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傳》(練習(xí)案)高二語文教學(xué)練“四案”大課堂選擇性必修中冊_第1頁
《屈原列傳》(練習(xí)案)高二語文教學(xué)練“四案”大課堂選擇性必修中冊_第2頁
《屈原列傳》(練習(xí)案)高二語文教學(xué)練“四案”大課堂選擇性必修中冊_第3頁
《屈原列傳》(練習(xí)案)高二語文教學(xué)練“四案”大課堂選擇性必修中冊_第4頁
《屈原列傳》(練習(xí)案)高二語文教學(xué)練“四案”大課堂選擇性必修中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3.9《屈原列傳》(解析版)一、選擇題1.下列句子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A.人窮則反本 B.靡不畢見C.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D.“離騷”者,猶離憂也【答案】C【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文言詞語中的通假字現(xiàn)象的理解能力。A.“反”通“返”,返回,句意:人處于困境就會追念本源;B.“見”通“現(xiàn)”,顯現(xiàn),句意:無不都顯現(xiàn);C.無通假字,句意:誠實對待君主反而被懷疑,忠誠卻被奸臣誹謗;D.“離”通“罹”,遭遇,句意:所謂離騷,就是遭遇憂愁。故選C。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義與現(xiàn)代漢語中的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設(shè)詭辯于懷王之寵姬鄭袖B.顏色憔悴,形容枯槁C.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D.懷王稚子子蘭勸王行【答案】D【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言實詞古今異義現(xiàn)象的能力。A.“詭辯”:古義是“假話”,今義是“無理狡辯”。句意:在楚懷王的寵姬鄭袖面前編造謊言。B.“顏色”:古義是“臉色”,今義是“色彩”。句意:臉色憔悴,模樣枯瘦。C.“從容”:古義是“委婉得體”,今義是“舉止行動不慌不忙”。句意:都效法屈原辭令委婉得體的一面。D.“勸”古今同義,都是“勸說”的意思。句意:楚懷王的幼子子蘭勸諫懷王去。故選D。3.下列有關(guān)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左徒,戰(zhàn)國時期楚國的官名。主要職責(zé)是參與議論國事,發(fā)布號令,出則接待賓客?!妒酚洝份d屈原與春申君曾任左徒。B.大夫,古代官階名。西周以后先秦諸侯國中,在國君之下設(shè)卿、大夫、士三級。古代醫(yī)生位于大夫之列,由民間口傳至今。C.三閭大夫,是戰(zhàn)國時楚國特設(shè)的官職,主持宗廟祭祀,兼管貴族昭、屈、景三姓的事務(wù),權(quán)力極大,屈原曾任此職。D.幣,在古代漢語中多指用作饋贈或祭祀的絲織品。后引申為作為禮物的車、馬、皮、帛、玉器等一切值錢的財物?!敬鸢浮緾【詳解】本題考查文學(xué)常識的識記能力。C項,“權(quán)力極大”錯,三閭大夫是管理昭、屈、景三姓貴族子弟教育及宗族事務(wù)等的閑差事。屈原被貶后任此職。故選C。4.下列加點詞的活用類型與例句不一致的一項是(

)例句:短屈原于頃襄王A.明道德之廣崇 B.素善留侯張良C.商人重利輕別離 D.舉賢以自佐【答案】D【詳解】本題考查詞類活用。例句“短屈原于頃襄王”中的“短”是形容詞活用為動詞,解釋為“詆毀”。A項,明,形容詞活用為動詞,解釋為“闡明”。B項,善,形容詞活用為動詞,解釋為“交好”。C項,輕,形容詞活用為動詞,解釋為“看輕”。D項,賢,形容詞活用為名詞,解釋為“賢才”。故選D。5.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用法歸類正確的一項是(

)①蟬蛻于濁穢②復(fù)釋去張儀③厚幣委質(zhì)事楚④時秦昭王與楚婚⑤舉賢以自佐⑥秦割漢中地與楚以和⑦莫不欲求忠以自為⑧身客死于秦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③⑤/②④/⑥/⑦⑧C.①④⑧/②③/⑤/⑥⑦ D.①③⑧/④⑥/②/⑤⑦【答案】D【詳解】本題考查理解文言文中詞類活用的能力。①“蟬”,名詞作狀語,像蟬一樣;②“去”,動詞的使動用法,使……離開;③“幣”,名詞作狀語,拿著禮物;④“婚”,名詞作動詞,聯(lián)姻,通婚;⑤“賢”,形容詞活用為名詞,賢才;⑥“和”,名詞作動詞,求和;⑦“忠”,形容詞活用為名詞,忠臣;⑧“客”,名詞作狀語,像客人一樣。故選D。二、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題。