設在借鑒中創(chuàng)新C.洋務實踐孕育著新突破D.中體西用得到廣泛認可解析:選C。據(jù)材料信息可知,該學者將“地方自治、工業(yè)化和軍事自強”與“政治的革新”聯(lián)系起來,說明其主張洋務實踐需要突破器物層面,且人才的培養(yǎng)有助于推動中國的近代化,體現(xiàn)了洋務運動孕育著新突破,故選C項。僅一個新式學堂不能體現(xiàn)新式教育的迅速發(fā)展,排除A項;材料不涉及國防建設的“借鑒”與“創(chuàng)新”,排除B項;19世紀六七十年代,頑固派并不認同“中體西用”,排除D項。3.(2024·茂名統(tǒng)考模擬)1877年,上海輪船招商局的噸位增加至391萬噸,占當時我國通商口岸進出的中外輪船噸位統(tǒng)計總數(shù)的36.7%,“天津、煙臺各輪船生意,多歸其攬載”。這說明洋務運動()A.使得中國由農業(yè)國轉變?yōu)楣I(yè)國B.造成官僚資本主義急劇膨脹C.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強經濟侵略D.導致官府與民爭利現(xiàn)象出現(xiàn)解析:選C。題干信息“占……通商口岸進出的中外輪船噸位統(tǒng)計總數(shù)的36.7%”體現(xiàn)了洋務運動與外商爭利,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強經濟侵略,C項正確。洋務運動前后,中國始終為傳統(tǒng)的農耕社會,排除A項;“官僚資本主義”出現(xiàn)于南京國民政府統(tǒng)治前期,晚于題干中的時間“1877年”,排除B項;材料主旨是洋務企業(yè)和外商爭利,而非官民爭利,排除D項。4.1872年,在容閎的推動下,清廷派遣留學生之事得以實行。幼童赴美留學剛剛兩年,就有人批評留學生有西化的傾向,要求撤回留學生。1881年,除因故先期撤回、在美國病故和“告長假不歸”的26人外,清廷將所余94人分三批全部撤回。這一史實從本質上反映了()A.清廷難以引領近代教育的縱深發(fā)展B.中國近代教育的發(fā)展徹底失敗C.官僚群體天朝上國的觀念根深蒂固D.西學東漸對中國近代教育影響甚微解析:選A。據(jù)題意可知,在留美幼童出國后不久,清政府就因為國內的批評而逐步將留學生撤回,由此可知,清政府無法引領近代教育的縱深發(fā)展,故選A項?!皬氐资 钡恼f法過于夸大,排除B項;批評留美幼童的群體不一定是官僚群體,排除C項;材料未體現(xiàn)西學東漸的影響,排除D項。5.(2024·廣州統(tǒng)考模擬預測)1853年,《天朝田畝制度》中規(guī)定“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處不足,則遷彼處,彼處不足,則遷此處”。1861年,太平天國頒布法令“至于業(yè)戶固貴按畝輸糧,佃戶尤當照額完租……倘有托詞延宕,一經控迫,抗租與抗糧同辦,各宜稟遵無違”。這一變化反映了()A.農民運動缺乏群眾基礎B.絕對平均主義難以實現(xiàn)C.太平天國政策朝令夕改D.傳統(tǒng)農耕經濟受到沖擊解析:選B。根據(jù)材料可知,《天朝田畝制度》規(guī)定建立“無處不均勻,無處不飽暖”的大同社會,但受時代及戰(zhàn)爭環(huán)境的影響,這種絕對平均主義難以實現(xiàn),在太平天國后期,頒布法令規(guī)定“業(yè)戶固貴按畝輸糧”“佃戶尤當照額完租”,B項正確。6.(2024·深圳高三統(tǒng)考階段練習)洪秀全幻想著列強為上帝出力,但列強卻用大炮回報了他。1860年,英法聯(lián)軍在北方打擊清軍、壓迫清廷;同時在南方協(xié)同清軍與太平軍作戰(zhàn)。事實表明()A.中國已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B.列強一貫鎮(zhèn)壓中國民主革命C.利益是列強制定對華政策的依據(jù)D.傳播基督教是列強侵略借口解析:選C。