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課 近代戰(zhàn)爭與西方文化的擴張+導學案 高中歷史統(tǒng)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_第1頁
第12課 近代戰(zhàn)爭與西方文化的擴張+導學案 高中歷史統(tǒng)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_第2頁
第12課 近代戰(zhàn)爭與西方文化的擴張+導學案 高中歷史統(tǒng)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_第3頁
第12課 近代戰(zhàn)爭與西方文化的擴張+導學案 高中歷史統(tǒng)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_第4頁
第12課 近代戰(zhàn)爭與西方文化的擴張+導學案 高中歷史統(tǒng)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2課近代戰(zhàn)爭與西方文化的擴張課程標準過了解美國獨立戰(zhàn)爭和拉丁美洲獨立戰(zhàn)爭,理解戰(zhàn)爭對人類文化的破壞,以及戰(zhàn)爭帶來的不同文化的交鋒;認識戰(zhàn)爭在客觀上又為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與重構提供了契機?;A知識一、獨立戰(zhàn)爭后的美國文化與拉丁美洲文化1.美國文化:(1)獨立戰(zhàn)爭前的北美洲文化。背景:①獨立戰(zhàn)爭前,在北美洲共同生活著來自英國及其他歐洲國家的移民、非洲黑人和當地的印第安人;②歐洲人排斥和壓迫有色人種;③殖民地不斷開拓特征:各種文化相互融合與混合,形成了美國文化的多元特征表現(xiàn):①北美居民在種族、血統(tǒng)和宗教上具有多源性和多樣性;②英語發(fā)展為美式英語;③飲食文化、藝術生活融入了印第安人和黑人的因素;④地方自治、勤儉務實、重視教育和創(chuàng)造精神等成為北美殖民地文化的一部分。評價:“美利堅人”成為北美殖民地居民的共同名稱;白人對黑人和印第安人的種族歧視和文化優(yōu)越感根深蒂固(2)獨立戰(zhàn)爭后美國文化的發(fā)展。原因:獨立戰(zhàn)爭的推動;1787年聯(lián)邦憲法的頒布;聯(lián)邦制共和國的建立表現(xiàn):權力制衡原則成為美國政治文化的組成部分;自由女神像成為美國文化的重要符號之一;發(fā)展種植園經濟、繼續(xù)實行奴隸制評價:發(fā)展種植園經濟和繼續(xù)實行奴隸制,是與美利堅主流文化相違背的,是美國歷史上黑暗的一面2.拉丁美洲文化:(1)背景①到19世紀上半葉,西班牙和葡萄牙控制著美國以南的廣大美洲地區(qū)。②拉丁語族的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是這一地區(qū)的主要語言。③隨著大量西、葡移民的到來,拉丁美洲的民族與文化發(fā)生了巨大變化。(2)表現(xiàn)①在拉丁美洲,歐洲白人、印第安人和黑人的種族融合現(xiàn)象非常普遍,形成等級分明的“混血社會”。②在歐洲移民活動的區(qū)域內,傳統(tǒng)的印第安文化逐漸消失,西班牙、葡萄牙文化成為主體,天主教成為拉丁美洲的主要宗教。③拉丁舞成為拉丁美洲的重要文化符號之一。但是在偏遠的內陸地區(qū),印第安人保留了他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傳統(tǒng),如多神信仰、圖騰崇拜等。(3)發(fā)展①19世紀上半葉,在拉丁美洲的獨立運動中,除海地外,西屬殖民地的土生白人成為革命的主要領導者。②獨立后的西屬拉丁美洲和葡屬巴西都頒布了憲法,取消了奴隸貿易和奴隸制,以及印第安人的人頭稅和強制勞役,但對黑人與印第安人的種族壓迫與歧視仍然存在。