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yīng)對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平屬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為非我莫能為也王怒而疏屈平。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半x騷”者,猶離憂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禍也。令尹子蘭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頃襄王怒而遷之。屈原至于江濱,被發(fā)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睗O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皆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鋪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蠖乎?”乃作《懷沙》之賦。于是懷石,遂自投汨羅以死。(節(jié)選自《屈原列傳》)6.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為非我莫能為也/王怒而疏屈平B.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為非我莫能為也/王怒而疏屈平C.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為非我莫能為也/王怒而疏屈平D.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為非我莫能為也/王怒而疏屈平7.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明于治亂,嫻于辭令”與“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論語〉十二章》)兩句中“于”用法相同。B.“平伐其功”與“自伐者無功”(《老子四章》)兩句中“伐”字的意義相同。C.“王怒而疏屈平”與“人而不仁,如禮何”(《〈論語〉十二章》)兩句中的“而”字的用法不同。D.“屈平屬草稿未定”與“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兩句中“屬”字意義相同。8.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確的一項是(

)A.屈原為人孤傲清高,自命不凡?!芭e世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句最能體現(xiàn)他的這種性格。B.屈原痛心楚懷王不能明辨是非,自己得不到重用,于是心生怨恨,寫下了《離騷》。C.漁父認(rèn)為,真正的圣人應(yīng)識時務(wù),應(yīng)該善于隨著外物世事的變遷而改變自己的品行節(jié)操。D.漁父認(rèn)為,真正的圣人應(yīng)出淤泥而不染,無論在怎樣的世事變遷中都要堅守自己的品行節(jié)操。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2)屈原曰:“舉世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薄敬鸢浮?.C7.D8.C9.(1)屈原行為正直,竭盡自己的忠誠和智慧來輔助君主,讒邪的小人來離間他和君主,可以說到了困境了。(2)屈原說:“整個世界都是渾濁的,只有我一人清白;眾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薄窘馕觥?.本題考查學(xué)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上官大夫看見了就想據(jù)為己有,屈原不贊同。上官大夫就讒毀他說:“君王讓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沒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勞,說:‘除了我,沒有人能制定法令了’?!背趼犃撕苌鷼猓蚨柽h(yuǎn)了屈原。“見”和“欲奪之”之間是承接關(guān)系,聯(lián)系緊密,中間不能斷開,且“屈平”是下一句“不與”的主語,前面要斷開,排除AB;“令”是“為”的賓語,而“眾”是“莫不知”的主語,二者中間應(yīng)當(dāng)斷開,排除D。故選C。7.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言實詞、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正確?!坝凇倍际墙樵~“在”。句意:明了國家治亂的道理,擅長外交辭令。/君子在工作上要勤勞敏捷,在說話上要謹(jǐn)慎。B.正確?!胺ァ倍际恰翱湟㈧乓钡囊馑?。