據(jù)材料“1860年,英法聯(lián)軍在北方打擊清軍、壓迫清廷;同時在南方協(xié)同清軍與太平軍作戰(zhàn)”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列強對清政府的打擊或聯(lián)合、對太平天國的敵對行為,都是以其國家利益為依據(jù)的,C項正確。7.(2024·茂名統(tǒng)考模擬)據(jù)史料:“國藩從郭嵩燾、江忠源議,以東南阻水,敵得掠民船,瞬息百里,官軍無可邀截,軍行反有阻梗。乃駐衡州造船、練水勇,計成師而后出。下游則金陵為敵都,揚州亦為敵據(jù)?!迸c此記載關聯(lián)的重大歷史事件()A.導致清政府中央權力的下移B.間接引發(fā)了太平天國運動C.迫使清政府簽訂《北京條約》D.推動開眼看世界思潮興起解析:選A。據(jù)題干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這一事件為太平天國運動,在鎮(zhèn)壓太平天國運動過程中,湘淮系官僚集團崛起,中央權力下移,故選A項。太平天國運動已經爆發(fā),排除B項;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清廷戰(zhàn)敗,英法聯(lián)軍迫使清政府簽訂《北京條約》,排除C項;開眼看世界發(fā)生于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后,排除D項。8.19世紀六七十年代,清政府一般委任諳悉洋務的實力派官僚擔任外交機構的長官。因此,奕等洋務派首領把持的總理衙門職權不斷擴大,總攬了包括眾多內政外交在內的全部“洋務”。清政府此舉主要是為了()A.建立近代外交 B.應對內外壓力C.適應列強需要 D.推行洋務運動解析:選B。據(jù)材料“總攬了包括眾多內政外交在內的全部‘洋務’”并結合所學可知,總理衙門的設置一方面適應了列強侵華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推動了國內近代化,因此清政府這一舉措是為了應對內外壓力,故選B項。清政府是迫于壓力建立近代外交機構的,是順應列強侵華的趨勢,排除A項;從材料可知,總理衙門的設立適應了內政外交的需要,C項表述片面,排除;此時洋務運動已經開展,排除D項。9.請看下圖書影。下列選項中對該書內容解讀錯誤的是 ()A.開始探索新知B.尋求強國御侮之路C.沖破封閉保守觀念D.形成思想解放潮流解析:《海國圖志》表明鴉片戰(zhàn)爭后一部分中國人開始開眼看世界,開始向西方探索新知,尋求強國御侮之路,這表明一部分先進的中國人開始沖破封閉保守觀念,但是在當時并未形成思想解放潮流。10.兩次鴉片戰(zhàn)爭后,傳播西學的各種新式學堂陸續(xù)開辦,并開始派遣留學生出國深造。19世紀60年代后期,北京、上海等地開辦的同文館和廣方言館,先后培養(yǎng)了300人左右的翻譯和辦洋務的人才。這反映了兩次鴉片戰(zhàn)爭后 ()A.中西方觀念沖突 B.教育被列強控制C.教育逐步近代化 D.崇洋媚外成主流解析:由材料中“各種新式學堂陸續(xù)開辦,并開始派遣留學生出國深造”,可知兩次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人學習西方,促進教育近代化,故選C項;材料強調中國人學習西方,未涉及中西觀念沖突,排除A項;由材料“北京、上海等地開辦的同文館和廣方言館,先后培養(yǎng)了300人左右的翻譯和辦洋務的人才”,可知新式學堂與派遣留學生由清政府操辦,排除B項;由材料“培養(yǎng)……翻譯和辦洋務的人才”可知目的是學習西方,抵御侵略,而非崇洋媚外,排除D項。11.《天津條約》允許外國人到內地游歷、通商,并規(guī)定須保護傳教士,清政府為此頒行相應法規(guī)。同治四年,某英國人被江西地方官羈押,同治帝降諭:“當按照條約辦理,何得率行羈禁”,“別經查出,必將該地方官從重治罪”。這反映出近代中國()A.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加深B.內政外交被列強完全控制C.社會主要矛盾開始轉變D.