③戰(zhàn)爭也促成了戰(zhàn)后考迪羅獨裁權力的形成,這成為獨立戰(zhàn)爭后拉丁美洲政治文化的特征之一。(4)特點:多元性非常明顯。二、拿破侖戰(zhàn)爭后歐洲文化的重構1.背景:(1)17-18世紀,歐洲大多數國家處于封建統(tǒng)治之下;拿破侖通過戰(zhàn)爭,建立了龐大帝國,傳播了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成果。(2)推行《拿破侖法典》,傳播啟蒙思想,受到各國革命者的歡迎。(3)拿破侖的壓迫,引起歐洲各地民主意識和民族獨立要求不斷高漲。2.主要內容:封建、專制成為眾矢之的,民主、獨立、自由、法治等成為普遍訴求。3.表現(xiàn)(1)對俄國①一些貴族青年軍官于1825年12月發(fā)動了試圖推翻沙皇專制制度和農奴制的武裝起義,被稱為“十二月黨人”②在俄國傳播了革命的主張(2)對波蘭1830年11月,一批貴族青年軍官和學生在華沙發(fā)動了爭取民族獨立的起義,進一步推動了波蘭的民族解放斗爭(2)對德意志①普魯士進行并不徹底的廢除農奴制改革②1848年2月和3月,奧地利和普魯士等地發(fā)生革命,要求建立統(tǒng)一的獨立國家、制定憲法三、歐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1.含義:殖民國家向被殖民地區(qū)輸出民主、自由、人權等價值觀及基督教。2.目的:改造甚至消滅被殖民地區(qū)的文化,淡化其民族意識。3.結果:被侵略的民族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外來文化,但也努力保護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使自身文化呈現(xiàn)出新的多樣性。4.概況: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文化的多樣性(1)中國①以林則徐、魏源、鄭觀應等為代表的志士仁人,主張向西方學習以求自強②清政府的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也使一些新技術、新思想傳入中國(2)印度①英國把英語、法律體系、政府體制、文官制度等移植到印度②印度上層精英運用歐洲的意識形態(tài)來反抗英國的殖民統(tǒng)治,并提出“印度人的印度”的口號③印度傳統(tǒng)文化頑強地保留下來,如印度教和伊斯蘭教還是印度的主要宗教④種姓制度雖然被廢除,但仍然在社會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3)埃及①埃及獨立后實行君主立憲制②伊斯蘭教仍是主要宗教,阿拉伯民族的傳統(tǒng)生活方式也得以保留習題鞏固1.二戰(zhàn)后印度接受西方自由主義、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注重發(fā)展傳統(tǒng)文化,種姓因素依舊影響著政治與社會生活。新加坡、韓國發(fā)揚儒家文化的精華,同時吸收西方文化,努力創(chuàng)造現(xiàn)代東方文化。這體現(xiàn)出,新興民族國家()A.認同社會主義思想 B.逐步走上現(xiàn)代化道路C.構建現(xiàn)代多元文化 D.發(fā)展過程中留有隱患2.作為身體的一部分,頭發(fā)在清末民初社會變革中,再次成為政治的一個目的。在激烈的政治、社會變革中,王國維從不公開發(fā)表政見的知名學者,但他的辮子卻顯然公開發(fā)出了一種不和諧的聲音。對此理解正確的是()A.王國維留辮子只為表達他對大清的效忠 B.王國維留辮子純粹是為了標新立異C.王國維留辮子說明他動了復辟帝制的心 D.王國維的辮子被賦予一種理性的意義3.李鴻章認為:“無論中國制度文章,事事非海外人所能望見,即彼機器一事,亦以算術為主,而西術之借根方,本于中術之天元”;“中術四元之學,闡明于道光十年前后,而西人代數之新法,近日譯出于上海,顯然脫胎四元,竭其智慧不出中國之范圍,已可概見。”