句意: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勞。/自我夸耀的人沒有功績。C.正確?!岸?,連詞,表因果。/連詞,表假設(shè)。句意:楚王聽了很生氣,因而疏遠(yuǎn)了屈原。/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之心,會怎樣對待禮呢?D.錯誤,兩個“屬”的意義不同。“屬”,“連綴”之意,文中為“創(chuàng)作”的意思。/通假字,通“囑”,囑咐,囑托。句意:屈原編寫的草稿尚未定稿。/囑咐我寫一篇文章來紀(jì)念這件事。故選D。8.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A.“自命不凡”錯。對屈原性格理解偏差?!芭e世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意思是整個世界都是混濁的,只有我一人清白;眾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屈原的性格不是自命不凡,而是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B.“于是心生怨恨”錯,原文是屈“平疾……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可見屈原痛恨的是“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是為國家擔(dān)憂,并非心生怨恨。D.“漁父認(rèn)為”錯誤,結(jié)合“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蠖乎”可知,此為屈原的觀點。故選C。9.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事”,輔助;“間”,離間;“窮”,陷入困境。(2)“舉”,全、整個;“是以”,因此;“見”,表被動。參考譯文:屈原,名字叫平,是楚王的同姓。做楚懷王的左徒。(他)知識廣博,記憶力很強,明了國家治亂的道理,擅長外交辭令。對內(nèi),同楚王謀劃商討國家大事,頒發(fā)號令;對外,接待賓客,應(yīng)酬答對各國諸侯。楚王很信任他。上官大夫和他職位相等,想爭得楚王對他的寵愛,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賢能。楚懷王派屈原制定國家的法令,屈原編寫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見了就想占為己有,屈原不贊同。上官大夫就讒毀他說:“君王讓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沒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勞,說:‘除了我,沒有人能制定法令了’?!背趼犃撕苌鷼?,因而疏遠(yuǎn)了屈原。屈原痛心楚懷王聽信讒言,不能分辨是非,諂媚國君的人遮蔽了楚懷王的明見,邪惡的小人危害公正無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讒臣所容,所以憂愁深思,就創(chuàng)作了《離騷》?!半x騷”,就是遭遇憂愁的意思。天是人類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處于困境就會追思根本,所以到了極其勞苦疲倦的時候,沒有不呼喊天的;遇到病痛或憂傷的時候,沒有不呼喚父母的。屈原為人正直,竭盡自己的忠誠和智慧來輔助君主,讒邪的小人來離間他與君主,可以說到了困境了。誠信卻被懷疑,忠實卻被誹謗,哪里能沒有怨恨?屈原作《離騷》,是從怨憤引起的。懷王因為不明白忠臣的職分,所以在內(nèi)被鄭袖所迷惑,在外被張儀所欺騙,疏遠(yuǎn)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蘭,軍隊被挫敗,土地被削減,失去了六個郡,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國,被天下人恥笑。這是不了解人的禍害。令尹子蘭讓上官大夫在頃襄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頃襄王發(fā)怒,就放逐了屈原。屈原到了江濱,披散頭發(fā),在水澤邊一面走,一面吟詠著。臉色憔悴,形體面貌像枯死的樹木一樣毫無生氣。漁父看見他,便問道:“您不是三閭大夫嗎?為什么來到這兒?”屈原說:“整個世界都是混濁的,只有我一人清白;眾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睗O父說:“聰明賢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縛,而能夠隨著世俗變化。整個世界都混濁,為什么不隨大流而且推波助瀾呢?眾人都沉醉,為什么不吃點酒糟,喝點薄酒?