中央與地方矛盾不斷激化解析:根據(jù)材料“《天津條約》允許外國人到內地游歷、通商,并規(guī)定須保護傳教士”“別經查出,必將該地方官從重治罪”,可知《天津條約》嚴重侵犯了國家的主權,但是清政府卻依然堅決執(zhí)行不平等條約的內容,說明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不斷加深,故選A項;《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清政府完全淪為列強統(tǒng)治中國的工具,內政外交被列強完全控制,排除B項;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的社會主要矛盾逐漸從以階級矛盾為主向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相互交替轉變,排除C項;“別經查出,必將該地方官從重治罪”說明這一時期清政府的中央權威依然比較鮮明,排除D項。二、非選擇題1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李鴻章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具爭議的人物之一。小顏同學嘗試通過史料研讀,對該結論進行歷史解釋。首先,小顏選擇了一則材料,作為研究起點:材料一中國在五大洲中,自古稱最強大,今乃為小邦所輕視。練兵、制器、購船諸事,師彼之長,去我之短,及今為之,而已遲矣。若再因循不辦,或旋作旋輟,后患殆不忍言。若不稍變成法,于洋務開用人之途,使人人皆能通曉,將來即有防海萬全之策,數(shù)十年后主持乏人,亦必名存實亡,漸歸頹廢?!岳铠櫿隆痘I議海防折》(《李文忠公全書·奏稿》,卷24)接下來,小顏搜集了關于李鴻章評價的三則材料:材料二1894年7月1日,美國《呼聲晨報》記者弗蘭克·卡彭特直接用“與清朝偉大政治家的對話”為題,稱贊李鴻章為“當今清朝最進步的人物”,是“這個時代最偉大的政治家之一”“他是一個純粹的清朝人,但也采納了許多現(xiàn)代的方法”。——摘編自湯伏祥《海外史料中的李鴻章》材料三若以中國之失政而盡歸于李鴻章一人,李鴻章一人不足惜,而彼執(zhí)政誤國之樞臣,反得有所諉以辭斧鉞,而我四萬萬人放棄國民之責任者,亦且不復自知其罪也?!粤簡⒊独铠櫿聜鳌凡牧纤睦铠櫿聞?chuàng)辦軍事工業(yè)的開創(chuàng)階段完全是為了鎮(zhèn)壓國內農民起義,后來又把發(fā)展洋務運動作為擴張其軍閥勢力的手段。他所主持興辦的民用企業(yè)具有明顯的封建性和壟斷性,是中國出現(xiàn)官僚主義雛形的開端?!远虝r《左宗棠評傳》(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1)指出材料一的史料類型并評析其價值。(2)指出材料二、三、四中學者對李鴻章評價的傾向,結合史實簡述各自的依據(jù)。(3)通過上述研究,小顏初步學會了通過史料研讀進行歷史解釋,試指出史料運用的基本原則。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史料類型,根據(jù)史學理論知識判斷;第二小問史料價值,對于史料價值的判斷要一分為二地分析。第(2)問傾向及依據(jù),據(jù)材料二、三、四并遷移所學知識分析說明。第(3)問原則,根據(jù)史學理論說明。答案:(1)史料類型:材料一屬于個人文書。史料價值:作為洋務運動的創(chuàng)辦者,其言論具有較高史料價值,但帶有較強的主觀性,需要考證和辨別。(2)傾向及依據(jù):材料二,充分肯定。李鴻章發(fā)起洋務運動,創(chuàng)辦近代工業(yè),推動了近代化進程。材料三,理性中肯。甲午中日戰(zhàn)爭失敗根源在于制度腐朽和清政府的腐敗。材料四,基本否定。創(chuàng)辦軍工企業(yè)主要是為了鎮(zhèn)壓農民起義;發(fā)展壯大了淮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