這一主張()A.證明了西學源于中國的正確性 B.打破了傳統(tǒng)“華夷之變”的偏見C.體現(xiàn)洋務運動“中體西用”的思想 D.有利于減輕西學傳播的阻力4.亨廷頓說:“世俗主義者真納成為把伊斯蘭教作為巴基斯坦國基礎的熱情倡導者。盎格魯化的李光耀學會了漢語普通話,并成為一個能言善辯的儒教促進者。信仰基督教的錫蘭政治家班達拉奈克皈依了佛教并求助于僧伽羅民族主義。”這說明,西方文化的擴張()A.受到非西方國家的頑強抵抗 B.將世界其他地區(qū)的文化邊緣化C.未能抹殺世界文化的多樣性 D.體現(xiàn)了近代文化交流的雙向性5.1909年京張鐵路建成,“所過大小集鎮(zhèn),均不寂寞,沿途民戶亦繁,口外貨車更源源不絕,此路早成一日,公家即早獲一日之利益,商旅亦早享一日之便安,外人亦可早杜一日之覬覦?!睋牧峡芍?,京張鐵路的意義有()①是中國人修建的第一條實用鐵路②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鐵路利權③揭開了中國近代鐵路建設的序幕④促進沿線地區(qū)商業(yè)和交通發(fā)展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6.1876年,晚清洋務干臣郭嵩濤任首任駐英公使,他在日記里記述他參觀牛津大學,認為“博士就是中國的翰林,拿到博士學位的人不圖做官而終身研究學問,這就是儒家先賢理想的學?!?,并認為“英國政治制度就是儒家所說的周制,比如選舉首相就是理想中的賢人治國,這些都是中國后來失傳了”。以上現(xiàn)象反映出郭嵩濤()A.完全推崇西方文明 B.未能突破洋務運動理念C.恪守頑固保守思想 D.以儒家知識分子視角關注西方文明7.埃及出土了許多覆蓋在木乃伊臉部的人物肖像。這些肖像形態(tài)不一,極具個性,與埃及畫像千篇一律的固定模式有很大的不同;人物的外形和服飾多為希臘羅馬式,裝飾圖案既有埃及的神靈,也有希臘羅馬人喜愛的橄欖花冠、玫瑰花等。這些肖像說明()A.希臘羅馬的先進文明征服了埃及 B.武力擴張推動了文明的迅速傳播C.文化交融促進了埃及文明的發(fā)展 D.文化侵略泯滅了埃及文化的特色8.達爾文提出進化論的年代,物質實力正取代道德成為人們追求的目標。宗教走向沒落,人們逐漸對古老的信仰失去信心。或是為了生存,或是為了享受,人類前所未有的殘酷競爭成為社會的現(xiàn)實。據此可知,進化論的提出()A.具有一定的社會基礎 B.旨在鼓勵社會競爭C.挑戰(zhàn)了基督教的權威 D.顛覆了傳統(tǒng)道德觀9.晚清學者姚瑩說:“自古兵法,先審敵情,未有知己知彼而不勝,聵聵從事而不敗者也。英吉利、佛蘭西、米利堅皆在西洋之極,去中國五萬里。中國地利人事,彼日夕探習者已數十年,無不知之。而吾中國曾無一人焉留心海外事者,不待兵革之交,而勝負之數已較然矣”。這反映了當時部分中國人()A.摒棄了天朝上國的觀念 B.秉持中體西用理念C.具有開眼看世界的意識 D.力主融入國際社會10.“薩蒂”,即印度寡婦焚身殉夫的行為。1812—1817年,英印政府幾次頒令勸阻該行為,但收效甚微。1829年,英印政府宣布“薩蒂”為非法,須受法庭懲戒,強迫或勸誘“薩蒂”者等同殺害罪,贊同者亦屬犯罪。英印政府的上述措施側面反映了()A.擴大了殖民統(tǒng)治的階級基礎 B.強化了印度人的民族民主意識C.有助于近代啟蒙思想的傳播 D.把英國的社會生活移植到印度11.1967年,國際東方學學者會議在美國召開,在小組討論中與會學者展開學術研討,下表是部分學者的發(fā)言統(tǒng)計。這表明他們旨在()發(fā)言者主題或主要觀點阿根廷學者提安納前西班牙美洲醫(yī)學的東方元素華裔美國學者劉敦勵中華文化對哥倫布之前美洲文化的影響匈牙利學者巴迪尼匈牙利語和蘇美爾語有著“同一性”A.擴大蘇聯(lián)社會主義影響力 B.抵制美國的“金元外交”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