為什么要懷抱美玉一般的品質(zhì),卻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說:“我聽說,剛洗過頭的一定要彈去帽上的灰沙,剛洗過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塵土。誰能讓自己清白的身軀,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寧可投入長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魚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潔的品質(zhì),去蒙受世俗的塵垢呢?”于是他寫了《懷沙》賦。于是抱著石頭,就自投汨羅江而死。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材料一: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yīng)對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平屬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蓖跖枨?。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國風(fēng)》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yuǎn)。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蟬蛻于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其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節(jié)選自《屈原列傳》)材料二: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余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固時俗之工巧兮,規(guī)矩而改錯。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忳郁邑余佗傺兮,吾獨窮困乎此時也。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tài)也。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節(jié)選自《離騷》)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biāo)號涂黑。每一[A]令出[B]平伐[C]其功[D]曰[E]以為[F]‘非我[G]莫能[H]為也。’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之,代詞,文中指代屈原,“莊宗受而藏之于廟”的“之”也作代詞用,兩者用法相同。B.疾,是“痛心”的意思,與《勸學(xué)》“聲非加疾也”的“疾”詞義不相同。C.靈修,表示有靈智遠(yuǎn)見的人,用以比喻國君,文中指楚懷王。D.流亡,文中指被迫離開家鄉(xiāng)或祖國,流落逃亡在外,和現(xiàn)在所說的“流亡海外”一樣。12.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離騷”的意思是“遭遇憂愁”,這正是屈原寫作《離騷》的緣由。B.屈原的作品語言簡練,語意含蓄,善于用平常的詞語表現(xiàn)宏大的意旨,用淺近的事例表現(xiàn)深遠(yuǎn)的意義。C.屈原在《離騷》中稱述遠(yuǎn)古、中古帝王及春秋時期諸侯的事跡,用以諷刺楚國的時政。D.屈原因才能出眾而遭小人嫉妒和造謠中傷,這在《離騷》中表述為“既替余以惠纕兮,又申之以攬茝”。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2)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14.作者認(rèn)為屈原之志“可與日月爭光”,依據(jù)材料一,用自己的話概括其理由。【答案】10.BDE11.D12.D13.(1)闡明廣大崇高的道德,國家治亂興亡的道理,無不透徹明白。(2)違背準(zhǔn)繩而追隨邪佞,競相把迎合討好奉作法度。14.①志趣高潔;②行為端正;③潔身自好。【解析】10.本題考查學(xué)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每一項法令發(fā)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勞,說:‘除了我,沒有人能做’。第一個分句,“每一令出”是完整的主謂句,“每一令”做主語,“出”作謂語,所以第一處斷在“B”處;第二個分句,“平伐其功”句式結(jié)構(gòu)完整,“平”為主語,“伐”為謂語,“其功”為賓語,所以第二處斷在“D”處;第三個分句,“曰”在句中的意思是“說”,其后為“曰”的具體內(nèi)容,應(yīng)在“曰”后斷開,所以第三處斷在“E”處。11.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詞語含義和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A.正確。句意:懷王很信任他。/莊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廟里。B.正確。“聲非加疾也”的“疾”解釋為“勁疾,聲音洪亮”。句意:屈原痛心懷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聲音并沒有加大。C.正確。D.“和現(xiàn)在所說的‘流亡海外’一樣”錯誤,文中指“隨水消逝”。句意:寧愿突然死去,隨水流逝。/被迫離開家鄉(xiāng)或祖國,流落逃亡在外。故選D。12.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文言文有關(guān)內(nèi)容要點的概括和分析能力。D.“這在《離騷》中表述為‘既替余以惠纕兮,又申之以攬茝’”說法錯誤,“既替余以惠纕兮,又申之以攬茝”是被貶黜的原因,應(yīng)為“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故選D。13.本題考查學(xué)生文言文翻譯能力。(1)“明”,闡明;“廣崇”,廣大崇高;“靡”,沒有;“有以”,有……辦法。(2)“繩墨”,準(zhǔn)繩,準(zhǔn)則;“周容”,迎合討好;“度”,法度。14.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文言文有關(guān)內(nèi)容要點的概括和分析能力。依據(jù)原文“其志潔”可知,作者認(rèn)為屈原志趣高潔;依據(jù)原文“其行廉”可知,作者認(rèn)為屈原行為端正;依據(jù)原文“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蟬蛻于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可知,作者認(rèn)為屈原潔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參考譯文:材料一:屈原名平,與楚國的王族同姓。他曾擔(dān)任楚懷王的左徒。見聞廣博,記憶力很強,通曉治理國家的道理,熟悉外交應(yīng)對辭令。對內(nèi)與懷王謀劃商議國事,發(fā)號施令;對外接待賓客,應(yīng)酬諸侯。懷王很信任他。上官大夫和他同在朝列,想爭得懷王的寵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懷王讓屈原制訂法令,屈原起草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見了就想強行更改它(想邀功),屈原不贊同,他就在懷王面前讒毀屈原說:“大王叫屈原制訂法令,大家沒有不知道的。每一項法令發(fā)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勞說:‘除了我,沒有人能做’。”懷王很生氣,就疏遠(yuǎn)了屈原。屈原痛心懷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小人混淆黑白,使懷王看不明白,邪惡的小人妨礙國家,端方正直的君子則不為朝廷所容,所以憂愁苦悶,寫下了《離騷》?!半x騷”,就是遭到憂愁的意思。天是人類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處于困境就會追念本源,所以到了極其勞苦疲倦的時候,沒有不叫天的;遇到病痛或憂傷的時候,沒有不叫父母的。屈原行為正直,竭盡自己的忠誠和智慧來輔助君主,讒邪的小人來離間他,可以說到了困境了。誠信卻被懷疑,忠實卻被誹謗,能夠沒有怨恨嗎?屈原之所以寫《離騷》,其原因大概是從怨憤引起的?!秶L(fēng)》雖然多寫男女愛情,但不過分而失當(dāng),《小雅》雖然多譏諷指責(zé),但并不宣揚作亂,像《離騷》,可以說是兼有二者的特點了。它對遠(yuǎn)古上溯到帝嚳,近世稱述齊桓公,中古稱述商湯和周武王,用來諷刺當(dāng)時的政事。闡明道德的廣闊崇高,國家治亂興亡的道理,無不完全表現(xiàn)出來。他的文筆簡約,詞意精微,他的志趣高潔,行為廉正。就其文字描寫來看,不過尋常事物,但它的旨趣是極大的(因為關(guān)系到國家的治亂),舉的是近事,而表達的意思卻十分深遠(yuǎn)。由于志趣高潔,所以文章中稱述的事物也是透散著芬芳的,由于行為廉正,所以到死也不為奸邪勢力所容。他獨自遠(yuǎn)離污泥濁水之中,像蟬脫殼一樣擺脫濁穢,浮游在塵世之外,不受濁世的玷辱,保持皎潔的品質(zhì),出污泥而不染。推贊屈原的志向,即使和日月爭輝,也是可以的。材料二:我揩著眼淚啊聲聲長嘆,可憐人生道路多么艱難。我雖愛好修潔嚴(yán)于責(zé)己,早晨被辱罵晚上又丟官。他們彈劾我佩帶蕙草啊,又指責(zé)我愛好采集茝蘭。這是我心中追求的東西,就是多次死亡也不后悔。怨就怨楚王這樣糊涂啊,他始終不體察別人心情。那些女人妒忌我的豐姿,造謠誣蔑說我妖艷好淫。庸人本來善于投機取巧,背棄規(guī)矩而又改變政策。違背是非標(biāo)準(zhǔn)追求邪曲,爭著把茍合取悅作為法則。憂愁煩悶啊我失意不安,現(xiàn)在孤獨窮困多么艱難。寧可馬上死去魂魄離散,媚俗取巧啊我堅決不干。雄鷹不與那些燕雀同群,原本自古以來就是這般。方和圓怎能夠互相配,志向不同何能彼此相安?寧愿委曲心志壓抑情感,寧把斥責(zé)咒罵統(tǒng)統(tǒng)承擔(dān)。保持清白節(jié)操死于直道,這本為古代圣賢所稱贊。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一)張儀誑楚秦王欲伐齊,患齊、楚之從親,乃使張儀至楚,說楚王曰:“大王誠能聽臣,閉關(guān)絕約于齊,臣請獻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嫁女娶婦,長為兄弟之國。”楚王說而許之。群臣皆賀,陳軫獨吊。王怒曰:“寡人不興師而得六百里地,何吊也?”對曰:“不然。以臣觀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齊、秦合。齊、秦合則患必至矣!”曰:“有說乎?”對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齊也。今閉關(guān)絕約于齊,則楚孤,秦奚貪夫孤國,而與之商於之地六百里?張儀至秦,必負(fù)王。是王北絕齊交,西生患于秦也。兩國之兵必俱至為王計者不若陰合而陽絕于齊使人隨張儀茍與吾地絕齊未晚也王曰愿陳子閉口毋復(fù)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張儀,厚賜之。遂閉關(guān)絕約于齊,使一將軍隨張儀至秦。張儀佯墮車,不朝三月。楚王聞之,曰:“儀以寡人絕齊未甚邪?”乃使勇士宋遺借宋之符,北罵齊王。齊王狂大怒,折節(jié)而事秦,齊、秦之交合。張儀乃朝,見楚使者曰:“子何不受地?從某至某,廣袤六里?!笔拐吲?,還報楚王。楚王大怒,欲發(fā)兵而攻秦。陳軫曰:“軫可發(fā)口言乎?攻之不如因賂以一名都,與之并兵而攻齊。是我亡地于秦,取償于齊也。今王已絕于齊而責(zé)欺于秦,是吾合齊、秦之交而來天下之兵也,國必大傷矣!”楚王不聽,使屈匄帥師伐秦。秦亦發(fā)兵使庶長魏章?lián)糁?。春,秦師與楚戰(zhàn)于丹陽,楚師大敗;斬甲士八萬,虜屈匄及列候、執(zhí)珪七十余人,遂取漢中郡。楚王悉發(fā)國內(nèi)兵以復(fù)襲秦,戰(zhàn)于藍田,楚師大敗。韓、魏聞楚之困,南襲楚,至鄧。楚人聞之,乃引兵歸,割兩城以請平于秦?!睹献印氛撝唬夯蛑^“張儀、公孫衍,豈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惡足以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則與民由之;不得志,則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謂大丈夫?!保ㄟx自《資治通鑒》第三卷,有刪改)(二)屈原列傳(節(jié)選)明年,秦割漢中地與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張儀而甘心焉?!睆垉x聞,乃曰:“以一儀而當(dāng)漢中地,臣請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而設(shè)詭辯于懷王之寵姬鄭袖。懷王竟聽鄭袖,復(fù)釋去張儀。是時屈原既疏,不復(fù)在位,使于齊,顧反,諫懷王曰:“何不殺張儀?”懷王悔,追張儀,不及?!瓡r秦昭王與楚婚,欲與懷王會。懷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毋行。”懷王稚子子蘭勸王行:“奈何絕秦歡?”懷王卒行。入武關(guān),秦伏兵絕其后,因留懷王,以求割地。懷王怒,不聽。亡走趙,趙不內(nèi)。復(fù)之秦,竟死于秦而歸葬。(節(jié)選自《史記?屈原賈生列傳》)15.下列各句中句式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見犯乃死,重負(fù)國A.皆為陛下所成就(《蘇武傳》) B.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過秦論》)C.楚王悉發(fā)國內(nèi)兵以復(fù)襲秦,戰(zhàn)于藍田 D.還矢先王(《五代史伶官傳序》)16.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兩國之兵必俱至/為王計者/不若陰合而陽絕于齊/使人隨張儀/茍與吾地/絕齊未晚也/王曰/愿陳子閉口/毋復(fù)言/以待寡人得地B.兩國之兵必俱至/為王計者不若陰合/而陽絕于齊/使人隨張儀茍與/吾地絕齊未晚也/王曰/愿陳子閉口毋復(fù)言/以待寡人得地C.兩國之兵必俱至為王/計者不若陰合/而陽絕于齊/使人隨張儀/茍與吾地/絕齊未晚也/王曰/愿陳子閉口毋復(fù)言/以待寡人得地D.兩國之兵必俱至為王/計者不若陰合/而陽絕于齊使人隨/張儀茍與吾地/絕齊未晚也/王曰/愿陳子閉口/毋復(fù)言/以待寡人得地17.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面對秦國主動向楚國示好,請求楚國與齊國絕交的提議,陳軫頭腦冷靜,洞察了其中的陰謀,勇敢地向楚王陳述自己的意見。B.楚王因為貪小便宜,利令智昏,痛失齊、楚交好的大局,導(dǎo)致最后陷入四處受敵、被迫割地向秦求和的不利境地。C.孟子認(rèn)為為了秦國的大一統(tǒng)事業(yè),張儀能屈能伸,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順利實現(xiàn)了分化齊、楚兩國的目的,稱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D.張儀回國后故意不上朝,吊足了楚王的胃口,楚王卻一錯再錯,派人辱罵齊王,把昔日的盟友齊國推向了秦國的懷抱。18.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軫可發(fā)口言乎?攻之不如因賂以一名都,與之并兵而攻齊。(2)張儀聞,乃曰:“以一儀而當(dāng)漢中地,臣請往如楚?!?9.陳軫為什么會認(rèn)為秦國不會給楚國商於之地?【答案】15.A16.A17.C18.(1)我可以開口說話嗎?攻打秦國還不如趁機用一座大城市的代價去收買它,與秦國合力攻打齊國。(2)張儀知道后,就說:“用一個張儀來抵當(dāng)漢中之地,我請求前往楚國”19.①陳軫對各國關(guān)系認(rèn)識深刻,意識到秦國的真正目的是讓楚國失去齊國的支持從而削弱楚國;②而被削弱后的楚國變得孤立無援,即便秦國不割讓土地,楚國也無能為力?!窘馕觥?5.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例句:被動句,“見”,表被動。句意:受到侮辱才去死,更對不起國家!A.“為……所”,表被動,被動句。句意:都是被皇帝栽培提拔起來的。B.“仁義不施”,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為“不施仁義”。句意:就因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勢發(fā)生了變化啊。C.“戰(zhàn)于藍田”,狀語后置,正常語序為“于藍田戰(zhàn)”。句意:于是楚懷王調(diào)遣全部國內(nèi)兵力,去深入的攻打秦國,在藍田打仗。D.“還矢先王”,省略句,應(yīng)為“還矢(于)先王”;句意:把箭交還到晉王的靈座前。故選A。16.本題考查學(xué)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兩國軍隊必定會到(聯(lián)合夾攻),為您考慮,不如我們暗中與齊國仍舊修好而只表面上絕交,派人隨張儀回去。如果真的割讓給我們土地,再與齊國絕交也不晚。”楚王說:“請你陳先生閉上嘴巴,不要再說話了,等著看我去接收大片土地吧!”“兩國之兵必俱至”“為王計者”,兩句主語不一致,必須斷開,由此排除CD;“與”與“吾地”動賓結(jié)構(gòu),其間不可斷開,由此排除B。故選A。17.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能力。C.“孟子認(rèn)為……稱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錯。根據(jù)“是惡足以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則與民由之;不得志,則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謂大丈夫”可知,孟子不認(rèn)為張儀是真正的大丈夫。故選C。18.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言”,說話;“因”,趁機;“賂以一名都”,狀語后置,正常語序為“以一名都賂”。(2)“聞”,知道;“當(dāng)”,抵當(dāng);“如”,前往。19.本題考查學(xué)生篩選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齊也”可知,陳軫對各國關(guān)系認(rèn)識深刻,意識到秦國的真正目的是讓楚國失去齊國的支持從而削弱楚國;由“今閉關(guān)絕約于齊,則楚孤,秦奚貪夫孤國,而與之商於之地六百里?”可知,而被削弱后的楚國變得孤立無援,即便秦國不割讓土地,楚國也無能為力。參考譯文:(一)張儀誑楚秦王想征伐齊國,又顧慮齊國與楚國合縱相親,便派張儀前往楚國,游說楚王說:“大王如果能聽從我的建議,與齊國廢除盟約,斷絕邦交,我可以向楚國獻上商、於兩個地方的六百里土地,讓秦國的美女來做侍奉您的妾婢,秦、楚兩國互通婚嫁,就能永遠(yuǎn)結(jié)為兄弟之邦。”楚王十分高興,允諾了張儀的建議。群臣都前來祝賀,只有陳軫表示哀痛。楚王惱怒地問:“我一兵未發(fā)而得到六百里土地,有什么可哀痛的?”陳軫回答:“您的想法不對。以我之見,商於的土地不會到手,齊國、秦國卻會聯(lián)合起來。齊、秦一聯(lián)合,楚國即將禍?zhǔn)屡R門了!”楚王問:“你有什么解釋呢?”陳軫回答:“秦國之所以重視楚國,就是因為我們有齊國作盟友。現(xiàn)在我們?nèi)绻c齊國毀約斷交,楚國便孤立了,秦國又怎么會偏愛一個孤立無援的國家而白送給它商於六百里地呢?張儀回到秦國以后,一定會背棄對大王您的許諾。那時大王北與齊國斷交,西與秦國生出怨仇。兩國軍隊必定會到(聯(lián)合夾攻),為您考慮,不如我們暗中與齊國仍舊修好而只表面上絕交,派人隨張儀回去。如果真的割讓給我們土地,再與齊國絕交也不晚?!背跽f:“請你陳先生閉上嘴巴,不要再說話了,等著看我去接收大片土地吧!”于是把國相大印授給張儀,又重重賞賜他。隨后下令與齊國毀約斷交,派一名將軍同張儀前往秦國。張儀回國后,假裝從車上跌下,三個月不上朝。楚王聽說后,自語道:“張儀是不是覺得我與齊國斷交做得還不夠?”便派勇士宋遺借了宋國的符節(jié),北上到齊國去辱罵齊王。齊王大怒,立即降低身份去討好秦國,齊國、秦國于是和好。這時張儀才上朝,見到楚國使者說:“你為何還不去接受割地?從某處到某處,有六里見方。”使者很憤怒,回國報告了楚王。楚王勃然大怒,想發(fā)兵攻打秦國。陳軫說:“我可以開口說話嗎?攻打秦國還不如趁機用一座大城的代價去收買它,與秦國合力攻打齊國,這樣我們從秦國失去的土地,還可以在齊國得到補償?,F(xiàn)在大王您已經(jīng)與齊國斷交,又去質(zhì)問秦國的欺騙行為,這是我們促使齊國、秦國和好而招來天下的軍隊了,國家一定會有大損失!”楚王仍然不聽他的勸告,派屈匄率軍隊征討秦國。秦國也任命魏章為庶長之職,起兵迎擊。春季,秦、楚兩國軍隊在丹陽大戰(zhàn),楚軍大?。话巳f甲士被殺,屈匄及列侯、執(zhí)珪等七十多名官員被俘,秦軍乘勢奪取了漢中郡。楚王又征發(fā)國內(nèi)全部兵力再次襲擊秦國,在藍田決戰(zhàn),楚軍再次大敗。韓、魏等國見楚國危困,也向南襲擊楚國,直達鄧地。楚國聽說了,只好率軍回救,割讓兩座城向秦國求和?!睹献印氛撌稣f:有人說“張儀、公孫衍難道不是大丈夫嗎?他們一怒而使各國恐懼,安居時又能使兵火熄滅”。孟軻說:“那豈能稱得上大丈夫?君子處世堂堂正正,行天下之正道。得志便帶領(lǐng)百姓,同行正道;不得志便潔身自好,獨行正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才能算得上是大丈夫。”(選自《資治通鑒》第三卷,有刪改)(二)屈原列傳(節(jié)選)第二年,秦國割漢中之地與楚國講和。楚王說:“我不愿得到土地,只希望得到張儀就甘心了?!睆垉x聽說后,就說:“用一個張儀來抵當(dāng)漢中地方,我請求到楚國去?!钡搅顺?,他又用豐厚的禮品賄賂當(dāng)權(quán)的大臣靳尚,通過他在懷王寵姬鄭袖面前編造了一套謊話。懷王竟然聽信鄭袖,又放走了張儀。這時屈原已被疏遠(yuǎn),不在朝中任職,出使在齊國,回來后,勸諫懷王說:“為什么不殺張儀?”懷王很后悔,派人追張儀,已經(jīng)來不及了。……這時秦昭王與楚國通婚,要求和懷王會面。懷王想去,屈原說:“秦國是虎狼一樣的國家,不可信任,不如不去?!睉淹醯男鹤幼犹m勸懷王去,說:“怎么可以斷絕和秦國的友好關(guān)系!”懷王終于前往。一進入武關(guān),秦國的伏兵就截斷了他的后路,于是扣留懷王,強求割讓土地。懷王很憤怒,不聽秦國的要挾。他逃往趙國,趙國不肯接納。只好又到秦國,最后死在秦國,尸體運回楚國安葬。(節(jié)選自《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三、情景默寫20.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列傳》中司馬遷認(rèn)為屈原作《離騷》的另外一個原因可能是“怨生”,而導(dǎo)致屈原有怨氣的直接原因是屈原“,”。(2)《屈原列傳》中司馬遷評價《詩經(jīng)》中的《國風(fēng)》《小雅》的句子是:“,。”(3)《屈原列傳》中,稱贊《離騷》“言淺意深,事近意遠(yuǎn)”的兩句是:“,?!薄敬鸢浮啃哦娨芍叶恢r《國風(fēng)》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yuǎn)【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錯字:謗、淫、誹、指、邇、見。四、選擇簡答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以文學(xué)創(chuàng)作而得名的真正意義上的文學(xué)家。《詩經(jīng)》雖然出現(xiàn)在《楚辭》之前,但其篇章并非一人一時所作,且作者絕大多數(shù)不可考,因此,《詩經(jīng)》只能反映西周時期整體的社會風(fēng)貌,而無法探知詩人本身的性情與才華。關(guān)于屈原的愛國情懷,并不能簡單地與今日的愛國主義情懷等同。在百家爭鳴的春秋戰(zhàn)國時代,大師人才輩出,學(xué)術(shù)空前繁榮。戰(zhàn)國時期無論是官僚階層,還是社會底層人民都并未形成等同于今日的愛國主義情懷。諸子百家在各國游說“兜售”自己的學(xué)說思想,他們像逐水草而居的群羊。這一時期的一個重要歷史特征就是“尚游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